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

  • 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13:04:05
    有 447 人按讚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 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 在 JCON 北美總編 勇士隨隊 shenjad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12:24:05
    有 269 人按讚

    祝所有的母親們,母親節快樂!

    分享一篇由我很喜愛的中國騰訊體育明星記者,沈洋採訪了林書豪母親的訪問特稿。
    由於兩岸閱讀習慣的不同,我將他轉成繁體。

    在我剛結束前的Q&A中,有收到球迷朋友請我推薦一些優秀的華文體育類型的作者。
    當然,台灣也有很多非常出色以及相當了解NBA運作的網路寫手跟作家,
    不過真的要我推薦一位,我想到的始終是沈洋。

    她是華文媒體第一位媒體工作者,由NBA賦予她NBA決賽MVP選票。
    她就是第一人,目前在美國主流媒體中,華文媒體沒有任何人追的上她的腳步。

    但這不是我推薦她的原因。

    我永遠記得我認識她那天,是在2017年勇士的西區決賽某一個主場賽後。

    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誰,只覺得她看起來很兇。
    在老舊的Oracle Arena不算寬敞的媒體工作區裡,她剛好坐在我的對面,
    我們就這樣一直邊寫邊聊,寫到晚上12點,只剩我們兩個。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她的不僅懂籃球,也擁有女性特有的細膩,觀察入微又帶著溫暖。

    我當下就想說,我一定要偷偷去看她之前的寫作。

    推薦給大家,她是我最喜歡的華文體育採訪稿作者,沒有之一。

    ———————————————————————————————

    林瘋狂背後的“虎媽”:哈佛畢業後養了他兩年 不惜拿出養老保險
    原文網址
    https://tinyurl.com/y7hp4qmr

    騰訊體育大人物

    撰文/沈洋
    編輯/王麗梅

    “ 從前,母親習慣衝在林書豪前面當“衝鋒隊長”,後來選擇陪伴兒子一起追夢,再後來她學會站在原地,欣慰著目送他遠行。所謂母子一場,便是在時光中母親不斷抽離,恰當放手後隔空守望自己的孩子。這是母親節《不完美的她》系列策劃第一篇,林書豪與母親的故事。”

    即便是現在,林書豪和母親吳信信之間也經常會聊天長談。

    雖然他們現在分隔兩地,各忙各的,一個在北京刻苦訓練期待疫情過後正式回歸籃球場;另一個在台北,做義工教導小朋友們讀書。最近林媽媽的行程也很滿,從早忙到晚,正幫著她的新“孩子們”準備即將到來的月考。

    母親無法再像當年那樣,開著自己那台老式福特汽車,隨時陪著兒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寒來暑往去一個又一個比賽訓練地打球,也沒辦法時常給林書豪做他最喜歡的蔥油餅、蟹黃酥。 二兒子自從踏上籃球職業道路之後,吳信信更不能再做當初那個永遠站在最前面,幫兒子和他所在的球隊張羅打點一切的“衝鋒隊長”。但母子的悄悄話時間,並沒有因為歲月累積和空間改變而有太多減少。

    “我們常常都有聊很久的時候。”吳信信很是自豪地說。無論是她去北京看望兒子,還是兒子回來,和她一起去日月潭度過假期,又或者相約回到加州矽谷的家。母子之間,總有很多話要和對方說。

    01. 一張空白支票

    在吳信信眼裡,林書豪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貼心的兒子。

    在NBA好不容易徹底站住腳跟後,林書豪也開始隨之擁有了穩定收入。但他從來不亂花錢。“他過得很節儉。除了吃他不會去計較錢以外,剩下的他都特別節省,存起來。然後就總想法子勸我,把我家的老房子拆了。”她說。

    那是一樁並不大的老房子,是1992年由林繼明和吳信信兩夫妻購買的。雖然處在矽谷地帶,屬於極為優秀的學區,如今地價更是飆升至全美最為昂貴的地方之一。讓人有一提到出身矽谷,必是大門大戶,出身富裕的感覺。

    但林家並不是這樣的。

    雖然夫妻二人都是知識分子,一個做半導體工程師,一個做軟件工程師。但屬於初代移民的他們,並沒有殷實的家底。尤其是當三個孩子林書雅,林書豪和林書緯先後降生,手頭就更不算寬裕。能拿出的錢,多半用於滿足基本的飲食起居,以及孩子們的各項成長花銷。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沒有能力去重整一下,那套已經有些老舊的房子。

    林書豪總想著能把那棟老房子拆了重建,這樣一家人也可以住的更加舒服一點。後來,母親吳信信終於同意了他的建議。

    “我也是很節省的人,但你知道蓋房子重新裝修有時候會超出預算,我的壓力就很大。但他總是跟我說,媽,我給你的是一張空白支票,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怎麼弄就怎麼弄,數字你隨便往上填,不要擔心錢的問題。我真覺得他做的很暖心。”吳信信回憶道。

    閑暇時間,林書豪總會帶著母親嘗嘗各地美食

    02. 倔強的“影子”

    就像世界上大部分的母子關系一樣,盡管深深愛著彼此。但和風細雨並不是他們相處方式的全部。尤其是當這兩個人性格頗為相近,又都很倔強的時候。

    “我們都很開朗,外向,愛關心別人,而且都特別有決心和毅力。”吳信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個人都是家裡排行老二的孩子,在三個兒子中,媽媽總能從林書豪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性格裡都有的那份遺傳下來的倔強因子,總會讓彼此產生很多意見分歧。

    “你問任何一個問題,我們的回答都會是不一樣的。”吳信信告訴騰訊體育。

    在林媽媽看來,這個兒子並不是家裡最聽話的那一個。

    “如果你要問他,他肯定覺得他是最乖的。”吳信信接著說,“但了解我們家的人都知道,他絕對不是最聽話的那一個,當然也不是最不聽話的那一個。”
    林媽媽解釋說,哥哥書雅絕對不會跟你頂撞,但有時也不會聽。弟弟書緯會頂撞, 並且常常不會聽話。書豪也會跟你吵,可是到最後,反而會按照媽媽說的去做。

    吳信信舉了一個例子。小時候,媽媽要求林書豪放學回家之後,必須要先寫完作業才可以幹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他偏要試探家長容忍度的邊界,看如果自己不這樣照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教嚴明的吳信信當然不會允許兒子對於“權威”的挑戰,便會狠狠懲罰他。

    得到了教訓,知道後果嚴重性之後,他就會乖乖聽話。“他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要跟你擰著來。“林媽媽說, “每次都是這樣,他在一番試探之後,就會去按我說的做。所以結果往往是好的。但是雙方在交鋒中總是伴著爭吵,過程很痛苦就是了。” 吳信信笑著回憶起過往,那些當時可以點燃自己情緒的事,現在想起來都可以成為笑談。林媽媽再去審視兒子很多的行為動機,一部分將其歸列在性格的層面,另一部分只能理解為在家裡排行老二,位置不上不下,“所以可能只是想刷些存在感吧。”她樂著說。

    只有一次,直到現在吳信信都沒辦法完全把它當笑話來講。“因為我當時差點氣暈過去。”

    那是林書豪9年級時,他14歲左右。那個年紀的孩子,對所有家長來說,都最為頭疼。在英文單詞里, “teenager“(13-19歲的青少年)這個單詞,意味著孩子會因為走入青春期,突然開始叛逆起來。進入中年,壓力重重的父母需要繼續教導著一個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什麼都懂的皮孩子。

    吳信信不記得當時是什麼原因,讓二人大吵起來。而一向很懂禮貌的林書豪卻突然對著她說起了髒話。

    “在我家,是絕對不可以說髒話的。“ 吳信信說。林家是虔誠的基督徒,林媽媽平時在家里又對孩子們有著嚴格的行為舉止規範,她沒有想到林書豪不僅罵了臟話,還是對自己。兒子的行為讓母親大為光火。林媽媽將其視為林書豪從小到大,做的最離譜最叛逆,也最不像他會作出的事情。

    那一天,林媽媽氣得喝令林書豪不能去參加球隊的訓練。她知道,這種懲罰對於林書豪來說是最為嚴厲的。很多家長總是感嘆拿自己的孩子無可奈何,似乎總是找不到“一招制敵”的方法。可在林媽媽這裡卻不用擔心。如果學習成績因為打球退步就不能打球,如果沒有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做了出格的事情,就不可以參加訓練。意識到兒子真正在意什麼之後,她總可以以此來幫助自己。

    “記得那天我們有個很重要的訓練。我作為球隊家長負責人,要去主持家長會議。我告訴他,我照樣會去主持這個會議,但他不能去參加訓練,因為你做錯了事情。” 吳信信說。

    美國學校籃球隊考勤制度很嚴格,競爭又非常激烈,一旦缺席訓練,那麼下一場的比賽就不能上場,很多孩子根本不敢缺席訓練,因為如果失去上場機會,就很有可能意味著你將長期坐在板凳上無球可打。

    林媽媽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她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不允許兒子訓練,留在家裡反思,直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同時,她前往了會議,告訴教練和同隊的所有人,林書豪不能來是因為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在吳信信看來,教導和規範兒子的行為,比一場籃球比賽要重要的多。籃球的邊界並不僅僅是分出勝負,以及個人的輸贏,她希望可以借助籃球來幫助兒子成長,讓他意識到如何去做人和做事。

    第二天,向母親承認錯誤的林書豪被允許來到球隊,但媽媽要求他必須要為自己缺席影響團隊訓練,而向每一個人鄭重道歉。

    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重覆過相同的錯誤。

    母子兩個,都是那種要強的性格。但毅力的磨練,品格最終的塑造,仍然要靠各自人生道路中的不同經歷。 吳信信作為初代移民,靠著知識,更靠著毅力才在美國掙得一片安穩的天地。而林書豪則因為籃球,因為他不被看好的膚色、背景,所選擇的這條道路,徹底練就了他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堅毅。

    經歷的不同或許在事物發展最開始階段令人們產生意見分歧,可是相同性格和品質的人們,總會漸漸明白、理解和尊重對方的選擇。因為說到底,他們都是同一種人。

    有太多次,無論是在大學期間,還是踏上坎坷的職業生涯,林媽媽都因為心疼兒子而說出,“實在不行,咱們就別打了吧”之類的話,可她心裡明白,執著的兒子會給她什麼樣的回答。

    就是她們互相都懂的那份倔強和要強,讓林書豪在這條太難走通,並且還沒有誰真走通過的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下來。

    03.“虎媽”之柔
    在沒有接觸林媽媽之前,單看很多報導,你會覺得她一直扮演了一個強悍母親的角色,但當採訪開始,電話那頭的聲音傳來,既親切又柔軟。她的開朗與平和在語氣和用詞中就能清晰感覺到,會模糊掉之前腦海中那些所有既定形象。

    她的微信頭像是三個兒子站在一起頗有些搞笑的照片。哥哥書雅舉著傘站在中間,書豪背著書包站在傘外看向一邊,弟弟書緯則用一把沒打開的傘指著另外一邊。
    據說,吳信信的郵箱地址是三個兒子英文名字首字母加英文單詞媽媽,吳信信選擇這樣去表達和代表自己。

    從很多角度看,吳信信都是一個很特別的母親。

    很多人把她當作是“虎媽”的典型代表。什麼是虎媽呢?一般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媽媽,都會以對孩子嚴苛的行為管教,對未來成長幾乎是孤注一擲的全情投入,對學業成績幾乎苛刻的高度要求,對孩子接近完美的教育方式而著稱。

    從很多層面上,她當然是虎媽。據說林媽媽要求兒子必須品學兼優,考試不得A不可以打球,必須拿下大學畢業證書才能去想靠籃球掙錢的事,她甚至會跑到曾經不選自己兒子的教練面前冷酷扔下一句,“當時就是你不選他的” 。有些或許是傳言,有些則是真實的故事。

    比如,更小的時候,林書豪和哥哥書雅會和朋友打球,一打就打到午夜,媽媽就會一直陪著他們,之後帶大家去吃宵夜,然後再將他們帶回家。

    後來,林書豪和弟弟林書緯做出要走職業籃球道路時,適逢金融風暴,不幸被裁員的媽媽竟決定拿出養老保險金,繼續供養孩子們的夢想。
    “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要打職業,要去選秀,我可以養你們兩年,但兩年以後,你們要靠自己了。”吳信信淡然地說道。

    其實當時林書豪也很疑惑,向來節儉的父母,怎麼突然拿出這樣一大筆錢,林書豪忍住沒問,林媽媽也並未說破,只叫他們專注自己的籃球道路,不必考慮其他。
    事隔多年,要不是媽媽突然感嘆“那筆錢終於還回去了”,而說漏嘴,林書豪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當初自己的父母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

    哈佛大學經濟學畢業後,還要靠家裡賣掉保險金去養,這在美國非亞裔家庭文化里,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他們的孩子18歲以後便要開始自力更生。即便在很多亞裔家庭中,都不敢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

    一個華人孩子要到NBA靠打球掙錢,在誰看來,這個險冒得有點太大。

    那時的林書豪去參加NBA選秀,因為是華裔不被看好,無奈落選。接著他一個又一個球隊試訓,或者在夏季聯賽里,搏命去掙得一份合同。可即便他得到一個合同,也可能隨時被下放或裁掉,有可能在聖誕節頭一天,被通知收拾行李回家,有可能一個10天合同,在它還不到10天時,就已經沒有了意義。

    旁人看來,供養兒子打NBA,回報率實在有些低。可是吳信信和林繼明還是義無反顧拿出一生辛苦攢下的“養老錢”。

    “我當時根本沒想那麼多,錢沒有了總可以再賺。可孩子們能打球的年紀就那麼幾年,不把握住,就沒有了。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不用過多考慮的事情。”林媽媽說這句話時,很是淡然。

    她甚至不喜歡兒子總是在人前人後提起這件事。每次林書豪一提,林媽媽就嗔怪地說,幹嘛總是提這件事。她明白兒子內心的震撼和沖擊,可從母親的角度,這是一個不用去過多言語,不用去考慮後果,必須要做的選擇。

    “兒子們都很爭氣,根本就不到兩年,他們就都自己養活自己了。”吳信信驕傲地說。

    吳信信記不清有多少次,她同是華人媽媽的朋友告訴她,自己這樣“縱容”孩子們打球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她們總是吃驚於,她堅持支持孩子們打籃球的理由。耳邊總有聲音告訴她,這是一條根本走不通的死胡同。

    在美國華人家庭裡,學業永遠排在第一位,一切都要給學業讓步。然後就是要掌握一門高雅音樂的樂器,家家戶戶幾乎一台鋼琴,不然就要去學其它的藝術門類,畫畫或者聲樂。體育是最不被重視的部分。在學校各種運動隊裡,你很少看到在美國原生華人孩子的身影。原因有很多:

    第一, 家裡很少有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培養。
    第二, 華人的身體普遍不存在優勢。
    第三, 他們根本得不到家長真正實質意義上的支持。

    華人家長們很多都會將體育運動和玩樂聯系在一起。好像是,從事體育項目對眼前大學的申請和未來成功的人生毫無關系。
    吳信信不是沒有過疑惑,甚至在林書豪的回憶中,小時候媽媽跟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

    雖然林媽媽對於籃球是不是出路並不確信,但有一點她很篤定。那就是兒子們對於籃球的熱愛。那是爸爸林繼明在他們心中播下的種子,是真正可以讓兒子們開心快樂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我看來,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才是入錯了行。”吳信信相信衡量成功人生的含義,是你真正是否去從事了一份你喜歡的職業。“聖經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就是說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他們不是我的財產,我是替神來管這三個孩子。”她覺得讓他們做出想做的選擇,並且盡可能幫助他們去實現,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當林書豪回憶小時候媽媽最常說的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時,她總是提醒兒子說,“才不對呢,別忘記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要謙卑,然後就是盡你所能。”
    這兩個人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現在,很多華人家長會去問吳信信,孩子應該從事什麼體育項目,才可以更容易上哈佛或其他常青藤名校。林書豪的故事已經為很多華人孩子趟出一條新路。可當初是一家人靠著不被外人理解的堅持和勇氣,以及對於成功人生不同的看法,才將這條路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整個勵志故事裡最為可貴的,恰恰是這份成功,從來不能輕易被複製粘貼。

    04. “我的兒子,終於被別人看到了”

    母親吳信信永遠忘不了那一天,2012年的2月4日。尼克斯對陣籃網。
    她跟哥哥書雅、爸爸林繼明就在比賽現場。林媽媽明白,那是他有可能在尼克斯的最後一場比賽。如果如之前一般,那麼他就要在第二天再次收拾行李離開,然後又要開始到處漂泊試訓,借住在誰家的沙發上,繼續過無法安定下來的日子。他們的內心其實做好了再一次失望的準備。

    可是這一回,上帝給了林書豪,也給了他們全家一個機會,最為關鍵的是他也抓住了或許這一生只有一次會出現的機會。之後,便有了徹底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林瘋狂”故事。

    當這一切開始發生時,穩重的哥哥書雅高興地跳了起來。吳信信用顫抖著的手,給林書豪的經紀人发去一行字,“Praise to our Lord! This is my Boy!”那一場賽後,林書豪在洗澡間裡痛哭,從更衣室出來,林家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那一場比賽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比賽。好像是在告訴別人,這是我的兒子。他終於被人看到了。”吳信信如今再回憶起那一天,仍然無法做到徹底的平靜。8年過去,那一個夜晚的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熱情的球迷為林書豪而瘋狂

    在整個林書豪的籃球生涯裡,無論是之前在學校還是後來進入了職業。命運總是在跟他開一些玩笑。讓這個熱愛籃球的少年,總是需要背負更多的東西,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去親近自己的夢想。

    愛是一種奇怪的情感,它往往不是選項且無法控制。籃球這個運動對於林書豪來說,就是愛,就是命中注定一般。但這一路上籃球所給予他的感受和情緒卻很覆雜,有喜悅,樂趣與自我認同,但也有苦澀、失望、等待、無奈和迷茫。

    在吳信信看來,是因為籃球,讓這個孩子接觸到了人生的本質,體會到了很多其中的道理。十幾歲時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平衡自己的時間,懂得如何從自信和驕傲中學會謙卑。二十幾歲時,他懂得了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有了永不回頭的決心和毅力,懂得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尋。

    那樣一個夜晚,外人眼裡看到了神奇的力量,好像林書豪突然穿上了超人斗篷。可是在母親吳信信眼裡,這是過去所有歲月裡,兒子所學到的關於籃球,關於人生,所有靠堅持所累積起的集中釋放和爆發。

    2012年NBA掀起的“林瘋狂”旋風

    05.“他開心,我便安心”

    時光倒回27年前的一天,吳信信從幼兒園接二兒子回家,坐在車上的還有他的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小夥伴直接告訴林書豪,不準備邀請他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原因是這個孩子只能請兩個小朋友,而書豪不是其中之一。坐在車子駕駛位上的吳信信聽到這樣的話,很是驚訝,她生怕身後的兒子因為這些話而受到傷害。

    可令吳信信驚訝的是,只有五歲的林書豪並沒有把這些傷人的話放在心上,反而對這個小夥伴說,“沒有關係,等到我生日的時候,請你們來。”

    從那個時候開始,林媽媽就意識到,自己兒子的心比她想像的還要溫暖。“他這麼小,就有一顆寬大的胸懷,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和關心別人。”正是因為這個兒子給她巨大的觸動,吳信信在那年林書豪過生日時,為兒子舉辦了一個大型的生日聚會。讓他將所有的朋友全都邀請到了家裡。

    自那以後,林媽媽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兒子從五歲時就擁有的關愛別人的心。多年過去,他沒有因為這世間的很多不公平,而漸漸失去溫暖別人的能力。反而更加明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他帶著對於自己身份越來越多的自信和認同,披荊斬棘,不平則鳴,為同族裔的人們發聲。不僅如此,他的心裡還裝著更大的世界,裝著這個世界裡那些遭受各種不幸的人。

    這些都讓吳信信感受到兒子那顆金子般的心和溫暖的靈魂。都可以讓她在書豪的身後為其喝彩和鼓掌。

    可是,林媽媽更想知道,兒子可以將全世界都裝進心裡的時候,他又將如何看待和善待自己。

    所以現在,她才總是想告訴林書豪,“要謙卑,盡自己所能,然後其餘的交給上帝。”
    30多歲的人們,總是會比年少的自己,更加懂得人生的本來意義和真實面目。它不總是五光十色的泡泡,不總是那些戰鬥的口號以及光榮和夢想,它也是接受,也是面對,也是承認,承認當上帝就是不給你開那扇窗戶時,你如何強求也等不到它打開的那一天。並且相信上帝不打開這扇窗,一定是為你留了一扇敞開的大門。

    至今為止,林書豪所作的一切決定中,最讓林媽媽感到驕傲的不是選擇籃球,不是做出走上職業的道路,不是每一次跌倒了再站起來。而是去年夏天,在台北做的那一次叫做《等待的藝術》的演講,那時林書豪潸然淚下,告訴別人自己掉進了深淵,將自己的擔憂和恐懼向外人道來。

    吳信信說,她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到底會做怎樣的表達。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媽媽和團隊會瀏覽他的演講稿,參與進一些意見。可最近幾年,都是林書豪自己拿主意。她也是在那個演講之後,才知道兒子在眾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那份隱藏很久的情緒。
    “我還挺意外的,算是嚇了一跳,但卻真的為他驕傲。”吳信信覺得現在的兒子能夠有勇氣將自己的心底話說出來,將自己的不安和焦慮告訴別人,其實是他終於可以勇敢去接受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正面去擁抱他所有的情緒。那才是吳信信想要看到的,兒子對於他自己真正的接受和關愛。

    “當時我就在想,孩子真的長大了。“吳信信的語氣中透著滿足和欣慰。
    “對於我來說,希望兒子所能夠度過的人生就是平安喜樂,滿足於現在的所有。“她說,“我現在最常問他的問題是,你開心嗎?你確定這樣做,你是開心的嗎?“
    只要兒子說,他是開心的。對於母親吳信信來說,就已經可以安心了。

    平安、喜樂,是曾經掛在林書豪布魯克林所住地方墻壁上裝飾物的兩個單詞,也是作為母親吳信信最大的心願。能夠幫助他得到這樣的人生,就是作為母親能夠給兒子最好的傳承和禮物。

    從前,吳信信會坐在那台福特車上的前排駕駛位帶著兒子一路前行;後來,她會選擇堅定的坐在他身邊陪伴和堅守著他的夢想;再後來,她開始遠遠的站在身後,欣慰的看著這個已經長大的兒子。

    現在,她要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識字、懂事、明理、然後走上他們的人生。

    ————————————————————

    你可以在IG上找到她,但記得不要騷擾人家。
    https://www.instagram.com/lisahsu0914/
    畢竟廣義上來說,她算是我們台灣的媳婦喔,算半個台灣人。

    圖片是我自己照自己配的,跟原作無關。

  • 人生的意義殷海光原文 在 怪老子理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3-08-14 11:23:54
    有 278 人按讚

    學員自主成立的讀書會,本月讀本為《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及《富爸爸窮爸爸》,有位學員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寫了讀書心得,徵得同意在此跟大家分享 (原文刊出)。

    指定書目: (1) 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 by Robert T. Kiyosaki, Sharon L. Lechter)
    (2) 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得理財方法 -- by 怪老子 (蕭世斌)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P 26 -- Rich Dad, Poor Dad)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秋意蕭瑟的樹林裡有兩條分岔路,
    很遺憾我只能選擇一條走,
    我佇立在路口良久,
    凝望著路的盡頭,
    直到它在樹林深處隱沒。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然後我踏上了其中一條路,
    或許它更值得我期待,
    因為荒煙漫草,人跡杳然,
    雖然說到荒涼與偏僻,
    兩條路其實都一樣。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早晨的那兩條路,
    舖滿落葉,無人踏足的兩條路。
    唉,改天再走另外一條吧!
    雖然我知道路的盡頭又會有無盡的岔路,
    或許我不會再回到這個路口。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將會嘆息著敘說這個故事,
    在將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敘說我曾經遇過兩條樹林裡的分岔路,而我...
    我踏上了人煙罕至的一條,
    於是後來的一切都不再一樣了。
    (Dicea Tan譯)
    http://tw.myblog.yahoo.com/jw!TiNIBTKFFRtBD3nbVNhV5oo-/article?mid=344

    這首詩是<富爸爸,窮爸爸>作者在書中第26頁提到的,碰巧這是我最喜愛的英詩之一,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機會聽到或讀到這首詩。利用這次重讀的機會,我還是用這首詩再問一次33年前、28年前、24年前、22年前、20年前、3年前的我,會想走另一條路嗎? 答案依舊 —不會,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有痛、有樂、有笑、有淚 — 好精彩、好有滋味 ! 但是我的投資之路,在2012年之前好像從未出現叉路,一條路直直寬寬的,直接通往賠錢失利的漩渦,輪迴了好久! — 好慘烈、別有滋味。

    一直等到2012年的某個夏天,我無意中在網路的世界裡,偶訪怪老子部落格,經旁邊貴人提點,這才是正統的理財學問,要我少看那些坊間理財報章雜誌的故事、置入性行銷金融商品節目與似是而非的理財小撇步。我才終結輪迴,重新投胎轉世至正確的投資學院。

    這段復活重生的過程我歷歷在目:我的第一課是怪老子部落格的三大風險 : 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因為我已經有30年沒碰過數理的東西了,來回讀了好幾遍,很慶幸自己當初有堅持下來,撞破那道牆,喚醒沉睡的財務靈魂。接下來又在部落格裡東張西望,促成我買下人生中第一本有數字、圖表的書 -- <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當然這樣的書不會有風花雪月、也不會無病呻吟,原以為會有苦頭吃,但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竟然看得懂。連讀了2次,第一次看懂8成,第二次看懂9成,都有做筆記。為了這次讀書會,我三讀這本書,沒意外,不到1小時看完,98%都懂。

    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有二處 : 第一處在書的背面,講到怪老子中年的體悟 -「我人生中最痛苦的覺悟就是 : 認真工作與致富無關,所以我立志要學好投資,我要理財致富。」,彷彿聽到一條漢子,準備好要在人生舞台上全面反攻的誓師詞,振聾發聵、好深沉、好勵志。 第二處在第18頁,怪老子提到他如何被投資報酬率的鐘形分配圖案震撼到,進而信服,並利用統計學來從事投資。沒錯! 沒有信服,只是迷信,哪來的信仰 ? 如果怪老子信服理性與科學,他的投資信仰也必然建立在理性與科學的基石上。事後我再驗證追蹤,怪老子最愛用理性實證(如: Excel 試算),來輔助說明財務觀念。

    書內有好多個觀念啟蒙了我,令我受益無窮,我不再是一個財務文盲,獨自冥行盲索。
    (1) P71—年化報酬率。
    原來年化報酬率就是用來比較報酬的單位。只要將理專給的資料,金融商品DM,還有自己的銀行月結單,全部轉換成年化報酬率,就可以有相同的比較基礎,果然少了擦脂抹粉的幌子效應,素顏前後差很大,所有的投資項目紛紛露出廬山真面目。再也不會受騙。
    (2) P85—72法則。
    這真的是一個 <神奇法則>,我一開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心想,不也就是資產翻倍的速度罷了。哇哩 ! 再看到後面的試算,(P87-88)才知道翻倍的速度,不是倍速成長,而是要用次方去計算。天啊! 可見我的數字敏感度之差,總要怪老子拿出來伺候,才知道 「真理」與「法則」的可貴與驚人之處。(8/13 當天,我來分享一份資料,看看資產的倍數成長與IRR的數字震撼度 )
    (3) P89 –現值與未來值的概念。
    現在回想起來 : 我應該是弄懂這個概念,才開始有一些<貨幣的時間價值>概念。另外,我也在怪老子別的地方,讀到他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來闡釋<投資> 與 <貨幣的時間價值>,他的slogan是 <投資就是用現在的錢去買未來的錢>,這句詩句,讓我這個數字資源班的學生,突然間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我懂了! 我自己那天在我的隨筆筆記本上寫著 : 原來數理界也有詩人,可以把繁複的道理,化繁為簡,極盡濃縮,簡言以蔽之,三言兩語,道盡無限。 (8/13 ,我也要來分享 : 李柏鋒造的數理詩句,幫助我很多! )
    (4) P104 – 選擇基金不如研究指數。
    基於這樣的瞭解,進而開啟了我從事指數型被動式投資的旅程,這是個奇妙的開始,隨後而到的風景,美不勝收!
    (5) P110 – 定期定額策略 + 微笑曲線,最適合做短線。
    當大盤遭遇系統性風險時,全面下挫,也可運用簡單的投資策略進場大撿便宜,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恐懼。當然,要有這樣面臨金融風暴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不是靠喊口號,也不是在暗夜中行走吹著口哨壯膽,而是要靠對風險的理解,深知市場暴起暴跌也是參與這場「投資遊戲」的規則之一。
    (6) P116 — 定期定額基金只能「止晃」不能「轉向」。
    這句應該也是怪老子的經典詩句。他在118頁中提醒讀者,定期定額雖然有攤平作用,但如果把這個策略放在一個長期下跌或持平趨勢的投資標的上,是無法讓淨值成長的。就衝著對這個觀念的理解,我回去檢驗當時手中的<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決定出脫。最後一段,<攤平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出現鈍化現象,……>,這段文字解釋,真的很『通俗白話』,連我這樣的「數字白丁」,也瞬間了然於胸,如夢初醒,知道定期定額並非萬靈丹。
    (**記得提醒怪老子老師 : 119頁 錯字 <鈍化> 非 <頓化> **)

    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基金淨值走勢圖
    (7)
    (8) 2013
    (9) 2012
    (10) 2011
    (11) 2010
    (12) 2009

    MoneyDJ.com 2006/10/11~2013/08/09 最高 18.46 最低 6.3
    (7) P145 ~ 164 債券的秘密 : 獲利比定存高,風險比股票低。挑選債券,避開爛公司再下手。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就問自己 : 為什麼,我之前從財經媒體、書報、雜誌,亂讀亂吸收的資訊,怎麼從來沒人提過這樣的觀念? 真相道理一直存在那裏啊 ! 是有人刻意隱瞞? 還是財務金融高手根本不屑說明這樣簡單而必要的財務知識。 我們不管在實體或網路的書店,都有一區<科普>的書籍,很多受過科學訓練的高手,都很樂意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圖表、譬喻…來推廣他們所知悉的自然界、科學界美麗的事物與真理。那財經界呢?????? 我真的要大聲疾呼 : 要有更多的怪老子挺身而出,當仁不讓,華文的世界,要盡快有<財普>的書籍出現,量與質要兼顧,越多越好,以裨大力推動正確的財務管理知識,需要的人很多,供給的人太少,這是在「種福田」
    耶。不要再讓那些莫名其妙的鼠輩橫行於財經界了,「惡紫之奪朱」,莫過於此 !!!! (8-13 我來分享,教育界該如何納入理財課程。同時我也一廂情願的希望 : 李柏鋒快點加入怪老子前輩<財普>的行列,這是一個英雄惜英雄的領域,我看過怪老子和綠角在台灣伯格頭聚會裡的互動,好感人、好溫馨、好難得。後輩如Chris,也整裝待發,假以時日,也會加入這行列的。)
    (8) P166 – 176 <為什麼要同時投資雨傘業與觀光業? > + <愈不相關,愈速配>
    其實這兩節就是用最簡單的生活例子,說明資產配置的好處。教會我們 : 縱使投資的世界裡,風險總是無處不在,我們應對的方式,不是一味迴避風險,而是要學會駕馭風險。

    以前聽過同行的前輩這樣說過 : 參加一場2~3小時的演講、研討會或訓練營,只要有5分鐘的內容,讓你有所體悟或啟發,那這次的充電就不虛此行!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怪老子的處女作---<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等同讓我充電了8次以上, CP值之高,讓我直呼賺到了! 這份收穫,難以量化,卻徹底改變了我人生下半場的布局,不僅是在財務的經營,也包含對錢財的認知。

    財務的經營,就是因為拜讀了怪老子的大作,又從他的部落格連到綠角,吸收了多樣的養分才開始一連串的財務學習計畫,踏上正統的理財之道。這得另闢一章另行討論。

    至於對錢財的認知的改變,就和《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不斷提到家庭灌輸下一代的「工作與理財觀念」枷鎖有關。怪老子說:「他人生中最痛苦的覺悟就是 : 認真工作與致富無關。」我猜這是和他的家庭教育養成有關,但他心中致富的動機緣起於他對生活、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呀! 積累金錢的背後常常隱藏的是一份有責任的愛,與夢想的追求。我對錢財的偏頗認知緣起於我的文科背景,大抵喜歡文學的人,大腦感性的部份特別發達,理性分析太多,會讓很多生動有趣的作品剎時冷掉而索然無味! 好多我周遭同行的人都有類似的情況,大腦解讀數字圖表的部分好像有點殘障,(特別聲明 : 不是100%的人,絕無誣衊之意),我們的老師前輩只要提到錢,你都可以立刻感到,他們睥睨眼神比雷射刀還銳利,比站在北極圈冰山前還寒凍刺骨,我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對錢財的鄙視那也不足為奇。從前我看到別人家門前貼的春聯寫著類似 : 財源廣進、貴門迎財、錢財通四海…我就覺得粗俗至極,滿滿銅臭味。要相信 : 我的老師們,可能更嚴重,根本覺得那些是糞土。當然,我現在的人生體驗,已經讓我重新解讀這些春聯的另一層深沉的意義 : 誰希望自己經營賴以為生的生意,門可羅雀,好多人對錢財的渴求,也不過是對維護基本生活需求的卑微企盼。從前的我懂甚麼? 跩甚麼? 真的好慚愧!

    沒錯! 我有很多老師先輩們是現代版的顏回,他們「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其實我直到現在都很佩服尊敬他們。所謂現代版的顏回生活,就是深陷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所提的<老鼠賽跑>中,永劫不復。雖然這些前輩都是理財的弱勢族群,但在我眼中他們還是成功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困在Maslow’s Need Hierarchy的底層,他們好多人孜孜矻矻,竭盡一生,都在追尋卓越的自我,渡化別人,令人動容與佩服。



    這個月的書單,是哪個有巧思的人挑的 ? 讚 ! 兩本書都是討論 :「如何當自己的主人」,不讓自己的時間、才智被買走,去替別人賺錢,幫別人完成理想。《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教的是方法與技巧;《富爸爸,窮爸爸》強調的是心態的改變,觀念的導正。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描繪出人生可能的兩條路 --「富爸爸」或「窮爸爸」。要讀者以窮爸爸為殷鑑,打破傳統的士大夫封建思想—盡力拿到好文憑、進大公司、打安全牌,卻極有可能落入一輩子都在和帳單打仗的窘況。把富爸爸當成正面教材,塑造有出「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功形象。富爸爸知道通往財務自由之路,就是[被動收入]要大於[主動收入],[理財收入]要大於[工作升入],如此才可從「老鼠賽跑」中勝出,去買別人的時間、別人的勞力與智力,來完成他的理想或甚至是試驗。我和作者對狹義的「成功」定義不同,但廣義的「成功」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是 : 成功的人是自己決定要怎樣過生活的人。

    我讀《富爸爸,窮爸爸》,最大的收穫是 : 我改變對理財的看法與心態,會理財的人,對錢財有主控權。而且我也深刻體會到 : 無法改變心態的人,是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或現狀的。想成功絕不能只想著安穩的生活,想成功一定要勇敢面對挑戰;改變很痛苦,但是不改變會讓人一輩子都很痛苦。人不能為了逃避辛苦,而導致自己庸碌一輩子,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不敢冒險,連為自己的理念與夢想都不敢去拚,不敢去賭的人,注定會遺憾終生。其實成功的人,在我看來,都帶有浪漫DNA。就是這樣浪漫的因子,讓他們克服小雞的噪音(p 188~194),勇敢投入各項投資,比如很多人瞧不起的房地產投資,就需要不少的過人的膽識、不凡的眼光與執行的勇氣。(呼應李柏鋒的文章--<最不勞而獲的投資方法是...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770&pnumber=1 )

    其實我還有好多牢騷,但是手好酸,不打了,就這樣交功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