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瑪的半水培教學✨
📍7步驟圖文解說,左滑看更多
📍Swipe left for more
半水培Semi-hydroponics有許多固型介質可以選擇
我是使用發泡煉石LECA作為介質(礫耕)
🧚準備工具
1. 發泡煉石(以下簡稱LECA)
2. 水質酸鹼測量計(網路上300內就可以買到)...
✨吉瑪的半水培教學✨
📍7步驟圖文解說,左滑看更多
📍Swipe left for more
半水培Semi-hydroponics有許多固型介質可以選擇
我是使用發泡煉石LECA作為介質(礫耕)
🧚準備工具
1. 發泡煉石(以下簡稱LECA)
2. 水質酸鹼測量計(網路上300內就可以買到)
3. 容器有許多選擇,以下為兩種目前使用的方法
3-1. 底部無孔洞之容器,我偏好玻璃或壓克力,因為可以清楚觀察水位及根系狀況。
3-2. 使用園藝常見底部有孔之塑膠盆配上約5-10公分深的底盤來種植。
4. 水培營養液(目前使用X寶一號之後多嘗試幾種再來分享心得)
5. 鍋子(可以搭配洗菜盆方便瀝水)
🧚第一步|清洗並浸泡LECA
• 將LECA放入鍋中反覆清洗直到看不太見雜質為止
• 將LECA置於乾淨的水中浸泡至少24小時
• 浸泡是為了將LECA中的雜質清除
• 不清除雜質會影響日後植物的養分吸收與根系生長
🧚第二步|使用滾水煮LECA
• 將浸泡後的LECA放入滾水中煮5-10分鐘
• 將煮過的LECA撈起用蒸餾水沖涼備用
• 這個步驟是為了除菌減少根系感染的風險
🧚第三步|清洗根系
• 附著介質的根系進到半水培中會有爛根的情形
• 所以務必耐心的清理根系直到無其他介質附著
• 過程中盡量小心溫柔避免傷害根系
🧚第四步|將LECA填至盆1/3處
• 此步驟可依植株的高度大小決定
• 比對植株與盆器並取適當高度放入LECA
• 保留基本水位底部至少要有1/3的LECA
🧚第五步|將植株放入並用LECA填滿容器
• 盡量使根平均的鋪在底層的LECA上
• 慢慢填入LECA固定植株
🧚第六步|調配營養液並測量ph值
• 第一次轉成半水培的植株我會使用B1促進發根
• 用量為蒸餾水1000倍稀釋
• 之後日常養護為使用水培專用肥料
• 用量為蒸餾水1500倍稀釋
• 使用檢測劑測量pH值
• 適合植物生長的酸鹼值介於5.5-6.5之間
• 約3-4週換一次營養液
• 平常水位不夠則用蒸餾水補上
• 使用蒸餾水避免礦物質堆積影響植物生長
🧚第七步|將營養液加入容器中
• 切記水位必須剛好在根系之下
• 不能碰到根系也不能離根系太遠
• 可以在此時的水位處做記號
• 未來加水或營養液則補至記號處
🧚以上7步驟簡單完成半水培種植
🧚小精靈恭喜你完成任務🎉
✍︎︎下次來講礫耕半年下來的心得與優缺點
𝐻𝑎𝑝𝑝𝑦 𝑃𝑙𝑎𝑛𝑡𝑖𝑛𝑔ఌ
#semihydroponics #stepbystep #semihydro #passivehydroponics #passivehydro #leca #clubleca #soilless #soillessculture #soilfree #soilfreejungle #soilfreesquad #soilfreehorti #soilfreesunday #soilfreeclub #planthacks #礫耕 #半水培 #無土栽培 #吉瑪的半水培
任務型教學法優缺點 在 安娜到處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Coursera綫上課程經驗
今年9月,我報名了Coursera的綫上課程學習新知識。Coursera是一個網路教學平臺。它的的課程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只要完成課程,並在課程中拿到及格以上的成績,就可以拿到證書,Coursera的證書是可以放到自己的LinkedIn履歷中的。
許多課程都會提供7天免費試上,之後會每個月收取41歐訂閲費。如果你不需要證書的話,也是有免費旁聽 (Audit) 的選擇。如果你想要拿證書,但是經濟狀況比較不能負擔課程的話,也可以申請助學金 (Financial Aid)。
我選擇的課程是由加州藝術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開設的UI/UX Design Specialization 專業課程。專有名詞翻譯:
User Interface: 使用者界面設計
User Experience: 使用者體驗
整個專業中有4堂課,每堂課預計需要的完成時間是4周,4堂課的課題分別是:
Visual Element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
UX Design Fundamentals
Web Design: Strategy 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Web Design: Wireframes to Prototypes
這堂課除了偶爾有一些選擇題的小測之外,還有討論題和大型作業。選擇題是自動改分,討論題不列入計分,而大型作業中的批改是同學之間互相批改。每一個作業都會被2-3個同學批改評論,而自己交完作業後,也必須要批改評論3個同學的作業。
下面是我自己上完整個UI/UX設計專業後,對整個課程的優缺點的想法:
優點
-沒有地點,時間限制(但是作業有deadline)
-可以跟著自己的進度上課,每天花越多時間,
則完成課程的天數越短,錢花的越少
-可以隨時停下來做筆記
-可以隨時回去課堂内容復習
-可以在改同學的作業中學習好的作品
缺點
-不懂時無法問老師,要自己上網查
-沒有同學互相激勵
-動力不夠的話上課速度會比較慢
-很多同學都想快點完成任務,沒有認真改作業,給評論
-作業有被抄襲的可能(我曾經在回頭查看之前課程的其他同學的作業時看到自己的設計,但因爲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大部分或整個作業的抄襲,所以我沒有舉報)
學完整個專業課程後,我無疑是對UI/UX設計有更多的認識,我也打算繼續往這個方向深造。目前我也在學習編程,從做項目中學習,並持續找主題做UI/UX設計練習。如果有也是想瞭解UI/UX設計的朋友,歡迎相認,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如果有已經在這個領域就業的前輩,我也很希望可以跟你們交流,從中學習經驗!
#安娜到處走 #annagoesaround #德國 #德國日常 #德國生活 #台灣人在德國 #埃森 #Essen #NRW #germany #germanylife #deutschland #Coursera #綫上課程 #UIUX #UIUXDesign #UIUX設計 #UserInterfaceDesign #WebDesign #webdevelopment #frontend #backend #安娜談經驗
任務型教學法優缺點 在 李紹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首先先謝謝各位的祝福,我都收到了,謝謝大家!🥰
很開心與泰維能夠有這個榮幸獲得這次的最佳動作設計,謝謝金馬所有的評審、各位前輩們的肯定!💪🏻
也辛苦這次金馬典禮的工作人員,你們辛苦了。
謝謝瀚草,謝謝所有劇組的工作夥伴們,我們一起完成了這部作品,辛苦大家,謝謝大家!
謝謝兄弟導演逸帆對我們的信任,給我們極大的空間,讓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得以實現,私底下我們常常幹話一堆,但卻能在幹話中獲得靈感,我覺得超酷,有誰能想到我們許多靈感是在幹話中找到的😂,謝謝你!👍
謝謝泰維,我的好兄弟好夥伴,我們一起完成好多艱難的任務,這一路走來,我們優缺點互補,我疏忽的、你提醒;你遺忘的、我補上,常常互相補位,跟你一起工作很舒服也很開心,有時候相處的默契或許別人不懂,但我們卻一點就通,這就是我們的默契,謝謝你的信任,謝謝你!👊🏻
謝謝所有參與這部作品的動作演員們,阿良、少林、岳霖、鍋蓋、于凱、煒玲、梓誠,大家都非常的厲害,我們有時候都不用說,大家就已經在自己的位子準備好隨時開始,常常在設定的動作上給予我們超乎想像的發揮,充分展現實力與專業,強大的臨場反應,也為我們解決許多突發狀況,你們是最棒的,沒有你們,我們也無法順利完成這麼艱難的動作戲,謝謝你們!
還有所有主演們,雅妍姐、浩辰、大鶴、慧君姐、中皇哥、庹哥,把我們設計的這些張狂動作,演繹的淋漓盡致,還記得一開始的動作訓練,我能夠感受到大家的心情,似乎在告訴我與泰維,Are you kidding me????
但大家仍然拿出百分之兩百的認真態度,用心來完成我與泰維的一系列動作設計,真的很感動,也很感謝,謝謝大家!
所有臨演同學們,你們每天都要換上一身活屍妝,那賣力的演出,也讓我感受到你們對這部戲的認真,也非常謝謝你們!
從入行到現在走到金馬這個舞台,真的不容易,感謝育生、韋安,雖然我們現在都各自在往自己的目標前進,但還是要感謝你們曾經對我的照顧,也在你們身上學習到了許多東西,謝謝你們!
我覺得人生很酷,感覺許多事,是很早就注定好的,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電影裡的動作戲,就決定了練武術,當我長大了,從武術選手退役之後,進了影視圈拍電影,這一路走來,感覺在冥冥之中,一切就好像注定好了,也許這也是我做動作組的原因吧!
因為電影而習武,習武之後拍電影!
難道這就是莫忘初衷嗎?我覺得很酷!
我要特別感謝張世博老師,在習武路上您絕對是我最尊敬的老師,從技術到精神,您都傳授的面面俱到,缺一不可,也讓我現在在動作這條路上,依然受益。
還記得您對我說過: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這句話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也是一種精神,能適用在很多方面,出了社會也讓我受益良多!謝謝老師!
梓誠阿良,真的要謝謝你們,你們對我來說已經是家人了,一路走來,對我無條件的支持與信任,或許一開始是我在帶著你們,教導你們,但到後來,我卻也在向你們學習很多東西,這就是教學相長吧!還有許多話我就不多說了,未來的日子還很長,我們要繼續一起加油,一起努力朝目標邁進!加油💪🏻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們,爸爸媽媽,可能一開始你們對我的這份工作很擔心,動不動就去撞車、跳海、跳樓、被燒、被炸、被圍毆,確實聽起來是真的滿需要擔心的,但是你們還是非常的支持我做我喜歡的工作,有時候我想逃避想偷懶,還會被你們罵,督促我堅持下去,還有我的兩位姊姊和弟弟,還記得這一路上,有過很低潮的時期,你們不會多問,只會無條件的支持我,給我動力,給我勉勵,我的家人們,你們絕對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讓我能一直堅持的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謝謝一路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謝謝。
這次的金馬,是我人生中的一大里程碑,未來我會繼續堅持走下去,希望能繼續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繼續加油吧!
造型指導、設計: @estherya_ifstyling If Styling
🧑🏻💄👄髮妝設計:
@vvvvickyvvv @bamboo_fuyuwen
@___paggie.y___
@sandybeauty1120
🤵🏼♀️西裝搭配師:
@estherya_ifstyling
@weiyuyt
🤵🏻♂️服裝: @chapeaunoir_suits 黑禮帽西服
👞鞋:@vangershoes Vanger手工真皮男鞋
Vanger手工真皮男鞋
#覺藝工作室 #chapeau noir 黑禮帽#黑禮帽西服工作室 #57金馬 #57金馬獎 #第五十七屆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動作設計#動作指導紹朋#動作指導 #李紹朋#紹朋日記 #逃出立法院 #00173#禾浩辰 #賴雅妍 #林鶴軒
金馬影展 TGHFF
任務型教學法優缺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靠北長官402443
這篇算不上靠北,但請同仁官長們參酌(尤其高階官長們):
一位友人形容部隊現在的窘狀,
個人覺得非常到位:
「就像是一位患有嚴重肌少症、骨質疏鬆的高齡老者,還穿著重達幾十公斤的昂貴護具,要跟對街健身房裡正值壯年、屢屢刷新紀錄的健身教練PK格鬥。」
昂貴武器不該買嗎?還是得買。
也許有時候還是被迫買⋯⋯
但那是問題的重點嗎?顯然不是。
以下所講,會有很多人不愛聽,但這就是現實環境。
部隊的「肌少症」,在此並不是指人員體能,
而是軍事上知識化、科學化的貧乏。
也許你會不同意,但我問幾個問題就好:
你知道什麼是Molle嗎?
你知道皮卡汀尼是什麼嗎?
你配的65式(M7)刺刀結構是通心柄,還是一體龍骨?優缺點是什麼?
防彈背心跟頭盔的穿著標準是什麼?
防刺內裡跟抗彈軟板如何區分?
以上都還是跟部隊成員最親近、最息息相關的東西(個裝、建制武器,而且放諸三軍皆準)。
好,也許這些對你而言是小兒科,那麼請問你身邊的袍澤們有多少人知道?部屬長官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東西?
重點不在於個人有多勇猛頑強,而是這些東西「普及」了沒?上級推廣了沒?重視了沒?
再來一個情境問題:部屬對晨間運動提出了質疑,你要如何應對?
是仍然以「增加運動時段才能強化體能」這種舊有觀念來登高疾呼、持續要求,還是能夠以「睡眠結束後快速實施適度運動,主要是能短時間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幫助身體快速脫離疲困狀態,同時兼顧抗壓、緩解疼痛和促進代謝等功能」這種科學化知識來說服部屬、提供知識性資訊、並以此調整運動內容或強度?
除此之外,部隊裡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弱知識困境」:
運動只有做操跟三項?身體素質仍只看BMI?(這部份已逐漸出現變革聲浪、肌力訓練觀念也有逐步推廣的跡象。雖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有了開頭)
避免槍枝卡彈而只顧擦槍洗槍卻不注重彈匣養護跟庫儲環境因素?
WD-40會腐蝕槍枝槍管這種奇詭觀念到底是誰教的?(它揮發性高,擦完不再上保養油當然容易鏽蝕)
還有部份特戰或測考中心的先進同仁喜歡據槍時握著槍管槍頭跟刺刀結合座的目的何在?(麻煩請先上網查一查C型夾握法的標準好嗎?全世界真的只有我們獨步全球。修正您那冥頑不靈的小指頭遠離槍枝擊發高熱區難道真的難於登天?別認為戴手套就能搞定一切,真的這樣那乾脆不要上護木了)
還有許多學界大老、關心國防事務的先進前輩強調的TCCC戰傷救護呢?有多少人懂?
再來,是部隊的「骨質疏鬆」症狀,
用來形容部隊結構之脆弱,
除了「無法整合」這個老生常談,
更多的是教育訓練以及專業度的貧乏。
我知道有人會不滿,尤其是特種部隊的菁英們會予以回擊,認為我跟社會酸民一樣瞧不起部隊,但我同樣提一個觀點。
例如:您是特勤隊的,那部隊是否有安排您再接受數週或數月不等的砲兵、裝甲兵、陸航的教育訓練,對於其他兵科甚至是兵種有深刻瞭解嗎?有無理解相互生態跟作戰模式?
如果沒接觸過這些,那除了小部隊特種作戰、限制空間作戰外,
特種部隊要怎麼在敵軍火力壓制下,以最快時間臨機透過精準座標尋求火力支援?要如何在攻擊各階段形成步戰協同?要如何透過通信完成空中密接支援?
而這些可是在您看各種電影、玩各種遊戲時,老美一位射擊士或一位步槍兵可以信手拈來的操作。
(或許因應娛樂效果,電影和遊戲參考價值有限,但也不能說「完全」無參考價值。網路、電視、電影花絮等各種民間渠道裡有著許多邀請退役特種部隊成員或軍事學者針對電影和遊戲內容的評析以及自身經驗分享的節目,多少能夠過濾出一些正確的資訊)
其實這些東西準則有、教範也有,
但捫心自問,
在執行地空整體的時候,空軍的戰機有哪一次是藉由地空即時通訊聯繫、實際配合地面部隊打擊或抵抗敵火的進展、而非透過先期時間律定來通過管制點的?
(往往都是地面部隊拼了命地想要趕上戰機的時間,但若真的面臨實戰,實際情況相信會有多到難以想像的窒礙跟傷亡)
我們的部隊是否擁有這樣誇領域整合技術?我相信絕對有,但重點在於這樣的技術與訓練重點是否能因應時代進展與作戰型態巨變,從集團軍戰略層級有限度「下授」小型任務部隊與「普及」於第一線基層,以提高人員素質及大幅縮短反應時間?
接著說部隊是「高齡老者」,也仍然是思維的問題。
高層的官長要面對的,是時代所帶來的巨大轉變。
早期防彈背心打靶時才會有,甚至是奢侈品;但時至今日,掛載各式配備的戰術背心已是標配,人員的作戰負重只會越來越沉,不僅「抗彈係數」的區分、軟板硬板側板的裝配已經讓人有些眼花瞭亂,高科技帶來的戰術動作與思維也只會越來越多樣。
但「統一」和「部隊延整性」的無差別要求,可以說是是強化和提升戰技訓練的噩夢。也許這七個字可以在早期、或是校閱部隊時能展現部隊的紀律和態勢;但如若不做思考,就將這七個字生搬硬套在部隊訓練中,其影響足以扼殺部隊原有的訓練效能:
左撇子的人,你硬要他手槍套掛右邊(或根本沒有左手版本的);
背心上的Molle提供了許多擴展空間,
然某些單位官長卻禁止東西掛背心上,
一切只為了「統一」、「美觀」。
直至目前為止,
仍然有部份裝甲單位官長要求統一把設計成腿掛的手槍套,
硬是當成肩掛式來使用,
身形較小的同仁(尤其是女性)一穿背心,
手槍就整個被埋在背心裡面,
拔槍的時候還得喬老半天才能出槍。
像這類資訊更新、但思維跟不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期的「戰鬥蹲姿」相信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但主要手抓握槍頸部的動作,是歐美早在二戰時期(也有一說是更早)開始,針對無握把步槍所設計的。
但部隊的訓練、新訓教育等,竟讓它陪伴部隊度過了M-16、65式、65K1、65K2、T-86和早期T-91的時光,分毫未動;
又如現在「戰鬥蹲姿」動作其實早已在兵監單位研修下調整且行之有年,但反而變成許多單位不知道、或高階官長不願意按照新修訂的動作修正直至普及單位,更不用說最近十分熱議的後備役訓練(教召)。
不讓官兵著重、掌握清驗槍「退殼」、「清膛」、「通管」的要則,反而執意要求與檢視清槍線上整齊劃一、違反人體工學的高跪姿(單兵教練中已刪除,卻又出現在戰鬥步槍的操作手冊中)。諸如此類的教育訓練思維,明顯突出許多領導階層、決策階層「做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治標不治本現象。
「我們以前啊⋯⋯⋯」這種開頭的話,是官長最愛說,但基層或有志之士最不愛聽的話語。因為不論好壞,這總是代表又一個新穎或需要被推動(也有可能是需要被議論研究)的想法就這樣被扼殺了。
我們擁有很多武器、也買了很多武器,就像身上這幾十公斤的護具一樣,但除了要有能量維持之外,重點是部隊如今的現實面,猶如開頭所形容的老者一般,根本的解決是要如何透過正確的觀念、高效益的訓練以及專業素養的普及,使其身軀不斷地增肌強大、思維年輕化,才有能力跟本錢駕馭這身得來不易的裝備,去跟敵人比態勢、比本事。
高層大方向的決策內容,也許觸及不到最底層的訓練方針、訓練重點,但對整體的風氣養成和對外觀感,卻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認知及方向的「不當操作」,對部隊所造成的殺傷力,是對岸千百枚東風巨浪都無法相比的。因為這是對部隊「質」的慢性毀滅。
談談現在討論度極高的「戰鼓隊」,
我並不清楚陸軍高階官長對於此政策強推以及堅持的考量及出發點,
儘管某些程度上能理解贊同此理念的同仁先進,認為戰鼓確有其文化及心戰價值,
但其中讓大部份基層官兵無法接受的點在於:
(包含部會層級推行的「社團」政策也一樣)
既然官方要求全軍推動、另核撥經費
而且部份單位「動用教育訓練時間練戰鼓」情況若然屬實的狀況下,
代表了官長等同將這項娛樂性質佔比較多的「民俗文化性質技藝」,
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嚴肅的「軍事戰備本務」。
這樣邏輯與方向,無疑是備受爭議及質疑的。
畢竟在整個大陸軍基層
要維持人裝訓龐大負荷、資源僧多粥少、
以及戰備任務繁重的情況下,
試問如此政策能受到多少正面評價、
又能收到多少效果?
有一則部隊「趣談」是這樣的:
若每月例休8天、各式慰補休、三節及國定連假,假設粗估可以休假100天,
一位軍人一年大概有265天的在營時間。
但如果把訓綱一頁一頁翻開詳細檢視,除了訓練課程之外,另外把所有從參一二三四跟政戰所有要執行的各式講座、講習、示範、活動、輔訪、會議、儀程、活動⋯⋯⋯這些時數全部加起來,可能會超過一年。
要用265天,來完成超過一年的事務!
也許這內容缺乏證實及可信度,但回頭看部隊現實面,各種
訓練「縮短距離」、
教學「濃縮時數」、
會議「併開從簡」、
輔訪「聯合執行」,
難道真是少數個案?
從此也不難看出端倪跟這則「趣談」的起因。
其中又有多少成分,真與「教育訓練」息息相關?還是純粹為「管制而管制」的無效行政?
以上所提,不過略舉大端,再請見諒內容所提雜亂無序,但這些都是部隊現在的窘境。
我並非全盤否認官長們的勞苦功高,但部隊諸如上述等問題已沉積已久,惡性循環日益嚴重,只是希望能藉此嘗試一呼,或許能讓官長們正視這些問題。
Submitted: October 13, 2020 5:18:19 PM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