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rreads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
「性別歧視是科學的,厭女是道德的。父權秩序因此具有霸權的性質。」
詞彙定義之所以重要,在於討論過程中方便彼此聚焦。
而 Kate Manne 將「性別歧視」與「厭女」兩者做了很精確的分析。性別歧視有著其漫長的歷史,而科學的...
#purrreads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
「性別歧視是科學的,厭女是道德的。父權秩序因此具有霸權的性質。」
詞彙定義之所以重要,在於討論過程中方便彼此聚焦。
而 Kate Manne 將「性別歧視」與「厭女」兩者做了很精確的分析。性別歧視有著其漫長的歷史,而科學的「發現」、所謂的「客觀事實」,不論是否立論正確,在過去的論述中都替父權社會牢固了其秩序範圍。相對來說,性別歧視在現代社會容易理解,亦即「女性不如男性」。但「厭女」則有了在其哲學與社會學定義上的討論空間。Manne反對過去將厭女定義為需要透過「非人化」才能達成的道德理解,相反地,厭女則是「太過人類」的男性凝視。
所謂非人化,亦即將對立性別視為他者存在,不夠具備存有,亦即身為「我族類」的人類本質。有一派論述認為厭女即是將女性非人化,但這與性別歧視容易混淆,「非我族類」、「不夠優秀」,這些與歧視的論述一脈相承,不足以在現今社會道德上明確劃分厭女的定義。而作者提出厭女基本前提,「Women, All Too Human」,則是觀察現行社會上女性早已被視為與男性同種族的人類,但卻被賦予更多成為「女性人類」的特質,例如必須給予、必須照顧、必須充滿愛。也就是說,厭女與女性歧視的差異在,在歧視框架下,若女性非人性化,則無須被賦予這些特質,因此厭女等同於歧視這樣的用詞邏輯不夠精確。
厭女情節將女性分類為「好女人」與「壞女人」,這是用道德義務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縛,這樣的道德束縛可以隨著利益與方便性變形,而既然是「道德」,則非針對個人,而更像是針對一群看不見的假想群體的投射。接著,道德義務同樣意味著,厭女者在厭女的同時,會認為自己在執行某種正義原則,所以厭女者未必是男性,女性厭女者也同樣的處處可見。厭女者未必是性別歧視者,他單獨存在。而同時,因為厭女者認為自己是某種正義發言人,所以他可能認為自己在為其他弱勢打抱不平,例如在普遍性平觀念相對進步的國家,特定男性在社經地位上弱於女性的族群。
厭女者為女性「應該成為的樣子」樹立下無數道德規範,亦衍生出其他的議題像是蕩婦羞辱、身體羞辱、檢討受害者等等,那些說著「女權過於高張」的人們,其實想要說的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因為女權高張所以傷害了其他脆弱個體(男性),他們可以說出許多男性被賦予的義務,例如當兵、養家、要幫女生付錢,他們將這些政府立下的義務與兩性互動混為一談,以合理化自己的「脆弱性暴政」,但是當我們一個個檢視,舉例而言,當兵是國家政策,這些族群大可去跟國家爭取男女徵兵制;而養家與是否AA制,則取決於你選擇與哪些對象相處以及你們的溝通,跟「想像中的」整個社會風氣並沒有實質上的關聯。
對我來說,男性厭女者與女性厭女者同樣有趣。成為一個好女人,而對其他女人進行蕩婦羞辱,甚至進入男性凝視的他者化,賦予女性教條與道德義務者,不勝枚舉。看看多少女性對同為女性族群的行為有多少意見與責難,將自己視為「大姊姊」去給予其他女性「妹妹們」那些女人應該如何的「建議」,當一個好母親、當一個好老婆、當一個好女人,而究竟什麼是好?女性厭女者口中的「好」,與男性厭女者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些女性厭女者將「女性應該給予的」視為理所當然,而將那些不願意被道德綁架的女性視為「壞女人」,進行同等的攻擊。
「我們傾向太過迅速地相信自身的不安感受是證明不良人格的證據。」
所有自己感受到不安全的,人類會直覺性的發動攻擊或是抵禦防備。我們接受制於自身的環境囹圄,無論是道德論述、倫理概念,抑或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人」。父權框架下誰都可能是受害者,男性女性都是,但當我們必須討論、釐清一個概念的時候,卻往往使用個人經驗或是落入對沒有實質面孔的假象敵之仇恨中時,便很難辨識我們要討論、彼此理解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沒有人應該要天生的落入什麼樣的性別道德框架。對抗厭女的第一步必須是了解厭女是什麼,也就是停止那些被賦予的道德義務,學會辨認這樣的後天灌輸,是一種可以被打破的認知。好女人與壞女人的界定如同好男人與壞男人的界定一樣可笑,將性別拿掉以後,我們看到的只是「人類」的行為,善與惡不論由個人抑或體制判定,即便都有其道德因,但終究不能代表著妳/你能夠成為誰的正義,或是替誰發聲,你只能是你自己,承擔你的選擇與你的責任,同時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與責任。
學會辨認日常厭女,停止要求女性去給予,亦同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豬隊友,當我們都以人類的眼界去平等看待彼此的相逢與互動,回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質:這並不是要求太多,這只是認識彼此的第一步。
#KateManne #不只是厭女 #麥田出版 #社會科學 #性別 #兩性 #性別歧視 #厭女 #讀書筆記 #閱讀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讀書 #日常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筆記 在 嘟嘟的訓練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偶爾也想隨性地分享一些文字>
以前的我也算是文字工作者吧 ?
畢竟社工永遠在書寫大量的報告,雖然描繪的是別人的事
然而當了教練的我似乎只忙著與身體建立更多的連結😆
.
這次收到邀請 很高興能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讀物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
.
「誰都知道運動可以修復情緒 ,但到底為什麼?」
.
本身是心理學和大眾傳播學權威又熱愛運動的作者甚至為自己做了基因鑑定⋯
企圖找出自身與生俱來與運動相關的數據。
這其實不是一本只鼓吹運動就是好棒棒的純心靈雞湯書,
它是想從頭至尾的分析給你,
從基因大腦、行為遺傳學、神經系統、人類發展到人類行為層面 ,帶著科學理論背景的敘述 ,加上切身相關的實際例子
期待你理解運動和情緒所有相關的因果~
.
裡面提起 :「一個人表現出更有活力的傾向 至少有一部分是源自遺傳大有佔50%,但同時觀察受試者享受運動的程度 ,那遺傳的影響率會下降至12到37%,再觀察其他心理特徵比例相對會變化,例如自尊心佔22%、同理心佔27% 等等。」
這是代表,人類的身體活動會受到心理社會以及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
基因可能也無法解釋全貌。
由裡到外,全方面理解「長期堅持的運動到底會為你帶來什麼改變?」
.
好讀易懂不乏味又帶著心理人類學分析 很是喜歡💕
翻開目錄,一望過去納入眼簾有幾個標題打中我的心(後面是看到標題我內心的OS😆)
1.為求生存而堅持是人類共有的特徵(每個運動時刻都是為了活下來不是嗎XD)
2.成癮到什麼程度?骨折都要跑(沒錯!讓我會心一笑XD)
3.基因決定你能跑 ,不 ,關鍵的還是大腦(應該是意志力吧?)
4.將記憶停在恐懼,或重新改寫結局(有幾次的運動經驗還真的是這樣創造奇蹟!)
5.拉起陌生人的手,一同翻閱障礙(=利人群社會傾向)
.
也許你曾經觀察過
為什麼身邊熱愛運動的人,他媽的看起來就是樂觀至極、
陽光到不行 、活力滿滿 、年輕得要命~
到底’為什麼呢?
書裡滿滿的分析會告訴你答案👌
有著自身喜愛的規律運動模式甚至會有利於一個人的社會傾向~
變得更合群樂於分享
而身體力行的我,深深深深認同這一點!
.
不論你是尚未稱自己是運動咖”
或已經是半個運動咖、
或成癮的長年訓練者們
會不會都如同我一樣
在這本書的某個標題 看著會心一笑想畫線作筆記、
或興起躍躍欲試的興奮感呢?
更多內容就要自己去讀看看囉!
現在各大書局或線上網路書店都能買到喔👍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458
#方言文化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筆記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韓劇的時候,幾乎九成會出現一個詞——CCTV(閉路電視監視系統)——每每角色唸到這個台詞,就會覺得這國家幾乎仰賴這項科技程度之高,就連在影劇當中也有好重的戲份。
然而這次場景拉回1990年前後,刑警要是在現場無法在便條紙上採取罪犯的指紋,那麼案件會就此斷線的年代。見證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的誕生至崛起。所謂的犯罪側寫,是一種行為調查方法,透過心理學、社會學的評估下描繪出犯人樣貌。
我們活到現在恐怕會很自然的想像,要追查一位連續殺人犯,深究他的成長過程、心理因素不是理所當然?但在當年,這可是全然未知的領域。權日勇,則是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
由真實案件改編成影視作品在韓國可是多不勝數。
#追逐怪物的人 裡出現過的案件還是當年當紅韓劇 #追擊者 #信號 的參考原型,但對我來說連結最深的,是看完後還有點陰影的 #殺人回憶。
除了駭人聽聞的連續姦殺案外,那個年代裡的警官不分青紅皂白,嚴刑逼供、使用暴力懾服那一個個嫌疑犯,只想早早破案的態度外加搜查技術的缺乏,不斷讓連續殺人犯繼續謀害(而這個韓國歷史大懸案甚至到2019年才宣告破案!)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重新體認到犯罪側寫的重要性,還有對側寫師本人人性的考驗。(真的不會得PTSD 嗎!?)
孩童分屍案、連續姦殺案、反社會連續殺人犯...權日勇在不斷的把犯罪本身視為無機物,盡量抽離對受害者們的感受同時,又要在了解冷血無情之人間保有些許的理智而不墜入深淵,這位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並不是沒有被擊垮過,曾經「沒有生病,只是討厭人類,想與世隔絕」,進而在醫院裡躺了三天。
我們看到在一個個理性、抽絲剝繭精闢分析的側寫紀錄中,幾乎忘記那是由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實人物所寫下,該如何理解這份工作的徹底疲憊呀?
印象極深刻的還有一段,當權日勇搜查遭強盜殺人罪附近一帶的居民時,居民表示看見了有人雙手沾滿血跡,跑來洗手,並質問「有人來洗個手,我為什麼要報案?洗手又不是犯罪。」讓權日勇當下明白,原來人只要事不關己,就不會特別在意,而這個就是即使身邊人來人往都與我無關,一天內流動人口高達數百萬人,大都市首爾的空氣。
都市間的怕麻煩與冷漠,也造就了一個個保有距離的個體。
在書末中作者與權日勇的對談直指問題核心:那就是為何現今社會會不斷誕生出冷血的怪物?
除了來自罪犯從小時候就有各自的深度內心匱乏、成長時的強烈渴望外,讓人不寒而慄的還有社會,即是造就怪物的幫兇。
韓國已從「所有的死亡都其來有自,找到原因就能抓到犯人。」的年代,猛然奔向了誕生出「不知為何連續殺人」這樣的罪犯存在的年代了。其中一個主因,便是急遽的經濟增長與當年金融風暴,造就了一個以功利為導向的社會,一切都用經濟價值來換算,只用成果便判定人一切的價值觀,環環相扣,那些高度經濟發展的國家是如此,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會逐漸走到如此呢?
一樁樁真實的破案紀錄,彷彿是一段段韓國血淋淋的社會人性紀錄片。
作者高納穆關注犯罪議題已長達五年,是名作家,更像是刑警一員,他不停地自問「這個世界為何如此難以理解」?也包含了向外叩問:
「我該如何向五歲大的女兒說明這個世界?」
感謝 高寶書版 邀約分享閱讀
《追逐怪物的人》- #權日勇 #高納穆
#2021booklist #reading #好書推薦 #韓國文學 #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的連續殺人案追蹤紀實 #破案神探 #說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畫說有一天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筆記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地球生活了五年的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降落到不對的地方了。當時一定是錯過站。
我在同物種間老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這個人,明白人類表達的字字句句,卻沒辦法掌握語言的奧祕;我這個人,與人類同伴有相同外表,但基本特性大有所異。
我家的庭園裡,搭了座色彩繽紛的帳篷,往一旁斜去。我會坐進去,在這艘太空船裡,攤平眼前地圖冊,忖度怎樣才能發射,帶我回去名為家鄉的星球。
如果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轉而詢問少數幾個可能真的懂我的人。
「媽,有沒有什麼人類的使用說明書啊?」
她瞅著我,眼神茫然。
「就是⋯⋯像指南那種,解釋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我不是很確定——從表情推論出內心真實感受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但在那個瞬間,我應該是看到我媽媽的心,碎了。
「沒有耶,小蜜。」
不合理啊。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書,幾乎包羅了這浩瀚宇宙其餘的萬象,竟沒有一本可以告訴我怎麼當人;沒有一本可以指引我怎麼準備好應對這世界;沒有一本可以教導我看到悲痛的人怎麼將手臂環放在對方肩上安撫,怎麼在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別人哭的時候我也哭。
我知道當初被放在這座星球上,必定有什麼理由。隨著時間推移,我愈來愈能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科學也愈來愈有興趣,最後我終於發覺:就是這個了。我應該要寫出一份我匱缺好久的說明書——用來向我這種不懂人類的人,解釋人類是怎麼一回事,或許可以幫助那些以為自己懂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局外人的人生指引。就是這本。
著書的目標並非一直看似明確,有時似乎遙不可及。我還得閱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努力精進普通教育的高級程度;閱讀虛構故事其實讓我畏怯不已。不過,憑著我腦袋的獨特運作方式,以及對科學近乎狂熱的喜愛,人生其他方面的闕漏,我幾乎都得以補足。
請容我好好解釋。我從不覺得自己正常,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正常。我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病症全加總在一起,身為人的人生可能並不好受。這種感受確實常有。有自閉症,大概就像玩電動沒有主機,做菜沒有鍋碗瓢盆,彈奏音樂沒有音符。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有ASD的人比較不善處理,難以理解:通常我們無法過濾所見所說,很容易就不堪負荷,還會舉止奇特,旁人可能因此忽略我們的天賦,不予理睬。我會狂敲桌子,發出尖銳古怪的雜音,還常常抽搐——是不定時襲來的神經不自主抽動。我在錯誤的時機說錯話,電影播到悲傷的片段時我笑出來,播到關鍵的劇情時我問個不停。而且我老是離情緒崩潰不遠。要知道我的心理怎麼運作,不妨試想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我的心理狀態,就是那顆網球,從這方到那方,來回往復,彈跳得愈來愈快,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位置不斷變動。然後,倏忽之間,出現變化。一方球員打滑,發生失誤,或打出比對手更聰明的球路,網球旋啊旋,失去控制。崩潰開始。
這樣的生活儘管教人沮喪,但也完全是種解放。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代表你處在專屬於你的世界——在一個可以自由訂立規則的世界。除此之外,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了解神經多樣性這種非比尋常的混合狀態,也是一種福氣,那其實就是我的超能力,讓我配備了快速、有效率、能徹底分析問題的心理利器。ASD意味著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沒有先入之見;焦慮與ADHD則有助於我迅即處理資訊,讓我在百無聊賴與極度專注之間用力蹦跳,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情境後,得以在心中一一推演出可能遇到的結果。我的神經多樣性衍生了如此多個身為人類有何意義的問題,但同時也賦予我力量,獲取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尋覓這些答案的方法,在人生中一直給予我至高無上的喜悅:正是科學的力量。人類模稜兩可、時常自相矛盾且難以理解之處,科學清楚明瞭,值得信賴,不會說謊,不會遮掩話中真意,也不會在你背後說閒話。七歲時,我愛上叔叔的科學書,這種直截、具體資訊的來源,我在其他地方就是找不到。每個星期天,我會前去他的書房,沉浸在科學世界中,彷彿壓力閥釋放之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找到東西解釋我最深的疑惑:與我同為人類的其他人。在這個拒絕提供確定感的世界中,我持續尋覓確定感,科學則向來隨侍在側,是最堅貞不渝的同盟、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而且現在,科學這面透鏡成了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在人類星球探險時碰上諸多人類行為,都可以用科學解釋這些行為之中最神祕的面向。科學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晦澀難明,專業門檻太高,卻也得以闡明最至關重大的事物。比起舉辦團隊打造的活動,癌細胞可以教導我們更多有效合作的真諦;對於人類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我們體內的蛋白質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機器學習機制可以協助我們做出更有條有理的決策;熱力學解釋了在生活中建立秩序的難處;賽局理論為社交禮儀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演化論說明了我們彼此的想法為何如此迥然有別。我們藉由理解科學原則,得以更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質:恐懼的來源、人際關係的基礎、記憶運作的方式、意見不合的原因、起起伏伏的感受、個人獨立的程度。
世界關上了面對著我的門,但科學一直是把金鑰,為我解鎖那道門,我相信,科學必須闡明的內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舉足輕重,無論是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人,還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的人,如果想更了解人,其實就該透過科學知道人如何運作,了解人體及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生理機制與物理化學作用的認知,只來自課本圖表的粗略印象,但每種機制與作用皆包含了特性、階層、溝通結構,在在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一切,也有利於闡釋。只學其中一種,不學另一種,就像是閱讀一本頁數少了一半的書。科學界定了人性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若能更深入釐清科學,必有助於理解自身以及我們周遭的一切。面對各色人事,我們通常仰賴本能、揣測、假設,科學卻有助於撥雲見日,提供解答。
我以前得將人與人類行為當作外國語言來學習,因此認清,原來稱自己外語流利的人,也並非必定能淋漓運用所有詞彙與通達所有文意。我深信,這本我不得不為自己撰寫的使用說明書,有助於各位釐清構成人生經緯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進退維谷的窘況。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主宰我生活的就只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天生就能與人建立連結,該怎麼辦?我無法憑本能體會到愛、信任、同理心,但我迫切想要感受到,所以我成了自己科學實驗的活體受試者:測試那些能讓我成為人類的話語、行為、想法,若無法成為人類,至少,也能成為同物種之中能自理生活的成員。
我在追尋這份目標時,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家人、朋友、老師都很照顧我,不吝給予愛與支持(有人則吝惜給予愛與支持,各位之後會讀到)。由於我在人生享受到各種禮遇,希望在此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大眾,以「差異」為出發點的話,哪些事情可能辦得到,哪些事情可以達成。我得的亞斯伯格症(常與高功能自閉症混為一談),反而讓我變得太「正常」,不像刻板印象中的自閉兒,又太特別而不像神經典型人,因此我將自己視為溝通大使,為這兩個我所處的世界搭起橋梁。
我也知曉,改變人生的要件,就是察覺到有人看見我,有人理解我,要意識到自己是人,有權做自己:事實上,是有責任做自己。人人皆有權與他人連結——心聲有權受到傾聽,言語有權受到重視。尤其,那些本質上與本能上都難以與他人連結,又為此拉扯撲騰的人,更是如此。我期冀透過本書所述的經驗與想法,得以強調我們身為人皆有共通點的重要,並提供找出共通點的新鮮方式。
是故,我誠摯邀請各位,和我一起踏進這個由亞斯伯格症、ADHD交織而成的怪奇世界。待在這個世界,固然感覺怪異,但想當然耳,絕對不會沉悶。記得帶上筆記本,把你的耳機塞進包包——耳機倒是很少離開我的耳朵,我對外在世界感官超載(sensory overload)的時候,耳機能有效替我阻隔紛紛攘攘。而有了這副耳機,就代表你準備好了。起而動身吧。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作者序/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覺得自己不是地球人的人,不只我一個。只是說,作者用科學理解人,我習慣使用心理學去貼近人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連地球人本身,都覺得人生很難。也有不少地球人,並不適應地球人自己建構的文明。這現象,有時讓人感覺荒謬,但又衍生出許多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知道擁有自己目前內在的心靈,那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
ps.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