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亞洲大學華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亞洲大學華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亞洲大學華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亞洲大學華裔產品中有9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戴晨志,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讓自信,成為一種習慣》 《主動,讓你變得更優秀》 第一位在美國政府當上內閣部長的華裔人士趙小蘭,曾回到台灣,與唸過兩年的母校「再興小學」學弟妹餐敘;也應台灣大學的邀請,發表專題演講。 趙小蘭女士說:「如果要得到美國人的尊敬,就要勇敢的把話說出來!不敢表達的人,是不會被看見的……勇於表達,...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輔導金國片《醬狗》,藉由一本中華民國無戶籍護照,描寫一群被遺忘在海外的中華民國人,身分認同的困境,影片議題在世局的變化下,充滿矛盾衝突,也顯現當代國族認同的焦慮,風光入選亞洲規模最大電影節「#東京國際影展」東京首映單元(Tokyo Premiere 2020) !成為唯一一部代表台灣入選該單元的...

亞洲大學華裔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01:19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

亞洲大學華裔 在 張宇 Y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09:22:35

說真的當媽好煩惱小孩教育喔!我兒時最賭爛就是去補習班,很怕升學制度的高壓升學背書,把小孩訓練成沒靈魂的肉塊(有些人到40歲都還是肉塊啊,問他喜歡什麼?不知道~你想過什麼生活?不知道~) 哈囉活了一輩子都回不知道真的很慘,拜託不要多管閒事愛替孩子做決定!根本害人。 亞洲教育很重競爭(除了自己都是敵...

亞洲大學華裔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14 06:36:01

《#布吉闖籃關》無法讓人喜愛的主角 (7.2/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布吉闖籃關》是一部運動劇情電影,由黃頤銘執導,演員泰勒高橋、泰勒佩姬、小喬治蘭登柏格主演,故事講述外號布吉的阿福瑞是個在皇后區的華裔高中生,他的夢想就是進NBA打球,但在父母親的...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戴晨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4 21:52:04
    有 2,101 人按讚

    《讓自信,成為一種習慣》
    《主動,讓你變得更優秀》   

    第一位在美國政府當上內閣部長的華裔人士趙小蘭,曾回到台灣,與唸過兩年的母校「再興小學」學弟妹餐敘;也應台灣大學的邀請,發表專題演講。

    趙小蘭女士說:「如果要得到美國人的尊敬,就要勇敢的把話說出來!不敢表達的人,是不會被看見的……勇於表達,才能出人頭地。」

    趙小蘭說,她在台灣念完小學二年級之後,就移民到美國,當時,她連一句英文都不會講。

    為了融入美國社會,她努力學習英語,也大聲地講英語;不過,自從她學會「如何在對談中插話」之後,才讓自己有「被看見」的機會。

    趙小蘭表示,亞洲人注重「聆聽」,不斷強調要試著去改善自己的缺點;
    但美國人卻是一個口語化社會,重視「口語溝通」,也透過意見表達與發言,來「展現自己的優勢,並把自己推銷出去。」

    所以,一個人要多學習口才表達,也要學會「適時插話」,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有機會出頭。

    趙女士的這番話,讓我心有戚戚焉,深有同感。

    我在藝專唸書時,每天都花至少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大聲「朗讀報紙、文章」,也強迫自己在聽演講後的發問時間,勇敢舉手發問。

    在搭公車無座位時,我站立,就讓自己唸車箱上的商業廣告文案;有座位時,我看著窗外事物,以「摩托車、大樓、電線桿……」為題,自我訓練即席演講。

    「別人沒有認識我們的義務,
    但,我們有自我行銷的權利。」

    在芸芸眾生之中,誰會來「主動認識我們」呢?不,不會!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
    主動把握機會,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優勢,把自己行銷出去,才能「被看見」呀!

    「自信,是一種習慣!」
    「主動,才不會陷入黑洞!」
      
    當一個人不怕被嘲諷、不怕被看輕,他臉上始終展現自信的笑容,他自然會「被看見」,也才會越來越優秀。

    所以,我們必須要~~
    「把自信、主動,變成一種習慣,才能變得更優秀!」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6 08:55:00
    有 45 人按讚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2:24:38
    有 753 人按讚

    說真的當媽好煩惱小孩教育喔!我兒時最賭爛就是去補習班,很怕升學制度的高壓升學背書,把小孩訓練成沒靈魂的肉塊(有些人到40歲都還是肉塊啊,問他喜歡什麼?不知道~你想過什麼生活?不知道~)

    哈囉活了一輩子都回不知道真的很慘,拜託不要多管閒事愛替孩子做決定!根本害人。

    亞洲教育很重競爭(除了自己都是敵人的概念,這樣很可惜因為對整體是耗損)西方教育重視teamwork 怎麼在共同目標上協商跟妥協,能闡述主見是優點,回「不知道」不是體貼而會被當無能。

    訓練小孩的 #思考力,其實是有系統有工具的啊。

    像是暑假有一堂我超超超心動的課,很想讓兒子去(可惜他太小 可惡),叫做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白話文就是,專門為小學生設計的頂尖大學思維開發課程,是一套「思考工具」

    世界指標性公司都用這套玩意,來做教育訓練心法,連美國史丹佛、MIT名校也列入選修,台灣的話,康橋跟美國學校都有開課。

    我覺得最酷的是,總共十堂課當中,會由世界議題出發,教孩子分組協作實踐,手腦並用、團隊完成作品,四大主旨為合作、溝通、創意、邏輯。

    我很喜歡這種專案式的學習耶!很像是讓小孩提早了解頂尖企業、頂尖大學的團隊怎麼運作!

    課程內容是雙語,可練英文,又不擔心孩子聽不懂。

    最最夢幻的是師資,有來自 NASA 資深科學家、原 IBM iX 創意/設計負責人、Apple大中華區教育團隊負責人、DreamWorks Animation 夢工廠美術指導、來自紐約的科幻小說文學獎作家…..

    童年只要一個關鍵性的啟發,就可能改變小孩一輩子!!這並不誇張!!!

    像我就是國中去英國遊學時暗戀local華裔小哥哥,回台灣為了寫信給他(少女蠢蠢的迷戀五告腦殘🖤)回台灣發奮學英文有沒有,還背字典!狂聽ICRT!帶動整體成績突飛猛進好像開竅,我父母驚喜之餘,對女兒的讀書動機相當無言。

    只是歲月無情,往事如煙,俊俏小哥如今胖30公斤已成阿北,唉別提了,結尾又歪💩💩💩

    設計思考報名頁面在這
    1-3年級故事創作
    https://reurl.cc/YO3pj0

    3-6年級數位創新
    https://reurl.cc/0jWRxK

    3-6年級星際探索
    https://reurl.cc/ogYAxq

    報名還會送照片中獨家授權的NASA科學文具(暑假第一梯早額滿了,有興趣的考慮搶第二梯吧)

    本篇非業配,純粹分享給親愛的你們啦啾咪😘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30 13:04:28

    輔導金國片《醬狗》,藉由一本中華民國無戶籍護照,描寫一群被遺忘在海外的中華民國人,身分認同的困境,影片議題在世局的變化下,充滿矛盾衝突,也顯現當代國族認同的焦慮,風光入選亞洲規模最大電影節「#東京國際影展」東京首映單元(Tokyo Premiere 2020)


    !成為唯一一部代表台灣入選該單元的電影,於具有指標意義的日本東京影展進行世界首映!

    《醬狗》本片以一本台灣發放的「中華民國無戶籍護照」貫穿全片,講述韓華混血屁孩到哪裡都被當成外人的成長困境。「醬狗」在韓語意為「掌櫃」,是歧視華人的用語,主角雖在首爾土生土長、講著流利韓語,仍被血統純正的「高麗棒子」奚落是「醬狗」。台韓兩地「國罵」在片中交流,火藥味十足。

    《醬狗》是一個關於韓國華僑的故事,醬狗透過在韓國出生成長的中二生李光龍的遭遇,進入一個因為二次大戰後歷史政治糾葛,衍生出來的種族文化衝突與認同的故事。藉由一本中華民國無戶籍護照,描寫一群被遺忘在海外的中華民國人。當政治上中華民國被台灣取代後,這些上一代來自中國山東的中華民國僑民,發現失去了原來認同的國家,同時在僑居的韓國,也被視為中國佬醬狗。

    年輕的光龍沒有歷史和國族意識形態的包袱,他只想過的和韓國同學一樣,不要因為華人身分被歧視,甚至霸凌,這個簡單的心願,在潛在的民族對立情緒下,似乎遙不可及。而當初劇組為了找到會講道地韓語,又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演員,幾乎翻遍了全韓甚至美國,導演透露:「我們挑演員先看護照,一定要確認有中華民國國籍,只為了符合輔導金的規範!」而這個護照更是特別,叫做「無戶籍護照」,也被戲稱為「空殼子護照」。

    《醬狗》榮獲TOKYO FILMeX影展企劃開發補助獎與國片輔導金的肯定,並且獲得首爾電影委員會的拍攝補助,堪稱台、日、韓三方支助,卡司「台韓雙拼」,集結《皇后的品格》潛力新星賀業文、《特務行不行》華裔男星于澤偉、《快樂第四名》韓國女星李恆娜、《騷動青春》美少女金叡恩

    《醬狗》監製劉嘉明先生深入說明了拍攝背景,初接觸此案,劉嘉明便知全劇會因拍攝的需要,以韓國為主要拍攝地,只是不確定最終比重會是多少。隨著劇本的發展與完成,設定製作一部韓國華僑電影成為目標後,便決定以首爾為主。

    導演智瑋他的母親是韓國人外,也在首爾中央大學攻讀電影博士學位,具有血緣和文化台韓混血的身分,導演幾乎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對於影片主題,有相對的掌握度,也讓製片方有更大的信心選擇前往海外拍攝。

    《醬狗》預計2021年初與台灣觀眾見面
    無戶籍國民,是指沒有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設有戶籍的中華民國國民[1]。中華民國的《國籍法》認為許多海外華人以及絕大多數中國大陸、香港與澳門居民皆為中華民國國民[2]。這類人士可受到中華民國的外交保護並領取中華民國護照。然而,國籍只是可否居留臺灣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無戶籍國民必須受中華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管理,且必須在2年期間於臺灣地區居留1年以上,才能享有全民健康保險。除此之外,這類人士可免除服兵役義務。

    無戶籍國民起源於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主權宣示。在此情形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與許多海外華人,基於中華民國《國籍法》皆為中華民國國民。

    大約2,000名無戶籍國民原先居住於菲律賓[7]。外一群無戶籍國民是所謂的泰北孤軍:中華民國陸軍士兵在國共內戰後期,與其後代從雲南省逃亡至泰國北部與緬甸北部[9]。
    호구 등록이없는 ROC 여권을 들고 골든 스테이트 영화 '소스 독'에 대한 상담은 해외에서 잊혀진 ROC 시민 집단의 정체성 딜레마를 묘사하고있다. 영화의 주제는 변화하는 세계 상황에서 모순과 갈등으로 가득 차 있으며 동 시대적으로 보인다. 국가 정체성의 불안, 풍경이 아시아 최대 영화제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초연 유닛으로 선정 (도쿄 프리미어 2020)


    ! 이 유닛에 선정 된 유일한 대만 대표 영화가되어 상징적 인 도쿄 영화제에서 세계 초연!

    영화 '소스 독'은 대만에서 발행 한 '중화 민국 무 호출 권'으로 영화 전체를 훑어 보며 한화 반혈 아이들이 도처에서 외부인 취급을 받고있는 곤경에 대해 이야기한다. '장구'는 한국어로 '가게 주인'이라는 뜻으로 중국인을 차별하는 용어로 서울에서 태어나고 자랐으며 한국어를 유창하게 구사하지만 여전히 순혈 '코리아 스틱'에 '장구'라는 조롱을 받고있다. 영화 속 대만과 한국의 '국가적 저주'교환은 화약으로 가득하다.
    辅导金国片《酱狗》,藉由一本中华民国无户籍护照,描写一群被遗忘在海外的中华民国人,身分认同的困境,影片议题在世局的变化下,充满矛盾冲突,也显现当代国族认同的焦虑,风光入选亚洲规模最大电影节「#东京国际影展」东京首映单元(Tokyo Premiere 2020)


    !成为唯一一部代表台湾入选该单元的电影,于具有指标意义的日本东京影展进行世界首映!

    《酱狗》本片以一本台湾发放的「中华民国无户籍护照」贯穿全片,讲述韩华混血屁孩到哪里都被当成外人的成长困境。 「酱狗」在韩语意为「掌柜」,是歧视华人的用语,主角虽在首尔土生土长、讲着流利韩语,仍被血统纯正的「高丽棒子」奚落是「酱狗」。台韩两地「国骂」在片中交流,火药味十足。

    《酱狗》是一个关于韩国华侨的故事,酱狗透过在韩国出生成长的中二生李光龙的遭遇,进入一个因为二次大战后历史政治纠葛,衍生出来的种族文化冲突与认同的故事。藉由一本中华民国无户籍护照,描写一群被遗忘在海外的中华民国人。当政治上中华民国被台湾取代后,这些上一代来自中国山东的中华民国侨民,发现失去了原来认同的国家,同时在侨居的韩国,也被视为中国佬酱狗

    ゴールデンステート映画「ソースドッグ」のカウンセリングでは、世帯登録のないROCパスポートを使用して、海外で忘れられたROC市民のグループ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ジレンマについて説明します。この映画のトピックは、変化する世界情勢の下での矛盾や対立に満ちており、現代的にも見えます。アジア最大の映画祭「#TOkyoInternationalFilm Festival」(東京初演2020)のプレミアユニットに、国民性への不安と風景が選ばれました。


    !このユニットに選ばれる台湾を代表する唯一の映画になり、象徴的な東京映画祭で世界初公開されます!

    映画「ソースドッグ」は、台湾が発行した「中華民国の世帯登録パスポートなし」で映画全体を網羅しており、ハンファの半血の子供たちがいたるところで部外者として扱われるという窮状が高まっていることを物語っています。 「長剛」は韓国語で「店主」を意味し、中国人を差別する言葉です。主人公はソウルで生まれ育ち、流暢な韓国語を話しますが、純血の「韓国スティック」から「長剛」と嘲笑されています。映画の中での台湾と韓国の間の「国民の呪い」の交換は、火薬でいっぱいです。

    「江犬」は韓国の海外中国人の物語です。韓国で生まれ育った李光龍の2年生の李光龍の経験を通して、長宮は第二次世界大戦後の歴史的・政治的紛争に由来する民族文化紛争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物語に入ります。世帯登録のないROCパスポートで、海外で忘れられたROC市民のグループを説明します。中華民国が政治的に台湾に取って代わられたとき、中国の山東出身のこれらの前世代の中華民国国民は、彼らが最初に特定した国を失ったことに気づきました。同時に、彼らは外国人として住んでいた韓国では中国人と見なされていました

    Counseling the Golden State film "Sauce Dog", with a ROC passport withou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escrib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a group of ROC citizens who have been forgotten overseas. The topic of the film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under the changing world situation, and it also appears contemporary The anxiety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scenery was selected as the premiere unit of Asia's largest film festival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okyo Premiere 2020)


    ! Become the only film representing Taiwan to be selected for this unit, and its world premiere at the iconic Tokyo Film Festival!

    The film "Sauce Dog"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film with a "Republic of China No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assport" issued by Taiwan, telling the growing plight of Hanwha half-blood kids being treated as outsiders everywhere. "Janggou" means "shopkeeper" in Korean and is a term that discriminates against Chinese. Although the protagonist is born and raised in Seoul and speaks fluent Korean, he is still ridiculed as "Janggou" by the pure-blooded "Korea Stick". The exchange of "national curses"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n the film is full of gunpowder.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Luis & Wendy - 路易士溫蒂 Españo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08 20:49:48

    #我們每部影片都有CC字幕記得開啟喔

    Hii~
    今天是從小移民國外的心路歷程下集!!! 路易士版本~
    路易士在西班牙經歷了國小和國中,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些什麼有趣的故事吧!!

    老話一句,還想聽我們說哪方面的故事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喔! 💕

    ======================================================

    對了,我們有另一個頻道是講全西文的,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或想練練西文聽力可以點下面連結過去看看喔~ 順便支持一下訂閱我們也可以~ 感激不盡!!!
    Link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xbYMsJxEgElgtYteHhTLA

    ======================================================

    拍攝相機 : GoPro Hero 8

    剪輯軟體 : Windows Movie Maker + Davinci Resolve

  • 亞洲大學華裔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19 22:00:05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收緊留學後的移民政策,以安撫民族主義的情緒。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費用不斷飆升,可獲得的獎學金數量不斷減少。早在 COVID-19的大流行之前,已經就有很多人開始質疑國際教育帶來的價值和利益。在疫情持續肆虐的同時,其他國家對於留學生有什麼新政策,如何在這種時候留住人才?

    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超過百萬國際學生裡,大多都來自亞洲,以中國留學生最多,有快37萬人,其次為印度留學生20萬人。其他國家像是南韓、越南、台灣、港澳的留學生也不少。所以中印兩國學生的走向是主要大家關注的焦點。

    根據香港嶺南大學5月對中國學生海外留學調查,有高達84.4%的受訪學生表示會選擇不會出國留學。被問到哪裡是他們留學首選,最受歡迎的國家還是美國,再來是香港。第三名是英國,接下來是日本跟台灣。可能是因為國際媒體報導很多華裔學生和居民在英國、歐洲和澳洲在戴上口罩後遭遇歧視甚至攻擊。這些都會影響華裔學生選擇留在比較友善的國家。

    印度學生出國意願則比較沒有受影響,但是他們偏向歐美的學校。有趣的是,印度世界排名最高的幾所學校像是印度理工學院或是印度管理學院其實比美國的一些常春藤聯盟學校更難進去,但是印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資源比較不足,所以不斷增長的印度中產階級寧願把孩子送到歐美的二線大學,讓孩子有海外留學的經驗再回國競爭。

    很多國家看準外國學生花錢除了是想實際體驗外國的校園生活,也是希望可以利用學校的人脈和資源在國外找工作。所以像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留學生,只要在符合各國規定的期限內是全職學生的身分,包括線上課程在內,就可以獲得「學習後的工作許可」,像是英國就討論要把現行給留學生畢業後兩年的工作簽,延長為四年。

    而有些因應疫情也開始為學生提供虛擬留學機會,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來說,他們就開設了許多不同國家的虛擬海外課程,像是南美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印度跟約旦都有。學生可以先遠距選修這些國家提供的課程,之後再前往這個國家。比如說像是丹麥的虛擬海外課程,就是由丹麥當地的老師講述他們是如何把永續的概念用在生活當中,有學生參加完之後,就可以到丹麥繼續學習銜接,或是在美國的丹麥公司找工作。

    其實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想要留住自己國家的人才,或者是吸引外國菁英,第一個當然是持續提升國內的教育品質,英文授課的比例是基本的,還要確保內容可以跟國際連結。環境也是友善以及適合國際學生的。再來就是完善的就業輔導措施,讓他們有辦法持續留在留學國應用所學付出。

    像是剛剛前面提到的英國、歐洲、美國和澳洲,亞裔學生還面臨可能的歧視問題。也有討論認為,在全球衛生危機時刻,如果這些學校或者當地居民沒有準備好適應不同的理解和經驗,像是接受戴口罩做為預防措施,那麼接收外國學生後讓他們有被歧視的風險,其實有道德上的責任。
    一個成功的國際城市有賴於吸引和留住世界人才。在疫情之後,想要留學的人已經大大減少,如何制定適當的留學策略、促進以創新為中心的就業可能,甚至是增加學生的身心靈安全感都成了國際學生選擇的的主要因素。不曉得你身邊有沒有準備要出國留學的朋友呢?或是正在留學的你自己就受到了疫情影響?歡迎大家一起跟我們討論以及分享你的經驗。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