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仁友客運投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仁友客運投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仁友客運投訴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946的網紅鄭美娟 新竹市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早的單位業務質詢,我主要針對於「機車停車位不足」、「光復路清大客運站造成的交通隱患」、「占梅路單行道的問題」以及「長輩關心的活動中心收費問題」向市府提出改善的要求,以下為簡要的質詢內容,讓關心這幾項議題的市民朋友參考,如果你也對其他議題有想法或建議,都歡迎留言或私訊給我,可以互相討論分享,一起來提...
仁友客運投訴 在 鄭美娟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早的單位業務質詢,我主要針對於「機車停車位不足」、「光復路清大客運站造成的交通隱患」、「占梅路單行道的問題」以及「長輩關心的活動中心收費問題」向市府提出改善的要求,以下為簡要的質詢內容,讓關心這幾項議題的市民朋友參考,如果你也對其他議題有想法或建議,都歡迎留言或私訊給我,可以互相討論分享,一起來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一、『整併之後市民活動中心的收費問題』
很多人不太了解到底市府整併里集會所變成市民活動中心的用意,那用意當然是公平的讓大家都可以借活動中心來使用 ,我在基層跑行程的時候,收到很多長輩的投訴和不滿的情緒,整併之後對里民影響最大的就是收費問題。
我對於整併活動中心其實是非常認同的,讓大家都可以借的到、用的到,這是好事。但是對於收費標準,我希望民政處可以降低收費,因為我認為市民活動中心是一個里的核心,是一個可以凝聚人與人之間最有溫度的地方,社區民眾能夠一起參與各項活動,也可以強化地方情感。活動中心除了讓里辦公室、團體辦理各種節目活動以外,如果可以讓更多里民願意進去使用,就像我們三民里桌球班、唱歌班,那這會讓活動中心這個場地更具意義。
所以我希望市府未來在整合的過程中,評估的重點是要將「如何維持活動中心與里民的在地情感連結」考慮進去。
「活動中心是在地社區的核心,但人更是活動中心的核心」要有人願意使用,活動中心才有整併的意義!
『我也再次強調希望民政處可以降低收費』
🔺民政處回應:未來會因應里民的需求做滾動式的檢討。
二、爭取關埔地區『占梅路單向道改為雙向道』#竹科悅揚住戶通行權益
因為影響人數非常多,所以我利用質詢時間來向市府說明一下廣大住戶還沒住進去就開始擔憂的事情。
占梅路設置成單行道,對慈雲路交通流量的衝擊真的沒有影響嗎?這個問題我請教過交通處也請教過都發處,到目前都沒有一個很好的回應,就是它為什麼會設成單行道?又或者為什麼他不能變回雙向道?
竹科悅揚是滿大的社區,總共有974戶,住進去的住戶大多是園區就業的小家庭,假設一戶1~3人,平均就是將近兩千人,而社區的汽機車停車格總共就有2031格。除了竹科悅揚進住後新增的車流,另外還有富春居這個社區目前已經陸續入住,582戶、777個車位,其中有189個車位是開放車位,也就是說除了住戶之外也會有其他的民眾使用。
占梅路單行道影響的不只是住戶,還有每天行經慈雲路的龐大車流,這會加劇塞車堵在慈雲路的狀況發生, 住戶向1999陳情的一個記錄,最終也沒有得到交通處的回應,只有在108年收到一張改成單行道的公文就改了,大多數的住戶都不理解也不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雖然在明年一月才會開始入住,也尚未成立社區管委會,但是住戶群組已達900多人,每位住戶都很關心單行道帶來交通上很大的不便,這件事情關乎上千個家庭。
所以我請交通處一定要好好的審慎評估或開放試行,讓大家都有機會、公平的達到交通需求平衡。
🔺交通處回應:交通處承諾會重新評估關埔特區交通流量評估,做出相應的改善。
三、『光復路清大客運站地點 遷移或退縮』 #嚴重影響機車行車安全
這個路段幾乎是每個騎機車的人都會說真的是超危險的地方,但它的問題就是一直存在。
我播放了一個公車站的日常影像,短短的時間就拍到很多驚險的畫面,機車、腳踏車因閃避公車而與車爭道!
我問市府,這麼危險的路段為什麼沒辦法改善?一直以來陸陸續續的都有接收到民眾的陳情,認為這個路段非常危險希望市府能夠來解決,他們每天都要膽戰心驚,市民唯一能解決的辦法就是祈禱今天騎車經過的時候,公車剛好沒有停在那裡。
也提出了近三年公車站前的車禍次數,前年107年A2兩件A3四件,去前108年A2三件A3三件,很慶幸這幾年都沒有發生A1的重大事件,我想這也是讓這個轉運站一直沒有積極改善的原因之一,但是,難道要等到發生嚴重的A1事故,再來正視新竹市的機車路權嗎?
我請市府回憶今年三月發生在民生路因為違停導致機車騎士當場死亡的事件,以及聯想一下清大客運站的位置,這跟違停的差別在哪裡?
最後我請交通處能夠正視機車騎士的路權與安全,於是我提議客運站遷移或是與清大協談用地讓客運站退縮,並且請交通處給我一份關於光復路客運站的一個「短期改善規劃」以及「長期改善規劃」。這也是我們市民朋友非常想知道的訊息。
🔺交通處回應:承諾會後會給我一份短、中、長期的改善計畫。
#相信市民們也很想知道改善計畫 #收到後我會放上臉書讓大家一起了解
四、要求市政府『廣設機車停車格』
我認為許多的市民不是有意要違停人行道,實在是停車位太難找了!
也許因為新竹市腹地小的關係,新竹市平均每人享有的道路面積只有13.23平方公尺,比台北和新北好一點,但我們和他們不同的是,新竹市並沒有像台北擁有成熟發達的大眾交通系統,所以新竹市民的確較仰賴汽機車來通行,每一千個人就將近600人擁有機車。
推動人本交通是現在很重要的事情,但前提是必須要實現「機車停車管理」,只有將機車停放問題處理好了,人行環境才有機會優化。
在腹地小的城市,大家移動時又仰賴汽機車,市民機車的停放問題,其實就是當前政府應該要努力解決的事情。
然而,新竹市機車有26萬3448輛,另外還有大量的外縣市移入新竹工作或求學的車輛,實際的車輛比登記的數量還要多很多,而新竹市機車停車格只有1萬9663格, 這個數量實在是無法滿足新竹市民機車停車的需求, #所以我建議交通處未來應該要來努力找地方來設機車停車格,像是在巷弄內增設路邊停車格、路外停車格、在足夠寬敞的人行道改設「避車彎式停車格」。
機車停放問題不僅攸關新竹市民的生活品質,也是攸關人行道品質的重要因素,雖然有議會同仁提議先進的取締方式來減少機車騎上人行道的違規行為,但我認為,警察取締絕對不是一個建構人本交通最根本的方式,希望交通處真的能來評估全市街道,統整之後做出一個在各區增設機車格的計畫。
🔺交通處回應:人行道有重整的部分一定會做避車彎式停車格,把機車跟行人的動線分隔以保障安全,目前市區十八條騎樓整平的部分也增設600多格機車停車格。
#光復路清大客運站 #增設機車停車格 #避車彎式停車格
#占梅路單行道 #竹科悅揚 #新竹市市民活動中心
新聞連結🔗 新竹市機車數與停車格比例嚴重失衡 鄭美娟要求市府重新檢討 - 生活 - 中時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110005125-260405
仁友客運投訴 在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公車路線太長,司機憋尿超過四小時
秦慧珠議員要求研議公車行駛間如廁臨停
去年2月一名公車司機在公車專用道等紅燈時疑似尿急,跑到公車車尾以車身擋住尿尿,引發熱議,有人說「沒水準」,也有人說「將心比心」、「感覺辛苦和心酸」,對比貨車裝卸專用區、美食外送臨停區,臺北市議員秦慧珠發現台北市公車平均路線營運里程往返約28.9公里,平均預估往返行駛時間為108分鐘,行駛間完全不能休息、如廁,更有里程高達68.4公里、尖峰時間往返預估要4小時45分鐘的公車路線,公車駕駛實在太辛苦。秦慧珠議員認為協助解決公車司機值勤期間如廁需求,不僅友善駕駛,還能提升行車安全,因此要求交通局、公運處、停管處、交工處研議試辦公車行駛間友善如廁臨停規劃。
秦慧珠議員表示,台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有289條、4條市區公車,平均路線營運里程往返約28.9公里,平均預估往返行駛時間為108分鐘,但行駛路線往返超過50公里好多班,最長的1503公車往返路線長達68.4公里(附表1),而尖峰時間公車行駛預估超過4小時者,也有4班:284公車4小時45分鐘、1503公車4小時20分鐘、假日行駛的111休閒公車4小時10分鐘、223公車4小時,307公車也要行駛3小時55分鐘 (如附表2),其中1053路公車行駛路線往返於五股到動物園,簡直是又長又久最血汗的路線。
秦慧珠議員表示,詢問市府如何協助解決行駛中公車司機如廁需求?公運處表示「將車輛停於不妨礙交通之地點或公車停靠區儘速完成」、停管處則表示「可利用運輸場站內或加油場站等區域暫時停車」,但實際上行駛中的公車不僅路邊暫時停車不易,還有違規停車、被投訴、檢舉開單的風險,市區加油站更是難有停車空間。秦慧珠議員更進一步表示,辦公室同仁即曾在饒河街觀光夜市(八德)、國父紀念館站、南港路二段三處遇過公車司機臨停如廁,雖然兩處靠近公車停靠區邊緣,但也都是違規停車,南港路二段公廁附近繪設紅線,更難有適當公車停靠地點。
不含國道客運,台北市293公車路線、新北市126條公車路線,總計419條公車路線,公車駕駛肩負大台北大眾運輸責任,友善工作環境絕對是提升行車安全的重要一環,因此秦慧珠議員要求台北市交通局暨所屬在不影響交通安全下,研議規劃、試辦公車行駛間友善如廁臨停。
https://tw.news.yahoo.com/%E8%A1%80%E6%B1%97%E5%85%AC%E8%BB%8A%E5%8F%B8%E6%A9%9F-%E6%97%A5%E6%86%8B%E5%B0%BF%E8%BF%915%E5%B0%8F%E6%99%82-201000219.html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0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