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問昱翔是做什麼的工作,都是尷尬的開始。
.
尷尬的是自己的職業在台灣不是很常見,說是做商業地產之後,許多人也不太清楚那是什麼。想了想不如乾脆寫一篇自我介紹,聊聊自己也介紹一下地產行業的另一個樣貌,最後分享在上海闖蕩三年的感受。
.
原諒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
選大學和科系的時候,因為喜歡人...
✨每次有人問昱翔是做什麼的工作,都是尷尬的開始。
.
尷尬的是自己的職業在台灣不是很常見,說是做商業地產之後,許多人也不太清楚那是什麼。想了想不如乾脆寫一篇自我介紹,聊聊自己也介紹一下地產行業的另一個樣貌,最後分享在上海闖蕩三年的感受。
.
原諒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
選大學和科系的時候,因為喜歡人文和人心,也希望可以在台北參加活動時更方便些,在選志願時一路只填了在台北各種有"政"這個字的專業,放榜時錄取北大的不動產與城鄉環境規劃(前身地政系)。不只讀得科系沒有政,學校校區甚至也不在台北。每次跟人介紹系所,許多人都愣了一秒問,所以是教如何成為房仲嗎?
.
完美示範如何一秒激怒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學生。
.
四年的大學生涯很充實,徹底改變了自己,視野變得多元也更成熟。在學校的薰陶下思考人與人與城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深刻體會土地是所有人文活動的載體,學習著大到如何規劃城市,小到設計購物中心、產業發展中心,甚至公共設施如公園的景觀概念設計等等,啊還學了基礎的居家風水。
.
出社會之後發現,風水課程最實用了。
.
大學時期還修習鄉村田野考察、不動產開發、不動產經營管理等的課程。相較於一般的文學或是歷史,從土地出發的文化發掘與紀錄,我覺得往往有更長遠的意義也更有意思。那時候的生活稱得上五顏六色,參加世界公民島的實習、YEF創業比賽,也到西安當留守兒童的老師、到上海交通大學實習等等,認識了好多有趣的心靈。有些事情經歷就算過去很久了還永遠記得,像去西安的五年之後,之前的小朋友還主動跟我說了新年快樂跟謝謝。
.
也謝謝他們,他們有些人現在都出社會當舞蹈老師了。
.
畢業前因緣際會有一個到上海工作的機會,大四學期結束後的隔天就自己一個人搭飛機過來,落地的第一天沒網路沒朋友沒枕頭沒棉被,超級想家想女友想爸媽想朋友想電動。還好忍住訂機票回桃園的衝動,順利開啟大江南北到處跑的生活。
.
說起大江南北,好想有一天去西藏啊。
.
到的這家公司是日本三大財閥,住友商事投資的商業地產策劃運營公司。所謂的商業地產泛指可以持續盈利的地產(物業),像是購物中心、產業園、旅遊景區、酒店、辦公樓或是長租公寓等等。
.
簡單來說除了住宅都可以算是商業地產。
.
因為公司的日資背景,一路下來參與的項目規劃都算是蠻有系統性。感受到日本系統對物業細節與管理的重視,像是扶手就會因為用途不一樣,而有不同的角度。在與許多大型企業和政府合作的過程中,對於商業設計與體驗有了很大程度的認識和嚮往。
.
這裡的同事也像是家人一樣,上個月還跑去當那時候投資總監婚禮的主持人。
.
在這裡同時打開對於地產規劃跟運營的視野,資本市場上,地產項目規劃、運營的好壞,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巨大無比,項目收入每增加一百萬,它的資產相當於增值三千到五千萬。而如果許多工程條件有規劃好,後面甚至可以幫項目省下好幾千萬的改造升級費用。舉凡種種,地產的意義不只是生活和文化的載體而已,更是社會財富沉澱的重要資產。
.
所以面對每個項目怎麼能不戰戰兢兢又無比興奮呢?
.
之後到一個兩岸連鎖企業的協會,會去這裡是因為他們在山東,有一個台灣風情街項目在開發階段,項目需要導入運營體系,公司想找一個能夠理解兩岸地產語言的人,與山東當地開發商把項目落地好。在與公司執行長聊過後,想了學了那麼多,可以用日本融合台灣的方式實踐。
.
只能衝了,根本夢想成真。
.
經歷多次提報方式與開發商溝通,還真的給項目搭建出了招商、運營體系,也在這個機緣下,重新梳理各大公司從策劃、設計、招商、施工到運營的knowhow,這個過程有點艱苦,花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錢,但這是一段人生至今最快樂的學習旅途。後來公司繼續開發大健康產業資源,辦了很多場健康產業論壇,結緣爺爺老家山東省的台辦,認識更多形形色色的人,聽了更多奇奇怪怪的故事。
.
真的是奇奇怪怪的故事,程度堪比奇幻旅程,想看的可以預訂五十年後的回憶錄。
.
現在來到一個基金與產業集團,是上海市政府的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的執行單位,幫助上海市週邊十個左右的鄉村做產業升級和鄉村再造,我自己現在也投入一個村子裡做改造運營。而基金本身也投資許多品牌和產業,像誠品模式一樣孵化自有品牌,除了導入項目之外,也尋求企業上市發展的機會。
.
歡迎有想創業又想來上海發展的朋友聯絡我。
.
最後分享一個常被問的問題:台灣人在這裡有啥優勢?每次被問這個問題都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畢竟那是別人的優勢,重點還是要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願不願意持續學習。也常常被問工作環境跟台灣相比有何不同。
.
在台灣、上海、世界各地會遇到的問題,在哪裡都會遇到。
.
在上海待了三年的感受是,離鄉背井的人要更好的安排好生活和學習。畢竟出去闖盪,是希望嘗試掌握更不一樣的人生。想要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更有意義的生活,都需要更努力地去創造,想想自己憑什麼可以到達心中理想。
.
說真的這道理,不管在哪裡都一樣。
.
#snapshot #colorful #文字 #文字語錄 #likeforlike #lfl #like4likes #TFLers #旅行 #writing #隨筆 #寫作 #散文 #時間 #生命 #日記 #生活 #靈感 #謬思
交通大學台北校區科系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轉發新校長賀卡,祝福陽明交大人新年快樂、牛轉乾坤、步步高陞!
-
各位陽明交大人:
在21世紀第21年的2月1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正式成立。合校經歷了超過20年的探索,歷經張俊彥校長、曾志朗校長、吳妍華校長、吳重雨校長、梁賡義校長的醞釀與催生,終於在張懋中校長、郭旭崧校長及陳信宏校長任內合力完成。我有幸能擔任合校後的首任校長,感覺肩頭上的擔子無比沉重,但我有信心在師生校友共同努力下,必定可以順利達成任務。
我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五屆 (1986年畢業) 校友,於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及生醫光電所任教。2019年中開始,我擔任籌設博愛校區「醫療財團法人憶卿醫院」之執行長,2020年2月由陽明大學轉任交大生科系,並兼任台聯大系統副校長。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對我而言,都具有深刻的情感與意義。
交通大學身為高科技教育研發重鎮及產業的領導者,就像是新竹疾風中堅挺不拔的勁竹,而陽明大學對於追求學術卓越及偏鄉服務的熱忱與關懷,則像是唭哩岸山迎春時奔放燦爛的櫻花,2021年我們即將一起開創嶄新的篇章,如何讓原本不同的兩所大學在未來走向共同的道路?合校工作千頭萬緒,我認為為合校初始最迫切的任務是在最短期間內獲得兩校師生同仁校友對新學校的認同;有鑒於此,我們將啟動「一樹百穫」計劃,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參與討論,一起發想,以資訊科技作為激盪腦力的平台;透過匯聚、分析及整合意見,我們計畫於合校啟動後的第100天,向所有關心陽明交大的朋友們提交一份具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 這將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而在這份藍圖逐漸清晰之前,我們將借助師生校友對過去的記憶作為新學校的黏著劑以度過磨合階段;以校徽為例,陽明交大將暫時以中英文字之”NYCU”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作為識別,將設計交付專業,將歧見或認知差異以智慧與包容來逐步化解。
傳承、深耕、融合、開創是合校的核心價值,陽明交大將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師生將是學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中參與競逐的主角,行政團隊的首要任務是架構一個穩固的舞台,讓舞台上的表演者能盡情發揮以獲得最大成就與掌聲。
陽明交大的九個校區將整合為雙主體校區,搭配產學共創校區及教學醫院群,由交大校區及陽明校區校務長領導的主秘、教務長、學務長、研發長、總務長、國際長的團隊,以及負責專案的副校長們為師生服務。我們將以最精簡的人員編制,發揮最大的行政效力與效率。除附設醫院外,學校也將與各教學醫院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尤其是榮陽交團隊經營多年、成效卓著,在未來生技醫療、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台北榮總絕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莫忘合校初衷,陽明大學的人文與專業扎根於向社會貢獻的使命感,交通大學的優勢展現在勇於突破的創業精神,合校後兩股力量匯流,陽明交大將打造淬礪成為一所「偉大大學」,這所「偉大大學」將會:
締造創新 樹立價值、
激發潛能 培育領袖、
勇於調適 面對挑戰、
引領轉變 發明未來。
林奇宏 敬上
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