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這一行》|#片山一行|#臉譜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總是忍不住想起以前在做故事開發的那段日子。我始終很難跟別人介紹自己,雖然職稱掛著「#編輯」,但做的工作卻不盡然與編製書本有關,著重的反倒是前期的 #內容開發。更精準點來說,處理的是進入實體出版階段之前的內容經營上,也就是跟作者討論:這本書的...
《#編輯這一行》|#片山一行|#臉譜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總是忍不住想起以前在做故事開發的那段日子。我始終很難跟別人介紹自己,雖然職稱掛著「#編輯」,但做的工作卻不盡然與編製書本有關,著重的反倒是前期的 #內容開發。更精準點來說,處理的是進入實體出版階段之前的內容經營上,也就是跟作者討論: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麼?它吸引人嗎?劇情這樣寫有合乎邏輯嗎?有沒有偏離故事軸心呢?從作者提交大綱的那刻起,我這個內容編輯就是他的加油團/頭號讀者/劇情顧問等斜槓身份,必要時還得成為作者的談心對象,而我相信,為了更理解故事之所以這麼寫的理由,這些脈絡的認知都是必要的。
書裡匯集了作者片山一行從事近五十年的編輯心得,在為數不少的日本編輯人著作中,這本的概念算是十分好懂的一本。回顧從嚮往出版與沾上了一點出版邊後的現在相比,我對出版業錙銖必較的成本計算依然無法自信地說出一番心得,但大抵來說至少已經從總是一片想像的虛無中,可以繪製出約略模樣。不管是從出版部門的同事那裡偷點東西來學,或是自己持續關注出版人的社群平台乃至任何報章雜誌的採訪,概念的積累也算讓我更具體地認知到這會是個怎樣吃力不討好,可視本質散發的匠人精神依然使我深深迷戀的魅力產業。
而片山一行也這麼恰好地在書的尾聲提出與我不約而同的想法,我們都對書——更精準來說是「紙本書」——有種執著的迷戀,閱讀紙本載體成為無法明言的「儀式」,不考究成本、時間、空間存放這些現實因素,純粹為了它的誕生即該是紙本,若非,就會毀損了曾經從閱讀中找到的美好,必然是透過紙張翻閱的觸感與散發的新舊書氣味所觸發的往昔,沒有辦法在這段體驗路徑中取捨讓步,最終被簡略地包裝成對於出版一事的嚮往,一種難以被金錢計算成本的浪漫。
「編輯在做什麼?」是我印象中,一位道行高深的出版人曾對年輕朋友們提出的問題;同樣地,同事也曾問過如果我真的有機會回到出版業,會想編輯怎樣的書?我知道這是個很奢侈的問題,在包山包海什麼都要懂些皮毛的產業現況下,沒有所謂責權分明的編輯,至少台灣,多數的出版社都是如此,更不可能選擇自己想編什麼樣的書——特別是資歷不足的編輯。懂編書、懂美術、懂行銷、懂會計、懂這本書的從裏到外,卻永遠不懂為什麼消費者為什麼寧願花幾千幾萬在別的奢侈品上,卻要對書的價格斤斤計較。做書豈是種原罪?明明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我對於本段句首的問題回應——是為了溝通,為了與社會交換意見,為了讓你找到更多不經意的可能,為了保存,將這些目的最後具體化成「書」這項媒介,然後不需要什麼門檻地,就能交付到你的手上,進入你的生活。
曾經我非常堅持於「一定要當編輯」、「為了成為編輯,我非得去台北生活」、「不是文學線我就不投」這些沒有退路的執著,並不是說這份決心現在看來僅剩幼稚的唾棄,而是在經歷了身份轉換後,從一知半解變成好像懂了些什麼,漸漸讓自己的眼光別再侷限於某一個方向或許會是更好的學習路徑。離開公司,我知道自己並不會在這個地方受挫後便對出版失去熱忱,在初心未變質的情況下,我讓自己從製作端來到銷售端,也就是片山一行說的「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書店店員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去嘗試、去認知,為什麼台灣人除了對購書一事普遍吝嗇(使用這個詞是基於事實,我有一定的自信不認為去侮蔑了誰)外,一但願意花錢消費,買的多是以「工具取向」的書籍(這就是我個人偏好,不帶評價)。因此,不免俗地,編輯最終仍要思考「做什麼樣的書被看見的機率才會提高」,進而將書的想像往市場趨勢靠攏,大至主題選定,小到紙質選用。我賣書,所以我更能體會多數消費者們想要「我付出的每一分錢都是能獲得回報」的內容,事實上,這種消費心態不也適用在多數市場中嗎?投資理財、心理勵志、保健養身這些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的書種成為主流,其實就算不從消費第一線觀察也可以根據網路通路的年度報告書略知一二,只是當你身處其中,親力親為地推薦、分享、交流,私心喜歡的書籍時,有客人因此受到影響而決定購買,那種成就感會讓我無限上綱自己也從遙遠的末端為整個出版業做了點什麼,只因這是我喜歡的事物,光是存在即為美好。
爾後,我又將從編輯者、閱讀者,過渡到研究者的角度再更廣泛地認識出版,這個選擇至始至終我都是雀躍且引以為傲的。我總是在讀了許多深受感動的書籍後,暗自質問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在這個年紀,或者假想自己到了那個時候,我到底能不能也寫出這麼好的作品呢?我的能力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再更為突破?種種想法不只是我,片山一行在描述編輯過程時,他自己也始終脫離不了「為什麼要編這本書」的起心動念。我們都必須在追逐的過程,不斷地質疑自己,回頭思考。沒有人會告訴我工作兩年後再回去讀研究所是好是壞,我勢必也會面臨生計上、能不能畢業等瑣碎常見問題,編輯也是:用這個副標是好的嗎?我覺得成本太高了,可是用比較便宜的紙我會損失多少讀者?幫作者改稿,但我要幫他改到什麼程度才好?暢銷沒有公式,成功亦然。
我並不覺得自己從《編輯這一行》這本書中獲得什麼新東西,然而那是因為自己已經走過的路,二度攝取已有的認知不代表它是一本沒有什麼內容的書,反倒讓我為此高興原來自己還是有所長進的。而到底這本書適合怎樣的人?建議可以翻一下前面幾頁台灣出版者的推薦序,大概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交大資工二階心得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趁一元優惠訂了Miula的科技巨頭,
想說先把過去一年累積的文章看完再決定要不要續訂,
看了三分之二的心得是:
非常完整的尖牙股(FAANG, 臉書,蘋果,亞馬遜,Netflex,谷歌)財報與策略分析
以專業經理人到CXO的思考角度與財報走向,解析科技巨頭的策略與思考走向
.
舉例來說,行外人有時候會說
『當巨頭想要走入你的賽道時候,你就等死吧』
這至少有三大問題
1. 忽略了巨頭公司的無效率:大型組織考慮的事情多,而且難免有官僚或曾ㄘㄡˊ規矩把關,要把事情做好沒有小公司單純
2. 忽略了巨頭公司有自己的課題:業務要持續成長啊,要找到根本業一樣大的機會啊,新機會到底是需要全力一搏還是只是試水溫呢?
3. 忽略了每個巨頭有自己的DNA:SONY能做的事情,微軟未必能做,反之亦然。這中間的差異不只是誰比較能啟動第二曲線而已,還有啟動後是否跟公司內現有的優勢配合。
籃球天才去打職棒,可能只是平庸的職棒選手。
那些以為資本代表一切的,我都懷疑他們沒上過班,沒工作過。
Miula 的好處是他不會這樣,很務實地站在行內同業的角度,從每季的財報來看,這些巨頭的新業務到底是裝飾品、水花,還是實打實的下功夫在努力。
他講微軟跟Sony 的遊戲策略、臉書的Fintech 走向、Tesla對汽車保險的野心,還有對Netflix 經營團隊的評價等等。都有他自己的看法,明天就去這些公司上班也不令人意外那種。
.
Miula身為資深遊戲業界高階從業人員,對騰訊的分析也是我近年見到比較清楚的
台灣媒體對中國網路三巨頭BAT(過去是指百度、阿里、騰訊,後來把百度換成美團幕後的今日頭條)的報導常常偏重阿里。
阿里是也很厲害,佈局很廣,淘寶跟天貓東西也賣得嚇嚇叫。但是騰訊作為社交大佬,人們在上面花費的時間更不容小覷;只是在台灣媒體上卻總是那個『阿里旁邊的配角』
Miula 從遊戲業角度出發,提醒大家擁有王者榮耀與英雄聯盟的公司,再怎麼說也是狠角色。如果有個平行世界,騰訊跟臉書合作,會有怎樣的戰略高度啊。
還好沒有那個世界,但是騰訊的營收三本柱(遊戲、廣告與Fintech)的比例、成長動能與在該行內的地位,更讓看熱鬧的仿佛有點入門感。
看財報數字與比例,總是讓人感覺更清晰。
.
推薦
原價也可以買
#方格子科技巨頭解碼
#Miula
交大資工二階心得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學生 #臺灣教育 #大學申請 #備審資料 🇹🇼
如何寫好備審
「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系統」將於4月2日上午9時開放,為避免網路塞車,請考生務必儘早上網完成審查資料上傳作業。
數理資優,國文一路被當
就像許多著迷於電腦的男孩,他從玩電動遊戲開始,展開強大的自學能力。進土城國中後,韋詠祥協助資訊組長管理學校數十台網路設備,接觸到程式設計,慢慢發現「寫程式比電玩好玩太多」。他透過網路自學程式語言,順便自學英文閱讀和口語表達,「高三時為了去德國參加一個駭客活動,他還自己學了德文,」媽媽吳曉惠也很佩服。
但對於不喜歡的事物,倔強的韋詠祥則只會「勉強去完成」。從土城國中到清水高中,雖然都在數理資優班,但他的學業成績卻很普通。高一的班導王慶惠笑著回想:「他國文從高一起一路當,每學期都要補考。」但是韋詠祥參加各種資訊學科相關比賽都拿下好名次,「所有人都看到他的亮點,」王慶惠表示:「校長都說『這種孩子我們教不了,要讓校外的高手來教』。」因此清水提供很大的空間,讓韋詠祥請假去參加各種不花錢的比賽和電腦相關的活動。
公開37頁備審資料PDF檔
https://img.sean.taipei/2019/05/nctu.pdf
強項1 簡歷聚焦電腦資訊經驗
強項2 用圖示和小標凸顯重點
強項3 重要事蹟一目瞭然
強項4 敘述競賽心得展現熱情
強項5 證明實力的重要作品
強項6 加分的社團表現
交大資工二階心得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英國後我看見的東西 #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一出生就知道的事 #文超長慎入
另外打了一篇關於前面分享半路出家的矽谷軟體工程師的文章,不然那邊已經很長了,還要另外看完很長的心得,應該很累。
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故事的想法是什麼。
看了作者的粉絲頁,顯然也是非常有人氣。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像是幾年前的我,看了以後大概會覺得,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吧!
雖然作者一直提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自己是半路出家,自己艱辛的路程,但在台灣已經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英國後,很多想法都改變了,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覺得遙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好像都沒那麼遙遠。
從小名列前茅、考上台大化工,這要是發生在我家,大概已經會是讓我爸媽可以到處去說嘴的事情。不知道該說這是城鄉差距還是因為我們是井底之蛙。
這邊並不是想要戰什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一路走來我一直覺得,看看身邊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是在作夢或者無比幸運吧!
就像作者說到,在矽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之類的,其實看到以後我都很想說,難道在台灣你不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嗎0.0? 在台灣,你已經是在台灣的頂端了,所以看見的東西跟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就好像線上遊戲裡的世界一樣,當你在新手村的時後,遇到的人都是低等級的人,然後當你到100等之類的,你身邊的都是100等的強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110等的人,你就會覺得對方很強之類的。(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好。)
不知道為什麼,「#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這句話一直讓人想起,即使我根本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哪一本國文課本裡面的哪一個作者寫到的,我只記得是作者的爸爸跟他說的,但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沒關係,只要記得有用的句子XD)
其實我從來都沒去過美國,我也不知道矽谷長什麼樣子,或許是待在英國很安逸,在劍橋的生活很安全又舒適,人家又常說什麼劍橋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之類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想去美國生活(觀光可能可以考慮)。
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後,有人和我說,他覺得在英國找工作其實滿容易的,比美國容易多了(比較級),但那個人後來回台灣了。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英國找工作已經是萬般艱難了,聽起來當然也是覺得很刺耳,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我又能怎麼樣?沒有任何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學也不是理工科的。(說真的連在英國都沒有人認為歷史系畢業會跑去寫程式,一般他們文科的就會一路在文科世界打轉居多)
我記得當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去買了他們高中的數學課本,因為即使是畢業生等級的工程師的工作,都要考簡單的數字能力測驗(有點像我們國高中數學那樣),對很多人來講可能輕而易舉,但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來英國以後,發現長期留下來工作的人,幾乎也是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居多,多到可以組成同學會、校友會等等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好事,代表來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自己看見的世界真的改變了很多,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人想出國,大家都說我們都是一科殘廢才會考上這間大學.......即使學校有好多交換學生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會申請去大陸,因為不用考多益。光是畢業要多益成績這件事情,就搞得大家很苦惱。
反觀這些在台大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真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些在台灣頂尖大學生活過的人們應該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們總是一直朝著像往國外生活的目標前進,或者嚮往去更遙遠的地方生活,挑戰困難的工作,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事情也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
然後,以前在我的大學,當你跟其它人說你想出國念書時,大家只會跟你說「加油」,除非你家有錢,不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想像我一樣,堅持去搞什麼留學貸款,然後一路走到現在(遙遠的還款道路)。但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當初去聽了一堂通識課,通識課的國文老師是東華博士班的學生,他說了原本自己都看好留學貸款要出國,最後還是留下來了,以及我的國中班導,他的夢想是出國念美術,他說了自己以前很努力兼兩三份工作,存了錢,很想出國,最後還是把錢在台北買了間小套房,然後結婚生子。那些人的遺憾,都成了我心中的動機,就是,難道像我們這樣的背景,就沒有機會達成夢想嗎?那這樣我老的時後會和他們一樣後悔嗎?
在台灣似乎已經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畢竟當你已經上了大學,念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事已成定局,出社會工作以後,更難去翻轉你原本的局勢。
從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可能在寫程式或在電腦相關方面特別有天份,我也覺得看文件很煩,我喜歡看動漫、打電動、逛街、吃美食,和大家一樣,也不是一個工作狂(除非我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常常也覺得好煩喔,為什麼薪水不能多一點。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一樣,一直想要讓自己變強,一路拚到矽谷,或者一直想往上爬,一直努力精進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或看書,也只是因為現實所逼)。常常我只是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是有點安逸耍廢的日子。
我想要說的事情很多,但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很多事情是非常無比複雜的。這些事情牽扯到,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階級複製,產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小孩能不能考上好學校以及出國念書工作,跟家庭背景的關聯性而已。
而且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是發生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即使英國也是如此。
如果出生在一個鄉下地方(例如基隆市),爸媽只是很普通的人,普通到可能會跟你說,好好念書,考上台大,然後看你的科系是什麼,假設是文科可能叫你考公務人員,假設是理工科可能就會一路支持你念書,尊重你的決定,即使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你在做什麼,如果是商科就會希望你找間穩定的大公司進去工作。 如果是女生,可能快要三十歲了就會希望你快點結婚,或者有穩定對象就會趕快希望你結婚,如果是男生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女朋友,幫你準備聘金聘禮娶老婆。
如果你考上了清大或交大的理工科,畢業後進去聯發科或台積電或竹科大廠,爸媽也會覺得很驕傲,然後你可能在那邊沒日沒夜的工作,努力存錢買房子,希望賺錢好好孝順辛苦的爸媽,或阿公阿嬤。漸漸地你成為了科技新貴,你很努力地賺錢,為了要給家人好的生活,結婚生子之類的。
如果考上了普通或所謂後段的國立大學,家裡也會覺得,還好是國立大學已經很努力了,然後也是想辦法進入大企業工作,或中小企業,走類似的人生。
如果考上了私立大學,或者所謂的排名不太好的大學,家裡也是會覺得,好了,這樣也沒辦法了,那就趕快學習一技之長,看看能不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做做,也是努力朝向和前面兩條路的人生前進。
看完自己打的文字以後,都覺得可以畫一個流程圖了。
然後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跳脫這個流程圖? 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甚至會想到我要出國,我要挑戰世界的舞台?大部分的人畢業以後都還在還大學跟研究所的就學貸款,過著每天上班下班 加班熬夜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算滿幸運的, 家裡不用靠我養家活口,另外也因為我的阿嬤總是告訴我他去夏威夷旅遊看到的事情、去美國旅遊看到的事情(好像退休以後跟我阿公兩個人跟著宗親會一起去的),後來我阿公掛了以後阿嬤常常懷念,但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很想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阿公阿嬤都沒念過什麼書,因為戰亂,家裡貧困,但阿公很努力自學,算是識字,後來阿嬤才去念了補校,學國語)
反觀我的爸媽,雖然念到了五專、大學,但是卻非常無比的保守,總是希望我找個好人家嫁了(最好家裡有房子),然後考公務人員,沒事不要念研究所,念那麼多書幹嘛。
即使我們家是這樣,但從小學到國中,我們家已經比同地區的大部分的同學的家庭環境好很多了。
小時候也常常有書可以看,要買參考書、自修、課外書也可以買,甚至小學還可以去芝麻街美語學了快兩年,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很多了。
從小學以來,家裡也已經有電腦、印表機,這些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些東西,我也沒辦法用ADSL,也不懂網路的重要性,也不懂電腦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由此可見,我大概比同地區的一些小孩,更有機會跳脫那個流程圖。
接著,即使沒有考上台北的明星高中,也進所謂的基隆第一志願,爸媽雖然不太高興,也就算了。高中時期,我的課業表現也不太好,也不太想去上學,也覺得念書很煩。學測考得不好,指考也沒好好念書,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懂,當時為什麼念不下書呢?即使一直去圖書館,即使一直和同學揪團念書,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考上台大。
另一方面,高二的數學老師說,高一的數學老師沒教好,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國中的數學老師沒教好。但事情是,時光也沒辦法倒轉,他們說那些也沒什麼用,所以我數學學測和指考還是考得很爛。
其它科目,英文也普通,我最喜歡的還是國文跟歷史,但國文我偏偏又很討厭現代散文和現代詩,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喜歡的大概是作文吧!
剩下喜歡的是美術,可是除了美術課以外,平常也沒什麼機會可以接觸到,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學過畫畫的同學比,更不用想說去考設計系那類需要術課考試的系。
於是大學就自己填了喜歡的歷史系,就這樣了。
然後爸媽又吵著叫我轉系轉學,說什麼歷史系畢業會沒工作(這句話自從我考上歷史系以後不知道聽了幾百萬遍),我說可以去博物館啊! 也是公務人員啊! (之後他們就一直叫我考公務人員)。
我媽一直想要我念財金或會計系,其實商科我實在沒甚麼興趣,比較想念的大概是國際企業或者資管、企管那類的。我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當時認為),然後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時候就想要創業之類的,或想當高階經理人,所以想念個國際企業(其實也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後來就雙主修了國企,經歷了一些挫敗,其實到最後自己也覺得沒什麼興趣,應該說覺得那些,商業策略滿有趣的,但實際上還要念會計、經濟、財務管理,然後一大堆分組報告,也覺得那些東西都很主觀。期間也是滿心灰意冷的,但是為了混個文憑,出社會好找工作以及對爸媽交代(畢竟他們還是給了微薄的生活費),還是得努力混到畢業。然後也覺得自己應該去努力弄個實習,參加了華碩校園CEO那個計劃,然後從此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的廉價工讀生,又一次心灰意冷。
然後緊接著又推甄研究所失敗,韓國交換了半年學生回來,只好先隨便找份工作做,一邊準備來英國念書。
期間,我的代辦一直擔心我會放棄,他說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放棄出國念書了。當時我心裡想,怎麼樣都不可能放棄,要是放棄我就要一輩子領28K了。期間也經歷了在外商公司看到的人情冷暖,台灣人被外商壓榨,高階主管幾乎都是海外外派,看似著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光環,實際上領著28K還要犧牲生活品質。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在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悲慘,同時還要跟當時男友的爸媽吵架,我爸媽吵架,各種吵架,當時男友的爸媽也是傳統型的,想要找乖乖牌媳婦伺候他們,又覺得我配不上他們兒子,各種搞破壞搞分手,搞到兩家爸媽都一直吵架,搞到我媽都要去報警= =(大概跟台灣鄉土狗血劇情一樣)
還好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重視感情的人,因為當時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要準備考雅思,擔心留學貸款,根本已經無法分心去搞那些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滿足到,自己都快要餓死累死了,怎麼有辦法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什麼自我成就。(雖然胖子說那些心理學大師都沒有科學根據 不足採信就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是一路上很慶幸得自己果斷的做出一系列的決定。
如果現在要來回顧說,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情,或者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情,好像也不算太多.........因為如果當時就知道很多事情,今天大概也不會一路走到這裡,做出那些決定吧! 如果我一開始就念了資工系,可能就會去普通的公司當工程師,領著比做海運多一點點的薪水,過著偶爾去吃大餐、打桌遊、加班的小確幸生活,然後跟男朋友結婚生子之類的我猜.......
如果要說希望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事情,我大概會說,希望自己在Durham念書的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以及剛畢業去工作的時候,積極進取一點,努力的跟同事多social 一點(雖然這個也很難啦!) ,然後多念一點英文,法文,多認真做一點事情?
目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大概只有在英國這段日子覺得要改進,在台灣的日子其實都覺得是必經之路啊!
其實來留學的時後,認識的朋友們,有滿多都是家裡本身條件還不錯,爸媽也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有一個日本朋友和我說,以前有些霸凌他的人會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家有錢,所以可以去澳洲念書,可以去英國念書,可以好像有成功的人生,其實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所以我也不想說自己好像很努力之類的,別人都不努力,我相信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也是很努力的在他們的路上走。
也看過很多人,雖然家裡不錯,也不會跟家裡拿錢,一路打拼。
就像那些考上頂尖大學的人,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他們優秀,也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很認真努力的人,所以才名列前茅,可能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在看漫畫的時候,他們都在家裡念書,當然也有很聰明的人,可以邊打電動看漫畫、參加各種活動、興趣,還是考上了頂尖大學。
我並不喜歡去做人跟人之間的比較,因為被什麼好比的,胖子也常說,他並不覺得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比其他人優秀,就只是他們可能比較幸運,可能從小環境薰陶,可能就是家裡有錢念了私立學校,可能就是剛好面試官喜歡他們? 各種可能性,但絕對沒有誰比誰優秀這件事情。(大概自從二戰以後他們很怕這種優越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所以那個作者上了大學,就像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他的每一段挫折,也都是因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去了大池子或者大海,遇到其它更大的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是如果把他放回台灣這個小池子,他已經算是超級超級大魚了!
所以即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廢,自己跑到某個小池子裡可能會變成大魚?!
應該說我常常寫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所以才說是廢文XDDD 看得懂了人大概就看得懂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