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工受孕後遺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工受孕後遺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工受孕後遺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工受孕後遺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烏烏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之前參加一場講座,在介紹完避孕方式後,有同學提出關於墮胎是否傷身的疑問。在澄清墮胎過程其實很安全後,我無奈說了一句「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語畢,底下聽眾一片錯愕,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墮胎手術的誤解很深。 墮胎聽起來很可怕,其實正規墮胎手術是項安全性極高、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手術。懷孕12週前墮胎和萎...

  • 人工受孕後遺症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8 15:20:39
    有 4,663 人按讚

    之前參加一場講座,在介紹完避孕方式後,有同學提出關於墮胎是否傷身的疑問。在澄清墮胎過程其實很安全後,我無奈說了一句「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語畢,底下聽眾一片錯愕,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墮胎手術的誤解很深。

    墮胎聽起來很可怕,其實正規墮胎手術是項安全性極高、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手術。懷孕12週前墮胎和萎縮胚胎的流產手術進行方式都相同:利用一次性使用的醫療抽吸管,在超音波輔助下將胚胎組織吸出。

    整個過程在「舒眠麻醉」下進行,(也就是常用在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的一種靜脈注射麻醉)約半小時就完成,手術當日即可回家休息。當然,手術一定會有相關併發症風險,好比術後大出血、感染、麻藥過敏和子宮穿孔受傷等。但在注射抗生素、子宮收縮藥及麻醉專科醫師協助下,這些都極為罕見。根據統計,墮胎手術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跟足月生產的風險相比,約只有1/14,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啊。

    而很多人認為墮胎手術後,一定要「坐小月子」進補,以免元氣大傷以後會不孕。其實以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這個手術本身出血量約100-200c.c,雖然後續肚子會痛且會排血,但其實這就跟經期類似,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墮胎以後也不會導致不易受孕、或容易流產早產。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的統計顯示,曾接受正規人工流產手術的人,不孕機率並沒有比較高,也不會增加日後懷孕各項併發症的風險。

    至於為何現在衛教資訊如此多,大家仍認定墮胎很可怕危險,我認為是過去慣用恐嚇方式進行性教育導致。像是刻意強調墮胎手術很血腥、後遺症很多,希望用嚇的方式讓少男、少女不要「偷嚐禁果」。再加上各種影視戲劇提到墮胎拿小孩,總是會呈現女生在河裏泡冰水、自己打肚子、用竹籤戳下體等驚悚畫面。而墮胎過的女性也很怕被認定為隨便、不自愛,極少出來現身說法。醫師如果想澄清,也會擔心被貼上「不尊重生命」、「鼓勵墮胎」、「想靠墮胎手術賺錢」等標籤,不敢大張旗鼓針對手術細節做說明。這些因素都讓社會大眾對墮胎手術的資訊不清,因而加深未知的恐懼。

    講這些當然不是要鼓勵墮胎,而是基於醫學倫理知情同意的準則,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故意把墮胎說得很危險,還是應提供關於這項手術正確的資訊與風險評估,讓女生自主的選擇。更何況,以恐嚇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方式在數據上看來完全無效,反會加深女性日後心理陰影,甚至產生創傷症候群,最後辛苦、難過的還是女生。

    或許有人會說,活該不避孕、不檢點,被嚇不是剛好嗎?坦白說,每次看到類似言論我都會無奈地翻白眼。沒有認真避孕的人何其多,很多人只是運氣好,剛好沒遇到罷了!與其指責,還不如仔細評估如何讓性教育做的更好,才能降低非預期懷孕,墮胎手術發生的機率。

    因此我要再次強調,吃避孕藥不丟臉,正確服用不傷身、以後也不會不孕。只要雙方同意,避孕要選吃藥或全程戴套都可以。假使事前避孕失敗,不要遲疑立刻掛號吃事後避孕藥補救。只要還沒停經,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懷孕的可能,一有懷疑就要馬上驗孕不要逃避。因為在心跳出現前,都能採藥物流產,不需要手術。

    更重要的是,太晚發現懷孕,不僅會壓縮思考時間,增加醫師和自己的心理壓力,倘若懷孕超過十二週,因胚胎已漸成形、骨化,就會增加手術困難度,各項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高。另外要補充一點,會意外懷孕的絕不只有年輕男女,在門診我就遇過不少沒有要生了但卻不避孕的老夫老妻,意外懷孕,以這種情況來說,男生結紮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生育率那麼低,想生的生不出來,醫師應該勸那些女生勇敢的把孩子生下來。但我要說的是,除非是醫療上錯誤認知,好比吃到感冒藥、照到X光,不小心喝到酒這類狀況,我會直接建議繼續懷孕外,基於私人理由想終止懷孕,醫師不可能通盤去了解每個人的困境,又何德何能向人勸生。只能盡力提供完整資訊,把決定權留給懷孕的本人。

  • 人工受孕後遺症 在 劉永賢醫師和試管寶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3-17 23:24:20
    有 26 人按讚

    台灣生殖醫學會
    冷凍卵子指引2018

    主旨:
    凍卵是指因為疾病,醫療或是其他因素不適合短期內懷孕,或是可預期會因為治療或是疾病的進程可能導致卵巢功能提早衰退(醫療性凍卵),有些不適合在短期間內有懷孕計畫的女性,希望先保存卵子,以留住日後生育機會的一項技術(個人預防性凍卵)。

    背景說明:
    過去凍卵的對象主要是年輕罹癌的女性,因為要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而擔心影響卵子數量與品質,甚至卵巢衰竭,或是因治療需延後生育時程,擔心年齡增長使受孕機會降低,因此先行凍卵,待日後治癒再解凍卵子使用。在2012年美國生殖醫學會提出觀點指出:凍卵的技術不再只是實驗技術,而是常態的治療技術。許多女性開始因社會因素,如為了延長生育年限,而非因疾病等醫療因素而要求並且接受預存卵子的凍卵技術。女性凍卵,不只想凍住生機,也是保留生育權的象徵。這其中冷凍技術的進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慢速冷凍解凍存活下來的卵子平均大約6成,年輕且品質良好的卵子在快速冷凍的存活率提升為平均8成左右。近幾年來,晚婚與晚育的婦女愈來愈多,許多疾病如癌症的發生也越來越年輕,不少女性顧及生涯的規劃與不想損及未來懷孕當母親的心願,想趁著卵巢功能尚未衰退時預存卵子,所以要求凍卵的女性也越來越多。
    女性一生大約製造700萬顆卵子,而且從胎兒時就儲存在卵巢裡,所以當青春期發育後、卵子便開始消耗,隨著年齡增長庫存卵子的數目和品質下滑,此退化現象在35歲後顯著加劇。卵子愈年輕,解凍後活產的機率愈高;年紀越長,活產率越低,所需要達到一次活產機率所需的成熟卵子數目越多。歐洲與美國生殖醫學會根據大數據的資料分析,小於35歲的女性,每顆成熟卵子解凍的活產率約4-5%,因此平均存下20-25顆成熟卵子,約有80-90%可達成一次活產的機會。根據文獻資料,在36-37歲時冷凍20顆的成熟卵子,未來獲得一次活產的機會約70%,在40-41歲時冷凍20顆的成熟卵子,機會約40%,在44歲時凍卵,若有幸還能存到20顆成熟卵子,得到一次活產的機會約為10%,可是無論冷凍幾顆卵子,都無法保證一定有活產的機會。雖然越年輕時冷凍的卵子,活產率越高,但根據美國解凍卵子的資料顯示,太年輕時因非醫療因素所冷凍的卵子,最後有解凍受精的比例並不高,所以經濟效益不高。原因可能是這些婦女冷凍卵子的年齡太早,但後來還是結婚而自然懷孕,所以用不到;或是這些婦女後來還是一直未婚,所以無法解凍卵子。根據台灣現行的人工生殖法,卵子解凍受精時需有婚姻關係才可為之。所以所有女性考慮凍卵之前,應充分了解得失,以免有不正確的過度期待。

    建議:
    冷凍卵子時的年齡愈年輕,卵子解凍後的活產機率愈高;若為醫療因素的凍卵,建議在不影響醫療照護的情況下,應儘早接受諮詢並安排凍卵。但若只為獲得生育年限的喘息,因社會因素需求之凍卵,且個人的卵巢功能正常時,建議諮詢凍卵時應充分了解冷凍卵子的經濟效益、成功率與日後解凍的機率,並考量自身經濟能力,凍卵的目標和原因,來決定冷凍卵子的時機。
    冷凍卵子雖然可以延長生育年齡,但還是不能改變婦女本身的生理年齡。若到高齡才解凍卵子受精並植入胚胎,與年齡相關的高風險懷孕併發症如妊娠毒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等的發生機率,還是會因植入時的年齡而增加。
    保存期限目前沒有限制,胚胎保存期限為10年。
    凍卵必須先打排卵針刺激排卵,隨後安排取卵手術,所以相關可能的後遺症,如卵巢反應過度症候群(OHSS)、出血、感染等狀況必須先了解其風險。
    卵子承擔冷凍與解凍過程的損傷,因此在解凍後會有全部或部分卵子無法存活的風險。

  • 人工受孕後遺症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3-07 11:27:30
    有 19 人按讚


    中國要富起來 必須多生幾個

    早前大摩出了一份對中國經濟發展非常樂觀的報告,估計2027年人均收入將達1.3萬美元,成功過渡中等收入陷阱,將僅是30年來繼南韓及波蘭後,第三個發展中大國能做到。中國人那麼勤勞,成功的機會確應很高。大摩尤其看好消費股,包括阿里、騰訊(00700)、攜程、安踏(02020)等。報告發表後,内內銀股如建行(00939)、中銀(02388)短炒了一輪,很快又沉靜下來。為何市場反應不是更激烈?

    中國經濟已進入周期性回暖,1月PPI升至6.9%,對減輕企業債務問題很有幫助。另外總理在兩會宣布今年GDP目標約6.5%,如可能就再高些,總算有點彈性,絕對是好事。但中國仍面對各種逆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身為最大貿易國的中國非常不利。除外圍因素,更重大挑戰是本身的長期結構性問題。中國GDP增長取決於三個因素:

    (1)首要是勞動工人口,包括數量、結構和素質。中國人口近14億,仍是全球最多,但出生率卻近全球最低,最新的小樣1%人口普查顯示出生率跌至1.05,只及維持人口穩定需要的一半!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至10億左右,較差情況可跌至6.1億。如出生率長久停留在1.05,人口下跌速度將更驚人!

    去年放寛了人口政策,全面容許二胎,但三胎或以上仍然要罰。措施有點收效,去年新生嬰孩1700多萬,比前年多100萬,官方推算出生率已回升至1.7,跟小樣普查出入很大。不過,就算實際出生率是兩個數的平均1.38,也已低至一個危險水平。人口結構也是全球最不平衡,男女比例1.15對1,是一孩政策的後遺症,所以就算女性願意多生育,但總人數還是不足。老齡化問題亦非常嚴重,中間年齡已高達37歲,跟發達國家差不多,但收入水平仍差很遠。這麼高的中間年齡,唯一好處就是社會相對穩定。

    老齡化帶來經濟危機

    老齡化表面仍未太嚴重,工作上仍碰到很多優秀年輕人,跟日本全都是銀髮族的印象很不同。但其實只因中國法定退休年齡全球最低,男60歲,女更僅50歲;但平均壽命又不斷增長,已達76歲(仍比發達國家低),所以未來必須推遲退休。

    千萬不要誤會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危機仍在未來,其實危機已經爆發了好幾年,且日益惡化。過去5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已下跌了1800萬,結果是嚴重的藍領勞工短缺和薪金通脹。人口的素質,隨着教育水平提高,確是愈來愈好。但這亦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婦女教育水平上升,再加城鎮化,生育率就愈低。

    (2)人口問題嚴重,但多數人仍相信科技進步必能提升生產率,足以彌補勞動人口下跌。但問題比想像中複雜,最重要不是簡單的每人每小時的生產值,這計算法沒包含勞工與資本結合的效率。更重要的是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全要素生產率),計算的是用科技來提高生產力的效率。

    令人意外和擔憂的是,中國TFP早在2000至2005年期間已見頂,就是剛加入WTO的那段時間,TFP從當年超過4%跌至近年2%以下,遠比日本和南韓在同一經濟發展階段為低。

    TFP是一個謎,其實是GDP增長,除勞工和資本以外,不能解釋的一個plug,沒有肯定方法把它推高。筆者懷疑TFP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型固定資產投資和國企的經濟效益都很低。另外服務業的GDP佔比雖不斷提高,但科技應用對生產力提升的幫助暫時遠比製造業低。

    (3)我們最擅長的當然是投資大量物質資本來推高GDP,但這令總債務在過去8年急速從GDP的180%上升至260%,亦是國際投資者長期低配中國股市的最主要原因。他們本以為這債務泡沫最後必須爆破,但近來漸明白九成以上是內債,加上龐大貿易順差和暫時仍高的儲蓄率,所以結局更可能是長期拖慢經濟,亦導致近年所見的人民幣貶值和資金外流潮。

    怎樣解決這些經濟結構性問題?首先必須放棄追求比「trend potential」高的GDP增長。放下這包袱後,就可減少浪費性投資,改為找方法提高TFP。這需要更有效的國企改革、研究怎樣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技術來提升服務業效率,以及繼續推進可持續性城鎮化發展。

    最棘手的人口問題,當務之急是全面放開生育政策,但這肯定還不夠,必須用積極方法鼓勵生育。養育小孩已變成一種「奢侈」的生活選擇,所以國家必須幫忙,例如給予子女免稅額和其他養孩補貼。會否反過來採取強迫生育政策,或用更極端的各種人工受孕以至基因複製技術呢?這當然不是我們想見到的。另一個更有效、更快速的應付方法就是吸引移民。

    筆者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信心,但要攀的憂慮之牆也不矮,人口問題挑戰特別大,不可能馬上解決,只望漸有改善。所以筆者對股市的判斷仍是「慢牛」!

    中環資產持有阿里巴巴、攜程、建行、中銀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 #centralasset #cai #信報 #中環看世界 #阿里巴巴 #攜程 #建行 #中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