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際關係名人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際關係名人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際關係名人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樂讀 | Keep Calm & Read A Bo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7 07:16:28

|憑什麼相信你? — 在現今人人都能表達自己意見的世代,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也曾思考過,為什麼有些人說的話特別能夠凝聚群眾力量,而有些人就算說得對,也很會提出見解,卻沒能受到器用? 史帝芬.馬汀(Stephen Martin)與約瑟夫.馬克斯(Joseph Marks)在《憑什麼相信你》一書裡為...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宅媽花花 與她的精神疾病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2:11:00

【繼續上次的介紹】2 . “無論是任何經驗,他本身並不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為自身經驗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從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取自本書P.35) . 第二夜談到了所有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人類的煩惱,...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4 00:46:36
    有 631 人按讚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或是入口網站做支撐,而他們沒落也都有各自的原因,無論是被取代或是受眾人口流失,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那時候還沒有臉書,而且消失前還有一定的使用人口,例如台灣論壇就曾經有網友發起搶救活動,但被經營的公司否決,這些網站即使沒落,仍然屬於一個層次而已,如果經營者認真投入,了解市場並且重新競爭,隨時都有重新點燃烽火的可能,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繼續投入成本不符合效益,當討論區開始廣告蔓延、機器人援交廣告大舉入侵,當他們管理人口開始缺乏,或者不想再繼續投入,無論是自然使用者先前產生的各種社會爭議、以及引起的司法案件,這都是開放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會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他們懶於管理,覺得弊大於利,對自己公司沒有利潤,所以「乾脆關了比較快」.
    .
    換言之,他們缺少了擁有一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主事者,應該有的「決心」和「使命感」,甚至察覺「使用者情緒」以及「未來發展願景」的藍圖,簡而言之,他們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以至於像祖克伯一樣,擁有一個龐大社群網絡是能怎樣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的視野,他們著眼的是,現在賺不到錢,而且會為我帶來麻煩.
    .
    自由時報早期也有一個類似讀者園地的東西,後來也是因為這種心態,當收益還沒到時,各種偏激的人在上頭爭執感覺很麻煩,後來也收了,不然,那也是擁有一個新聞時事討論區發酵的潛力.
    .
    產出一個論壇並不難,其實你只要拿Discuz!的程式架構,套用下去,也可以搞個現成的論壇,其實古早以前很多討論區都是用Discuz!的套裝軟件去改的,這個模組就是你所看到eyny討論區的樣子,臉書以前曾經有多點開花的論壇戰國時期,光之動漫、藍天動漫、Uwants、百合會討論區,都是類似的架構.
    .
    為什麼說搞一個社群討論區並不難呢?因為之前神父就搞過兩個,一個是掛在某新聞台下,另一個是某人力銀行,請軟體公司重新寫一個新的,提出符合自己的需求,價碼大概100萬,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吸引使用者駐留,吸引人氣,進而產生影響力,更重要的,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你說現在的臉書使用者信任祖克伯嗎?當然不是,不過一開始的臉書獲取使用者信任,的確突破了那個門檻,當初的臉書跟現在的臉書很不一樣,他們很認真的面對自己的使用者,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出修正,反映讀者的意見,但現在不同了,說是取得信任,其實只要一開始能騙到就好了,當使用者投資太多的記憶、情感、習慣、人際網絡,我會說,這些都是使用者本身的資產,跟臉書無關,當臉書確定已經攫取到這些「資產」,並經過關鍵期,那麼他就不用顧忌使用者會脫離,甚至也可以不用管使用者的感受了,還能藉由剝削他們獲利,這就像,你已經存了一百萬到一間銀行,如果那間銀行倒閉或者你想拒絕使用那個銀行,改用別的,一百萬就直接損失了,那一百萬還提領不出來,銀行家根本就不用管你怎麼想,還能偷你的錢去做其他的事,這是一個綁架的情境,如果你下定決心,銀行還是會有所損失,但是情境已經變成,要怎麼宰你這隻肥羊又不要宰的過度用力,讓你跑掉,或讓一群人跑掉,這樣子拉鋸的掙扎關係.
    .
    而他們過往的態度是,想辦法留住你,或讓你贏得更大的面子,讓彼此能共存共榮,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盡可能以不干涉你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迎取收益,變成了,以外來出資者的利益為優先,怎麼割你多少肉,流多少血,圖利他們為自己換來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情境,簡單來說,你從蚜蟲變成了要被切片的植物.
    .
    所以早期的臉書問題,是過於自由產生的問題,比如廣告詐騙太多,還有能用經營可愛貓貓的名目,騙了一大堆粉絲後,瞬間改名成商業平台,因為粉絲騙得夠多,掉了一堆粉仍然掉不完,早期的問題多是在處理這些使用者糾紛,現在,則是侵犯自由的問題,為了滿足某個「特定客戶」,開始化身成奴隸主,把自己的主人當成奴隸那樣獻祭.
    .
    所以,「不爽不要用」、「臉書又沒收你錢,你還嫌」、「一邊用臉書還一邊批評」,這樣子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過中國節的強暴邏輯,完全是一種錯誤,甚至是把臉書公司當成是私人企業,而你們只是被提供服務者,所以「廠商為所欲為,使用者只能忍受」,並將之視為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邏輯,這樣的祖克伯陷阱,更是大錯特錯,基本上,只要有搞過論壇的都明白,自然使用者才是實際的貢獻者,無論是他們的言論,他們帶來的新聞效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吸引來的人,都是「他們的」,想想,一個臉書上面只有一個祖克伯,他每天報導自己如何在網路上罵罵前女友,然後偷竊其他女生的照片放上網品頭論足一番,幫她們打分數,這能吸引多少人?基本上,大概只能吸引到一些仇女廚而已.
    .
    這些使用者,才是論壇的本身,甚至是論壇的靈魂,少了這些人,臉書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你是一個經營者,或曾經管理過討論區,你必然知道的鐵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使用者負責」.
    .
    前面提到的許多興盛的台灣社群,就是因為「懶於負責」,所以才導致論壇消失,在道德上,他們還算是比較好了,乾脆關掉,誰也不欠誰,在臉書上,祖克伯幹的事是「責任移轉」,不是我要對你負責,而是你要對我的營收負責,繳不出保護費你就消失吧,不欠你一個,我的肥羊很多,就算你繳了保護費,給我錢,還是沒用,因為你給的不夠多,我的大金主,才是我真正要負責的對象.
    .
    因此,若我們要下一個真正的「商業邏輯」,真正的道理是,如果你遲早都會實行言論審查,並且圖利獨裁者,販售使用者的自由,那你一開始就要說清楚,在使用者的契約講明,「嘿,你他媽用我的臉書以後就要接受習近平的審查」,然後讓使用者勾選「同意」,所謂「不爽不要用」才能建立,這就像,你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還要更多,然後你應該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變成你們這些人得有滿足我的義務,這是典型的渣男思想,是說,祖克伯本來就是個渣男無誤.
    .
    對於英語的語境使用者,祖克伯還不敢這麼囂張,我不認為他會對於外國的facebook使用者,進行同等的言論審查,例如4xx之類的數字,這若套用在英語使用者一定會引起暴動,可能有些人只是提到自己的生日就被禁止發言,這般荒謬的事,只在中文使用者身上,或是針對台灣使用者,你能想像拍攝了四百二十六公里的路標就被臉書警告嗎?我相信國外也有這樣的路標,而臉書顯然對台灣具有針對性,一出現關鍵字馬上被警告,無論你該文有無產生影響力,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狀況也會被限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社群處理問題言論的界線,只是純粹的在找碴,刺激使用者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挑釁.臉書基本上已經隔開了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這也是當他審查西方的川普和武漢肺炎的時候,東方世界反而有些被遺漏掉,甚至可以明顯看出是被牽連的,而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中共式的言論審查,似乎一無所知.
    .
    回到台灣的社群平台問題,其實台灣現存早有不少社群討論區,例如ptt,低能卡,mobile01,eyny,巴哈,比較冷門小眾的如糟糕島,也繼續存在,事實上,經營一個討論區並不難,你只要有10個常駐上線的使用者,這個論壇基本上就算「活著」而且繼續「生長」,以台派使用者為例,有一個外獨會討論區(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
    算是一個神奇的例子,他的存在搞不好比ptt還古老,使用的還是pchome時期的留言板形式,堪稱是奇蹟了,至今還有許多美國、瑞典的會友在上面活動,他是一個討論政治的板,沒有其他東西,這在討論區歷史中,必須靠色情、盜版品、學生、男女交友等吸引人的基本配備中,特立獨行的玩意兒,他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還發揮了一些影響力,當所有社群一片舔柯的時候,這裡卻是一面倒的挺姚,並上了新聞.
    .
    總而言之,創造新平台絕對不是難事,要不要去做而已,當爆料公社都有一個完全抄襲臉書的社群網站,而且ui還設計的挺不錯的,每篇文章還有幾百個讚,像是一個個人社群綜合討論區的集合體,那沒道理其他人不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我感覺不到「人味」,也就是自然使用者的氣息,過去神父參與經營的討論區,改幾個讚,一個人留幾百個留言也不是難事,所以,困難的點,並不在於創建,而是在於「駐留」,以及「一個適合的地方」.
    .
    舉例來說,在臉書上的台派使用者群集,絕對是一個具有豐富性、生命力甚至多樣性的群體,有人負責提供國際觀點,有人擅長思辨,有人喜好貼些搞笑的東西,遇到特定事件,馬上有插畫家奉上圖,各種迷因,多才多藝,一樣不缺,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群肥美有旺盛水草的阿瓦隆(Avalon),麻煩的是,當我們這群人腳下的土地開始鬆動,我們找不到一個「適合之處」可以移入.
    .
    舉例來說,我們很難想像這群人移入到低能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低能卡是以大學生居多,以男女交友世俗瑣事為考量,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文化,就像ptt初時的樣貌,並不是說上面都沒有台派,不過臉書的台派移入,到某一個子討論區,我不認為這是合適的,甚至能發揮台派的風采,影響力,都是個問號,可能格格不入居多.
    .
    所以,「適配度」顯然就是個問題,又比如說,台派使用者轉入到ptt去,這適合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對這裡反感,ptt比較像是一個已經崩壞的地方,那裏的使用者基本上綠共、塔綠班地說個不停,如果用一個征服者的姿態或者委曲求全,我想,對於兩者的使用者來說,恐怕是不願意的.
    .
    比如有人說,神父,你怎麼不回ptt發文,這個嘛,也不是不行,事實上我早就在那邊發過了,不過我已經跟那邊的使用者沒什麼交集了,發了,也不會令人感覺到當初的「神父」就在那裏,基本上,神父已經成功地轉移到臉書了,並且和原地的柯糞與母豬教徒結下不可解的仇怨,基本上,不是他們滾就是我亡,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吶喊神父過氣許多年,但在臉書的神父聲勢卻越來越旺,神父也樂得在臉書上打爆柯糞,完全不想回去糞坑.
    .
    Ptt是一個鳩佔鵲巢的例子,換言之,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那裏發生了大量的社群替代,大量的使用者出走,過去三位一體的黃金年代,已不復見,各個網路名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政治文,而且是最偏差的那種,反台獨,反民進黨,反覺青,兩岸一家親的存在.
    .
    可以這麼說,他們墮落至此,也有某種正當性,那就是有一部分原始使用者是自願的,自願的變成那樣,從一個太陽花的支持者變成柯糞,藍綠一樣爛,至於其下混入的五毛,柯文哲攜入的網軍,這都還在其次,有一群使用者的確陷入在一種被害者情節,阿北都是被誤會的,就好像我被誤會了一樣,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即使認知到柯文哲是一坨屎,自己仇綠仇到腦殘而且親共,因為「都是你們逼我的」,過去人們芥蒂的親中、五毛、賤畜等等,現在他們可以毫不見怪,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以為是合理的,因為,只要能反民進黨就好.
    .
    他們陷入到一種防衛機制當中,並且自居主流,比起認清自身錯誤這點,那些提醒他們是錯誤的人,比什麼都來的可恨,即使認知到自己被詐騙了以後,比起騙自己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騙的人更令人憎惡,因為他們認為,是這些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不是自己有啥不對的地方,「我沒有錯」.
    .
    當陷入這種極度自私的情結,基本上是無解的,只能等待他們厭倦了會發現自身的利益開始被侵害為止,而這群在ptt的人正在式微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八卦版,出了八卦版以後,他們基本上是被排擠的,而政黑板目前也有人在試圖守住防線,我們所說的墮落的ptt,基本上,集中在八卦版上,在其他版,這些自然柯糞基本上也會裝無知,若無其事的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也會害怕被貼上柯糞的標籤.
    .
    這種社群替代現象,也和ptt本身衰弱有關係,ptt本身有依靠一大票自然使用者發起的管理群,當這個學術網站人逐漸凋零,各個班級看板開始廢棄,這些管理人群也開始缺乏,並且缺乏內控和防弊,原本權力較大的管理者又過於僵化與怕事,導致錯過了可以糾正這個社群替代的時機.
    .
    這些改變看板生態的柯糞版主,其實跟當初母豬教徒入侵女版,當上版主,說要改變女版一樣,誠如韓國瑜所說「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這些操著不正常心態,也不是出自於維護該看板的利益,又無法證實背景和投票者是否灌票嫌疑的人,當上版主,並且一個版接著一個板擔任,還能去檢舉其他正常使用者,例如boyo,他們相比其他正常使用者,有較強的動機還有較多的時間,甚至還能當成一種工作,很快的,正常的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甚至不想回去,即使,構築這ptt討論區的信度者,真正有貢獻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歷代使用者累積的記憶和智慧結晶,但他們就像後來居上的寄生蟲,當他們說話比誰都大聲,散播的情緒比誰都還要負面,甚至,自我中心到比誰都還要執著,那麼,他們就會是贏家,也是最後的輸家.
    .
    可以這麼說,當母豬教興起了這一種污染其他看板的模式,最後,母豬教仍然被柯糞這個新興群體所取代,母豬教徒基本也算是ptt使用者,柯糞就不太是了,他們當中有大宗應該是從line群組或者藉由柯網軍轉介而來的新使用者或者俗稱的買帳號,配合少數不肯認錯的自然柯糞汲取正當性,最後成為難以割除的ptt公害.
    .
    不知道母豬教主是否健在呢?事實上,柯糞一詞也是他發明的,這有點像塔利班被伊斯蘭國取代的情景,母豬教主曾經也力戰柯糞過,這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基本上,母豬教徒攻佔看板,只是因為好玩(他們聲稱),柯糞攻佔八卦版,到萬華版散布罷免林昶左,這就很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了,而背後,可能來自特定政治人物的指令,而且有組織和系統,甚至還有文宣,聲明他們控制這個看板符合民主.
    .
    回到正題,我們都知道是杜奕瑾創造了ptt,那麼,杜奕瑾可不可以創造另一個ptt?
    .
    我想,很難.
    .
    正是因為討論區或社群,有其不可替代性,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這一點,不只是社群,也反映在社群人口,因此從一個地方移入到另一個地方,必然會產生「容器」問題,他可能不至於衝突,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理論上,bbs當初也不只ptt一個討論區而已,有中山美麗之島,不良牛等等,只要找個學網下的bbs,台派人口大規模移入就行,但是,關鍵在於「習慣」,習慣使用臉書的介面是否能習慣bbs的介面呢?無論如何,必然對台派群集產生某種消耗和折損,而這些論壇之所以壯大而具有現在的規模,也都是白手起家的類型,例如巴哈姆特原本也是bbs,浮上瀏覽器介面成為一個討論區,當初,甚至兩方還試圖同步,不過漸漸地,巴哈姆特取代了巴哈姆特bbs,而成為現在的巴哈姆特,新陳代謝一番,也要花費數十年.
    .
    當初經營創造兩個討論區,神父也認識到了某些現實,討論區是成功做出來了沒錯,而且介面也很好,但關鍵仍在於如何吸引人駐留,神父的初衷也很簡單,那時,我還是個ptt名人,就是建立一個台灣本土的討論區,以防ptt沒落,或者被臉書綁架,神父進的第二間公司,他們有一個資訊部門做支撐,而且準備投入大量行銷費用,該資訊部門負責人甚至有打倒臉書這樣的理想,他也的確設計了一個如同linkin那樣的東西,做出個人社群融合討論區這樣龐大架構的形式,當神父被叫去說服高層,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因為玩社群的都是像我這樣的魯蛇,都沒在工作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社群討論區以後,也會連帶著用公司的網站來找工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不過,關鍵在於,我的能力並不足,我害怕擔負風險,對於資訊,神父只懂一些皮毛,而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我無法掌握討論區的自主性,誠如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企業想要搞社群,也是為了營利,無論是像祖克伯那樣掌握個資販售,或是藉由完全不會用臉書的客戶,服務他們,控制他國輿論來謀取自身公司的利益,其實我想這個不證自明,臉書上大多宣稱台灣商品販售,很多都是中國假網站投放的詐騙廣告,臉書上管制的仇恨言論,多是配合中共需要,小粉紅們定義的「辱華」,其他政治傾向,如統派仇恨言論,中國網軍的血洗台灣,他們基本上不管,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審查你腳下的灰塵有幾毫米,無視背後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積,然後說,我這是在維護人們的健康.
    .
    記得某齣日劇有這樣的劇情,經營一個討論區的成功人士,他像朋友炫耀他怎麼營利的,他掏出手機,用管理者的名義刪除了一則貼文,因為那貼文的內容是在罵某某企業虐待勞工,接著,他的手機噹的一響,收到了一筆天價的入帳,來自於那個企業.
    .
    試想,如果劇中一個企業是如此,何況是有獨裁者用一個國家的資源挹注呢?
    .
    對於過去經營討論區的神父來說,不可能將一群支持台獨的人,移轉到兩岸交流的網站,同樣的,我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欺騙自己的粉絲,對於神父來說,我那幾萬的粉絲的優先順序,永遠比我被派發的工作還來的重要,所以神父儘管經營過兩個討論區,不過始終沒有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下去,把我神父的臉書,用來為這個企業委託的討論區服務,賭上自己的信用,而我的能力不足,權力微小,兩方都是我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我拋棄了其中一個,成為失敗的員工.
    .
    因此,假使台派想建立自己的新平台,這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被臉書荼毒的,不只是台派群集而已,甚至連韓粉或是泛藍群集,也是高喊「民進黨控制臉書」的對象,但他們十分愚蠢,問題不再於民進黨,而是在於臉書,facebook,他們對於中文語境的使用者,基本上,採取的是放任給一群謎樣的獨裁者集團服務的商業模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為了台灣島上任何一種思維服務,也不在乎台灣島上的每個人立場,他們在乎的模型,目前是繞著中國本位,在進行旋轉,因此,砍一個韓粉的臉書,就會刺激他們進攻民進黨,也符合他們圖利特定對象的目的,如果他們的客戶的用意,是在使台灣社會對立/分裂/混亂的話,與之目標相反的群集,也是他們利用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在乎的出賣韓粉或者深藍族群的利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合理的言論審查,用仇恨歧視作為藉口,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為他只針對你,也是製造仇恨的原因,兩方都是他試圖激化的對象.
    .
    所以,只有台派需要一個新平台嗎?我想,泛藍族群也挺需要的.
    .
    現在解決臉書箝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大概有兩條,第一條,請立委諸公或政府,效法澳洲或加拿大,對臉書的行為提出掣肘,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除了請他們停止言論審查以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申訴的機制,懲罰的機制,要知道,如果你是一個論壇經營者,你受理檢舉的人應該要和受理申訴的人一樣多,簡單來說,你有本事關多少人,就要能放多少人,如果你不能受理申訴,那就停止檢舉,只有單方面的檢舉,整體來看,就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整體言論自由的縮限,很容易淪為報復式的檢舉,這只是在出賣整體使用者的權益.
    .
    再來,臉書判定違規次數,基本上是不能消除的,是永久刑罰,一般討論區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限制發言天數後即可釋放,臉書則有永久案底,今天一次不合理的罪名成功掛在你身上,他就會逐步的累積,直到你的帳號消失為止,當你被檢舉辱華兩次後,第三次可能因為一點錯誤,而被整體砍除帳號,「因為你過往的罪,所以很合理」.
    .
    第二條,就是創建新平台的道路,這絕對是可行的,就算短時間內不可能,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的社群,也好過「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現在鼓吹關閉臉書,轉移到某某社群,這絕對對台派是一個巨大傷害,因為你明年就是選戰了,現在才想放棄唯一能抵抗親中勢力的武器,說要造一個新的,根本是緩不濟急,而且可以說是自殺行為,應避免簡單思維,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要移轉到新的平台,就得徹底不使用臉書,或者,只能繼續被祖到任人魚肉,連一點新平台的發想都不被允許,這些,都是因噎廢食,正確的作法是,一面保留現有的工具,一面試著養自己的,把他養大,這就是戰備物資的概念,你要打國外疫苗,也要培養國產疫苗.
    .
    新的社群平台,是否只能寄望私人企業?民間組織?未必,低能卡當然是個例子,不過他明顯無法容納大量的使用者,以及符合主流使用者的習慣,ptt是另一個例子,講白了,他原本是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是吃公家飯的,不過被一群柯糞惡搞成反政府兩岸一家親的極端討論環境,這根本不正常,如果民間有免於言論審查恐懼的需求,政府在公家單位上提供一個平台,也是可以的,是說,農委會都能為了農民,架設代購平台;唐鳳也能為兩千三百萬人,設計出疫苗登記網站,為了國民的需求,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政府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又有什麼困難?
    .
    今天是為了避免被境外勢力搞言論審查,社群媒體公司搞言論壟斷,這樣成立的理由,已經具有十足的正當性.
    .
    至於,「社群移轉」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舉個例子,比如徐閉被臉書封鎖,和被瘋狂檢舉後,她移轉到推特,而且短時間就得到龐大的受眾,比她原本的臉書還多,這是一個成功例子,和她的個人特質有關,她的粉絲願意跟隨她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像神父切斷臉書去推特大概會吃土,因為推特限制了字數.
    .
    也不用過度擔憂,人們只能習慣於臉書的介面和使用方式,所以永遠都要被臉書所支配,人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新容器,比如神父過去也是ptt重度使用者,也曾一度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戒掉ptt,不過,這其實不難,神父以前根本沒在用臉書,只用ptt,轉移的過程,中間一段時間的確不適應,不過後來很快就習慣了,現在根本沒上ptt,還怕帳號被砍了,所以偶爾會登入然後下線.
    .
    這始終是風險考量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個新的、合用的平台出現,那短時間內,大家說好,並且同時進入,重新創造並且迅速壯大一個新的社群,並非不可能,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對象,遇到對的事件,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行走,就能造起一個諾亞方舟,當初川粉的靈的轉移就是一個例子.
    .
    不過,以現在的時間來說,冒然轉移或廢棄舊有社群,對台派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了,必然流失大量同伴,或者,找不到彼此,失去現有的影響力.
    .
    新的平台的要件,必然是穩定的,至少要保證存在4、5年以上,坊間過去也有想取代line或者臉書的社交軟體,但他們大概開幾個月,不會經營,就直接關閉了,這是短視近利的行銷邏輯,一開始注定失敗.與其說是社群需要龐大資源才能產生,不如說是策略問題.這就像打線上遊戲,如果我玩一個不到一年就倒的伺服器,我怎麼會捨得讓自己上去練功打怪賺錢呢?搞不好練到了一個高等帳號,馬上系統就倒了,我損失慘重,這樣的遊戲,不會有人想玩的.
    .
    最後的最後,神父還是要說一件事.
    .
    你創造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你吸引人的,是你的記憶,你的觀點,你的魅力,你的畫工,你說故事的能力,你的智慧,你和你的夥伴共享的,是專屬於你們的小秘密,而人與人之間所連結起來的,叫做革命情感.
    .
    讓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臉書.
    .
    我們離不開的,其實是彼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Weitung_Chen #使徒行者 #Jean 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諾亞方舟】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07:50:31
    有 157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0 07:15:07
    有 3,238 人按讚

    ▍該如何面對總是口不擇言的人?

    我經常為知名電視人、運動選手等諮商,他們的內心更容易受他人的關注和話語影響。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已經入睡,網路上還是會有一些不認識的人在討論自己。醒著的時候、與人面對面對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經營關係的時間」,人們都希望只聽自己想聽的話,但世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這點,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閃過來自四面八方的子彈。

    每個人面對這些事情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人會接受這些子彈,並倒地流血哭泣;有些人雖被子彈射中,卻會立刻將子彈拔出並丟進垃圾桶裡,再消毒、上藥;有些人穿上能夠擋住子彈的堅固防彈衣,即使子彈向自己飛來也絲毫不會受傷。最可憐的人則是會將射歪的子彈撿起後,插進心臟,讓自己痛到哭出來,還一邊難過地高喊:「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種事?」

    如果想好好面對上述情況,就該先了解口無遮攔者的想法。

    這些人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有嚴重的被害意識,沒有自尊的人會不斷拿自己與他人比較,並被挫折及矮人一截的感覺吞沒。一般來說,必須將這些感受轉換為自我成長的能量,才能讓自己進步,但這些人卻任憑這些感受不斷茁壯,進而展現出對他人的攻擊性。他們會嫉妒身邊比自己優秀的人,會談論對方的八卦、散播謠言,這些都是為了將對方拉下來,讓自己至少能短暫地贏過對方。

    這些人會因為想辱罵他人, 因而像飢腸轆轆的野獸一樣,不斷物色下一個獵物,這時最容易成為目標的就是藝人與名人了。這些人會在社群平台發布謠言、捏造事實,甚至會隨心所欲地謾罵。

    之前某位女藝人因受不了惡意留言的騷擾而選擇輕生之後,一位記者訪問了曾經以惡意留言辱罵該藝人的網友,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結果這些人大多回答:「不記得了。」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大家都在罵,我也只是跟著罵,為什麼只有我要被撻伐!」甚至還有做賊的喊抓賊,批評受害者:「如果是藝人,就該承受這些惡意留言吧!」

    當一個人口無遮攔地用言語傷害他人,表示他的靈魂生病了。他會用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對事物做出判斷,也會把別人捏造的事情當真,不確認真偽就到處亂傳。他不會有罪惡感,甚至不懂得反省,只會不斷辯解。

    當遭受他人的公開批評時,不妨用下列五種方法來應對:

    .徹底不回應。
    .不要跟對方吵架。
    .不要勸諫對方。
    .不要嘗試想讓對方了解自己。
    .不要聽也不要看。

    慣性誹謗他人者,就像習慣性將廚餘丟到別人家門口一樣,那些只為傷害他人而說出口的話就是「垃圾」,甚至是垃圾中最臭、最腐敗的廚餘。他們抱持著「誰被我抓到誰倒楣」的心態,帶著腐敗的廚餘,虎視眈眈地尋找獵物,這樣的人就連靈魂都散發著腐敗垃圾的氣味。

    .

    ▍不要附和他人的閒言閒語

    無論是誰,聽到跟自己有關的謠言時都會受傷,會因為不合理的想法而產生情緒。

    「那個人為什麼要做這種事?」
    「為什麼要這樣說我?」
    「我做錯什麼了?」
    「我為什麼要受這種批評?」

    請大家不要再問「為什麼」了,因為那些人只是想罵人而已,並不是只針對你,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挑剔缺點,捏造令人氣結的謠言。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其他人不同所致。問「為什麼」只會讓自己更痛苦、更受傷。

    請停止這些不合理的想法,用合理的思考來對待情緒,這樣一來,才能做出不會危害個人幸福的行為。我們將這種方法稱為「合理的情緒行為治療」,讓我們一起來練習這樣的思考方式:「雖然真的很不高興,但實在沒必要太認真看待,無視並冷處理才是最好的方法。你真是個靈魂生病的可憐人!我不會把自己的幸福拱手讓給你,你丟過來的垃圾我才不收!你製造出來的垃圾還是自己帶走吧!」

    《明心寶鑑》中提到:「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庶幾君子。欲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汙自口。」不要附和他人的閒言閒語,也不要表示好奇。光是聆聽他們所說的話,就會被當成是同類型的人。同時,自己也不該散播他人的謠言或傳聞,若因此讓對方心痛,那麼自己也會付出代價。

    .

    本文摘自《#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在韓國,因為網民的強烈攻擊,導致悲劇發生的例子,已經不少件了。可是,這些悲劇依然無法抵擋這樣的文化,因為當一個人想要發洩情緒的時候,常常會進行合理化自己惡行的心理動作,像是會以正義者自居。

    從文字中,能感覺到作者的悲痛。有時候,我看到某些特定的網路創作者,遭受到不成比例的謾罵,看到那些難聽至極的文字,我也常常想:是不是我老了,我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一種陌生感了?

    但我也滿懷感恩,至少版面上的朋友們,很少用這種方式互動,自傷傷人。對人對事難免會有不同看法,但練習適當表達,更能穩定自己的情緒。

    祝願您,能藉著作者的提醒,學著適當應對,在心理上壯大自己!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3 19:00:0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最近要應付一些考試,或者是有一些任務,要考驗你的記憶力;那麼今天跟你分享的這個內容,會對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今天要跟你談的,是關於「視覺空間記憶」的部分。先跟你分享一個記憶的方法,叫做「羅馬房間」或者是「位置記憶法」。

    它的原則是把你需要記住的物品,和一個熟悉的室內建築空間連接起來;而且要自然形成一個行進之間的順序。

    比如說,拿你的客廳作為例子,現在把你想要記住的資訊,用具象的方式來表現,並且想像這些東西,分散在客廳的各個地方。

    那如果你聽到這裡,有一點霧茫茫的話沒有關係,我把客廳改成我們的肢體,包含我們的雙手、雙腳跟頭,總共5個位置。

    然後我給你一些彼此之間,沒有特定關聯的名詞,然後看看用「羅馬房間」,或者是「位置記憶法」,對於你的記憶有沒有幫助?

    第1個名詞是「冰淇淋」;你現在就想哦,你左手拿著冰淇淋。第2個名詞是「老鼠」;你現在想哦,你的頭頂頂著一隻老鼠。

    而第3個名詞是「熱狗」;你現在想你的右手,抓著一根熱狗。而第4個是「美國隊長的盾牌」;你現在想哦,你的右腳踩著美國隊長的盾牌。

    而最後一個是「哥吉拉」;你現在想哦,你的左腳踩著哥吉拉,或者是左腳穿著一隻哥吉拉造型的拖鞋。好!這5個物品,配置在你的肢體上面。

    現在你頭上頂的是什麼?「老鼠」!
    現在你的左腳是什麼?「哥吉拉」!
    你的右手呢?「熱狗」!
    你的左手呢?「冰淇淋」!
    而你的右腳呢?「美國隊長的盾牌」。

    你稍微練習一下,你會發現你要記住這些,彼此不相干的事物,其實蠻容易的;只要分配在身上的位置,並且創造出連結。

    其實當我自己用「羅馬房間」這樣的方式,作為記憶的練習的時候,我曾經最多、最多在自己身上,有50個位置去記住50個,其實彼此沒有任何關聯的詞彙。

    而且呢,記得時間可以持續很久;甚至於呢,不按照順序問,跳著問我都還是能夠回答得非常清楚。

    就像我現在問你,頭頂上是什麼?你可能很快的,就可以回答出喔~是「一隻老鼠」。

    那這樣的方法,其實是一種「視覺空間的記憶」。它結合了我們視覺皮質和顳葉,相關的空間定向的神經路徑。

    它讓我們左腦在感知細節上面,功能能夠發揮出來;而右腦又把這些細節,整合成為整體。兩個相加起來,就可以讓我們又見樹、又見林。

    其實這樣的方法,在美國有一個籃球名人堂的得主,叫傑瑞.盧卡斯。他自己就用「羅馬房間」,來記住很多雜誌和書本的內容。甚至於,包含整部《新約聖經》。

    而在2017年,有一個研究,是針對使用這種方法的運動員;發現喔,他們的大腦發生了實質的變化。

    這個變化,不只是發生在特定的大腦區域,還包含每個不同的腦區之間,也就是視覺的中心,和其他地方之間的連結,都變得更好了。

    更進一步來看,當科學家訓練一般人,使用「位置記憶法」的時候,他們的大腦也顯示出同樣的變化。

    所以呢,如果你感覺自己天生的記憶力不好,或許這是一個可以自我訓練的方法。

    最後呢,我再問你左手拿的是什麼?「冰淇淋」;而左腳踩的是什麼?「哥吉拉」。所以你看是不是很簡單?

    或許這一段內容聽完之後,再隔一個禮拜,你再問自己,右手是什麼?搞不好你還是回答的出來,是「熱狗」。

    所以我常常說喔,很多能力在本質上,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難,只是因為我們可能沒有把握正確的方法。

    如果接下來的生活要面對考試,或者是考驗你的記憶力,那麼祝福你透過這一段內容,讓考試、讓你眼前的考驗,圓滿成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者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所提到的,我們常常不太知道怎麼樣對待自己;我們也常常不知道,怎麼樣去使用老天爺給我的腦袋。

    因為這樣子,導致我們不快樂之外,也讓我們的效率,變得非常非常的差。所以如果你想要學習回到根本、回到老天爺給你的大腦設定。

    知道怎麼使用它、知道怎麼樣好好的對待它;讓你的大腦、讓你的心智,成為你運用自如的工具,提升你的效率,避免自己的拖延。

    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把握,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這就是一門,回到你的心智運作、大腦運作的根本;讓你能夠有效避免拖延、提升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

    歡迎你的加入,那麼今天的內容,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1-08 11:15:00

    ☆ 今日影片介紹 ☆
    面對艱難的挑戰,以及面臨各種失敗的風險時,
    你可能會聽到,有人告訴你:
    「嘿!要對自己有自信!」
     
    這時,往往你的腦中會跑出跑馬燈:
    「哀~要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自信到底是什麼?
    要如何才能擁有自信呢?
     
    嘿!跳躍高手!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要先和你進行一項討論。
     
    假設,今天你有一輛車子,
    當你在對這輛車的特性與性能不了解的情況下,就開上路。
    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你覺得,你有辦法將這輛車發揮到最佳狀態嗎? 
     
    只有當你徹底了解這輛車時,
    才能【知道】如何讓它發揮到最好的表現,
    同時【知道】這輛車在哪些環境中會表現的不太好。
    在遇到各種情況時,【知道】該如何調整,讓車子恢復到最佳狀態。
     
    多數人認為,
    賽車手只是飆車、開著車子繞圈而已,
    其實,賽車這項運動的危險性相當高,
    賽車手必需對車輛徹底了解、並在駕駛時清楚車子的狀況。
    才能降低危險的發生,並且擁有好成績。
     
    把賽車手的例子,套用在你身上。
     
    自信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
    自信基礎在於,你必須擁有正確的自我評價。
     
    你必須對自己,有徹底的了解。
    坦然面對、接受自己所有的優點和缺點,並且努力讓自己進步。
     
    如此一來,就算你遇到困境,還是能充滿信心。
    因為,你知道在遇到各種情況時,
    該如何調整,讓自己恢復到最佳狀態。
     
    儘管你並不完美,並且看出自己有許多的缺點。
    但是,因為你【了解】自己。
    所以,還是能對自己保持信心。
     
    想要永遠源源不絕的自信,就必須擁有正確的自我評價。=D
     
    ☆ 今日名人 ☆
    知名演員 馮‧迪索:
    「絕不要拒絕擁有自信,自信不花你一毛錢,但可以,帶你到很棒的境界。」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6yingweitv@gmail.com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6yingweitv@gmail.com

  • 人際關係名人例子 在 ERNEST案內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9-07 23:25:27

    World Youtuber School詳細及報名:http://goo.gl/zNT6Ck
    YouTube賺錢無問題: Q&A回答! +「你是誰」都市傳說驗證 #9

    之前講過這個30天影片系列會每天抽一些觀眾留言的問題回答一下,今天就抽兩條出來回應一下。

    點解拍YouTube?
    在畢業一年我尋尋覓覓找了很多工作,有些是Freelance,有些是Part-time,最後我希望經濟自由以及當一個自僱人士。Youtuber除了可以令我經濟自由之外,也是我喜歡做的東西因為我喜歡對鏡頭。

    另一方面我想做到有價值可以影響到別人的工作,所以呢Youtuber這個「職業」,就可以滿足我以上的所有願望,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影片有教人解決一天都累的方法或者是YouTube賺錢的方法,還有立法會選舉之會的感想。我希望我的影片和channel都可以為觀眾建立正面的價值,而我現在的目標就是繼續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希望可以影響到更多人。

    正職係咩?
    正如剛才說我現在的正職就是Youtuber了,有好多人以為Youtuber是連吃飯的錢也賺不到,但其實是可以有很多附帶收入。在幾個月之前我在YouTube賺了第一筆收入,那時候已經賺了幾千(HKD)。當然幾千可能只足夠自己用,隨著影片views的增長也能帶來一些附帶收入例如
    :一些幕前的工作或是一些網絡廣告聯盟的賺錢系統,而我剛才說的廣告聯盟賺錢方法已經在海外的Amazon, Yahoo,淘寶, iTunes等等普及,所以為什麼我在立法會的影片說自由意志已經崛起是因為除了在思想上,在網絡上已有好多自僱方法,無論是你開一間Instagram shop、在淘寶開店還是在Facebook開page賺錢,有好多方法都可以在網絡上零成本創業,YouTube也是其中的方法。

    為什麼要做Youtuber?
    因為我覺得在這個時代,網絡生意絕對是一條好的出路,而影片在未來的網絡發展上更加會係一個 大趨勢。每月影片有十億views的YouTube是幫助大量自僱人士成功Youtube賺錢的好平台,CEO Robert Kyncl公開講過: 2020之前,網上90%的流量將會來自影片。

    World Youtuber School看到先機:
    World Youtuber School 就是其中一間看到影片趨勢的網上學校,可謂東南亞Youtube界的先驅,因為美國在近年已經興起網上影片堂程,Masterclass 就是2015年一個超成功的例子: 在他的網站裡有不同專業人士的教學,著名歌手Christina Aguilera教唱歌、*著名演員Dustin Hoffman教演戲,甚至有專業網球手Serena Williams教打網球,看到這個趨勢的人將走在最前。Masterclass邀請名人教授自已既專長,賣 Video 課程,合共HKD$720 (20堂)。短短半年內,已超過 300,000 人購買,已經賺了 USD$2700萬。而World Youtuber School就是教授驚人YouTube及網絡創業技巧,令我那麼快有8000人訂閱的成績,當然我也因為這樣而開始賺錢了。在這裡讓我給大家看一下一位Youtuber的收費,一位五萬訂閱的Youtuber,平均每條影片幾萬人觀看,已經可以賺取呢個收入,除咗Youtube賺錢之外,還有廣告和贊助。

    不露面露聲成功例子
    有好多人會覺得好難,但其實比你想像得更容易,我朋友做的動漫影片根據我教的SEO方法,一個月創下了100,000views、兩小時的溫習音樂1300萬views、貓貓影片130萬views、這些影片都是不需要露面露聲就做到,只要大家思考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做到Youtube賺錢?

    有一句說話很啟發到我:做任何事要成功,並不是在於你有多少資源(如多少錢、人際關係、人才),而是你有多善用資源(如多願意去堅持不懈、不 斷找方法、不斷嘗試、永不放棄),其實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無限的idea和資源,只是我們察覺不到。

    希望大家看完這條片之後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實踐自己的夢想,因為的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能力和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尤其是在這個網絡瘋行的時代,大家能夠做到的事其實可以更多!在此鼓勵所有看到這條片的人,給自己一點勇氣和信心,踏出久久未踏出的那一步。多謝大家收看Ernest DoCRAZY,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留言/Facebook問我,關於World Youtuber School 報名的詳細可以就私下給我你們的Email,希望這條片解答到一直問我問題的朋友,我們下條片見!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Ernest DoCRAZY
    Ernest DoCRAZY社交平台:

    Ernest DoCRAZY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ErnestDoCRAZYTV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DoCRAZ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J8iwcl92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B1uKtYk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B1uKtYk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