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年度之選《女人與女孩的原罪》❗️❗️❗️ 雖然今年還沒過完,但我已經遇上了我今年的年度之選,就是這本! 這本書痛快、辛辣、說出了很多我也這樣想的事情:包含「合理的」對男人使用暴力! 書中列舉了七點女人/女孩被父權主義認為不應該擁有的特質/權利,而現在是該把這些權利拿回來的時候了。 ...
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年度之選《女人與女孩的原罪》❗️❗️❗️
雖然今年還沒過完,但我已經遇上了我今年的年度之選,就是這本!
這本書痛快、辛辣、說出了很多我也這樣想的事情:包含「合理的」對男人使用暴力!
書中列舉了七點女人/女孩被父權主義認為不應該擁有的特質/權利,而現在是該把這些權利拿回來的時候了。
這七點是:憤怒、關注、粗話、野心、權力、暴力、慾望。
本書太多金句值得摘錄了,先分享書中的金句摘錄,心得下收。
"我已經受夠了女人與女孩獲得的只有足以讓我們生存下去的方法,而非反擊的武器。女性主義與反抗應該帶來危險與恐懼"
"我們需要少一點和父權主義和平共處、訂定條約與路線圖,我們需要更多如何毀滅父權主義的宣言。《女人與女孩的原罪》就是我的宣言。"
🔴憤怒:
"我們必須教導女孩,她們的憤怒是一種寶貴的武器,能用來挑戰、反抗與瓦解正毆打與扼殺女孩怒氣的父權主義。它將女孩社會化,讓女孩只懂得默許與順從。因為溫馴的女孩長大後將會變成父權主義的溫馴步兵。她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內化了父權主義的規則,因此開始監督那些不服從規則的女人。我們不能讓父權主義將女孩打造成不懂反抗的女人。行為端正、文靜、柔順又平靜:我們拒絕這種教條。"
🟠關注:
"一名女人所能做到的所有事情中,最具破壞性的一件就是在談論自己的生命時,表現的像是你的生命真的很重要。它的確很重要。"
"所以我在推動「#清真寺我也是」的標籤時,我一點也不意外人們又一次指責我「是為了獲得關注才這麼做」,我不和他們爭論這件事。我為什麼不該為了獲得關注而這麼做?我的主張很重要,它們值得受關注。"
"關注是獎賞、負擔、嘲笑、汙點、指控。關注是父權主義掛在女人面前的一根肉骨頭:如果我們想要太多關注,我們就是婊子,如果我們在父權主義要求我們必須被關注時不想要關注,父權主義將會偷偷跟蹤我們,然後用關注毆打我們。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贏。"
"因此,我們應該拒絕參與父權的這套遊戲。我們應該挑戰並顛覆父權主義隊關注定下的規則。無論你是女政客、女模特兒、女小說家、女收銀員或女的任何身分,人們過於頻繁地認為女人一醒來之後,腦子裡就只裝著一件事:我要如何吸引其他人關注我?因此,想要貶低一名太____的女性時(你可以自行填補空格:大聲、愛挑戰、叛逆、愛搞破壞),最快也最險惡的方法,就是指責她「是為了獲得關注才這麼做」。"
"無論女人是在哪裡以何種方式受到性騷擾和性侵害,無論她是誰、穿什麼,無論她受到性侵害的地點是聖地或世俗場所,眾人都很有可能會說她只是想要吸引關注。說的好像敘述創傷能帶給我們一大堆好處、不朽的名聲和財富一樣,但事實上我們必須忍受的是:質疑、譴責、批判和攻訐。"
🟡粗話:
"我的名字是莫娜.艾塔哈維,我要在此說出我的信仰宣言:我操你的父權主義。"
"我確確實實知道我在做什麼。而我說「我操你的父權主義」,是因為我是個女人,是個有色人種女人,是個穆斯林女人,而我不應該說「操」。"
"父權主義用無所不在的各種方法把女人社會化成喜歡縮小自己——體型方面與智力方面皆然——並且延伸到語言方面,控制我們可以與不可以說什麼。"
"這種管制的核心,有一個概念像是守衛一樣舉著警棍,隨時準備要痛打我們,這個概念看起來簡單的不可思議:#禮貌。"
"獨裁者、男性權威者和父權主義都要求順從、藐視破壞,並特別容易被無禮惹怒。事實上,他們認為所有與究責相關的要求都是一種沒禮貌的行為。我們怎麼膽敢質疑他們?我們怎麼膽敢期待公義?"
"「陰道」、「屄」和「穴」。身為女人我們必須忍受其他人拿我們的身體部位當作最猥褻的粗話,然而,若身為女人的我們膽敢使用生殖器官的名稱來咒罵或者只是說出口,我們就會受到嚴厲責罵。父權主義堅持要控制女人的嘴巴與陰道,甚至於控制進出這些孔洞的所有事物。"
"父權主義把冒犯他人與猥褻他人的權力都留給它自己,同樣屬於它的還有隨心所欲替我們的身體部位取名與決定身體性別的權力、使用我們的身體對付我們的權力,以及因為我們膽敢覺得我們的身體部位在稱謂上或實質上,應該屬於我們自己而懲罰我們的權力。"
"我有權擁有我的陰道、我的穴和我的屄。我不禮貌、我拒絕端莊,我堅持我們要告訴順性戀霸權:我操你的給我滾。"
🟢野心:
"野心之所以是原罪,是因為父權主義希望女人要受限制,而擁有野心代表的是太超過。"
"是誰或什麼事物決定了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想要什麼東西和做什麼事?"
"日本醫學院的操縱爭議所帶給我們的道德啟示是,順性別女人應該因為拒絕在生物決定論的祭壇上自我犧牲而遭受懲罰~~女人怎麼膽敢想要成為超過這些限制的存在?我們的地位就是應該受到限制。父權主義會努力確保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野心是原罪。"
"人們告訴女人要把目標設的更高、要懷有更多自信、要____(請自行添加動詞)更____(請自行添加副詞),同時父權主義毫髮無傷地堅持個體必須靠自己對抗整個系統,然後又在她無法靠著個人努力打擊該系統時責怪她。"
"野心是一種違抗。是對著堅持我們該退縮的父權主義舉起的一隻中指。關注和野心是一對表親。前者想信「我值得關注」,後者宣告「我能更超過」"
🔵權力
"不徵詢許可的女人才是擁有權力的女人"
"博所納羅的女性支持者和支持川普的那些美國女性非常相似,為了保護自己與她們所愛的人,她們希望的是有權擁有武器,而不是有權瓦解父權主義——也就是厭女暴力根源——的武裝。"
"雖然父權主義讓針對女性的暴力得以發生並保護這些暴力,但與此同時,父權主義又表現得好像自己是女性的偉大保護者。"
"父權主義總是把有限權力的麵包屑丟給女人作為回報。它認為接受了這些麵包屑的女人應該要支持父權主義、內化父權主義的命令、管控其他女人,而且這些女人永遠都不能忘記,這些權力是父權給的,它隨時可以收回。父權主義會允許寥寥數個女人獲得她們或去不准獲得的地位,然後將之稱為進步。與此同時,它還會要求我們不准指出,其實真正擁有權力的是那些丟出麵包屑的人,而不是接受麵包屑的人。"
"父權主義不願意讓女人獲得權力後跑到它為女人劃出的限制之外,也不願讓女人獨立於它賦予女人的角色之外。但若你沒有野心、沒有自我、表現的慷慨無私,我們就會分出前所未有的(專門給女孩的)許多權力給你喔。"
"父權主義若允許女人擁有權力,那些女人基本上必定會是一片空白的白板,能讓父權主義恣意作畫。"
"不徵詢許可的女人之所以會成為擁有權力的女人,是因為她警告了父權主義,她不會原地等待父權賞賜禮物。"
"我們必須清楚理解,有些女人接受了父權主義的麵包屑,藉此交換有限的權力和「保護」的空洞承諾。我們不能因為那些女人——她們就像在遇到種族主義時還堅持禮貌很重要的白人一樣——而失去對抗父權主義的力量。並不是只要身為女人就全都是我的盟友或我的姊妹。"
"當我說起關注那些對抗父權主義的戰役與女性主義本身很重要時,常有人說:「那些是可以再等等!你知道還有這些和那些人正在被壓迫嗎?戰爭!政治犯!」對抗各種壓迫的戰役當然都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這種要我們「等等」的言論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女人沒有重要到值得受關注。"
🟣暴力
"女人不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教導成順從的人,我們基本上也被教導成不能表現出暴力行為,就算是為了自衛也不可以"
"如果有更多女人願意用合理的暴力對待男人,如果有更少的男人願意用不合理的暴力對待女人,社會整體將變得更好。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我們應該鼓勵、保護並推廣女人對男人使用合理的暴力。"
"我和許多女人一樣,我們都知道——因為我們已經成為受害者許多年了——男人認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我們的身體,不會有任何後果。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揍那個男人那麼多下。"
"在面對男性暴力時,女人在事後採取暴力報復或事先採取暴力行動的可能性越真實、越顯著、男性暴力就會越少。"
"美國的男人殺掉女性伴侶後,被判處得平均刑期是兩年到六年,但女人殺掉男性伴侶後配判處的平均刑期卻是十五年,更不用說多數女人殺掉伴侶都是因為要保護自己不受伴侶最先出現的暴力行為傷害。"
"女人不只擁有反擊父權主義犯罪的權利,女人絕對也同樣擁有攻擊並瓦解父權主義本身的權利。"
❤️慾望
"我擁有我的身體。
我擁有我的身體:國家、街道或家園並不擁有我的身體。
我擁有我的身體:神廟、教堂、清真寺、任何其他崇拜的場所並不擁有我的身體。"
➰➰➰➰➰➰➰➰➰➰➰➰➰➰
終於打完我想分享的金句摘要了,這也差不多就是我的心得。關於慾望作者更聚焦在性別gender而非性sex本身。另外推薦幾本書可以和這本互相搭配著看:《道德浪女》開放式關係元老,有更多的深入討論關係與慾望,《親密關係暴力》關係中的暴力是一種性別現象,它極度不均等而是由男性對女性的暴力佔壓倒性多數。
來分享一些個人經驗,罵粗話是需要練習的,需要習慣到成為反射動作要用時才可以順利地講出口,不然罵髒話的時機稍縱即逝。我沒有練習過英文的粗話這部分應該會有困難。中文的倒是沒有問題,國中時候有段時間學習了不少至今依舊可以用。
暴力/打架,下的了手打人也是,你不一定會下的了手。弔詭的是當你下的了手時也很可能你並不用真的動手,只要對方知道你是來真的就行。一件往事是我出國念書那時分手的前男友N,他在我們不愉快分手並失聯半年後還住在我家,我出國一年回到家打開門看到他坐在裡面我當場趕他出去。他做出想摸我胸部的動作我真的怒了隨手抓了尖頭鑷子叫他試試看,當時想的是我一定要戳到你見血。結果他也看出我真的很想戳他沒有再伸手就離開房子讓我休息睡覺。
這本書就是宣戰而不是那些什麼也要同理男人的鬼東西。並且清楚指出不是女性就是女性主義者,事實上很多女性是支持、捍衛父權主義或根本沒想過自己接受的價值觀就是父權主義的,作者稱之為父權主義的步兵。
或者說父權主義透過社會建構來分化出「好」與「壞」女人,並以此馴化、把女性限制在社會中被認為「應該的樣子」。而接受這套治理的女人會自動去競爭「好女人」的位置並當起糾察隊去「糾正」那些「壞女人」。一個完美的自動運作系統!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我們不吃這一套!
作者是埃及出生的穆斯林女性,七歲搬到英國,十五歲又移居沙烏地阿拉伯,成年後移居美國。她也不斷提醒這些壓迫並非只發生在「那些國家」而不是「我們這邊」,事實上這是全球性的問題。
很久沒看到這麼犀利直白的文字了!我特別喜歡作者書中反覆提到的:革命來自於邊陲。因為中間的舒適圈是不會引發革命的。
#女人和女孩的原罪
#我的玫瑰花讀書筆記
🔗 http://moo.im/a/hipyKU
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也就是: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
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塑造我們的性格、制定人生目標,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取自《我們內心的衝突》
*********************************
服從、反抗、迴避,是三種大師在這邊提到的人格傾向,這是延續孩子面對衝突的3大態度而來。這三種人格傾向如果同時變得強烈,那內心衝突自然加劇。
以青少年來說,他們正在發展自主,但心智上還未完全成熟,又還會想要在情感上依賴父母。所以他們在行為上,就會有明顯的矛盾。因此青少年與父母間的關係緊張,可以回到內心衝突去理解。
我曾經跟一位家長解釋青少年的心態,他其實還是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可是又擔心因此依賴,或者被控制,而失去了自主。所以採取了一種若即若離,搖擺不定的姿態,讓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
事實上,在這種內心衝突的狀態裡,青少年自己也很迷茫啊!
最近到某國中父母成長班,跟在場的父母分享,現代父母的難為之一,是我們受權威教育長大,卻要用民主態度去面對孩子。所以現代父母情緒上的生氣、委屈、悲傷…,也跟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在我們內在相衝突所致。
所以,為什麼大師要從內心衝突的角度切入?
因為我們很能理解,內心衝突對於情緒與外在行為有大大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被拉扯著。尤其現代價值觀多元,誰敢說自己內在沒有衝突呢?
只是,還是要再次強調,大師所談到的內心衝突,以潛意識或無意識歷程為主。大師關心的,是相對於我們一般性情緒困擾,更嚴重的精神疾病。
要補充的是,目前對於兒童青少年發展,有更多且更為實徵的理論。我們大致理解大師的說法,但也要同時增加閱讀的廣度,會有一個比較全面且宏觀的視野。
出版社希望我提醒各位,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文/ 卡倫‧荷妮】
面對衝突的三種人格傾向如何影響外在行為
…我們可能會發現,雖然一個人看起來很孤獨,似乎很想尋找服從和依靠的對象,但是他的身上也會表現出一種攻擊傾向;一個喜歡獨處,明顯和周圍環境保持一段距離的人,也會表現出服從的一面;一個因為充滿敵意而單獨住在某個地方的人,也很希望得到友情。
然而,實際做出的行為,主要是由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所決定,這也是人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方法和手段。一個孤獨的人,會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所以總是會想盡辦法和他人保持安全距離,而這只不過是他下意識的反應而已;另外,一般情況下,最能被患者意識接受的傾向,會起到主要作用。
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是表示那些外在表現不明顯的傾向,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力,那就錯了。比如,表面上表現出依靠和服從的人,其實也會有控制他人的想法,只是這種想法不夠直接而已,至於他到底是更想依靠他人還是更想控制他人,就沒有人知道了。很多例子都表明,隱藏起來的次要傾向所具有的力量更大。這些例子中的主要傾向和次要傾向會發生逆轉,而這樣的轉變,不管是在成年人當中,還是在兒童當中,都有可能出現。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英國小說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中,思特里克蘭德(Strickland)這個人物。同樣,這樣的轉變也經常出現在女性患者身上:原本叛逆、野心勃勃、像個男孩子一般的女孩,在戀愛之後,很可能就會放棄自己的野心,變成小鳥依人的淑女;原本和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離的人,很可能會在遭遇重大變故之後,變得異常依賴他人。
這裡需要補充一下,我們之後經常會遇到的這些問題,或許就可以用這樣的改變來解釋:成年以後的經歷到底是有用處,還是沒有用處?過完了童年的我們,有沒有改變的機會?
對於精神疾病的發展,人們的普遍看法並不是最恰當的,我們只有從衝突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回答。比如,下述這種情況絕對會發生: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受到的教導不夠嚴厲,那麼在性格形成上,大多會依賴後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的經歷。如果孩子從兒童時期開始,只知道墨守成規,不論之後遭遇什麼樣的經歷,他的性格也沒有辦法改變了。一方面來說,他完全無法接受全新的體驗,因為他實在是太呆板了,比如他那嚴重的孤獨傾向,可能會使他人根本不敢靠近;或者是,他太喜歡接受別人的控制,因為依靠他人的思想已經根植於他的大腦當中。另一方面來說,就算面對新的事情,他也總是用舊有的眼光去看待,一般來說,這種人舊有的觀念會在遇到新事物時加強,比如:喜歡攻擊他人者,總是會覺得對他好的人是傻瓜或者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期之後的經歷,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明顯。所以,當精神病患者表現出和以往有很大區別的態度時,事實上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原因在於:內外雙重壓力之下,不得不放棄先前占主導地位的傾向。當然,這種改變發生的前提是──衝突從一開始便存在。
***
不相容的三種人格傾向,造就精神病患者龐大的內心衝突
按理來說,不應該發生三種傾向相互排斥的現象。三者完全可以保持平衡、和諧甚至是互補,要知道,一個人完全能做到照顧他人感受之餘,也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保持完整的個體。只有在某個方向的程度發展過高,才會出現某種傾向起主要作用的情況。
精神疾病中,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些傾向相互排斥。在面對外界的時候,精神病患者從來都不考慮外界環境,只會被迫考慮到底是服從、反抗還是迴避,完全不會變通,甚至會因為運用了其他方式而產生恐懼。所以,三種傾向同時變得猛烈,會讓他置身於強烈的衝突當中。
就好像身體各個器官逐漸被惡性腫瘤細胞感染,患者整個人格也會逐漸受到上面的各種傾向影響。也就是說,那些傾向並不會被限制在人際關係當中,這就使得衝突的範圍變得更廣泛。到最後,不僅患者和他人的關係會被這些傾向所控制,就算是患者和自我,甚至和生活的關係,同樣也無法擺脫受到這些傾向的支配。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些傾向的全部特性,那麼就有可能會妄下斷言,認為衝突所造成的結果絕對是矛盾的,例如愛與恨、順從與反抗、服從和對抗等等。比如,我們不能因為法西斯主義和民主制度對待某個問題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宗教或權力有不同的看法),就說它們是不同的。儘管這兩個主義的確是不同的,但是,這樣的區別會掩蓋民主制度與法西斯主義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學。
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塑造我們的性格、制定人生目標,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認為,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也就是: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補充一下,我是為了著重表示它是精神疾病的中心點,並且它很重要,才使用了「核心」(core)這個詞語。精神疾病新理論的內部核心,就是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的主要論點就是:人際關係混亂就代表得了精神疾病。從廣義上來說,這可以看成是補充我以前的觀點。至於具體涵義,會在後面一一進行說明。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內心的衝突:【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是發自內心還是社會期待⋯⋯】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解開你內在煎熬的療心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23
【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什麼時候人們會表現出順從他人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命中,永遠不會缺乏內心的衝突:特立獨行或隨波逐流、獨自生活或融入群體、羨慕成功或無視於它、嚴厲教養或放任孩子成長、聽從父母的話語還是追尋自我……我們被拉入這些衝突與矛盾之中,選擇跟隨大眾,抑或沉浸在衝突的痛苦中又無法脫離。
【衝突1】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
>>>我們到底是真心喜歡某個人,還是因為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喜歡上這個人了?
【衝突2】是習慣還是確切的悲傷
>>>父母去世,我們表現出來的痛苦,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習慣如此表達?
【衝突3】是熱忱還是看中利益
>>>我們想要成為醫生或是律師,究竟是真的喜歡這個職業,抑或是看中這個職業的收入?
【衝突4】是真心還是形塑出的表面
>>>我們總說希望孩子能幸福、獨立,到底是真心想做到這一點,還是在外人面前隨便說說?
周遭環境帶來的想法、觀念、文化……總是與我們真正的想法背道而馳,於是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擺脫不掉的內心衝突。無法放下卻又逃避不了的「理想自我」,讓我們不斷的用各種防禦機制來面對外界、面對可能遭遇的衝突,就算會傷害自我人格也在所不惜──我們抹滅了自我,選擇順從他人;我們不信任這個世界,所以選擇控制一切;我們屏蔽了所有情感,害怕與任何人有更深入的交流……但是,我們卻逐漸發現,內在失衡逐漸侵蝕了我們的生活。
讓我們看見隱藏的內在矛盾、學會面對不平衡的衝突,…找回安定的內在、成為最真的自我。
取自《我們內心的衝突》
*********************************
「主動體驗衝突可能讓人覺得痛苦,但這卻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才能。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在遭遇衝突的時候,拿出勇氣去面對,同時儘量去尋找解決辦法。」
人格結構的衝突,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來源,這是佛洛依德的假設。卡倫‧荷妮則傾向用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更貼近我們的理解,去解析我們所遭遇的心理困境。
只要走出去,願意做點事,內在的糾結衝突便難以避免。然後,犯錯、挫折,隨著我們不斷回應環境的變化,應運而生。願意面對,才有活路,才能多一點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的自我,去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別小看這一點,我在談人際溝通的時候,會提到,有些人在發脾氣的當下,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者要的並不合理,可是沒經過清楚檢視,不斷進行無效的溝通,傷人傷己。
但是藉著閱讀,我們可以不斷釐清,社會要的是什麼?而我個人要的是什麼?並且鼓起勇氣,為自己主張!
「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才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值得羨慕,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很多人遇到心理衝突,一句話「不要想太多」,不只勸他人,也這樣面對自己。這便是一種壓抑與否定,可惜啊,連自己的所知所感都不願意尊重地對待,長此以往,自己就變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時的虛假的平靜,確實不堪一擊,講起話來,漏洞處處,卻又沾沾自喜。
我分享大師智慧,固然有些篇章或文字的使用會略顯生澀難解。然而,對於自我認識與理解,大有裨益。
出版社希望我提醒各位,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文/ 卡倫‧荷妮】
首先我要強調:有衝突並不等於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們的生命中,絕不會缺少內心的衝突,比如我們生活中的夢想、樂趣和看法,經常會和周圍的人對立。生命會出現內心的衝突,其實和我們經常與環境產生衝突是同樣的道理。
■ 衝突是人類的特權,也是無法避免的負擔
動物本能決定了動物大多數的行為,牠們並非想要就能作出如交配、哺育後代、尋找食物和防禦等等這些事情,很多時候早已被決定。只有人類能夠做出選擇,這是人類的特權,但也是人類的負擔,因為人類必須做出選擇。我們的願望有時候可能完全相反,比如:想要有人陪伴卻又不希望被打擾,再比如想要念醫學卻又不想放棄音樂,這時候我們就要做出選擇。或者,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想做的事情,比如:必須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時候,我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和愛人待在一起;我們可能會面臨「認同他人想法」以及「表達相反意見」的局面;又或者,兩種相反的價值觀擺在面前,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像是戰爭期間,到底是去當兵打仗,還是留下來照顧家庭,就是非常艱難的選擇。
我們所處的文明決定了這些衝突的種類、範圍和程度。如果這種文明傳統維持不變,個體產生的衝突就會非常少,可供選擇的種類自然也不多。不過,衝突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完全消失。一種忠誠很可能與另一個相互矛盾的,而個人願望和集體義務,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文明快速轉型期是可以共存的。在這個時期內,人們有無數個選擇,但是要真正做出決定並不容易:在想法上,他既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也可以隨波逐流;在生活上,他既可以獨自生活,也可以融入某個群體;對於成功,他既可以羨慕,也可以無視;對於孩子,他既可以進行嚴厲的教育,也可以不管不顧;對於男人和女人,他既可以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也可以用相同的態度來面對;對於兩性關係,他既可以認為是外顯的情感,也可以認為是單純的欲望;在種族問題上,他既可以看不起其他種族的人,也可以認為種族並不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而這樣的選擇還有很多。
生活在這個文明中的人,必須經常面對這類選擇,這一點不容置疑。所以,在這方面發生衝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大多數的人在面對這些衝突時,總是被意外事件左右,別人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被拉進矛盾當中後,根本就沒有理解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忍不住讓步。這就說明,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些衝突,更沒有任何解決方法,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而我在這裡說的,都是沒有罹患精神疾病的人。
所以,想要發現矛盾,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要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而,這還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感情:比如對於某個人,我們到底是真心喜歡他,還是因為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喜歡上他了?面對去世的父母,我們所表現出來的痛苦,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習慣如此表達?我們想要成為一名醫生或是律師,到底是真心喜歡這個職業,還是看重其收入和社會地位?我們總是說希望孩子能幸福、獨立,到底是真心想要做到這一點,還是在外人面前隨便說說?我們自己的真正感情和需求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 看清衝突的先決條件:健全價值觀
想要看清衝突,首先要建設一個健全的價值觀。因為衝突大多是受到觀念、信仰和道德觀影響而產生。只有我們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引起衝突並指引我們做出決定,別人的價值觀不會對我們產生這種影響。當我們接受了新的觀念之後,就可以輕易的用新的價值觀代替原有價值觀。如果單純的把別人的價值觀當成自己的,關係到自身利益的衝突便無法產生。比如,儘管父親的心胸並不寬廣,但是兒子卻從來都不這樣認為,所以,當父親安排讓兒子去做一份他並不喜歡的工作時,兒子的內心就不會因為抗拒這份工作而產生衝突;一個男人明明已經結婚,卻又愛上了另一個女人,這時候的他就已經陷入衝突。此時,他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婚姻,自然也不能針對衝突做出決策,只能找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就算察覺了這樣的衝突,也必須願意且能夠放棄兩個衝突當中的一個。然而,我們的感情和信仰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很少人能夠真正意識到,並且能夠自願放棄其中一個衝突。之所以不願意放棄衝突,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欠缺安全感和幸福感。
任何決定都有可能是錯的,所以做決定的前提是:願意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願意承受錯誤決定帶來的所有後果、不怨天尤人,以及有能力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他可能會想:「這個決定是我自己做的,和別人沒有任何關係。」他必須具備大多數人都沒有的內在力量和獨立性。
那些完全不受衝突影響、做什麼事情都非常順利的人,無疑讓因為衝突而產生龐大壓力的人,感到既妒忌又佩服。當然,我們確實有理由佩服他們,就算我們不願意,也必須承認這一點。那些人可能有完整的價值觀,所以衝突基本上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或者那些外表有著強者鎮定自若氣度的人,是因為多年的衝突,以及必須下決策的需要,早已失去了根除的力量。然而,我們所看到的鎮定很可能是假象或是表面現象,我們所佩服的那些人,其實也是隨波逐流或是透過小聰明得到一些好處,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和信念,真正、主動的解決衝突,基本上是靠冷淡、服從或者是運氣好。
主動體驗衝突可能讓人覺得痛苦,但這卻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才能。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在遭遇衝突的時候,拿出勇氣去面對,同時儘量去尋找解決辦法。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才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值得羨慕,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如果生活中充滿了衝突,不要說解決,就連面對都很困難,但是我們不能選擇迴避,因為我們還要活下去。而認清自己和建立自信幫助最大的,就是教育。生活需要一個奮鬥目標,也需要一條正確的道路,若想找到它們,就必須先理解和意識到選擇中所有因素的重要性。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內心的衝突:【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是發自內心還是社會期待⋯⋯】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解開你內在煎熬的療心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23
【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