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短評 - 有些人想要的愛很簡單,卻偏偏愛得這麼卑微 】
「世界越混亂,我越想留下的,是和你在一起的簡單」
.
今天要談的電影,是最近話題度很高、Netflix也能看、在金馬獎屢獲提名的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明明同志電影算是小眾題材,偏偏卻打動了無數觀影者。沒有過分煽情...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短評 - 有些人想要的愛很簡單,卻偏偏愛得這麼卑微 】
「世界越混亂,我越想留下的,是和你在一起的簡單」
.
今天要談的電影,是最近話題度很高、Netflix也能看、在金馬獎屢獲提名的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明明同志電影算是小眾題材,偏偏卻打動了無數觀影者。沒有過分煽情地美化一段關係,連主題曲都在接近電影中後段才出現兩次,正如不是所有同性關係都如坊間的純愛BL漫般美好。在那個思想還有點傳統的80年代,這種特殊的愛總是愛得很難、很卑微,偏偏戀人們想要的卻最簡單,那種兩個人擠在一個被窩吃宵夜的畫面,看得觀眾心裡一甜,同時也看得很心痛。如果「我們」的愛沒有不同,憑甚麼要愛得這麼小心翼翼?
.
「小心翼翼的原因不是不夠勇敢,是怕一不小心,讓你與世界為敵」
在1987年,台灣剛解嚴不夠,世界看似開放但又從未改變。在那個年代,同性戀是罪,所謂的罪,不只在人們眼中是罪惡的,還是一種一旦見光,會被認為是病,被暴打一通、拉去接受治療、鎖進牢房的罪。電影中兩位主角「阿漢」和「Birdy」在包廂接吻,不小心被店員偷窺到,就立即被提醒「不要在這裡鬧事哦」、「這裡不是那種地方」。阿漢曾質問過神父「你喜歡女生可以,我喜歡男生不行?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同等分量的愛、兩個人希望可以陪在身邊的愛,電影殘忍粗暴地用劇情告訴你,在那個年代,不行就是不行,那怕你再小心翼翼,不管你一再卑微地請求。
.
「我敢說出我喜歡誰?你敢嗎?」
電影中兩位主角有着鮮明的分別,「Birdy」在別人眼中完完全全就是個瘋子,叛逆又不按常理出牌,敢於為不公平的事出頭,會半夜違反校規外出,只為帶個宵夜,被教官打還歇斯底里地笑(好在長得帥氣,才沒有被當成變態...);「阿漢」相比起來溫吞得多,總是拉住Birdy不讓他惹禍,一直在背後默默關心守候。
.
本以為Birdy是先坦露愛意的一方,結果卻是阿漢勇敢地在家人面前說出自己喜歡的人是誰,對Birdy緊跟不捨。相反Birdy卻不斷退縮,先是找了個學妹談戀愛,讓共享耳機、騎車翹課這些專屬於兩人的默契,粗暴地被第三者佔據;再來不斷暗示阿漢,希望他能交個女友,帶他偷氣球,讓阿漢以為兩人關係回到從前,再把氣球送給學妹,只求讓他死心。阿漢也是不能理解,一度誤會說Birdy其實對很多人都這樣吧?我並不是特殊的一個。「如果你給我的,跟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愛情中,需要的不只是愛,還要是偏愛。
.
Birdy不愛阿漢嗎?還是他不夠勇敢?電影鋪排其實早就給出暗示,Birdy是個瘋子,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但唯獨在乎世界怎樣對待阿漢。在阿漢的朋友捉著Birdy喊他同性戀,叫他離阿漢遠點。Birdy首次對這個世界屈服了,原來有些事情不是你反抗就能改變。他的人生已經夠亂了,但阿漢不是,不能讓阿漢趟這攤渾水,所以他刻意把阿漢推開,怕一不小心越界了,會讓愛人與世界為敵。這麼粗暴的拒絕,在中段一直看得觀眾牙癢癢的,以為Birdy突然就不愛了,製造一堆曖昧原來不愛阿漢。到片尾真相大白時才明白,回想起Birdy在淋浴間的那句「對不起」,阿漢突然的肢體接觸卻沒有惹他生氣,反而難受地道歉了,說到底,其實Birdy也一直壓抑着對阿漢的愛。一直以來最痛的,可能是Birdy吧。
.
「一直有這麼一個位置空著,留給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最後兩人來了趟沒有目的的出走,一直走到沒有人的海邊,脫去上衣游泳,彷彿世界只剩他們兩個人。唯有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兩人無處安放的感情,才再度有了喘息的空間。之後Birdy就以聯考為由,再沒有跟阿漢聯絡。最後一次通話,嘎然停止在一個下雨天,Birdy主動留言給阿漢,阿漢焦急地撥回去,兩人閒話家常,彷彿又回到從前。可能是心知這會是二人感情的終點站,阿漢就給Birdy播了一首歌,就是全片首次出現主題曲的時候:
.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希望讓這世界靜止
想念才不會變得奢侈
如果有下次 我會再愛一次」
.
有些愛到最後都沒有結果,但我還是會繼續愛你一輩子,你來不來,我都願意等。如果可以,我就希望讓世界靜止在這通電話,能夠一直跟你聊下去。然後兩人的情緒就缺堤了,哭得一直沒有說話,觀眾就跟他們一樣,就這麼靜靜地聽著這首歌,然後忍不住落淚。為甚麼喜歡一個人是罪呢?想簡簡單單陪在一個人身邊的願望,和平常人的愛情沒有分別吧?偏偏卻愛得這麼難,卑微得像螻蟻。願這世界能真心接納所有的愛,也願所有的愛不會因丁點的特別,而有甚麼不同。
.
P.S. 最後有一點想說的,就是電影最後交代了30年後兩人的故事。編輯看了不少網民評價,都認為這部分有點多餘,讓故事少了點遺憾美。不過編輯覺得導演這個安排也有其用意,彷彿是在婉轉地告訴我們,時代還是會變的,當年不容許的感情,說不定那天就可以侃侃而談,也寄語我們不要對愛情失去信仰,推薦給所有相信愛情的人。
.
#無時間睇戲住都建議去聽首歌 #啲歌詞寫得好好 #有些愛情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情侶 #愛 #愛情 #語錄 #拍拖 #香港 #電影 #影評 #台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昊森 #曾敬驊 #netflix
.
即like 港式情侶 HKstyleCouple 緊貼更多港式愛情生活資訊!
IG : https://instagram.com/
仰泳電影女主角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甚麼叫品牌理念?
是從一而終堅如磐石寸步不移的信仰,是絕不可隨意篡改的金科玉律。
若今年說 A,明年又說B,話變就變,那就不是品牌信念,而只是一時興起的品牌「說法」,可以一時吸睛,卻無法將一時的顧客轉變成長遠的信徒。
SK-II是少數多年堅持同一理念的品牌,由2015年起,已使用 #CHANGEDESTINY 改變命運作為宣傳主題。嶄新的說故事手法,就令人頗為印象深刻。
今日,SK-II又再打破傳統營銷方式,透過成立首個電影工作室SK-II STUDIO,詮釋一致的品牌理念,支持女性自主命運。
SK-II首部原創紀錄片《中間泳道》(The Center Lane),由法國康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導演執導,片中主角是曾被看好成為奧運金牌熱門人選的池江璃花子,原本青春無限一支獨秀,是多項日本紀錄保持者;卻在2019年發現罹患血癌,被迫暫停所有訓練。遭逢人生巨變,你會選擇如何面對?年僅20歲的她用行動讓我們知道,在這世間能決定自己命運的,從頭到尾,就只有自己。
今次SK-II聚焦現代女性面對的壓力和現實議題,推動更多積極改變,用品牌的聲音傳遞向善向上的力量。立即按入內文觀看全片:https://bit.ly/3fTMVae
SK-II HK #CHANGEDESTINY
#THECENTERLANE #SKIIstudio #池江璃花子 #改寫命運 #inpartnershipwithSKII #SKIIpartner #特約壹句
仰泳電影女主角 在 港式情侶 HKstyleCoup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短評 - 有些人想要的愛很簡單,卻偏偏愛得這麼卑微 】
「世界越混亂,我越想留下的,是和你在一起的簡單」
.
今天要談的電影,是最近話題度很高、Netflix也能看、在金馬獎屢獲提名的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明明同志電影算是小眾題材,偏偏卻打動了無數觀影者。沒有過分煽情地美化一段關係,連主題曲都在接近電影中後段才出現兩次,正如不是所有同性關係都如坊間的純愛BL漫般美好。在那個思想還有點傳統的80年代,這種特殊的愛總是愛得很難、很卑微,偏偏戀人們想要的卻最簡單,那種兩個人擠在一個被窩吃宵夜的畫面,看得觀眾心裡一甜,同時也看得很心痛。如果「我們」的愛沒有不同,憑甚麼要愛得這麼小心翼翼?
.
「小心翼翼的原因不是不夠勇敢,是怕一不小心,讓你與世界為敵」
在1987年,台灣剛解嚴不夠,世界看似開放但又從未改變。在那個年代,同性戀是罪,所謂的罪,不只在人們眼中是罪惡的,還是一種一旦見光,會被認為是病,被暴打一通、拉去接受治療、鎖進牢房的罪。電影中兩位主角「阿漢」和「Birdy」在包廂接吻,不小心被店員偷窺到,就立即被提醒「不要在這裡鬧事哦」、「這裡不是那種地方」。阿漢曾質問過神父「你喜歡女生可以,我喜歡男生不行?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同等分量的愛、兩個人希望可以陪在身邊的愛,電影殘忍粗暴地用劇情告訴你,在那個年代,不行就是不行,那怕你再小心翼翼,不管你一再卑微地請求。
.
「我敢說出我喜歡誰?你敢嗎?」
電影中兩位主角有着鮮明的分別,「Birdy」在別人眼中完完全全就是個瘋子,叛逆又不按常理出牌,敢於為不公平的事出頭,會半夜違反校規外出,只為帶個宵夜,被教官打還歇斯底里地笑(好在長得帥氣,才沒有被當成變態...);「阿漢」相比起來溫吞得多,總是拉住Birdy不讓他惹禍,一直在背後默默關心守候。
.
本以為Birdy是先坦露愛意的一方,結果卻是阿漢勇敢地在家人面前說出自己喜歡的人是誰,對Birdy緊跟不捨。相反Birdy卻不斷退縮,先是找了個學妹談戀愛,讓共享耳機、騎車翹課這些專屬於兩人的默契,粗暴地被第三者佔據;再來不斷暗示阿漢,希望他能交個女友,帶他偷氣球,讓阿漢以為兩人關係回到從前,再把氣球送給學妹,只求讓他死心。阿漢也是不能理解,一度誤會說Birdy其實對很多人都這樣吧?我並不是特殊的一個。「如果你給我的,跟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愛情中,需要的不只是愛,還要是偏愛。
.
Birdy不愛阿漢嗎?還是他不夠勇敢?電影鋪排其實早就給出暗示,Birdy是個瘋子,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但唯獨在乎世界怎樣對待阿漢。在阿漢的朋友捉著Birdy喊他同性戀,叫他離阿漢遠點。Birdy首次對這個世界屈服了,原來有些事情不是你反抗就能改變。他的人生已經夠亂了,但阿漢不是,不能讓阿漢趟這攤渾水,所以他刻意把阿漢推開,怕一不小心越界了,會讓愛人與世界為敵。這麼粗暴的拒絕,在中段一直看得觀眾牙癢癢的,以為Birdy突然就不愛了,製造一堆曖昧原來不愛阿漢。到片尾真相大白時才明白,回想起Birdy在淋浴間的那句「對不起」,阿漢突然的肢體接觸卻沒有惹他生氣,反而難受地道歉了,說到底,其實Birdy也一直壓抑着對阿漢的愛。一直以來最痛的,可能是Birdy吧。
.
「一直有這麼一個位置空著,留給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最後兩人來了趟沒有目的的出走,一直走到沒有人的海邊,脫去上衣游泳,彷彿世界只剩他們兩個人。唯有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兩人無處安放的感情,才再度有了喘息的空間。之後Birdy就以聯考為由,再沒有跟阿漢聯絡。最後一次通話,嘎然停止在一個下雨天,Birdy主動留言給阿漢,阿漢焦急地撥回去,兩人閒話家常,彷彿又回到從前。可能是心知這會是二人感情的終點站,阿漢就給Birdy播了一首歌,就是全片首次出現主題曲的時候:
.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希望讓這世界靜止
想念才不會變得奢侈
如果有下次 我會再愛一次」
.
有些愛到最後都沒有結果,但我還是會繼續愛你一輩子,你來不來,我都願意等。如果可以,我就希望讓世界靜止在這通電話,能夠一直跟你聊下去。然後兩人的情緒就缺堤了,哭得一直沒有說話,觀眾就跟他們一樣,就這麼靜靜地聽著這首歌,然後忍不住落淚。為甚麼喜歡一個人是罪呢?想簡簡單單陪在一個人身邊的願望,和平常人的愛情沒有分別吧?偏偏卻愛得這麼難,卑微得像螻蟻。願這世界能真心接納所有的愛,也願所有的愛不會因丁點的特別,而有甚麼不同。
.
P.S. 最後有一點想說的,就是電影最後交代了30年後兩人的故事。編輯看了不少網民評價,都認為這部分有點多餘,讓故事少了點遺憾美。不過編輯覺得導演這個安排也有其用意,彷彿是在婉轉地告訴我們,時代還是會變的,當年不容許的感情,說不定那天就可以侃侃而談,也寄語我們不要對愛情失去信仰。最後也稍稍致敬了《春光乍泄》的瀑布橋段,對編輯這樣的老電影愛好者,算是非常完滿了,甚至看完了還有點意猶未盡,推薦給所有相信愛情的人。
.
#無時間睇戲住都建議去聽首歌 #啲歌詞寫得好好 #有些愛情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 #情侶 #愛 #愛情 #語錄 #拍拖 #香港 #電影 #影評 #台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昊森 #曾敬驊 #netflix
.
即like 港式情侶 HKstyleCouple 緊貼更多港式愛情生活資訊!
IG : https://instagram.com/hkstylecouple
歡迎Dm投稿戀愛趣事,我哋等緊你㗎!
仰泳電影女主角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訪|《無聲》陳姸霏與劉子銓:地獄跟天堂,是同時存在的】
上次就已經在專頁推薦過電影《#無聲》,延伸探討我對善惡的看法,近日有機會和片中的男女主角 #劉子銓 和 #陳姸霏 聊聊天,聽他們分享拍片過程的點滴。
電影《無聲》的故事,從聾啞學校之中不可說的秘密遊戲出發,帶出許多社會性侵案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陳姸霏和劉子銓在片中是全手語對話,拍攝前花 3 個月上手語課。
伴隨片中角色情緒高低,手語打出的速度都會不同,有時情緒一激動,手速就要快,他們起初最有感的就是「手痠」。
除了一邊打好手語,導演一邊也會有些與表演相關的指令,聽指令、記手語同時進行,宛如在練金庸小說的「左右互搏術」,每回拍攝都是考驗他們分心二用的本領。
劉子銓透露最難的一場戲,就是他在游泳池邊質問陳妍霏,「因為跟她講到很激動,動作要有很氣的感覺,那場很難,手要很快。」
───
該片基調是沉重和謹慎的,不只吃演員的演技,還吃他們的感受力。
陳姸霏在片中飾演女主角「貝貝」,是一個性侵受害者,她坦言拍攝前並沒有針對社會案件做調查,因為她相信每個女人在遇到身體被侵犯的時候,感受其實都是相似的。
哪怕有多麼想說出口,但社會給予的蕩婦羞辱、惡意揣測或不信任,縱使說了,只會擔心會有二次傷害,不如不說。
她表示:「關於被『被欺負』跟『不敢說出來』,根本性質都差不多,有些女生不敢說出自身經歷,就是因為她們可能說過,卻發現並沒有被理解。」
事實上在《無聲》裡,貝貝呼救過,當遭遇第一次侵犯時,她寫過聯絡簿,也親自找過老師(還是位女性),結果對方只是告訴她:「你們不是只是在玩嗎?」
貝貝不是一昧軟弱的那方,她堅強過、嘗試過,但社會沒有創造一個安全網接住她,甚至還把她推開,讓她獨自消化一切。
最後,貝貝只能洗腦自己:對啦,我們都是在玩。
───
看著貝貝反覆被拽進煉獄,卻又反覆自我安慰,陳姸霏透露拍攝期間很痛苦,收工時,她都會安排一場儀式,好讓自己不會一直深陷角色。
她說:「我會聽米津玄師的〈Lemon〉,當初是看日劇認識這首歌,它陪我走過很多難過的事情,聽完心情都會平復許多。」
〈Lemon〉有段歌詞是這樣說的:「那些日子的悲傷,那些日子的痛苦,只要是連你一起的那些,我全部都會深深愛著。」
被譽為以色列最偉大的作家 #艾默思奧茲 在回憶錄《愛與黑暗的故事》歷經國家認同、戰亂、家庭破碎,他仍會在看著父親的相片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的,我們會戰勝一切,把一切置之度外。
天堂跟地獄是共存的,對有些尚未陷入真正絕望之人,即便深不見底的黑暗,只要有一絲微弱光芒,就足以指引他們摸索向前,畢竟沒有什麼事情比死亡更糟了。
對艾默思奧茲來說,他的信仰是家人;對貝貝來說,她有家人,有男主角張誠,還有何仙姑。
對陳姸霏來說,她沒那麼多苦難,現階段很滿足,一首好歌與漫畫,就可以拯救她的心。
演《無聲》的時候,看著貝貝的樂觀,陳姸霏經常會想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有時候我們真的可以去想,人生再怎麼糟,應該,都不會再這樣糟下去了吧?」
一個幸福結局,值得我們去等待,哪怕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但只有活下去,你才有機會親自見證。
───
接下來是劉子銓,他出生演藝家庭,爸爸是劉亮佐,但他小時候的夢想是挖化石,國中想當NBA球員,演員從未在他的選項裡,「國小演聖經故事,被爸爸問要不要演戲,我說不想。」他笑道。
早前,他演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媽媽的遙控器〉展現戲劇才華,但他拒絕過導演陳慧翎兩次,直到後來被說服參演,才發現表演的意義既深且廣。
他說:「演員可以體會別人的人生,而角色有時可以鼓舞別人,有時也可以帶給人反思。」
劉子銓在《無聲》飾演的「張誠」,是哲學家一般的存在,從看著貝貝被侵犯的義憤填膺、對加害者的憤恨不解。走到最後他開始懷疑,所謂反派,真的是反派嗎?
張誠的世界觀不斷地被顛覆,終於得出結論:「人沒有好壞,都是漸進式的轉變。」
轉變的關鍵期,需要周遭人的勇敢、愛和同理。
若說貝貝象徵電影裡最純粹的善,張誠就很像美國總統候選人一直在爭取的搖擺州選民,在善與惡、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間反覆拉扯。
張誠這個角色很有層次,不只跟自己對話,也跟世界對話。
劉子銓透露,揣摩過程中經常自言自語,也不停跑去跟導演柯貞年溝通,探索張誠的多面性:他是複雜?還是簡單?是害羞?還是勇敢?
和陳姸霏一樣,劉子銓也有他脫離角色的方法,收工回家都會看一部溫馨電影,用來平衡拍攝時的暗黑情緒。
某場拍攝車禍戲,他心情極度不好,回飯店無意間看老片《阿甘正傳》,竟獲得療癒效果:「每次看到男主角敘述人生就像巧克力盒的段落,就覺得人生很長,保持希望是很重要的。」
---
訪完兩個新人演員,我發現他們在《無聲》的獲得都是相同的,一個看似悲觀絕望的題材,他們的領悟到的卻是跟「勇敢」有關。
勇敢幫助別人,勇敢為別人發聲,勇敢去愛人,畢竟只要每個人都能對外界釋放一些理解跟愛,那些力量累積下來,是可以幫助很多內心早已千瘡百孔的人。
讓他們可以明白:人間,還是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