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亞伯拉罕的應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亞伯拉罕的應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亞伯拉罕的應許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水深之處(水深之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親愛主,沒有一個人能憑著律法在神面前得稱義,我們是因信入你而被神稱義了,是因接受了你的生命而成為神的兒子,是信心的族類,在你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與諸約上有份了,並且藉著信,接受了所應許的那靈內住在我們的靈裡,感謝你。主啊,求你保守我們,不再愚昧無知,雖從靈開始,卻仍靠肉體行事;或因想靠律法稱義,反而助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00的網紅邰正宵 官方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面交織著愛恨情愁的哭牆,等待重建,再現輝煌! 詞曲:邰正宵 製作人:Kenn C、Samuel Tai 製作協力: WeiLiang Sim @KennC Music、吳俊毅@奇異音樂工作室 編曲: Kenn C Bass: Kenn C 吉他 : Kenn C 和音: Davi...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胡小禎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6 17:43:13

母親節(Mother's Day),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 在中國,很講究孝道,所以常被教導要孝順父母。而在西方文化中,受到《聖經》的影響比較大。《聖經》里說「要孝敬父母」,這裡「孝敬」是指...

  •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07:00:22
    有 313 人按讚

    親愛主,沒有一個人能憑著律法在神面前得稱義,我們是因信入你而被神稱義了,是因接受了你的生命而成為神的兒子,是信心的族類,在你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與諸約上有份了,並且藉著信,接受了所應許的那靈內住在我們的靈裡,感謝你。主啊,求你保守我們,不再愚昧無知,雖從靈開始,卻仍靠肉體行事;或因想靠律法稱義,反而助長了自義,而失去與你在靈裡的聯結。

    主啊,感謝你,把我們安置在你的身體裡作肢體,有屬靈同伴彼此相勸、互相扶持,一同加增對你的認識與經歷,而不是只為口腹與財富勞碌,徒然加增虛空的事。並且我們都浸入了基督,穿上了基督,沒有猶太人或希利尼人,也沒有男和女,眾人在基督耶穌裡,都是一了。一同經歷你的應許,享受你賜給我們一切屬靈的福份!阿們。
    http://www.luke54.org/view/1060/13249.html

  •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5 17:39:18
    有 480 人按讚

    《你為何宣教?》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網友的一則留言觸動了我想寫這個題目。一個網友在我分享漫畫的粉絲專頁上留言:「請問你是否曾經因爲做了漫畫事工太久而感到厭倦或乏悶嗎? ……」同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在宣教上。全職宣教二十多年,筆者見過各種參與宣教的人,有一些只是三分鐘熱度,有一些參加過幾次短宣,有一些上工場幾年之後就打退堂鼓,也有一些用盡一生投身宣教。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不同的表現?筆者反思後發現,動機是關鍵。

    本文嘗試分析基督徒參與宣教的不同動機,並從中去探討哪些才是健康及經得起考驗的動機,盼本文可作宣教工人自身的檢討,也可以讓教會知道應該從哪些角度去推動信徒參與宣教。

    一、出於待遇

    在社會上找工作,人通常會先考慮:「薪水多少?工作環境如何?工作時間長短?有何福利?……」一旦轉移到服事的領域,這動機就顯得很「不屬靈」。要是一個基督徒真的以此作為是否全職服事最重要的考量,他大概永遠不會踏上這條路,因為社會所能提供的條件往往要好很多,除非是像韓國這一類基督徒很多、教會規模很大、傳道人待遇很好的地方,但這也引起了別的問題——教會出現很多不是真正想服事的傳道人。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即便待遇不應該成為吸引人投入全職的因素,也不應該成為那些有感動投身全職到最後決定退縮的因素。教會若期待更多全職宣教同工興起,至少應該讓他們對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能專心服事。

    二、出於興趣

    「興趣」聽起來好像也不太屬靈,不過筆者認為是極重要的。一般人很難長久持續地做一件自己沒有興趣的事(雖然不是不可能),那些能做到的,往往是在做的過程培養了興趣。有一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採訪了两百位從藝術學院畢業出來超過十八年的藝術家。他發現,成爲專業畫家的都是那些在學生時代就能享受繪畫之樂的人。那些因爲想要賺錢或是出名而入校就讀的人,大多數漂浮不定地去從事其它行業。他說:「畫家必須想『畫』——勝於一切。如果畫家坐在畫布前面,開始盤算這幅話可以賣多少錢,或是揣測評論家會怎麽說,他就無法追求原創之路。創意的成就乃在於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裏面。」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在宣教工場從事教育、醫療、輔導、傳道……是因為他喜歡做這些事,那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單單這個動機顯然是不夠的。

    三、出於成就感

    這個動機聽起來也不屬靈,不過有時候在現實中是一種需要,畢竟每個人都期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會有所成果。若你問我,是什麼因素讓我每天毫不厭倦地畫信仰反思漫畫,並且在網路上分享?除了上一段所述的「興趣」,坦白說,我完全不否認臉書上的「讚」、「分享」,還有網友們的留言肯定和鼓勵是我持續到今天的一大動力。在宣教的事奉上也一樣。一點點的果效,不管是有人信主、生命改變、成長、獻身做傳道人,或者只是別人對我們的鼓勵和讚賞,往往都能帶給工人莫大的動力。但是,宣教動機若是為此,不可能撐太久。

    四、出於順服

    宣教工作是主的吩咐,神的子民理當順服。大家最熟悉關於大使命的經文寫道:「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二十八18~20)原文「使……作門徒」是命令式語氣,被視為該段經文一系列動詞中的主要動詞。一個基督徒會承認耶穌對祂的子民有絕對的主權,進而順服去做祂要我們做的事,顯示該基督徒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然而,如果參與宣教的人純粹是因為順從指示,卻不知道發令者為什麼要吩咐他去做這事(即做這事的本意),那麼就算他可以堅持一生不離崗位,也可能不會喜樂。

    為了從小建立孩子們的信仰基礎,我們家很早就要求孩子要固定讀經,每一天至少十節經文。這個對我們這些傳道人而言是極其輕鬆有享受的事,對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而言卻是一個苦差!儘管我們費盡口舌去向他解釋讀經的重要性和好處,孩子們還是常常讀到唉聲嘆氣。為什麼?因為按他們的年齡,他們尚未能真正體會和了解讀經的可貴,而只是順從父母的吩咐罷了。神的子民若只知道耶穌的吩咐而不了解背後的珍貴意涵,結果也是一樣。

    五、出於需要

    在很多宣教性質的聚會中,我們可以聽到許多宣教相關的數據以及當今世界各地宣教工場的情況,告訴我們目前世界上哪些地區、哪些國家還有多少人還沒有聽到福音,或還有多少族群還沒有自己的聖經等等。這種做法是希望讓會眾因看見需要而做出當有的回應去參與宣教。這個角度也沒有錯,耶穌就曾因看見許多人好像羊沒有牧人一般(看見需要),而呼籲門徒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5~38)

    筆者在大專畢業之後不久就踏上全職宣教事奉。那時,教會每天早上都有弟兄姐妹聚在一起為各類事項禱告,我是負責收集普世宣教的代禱部分。當筆者越了解世界各國的宣教近況時,心中宣教的感動就越發強烈。雖然這不是促使我踏上全職的全部因素,但至少是部分因素。因看見需要而回應呼召是好的,不過如果參與宣教單單因著看見需要,整個心態就變得很消極。

    六、出於榜樣

    很多獻身當宣教士的人都曾經深深的被歷代宣教士的生命故事所激勵。在許多宣教信息中我們也聽到講員指出,教會必須做普世宣教,因為初代教會一開始便是一個宣教的教會。無論是個人或教會,神都放置了許多很好的榜樣供我們效法。希伯來書作者寫信給一群因信仰而受迫害的基督徒時,也向他們提起歷史歷代信心為人的榜樣:「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耶穌和使徒也多次提到要信徒效法他們的榜樣(如約十三15;徒二十35;彼前五3等),儘管這些經文不一定直接指向「宣教」,至少可以看出聖經要我們在各方面向歷代美好的見證看齊,當然也包括宣教方面。

    不過,榜樣的效法叫人把兩個生命作比較,很多人也許根本不敢跟屬靈偉人相比,更不用說耶穌,何況比較的結果可能會如以利亞一樣絕望:「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

    七、出於世界觀

    筆者認為這是最根本、最重要,最被忽略的動機。所謂「出於世界觀」,就是指基督徒藉著聖經的啟示,接受並深信其中所論關於神、人和世界現今之光景的一切,又了解神子民在其中所該扮演的角色,進而願意擔起責任、做出回應。以這種方式回應的人,深深地知道從事宣教背後的價值和意義,這種認知支撐著他去面對服事上的一切挑戰和艱難。

    聖經一開始便清楚地表達,宇宙萬有都出自於一位創造者,因此也只有祂才配得稱為神,並配得萬物和人類來敬拜。創造的敘事也啟示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神將管理大地的職責託付於人。到了創世記第三章,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導致受造界美好的次序被徹底破壞。後來,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來開始一個救贖計劃,要從他建立一個歸屬於神、順服神的群體——以色列——來向不認識獨一真神的世界作見證,使世人歸向神並順服祂,像以色列人一樣。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所領受的律法,實際上是人作為人本來應該有的職責和樣式(只是這些都因罪被破壞了)。舊約歷史顯示,以色列人在神所託付於他們的使命上是失敗的,以致被神交在外邦人的手裡接受管教。神的應許並沒有因此而落空。到了新約,耶穌道成肉身,將神的國帶到人間,並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復活,完成了偉大的救贖。耶穌所成就的一切成全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要他做多國的父(創十七4),因為凡接受耶穌基督為主的人,不分種族、地位和性別都成了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26~29),而這基督裡的新群體也繼承了舊約以色列人的使命,為獨一真神向世人作見證(彼前二9)。耶穌升天之後,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門徒身上,新群體(教會)誕生,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往各地、各族傳開。直到耶穌再來那一天,神的目標和計劃將分毫無誤地完成,萬國萬民都要來到寶座前,敬拜獨一真神,萬有因此就恢復了受造時的美好,謂之新創造。

    基督徒投身宣教最根本的原因,應該就是認清神這個偉大的計劃,看見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及看到宣教事業的永恆意義和價值。

    筆者期盼,教會在竭力推動會友參與宣教的當兒,不要輕忽神學基礎的建造,而神學的教導也不應該不以宣教為其導向。神學根基的建立是極其費時費力的,其果效卻是最持久的。

  •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9 15:28:53
    有 405 人按讚

    《謹防抵消宣教士氣的消極觀念》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6期(2020年11~12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6.php#imission

    宣教的路無疑充滿各樣困難,筆者認為,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內部的人。教會每每在推動某項事工的時候,總是會遇到一些人散佈一些負面、消極的觀念和經驗,有意無意之間抵消了宣教事工的整體士氣。

    回想筆者二十三年前決定離開家鄉去宣教的時候,有一位老牧師對我說:「門徒為耶穌作見證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然後才到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再到地極。所以傳福音應該從關心本地的需要開始。現在這裡還有很多人未信主,你怎麼可以說要到外國去呢?」
    在一次的教會會議中討論教會對我們夫婦的支持金額的時候,我們被說成好像是不願意在本堂服事,一心想要出國,但是卻伸手向本地教會要錢。在離開會議時之後,我們上了車,就趴在方向盤上大哭一場。

    宣教事工,不單是神託付給教會的大使命,也是神按照祂的全能和計劃去達到祂所定最終目標的途徑,本事一件再美好不過的事,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這讓我想到曠野時期的以色列人,他們領受了神美好的應許,要把流奶與蜜之地賜給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永遠為業,卻因為其中十個探子消極的言論使大家士氣全消,向神埋怨,搞到後來全會眾二十歲以上的都死在曠野(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並使原本馬上就可以實現的應許拖延了四十年!他們在民數記十四章2至3節的話完全暴露了這種人典型的心態,其中的特徵直到今天仍然成為了宣教向前推動的常見阻力:「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們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一、以爲自己的判斷比神更准確

    為什麼那十個探子認為不可以進攻迦南?因為他們看到了眼前的困難(民十三31)——他們敵人強壯威武,其中有巨人的亞衲族人,不單如此,他們還有堅固的城牆(十三28~29,32~33)。站在敵人面前,他們感覺到自己就像蚱蜢一樣,他們認為敵人看他們也是如此。換言之,按照他們的判斷,自己完全不可能打勝他們。神的應許呢?已經完全被拋在腦後!儘管神已經應許會將那地賜給他們為業,但是按照他們自己的判斷,要透過打仗去使應許落實,簡直是神太看得起他們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種心態在神國事工上也很常見:「宣教事工花費太大了!……這個族群很難信主的!……我們沒有能力支持宣教士!……我們的教會沒經驗、太年輕!……」

    當然,我們不應該漠視可能出現的困難,切勿天真地強迫自己相信事工很容易做。然而,儘管我們應當正視實際的狀況,也不應該讓困難阻擾了我們對神應許的盼望,以及我們對神吩咐的順服。

    相對於那十個探子,約書亞和迦勒也看到了相同的困難,但他們更相信神的應許:「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十四7~9)

    耶穌的門徒彼得蒙召時的態度值得我們效法:「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路五5)按照他的判斷,要捕到魚似乎是不可能,但這沒有攔阻他順服耶穌的話,結果收成完全出乎他們意料之外。

    二、有許多負面的聯想

    那十個探子拒絕的理由中包含了一些他們自己的想像:「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其實,這些事根本就還沒有發生,而是從他們認為「不可能」的前提下延伸出來的。從中可看出他們的想像力極豐富,似乎可以看到進入迦南之後出現血腥的畫面,聽到自己妻兒離散時刻的慘叫聲。

    面對神國的事業也常是這樣。筆者還在韓國神學院服事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即將從神學院畢業回國服事的神學生找我們夫婦約談。她神色凝重,看得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焦慮,她說:「如果過了多年,老師來探望我們,而我卻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來怎麼辦?」

    三、不願意付代價

    我相信,當時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很想快點進到神所應許的地業去。值得推想的是,到底在他們的想像中,神會如何使這應許實現呢?難道要神像審判所多瑪、蛾摩拉那樣降火把迦南人都燒滅?還是先降瘟疫擊殺他們?抑或像希西家王時代那樣派使者半夜去擊殺亞述人?無論如何,要他們親自作戰攻取顯然不在他們的預期中。他們的言論反映出他們期待神把一切都預備妥善,他們只需要直接進去住就可以了。

    神國的工人應當相信,我們能成就什麼,其實都是神自己做的。然而,另一方面我們要知道,神常常邀請人參與神蹟的發生。例如在神透過摩西所行的神蹟中,祂都要摩西舉杖、敲打磐石等;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時候,祭司的腳也必須踏入水中;攻陷耶利哥城時,以色列人要先繞城七天……。難道他們不這樣做,神就無法行神蹟嗎?絕對不是,因為在人受造以先,神單獨用話語就創造了天和地。對於為何人要有行動,我只想到一個理由,就是神要人信靠祂去參與,將來神終極的目標成就的時候,祂也與我們分享那份榮耀。可見,「代價」是必須付的,而事實上所謂的代價,在真正意義上不過是願意讓自己成為神完成工作的一個管道而已,得益處的是我們。

    四、總是認爲以前比較好

    以色列人說:「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這不是他們唯一一次說這話,早在剛出埃及不久他們就說過:「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十六3)
    這種話在服事神的領域並不難聽見,尤其當教會準備拓展新事工的時候,總有人說:「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做的……以前那樣做反應很好……現在的做法不是我們教會的路線……不要看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絕對相信這些話有很大部分是事實,但不代表教會不需要對過去進行反省並尋求現時的更新。留戀於過去不但反映出當事人對眼前境況的不滿,也暴露了他們不願意接受新事物、不願意改變的心態。

    五、傳染力驚人

    這應該是最可怕的一點。今天回頭看,約書亞和迦勒的表現是更加勵志的,但在當時,這些豪言壯志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反之,那十位探子毫無根據的負能量帶來了極大的反響。聖經說,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民十四1)。即使這可能是帶著些許誇張的描述,但應該是大部分的會眾都把悲觀消極的言論聽進去了,以致後來神降罰的時候,全民都受波及。

    每當筆者一讀到這個故事,心裡就覺得很可惜。本來一件大好事情——神馬上就要實踐祂多年前給他們祖先亞伯拉罕的應許,他們很快就可以結束為奴和漂流的歲月,雖然需要面對強大的敵人,但他們將經歷神的大能帶領他們屢戰屢勝(正如四十年後的以色列人所經歷的).這件大好事就因為幾個人錯誤和消極言論而釀成大悲劇!如果他們當時所聽的,是約書亞和迦勒的勸告,今天我們讀起來豈不是以當時的以色列人為傲、為榜樣嗎?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因素又實際上摧毀了多少人的心志和憧憬,阻擾了多少神國事工的發展呢?雖然無法準確估計,但我相信為數極多。

    最後,讓我們轉移焦點到約書亞和迦勒身上吧!探子看見的,他們也看見了,但是他們不是把信心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而是在神的應許上。他們親眼見證了神所應許之地的美好,他們堅信神所說的不會落空,他們存單純的心順服。儘管他們也受到壞消息的牽累而拖延了四十年,但神仍信實地保守他們直到應許實現。他們跟隨神的精彩事蹟令後人動起來也深受激勵。甚願無論是個人或教會,也能效法他們的信心和勇氣,彼此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十三30)

  •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邰正宵 官方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3-31 12:41:03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面交織著愛恨情愁的哭牆,等待重建,再現輝煌!

    詞曲:邰正宵
    製作人:Kenn C、Samuel Tai
    製作協力: WeiLiang Sim @KennC Music、吳俊毅@奇異音樂工作室
    編曲: Kenn C
    Bass: Kenn C
    吉他 : Kenn C
    和音: David Tan
    和音編寫: Kenn C
    女高音 : Tiara Valencia Sadikin
    錄音:錢家瑞@白金錄音室、吳俊毅@奇異音樂工作室
    Mixing: Glow
    Mastering : Steve Nagasaki at Nagasaki Sound


    《哭牆 Wailing Wall》

    獨自站在耶路撒冷聖殿的中央
    迎著一面佇立在風中的牆
    斑駁的記憶刻劃在斷垣殘壁上
    我感到無比的震撼和淒涼

    彷彿回到亞伯拉罕的舊約時光
    腳踏應許之地 在風中的戰場
    斑駁的記憶刻劃在斷垣殘壁上
    我感到有一種悲傷在吶喊

    還要多少愛恨情愁才夠滄桑
    多少眼淚才能感動哭牆
    多少祈禱才能夠獲得迴響

    還要多少漂泊 痛苦 流離失喪
    多少眼淚才能感動哭牆
    多少祈禱才能夠獲得原諒

    獨自漫步耶路撒冷的約旦河畔
    原來自己彷彿迷了途的羔羊
    天使的眼淚滴落在斷垣殘壁上
    我看見有一絲溫暖的曙光

    還要多少愛恨情愁才夠滄桑
    多少眼淚才能感動哭牆
    多少祈禱才能夠獲得迴響

    還要多少漂泊 痛苦 流離失喪
    多少眼淚才能感動哭牆
    多少祈禱才能夠獲得原諒

    還要多少愛恨情愁才夠滄桑
    多少眼淚才能感動哭牆
    多少祈禱才能夠獲得迴響

    原來我的心裡也有一面哭牆
    等待重建 殘留一線希望
    只要接納你的愛 不再阻擋

    盼望有日再重現
    那份榮耀和力量
    恢復昔日大衛和所羅門王的輝煌


    ◎請大家按讚分享來支持我們唷!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就可以看到邰正宵新專輯最新訊息!!
    邰正宵FB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amueltai1106

  • 亞伯拉罕的應許 在 有仇必記- 何志光頻道 Ho C K Jonath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6-22 07:10:40

    主持:何志光
    約翰一書1:8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

    雅各書2:21-24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22. 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23.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24.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創世記22:9-12 「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10. 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12. 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希伯來書11:17-19 「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18. 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19. 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

    路加福音16:22-26 「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23. 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24.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裡,極其痛苦。25. 亞伯拉罕說: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26. 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香港本土力量 Hong Kong Localism Power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LocalismPowe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