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工濕地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工濕地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工濕地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工濕地定義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整改時代?】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 現時北京指需要整改香港發展商的「壟斷行為」,但「壟斷行為」的出現,與香港政府過往的房屋土地政策息息相關。那麼房屋土地政策會否來一場有意義的大改革?恐怕言之尚早。 現時政府放風的數個最新措施,非但不是劍指,甚至是鼓勵壟斷行為。這個弔詭之處,暫時被主流公...

  • 人工濕地定義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00:10:01
    有 173 人按讚

    【整改時代?】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

    現時北京指需要整改香港發展商的「壟斷行為」,但「壟斷行為」的出現,與香港政府過往的房屋土地政策息息相關。那麼房屋土地政策會否來一場有意義的大改革?恐怕言之尚早。

    現時政府放風的數個最新措施,非但不是劍指,甚至是鼓勵壟斷行為。這個弔詭之處,暫時被主流公共論述所忽略。以下十個香港政府助長發展商壟斷的行為,是否亦需要一併「整改」?

    ◾助長發展商加速圈地

    多年來各種類型土地的發展管制,有維護城市景觀、保障生活質素與不同群體的權利,更有避免發展商全面壟斷土地資源的政策功能。但近日最新報導消息,傳出林鄭放風要大肆為發展商發展「起釘」,除放寬早已被發展商割據的濕地的發展地積比,亦打算向發展商視為「豬頭骨」的祖堂地開刀,鬆綁出售限制,預期發展商將能在新界加速囤地。

    今次全方位的發展鬆綁,亦劍指市區土儲。自2010年起林鄭將強拍條件由9成收購門檻放寬到8成,十年後,今日有放風林鄭政府將舊樓強拍條件再降至7成。強拍底線似乎容許「無限後退」,在法例上不斷合理化發展商壟斷式收樓行為,相信「田牲式」收樓手法會更加放肆,而舊樓小業主及租戶的議價空間卻退無可退。

    有趣的是,早前外投行的數據分析,在今次中央施壓下,估計恒基的地產謀財策略(農地王及私人市區收樓)將受最大影響。然而,今次放風的強拍放寬卻令市區舊樓最多土儲的恒基最受惠。政府跟發展商之間捆綁利益關係,在現時中央針對發展商壟斷行為下,更顯弔詭及複雜。

    ◾散播土地「荒」言

    由2002年「孫九招」起,政府將香港房屋政策「定性」為集中土地供應,減少公營房屋供應,將私人房屋供應交由市場決定,是其後樓價飆升的重要因素。歷經20年,政府房屋大方針卻不見有大改變,繼續盲目催谷覓地,甚至不斷提倡天價人工島開,只為「做大個餅」,卻不全面收回棕地、發展商土儲及潛在違規丁地等其他土地選項。只講土地供應的政策論調背後,正配合著發展商動員打手發功,聯手在公眾輿論上背書式輸入「土地荒」的幻象,最後發展商圈地囤地等壟斷行為卻以「公共利益」之名變得合情合理。

    林薪最近轉口風表示香港短期「搵夠地」,但劍指官僚「卡關」要加速審批,跟現時發展商指控回應香港房屋問題源自覓地到建屋速度「唔夠快」,明顯口徑一致,更顯政府貫徹親發展商的立場,不斷為發展商釋放土儲,助長由發展商主導香港土地供應。

    ◾「土地共享」度身訂做兼送基建

    作為政府近年重點推銷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本身已被詬病為發展商「度身訂做」。政府以提供基建為由,幫助發展商釋放其偏遠、或有客觀條件限制(如位於濕地旁)而不適合發展的土儲,而公眾因而額外獲得的單位,往往只佔整個發展小部分(*額外*樓面面積的六成作公營房屋用途),發展商甚至能申請將官地納入發展範圍,將計劃稱為「共享」,實在是一個搵笨的公關表演,最後只會助長發展商繼續壟斷香港規劃主導權。

    由發展商決定土地共享的選址,會否出現規劃錯配的社區?單從最新一宗共享申請中,恒基建議在林村杜山村鄉郊地區興建近40層高「公屋」,足見其潛在規劃災難。

    可能發展商政府觀望政府會否進一步放寬發展限制,亦正與政府討價還價中,過去兩年土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只接到三宗申請,就土地供應速度而言,又是另一種「搵笨」。而昨天有發展商接受文匯報專訪就表示,在土地供應方面發展商可扮演更積極角色,表示可以提供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參與「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能是發展商心目中應酬北京施壓的其中一個成績表,能否真的解決房屋問題或壟斷問題只是一個大問號。

    ◾傾向避開發展商土儲收地

    若政府真的動真格應付發展商壟斷及囤積行為,運用過去數十年在法院未嘗一敗的《收回土地條例》(土收)就最適合,將高度集中的業權復歸公有作公共用途,亦能夠增加租住公營房屋供應,舒緩基層居住困境。

    政府亦會在收地政策上處處配合發展商。近數年有無數案例顯示,政府會選擇性利用土收針對一般農民、非原居民村甚至小地主,如橫洲、馬屎埔等,而巧妙地被避開發展商土儲,例如屏山北的棕地發展選址,以維護發展商的「私人業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亦容許政府利用土收收回選址內小業主的業權,為大業主的土地共享申請開路,位於林村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正屬此例,申請文件建議政府利用土收收回申請範圍內某些道路的業權,為發展項目興建接駁道路。

    單單看林鄭於2019年提出收回十組私人地興建公屋,兩年後現時只能夠收回三組地塊,另外有三組地塊因屬發展商而放棄收回。而宣布收回的三組地塊中,其中一組更是新鴻基地產無法獲得當中位置關鍵的「祖堂地」業權而未能發展,屬「豬頭骨」地,政府收地屬收拾殘局。而發展商和政府亦能分別在收取「壯士斷臂」及「果斷收地」的公關之效,但諸如此類選擇性收地的做法只是在助長發展商壟斷市場的行為。

    ◾助長囤地自肥兼送發展權

    過往新市鎮發展模式,主要是政府收回土地並重新規劃,部分土地再行公開拍賣,沙田新市鎮便是一例。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卻開始加入「原址換地」等概念,(「加強版」的新市鎮發展模式),逐漸將規劃主導權拱手相讓予發展商-發展商可以保留土地的發展權,早年聞風而一湧囤地的發展商大有斬獲,亦能夠決定能在那個位置起樓。

    在新界東北發展公佈前,現任財政司陳茂波被涉嫌利益衝突,搶閘新界東北囤地,最後更逃過廉署起訴。連政府官員亦「其身不正」參與囤地等壟斷操作,怎能期望政府會大力遏止囤積堆奇?「加強版」新市鎮發展模式為發展商度身訂造,「獎勵」囤地行為,誰囤地囤得最多,誰就更能有能力壟斷市場。

    ◾批准無底線開則

    回歸早年的發水樓、屏風樓,到近年納米樓,卻是一直導致香港房屋「貴、細、擠、焗」的一大推手。往往政府給予發展商樓面面積的優惠豁免,放寬這些建築物法規時,卻縱容發展商鑽政策空子,可以「無底線」開則,賺盡每一呎,而政府一向少有適時作出管制,卻稱將問題交予市場決定及解決,造就一個個三尖八角的「怪則」單位。除了樓價貴生活成本高,連市民的居住空間也被收縮及改造。今日,上有夏寶龍聲稱要解決劏房問題,下有繼續造就恒基成為「納米地產王」,更顯政府無心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放任樓市縱火

    面對發展商囤樓囤地以及熱錢流入炒賣樓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將需求管理置於不顧,更故意忽視壓抑樓市炒賣的房稅政策改革,才是香港房屋問題「貴、細、擠」多年來一直未能妥善改善的關鍵。

    上年年頭大肆宣揚的一手樓空置稅,林鄭已經不敢再提,資產增值稅亦再不考慮。而早幾年政府為「應對」熱錢炒賣物業投資樓價飆升而推出的買家及特別印花稅(「辣招」),原來可以透過公司股權轉讓業權形式避開, 所以公眾不時驚訝某高官、富商或明星竟能夠「首置」買樓,才猛然醒覺這些「辣招」實質上只係用來「做下樣」,向公眾顯示已經「做咗嘢」,實質上繼續「馬照跑、舞照跳、樓照炒」。

    ◾卸膊公營房屋予私人參建

    除了政府每年公營房屋供應長期不足外,現時林鄭自稱「重建置業階梯」一大措施首置樓,更是政府將公營房屋供應責任交予私人參建的「卸膊」發展模式。在首置樓的官方定義上卻一直彈出彈入,一時形容為「公」,一時又「私」,變相可以「捽數」,成為林鄭公私營「七三比例」達標的最大「公因數」,根本地影響原作公營房屋(公屋/居屋)的潛在土地供應數目。

    當政府推銷土地共享計劃的前身「以公私合營釋放發展商農地土儲」時,強調需要在地皮提供公營房屋,但沒有明言是是哪一種(公屋/居屋),時至今日,公營房屋部分成為了「公營房屋/首置樓」。首置樓「名公實私」,作為私人發展商作出「社會貢獻」的一大賣點,讓夾心階層可以首置「可負擔」的單位,但定價上所價不菲,舉例說最新由長實發展的安達臣首置樓,定價已不考慮申請者負擔能力,而是重新與市價掛鈎,往往比居屋更加昂貴,這正是政府卸膊公營房屋的必然後果。

    從「公營房屋」定義的變樣,明顯見到政府房屋供應政策放軟手腳,鬆章於發展商。如日後首置樓恆常化為公營房屋供應的話,將延續香港房屋供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命運。

    ◾讓地產利益滲入城規會

    董建華時期,首次委任過半數有發展商背景的人進入城規會,將城規會審批土地發展的把關角色,慢慢被日益摻雜的發展商利益弱化。現時單靠城規會本身利益申報機制以及避席做法,已經未足夠釋取公眾對於官商勾結的質疑,例如現時城規會 「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會議」,已有五個委員有發展商背景,公眾對於城規會能否發揮公正審議發展申請的觀感已經大打折扣。

    ◾增加發展商土儲的「活化」政策

    除了慣常賣地強拍舊樓,近年的活化工廈政策亦給予發展商增加土儲的機會。由初時2010年的整幢工廠改建優惠、2018年第二輪工廈重建免補地價,再到近日的工廠改契標準補地價,除了很有可能為發展商日後農地改契補地價標準化試水溫外,一連串加快重建工廠措施,據傳媒報導亦助長發展商過往十年囤積甚至炒賣工廠單位,直接導致工廠區的呎價急升。

    所謂「活化」,不止助長發展商的壟斷行為由土地房屋重建,延伸至平民工廠區,在加快重建同時,卻少有安置及補償小租戶的措施,租戶愈搬愈遠/細。單是靠虛有其表的劏房租管,根本不足以解決香港中低層生活工作空間日漸收縮的問題。

    ◾小結

    回顧過往十多年政府縱容史,縱使近日中央點名發展商壟斷行為,然而,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政府很有可能進行土地發展鬆綁大手術,短期內繼續甚至加劇這場壟斷遊戲。而未來這個利益纏繞的聯盟究竟會不會被清算/替代?或是中央施壓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長遠仍需繼續觀望香港土地利益版圖變動、未來中央施政方針以及下一任政府班底之間如何互動。

    -
    研究有價 月捐撐起土地研究工作: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人工濕地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8-05 07:00:00
    有 2,813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全球首座"漂浮農場"荷蘭誕生! 新農業經濟對抗氣候變遷,年輕世代投入永續經營】

    當2018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氣候變遷與成長理論領域時,氣候 創新科技 與經濟,注定成為人類最迫切的顯學,漂浮農(牧)場(Floating Farm)也因此成為焦點。

    在荷蘭鹿特丹港口,這是全球第一座位於海上的"智慧漂浮農(牧)場"(Smart Floating Farms)。所謂漂浮農場的定義是,打破農場在陸地的限制,它在離岸的海中操作,利用佔地表近71%的海洋,於是能大量節省珍貴土地和資源,且大為縮短,產出食物和消費者間的距離。

    (溫格登\荷蘭"海上農場"創辦人 & Beladon執行長)
    (農場在海上)能多保留陸地的原貌,人類創新的利用不同的空間,才是解決未來人口增長的方法

    剖析這座荷蘭的"智慧漂浮農場",是科技和永續能源系統的結晶,它由三層輕量型模組打造,每一層都是可透視的落地玻璃幕牆,地下層是海水淡化和處理奶源的水資源管理,地面層是畜牧場飼養40隻乳牛,牛隻可以自由漫步在地板鋪設特殊尿液處理膜的牛廄和擠奶區,還可以通過漂浮農場和陸地間的斜坡通道,在陸地休息。

    (溫格登\荷蘭"海上農場"創辦人 & Beladon執行長)
    在這個海上平台 養殖40隻乳牛以高自動化運作,擠奶機器人加上運送帶機器人

    頂層則舖滿太陽能板和種植各樣牧草,這裡所有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利用沼氣池,再轉換成可再生的肥料,增加自給自足的能力。這種"來自海上的農場和牛奶",預計今年底正式營運後,每天將生產800公升奶源,就地供應鄰近都市的需求。

    (溫格登\荷蘭"海上農場"創辦人 & Beladon執行長)
    將食物運往全球各地,是非常汙染的過程,不但有損食物品質,更造成食物耗損,所以我們必須發明不同的運送模式,以最短距離運送給民眾,這就是海上農場的目的,前所未有完全創新的模式

    突破性的"海上漂浮農場",背後是與海爭地,解決人口急增糧食短缺,減少碳排,再加上對抗氣候變遷的四大概念。因為整座農場用錨固定於海底,房屋沉在水中約有1.5米多,即使颶風侵襲,農場最大擺動範圍也不超過幾毫米,保護動植物不受摧毀。

    創辦人溫格登透露,2012年他就在紐約目睹颶風桑迪來襲,當時災難性洪水和大面積破壞,造成物流運輸和食物生產受阻,兩天內,紐約幾乎沒有新鮮食物,在荷蘭鹿特丹港務局的批准下,不受颶風或乾旱影響的"海上漂浮農場",於是應運而生。

    英國BBC觀察,全球各國近五年來的創新農業型態不斷推陳出新,"海上漂浮農場",即是從"垂直農場"的創新農業型態而來。強調農勞人力能少50%,同等面積的農地 農獲卻高出120倍的"垂直農場",在全球各大城市掀起風潮。

    (Spread影片片段)
    座落在日本京都,這家企業歷經超過10年的研發,通過水耕法 和人工照明科技,創造出大規模"垂直農場"來栽培青蔬,每一天,21000份新鮮 水選 安全的萵苣,從"垂直農場"直送到全日本的超市

    (CBS記者)
    這裡就是"垂直農場"的樣貌,芝麻菜 甘藍 西洋菜全以室內種植,整個種植平台高七層樓 成果非凡,Aerofarm說,這裡每年能種出170萬磅的綠色蔬菜

    (CGTN記者)
    這種小規模的農業類型,專家說已經越發引起政府和地方團隊的興趣,中國大陸也躍躍欲試,中國地形上多低窪濕地三角洲,很多地理特質與荷蘭類色

    據聯合國報告,全球人口在2050年,將從目前的73億人成長3成達97億人,為了餵養近百億人口,食物生產將必須比2007年增加70%,這將是面對頻繁極端氣候下的人類社會極大的壓力。日經新聞評論,未來的新農業經濟,一.必須對抗氣候變遷,二.皆能在各地複製,三.獲利和營運能吸引年輕人投入,四.能對環境友善永續經營。從垂直農場到漂浮農場從歐洲到亞洲,未來人類的農業經營,恐怕也將更創新更趨一致性了。

  • 人工濕地定義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9-04 19:19:42
    有 109 人按讚


    鳥松溼地公園 真的會建停車場嗎?
     
    陳情書下載:https://goo.gl/MTs95e
     
    請大家於 9/10 前寄到內政部,聲援 高雄鳥會粉絲團 及 高雄市政府『維持鳥松地方級重要濕地』及『維持原範圍』之立場。
     
    濕地保育需要你我的聲援💪🏼
     
    --
     
    ■ 鳥松溼地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還沒有濕地保育法以前,2006 年內政部便先開始辦理國家重要濕地評選,2007 年評選完成後,鳥松濕地被評選為地方級濕地。
     
    根據濕地法第 40 條,被劃為『地方級濕地』的鳥松濕地,就被視同為濕地法中的『地方暫定濕地』,經公告,今年需重新評估。而今年也由高雄市政府提案『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
     
    內政部營建署本月起進行濕地評定作業,在評定過程中,會在當地舉行說明會,任何人民或團體也都可以在公告期間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本次評定過程中,由於水公司過去曾經提案闢建大型停車場,加上這次雖表達並未要興建停車場,但又確定提案反對劃入濕地,這樣的態度引發在地諸多疑慮。因此鳥松濕地的催生者高雄市野鳥學會,以及台南拍鳥俱樂部匯集二十個團體上百份陳情書,爭取續留濕地。
     
    水公司在意見書中表示:濕地緊鄰澄清湖水庫,若列入重要濕地,可能對水庫運作及集水區多有限制,進而影響高雄地區供水。
     
    這樣的意見,明顯缺乏實際依據,一來目前水庫運作並無特定迫切需要得開發濕地,也沒有抽取調度水源的必要性,二來考量濕地的水源涵養,淨化,滯洪等功能,濕地對於平地水庫澄清湖反而有利無害。水公司意見可說讓人滿臉問號。而對於取消濕地地位後,可能的開發衝擊以及生態破壞等,水公司的意見書顯然無法解釋。
     
    ■ 為什麼要保育濕地?
     
    濕地是什麼呢? 不同地區對濕地的定義略有差異,這裏先採用國際拉姆薩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濕地是指沼澤(marsh)、泥沼地(fen)、泥煤地(peatland)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無論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的、淡水、鹹水或兩者混和,其水深在低潮位時不超過6公尺者。」
     
    台灣國土四面環海,沿海具有泥灘、珊瑚礁、潟湖、潮間帶、鹽場等濕地,這些環境生物多樣性非常高,更是多種保育動物的棲地。
     
    實際一點講,沿海濕地也有護岸,生態觀光等用途;而在國土內陸,不論是河口,農田,埤塘等天然或人工濕地,除了生物棲地外,更有固碳、水源調節、區域降溫等作用。
     
    然而,在過去缺乏遠見的開發過程中,這些濕地多半被當做荒野來填埋,除了破壞生態,也破壞了自然的自我修復與緩衝功能。
     
    自 1980 年代開始,自然保育意識抬頭,在農委會公告指定的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留區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便包含了非常多的濕地環境。進入 21 世紀後,濕地的重要性更進一步被完整凸顯出來,2006 年內政部開始辦理國家重要濕地評選,環保署,水利署也著力於推動人工濕地和水岸環境建置,以達到除污,休憩,排水整治等功能。
     
    2015 年,濕地保育法正式上路,提供了確切的法源。濕地法的立法目標,是『在開發行為開始進行前,確保濕地功能與濕地面積的零損失』在第一條,其實就提到保育濕地重要性,乃要『確保濕地天然滯洪等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
     
    有法源後,主管機關核定公告的濕地就可以銜接到對應的濕地類型。
     
    要注意的是,濕地並非完全不能有人工活動或開發,而是要透過「明智利用」的概念,在濕地生態承載範圍內,以兼容並蓄方式使用濕地資源,對生物,水,土地資源適時,適地,適性,適量的永續利用。
     
    ■ 鳥松濕地怎麼來的?
     
    鳥松濕地原本是自來水公司澄清湖淨水場的沈沙池,在淨水廠提升設備後,不再需要沈沙池,因而自來水公司想改建成污泥脫水廠。
     
    1995 年初,野鳥學會工作人員看見這塊場域的生態價值,討論後開始組織催生鳥松濕地教育公園的運動,獲得各級民意代表的支持,包含時任省議員的曹啟鴻,楊秋興,余政道均公開支持,因而雖然自來水公司頑抗,余政憲縣長仍裁示闢建濕地公園,最後自來水公司不再反對,承諾設立公園,於1999年動工,2000年啟用,成為台灣第一座濕地生態教育公園,爭取過程可說難得可貴。
     
    或許高雄人還有印象,在大貝湖(澄清湖)旁,過去還有一座小貝湖,位置說就在鳥松濕地的更東側。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約1980年代前後,被陸續填平,先是長庚醫院向農田水利會購買十多公頃興建高雄長庚,接著勞工育樂中心和澄清湖棒球場等設施讓小貝湖完全消失,導致水域滯洪功能大幅縮減。在小貝湖消失後,周邊區域遭遇大豪雨時,淹水風險也隨之上升。
     
    在謝長廷市長任內,高雄率全台之先,改變治水理念,推動海綿城市,以滯洪取代圍堵,開始一系列滯洪池建設。當然,高雄也體認到濕地重要性,因而也多次強調要建立「生態城市」,積極推動人工濕地復育,包含援中港濕地,半屏湖濕地,洲仔濕地,內惟埤濕地,本和里生態滯洪池,愛河中都濕地,愛河之心,鹽水港濕地等,串連起「濕地廊道」。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就不禁會對「小貝湖」消失惋惜,而更珍惜領先時代的「鳥松濕地」創建之可貴了。
     
    ■ 鳥松濕地未來會怎樣呢?
     
    若依目前情勢,濕地的管理權責單位是高雄市政府,而在市府撰寫的『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明確表示要繼續維持濕地地位。

    依照現行法令與評定標準客觀來看,鳥松濕地應有絕大的機率會被中央主管機構繼續被列為濕地。就算以政治算計來看,不論中央地方,也沒人敢取消位在市中心,有大量市民休憩,存在近20年的濕地公園。這和台灣其他濕地的爭端不同,近乎是政治自殺的舉動。
     
    儘管濕地保留問題應該不大,但我們還是要提醒,鳥松濕地之創立得來不易,值得市民的關注與守護!同時,我們也認為,自來水公司作為國營事業,其管理階層對於濕地保育之認識,顯然需要再教育。
     
    #高雄 #濕地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鳥松濕地粉絲團
     
    ■ 延伸閱讀

    台灣濕地網:http://wetland.e-info.org.tw

    內政部營建署:為「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作業辦理公開展覽及說明會 https://goo.gl/B9Aqv1
     
    (圖片提供: Sean Lee Photography 李西恩攝影工作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