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人工韌帶材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工韌帶材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工韌帶材質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76的網紅在家好到府坐月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孕期後三個月注意事項 孕期倒數100天,正式進入最後階段。到了懷孕後期,隨著隆起的肚子越來越大, 造成孕媽咪更多的不適症狀。究竟此階段孕媽咪可能會發生哪些狀況?又該如何做好準備, 以安然度過這100天的關鍵時刻呢? 孕媽咪從懷孕到生產的孕期約40週,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每週期約13週。在第...
人工韌帶材質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孕期後三個月注意事項
孕期倒數100天,正式進入最後階段。到了懷孕後期,隨著隆起的肚子越來越大,
造成孕媽咪更多的不適症狀。究竟此階段孕媽咪可能會發生哪些狀況?又該如何做好準備,
以安然度過這100天的關鍵時刻呢?
孕媽咪從懷孕到生產的孕期約40週,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每週期約13週。在第三週期,也就是產前100天,此時孕媽咪會產生諸多身心不適的症狀,面對這些情況除了生理上的調適,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相當重要,才能夠順利生下健康的寶貝。
Part1:身心狀況篇孕媽咪的變化大致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變化,生理包括腹部隆起、腸胃道壓迫、乳房脹痛等,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做準備,症狀於產後大多可以緩解,無須過於擔心;心理變化則為產前憂鬱,為了健康生下小寶貝,不少孕媽咪難免心情焦躁,此時家人的陪伴與支持相當重要,孕媽咪也應該盡量培養興趣,避免經常陷入擔心胎兒健康的負面情緒。
另外,由於胎位開始逐漸變化,胎兒的頭會開始慢慢下降,為自然分娩做準備,因此,孕媽咪容易感到頻尿或排尿困難。究竟這些症狀應該如何解決?
腹部隆起
隨著孕期進入最後階段,胎兒生長速度越來越快,孕媽咪的腹部也會明顯隆起。
胎兒的體型與爸媽的身材有正相關,若父母親身材高挑,胎兒體型相對會較瘦長;若父母親身材適中,胎兒體型就會落在平均值,爸媽可以參照胎兒體重對照表,觀察寶貝的體重是否有落在標準範圍內。另外,也需注意每時期體重增長的速度是否有按規律速度成長,若發生異狀便應盡速就醫檢查。
腰痠背痛
孕期由於體重上升,體內荷爾蒙改變,身體會局部充血,骨盆、關節和肌肉也會逐漸鬆弛來適應日漸增大的肚子,因而造成孕媽咪易腰痠背痛,建議應調整站立姿勢,保持脊椎的自然位置,身體不要傾斜,穿著舒適衣著與鞋子,必要時以托腹帶支持腹部,改善恥骨痛、腰痠背痛和下墜感。坐著時可在腰際邊放上腰墊支撐背部,再放個小椅子把腳墊高,避免越坐越累,亦能適時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不適。
靜脈曲張
之所以會靜脈曲張,乃血管壁無力或靜脈瓣功能不全,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外加懷孕時子宮變大,壓迫到下腔靜脈,妨礙下肢血液的回流。若有靜脈曲張的情形,孕媽咪應避免長時間呈現同一姿勢,包括站立、坐著和膝部交叉,休息時抬高下肢幫助血液回流,避免穿著束褲、塑身衣等會妨礙血液循環的衣物。
下肢水腫
由於體內荷爾蒙改變,加上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使孕媽咪的雙腳常會變得光亮、腫脹,用手指按壓下去時,皮膚會深深的凹陷下去,穿鞋子甚至感到疼痛不適,部分孕媽咪連雙手也出現腫脹、手指不靈活的情形,建議孕媽咪避免長時間久站或坐著,休息時盡量採取最舒服的姿勢,並將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臟負擔;亦可適當按摩、泡溫水、避免吃鹽分過高的食物,減緩水腫症狀。
恥骨疼痛
懷孕後為了生產做準備,身體會開始分泌鬆弛素和黃體素來促使肌肉鬆弛,增加骨盆空間以容納胎兒,但有時荷爾蒙分泌過多,孕媽咪容易感到韌帶拉扯。此外,第36週開始,胎兒的頭會漸漸下降,第38週後進入骨盆腔,由於重量集中在骨盆,因此,孕媽咪容易感到恥骨與骨盆疼痛,但生產後會逐漸消失。
胎位狀況
胎位指的是在分娩時,胎兒最靠近子宮頸口的部位,也就是生產時最先露出的部位。在第28週之前,因為子宮內的空間還很大,胎兒會轉來轉去,不需要在意胎位正不正的問題,第28~30週會自動轉正,變成最適合自然產的胎位。若此時胎頭未向下,稱為胎位不正,建議孕媽咪採「膝胸臥式」,也就是趴著、臀部提高,每次10~15分鐘,以利矯正胎位。做這個姿勢時,孕媽咪會不太舒服,故必須在家人陪同下進行。
羊水量狀況
醫師會根據羊水指數(AFI)判斷羊水量是否正常。一般來說,羊水指數介於5~25均為正常值,在第三孕期時才會逐漸減少。正常情況下,胎兒在母體裡喝羊水,再形成尿液排出,並重複循環。
羊水是提供胎兒養分的重要管道,若羊水量過多代表胎兒沒有完全吸收營養,必須進一步就醫檢查胎兒的腸胃是否出現異常;若羊水量太少則可能是早期破水、泌尿系統發育、胎盤功能或胎兒活動力出現問題,需做胎心音測試確認羊水量與胎兒狀況。
乳房脹痛
為了哺乳做準備,懷孕後乳房會變大,乳腺也會開始增生,血管腺體密度提高。但受到雌激素刺激的關係,乳房在脹大的同時,孕媽咪容易感到疼痛,建議孕媽咪可以更換大一點的胸罩尺寸,以包覆胸型和避免壓迫乳腺。此外,也可輕輕按摩乳房來抒解疼痛。針對部分孕媽咪會分泌些微乳汁,分泌乳汁屬於正常現象,不必刻意過度清潔及特地收集。若長期疼痛,且發現乳房有凹凸不平,甚至有腫塊現象,應及早就醫診治。
分泌物增加
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陰道和子宮頸腺體會開始分泌黏液,正常分泌物為白色或淡淡的黃色、無異味,只要沒有異狀,孕媽咪不必過於擔心,僅需保持私密處的清潔衛生即可。若分泌物異常增加、顏色改變、有異味,且陰部感到搔癢,應立即就醫。
頻尿、排尿不順
胎頭下降以壓迫膀胱,如同一顆大石頭壓在膀胱上,孕媽咪會一直頻尿,半夜起床上廁所的次數增加,進而影響睡眠。有些孕媽咪擔心頻尿而刻意減少喝水,反而容易造成膀胱滋生的細菌堆積或逆流感染,建議孕媽咪仍要多喝水,有尿意時應立即排尿,藉由解尿將細菌排出體外;飲水方面,白天可增加液體攝取量,晚餐後則可減少攝取量。若孕媽咪出現解尿疼痛、小便灼熱、腰痠等情形,表示尿路感染可能已擴及腎臟,應進一步求診。
便祕
便祕原因包括飲食不足、運動量減少和缺乏纖維素等。孕媽咪在懷孕後,體內黃體素增加,導致腸胃蠕動速度變慢,建議孕媽咪每日喝足2000C.C的水分,並且分次慢慢喝,也可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物,搭配按摩來幫助排便。
產前憂鬱
根據臨床上發現孕婦產前憂鬱症的比例不低,由於懷孕的關係,孕媽咪不僅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身材也會變得較豐腴,使心情容易情緒化,擔心胎兒是否健康、家庭經濟是否能夠支撐、育兒生活教養等問題,此時身邊家人的支持便相當重要,應適時給予孕媽咪鼓勵與陪伴,孕媽咪也可以培養興趣,盡量轉移自己懷孕的注意力,保持愉悅的心情。但若產前憂鬱症狀過於嚴重,可服用綜合維他命、B群,或是進一步至精神科尋求適當治療。
Part2:日常作息篇
為了做好卸貨的準備,孕媽咪應維持健康的日常作息,除了充足的休息與睡眠,避免單獨外出,更應該均衡飲食,攝取高品質蛋白質的食物,提高寶貝所需營養。另外,也需要增強身體的肌耐力與力氣,為順產做準備。
生活起居
懷孕後期由於身體負荷量越來越大,體力也容易下滑,此時每天應睡足8小時,白天亦可做短暫休息,睡覺時採自己以最舒服的姿勢,並適當按摩四肢,改善水腫問題。
平日活動
孕媽咪應避免爬高、提重或搬重物,平時亦可培養興趣,接觸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例如:看電影、散步等,以免情緒不穩定或壓力過大,家務部分則避免過於勞累即可。
舒適衣著
建議孕媽咪選擇寬鬆、吸汗、透氣的衣物材質,保持身體舒適與衛生,並選擇合適的內衣,以支持和保護乳房;內褲方面宜選純棉內褲,務必與其他衣物分開清洗,避免其他病菌孳生,感染私密處。
如廁與沐浴
孕媽咪平時上廁所時應確實用衛生紙由前往後擦拭會陰部,上大號時更應注意有無清潔乾淨,若擦拭方向錯誤,即可能造成陰部和尿路感染;沐浴方面,應盡量以淋浴方式代替盆浴,水溫不宜過熱,避免到大眾池或SPA洗澡。此外,隨著孕期增加,陰道分泌物會逐漸增多,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燥,避免私密處感染。
性行為
性行為是一種激烈運動,準爸媽在進行性行為時,應適度不過於用力,姿勢也應以難度較低的一般動作為主,若孕媽咪有早產、流產等狀況應先暫停,待生產後傷口癒合再進行。另外,若在性行為過程中,發生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或嚴重下腹痛的狀況時,亦應停止並盡速就醫。
忌出遠門
由於孕媽咪腹部已明顯隆起,加上四肢容易水腫,此時不論是長途車程、旅行或是出國,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很大的負擔,孕媽咪應盡量避免。
吸收育嬰知識
在小寶貝出生前,孕媽咪可開始了解嬰兒生長、發育、個性發展概況,不僅提早準備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更能預防日後疾病、教養問題的發生。
飲食要點
從懷孕中期一直到孕期結束,孕媽咪除了應均衡飲食,每日亦應增加300大卡的熱量,並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孕媽咪把握「三低一高」的原則,也就是「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分散食物的來源與種類,避免只吃單一食物,才能吃得輕鬆又能確保胎兒健康發育。
少量多餐
懷孕後,腸胃道蠕動功能減退,消化速度較慢,部分孕媽咪在正餐時無法吃進太多分量,用餐後1~2小時內就會感到飢餓。建議孕媽咪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在餐與餐之間吃一點小點心,以全穀類或非精製的食物為主,例如:全穀類雜糧麵包、燕麥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等,不僅可以維持身體能量、維持血糖平衡,亦能滿足口腹之慾。
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胎兒器官的主要成分,懷孕後期正是胎兒的器官與肌肉大幅成長的時期,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較平時再多一份才能應付成長所需。建議孕媽咪應同時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兩種蛋白質,以獲得各類胺基酸,促進細胞生長,而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包括低脂奶類乳品、豆漿、豆腐、魚類、肉類和雞蛋等。
補充卵磷脂
新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夏子雯指出,孕媽咪在懷孕後期可以補充卵磷脂,不僅能幫助乳腺暢通,也有豐富的養分供胎兒腦部發育生長,其來源包括蛋黃、豆類製品、堅果類食品等,均可適量攝取。
補充維生素
懷孕後期,各項營養素的需求均大幅增加,平時吃進的食物和種類較無法應付孕媽咪和胎兒所需的營養,孕媽咪可攝取孕婦專用綜合維他命、維他命C等,補充孕期間足夠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孕期後三個月不宜食物
魚油
一般懷孕中期可以攝取魚油,但懷孕後期應避免食用,因為魚油具有明顯的抗凝血作用,若食入過多,生產時可能會造成子宮大出血,身體也會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
過多咖啡因
長期攝取過多咖啡會導致流產、畸胎、胎兒發育遲緩等問題,因此,有喝咖啡習慣的孕媽咪在懷孕後應逐步戒除,一天咖啡因的上限攝取量為300毫克,也就是約一杯240毫升的咖啡。
活血食物
活血食物如山楂、薑母鴨、麻油雞等容易誘發子宮收縮,引起流產、早產等問題,建議孕媽咪應避免攝取。
加工食品
夏子雯營養師建議,孕媽咪應少吃加工食物,因含有高鹽、高糖、高油的成分,吃下肚後,身體需耗費較多能量代謝,易過度消耗體內的礦物質、維生素,建議應以新鮮食物為主。
高糖分甜食
不少孕媽咪懷孕後愛吃甜食,但吃進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澱粉反而容易胖到自己,建議孕媽咪應酌量攝取,或以非精緻的全穀類食物為主,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吸收養分。
宜適當運動
越接近生產日期,孕媽咪全身的血液越會集中在子宮的位置,血液往心臟回流的速度也會變慢,因此,心肺負荷的能量相當大,加上生產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力氣,建議孕媽咪在懷孕後期時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時間為30分鐘至1小時,以不激烈、不危險、身體可以負荷,且能增加肌耐力與骨盆張力的運動為主。
散步
散步不僅可以保持肌肉健康,也可以提供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建議孕媽咪可以在晚餐後到附近道路平坦、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增加身體能量。
游泳
游泳不僅可以增強體力、維持體型、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減輕孕媽咪因為支撐胎兒,腰部與背部所受到的負擔,但要注意的是孕媽咪在游泳時,應以輕輕打水、漂浮動作為主,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過於勞累。
瑜伽
規律且恰當的瑜伽運動不僅可以舒緩水腫、抽筋等孕期不適現象,亦能伸展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態,增強身體活力與能量,尤其瑜伽所倡導的呼吸法亦可消除緊張,讓自己身心穩定,提供胎兒正能量,降低自然產所承受的痛苦。
運動6關鍵
1.運動前排空膀胱。
2.選擇空氣流通處,並在硬地板或榻榻米上做運動。
3.運動前後確實做好暖身與舒緩動作。
4.穿著彈性佳且吸汗的衣物。
5.方式要正確並注意安全。
6.勿過度勞累。
Part3:產前檢查篇
產前檢查是為了了解孕媽咪懷孕過程有無異狀及確認胎兒健康,以便提早發現問題,降低生產併發症並及早採取有效措施。除例行產檢外,還包括妊娠糖尿病、B型肝炎抗原等特殊篩檢。
例行產檢
例行產檢包括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與例行問診三大類,以下分別做說明。
身體檢查
‧體重:孕媽咪懷孕前的體重範圍若屬於正常值(BMI 18.5~24.9),則增加幅度以11.5~16公斤為主。若孕媽咪過重可能是水腫或胎兒過大,容易引起疲倦和腰痠背痛,若過輕就可能造成胎兒生長遲滯。
‧血壓:若懷孕後期血壓偏高或併有蛋白尿或水腫,可能是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建議血壓偏高的孕媽咪應避免過度勞累、適度運動、注意飲食、養成固定測量血壓的習慣,必要時以藥物控制來順利生產。
‧胎兒評估:藉由觸診、子宮底高度測量、都普勒胎心音或自費超音波都可以評估胎兒狀況,而超音波能評估胎兒體重、胎位、心跳、羊水多寡、胎盤,最能夠掌握胎兒狀況。
實驗室檢查
尿蛋白、尿糖是採取驗尿方式檢查,若尿糖較高,可能是糖分攝取量太高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偏高如合併出現高血壓,要特別注意是否為子癲前症。
例行問診
醫師會詢問孕媽咪是否有不適症狀,包括出血、腹痛等,孕媽咪也應主動告知
特殊篩檢
一般例行產檢大約可檢測出一半以上的胎盤功能和胎兒異常問題,但仍有些問題無法被發現,以下為懷孕後期的特殊檢查項目。
B型肝炎抗原(32~34週)
過去臺灣屬於B型肝炎盛行地區,不少B肝帶原者或患者是經由母體垂直感染,孕媽咪應於產檢時確認是否為B肝帶原者,若為高傳染帶原者,胎兒出生後應注射B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預防感染。
胎兒生長超音波評估(32~34週)
醫師與準爸媽可透過超音波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評估胎兒生長速度與胎位,胎兒生長遲緩可能是因為母體不佳、胎盤功能不足,或是胎兒本身發育不良所造成,若發現有異狀,應定期追蹤檢查。另外,若於懷孕末期胎位仍然未轉正或胎兒體型過大,應考慮剖腹產。
B型鏈球菌篩檢(35~37週)
B型鏈球菌是腸道常見菌種,但有時會跑到陰道或直腸,造成分娩時胎兒不慎感染而引發嚴重併發症,因此,醫師會用棉花棒在陰道和肛門口抹一點分泌物,檢測孕媽咪是否有B型鏈球菌,若發現有,則將於產程開始至寶寶出生之際開立抗生素治療,避免新生兒通過產道感染。
胎心音監測(37週以上)
項目包括子宮收縮、胎兒心跳頻率、胎動次數,藉此檢視胎盤功能是否健全及胎兒心跳變化情形,若胎心音反應不良,可能是胎兒窘迫,需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提早生產。若孕媽咪有胎動減少、子宮早期收縮、足月、過期妊娠等狀況,則應每週測試一次,觀察胎兒狀況,並適時使用催生藥物使胎兒盡快產出。
Part4:待產準備篇
歷經懷孕的喜悅、孕期不適、身心調整等,一直到要生產的日子,準爸媽的心情一定充滿緊張和期待。在生產前的倒數時刻,除了請產假、準備生產包,還需了解生產前兆,以便掌握生產時機,盡速就醫。
生產包
一般來說,生產包需準備個人隨身物品、生理用品與衣物,數量則視個人需求而定,一旦發生產兆情形,準爸媽可以立即拿了生產包就走,掌握生產時機。基本上,生產包可分成三大類,包括個人隨身物品的身分證、媽咪的健保卡、錢包、手機、孕婦健康手冊;生理用品的衛生紙、產墊、看護墊、衛生棉、生理沖洗灌、免洗褲、尿布、盥洗用具;衣物的媽咪衣服數套、嬰兒包巾數件、拖鞋、薄外套。
生產前兆
產兆指的是孕媽咪在懷孕足月時(大約37週左右),生產前的徵兆,包括陣痛、落紅和破水,這三者沒有一定順序,但要注意的是一旦發生破水現象,必須立即就醫,避免發生感染情形。
陣痛
陣痛可分為假性陣痛和真正陣痛,假性陣痛可能發生在生產前的幾天或幾週,孕媽咪可能會感到子宮收縮或腹部疼痛,時間和次數都不規則,而且痛了一會兒就會暫停,此屬於正常現象,是身體在為生產做準備。真正的陣痛有規律,且次數和時間都會越來越頻繁,一開始大約是5~10分鐘收縮一次,之後則會3~5分鐘痛一次,持續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此時應就醫生產。另外,黃佩慎醫師提醒,若懷第二胎後的孕媽咪,一旦有規律陣痛就要立即就醫,因為第二胎後的生產過程比較快。
落紅
當快要生產時,子宮頸會開始變薄、變軟,子宮頸口的黏液也會逐漸掉下,此時陰道會排出的黏稠狀血液,通常是少量的粉紅色或暗紅色的點狀出血,即稱為「落紅」。落紅時若沒有規則的子宮收縮,表示還未到達生產時機,孕媽咪可先進行簡單清理再前往醫院檢查,屆時醫師會評估子宮頸打開的狀況,建議孕媽咪稍微休息或準備待產。若孕媽咪的出血量已超過點狀出血,顏色為鮮紅色,血量甚至和經期第一、二天一樣多,可能是產前出血或胎盤功能出狀況,這時應緊急就醫檢查。
破水
破水是指包裹胎兒的胎膜破裂,導致羊水流出,羊水呈現清澈無色,並帶有些微腥味。破水可能是慢慢流出,也可能是一次就流出一大攤水,部分孕媽咪可能是陣痛前先破水,有些可能是生產時才破水。黃佩慎醫師提醒,一旦破水,不論分量的多寡都應立即就醫,準備生產,因為羊水是保護胎兒的重要關鍵,一旦破水表示子宮與外界相通,恐造成孕媽咪或胎兒感染情形。
施打催生針的時機
部分孕媽咪到了足月,甚至過預產期仍未生產,此時胎兒越來越大,孕媽咪不僅更容易腰痠背痛,睡眠品質也會下降。一般來說,第三孕期之後孕媽咪每天都要數胎動,到第40、41週時,由於胎盤功能逐漸下降,若仍未發生產兆症狀,就要準備催生。
催生相當安全,目的是要以人工方式進入自然產程。催生針採用點滴注射方式達到子宮收縮的效果,催生藥物會放在子宮頸口處或口服,使子宮頸慢慢軟化、變薄、張開,營造出像陣痛的效果。在整個催生過程中,醫師與護理人都會在旁隨時監測,了解母體與胎兒的狀況,這類藥物對母子健康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準爸媽不必過於擔心。
剖腹產的時機
剖腹產是經由切開腹腔與子宮的方式將胎兒娩出,雖然可避免自然產的突發狀況,也不用經歷產程的陣痛,陰道亦不亦受到損傷和鬆弛,但傷口癒合速度較慢,產後併發症和出血量多,且有子宮與膀胱沾黏的風險。常見剖腹產的情形如下:
骨盆腔過於狹窄
一般來說,胎兒頭骨直徑超過10公分就算大,但媽咪的骨盆腔是否過於狹窄,仍要根據胎兒的頭大小而定。生產過程不順利也有可能是剛好某個角度無法通過,此時就要實施剖腹產。
前置胎盤
一般懷孕時,胎盤會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頂部位置,隨著孕期增加,胎盤會往子宮頂部方向移動,但若過了20週後,胎盤位置仍過低,且擋住子宮頸口,即稱為前置胎盤。在這樣情況下,自然產相當危險,因為子宮頸打開時,胎盤若先剝離,會引起產前出血或生產時大出血。
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亦即生產速度過慢,一般來說,若子宮頸每小時開口小於1.2公分,即為產程遲滯,此時就需考慮剖腹產。
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的狀況包括臉朝下、臀部朝下、軀幹或肩膀朝下等,在懷孕後期時可藉由超音波方式檢查出來。若胎兒在足月時,也就是第37週左右,胎位仍未轉正就必須考慮進行剖腹產。
巨嬰
一般來說,若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即可稱為巨嬰。若孕媽咪的身材較嬌小,又採自然產方式,可能會造成產程遲滯或肩難產,因此在足月時,準爸媽與醫師可先透過超音波了解胎兒大小,決定最適宜的生產方式。
胎兒窘迫或缺氧
若在生產過程發生胎兒心跳下降、胎兒窘迫,可能是胎盤功能不足、臍帶繞頸等情形,此時應緊急剖腹產,娩出嬰兒。
請產假的時機
根據勞基法第50條規定,女性工作者可於進入分娩期前後請8週(56天)產假,孕媽咪依自身情況、工作場所、家裡與醫院的距離,決定何時要請產假,而準爸爸則有5天陪產假,可於孕媽咪進入產程階段來請假。
黃佩慎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經歷: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總醫師、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研修醫師、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人工韌帶材質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筋膜不健康會發生什麼事🤔?體態走鐘、肥胖、胸悶、駝背都可能是因為筋膜緊繃造成😱來認識筋膜的重要還有放鬆小知識🤓
我在生完第二胎後,一直覺得自己的體態很怪,不管我如何努力抬頭挺胸,就是會駝背... 明明我也有練背肌,但平時日常生活中背就是很難挺直,骨盆也會不自覺後傾讓我臀部看起來很扁塌😿 直到產後一年多我去復健科照了腹部筋膜的超音波,才發現了因為開兩次刀導致腹部筋膜嚴重沾黏,讓我平時姿態會腹部沒有意識的緊繃往前捲身,骨盆自然就後傾,使得臀部難以施力,重心都擺在膝蓋與大腿。下半身的肌力不平衡逼使我的上半身必須駝背才能平衡全身重心,所以形成駝背姿態,長期壓迫我的胸椎影響呼吸流暢,才發現這個關鍵因素,透過按摩把沾黏的筋膜放鬆後,我的體態終於慢慢調整回來了!從此之後我不敢在忽視筋膜的重要!
❓什麼是筋膜?
筋膜簡單來說是很多人整天腰痠背痛、彎腰駝背,或是骨盆前傾後傾、身體姿態走鐘的一個關鍵角色。筋膜是人體的締結組織,它把肌肉約束在骨骼上(如果處理生雞肉的時候,看過包覆在肉外面一層薄薄透明的膜,那就是筋膜),所以筋膜其實非常堅韌。筋膜中也含有大量的感受器可以接受或傳遞訊息給大腦,所以筋膜遍佈人體全身並且對人體非常重要。
❓筋膜緊繃會怎麼樣?
健康的筋膜是靈活柔韌又可滑動的,可以讓身體血流通暢,讓肌肉良好正常的活動,當筋膜不健康的時候,會乾燥無彈性,也沒辦法正常滑動,也就是所謂的「沾黏」,當筋膜沾黏在肌肉上,就會造成肌肉緊繃、痠痛,也會影響肌肉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會突然覺得身體僵硬動不了,低頭滑手機太久,頭會很難抬起來、坐著打電腦太久,伸個懶腰或想站起來的時候會腰痠背痛,覺得很難活動。這都是筋膜長時間乾燥缺水,導致緊繃、沾黏的現象。
筋膜緊繃的第一個影響,會是肌肉變很緊、很難活動,長期這樣下來,肌肉一直處於被黏住、很難活動的情況下,就會漸漸的讓體態走鐘。比如說久坐的人,長期彎著腰駝著背、脖子前傾、骨盆後傾、腿部垂掛在椅子上,久了就會變成— 背肌沒力氣(因為長期駝背伸長了背肌)、腹部緊繃(長期窩著坐著,沒有伸展腹肌)、臀部鬆弛(久坐導致臀肌沒有機會收縮)、大腿前側緊繃、後側無力。當即使這個久坐的人已經離開了椅子,但因為筋膜把肌肉黏住了,就會變成連站著都無法姿態端正,更別說是運動了。這種體態久了會影響胸椎、影響呼吸,也會因為難以活動、肌力不足降低代謝與循環,如果飲食上也沒有重視均衡健康,那麼必定會讓脂肪囤積在腰腹、臀部、手臂等部位.... 所以筋膜的緊繃千萬別忽視!
❓什麼情況下筋膜會容易緊繃沾黏?
- 姿勢不良
- 身體缺少、脫水
- 生活型態很少活動
- 不健康的飲食
- 過度使用肌肉或是肌肉受損
- 壓力過大
所以想要預防及避免筋膜沾黏,保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非常重要!多活動、多運動、多喝水、健康飲食、睡眠充足、調適壓力等,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為什麼要按摩筋膜?
以上只是「預防」筋膜緊繃的方法,那如果筋膜已經緊繃了,該怎麼放鬆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按摩,按摩其實就是透過物理方式,促進筋膜中的液體交換、加速體內循環,幫助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大部分的人會使用滾筒按摩,但滾筒按摩除了必須學習動作姿勢才能有效按對地方之外,也無法針對特地部分按摩,還需要有空間;想要簡單的針對特定部位按摩的話,可以透過人力指壓、針灸或是更簡單的— 筋膜槍進行放鬆。
❓為什麼我推薦使用筋膜槍放鬆筋膜?
因為我媽媽有中醫背景,而且她本身超愛按摩的關係,所以我也跟著她給不少按摩師按過摩😆 還會私下跟我媽一起打分數,比如說這個按摩師力道抓的好不好?手法是哪一派的?肌肉放鬆有沒有太重太輕?有沒有了解穴位跟筋絡?因為我自己蠻常給按摩師按摩的,所以我常常都覺得一般傳統按摩師很難針對筋膜做到完整的放鬆,畢竟需要很大的力氣但又不能過重,緊繃的筋膜不是靠蠻力硬壓就能放鬆的。
所以,筋膜槍的作用就成了一般大眾放鬆筋膜的一個大優勢,因為筋膜槍利用「震動」的力學原理,通過筋膜槍將震動傳遞到「深層」的筋膜肌肉(比起人工表面的按摩更加深層),這樣就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和解開肌肉和筋膜沾黏👌比起泡沫軸還有按摩、針灸等方式,筋膜槍更快速有效率,效果也極佳👍 重點是容易上手、學習成本很低,使用上只需要避開韌帶、關節,力道痛度自己掌握在大概6到8分痛即可,時間也不用過長,一個部位五分鐘就夠了,任何人都可以「哪裡痠痛按哪裡」幫自己的身體做即時的筋膜放鬆。
❓筋膜槍如何使用?
其實就真的很簡單😆 哪裡痠痛就用哪裡,但切記是要打在「肌肉」上唷☝️ 只要把槍頭對準需要按摩肌肉的部位,打開開關進行按摩刺激,一個部位維持20秒到5分鐘,順著筋膜的方向移動,保持受力均勻,訓練前或是訓練後都可使用。
但要注意!如果有拉傷、扭傷、紅腫或灼熱感,就代表肌肉有發炎的現象,如果這時候又用筋膜槍刺激,反而會對肌肉造成二次傷害唷😱 所以自己使用筋膜強時要注意力道要拿捏好,並不是「越痛越有效」。
另外,使用筋膜槍時一定要避開以下這幾點:
- 腋窩
- 頸動脈、股動脈
- 關節 (氣墊頭可使用)
落落長寫到這,這樣大家應該可以完整了解筋膜與按摩的原理了🤓 現在開始可以來業配了😂 先別走開!因為其實這段時間有不只一家筋膜槍廠商找我試用,我還拿著這些槍,對著我很愛按摩的媽媽還有爸爸盲測😂 當時測的時候其實有幾支槍是比較小的品牌,但我沒有告訴爸媽想說讓他們都體驗看看,沒想到他們兩個從肩膀按到背,再按到屁股大腿全身玩了一輪之後,最後我們三人一致認同Hypervolt這個牌子的筋膜槍最好用!其他的筋膜槍只好含淚很不好意思的寄回去給廠商們了😔
我們三個人比較之後,覺得這支筋膜槍很好用的原因有下面幾點:
1. 很輕!爸爸媽媽用起來也覺得這支的重量很可以,拿起來很順手很輕巧,Hypervolt的重量只有1.1kg 而已,體積也不大,就算放到健身包裡帶去健身房練完馬上按也很可以👌
2. 三段式速控制。Hypervolt筋膜槍有三段速,對比我有試用到其他廠牌,有的有做到五段速,本來我以為越多段越好,不過實際使用起來,我跟爸媽都覺得其實三段就很夠用,太多段反而要一直按按鈕才能關機或切換到想要的段速(因為通常都只有一個按鈕),太多段的話,段與段之間的力道差距也蠻小的,所以感覺三段很剛好。Hypervolt按摩槍三段都很穩定,最高可達每分鐘 3,200 次震撃,可以自己依需求調整,我自己覺得剛練完時用第二段或第三段很舒服,大一點肌群我會用高速一點,然後練完隔天乳酸堆積,肌肉很鐵很痛的時候,用第一段溫柔一點按很舒緩也比較承受的住。
3. 無線充電設計,續航力達三小時。通常一個人按30分鐘其實就差不多了,可以連續三小時不間斷使用的話,全家六個人接著使用也都不需要充電耶😆
4. 有五種不同的按摩頭可以替換。其實大部分廠家品牌都可以替換按摩頭,頭的形狀也都長得差不多,但我跟爸媽會選Hypervolt的原因,就是我們還特別比對了按摩頭的材質與品質,某些廠牌的按摩頭用的塑料材質很粗糙,上面還有工廠模具接合不好形成的縫隙或凸起😞 Hypervolt的按摩頭品質與材質明顯好很多👍
我覺得透過使用按摩槍按摩除了可以讓肌肉得到很好的深層修復之外,也能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肌肉狀況,學習體會肌肉緊繃、痠痛的感受。雖然一支筋膜槍價格不斐,但是想想去給按摩師按摩一小時應該也要一千以上🤔 一支筋膜槍可以全家人使用,其實算一算是很值得的投資🤓👌
為什麼Hypervolt在歐美這麼紅?來看看這個影片 - https://m.youtube.com/watch?t=9s&v=Sjeo0nuP4oM
人工韌帶材質 在 禾睿牙醫植牙牙周美學中心-呂睿庭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適合哪一種植牙方式?】
牙齒鬆動 吃陽春麵竟然前排牙全掉?!
植牙可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種進去就萬無一失,如果因為牙周組織產生病兆導致牙齒掉落,植牙前必須先將牙周病做完善治療,臨床上常可見部份民眾因為講求快速直接植牙未治療牙周病,再加上植牙完畢,個人口腔未徹底做好清潔工作,導致引發植體牙周炎,嚴重甚至植體搖動鬆脫的悲慘境界,可謂欲速則不達。
一位50多歲高科技業的大陸台商,因為工作忙碌往返台海兩地不定時,希望能快速解決缺牙問題,因而未治療牙周病而直接植牙,植完牙後持續感覺紅腫不適,植體搖動數月之久,終於決定返台求醫診治,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植體牙周炎,就在返抵國門下飛機後先吃了一碗陽春麵,萬萬沒想到前牙8-9顆植體竟大剌剌的整排掉落,頓時流血不止,而鼻竇早已被細菌侵蝕,當場緊急送進手術室進行顏面開刀、施以骨床重建,最後再重新植牙,因為草率植牙所承受的痛苦後果,到現在台商仍心有餘悸。
若是因牙周病掉牙,必須先治療完善維持牙床骨的健康並避免牙肉繼續萎縮,才能再進行下一步療程。ICOI植牙專科醫師呂睿庭表示,如果牙周組織不健全時貿然植牙,不僅可能造成植體牙周炎,當軟組織增生就會產生化膿、流血,持續不予理會,等到細菌開始侵蝕齒槽骨,植體伴隨著開始動搖時就為時已晚。不像真牙動搖還能藉由補骨挽回,植體一旦動搖就沒救了,只能再擴大補骨,更加受苦。
有些患者天真的認為沒有牙齒就不會產生牙周病問題,就像是將頭埋在土裡的駝鳥般,不敢面對現實。呂睿庭指出,其實除非不植牙,否則就會有牙周病的可能,而且還有些人認為僅針對掉牙部位植牙即可,卻忽略當牙根裡發炎、化膿,細菌也許早已流竄,很可能從一顆牙傳染到另外一顆牙,因此必須先做全口的牙周病療程,確定細菌已獲得控制不再蔓延,再進行口腔牙齒重建的評估,才是正確作法。
牙周病清創的療程結束後,雖然能先裝上植體,但是僅完成半套,而後續自身的口腔保健則成為植體使用年限的關鍵。牙醫師林筱恩提醒,一顆真牙因牙周病而脫落可能得等數十年之久,但少了真牙牙周韌帶保護的人工植體,卻可能任由牙周病直接入侵,不到2年就報銷了,植牙後仍應記得定期看牙醫,至少3個月到半年進行一次牙周病檢查,才能確保植體健全,不致於忽略或拖延了提早發現病兆與治療的黃金時機;進行任何口腔療程之前,一定要與專業牙醫師充份溝通諮詢,找經驗豐富的醫師診治較有保障,對於醫療過程與使用材質都必需很清楚,才能確保醫療品質與成效,避免日後醫療糾紛的產生。
以上來源由禾睿牙醫美齒再造醫學提供
資料出處:http://www.models-smile.com/ma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