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任嘉倫結婚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任嘉倫結婚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任嘉倫結婚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任嘉倫結婚照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爸爸,我要改姓! 】 住西雅圖的朋友 Clay ,三十歲的兒子 Sam 結婚了; Clay 跟太太 Hap 一直以兒子為榮, Sam 在史丹佛畢業之後,就馬上被著名醫院延攬。新媳婦 Gal 則是普林斯頓高材生,年紀輕輕也擔任管理高職,小夫妻前途似錦,婚禮也隆重得很。在西雅圖海邊小島上的...

  • 任嘉倫結婚照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09 09:00:00
    有 410 人按讚


    【 爸爸,我要改姓! 】
     
    住西雅圖的朋友 Clay ,三十歲的兒子 Sam 結婚了; Clay 跟太太 Hap 一直以兒子為榮, Sam 在史丹佛畢業之後,就馬上被著名醫院延攬。新媳婦 Gal 則是普林斯頓高材生,年紀輕輕也擔任管理高職,小夫妻前途似錦,婚禮也隆重得很。在西雅圖海邊小島上的一個葡萄園,幾百名親友飛進來,熱熱鬧鬧的慶祝了兩天。我造訪西雅圖時, Clay 兩夫妻,跟我展示兒子婚禮的攝影專輯,的確郎才女貎,而且照片中的兩人看來濃情蜜意。可能有讀者認為我這什麼觀察,結婚照當然至少要看起來甜蜜。那你就錯了,我有記者的敏銳度,我常看得出來,這兩人拍婚紗照時在吵架,或是為了應付習俗拍的。
     
    大致來講,感情好的夫妻,結婚過程雙方都大量參與,很多細節上是看得出來的,兩個腦袋想出來的點子,就跟一個腦袋想的不一樣。而且就算是一人籌畫,也一定需要另一人全力配合。在 Clay 兒子這對,我就看到小夫妻兩為婚禮花了很多心思:如婚紗照裡就有一張照片,沒有新人,畫面裡只有兩隻同式樣的一大一小的布鞋。大鞋上繡了男方的名字,小鞋上繡了女方的名字,真是羅曼蒂克,非常肉麻。當然我只跟 Clay 跟 Hap 講我的前半部感想,但沒想到 Clay 眉頭一皺,說:「他兩人感情是很好,但有可能好過頭了。」
      
    我一聽此話有玄機,但在美國人習慣,這是私事,得等他自己講。我便閉了嘴等,停頓了兩秒,Clay 說:「婚禮前,兒子來跟我說,他要改姓。」
     
    我聽說過美國年輕人是流行這一套。以前美國的習俗,結婚了太太一定要改夫姓。你知道多麻煩嗎?從駕照到身分證到信用卡到護照全都要改;我結婚時就懶得改,Roberto也沒堅持,但他後來的確抱怨過, 常有人叫他范先生。現在美國年輕人則是流行將兩人的姓連起來,比如我的姓是范( Fan ), Roberto 的姓是亞然沙( Araiza ),我就去改成姓范-亞然沙( Fan-Araiza )。更積極一點的,就是 Roberto 也去改姓范-亞然沙( Fan-Araiza )。那我們兩人生的孩子毫無爭議的就會姓范-亞然沙(Fan-Araiza)。
     
    但 Clay 的兒子更進一步,想將自己的姓去掉一半,再跟新娘結合。拿我的姓來做例子,就是會變成范亞然 FanAra 。我問 Sam 他的原因是什麼,他說他希望他們一家人,也就是他自己、太太跟將來孩子全都是一個姓。但只叫太太改姓,他跟太太都覺得不公平,所以決定兩人一起改一個綜合姓。
     
    這其實是個男女平權的做法。
     
    是誰規定,太太一定要從夫姓,孩子一定要從父姓的?但 Clay 夫妻是猶太人。美國各族裔裡,如果有比我們華人更重視傳承的,就是猶太人了。所以兒子一來跟他說要改姓,而且改到原來的姓都只剩一半,他臉都黑了。 Hap 動之以情, Clay 則動之以理。 Hap 跟兒子說,你的孩子以後跟祖父母不同姓,跟他們堂兄弟姐妹也都不同姓,他們會知道跟這些人有親戚關係嗎? Clay 的主張則是,兒子己經工作幾年,名字在業界己經有基礎,現在改了名字,以前累積的名聲不是會打折扣?雙方僵持不下,沒想到兒子說:「如果你們愛我,這不應該是問題。我改了姓,你們對我的愛就不一樣了嗎?」
     
    Hap 跟我敘述到此時,我己經在抓頭髮。我跟 Hap 說,如果是我老爸,可能當場斷絕父子關係。
     
    范爸爸一生最大遺憾,就是沒生兒子。
     
    范爸有六個兄弟姐妹,但他們全部跟著爺爺姓甘,只有我老爸從母姓姓范,就是為了奶奶那一支,也可以有傳人。以我對奶奶的了解,范爸很可能從小被教育,他此生最大的任務,便是將范家這支煙火傳下去。很不幸的,范爸生了三個女兒,范媽又頗為凶悍,不可能到外面偷生一個。
     
    我從小的記憶,便是范爸每逢祭祖,常在祖宗牌位前痛哭流涕,指著族譜說,萬一他的名字是這一支的最後一個名字,他死後無顏去見祖宗。我們三姐妹小時候不懂事,還勉強陪老爸唏噓一番。現在年紀大了,老爸只要一對此議題表示關切,三姐妹若心情好,就說:「老爸別鬧了,乖乖別哭。」心情不好時,就說:「這什麼年代,你還重男輕女!」老媽的一貫反應則是在一旁興災樂禍。
     
    老爸剛開始還巴望,我們三姐妹結婚之後,生的孩子中有一個孫子可以姓范。但眼見連小妹都快滿四十了,三姐妹膝下還是只有高跟鞋,連討論的必要性都沒有。老爸眼見他一生最大任務,就要泡湯,心中之焦慮可見一斑,但又想不出解決方案,於是仰天長嘆的頻率越來越高。
     
    但老媽畢竟還是有點傳統女性的美德,看老爸對傳煙火一事如此介意,在我跟 Roberto 結婚之後兩三年,狀況走穩,判斷我們不會在短時間內離婚,便突發奇想,要老爸領養 Roberto 。也就是 Roberto 由半子變全子,中文名字改姓范,全名「范蘿蔔」之類的(老爸老媽英文發不準,長期以來都用蘿蔔頭取代 Roberto )。我想我跟 Roberto 如此一來由夫妻變兄妹不倫不類,老爸可能會搬出孔夫子大力反對。沒想到老爸大概是衡量情勢緊迫,竟開始認真思考,要選個好日子,到范家祠堂正式行禮...?
      
    我將此事跟 Roberto 提起, Roberto 只聳聳肩說:只要英文名字不改,他倒無所謂中文名字姓范,反正現在也常被叫范先生。從此以後,一家人聚在一起,就常常提起范蘿蔔此一方案。有一次我將此事說給當時在 TVBS 的同事兼好友方念華聽,念華一聽,大感興趣,還跟我說行禮那天,要派記者來採訪。
     
    為什麼范蘿蔔後來沒有成為台灣頭條新聞,可能還是怪我不好。
     
    Roberto 看我們全家對范蘿蔔興致盎然,開始起了疑心,問我為什麼老爸非要領養他不可?我因為一時懶惰,懶得將這中間關節仔細翻成英文講給他聽,「無顏見祖先」又很難翻譯,便說老爸不願意,他的名字是族譜的最後一人,怕死後見了祖先,會被祖先教訓。 Roberto 馬上反應,那不是換他死後要被祖先罵?我說,罵就罵,反正你又不懂中文。 Roberto 說,你怎麼知道死後會如何?你又沒死過。這話倒是很難反駁,我的確沒死過,沒法打包票,范家祖先沒人會講英文。 Roberto 一猶豫,此事便被擱下。過了幾年,現在連老爸都不肯了,說是我兩人擺明了不會有孩子,白搭。
     
    這是為何我跟 Clay 夫妻說,老爸要有個兒子,來跟他說要改姓,老爸一定跟他斷絕父子關係。
     
    在聽 Clay 兒子要改姓的故事時,我另一個更大的感觸,是 Clay 夫妻的處理態度。兒子要改姓,他們不能說不,連表達不高興的情緒都會遭到兒子反彈。在美國,小朋友對家中大事,是有發言權的,而且小朋友的發言還很有分量。
     
    一位朋友因為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要從紐約搬到香港,不但要開家庭會議,十歲的兒子甚至可決定是要跟父母搬去香港,還是留在美國的寄宿學校就讀。朋友的孩子上大學,明明學費都是爸媽付的,但孩子決定去主修保齡球館管理學,或披頭四歷史學之類的,父母也只能咬著牙付錢,不能說不。
     
    我跟美國朋友談起,我大學時選主修,爸媽不但有權參與,事實上還有很大的決定權,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本來以為,是我們那年代才這麼搞,但我在台灣的朋友阿丁對姪女研究所念什麼也參與很多意見,出錢出力,顯然現在因為少子化,小朋友除了有爸媽祖父母給意見,連沒小孩的叔伯阿姨都來參一腳。
     
    從我的角度來看,美國人不但給孩子很大的空間,對孩子的想法,還非常尊重。「小孩子懂什麼?」的這種威權態度,在美國文化裡,是被認為政治不正確的。
     
    2011 年一位華裔母親出版的「虎媽的戰歌」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便是因為作者蔡美兒的虎媽教育方式,在美國人看來,不夠尊重孩子想法。美國的主流思考,孩子的未來,要孩子自己走出來,給孩子太多意見,會扼殺老一代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美國人給孩子很大的空間及尊重,的確是美國創意環境的基石之一。孩子在創意最充沛的年紀,就被鼓勵天馬行空。再怪異的想法,也要給他拍拍手。但我在欣賞美國豐沛的創意時,我也看到另一面,因為給孩子空間大,養出很多「怪孩子」。
     
    Roberto 算是怪孩子。他的主業是醫生,但他會畫畫、寫詩、做家具,還很喜歡幫我做衣服。他做的衣服,大部分只適合去參加嘉年華或萬聖節,但少數比較正常的,還真是挺有個性。我自己是做創意工作的,但我承認 Roberto 比我有創意得多。但我們也都同意,他是難搞的那個。他有很多我認為很奇怪的習慣,比如我跟他初識時,他的客廳一件家具都沒有,臥室裡只有一個床墊,連棉被都沒有,只有一條床單。他說他喜歡視覺上乾淨,所以家裡東西越少越好。我問他冬天睡覺只蓋床單不會冷嗎?他說他穿雪衣睡覺。

    結婚之後,吵的第一個大架,就是我堅持要買一張沙發擺在客廳裡。接下來,買檯燈,買桌子,甚至買垃圾桶都要吵上一架。我常跟 Roberto 說,他幸好在美國長大,怪異等於創意,不但被容忍,有時還被鼓勵。要是在台灣,范媽一定會說,你這死囡仔,你是頭殻壞去?
     
    怪孩子長大以後,變成怪叔叔;怪叔叔老了以後,變怪老子。在跟人群交往時,「怪」有時會成為障礙。要知道為了買垃圾桶都要吵架,日子有多難過?
     
    另一個很大的文化差異,是美國小孩普偏有「父母愛我,天經地義」的態度。這跟我們華人常講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顯然很不同。一個是以孩子為本位的思考模式,一個是以父母為本位的思考模式。
     
    當 Clay 的孩子告訴他,你如果愛我,就不在乎我改姓時,我想的是:你若愛你父母,你就知道此事有多難接受。我問 Clay ,你難道不覺得你的孩子該多想一下你的感覺嗎? Clay 告訴我,孩子來到世上沒有決定權,是父母幫他決定的。所以父母愛孩子,為孩子付出,理所當然。但孩子愛你多少,為你付出多少,是不能要求的,連「希望」他付出都是太大的負擔。
     
    Clay 跟 Hap 後來跟兒子講,他們對小夫妻改姓一事,沒有任何意見。只要他們快樂,叫什麼名字都不重要。但沒想到兒子媳婦一星期後回報,他們不改了。講此事時,Clay 臉上有個大大的笑容。
     
    後記:我後來問 Sam ,為什麼決定不改姓, Sam 嘆口氣說,爸媽反應這麼激烈,他做不出來。看來東西文化,沒有我想像的差異大。
     
     
    (本文選自《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