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烏烏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於同志伴侶,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有的權利他們也應平等擁有。基於這立場,我百分之百贊成同性婚姻。只不過,原本我一直以為人工生殖法也在法案通過時同時修改,讓女同志和異性戀(先生精蟲稀少、無精症)一樣可接受捐精,藉由人工授精或胚胎植入受孕。 直到她們走進我的診間: 「沒有心跳,看起來是萎縮的胚胎,需要...
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同志伴侶,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有的權利他們也應平等擁有。基於這立場,我百分之百贊成同性婚姻。只不過,原本我一直以為人工生殖法也在法案通過時同時修改,讓女同志和異性戀(先生精蟲稀少、無精症)一樣可接受捐精,藉由人工授精或胚胎植入受孕。
直到她們走進我的診間:
「沒有心跳,看起來是萎縮的胚胎,需要藥物流產,下個週期再努力,你們是找哪位醫師做人工受精啊?」我說。
「我們是DIY!」聽完我的話,她們兩這樣回答。
我這才發現,她們的努力和別人不同。原來,因人工生殖法目前僅適用於異性戀夫妻,女同志們若想懷孕,多半只能藉由居家「自體滴精」的形式,透過無針頭的針筒將精液打入陰道。沒有專業技術的協助,和在醫療院所執行的人工受精相比成功率肯定低了許多。再加上自行取得的精液未經洗滌,注射進去後更容易引發收縮悶痛。每一次流產、每一次失敗、再找一次精子的無助,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疼痛與煎熬。
更令人無奈的是,人工授精若失敗多次,我們一般會建議病人改採試管療程,在排卵刺激後取卵,讓精卵在體外受精、再植入體內。這個方式醫療介入更多、成功率更高。但技術上雖可行,礙於法律規定目前只有異性戀夫妻適用。
她們是被排除在外的。對於我來說,有種「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和藥物可幫助她們,但法律卻規定我不能」的荒謬感。
為了瞭解此議題到底「卡」在哪裡,我又能做什麼,上個月分別參加了綠黨舉辦的「談到生育,平權的路有多遠?」以及輔大性 /別研究社主辦的「幸福快樂然後呢?專法週年後,婚姻平權的困境與未竟之路」座談。
先說結論,我認為,除了參加遊行、在網路上發聲,最省力的就是,將「是否支持生育平權法案修改」視為妳在選擇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並且一定要去投票。因為各項法案要通過與否,決定權就是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立法委員,這也是最簡單可直接為她們發聲的機會。
講座中,同家會黎璿萍秘書長分享更多同志求子的困難。
疫情前,同志伴侶為了求子,除了先前提到的滴精,只能遠渡重洋去國外接受試管療程。除了上百萬費用,還得面臨語言、文化上的隔閡與不安。從醫師的角度,我完全可同理。因為即使是較單純的婦科疾病,我心理上也會抗拒語言不通的外國病人,除了解釋上更耗時、效率差,也可能因解釋不清,影響到治療效果。更何況人工生殖療程複雜、需溝通的地方更多。
而疫情後,安排好的試管之旅只能取消,自體滴精失敗的伴侶只能在國內繼續一試再試。當然,疫情終究會過去,世界還是會重新運轉,但是時光流逝,高齡女人的「卵子」有機會等到那時嗎?
最讓人心酸的是,這些同性伴侶來到不孕症診所求助,卻不得其門而入,卻眼睜睜看著外國夫妻特地到台灣接受試管療程,感覺就像是被這個國家遺棄了。
或許有人會認為,讓孩子在只有爸爸或媽媽的家庭長大很自私,以後肯定會被歧視。我認為綠黨張竹芩秘書長提出的說法很值得參考:
『相信我們都同意人不應該因性別、膚色、種族、階級受到差別待遇,甚至遭受歧視,但對於孩子呢? 不管是隔代教養、單親、多元成家的孩子,我們都應該打造一個零歧視、友善的環境,而不是反過來問,為什麼你會被生出來?為什麼會生在這個「非典型」家庭』。這段話對於單親的我感觸特別深 ,在過去那個年代,歧視固然有,但我姑姑、奶奶毫無保留地對我付出與照顧,比起典型家庭,我從不認為我缺少了什麼。因此,我一直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用心陪伴與無私的愛,和家長的數量、性別完全無關。
更何況,為了協助同志成為親職,相關團體也提供許多資源,比如兒童心理諮商相關成長課程、親師座談、志工輔導培訓等,讓同志家長們學習用什麼方式告訴孩子你從哪裡來、怎麼調適母代父職、父代母職。當孩子面對歧視、不公平時,也教他如何應對,爭取權利為自己發聲。
我得老實說,同志決定生兒育女金錢文化門檻相對高,還得拿出更多勇氣去面對這個相對不友善的社會,比如,爸爸該如何帶幼童上如廁?兩個爸爸牽著孩子走在路上可能會頻繁被問「媽媽呢?」。
因此相較起只是「不戴套」就意外懷孕的異性戀,他們對於婚姻、養育的決定,我相信是更加深思熟慮、步步為營的。
同時我也認為同志婚姻其實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在性別平權上可以改進的還有很多。我的內心也不時在吶喊,在少子化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不能給所有想要生育的人,一樣平等的機會呢?
參加完講座,對於這群同志朋友,除了同理,我更多的是敬佩。她們為了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從學生時代就投入相關領域(社會、法律、人權、傳播),為了爭取大眾的認同,也變得更圓融、包容接納不同意見,面對阻力時,也不斷調整作法重新出發。想想自己身為異性戀,深感可不受限制地結婚、自由選擇要不要生兒育女,是如此幸運。但同時,也因他們無法公平被對待而感到內疚、難過。
我也很佩服林昶佐委員在這個吃力不討好、又會掉選票的議題上一直努力付出。在講座上聽到他反思,經過2018年的挫敗,在溝通議題上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模式爭取對方認同,不是用吼罵、辯論、甚至是瞧不起對方的態度讓反對者認輸。他認為這樣不但沒用,反而引起反感、遭致更多反撲。
我認為這樣的態度在其他方面也很受用,好比說服長輩重訓、破除孕期迷思,與其情緒性地回嘴「叫你運動你就聽啊!」、「不要管我,你老了不懂」、「年代不同了,跟上好嗎?」,或許我們可以更有耐心地去和他們說明運動的好處、提出科學的數據、解釋迷思的盲點。在一次一次理性溝通中,不僅個人的信念會更堅定,說服對方的論述和技巧也會越來越好!
「結婚都一年多了,什麼時候計畫生小孩?」這句有點熟悉、卻又惱人的話套用在同志族群目前不適用。婚姻是不是戀愛的終點我不肯定,但能確定的是,婚姻只是平權的起點,跨國同婚、生育平權,破除性別刻板,還有許多的議題需要關切,「同志們」讓我們繼續一起努力吧!
小補充:「她們」後來成功懷孕了,目前規則產檢中。
#讓生育成為自主的選擇
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 在 Phew!好險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怎麼會這樣?!
光是葉克膜就燒了至少160萬元耶...
問題可能還是出在心室輔助器
知名國標舞女王劉真日前在心臟手術過程中心跳驟停,裝上葉克膜搶救21天後,已換上心室輔助器,爭取時間等待換心。沒想到搶救26天後,傳出她接受電腦斷層掃瞄後,發現她有自發性腦出血的中風狀況,緊急開顱搶救。但劉真這段期間的治療費用,光是葉克膜就燒了至少160萬元,再加上這類型的腦出血,術後恐怕仍得面臨長照風險,醫療、重大疾病及長照失能險保障真的不可少...
想看更多:中風復健恐因疼痛中斷 2大介入性療法得靠實支實付
http://bit.ly/38kaVMd
#重大疾病險 #中風 #葉克膜 #腦出血 #加護病房 #心臟移植 #劉真 #人工心臟 #心室輔助器
介入性疼痛治療費用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常常去復健,但做了都沒效...」
「看了好久的醫生都沒好....」
「我手痛,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很常被問到的問題
我不是醫生,不是治療師
如果你要我回答這些問題
讓我從訓練師的角度還有跟一群認真治療師的相處過程
來簡單的回答,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如果你有肌骨系統不舒服或疼痛
請你務必找骨科醫生協助
透過醫院的儀器檢查、醫生專業評估
看清裡面結構有哪些地方出現問題
無論是損毀、發炎或不適
如果是急性,可能需要立即的醫療介入
如果是慢性,請你自行轉診到復健科
讓復健醫療人員協助你恢復
如果沒事,至少心理安定
物理治療裡面有三個M
儀器治療 >>> Modality
徒手治療 >>> Manual
動作治療 >>> Movement
許多大醫院、健保為主的復健單位
在人力有限又必須照顧大量病人的狀況下
儀器治療多半是處置策略
然而,儀器治療
面對急症、慢性治療或保養很有用
卻不一定讓患處機能完全恢復
許多復健,其實需要治療師用專業分析與判斷
不只給予患處處理
還會針對患處周邊可能的問題進行處置
儀器治療時,一個治療師放在病患身上的時間有限
卻能幫單位在短時間內照顧大量患者
但如果你想要讓患處有徹底照顧
就須仰賴治療師用心幫忙判斷、分析與處置
此時徒手治療、動作治療的介入比重就會增加
因此~為了讓好的治療師生存
為了讓患處有更好的照顧
大家必須推廣一個觀念
「物理治療『自費照護』」
「你想要更好的結果,請學習讓專業生存」
我認識許多治療師,花了非常多時間進修與成長
很多人只因幫助一個患者「遠離治療」
就能開心到睡不著、興奮到覺得自己所學有用
不要再說復健無效!不要再說復健浪費時間!
很多時候你可能遇到只幫你上儀器的復健方式
真正好的復健,必須從整體來看、要分析
要幫你一點一點找原因,細細處置、用心治療
這樣的照顧,就必須拿出相對價值來請求
看看你的復健、你的治療師
跟你花了多少時間溝通?花了多少時間治療
不是說只用儀器的方式是錯的
它還是有基本功效
而且你給付健保費用,有這樣的照顧很棒了
如果你期盼擁有更多成效,想要更好的照護
請你根據自己的能力與需求
選擇對的物理治療服務
治療的三個M
可以讓你判斷一下
你需要的照護在哪裡
如果只要症狀消除,喜歡被服務、不想花太多錢
那麼儀器治療可能就很適合你
如果你後續有運動需求
想要傷處不僅不痛,還要回復動的能力
那麼你可能要找有針對徒手或動作治療進行處置的自費單位
(如果你找到的單位願意在健保制度下提供後兩個M的服務那更棒)
不用去問你的治療單位為何只用儀器治療
每個治療單位都有其創始的宗旨與目標
你應該根據你的需求,為自己找尋適合且對的治療單位
(前述的建議都僅止於「肌骨系統」症狀)
重點是~不要再問我「你XX會痛...怎麼辦」
我!不!是!治!療!師!
那不是我的專業
我還是只能把你轉介到對的治療師手上
運動教練與訓練師們
不要再自己扮演治療師的角色
你需要的是跟專家合作,不是一人通包
#相信專業
#專業分工
#學習讓專業生存
#不要跟專業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