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13:04:05
    有 447 人按讚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28 14:00:01
    有 311 人按讚

    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了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讚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央集權制應當肯定。因為它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為歷代天朝所繼承,而且行之有效。至於「暴君」問題,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今將淺見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有人認為此話是老生常談。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就認為是人云亦云,其實是各有見解的。如一位歷史循環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點評價秦始皇,其功業必然不甚了了。但請一位歷史發展觀者看此話,其議論可能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滅了一個舊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繼續開疆拓土,為後代的帝王樹立了「天子經略,諸侯正封」(《詩·小雅·北山》)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週三代。所以言其「舊」,是因為三代時的所有國家的制度都很落後,而且疆域從未統一。就其制度而言,當時的大小國家都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託於血緣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週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化比較發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布。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併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時期,戰爭之多,惡性循環。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時期之七雄,都號稱「萬乘之國」,每逢大會戰,雙方出兵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以致更加劇了社會混亂,經濟凋敝,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事實說明,這個舊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

    梁襄王的魏國雖相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期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請教。他問:「天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而且都不切合實際。但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步吞併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秦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時間(前230-前221),就「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開啟了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

    關於舊時代的疆域,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疆域形勢。然而,秦始皇的可貴之處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之後,並不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此時,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之疆域至少要超過五倍,為今天祖國之疆域奠定了基礎。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績,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理解:這只是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理解過於膚淺。其實際的內容很多,包括了從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徹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舊的政治制度是依託於血緣宗法關係建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發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西周前期,就是用這一制度統治天下,王室和諸侯國都獲得了穩定和發展,證明此制在當時是有效的。可是,二百年後,此制日益腐朽,不為人所遵守。首先嚴重破壞宗法政治的事件發生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廢申後,另立妾褒姒為後;又廢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此事惹怒申後之父申侯,他聯合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殺幽王,西周滅亡。太子宜臼立為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和諸侯們似未從幽王事件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從平王之子桓王開始,幾乎代代都有廢嫡立庶之事發生,而且都引起戰亂。諸侯大國如齊、魯、衛、晉、鄭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警告曰:「並後,匹嫡,兩政,偶國,亂之本也。」「並後」就是「妾如後」;「匹嫡」就是「庶如嫡」;「兩政」就是「臣擅命」;「偶國」就是「都如國」。(《左傳·桓公十八年》及杜注))由於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數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至戰國時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內鬥更加嚴重,異姓卿大夫乘虛而入。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家已經控制了姬氏的國家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前376年,三家滅晉。齊國國君本姓姜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國家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括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扎。一旦強秦進攻,即丟盔棄甲,束手待斃。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的宗法制的羈絆和模式,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創建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本文為了說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

    1. 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此新制創行,將降低舊制時發生「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幾率,清除亂政之源。

    2. 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廢除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監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3. 秦朝是多民族國家,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央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說明瞭秦始皇對民族問題極重視。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區分郡縣兩級,基層分鄉、亭、里

    1. 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2. 鄉亭里——歸併自然聚落為基層政區鄉亭里。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里。基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里正等,均推舉本地殷實戶主充當,各有執掌。

    3.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這套新制度的創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典範。自「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制度的基本模式。這套制度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的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績,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差別。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統一的國家極為不利。秦始皇下令統一的事項很多,今擇其中最重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所有制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內。問題長期積累,形成了老大難。西周時期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時期,此制已過時了,以致發生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詩·齊風·甫田》)的情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不相適應。亦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徵收。在此情況下,各國多在進行「稅改」。前645年,晉國首先「作爰田」;繼之為齊國「案田而稅」,或曰「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鄭國「作丘賦」;秦國的稅改最晚,於前408年「初租禾」。但是僅僅稅改不解決根本問題。秦國又在「初租禾」之後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漢書·食貨志上》)秦國率先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的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就是在全國範圍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登記田地,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誌。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以原秦製為基礎統一之。此舉對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國家稅收,促進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3.統一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發展,出現了「文字異形」現象。秦滅六國後,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家的政治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錯誤也是嚴重的。最主要的錯誤有兩項:

    1. 焚書坑儒——秦始皇燒盡民間藏書,坑殺大批無辜的士人學者,嚴重摧殘了我國古代文化,這是一種政治暴行。

    2.繇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應立即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他卻好大喜功,內則大興土木,外則勞師遠徵,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總的說來,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語譯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4 10:41:41
    有 277 人按讚

    香港一片風雲氣,這種氛圍下,六四的維園燭光,踏進了第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來風雨不改,年年六四,維園的燭光如海。去的人,只堅持一個信念,告訴中共政權,八九年他們用軍隊屠殺自己人民的事實,我們不會忘記。

    中共用盡一切方法,務使六四在國內被遺忘,大陸的愚民,在資訊封鎖下,很多都不知有六四解放軍血洗天安門的歷史。偶有在翻牆下見到影片文章和報道的,都說是外國做假,欺騙世界。

    但中共政權自己,不但記得六四,而且害怕。

    騙別人容易,騙自己最難。

    中共政權虛怯,他們沒有人民授權,沒有合法性,違背自己的憲法,對著人民草木皆兵,不是用騙,便是用威嚇打壓。大陸人有點辦法的,都弄個外國護照,隨時出走。

    他們像太平天國,借本外國人的耶教《聖經》,實質行騙。他們的滅亡,必然來自內部。

    少年讀史,不明白錢穆教授堅持不承認太平天國的原因,只說是洪楊之亂。

    今日見維園燭光,才體會到,香港人不承認中共政權,只年年六四坐在維園,告訴你,我們沒有忘記。

    六四不用你平反,因為根本不承認你的政權合法性。六四的燭光,就是中共政權的鬼火。只要燭光不滅,你心中的鬼,自會追魂。

    所以,中共最討厭香港的群眾活動,就是年年的維園六四燭光。《國安法》之後,這個三十一年的活動,已經非法。

    六四的燭光,是否只能在心中燃亮?

    用《周易》先天數,六四取卦為第三卦水雷屯卦。

    上卦坎為水,為險;下卦震為雷,為動。卦象為動乎險中。

    這個卦,在《周易》卦序,是繼乾坤開天闢地之後的第三卦,生命的源起。

    屯,是初生生命的象徵。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

    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屯字的解釋為初生艸,在冬去春來,大地回春時,小草穿過地面生長出來。

    草的根雖然細小,但百折不撓,非常有韌性,隆冬時節凍結的地面上,沒有一點縫隙,但小草的根就在地底下彎彎曲曲掙扎出路,等到天氣回暖,大地解凍,它就會馬上破土而出,開出兩片小葉,這就是太極生兩儀。

    乾坤之後,就是屯。

    生命蠢蠢欲動,但種種災難隨之而至。這便是人生的萬事起頭難。

    《序卦傳》說: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序卦傳》說,有了天地這個大舞台,萬物才能開始生長。

    乾是心,是精神性心靈的象徵;坤是物,是物質現實世界的象徵。

    心物合一之後,才有生命。

    生命一旦開始,就會自己找尋出路。不管遭遇什麼挫折,生命很難遏止。由此,生命就會由簡而繁,愈演愈多,不管淘汰多少物種,強大生命力總有出路。

    屯卦用最柔韌的小草,代表所有生物頑強的生命力。

    屯者,盈也。小草柔弱,但生機飽滿。屯者,物之始生也。

    《雜卦傳》說: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屯現,小草在地底時看不到,當拚命努力出頭,由地下鑽出地面,現的時候,干擾會隨之而至。因此,現,很容易失其居。

    居,是所,固守的線和理念。

    能現,而不失自己所守,就是屯卦的智慧。永遠保持少年清新單純的理想,不被世俗所污染。

    屯卦卦辭: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是自然而然的變化創造,生生不息,終而復始的過程。

    屯卦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清新生命,很完整,但畢竟太生嫩,基礎仍然薄弱,因此要效法乾坤初爻潛龍勿用的智慧,以高瞻遠矚的眼光,要有長久的計劃。

    小草雖然從地上冒出來,但要保持低調,好好打下穩固的基礎。

    勿用。屯卦草創時期力量不足,如果採取大動作,不可能發揮實際作用。要做好長遠佈局,只有根深柢固,才能根深葉茂。所以屯卦,最重要是腳踏實地。

    有攸往。有所往,前面有一條路,要有前瞻性,定出方向,然後才前進。

    在開始沉潛佈局時「勿用」,然後,「有攸往」,按預定方向前進。

    利建侯,侯,是諸侯,是地方的統治者,對中央政權負責。

    建侯是將自己的立足地,結構妥善佈局。

    卦辭說,短期勿用,中長期有所往。

    在雄圖大展前,要做好腳踏實地的準備。

    屯卦《彖傳》說: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屯,是乾剛坤柔始交,父精母血的結合,才有一個生命的形體,但是有了生命,就得面對隨之而來的各種險難。

    水雷屯,動乎險中,大亨貞。

    動在險中,但只要掌握動的方向和時機,便可以克服萬難,由小變大,幼苗成參天大樹。人,正面面對艱難險阻,才有大成就。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雷雨之動,洪荒初啟,生命剛開始,滔天大浪,雷雨不斷,將大地原始生命喚醒了,自然界開始出現生機。宇宙大爆炸之後,生命就在大地醞釀出來了。

    天造草昧,乾坤之後的自然大地,這階段,宜建侯,應該為將來的生命挑戰,做好準備。

    這階段,沒有一天能休息。屯之後,是蒙、需、訟、師、比,一直下去的卦,都包含坎卦的險。可見生命過程中,不僅要奮鬥不息,還要面臨無數紛爭挑戰,這便是天道自然的法則。宜建侯而不寧。

    屯卦《大象傳》: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孔子用雲雷屯,不用水雷屯,因為坎水在震雷之上,水氣凝結成雲,還未成雨,只是下雨前的前兆,時機仍未到之象。

    已經見到雲層不斷積厚,但仍未下雨,氣壓很低,很暗,很鬱悶不通。

    經綸。織布時,直為經,橫為綸,即縱橫。

    一名君子,不怕時代的天昏地暗,四顧茫茫,要打破時代的壓迫,打破人事的壓迫,幹出成績來。

    以六四取卦,便得出這個水雷屯卦。

    三十一年前,天安門廣場的學生,追求什麼,竟然給自己國家的軍隊,屠殺輾斃?倖存生還者,千里逃亡得靠香港人的「黃雀行動」流落天涯?

    他們追求的,也就是二千五百年來,中華民族知識份子,一代一代,前仆後繼,政治追求的總目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用中文思想和寫作的人,人人都識背這篇孔子的《禮運大同篇》,孫中山十次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他手寫的《禮運大同篇》,亦即他革命的基本精神,現掛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內。紐約聯合國總部碑文,亦刻上這篇中華民族的政治理想。「大同」,他們譯成「最大的和諧」!受英語教育的知識份子,對這也不陌生。

    大道,指的就是天下為公。

    不是一家一姓,不是一黨專政。政治的最高目標,是大同。往後那些明主,三代之英,說的是小康。

    大道之行,就是任何有志從政人士的追求總目標。

    選賢,由人民選出「賢」,有智慧,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做領袖;
    與能,由賢再尋找有能力各方面專家,執行政務。

    賢是選舉出來的,能是舉薦出來的。

    講信修睦,政府的信用要講,一諾千金;但睦,社會和諧,要修。社會上做到人人互信,人人相愛,不是政府下個命令便成,要長期的修。政府與市民的和睦,建築在政府的信,人與人的睦,要長期的互信。

    跟住,便是同人的概念。

    只要是人,都要一視同仁。當社會每個人都只是親其親,子其子,社會結構便完了。不能你家的小孩讀國際學校,去澳洲升學,市民的小孩,要唱義勇車進行曲,說普通話國民教育,向權貴跪拜。

    老有所終。一個社會的老人,無論精神和物質,都能夠安頓;醫療和殮葬,人生最後一程,能合理而有尊嚴的走完。

    壯有所用。正常的社會,每個壯年人都能有所發揮,貢獻社會,養妻活兒,孝其老,慈其幼,有尊嚴地工作。

    幼有所長。說的是教育和夢想。教育制度能發掘每位學一的自性,將他們獨一無二的才華培養,成為社會的人才。有夢成長,不需為基本衣食埋葬夢想。讓孩童有最好的成長環境。

    社會上總有弱勢社群。

    鰥夫、寡婦、孤兒、獨居老人和殘疾病患者,都得到社會的妥善照顧。

    合理社會,老慮到不同年齡層的安置,不同需要者的需求。

    男有分,女有歸。分,是一半,廿四節氣隔的春分、秋分。生命本源為一,道生一,但一生二,展現出來人間是一分為二,有男有女。男是一半,女是一半。一半,代表不完整,所以生命的基本動,就在尋找你的另一半。

    一個理想社會,男人是一半,女人是另外一半,歸於這一半,才成為圓滿的一,陰陽和合,剛柔互濟。男人事業再成功,都只是一半,需要生命中的另一半,才能結合為完整的一。兩性平權,你一半我一半,缺了誰都不行。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所有的資源,都要充份運用,不要輕易浪費,也不要獨佔為私有財產。是否屬於我不重要,焦點是不能浪費消耗。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不能只為自己利益才出力,幫助那些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你也要仰賴社會體制的照顧。

    貨和力,即是出錢出力的概念。

    當這些都做到了,是故謀閉而不興,種種騙術和陰謀計算都被遏止了,因為社會不容許,人們亦不接受壞心眼,行不通。

    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盜的含義很廣,欺世盜名,竊國奸賊都會被揭穿,陰謀、偽善在大同世界是行不通的,因為社會有足夠的智慧,不被迷惑。

    外戶不閉,是門戶開放,同樣是人,都可以平等往來,進行經濟文化貿易的交流。

    這就是中華文化追求的政治理想。

    今晚,維園的燭光,悼念三十一年前天安門廣場的死者,也追慕理想中的大同政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