《#人生不是名利場》|#黎智英|#新經典文化
⠀⠀⠀⠀⠀⠀⠀⠀⠀⠀⠀⠀
2020/8/10因為違反#香港國安法,黎智英這名字再度躍上新聞版面,這次,他不是以媒體人身份,而是一名為撐香港、為自由發聲的普通市民,向中國向港府表明他堅定的立場。
對於黎智英的認識,多半人應該是建立於以揭露公眾人物私生活抑或...
《#人生不是名利場》|#黎智英|#新經典文化
⠀⠀⠀⠀⠀⠀⠀⠀⠀⠀⠀⠀
2020/8/10因為違反#香港國安法,黎智英這名字再度躍上新聞版面,這次,他不是以媒體人身份,而是一名為撐香港、為自由發聲的普通市民,向中國向港府表明他堅定的立場。
對於黎智英的認識,多半人應該是建立於以揭露公眾人物私生活抑或是較為社會內幕的勁爆八卦聞名的《#壹週刊》,作為創辦人兼大股東,黎智英不僅是一名新聞人,藉由自傳的數篇散文所集結成的《人生不是名利場》,得以間接窺探黎的處事觀與價值觀。
⠀⠀⠀⠀⠀⠀⠀⠀⠀⠀⠀⠀
⠀⠀⠀⠀⠀⠀⠀⠀⠀⠀⠀⠀
|不錯的起頭,卻有點後繼無力
⠀⠀⠀⠀⠀⠀⠀⠀⠀⠀⠀⠀
《人生》總共收錄57篇短文,從黎的生長背景開始說起,黎小時候爸爸先是去了香港,失去聯繫,媽媽被抓去勞改,黎必須照顧家裡兩名姐妹,他學會在艱困的環境中依買賣攢錢求生存, 此嘗試讓黎開始他的商業之路。賺錢才能獲下來,這股念頭促使黎出國進行更深入的商業經營學習,他將服裝品牌佐丹奴建立於香港,爾後漸漸摸索自己想做的另有其他,便一舉投身媒體業,打造壹傳媒帝國。
在讀這本的時候最前面幾章我是挺喜歡的,無關乎黎的價值觀闡述而是單論他的文筆描述非常有感覺,這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也是我迫不及待繼續讀下去的原因。不過在讀完整本後,我覺得我有點像是被逼著消化完它,這種閱讀體驗很糟,歸咎於此主因為多數的文章內容性質偏心情隨筆,閱讀時比較難抓到重點,或者與其想表達的核心產生共鳴,有多次產生不著邊際的落差,漸漸失去最初接觸它時燃起的熱忱。
本書共分兩大部分,不過我比對了兩邊的文章主題,感覺不到其分類的邏輯在哪,或許分兩部分本身就沒有意義,只是面對這樣的區隔難免會感到好奇。
⠀⠀⠀⠀⠀⠀⠀⠀⠀⠀⠀⠀
⠀⠀⠀⠀⠀⠀⠀⠀⠀⠀⠀⠀
|從他的眼,認識這個他
⠀⠀⠀⠀⠀⠀⠀⠀⠀⠀⠀⠀
活在這本書裡的黎智英人格特質光明磊落、追求自由、重視每段緣份,是個努力為人生負責的白手起家企業家。是一本讀者從黎己身視角認識黎的方式,能與新聞上的黎有所對比。
文中,食物構成黎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是勾起黎幼時回憶的媒介。很多篇他提到了不光是在國外品嚐的菜餚,追溯本根母親烹調的家鄉菜都間接刺激他的回憶,也是他享受生活的方式。「能吃是福」這句話全然體現在黎的生活記憶中。
而除了對內的經驗累積,對外生長的環境,香港的特殊政治局勢,更是讓黎將自己的職業與志業與之共存,相輔相成。文中提及經歷佔中運動的過程,他自然不屬於站在最前鋒以肉身實踐理想的那群年輕人,卻同樣用這副實在的肉身向極權說不,每每在閱讀到香港人是如此勇敢的文章時,總能輕易地勾起我心底那塊過於感性的靈魂。
文字本身特性屬零散的,就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是由許多瑣碎的記憶堆積而成。過程會忘記某些其實不想遺漏的過去,那些想刻意淡忘的卻像一把燒紅的鐵塊狠狠地烙印在身上,留下無法抹滅的疤痕。當我們咀嚼一個人藉由文字攢積下他故事的作品時,肯定會在心裡為這個人作出評價。黎自然不是一名社會道德評判上的「好人」,亦不如他散文寫的那麼完美,然而黎的文字卻如同耀眼的星砂,替他那獨特的人生留下一幅美豔的景象,基於此,花點時間認識黎眼中的自己,理解他的人生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回歸本書書名,名利重不重要?我相信多數人都會給予肯定回覆,包含我亦是。有名你就有了能耐,名帶來利,帶來更多除了利以外會耗損你為了活而賤價交易出去的幸福。平淡終其一生,成為社會有影響力的領導人物,有時候卻是要你選邊站後才曉得哪邊是你的歸宿。我們總埋怨貧富差距過大,唯一值得慶幸的公平是,每個人能活的時間差不了多少,即便是有錢人,也敵不過死亡的召喚,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從人生登出,因此當我一笑置之向友人隨口說道:「快趁我死前約出來吃飯」從來不是說說,我坦然地在活著的每天,盡可能不去折磨自己,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打從一開始就放棄功成名就的宏願,愜意活著始終是組成我人生的圭臬。值得慶幸的是,至少看過這本書後,你可以不用活到黎智英的年紀,才體會他的感悟。
⠀⠀⠀⠀⠀⠀⠀⠀⠀⠀⠀⠀
⠀⠀⠀⠀⠀⠀⠀⠀⠀⠀⠀⠀
主觀喜好程度:3/5
⠀⠀⠀⠀⠀⠀⠀⠀⠀⠀⠀⠀
⠀⠀⠀⠀⠀⠀⠀⠀⠀⠀⠀⠀
企業領導人特質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企業領導人特質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鎖定週四影片首播
#HBR導師帶你做自我領導力線上測驗
🎯 訂閱HBR,第一手掌握最新管理趨勢:https://hbrtw.cc/l6xNP
⭕ 搶先預習HBR導師講座文章:https://hbrtw.cc/4WoQN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精彩對談於7月15日中午進行首播。無論你是第一線主管大將、還是努力奮進的部屬員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及格的「高效能人才」?這場首播,你一定不能錯過。首播當下 #林文政 副教授也會在線上陪伴觀眾,共度精彩午餐時光。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政
▌場次訊息
時間:7/15(四)12:30-13:30
▌這場主題直播適合...
所有職場人士!
▌主題介紹
當我們問起:「成為一位傑出領導人,需要有什麼特質?」你腦中下意識浮現的關鍵詞是什麼?充滿自信?寬容大度?超強行動力?
《哈佛商業評論》文章〈要當最佳領導人,先當最佳追隨者〉中有句話是這麼解釋的:「沒有人追隨,領導力就毫無用處。」有了部屬,領導人才能實現在其位、謀其政的願景。所以,想談「領導力」,就絕對無法把「部屬力」摒除在外!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邀請人資領域專家林文政副教授,對談中,除了以視覺化圖表深入淺出教你如何打造高效能領導/部屬人才,還要帶你一起做 #領導力自評量表 用你的「MBTI人格」對應 #企業文化象限 找到你在企業組織內部的最佳定位!
▸▸----- 沒人告訴過你的領導力思考框架,HBR導師說給你聽!-----◂◂
#HBR導師大人物
各大商學院、EMBA王牌教授 × 業界頂尖管理專家
『👑 學一組思維架構,為你的決策力加值。』
👏 想從HBR萬篇文章庫裡,尋找單一主題下手,卻不知道從何讀起?別擔心,他們來了!
👏 從今年3月起,HBR每月邀請一位駐站導師,從各自專業切入、結合多篇HBR文章,為你的思考路徑挖深、拓寬、再升級。
企業領導人特質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鎖定週四影片首播
#HBR導師帶你做自我領導力線上測驗
🎯 訂閱HBR,第一手掌握最新管理趨勢:https://hbrtw.cc/l6xNP
⭕ 搶先預習HBR導師講座文章:https://hbrtw.cc/4WoQN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精彩對談於7月15日中午進行首播。無論你是第一線主管大將、還是努力奮進的部屬員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及格的「高效能人才」?這場首播,你一定不能錯過。首播當下 #林文政 副教授也會在線上陪伴觀眾,共度精彩午餐時光。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政
▌場次訊息
時間:7/15(四)12:30-13:30
▌這場主題直播適合...
所有職場人士!
▌主題介紹
當我們問起:「成為一位傑出領導人,需要有什麼特質?」你腦中下意識浮現的關鍵詞是什麼?充滿自信?寬容大度?超強行動力?
《哈佛商業評論》文章〈要當最佳領導人,先當最佳追隨者〉中有句話是這麼解釋的:「沒有人追隨,領導力就毫無用處。」有了部屬,領導人才能實現在其位、謀其政的願景。所以,想談「領導力」,就絕對無法把「部屬力」摒除在外!
本月HBR導師大人物,邀請人資領域專家林文政副教授,對談中,除了以視覺化圖表深入淺出教你如何打造高效能領導/部屬人才,還要帶你一起做 #領導力自評量表 用你的「MBTI人格」對應 #企業文化象限 找到你在企業組織內部的最佳定位!
▸▸----- 沒人告訴過你的領導力思考框架,HBR導師說給你聽!-----◂◂
#HBR導師大人物
各大商學院、EMBA王牌教授 × 業界頂尖管理專家
『👑 學一組思維架構,為你的決策力加值。』
👏 想從HBR萬篇文章庫裡,尋找單一主題下手,卻不知道從何讀起?別擔心,他們來了!
👏 從今年3月起,HBR每月邀請一位駐站導師,從各自專業切入、結合多篇HBR文章,為你的思考路徑挖深、拓寬、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