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與植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與植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與植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與植物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872的網紅城市漫遊者 Cityflaneur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因為參與今年的礦山藝術季才知道 原來金瓜石地區有這麼一個「青草祭」的傳統
 去過艋舺龍山寺的人可能有經驗 隔壁的西昌街有著許多悠久歷史的「青草店」 早期醫藥不發達時,小病痛往往是透過求神問卜 求藥籤到廟旁的青草店抓藥、治療病痛 同樣的傳統在金瓜石,早期雖有礦工醫院 在沒有健保的年代不是日常能夠負擔...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都市人承受各種生活壓力,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透過人與植物的互動,為受助人帶來情緒、身體、認知、創意等各方面的正面影響。就讓註冊社工、園藝治療師梁美嫻(Michelle)介紹何謂園藝治療。(更多內容: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

人與植物 在 King Hu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9 07:41:24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記得求學期間,有一次課堂上老師提到:「蟬在土中生活七年,破土而出卻只能存活七日。」(目前已證實蟬大約可以活20天左右) 然後有個同學就驚訝地說:「只有活一個禮拜?!那牠們幹嘛活?」 偶爾回想起這件事,面對年少時期的天真爛漫,仍感到會心一笑。 蟬一生的壽命,最大的任務就是...

  • 人與植物 在 城市漫遊者 Cityflaneu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22:33:40
    有 16 人按讚

    因為參與今年的礦山藝術季才知道
    原來金瓜石地區有這麼一個「青草祭」的傳統

    去過艋舺龍山寺的人可能有經驗
    隔壁的西昌街有著許多悠久歷史的「青草店」
    早期醫藥不發達時,小病痛往往是透過求神問卜
    求藥籤到廟旁的青草店抓藥、治療病痛

    同樣的傳統在金瓜石,早期雖有礦工醫院
    在沒有健保的年代不是日常能夠負擔的
    居民也會到廟裡求藥籤

    在勸濟堂的號招下,居民一起去山林裡採草藥、煉丹丸
    合力完成,提供有醫療需求者求取
    對長輩而言,青草祭是在金瓜石地區
    少數還能夠招募到很多人,一同回來地方參與的事情
    是件人跟人之間互動性很高的無形民俗、節慶與生活習慣

    平面設計出身的創藝術家朱婉萍
    創作的主軸總不偏離在地食物與植物有關的設計
    這次參與礦山藝術季,她把題目拉回到野草
    從居民傳統即在使用的東西,扣回原本對土地利用的關注

    首要的問題是,青草祭的成果是藥丸、要煎藥
    然而對新世代而言即便不是治病,仍舊離生活很遙遠了
    有沒有可能將青草祭的文化融入到飲茶裡
    設計出很舒服的茶飲,來取代茶葉

    擅長設計的婉萍把過去在地人採集的路畫成為圖鑒
    讓第一次進行採集體驗的人看到野草第一個反應不再是
    「我看這整片都一樣,你們怎麼分得出來。」

    設計研究的過程很有趣,很像白沙屯媽祖擲筊決定遶境
    例如採集的過程神明會指劃出,要採集的區域
    「如果採不乾淨,神明還會很激動地叫你回去採乾淨。」

    採集路徑被重新設計為山線的「琉榔古道」
    聚落的「山尖步道」,還有海岸的「東北海岸線」
    採集使用的野草包含了魚腥草、雷公根、山葡萄等等
    並且在這三條路徑的靈感下,設計出了三款茶帖
    「山徑散步」、「聚落日常」、「看海的日子」
    開發成一系列的礦山野草茶帖禮盒

    我很欣賞她分享的一段話
    如果你把人與植物看成共生在同一個平面
    我們人來這裡居住,這裡的植物勢必就要遷走,會被剷平
    但人搬走之後,它又會回來。植物沒什麼土地權的概念
    時間拉長點來看,土地使用權也不是永遠擁有的

    在金瓜石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遺址、廢棄的空屋
    那些人已經離開的角落
    曾經使用過但已然停滯、人去樓空的一隅

    藉由這回從土壤裡長出的野草衍伸的茶飲體驗再設計
    婉萍期待有機會能從飲茶面繼續延伸信仰
    又或者說,當時那份很美好的互助、共好文化
    從茶飲的設計裡去感受不只是人與人的連結
    還有土地所給予這塊金瓜石所滋養的養分

    補充一點,最後設計出來的三款茶帖
    也是有經過神明擲筊推薦的喔

    ——
    今年的礦山藝術季因為疫情緣故改為線上展
    八位參展藝術家被分為東、西礦區
    我負責西礦區的社群行銷,推廣西礦區的四位藝術家
    對抗 @ekangwoman 代表的東礦區

    更多的藝術作品可以上 #礦山藝術季 的官方網站
    https://www.mineartfestival.com/
    9/8 - 9/26 正在舉行礦山事務所所長競選
    如果喜歡我們西礦區的藝術作品
    還懇請您惠賜一票,每天都能投票

    若您支持的礦區勝出
    也將有機會收藏藝術家精心製作的作品 🤍

  • 人與植物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1 11:07:27
    有 254 人按讚

    這幾天很開心的,在發行人生的第三張專輯《若樹》後,有些朋友陸續分享回饋給我,是關於他們生命中與樹相遇的美麗故事。
    想了想不如來發起一個活動,是否你們願意把自已在生命中,與”樹"相遇的故事能分享出來!

    我們共同 聚集起每一個人心中那一棵美麗的大樹,分享它是如何支持陪伴着我們,而我們一羣人透過彼此的分享,構建一個美麗的分享森林,讓這個森林滋潤你我的心,創造溫暖的祝福跟支持。

    🌳🌳我與大樹的相遇故事🌳🌳
    我幾乎每天都會在住家後山的小徑散步,小徑上有一棵陪伴我多年的桐花樹。我每次看到他,都會把手貼在他的樹幹上對他說說話。

    初見他時還是一株小樹,幾年下來,這棵桐花樹已經長到十幾公尺高,甚至多次挺過了強風暴雨來襲,直到現在我都還是會繼續仰望著他。我相信,人與植物間有著很特別的連結,不僅能夠彼此陪伴,也能夠成為彼此的支持與力量。

    ✨我透過這曲《#樹的呢喃 》記錄我與樹的這段友誼,也邀請你聆聽和享受這首音樂,回憶你記憶中的大樹,並且與我們分享喔:)。

    🎶《樹的呢喃 Dear Tree》MV: https://reurl.cc/2o4DbX

    ​🌿🌿🌿🌿🌿🌿🌿🌿🌿🌿🌿🌿
    📣若樹相遇活動
    📍活動日期|即日至9/30日止
    📍活動方式
    1.本篇活動文按"讚"
    2.於本篇留言留言:
    「聆賞《#樹的呢喃》MV的心情感想」或「與植物相遇的故事」
    📍留言者即可參加幸福小禮抽獎:
    抽出三位贈送《若樹》簽名版💿乙張(含光碟與數位音檔)

  • 人與植物 在 Unwood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2 09:15:35
    有 155 人按讚

    是的,我即將辦個展了。
    MILD
    ———
    WILD

    「Mild as the sea,wild as the rock」

    Unwoods 攝影個展solo photography exhibition.

    ------------------------------------------------
    日期|9.11 (六) - 11.11(四),Mon-Sun 12:00-22:00
    地點|Homey’s Cafe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6巷36號
    ------------------------------------------------

    人與植物、空間、場景的關係重組錯置,反映一次探險中的自我投射。成為純粹的自然元素,心靈與肢體於曠野延展,隨著浪花漂浮消退,凝固在岩壁裡,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狀態。
    以多重曝光凝結一個場域當下所有元素,在各自流動的維度中挖掘出肌理/光影/溫度,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親密關係。

    ■ Unwoods 高敏修
    1986年生,台灣台東卑南射馬干人,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常用重曝手法結合人像與自然元素,人與場域的置換試驗。

    Graphic design- 猛婷王 Mongo

  • 人與植物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05 12:00:55

    都市人承受各種生活壓力,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透過人與植物的互動,為受助人帶來情緒、身體、認知、創意等各方面的正面影響。就讓註冊社工、園藝治療師梁美嫻(Michelle)介紹何謂園藝治療。(更多內容: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03112)

  • 人與植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3-29 15:22:04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