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什麼是科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什麼是科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什麼是科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什麼是科學產品中有5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學寶盒試用分享心得文》 幸運收到出版社朋友的邀請,可以帶孩子來玩這個科學寶盒,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科學寶盒。 每年嘉義市國中小會舉辦「科學168教育博覽會」,今年由於疫情關係,改由各校設計科學寶盒(共有83款,2萬1千多盒),讓學童帶回家製作,待開學後再作成果展發表。 因為內容物組合都不太一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什麼是科學 在 Bluepigeon蒼藍鴿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8 13:36:09

🔎 蒼藍鴿帶你打破 #偽科學 俗話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璧,製成標本。」 相信大多數的中西醫們聽到這句話時,肯定都會無言以對!究竟什麼是標?什麼是本?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呢? 文內將舉 4 個例子來辯證,現代醫學的治療絕非治標不治本,反而「#科學證據」才應是一切治療的基礎。 什麼...

什麼是科學 在 Frank法藍克•̀.̫•́✧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12 07:52:35

好期待啊(*´∀`)~♥ 這是一部推薦給所有人看的動畫,出生在現代的我們,毫無貢獻的享有現代生活理所當然所帶來的便利,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這些便利帶給我們的起因是什麼?是科學!或許你覺得科學對你很遙遠,但是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常都是科學,你從起床起進到廁所,按下馬桶沖洗鈕的那一刻就是科學...

  • 什麼是科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00:47:22
    有 13 人按讚

    《科學寶盒試用分享心得文》
    幸運收到出版社朋友的邀請,可以帶孩子來玩這個科學寶盒,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科學寶盒。
    每年嘉義市國中小會舉辦「科學168教育博覽會」,今年由於疫情關係,改由各校設計科學寶盒(共有83款,2萬1千多盒),讓學童帶回家製作,待開學後再作成果展發表。

    因為內容物組合都不太一樣,開箱時有點興奮。說真的,我還蠻滿意這箱的內容。
    內容物:一份說明書、4個實驗材料包、一個組裝材料包、一個索瑪立方體、一個魔術方塊(而且很好轉)

    我非常慶幸家裡有位資深物化生家教老師(配偶本人),讓我在這些實驗中可當一位非常好的攝影角色,而實驗過程中,說明書有將學習目的、實驗原理、操作、觀察都蠻詳細的說明。但因為家長本身有優秀的科學背景,才能夠隨時應付實驗結果不佳後的修正。(所以其實這樣的科學寶盒有點考驗家長能力的)

    🎈虎克投石器:
    在解說彈力時先讓孩子列舉生活中有彈力的物品。練體操的小兒立刻想到彈簧床,大兒子想到的是彈力球。原以為將竹筷綁橡皮筋對小孩來說會費力,但小二的兒子操作上是沒有問題,大人稍作微調即可。(但建議廠商ㄧ開始便可附上短竹筷,雖然文章中有教如何切竹筷,但畢竟這不是本實驗主要方向,不過我們沒有切割竹筷,最後一樣完成了實驗)

    此實驗最麻煩的應該是最後要將湯匙固定在發射台上的階段,這邊就完全由大人接手。最後成功完成投石器,家裡的小孩跟貓咪都玩得蠻開心的。

    🎈爆走機械蟲:
    利用振動的原理,讓機械蟲走動。
    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年紀較小,所以目的在於能讓機械蟲移動就好,也就是授課者本人(在下的配偶)憑藉著本身的科學知識在進行實驗,完全沒在看說明書。那我之後有認真看了說明書,雖然圖文並茂,可是我滿頭問號,所以建議附上QR code解說影片會比較實在。
    因為機械蟲的腳真的不好固定,也很難用成一樣高度,最後我們的爆走機械蟲成為爆走旋轉咖啡杯,瘋狂轉圈也是一種爆走,不錯了啦!
    建議是:電池盒建議附有開關的,不然直接拔電池時,手很容易跟轉動的馬達碰在一起

    總結一下我這盒科學寶盒的優缺點吧
    ⛱優點
    1.說明書我覺得內容完整,尤其在於新知解說與課後討論的部分蠻適合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來互動。
    2.材料包一包一包分開裝並編號,清楚明瞭。
    3.科學寶盒內容多元豐富
    4.實驗過程都不會太長
    ⛱缺點
    1.我這盒少了一本藍色說明書
    2.實驗需要影片輔佐(連結好像就在藍色說明書裡)

    整體上我的感覺還不錯,因為本來就喜歡在家帶著孩子做東做西,剛好這次收到的內容是符合孩子年級可以理解的,而且竟然有魔術方塊太意外了,待我練會教孩子玩!
    另外索馬立方體我拼成功一次沾沾自喜時,老公說,這個東西有240個解,不敢置信,第一次玩到這個,覺得有趣。

    #嘉義市科學168教育博覽會
    #防疫樂學 #樂學
    #親子共學
    #幼兒科學 #兒童科學 #虎克彈石器 #爆走機械蟲

  • 什麼是科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3 22:55:35
    有 419 人按讚

    舊作選篇(之49)
    憲法與政治
    (原刊於2018年4月27日)
    憲法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根和本」。但「應該是」卻不等於「現實是」。是與不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厲行法治。若非法治而是人治,那麼憲法就是統治者的工具,用列寧主義關於國家的概念,憲法是「階級統治工具」的一部分。
    法治國家的憲法,首先就在於它的原則與精神的穩定性。以人類第一部成文憲法、1789年制訂的《美國憲法》來說,它的基本原則經二百多年依然受美國人和世界各國的認同。
    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由52個英文字構成。譯成中文如下: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序言並沒有賦予或者限制任何主體的權力,僅僅闡明了制定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儘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開頭的「We the people」三個單詞,卻成為美國憲法中最常被引用的部分。
    美國憲法訂明三權分立、聯邦體制、憲法至上、人人平等這些原則,兩年後的1791年,國會又通過十條憲法修正案,史稱權利法案,列舉了人民生來就擁有而不是任何政府賦予的多項基本權利,規定了許多涉及實際法庭審判過程中的標準程序,並且補充說明列舉這些權利並不意味着人民只有這些權利而沒有其它的權利等。權利法案中的大部分內容成為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和許多之後誕生的國家憲法中對人權規定的主要來源。其中最特別的是第一修正案,它不是訂立法案,而是確定國會不能夠訂立某些法案,內容是: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抗議的權利。這個保護信仰與言論等自由的法案,是美國個人自由、思想自由的基礎。
    中國憲法的序言就長達將近兩千字。其中一段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即每一個領袖都要有一個「立言」的符號標誌,看來會越寫越長。不妨問問中共或香港的高官,什麼是「鄧小平理論」,什麼是「三個代表」,什麼是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啥不同,若無法準確說出來,是否就應該不具有做特首高官的資格?
    200多年來,包括10項權利法案在內,美國憲法共通過了27項修正案,但框架沒有改變。作為「We the people」的原則,毋須「與時俱進」。憲法的解釋權不在立法機關的國會,而在法院。
    習近平當上總書記的第二年,即2013年的8月,《人民日報》連續刊出多篇文章批判「憲政」,不僅是批判「資本主義憲政」,而且把「社會主義憲政」也斥為「陷阱」,說提倡憲政就是試圖「削弱中共作為執政黨的合法性」,並把蘇聯解體歸咎于憲政的實施。這股反「憲政」的宣傳浪潮,當時頗使一些中國問題專家們迷惑,怎麼連自己黨制訂的社會主義憲政都要反呢?現在可就清楚了,原因是當時的1982年憲法,在正文中沒有列明「共產黨領導」,又對國家主席設下只能任兩屆的任期。批判的政治目的,是為修改這兩項製造輿論。為什麼現在突然又大講憲法了,因為已經作出修訂啦。
    所以,在人治而非法治的體制下,如果憲法不是強調源自「我們人民」,而是以歷來領袖的「立言」為基礎,這樣還憲什麼法呢?一切都是以政治為本,政治風向若有違憲法,那麼憲法就放一邊,或憲法也跟著變。
    香港《基本法》在1990年頒布之初,中國領導人就指這是香港未來的憲法,現在當然早已經不是了。

  • 什麼是科學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9 20:04:53
    有 142 人按讚

    你覺得什麼 #是科學、什麼 #不是科學?占星術是科學嗎?大霹靂假說是嗎?

    這個看似直覺又熟悉的問題,其實很難透過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回答。

    如果我們想徹底了解「科學是什麼」,就得探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活動、科學歷史等等的本質和特性,而這些構成了 #科學哲學 這門領域的內容。

    你願意來試試看這門迷人又有趣的學問嗎?

    延伸閱讀:
    「科學」與「非科學」差在哪?卡爾・波普爾「可證偽性」劃下分明界線 ——《反智》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1932
    提出科學「典範轉移」:孔恩誕辰 │ 科學史上的今天:07/1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4547
    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 什麼是科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15 17:22:22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