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交往一週年感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交往一週年感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交往一週年感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交往一週年感言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Alan毛亮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5年在「康熙來了」被小S大讚的「楊梅吳尊」消防員柏翰 Brycen,在交往10週年的這天,向女友求婚。5年前上節目時,柏翰就是這麼憨厚可愛,這段求婚感言,讓人好感動!祝福 柏翰!🌹 柏翰連續100天,拍影片問女友「妳願意嫁給我嗎?」天天問,一直問⋯好啦好啦,我都想答應了啦,哈哈哈!😂🤣😝 ...

  • 交往一週年感言 在 Alan毛亮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2 17:56:38
    有 56 人按讚

    2015年在「康熙來了」被小S大讚的「楊梅吳尊」消防員柏翰 Brycen,在交往10週年的這天,向女友求婚。5年前上節目時,柏翰就是這麼憨厚可愛,這段求婚感言,讓人好感動!祝福 柏翰!🌹

    柏翰連續100天,拍影片問女友「妳願意嫁給我嗎?」天天問,一直問⋯好啦好啦,我都想答應了啦,哈哈哈!😂🤣😝

    求婚影片看過很多,男生常常自顧自的準備,要給對方驚喜,卻忘了,也要讓女生在很自然的狀況下,打扮得漂漂亮亮才行。如果當下女生蓬頭垢面、素顏、穿著邋遢,驚喜立刻變成驚嚇。這樣看來,柏翰是很細心的呢!連戒指盒打開,都有LED燈,太專業啦!👍👍👍

    🎬康熙來了:楊梅吳尊 消防員柏翰(2015)
    https://youtu.be/QEV8Rp4A0nw
    🎬康熙來了:消防員柏翰10大好男友職業(2015)
    https://youtu.be/xND1TJEMTfY
    🎬柏翰求婚全紀錄(2020)
    https://youtu.be/yhZv6nJp9bs

  • 交往一週年感言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21 13:27:53
    有 3 人按讚


    【外界如何看台灣總統大選】
     
    選後一週了,觀測站有些話想和大家說。之前我們有就有提到過,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真的是世界級,不只是選前大量外媒(據外交部統計,有超過113家國際媒體、235位外籍記者)來台報導;選舉結果底定之後,更是前所未見地有超過8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以官方或是個人的名義透過致函、致電或社群平台發文等方式祝賀蔡英文連任總統,相信這幾天大家也看到很多相關的整理了(https://pse.is/NNW6F)。有些重量級賀電(例如美國國務卿),更是史上首次。
     
    今天,觀測站想要分享一些我們觀察到的,外媒、學者來台灣的觀選心得。
     
    ▍對兩岸關係的公投
     
    這次台灣的大選,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認為是對兩岸關係的一次公投(referendum),而選舉的結果明確且響亮地告訴國際:台灣人民選擇了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拒絕中國的一國兩制。
     
    或許台灣人覺得這只是又一次選舉投票,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小編卻覺得這是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最強而有力的事情之一。要知道,過去數十年以來,中國在全世界大撒幣做大外宣(像是到處設立孔子學院,或是贊助學校做企劃、智庫舉辦研討會),要宣揚他們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讓大家覺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是中國人。
     
    結果,我們靠著幾乎不需耗費人民任何額外成本(除了請假通勤以外)的出門投票,一個天氣晴朗美麗的星期六,就瞬間摧毀中國過去在國際苦心經營的各種宣傳(出門投票的CP值是不是很高呢?)。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和中國不一樣,台灣人沒有要當中國人,台灣人想要的是能自在呼吸、自由說話、當權者必須尊重民意的生活方式。
     
    去年是《台灣關係法》簽署生效40週年,有許多相關的研討會都在檢討過去這40年美、中、台之間的地緣政治變化,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台美升溫、美中競逐」的局面?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的期望落空並開始改弦易轍這我們現在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40年來在這三邊關係中最大的一個變動,其實是台灣的民主化。若台灣當年沒有走上民主化的路線,若我們沒有一直持續地進行民主深化,今天我們看到的美中台情勢絕對不是這樣。(話說回來,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美國推了好幾把。絕對不是獨裁者的恩賜喔!)
     
    「自由民主」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一個具有強大威力的價值信仰。因著這樣的信仰,讓過去這幾年來美國對台的發展策略漸漸與中國脫鉤,從兩岸關係下的台灣,變成印太地區中的台灣。儘管很多台灣人會自嘲是美國的棋子,但上述的回顧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也能扮演主動的角色。就像這次蔡英文選後接受BBC專訪首次清楚拋出「不需要宣布獨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震撼彈,不少人猜測背後或許有美方私下釋出的善意,但這種說法卻忽視了,其實是台灣人展現817萬的民意支持蔡英文路線使她當選,這樣的表態才有可能。
     
    台灣人才是台灣的主人,台灣的民主,是所有台灣人最強的武器以及勝利。
     
    ▍令人驚豔的台灣民主特色
     
    這次台灣選舉受世界矚目,多家外國媒體、機構,和學者都紛紛組了觀選團來台灣,有些人已經來過很多次了,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其中,不少人在這次的選舉中被台灣蓬勃、熱鬧,且草根的民主給驚豔,甚至留下了「台灣人用生命在守護民主」這樣的評語。
     
    為什麼說是草根呢?以美國為例,因為選舉人團制度,除非你是在關鍵的初選、搖擺州,不然你幾乎看不到候選人的積極造勢。所以當他們看到台灣選舉,無論都市還是鄉村選區,每個候選人都奮力掃街拜票、站路口、送遊覽車、衝菜市場,並且一雙一雙地去握選民的手拜託賜票的時候,其實內心都是激動不已的,覺得這樣熱鬧的選舉活動非常有「人」味,也發出無怪乎台灣人如此熱衷選舉、投票率也比美國高出許多的感嘆(美國近年歷屆總統大選投票率只有50%多)。
     
    另一個讓這些外國觀選人覺得驚訝的體驗,是我們的開票過程,因為在美國是沒有「唱票」這件事的。有人就表示,看到一張張的選票由選務人員揀起、唱票、亮票、最後畫上計票板,覺得這樣的畫面很令人感動:原本概念抽象的「民主」,此刻是如此真切地、由眾人協力小心翼翼地在眼前發生。而且他們也發現台灣民眾在投完票後,都會有人繼續留下來在投票所監督開票過程,並且透過科技工具即時現場轉播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人對於選舉重視和謹慎的程度,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上述幾項台灣特色的選舉文化習慣之外,要觀察一場民主選舉的水準,通常選舉結果出爐的那一刻是觀察重點。
     
    1月11日晚間8點40分,韓國瑜率先宣布敗選,他向支持者表達謝意之後,表示已經與蔡英文通過電話恭賀她勝選。隨後,他向支持者說:「既然人民已經做出決定,我身為參選人一定服從開票結果 ... 明天起來還是希望見到團結的台灣 ... 祝福她(蔡)也期勉她。」另一方面,蔡英文在晚上9點舉行完國際記者會後,來到競選總部向支持群眾發表勝選感言:「民進黨贏是民主,國民黨贏也是民主,親民黨贏也是民主 ... 我們都是台灣人,所有的台灣人都是家人。」
     
    對許多國家來說,能夠好好地辦完一場全國性選舉就很了不起了;而能夠在選舉勝負揭曉之後,第一時間各方人馬接受選舉結果,相互退讓、祝福,並要求支持者們在選後要與意見不同者團結,則是更了不起的表現。要知道,在很多地方,選舉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暴動和政變。台灣政治人物面對選舉結果的成熟態度令他們印象深刻。而讓這些外國人意外的還在後頭,原本以為投開票完之後選舉活動就可宣告結束,殊不知在台灣,這代表的是謝票活動的開始!不管你是勝選或是落選,選完之後有風度地上街向支持你的群眾表達感謝之意(甚至有時候一謝就是好幾天),這對這些國外觀選員來說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一個美麗風景。
     
    ▍新一代的亞洲事務專家
     
    放眼國際媒體或者智庫報告,近來對台灣的報導在深度和廣度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新高點,選前選後的分析超級多。這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在於,現在關注台灣的記者以及研究者們,和上一個世代所經歷時空背景的已經不一樣了。現在有許多記者常駐台北,研究者和記者們也形成了一個社群,大家平時互相討論以及傳遞資訊,所以也讓台灣相關的報導及研究更加地貼近現實。
     
    相較於前一個世代的中國研究者,其所見證的中國是那個成功讓許多人們脫貧,並轉型成世界工廠的中國;新世代的研究者、具有發言權的人們,看到的中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霸權、在新疆建立集中營監禁維吾爾人、迫害西藏人、暴力對待香港抗爭民眾、不斷文攻武嚇台灣的中國。
     
    現在所謂「擁抱熊貓派」(panda hugger)、覺得多交流中國自然就會民主化的這類觀點已經愈來愈少了,當這些新世代漸漸在決策體系中取得位置並發揮影響力時,新的國際關係和政策就會成形。而這次台灣的選舉破紀錄的外媒和學者來台觀選報導,背後的意義其實是,我們讓這一群新世代的影響力領袖,見證了這個台灣人用生命也要保護的民主。這些都會是往後台灣在國際上立足的資產。
     
    ▍威脅仍然存在
     
    雖然這次選舉結果被不少人視為是對抗民粹型政治人物、中國入侵野心的勝利,但民主的威脅仍然存在。這一兩年來,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對假錯消息、網軍、網路滲透、資訊戰等現象的存在毫無疑問(當然可能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無端指控),而我們也確實目睹其分化社會、激化議題的威力。在這個「似乎人人都可能是網軍」的時代(再加上政治人物也常常會這樣指控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大家把彼此之間的攻防拉得緊繃,彷彿是撮隨時等待引爆的火藥。儘管我們大概都不想承認,自己有時候也是那個跟著連鎖爆炸反應,把某一個議題炸成焦土使得各方再無轉圜餘地的人,但我們都經驗過,也知道待激情褪去後有時候會有那麼些後悔。
     
    講這些不是要大家從此對議題噤聲,不再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理念。而是要說,我們應該要時時警惕自己,我們到底是在「溝通」還是「攻擊」?有時候打臉酸民很爽,一直打臉一直爽,但爽完之後只是讓勝者與敗者各自回到自己的同溫層炫耀與討拍,同溫層更加鞏固,交流溝通更無可能,更別提絕大多數的網路論戰都沒有顯而易見的勝方與負方,只有混亂和出征動員,最後受傷最重的或許是該被好好理解的議題本身。
     
    在一個外國人看這次選舉的分享中,他說有一次身上大包小包提滿東西搭公車,上車時一位全副武裝的鋼鐵韓粉見狀便主動把位子讓給他,讓他感觸很深。儘管政治理念可能南轅北轍,但對他來說這位韓粉依然是一位熱情親切的台灣人,而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當成「人」來尊重。網路平台以及社群媒體只讓我們看到彼此的某個切面,然後不斷放大、複製、轉譯、圍觀,一不小心太過投入就會深陷其中變得麻痺,丟失了自己那溫暖的一面。
     
    到底要怎麼面對資訊戰,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持續去討論的事,除了提升自己媒體識讀的能力:留意訊息來源、資訊內容是否過於誇大煽動、分辨訊息種類(像是我們之前講到的,一篇文章到底是「內容」、「報導」、「評論」、「分析」,其實都很不一樣)、了解媒體立場等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記得提醒自己,偶爾也要把網路上互動的那些帳號當「人」看吧。
     
    #週末來點正能量
    #下面歡迎分享與酸民溝通技巧
    #面對政客的胡言亂語我們仍會盡量做多一點的背景說明補充

  • 交往一週年感言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19 18:29:54
    有 727 人按讚


    🌶️🌈❤️

    【外界如何看台灣總統大選】
     
    選後一週了,觀測站有些話想和大家說。之前我們有就有提到過,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真的是世界級,不只是選前大量外媒(據外交部統計,有超過113家國際媒體、235位外籍記者)來台報導;選舉結果底定之後,更是前所未見地有超過8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以官方或是個人的名義透過致函、致電或社群平台發文等方式祝賀蔡英文連任總統,相信這幾天大家也看到很多相關的整理了(https://pse.is/NNW6F)。有些重量級賀電(例如美國國務卿),更是史上首次。
     
    今天,觀測站想要分享一些我們觀察到的,外媒、學者來台灣的觀選心得。
     
    ▍對兩岸關係的公投
     
    這次台灣的大選,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認為是對兩岸關係的一次公投(referendum),而選舉的結果明確且響亮地告訴國際:台灣人民選擇了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拒絕中國的一國兩制。
     
    或許台灣人覺得這只是又一次選舉投票,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小編卻覺得這是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最強而有力的事情之一。要知道,過去數十年以來,中國在全世界大撒幣做大外宣(像是到處設立孔子學院,或是贊助學校做企劃、智庫舉辦研討會),要宣揚他們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讓大家覺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是中國人。
     
    結果,我們靠著幾乎不需耗費人民任何額外成本(除了請假通勤以外)的出門投票,一個天氣晴朗美麗的星期六,就瞬間摧毀中國過去在國際苦心經營的各種宣傳(出門投票的CP值是不是很高呢?)。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和中國不一樣,台灣人沒有要當中國人,台灣人想要的是能自在呼吸、自由說話、當權者必須尊重民意的生活方式。
     
    去年是《台灣關係法》簽署生效40週年,有許多相關的研討會都在檢討過去這40年美、中、台之間的地緣政治變化,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台美升溫、美中競逐」的局面?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的期望落空並開始改弦易轍這我們現在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40年來在這三邊關係中最大的一個變動,其實是台灣的民主化。若台灣當年沒有走上民主化的路線,若我們沒有一直持續地進行民主深化,今天我們看到的美中台情勢絕對不是這樣。(話說回來,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美國推了好幾把。絕對不是獨裁者的恩賜喔!)
     
    「自由民主」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一個具有強大威力的價值信仰。因著這樣的信仰,讓過去這幾年來美國對台的發展策略漸漸與中國脫鉤,從兩岸關係下的台灣,變成印太地區中的台灣。儘管很多台灣人會自嘲是美國的棋子,但上述的回顧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也能扮演主動的角色。就像這次蔡英文選後接受BBC專訪首次清楚拋出「不需要宣布獨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震撼彈,不少人猜測背後或許有美方私下釋出的善意,但這種說法卻忽視了,其實是台灣人展現817萬的民意支持蔡英文路線使她當選,這樣的表態才有可能。
     
    台灣人才是台灣的主人,台灣的民主,是所有台灣人最強的武器以及勝利。
     
    ▍令人驚豔的台灣民主特色
     
    這次台灣選舉受世界矚目,多家外國媒體、機構,和學者都紛紛組了觀選團來台灣,有些人已經來過很多次了,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其中,不少人在這次的選舉中被台灣蓬勃、熱鬧,且草根的民主給驚豔,甚至留下了「台灣人用生命在守護民主」這樣的評語。
     
    為什麼說是草根呢?以美國為例,因為選舉人團制度,除非你是在關鍵的初選、搖擺州,不然你幾乎看不到候選人的積極造勢。所以當他們看到台灣選舉,無論都市還是鄉村選區,每個候選人都奮力掃街拜票、站路口、送遊覽車、衝菜市場,並且一雙一雙地去握選民的手拜託賜票的時候,其實內心都是激動不已的,覺得這樣熱鬧的選舉活動非常有「人」味,也發出無怪乎台灣人如此熱衷選舉、投票率也比美國高出許多的感嘆(美國近年歷屆總統大選投票率只有50%多)。
     
    另一個讓這些外國觀選人覺得驚訝的體驗,是我們的開票過程,因為在美國是沒有「唱票」這件事的。有人就表示,看到一張張的選票由選務人員揀起、唱票、亮票、最後畫上計票板,覺得這樣的畫面很令人感動:原本概念抽象的「民主」,此刻是如此真切地、由眾人協力小心翼翼地在眼前發生。而且他們也發現台灣民眾在投完票後,都會有人繼續留下來在投票所監督開票過程,並且透過科技工具即時現場轉播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人對於選舉重視和謹慎的程度,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上述幾項台灣特色的選舉文化習慣之外,要觀察一場民主選舉的水準,通常選舉結果出爐的那一刻是觀察重點。
     
    1月11日晚間8點40分,韓國瑜率先宣布敗選,他向支持者表達謝意之後,表示已經與蔡英文通過電話恭賀她勝選。隨後,他向支持者說:「既然人民已經做出決定,我身為參選人一定服從開票結果 ... 明天起來還是希望見到團結的台灣 ... 祝福她(蔡)也期勉她。」另一方面,蔡英文在晚上9點舉行完國際記者會後,來到競選總部向支持群眾發表勝選感言:「民進黨贏是民主,國民黨贏也是民主,親民黨贏也是民主 ... 我們都是台灣人,所有的台灣人都是家人。」
     
    對許多國家來說,能夠好好地辦完一場全國性選舉就很了不起了;而能夠在選舉勝負揭曉之後,第一時間各方人馬接受選舉結果,相互退讓、祝福,並要求支持者們在選後要與意見不同者團結,則是更了不起的表現。要知道,在很多地方,選舉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暴動和政變。台灣政治人物面對選舉結果的成熟態度令他們印象深刻。而讓這些外國人意外的還在後頭,原本以為投開票完之後選舉活動就可宣告結束,殊不知在台灣,這代表的是謝票活動的開始!不管你是勝選或是落選,選完之後有風度地上街向支持你的群眾表達感謝之意(甚至有時候一謝就是好幾天),這對這些國外觀選員來說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一個美麗風景。
     
    ▍新一代的亞洲事務專家
     
    放眼國際媒體或者智庫報告,近來對台灣的報導在深度和廣度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新高點,選前選後的分析超級多。這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在於,現在關注台灣的記者以及研究者們,和上一個世代所經歷時空背景的已經不一樣了。現在有許多記者常駐台北,研究者和記者們也形成了一個社群,大家平時互相討論以及傳遞資訊,所以也讓台灣相關的報導及研究更加地貼近現實。
     
    相較於前一個世代的中國研究者,其所見證的中國是那個成功讓許多人們脫貧,並轉型成世界工廠的中國;新世代的研究者、具有發言權的人們,看到的中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霸權、在新疆建立集中營監禁維吾爾人、迫害西藏人、暴力對待香港抗爭民眾、不斷文攻武嚇台灣的中國。
     
    現在所謂「擁抱熊貓派」(panda hugger)、覺得多交流中國自然就會民主化的這類觀點已經愈來愈少了,當這些新世代漸漸在決策體系中取得位置並發揮影響力時,新的國際關係和政策就會成形。而這次台灣的選舉破紀錄的外媒和學者來台觀選報導,背後的意義其實是,我們讓這一群新世代的影響力領袖,見證了這個台灣人用生命也要保護的民主。這些都會是往後台灣在國際上立足的資產。
     
    ▍威脅仍然存在
     
    雖然這次選舉結果被不少人視為是對抗民粹型政治人物、中國入侵野心的勝利,但民主的威脅仍然存在。這一兩年來,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對假錯消息、網軍、網路滲透、資訊戰等現象的存在毫無疑問(當然可能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無端指控),而我們也確實目睹其分化社會、激化議題的威力。在這個「似乎人人都可能是網軍」的時代(再加上政治人物也常常會這樣指控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大家把彼此之間的攻防拉得緊繃,彷彿是撮隨時等待引爆的火藥。儘管我們大概都不想承認,自己有時候也是那個跟著連鎖爆炸反應,把某一個議題炸成焦土使得各方再無轉圜餘地的人,但我們都經驗過,也知道待激情褪去後有時候會有那麼些後悔。
     
    講這些不是要大家從此對議題噤聲,不再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理念。而是要說,我們應該要時時警惕自己,我們到底是在「溝通」還是「攻擊」?有時候打臉酸民很爽,一直打臉一直爽,但爽完之後只是讓勝者與敗者各自回到自己的同溫層炫耀與討拍,同溫層更加鞏固,交流溝通更無可能,更別提絕大多數的網路論戰都沒有顯而易見的勝方與負方,只有混亂和出征動員,最後受傷最重的或許是該被好好理解的議題本身。
     
    在一個外國人看這次選舉的分享中,他說有一次身上大包小包提滿東西搭公車,上車時一位全副武裝的鋼鐵韓粉見狀便主動把位子讓給他,讓他感觸很深。儘管政治理念可能南轅北轍,但對他來說這位韓粉依然是一位熱情親切的台灣人,而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當成「人」來尊重。網路平台以及社群媒體只讓我們看到彼此的某個切面,然後不斷放大、複製、轉譯、圍觀,一不小心太過投入就會深陷其中變得麻痺,丟失了自己那溫暖的一面。
     
    到底要怎麼面對資訊戰,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持續去討論的事,除了提升自己媒體識讀的能力:留意訊息來源、資訊內容是否過於誇大煽動、分辨訊息種類(像是我們之前講到的,一篇文章到底是「內容」、「報導」、「評論」、「分析」,其實都很不一樣)、了解媒體立場等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記得提醒自己,偶爾也要把網路上互動的那些帳號當「人」看吧。
     
    #週末來點正能量
    #下面歡迎分享與酸民溝通技巧
    #面對政客的胡言亂語我們仍會盡量做多一點的背景說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