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類學系學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類學系學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類學系學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類學系學什麼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

人類學系學什麼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35:20

今天我生日,想分享一下我的感謝。  能靠哲學在體制外過活,我覺得很幸運,我的工作選擇和時間都自由,不用面對計畫案、升等壓力和遲到的大學生,而且哲學很有趣。  我自己當然也是滿努力的(真的),不過回頭想,有很多我控制之外的事情,當初如果沒湊巧出現,恐怕不會有今天。  像是(a)家裡支持我讀...

  • 人類學系學什麼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2 20:35:43
    有 3,220 人按讚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 人類學系學什麼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4 16:45:57
    有 57 人按讚

    許多的病人在看診經驗之中,往往都感受自己其實不被重視。許多的醫病衝突往往都來自於醫生只在治一個「病」(disease),但對於病人而言,所需要解決的卻是主觀的病痛(illness)。

    這篇來自【報導者】的文章,介紹了「現象學」的視角來談到底生病的經驗到底是什麼?也從中進一部探討醫生與醫療機構和病人之間如何才能有更好的溝通,達到真正的「治癒」?

    ------------------------------
    生病是種不舒服的經驗,若要把病治好,就無法繞過這個經驗,不去處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捕捉病人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經驗?若我們始終採取自然科學的實證解釋模式,切斷人情世故對於客觀事物的牽扯與干擾,且將病痛視為純然內在的主觀感受,那麼所謂的體貼同理又如何可能?

    病痛經驗對於科學語言及知識的挑戰,也如同哈佛醫療人類學家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所說,來自於生物醫學欠缺目的論視野,無法處理受苦所引起的困惑、秩序、善惡等屬於人類處境的問題,無法應答病人對於自身存在意義的發問。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philosophy-wormhole-talk-about-illness?fbclid=IwAR1vnZ7rjg6qIUqn9zpvyW3aojTjmi8KwQgr_mCR-5G7zCn5mzaRHOZuoOc

  • 人類學系學什麼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06 17:05:00
    有 60 人按讚


    護理人類學關注「文化多樣性」,強調文化敏感度對於與病人協力對於醫療照護過程的意涵。我們透過 創新長照AnkeCare 周傳久老師的這篇文章,看到荷蘭的社工人才培育過程中,多元文化不只為教室內學生提供共學共創的重要養分;而藉由田野調查磨練文化敏感度則成為社工學生跳脫原有專業框架,進一步發展服務方案的重要基礎。

    --------------
    筆者親身觀察,由於該校有來自數十個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學生,討論往往很豐富多樣,更能促進集思廣益。目的並不在一群人為一個主題找答案,而是共同討論,解決各自的挑戰。

    觀察當天,這群社工系學生的作業是「如何到客戶家,請客戶進行一次導覽」,目的是要學生學會仔細地聽與看,不只注意硬體,不要忽略人的層面,還要理解客戶的文化、嗜好等,收集改善問題的資料才能更完整。

    ...

    和傳統個案討論相比,DBE更容易集合眾人智慧,跳脫近親繁殖與制式的解決方法,進行數次後,慢慢會形成邏輯系統。以後若碰到新問題,也能掌握基本的切入方向,應該先提問什麼問題,再去釐清解決問題的關鍵。
    (原文引用自https://www.ankecare.com/2019/1470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