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中西部龍捲風.洪災肆虐,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對抗極端氣候連續19年乾旱 鳳凰城夏天溢價40%水費 節能建築解方 陸續出爐】 (新聞旁白) 嚴重的風暴和龍捲風侵襲了美國的心臟地帶 在德州 這種怪獸龍捲風只是其中之一 碎片飛向四面八方 它就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奧克拉荷馬州...

  • 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04 07:00:01
    有 630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中西部龍捲風.洪災肆虐,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對抗極端氣候連續19年乾旱 鳳凰城夏天溢價40%水費 節能建築解方 陸續出爐】

    (新聞旁白)
    嚴重的風暴和龍捲風侵襲了美國的心臟地帶 在德州 這種怪獸龍捲風只是其中之一 碎片飛向四面八方 它就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奧克拉荷馬州 龍捲風伴隨著暴雨讓開車變得十分困難

    近年來的春夏交替,總讓美國中西部民眾覺得噩夢難醒,今年更是破天荒有將近一個月時間,暴雨 龍捲風及洪水等破壞性天氣相繼出現,華郵引述氣象學家說法稱,連續12-13天的惡劣天氣持續發生極不尋常,尤其是在一個月內竟有超過500個龍捲風,橫掃愛荷華 密蘇里 奧克拉荷馬及俄亥俄州等八州,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棟房屋全毀。

    (俄亥俄州民眾)
    我們的房子沒了,龍捲風摧毀了我們的房子

    CNN出動空拍機記錄下,三個超強龍捲風橫掃過後的俄亥俄州,地形地貌幾乎全數改觀,人居之地更是慘不忍睹。

    (災民)
    我腦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戰區,因為看起來就像被炸彈炸到,從地面的角度來看 可能更糟糕,滿目瘡痍和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兩樣讓人難受

    泱泱大國似乎已不需要敵人,與大自然為敵的下場,就是天氣系統的全面反撲,且不只龍捲風,近期美國中部不過是一個高氣壓,被西部一個低壓冷區和東南部一個,非常強大的高壓區擠壓,大量溫暖潮濕的空氣進入美國中部,也引發了史上罕見的暴風雨,包括阿肯色州 奧克拉荷馬州 密西西比和路易西安納州等部分地區,都出現了創紀錄的洪水,造成至少一千萬人身陷洪災氾濫區。

    (Steve Womack/美國眾議員)
    這是一個非常災難性的,尚未結束的情況,我們現在正在處理,人們必須理解,我們必須統一信息,讓民眾確切地知道去哪裡(避難),這需要社區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在短期內,必須從長遠來看

    事實上,美國並不是第一次遭遇這樣的極端氣候,雖然越來越多科學家直指,這是史上最潮濕的12個月,且氣候變遷是釀災主因,但臨水社區早就開始思考解決之道,其中全面遷村這個選項最受外界關注。PBS近期就走訪了伊利諾州一個市鎮,他們從1993年那場大洪水後率先嘗試,當時同樣也有上百個中西部社區
    泡在水裡超過一個月,如今泡水的房屋和企業早已全數遷移。

    (Dennis Knoblocj/伊利諾州前市長)
    那時關於如何遷村尚無任何可供參考的訊息,我們實際操作時只好交付民眾投票,大多數參與的居民都說,我們會幫助你想出辦法,我們希望成為其中一部分

    就在距離原址不到2.5公里處,新市鎮僅花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打造完成,這當然歸功於聯邦政府的經費贊助,但更重要的是 他們徹底推翻了,人類偏好臨水而居的舊思維。

    (Nicolas Pinter/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質學教授VS.PBS記者)
    與其建造一個大壩,一個環繞你居住城鎮的防洪牆,不如還自然原貌,我們自己後退,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離開河流,我們就可以遠離洪水,永遠擺脫海平面上升的危機,什麼時候最適合遷村,通常對於一個幾百個,上看一千或更多的小型農村社區來說,遷村比原地重建要更有效且節省成本,你可以透過很多方法來評估,但其中一個方法就是FEMA(美聯邦緊急事物管理署)想要查看的內容,他們是否會在災難中耗費更多錢,也就是在同一個地點重建,一次又一次地在洪水氾濫區重建有沒有更好

    然而遷村最大的難題,向來是人 不是錢,久居當地的人,總是不願輕易離開自己認定的富饒之地。

    (Lee Cook/路易西安那州居民)
    截至目前為止,你仍無法在這裡獲得洪災保險,我不知道換做是你能不能取得洪災保險,但我們還是選擇留下,它就在你的血液裡,舊城區在你的血液裡,知道嗎,這就是你留下來的唯一理由

    像是路易西安納州4800萬美元預算早已到手,遷村計畫卻怎麼也推不動,計畫主持人說,除非你找到當地居民心中的關鍵因素,否則壓力對於遷村來說根本行不通,居民寧願在一次次的噩夢中反覆,在現有的條件下對抗環境天災,鳳凰城又是另外一個例子,所屬的亞利桑納州連續19年乾旱,卻從來不缺水。

    (Kathryn Sorensen/鳳凰城自來水處長)
    我們現在已經回收和再利用廢水約40年了

    這個沙漠城市很早就懂得未雨綢繆,暗藏了兩大秘密武器處理廢水,其一是每天固定向人工濕地釋放,約5300萬加侖的自來水,透過這一連串的池塘降低水中氯含量,再送入臨近的河川中,其次是每年向核電廠,輸送超過230億加侖的再生廢水,額外增加的160億加侖,用於灌溉附近農作。

    (Kathryn Sorensen/鳳凰城自來水處長)
    這裡一直都是炎熱乾燥的,對吧,我們希望人們因為生活在這裡而節約用水,因為這是擁抱沙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除了百分百廢水回收做好開源,鳳凰城對於省水節流也很有一套,目前家門前的庭園草地,相較於1970年代的80%只剩14%,自1990年開始水費也浮動計價
    ,尤其是夏天用量最高的時候,向納稅人加徵28%的溢價。

    (Kathryn Sorensen/鳳凰城自來水處長)
    我們今天使用的水比20年前少,但我們用等量的水替40萬人服務

    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我們的生存環境無疑變得更艱困,以亞利桑那州的三大水源來說,科羅拉多河在過去一世紀縮減了16.5%,專家預測未來50到100年
    水量還可能減少更多。

    (Kate Gallego/鳳凰城候任市長)
    我們非常清楚氣候變遷正在發生,乾旱的風險正大幅增加,而且降雨也會變得時間更短更猛烈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談氣候變遷,說近期的洪災與風暴,正全面改變美國人的態度,即便川普和部分共和黨人,多次否認暖化事實,但當中西部泡在水裡的時間越長,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最新調查已發現,有70%美國人同意暖化正在發生,科學家的警告比五年前,多說服了將近一半人口,頻繁的天災如末日警鐘,讓沉睡的人們在災難中覺醒,並努力尋找屬於自已的「諾亞方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E8ranJEc0

  • 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0-25 15:42:49
    有 116 人按讚


    ※ 2017.10.25 觀點—《觀者雜誌》James Delingpole ※
    貧國永貧:世界銀行的環保帝國主義

    世界銀行存在的宗旨何在?你可能以為它是個良善的機構,一個大型多層次的援助組織,主要的任務是貸款給發展中國家,促成經濟成長,讓它們脫離貧窮。

    不久之前,那確實是它的主要功能。它創立於 1944 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同步。在早期,世界銀行確實功蹟卓著,例如它幫助法國的經濟從戰爭中復原;之後,它又幫助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種子基金,吸引投資人投資有風險的資本計畫。它的種子基金對投資的加乘效應相當驚人。例如在 2013 年,世界銀行提供科索沃四千萬美元蓋一座褐煤發電廠,私部門因此響應,讓科索沃又募集到十九億六千萬美元的投資。了不起!

    問題在於,世界銀行再也不做這種事了。它不會拿錢投資任何(煤炭)火力發電廠,因為它們既不乾淨又不綠色。相反地,它希望發展中國家改用發電斷續、不可靠、所費不貲的再生能源,例如風力與太陽能,以「擊敗貧窮,解救地球」——這是前秘書長潘基文之語。事實上,這兩個任務世界銀行一項都無法達成。以奈及利亞為例,它有非洲最大的城市拉哥斯(Lagos),其人口已經超越埃及首都開羅。但拉哥斯的供電系統可以提供的電力少到可憐,使得經濟幾乎完全在靠私人擁有的柴油發電機運轉(柴油發電骯髒、高污染)。奈及利亞的國家電力局(National Eletric Power Authority),簡寫為 NEPA plc,事實上是「永遠不必期待有電,點蠟蠋比較快」(Never Expect Power Always, Please Light a Candle)。停電、斷電是很平常的事情,對經濟的傷害不可謂不巨。當地的行動電話公司 MTM,擁有六千兩百萬名客戶,為了讓系統維持不斷電,必須把 70% 的營運成本投入柴油發電。

    奈及利亞的經濟部長阿黛歐森(Kemi Adeosun)說:「我們想蓋一座煤炭發電廠,因為我國煤礦產量豐富,但我們卻電力不足。不需要天才也知道應該蓋火力發電廠。然而,我們的計畫被擋下來,因為它不綠色(環保)。這很不公平,因為從前西方工業化完全靠燃煤。」

    她說得沒錯,這一點都不公平。聯合國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抨擊全球不公(global injustice)、說財富重新分配乃是它永續發展的目標。但與此同時,它的環保帝國主義政策卻迫使發展中國家必須接受再生能源,這也是保證它們永遠貧窮的最佳方法。

    據統計,全球有十二億人口活在沒有電力的環境,二十七億人口無法使用現代化的烹飪設備。固體燃料所造成的家庭空氣污染,在 2010 年導致三百五十萬人死亡。而停電斷電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各國經濟所造成的損失,在某些案例中,超過 GDP 的 5%。不像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不需要會讓蝙蝠腰軸、讓飛鳥剖腹的環保十字架才能安慰自己的良心。他們需要負擔得起的能源。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讓全球都有電可用,只需一年五百億美金,但這個數字來自於石化燃料。如果你堅持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帳單至少往上跳十倍。可再生能源不只建材成本效益不佳——天然氣發電機使用一公斤鋼材發的電,是風力發電機的一千倍——它還需要更加複雜、更昂貴的電力網路系統,這也是發展中國家負擔不起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瘋狂的事?它的起始,在於 1995 年一名名為詹姆斯·伍芬桑(James Wolfensohn)的澳裔美國律師、投資銀行家,被任命為世界銀行總裁的時候。伍芬桑的老師,可能是綠色運動史上最有影響力、最邪惡的人物,那就是已故的加拿大億萬富翁,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

    莫里斯·斯特朗與中共高層過從甚密,自然不是什麼民主制度的粉絲。這也是為什麼他把一生的時間用來鑽營聯合國的各級組織,他認為聯合國就是創造一個世界政府的大好機構,而且該由像他這樣的技術官僚來經營把持。他主辦了 1992 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並在那個場合中,說服了 179 個國家簽署了一份《21 世紀議程》(Agenda 21)的文件,使「永續」成為全球政策的核心。斯特朗認為,環境保護主義是完美的大危機議題,可以用「解救地球」為名義,來顛覆國家主權。

    在伍芬桑的任內,世界銀行的目標發生了劇幅的變化。過去它致力於鼓勵經濟成長以脫離貧窮,現在它所努力的目標是虛無縹緲的諸多「進步」事項,例如環保、女權、工權、鼓勵 NGO 等等。誠如英國政論家約翰·歐撒樂文(John O’Sullivan)所說的:「所有不是真正右翼的機構,隨著時間過去,最後都變成左翼。」今日的世界銀行已經是一個左的機構。

    世界銀行的左轉,在現任總裁任內只有加速而非減緩。金墉博士(Dr. Jim Young Kim)是由歐巴馬總統所任命。日前,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出版了一份譴責的報告,作者達威爾(Rupert Darwell)指出:金墉博士的政策,以環保永續為優先,減少貧窮為其次,很不人道。強迫發展中國家接受「高成本、操作問題多的科技」,讓它們的經濟發展遲緩,發電成本大幅提升,不但在經濟上說不過去,更是不道德的作法。

    https://www.spectator.co.uk/…/how-the-world-bank-keeps-poo…/

    圖為點蠟燭賣東西的拉哥斯市場。

  • 亞他加馬沙漠再生能源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11-28 06:31:44
    有 117 人按讚


    ※ 2015.11.28 觀點—Matt Ridley ※
    《環保現代化宣言》指向環保新未來

    作者 Matt Ridley 是英國保守黨的上議院議員,曾任《經濟學人》科學版主編,寫了多本暢銷的科普著作。2012 年,他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本文刊登於今年 6 月 8 日的《泰晤士報》。

    ------------

    七大工業國領袖今天(譯註:指今年的 6 月 8 日)在德國巴伐利亞舉行高峰會,商討的大事除了烏克蘭、希臘、伊波拉、Fifa 之外,德國梅克爾總理堅持大家還必須討論「永續性」(sustainability)。這個字眼往往代表著國家用納稅人的錢補助無商業利益的計畫,如果他們想讓它成為有意義的討論,他們其實已經有現成的宣言可用,那就是由十八位著名環保人士連署的《環保現代化宣言》(Ecomodernist Manifesto),也是終於把永續搞對的一篇簡潔好文。

    直到現在為止,環境保護的理想都是希望我們回歸自然:拒斥新發明,例如基因改良的食物、放棄商業、消費、能源、物質,改過著簡樸生活,以保障自然環境不受踐踏、減碳抗暖化等等。然而一群自詡為環保現代派(ecomodernist)的人,包括加州的環保先鋒斯圖爾特‧布蘭特(Stewart Brand)、以及英籍的環保運動人士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他們在宣言裡表示,這樣的思維是一種錯誤:「除非人類大量死亡,任何一種企圖使用(古老)技術,大規模把人類社會與自然重新結合起來的作法,只會導致生態與人道的大災難。」

    七十億人口若完全變成狩獵採集者或自足農夫,只會造成地球的浩劫。七十億人口的絕大部份住在城市、使用塑膠、玻璃、金屬、養殖雞隻,而非砍伐森林、剥除獸皮、食用野味(叢林肉,bushmeat),才有辦法把大塊的土地還給自然,作為自然保留區。環保現代派認為人類必須擁抱科技與經濟成長,「才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還給自然更多空間」。

    放眼全世界,擁有最乾淨的河流、最清潔的空氣、林地復育速度最快、野生動物最多的地方,都是在有錢國家:雖然人口成長、經濟繁榮,但北美洲與歐洲的絕大多數地方,都可以重新見到野狼、河狸、糜鹿、猛禽。

    去年我在溫哥華的某個城市公園裡,看到水獺跟慢跑族爭道的景象——水獺一度在加拿大幾乎被狩獵殆盡,以製作時髦的帽子與大衣。在南極大陸週圍的島嶼,一度被人類大量獵捕、以採集他們體內油脂作為燈油、瀕臨絕種的海豹、企鵝、鯨魚(沒錯,即使國王企鵝都遭到大規模獵捕,好利用它們體內的油脂)——現在又再度大量繁衍了,只因為我們改用了石油。

    我們不應再努力尋求居住在自然之中,而是與自然「分手」(decoupling)。環保現代派人士主張:「把人類的活動集中化——特別是農作、能源採集、林業、居住——減少土地的使用,減少對自然世界的干擾,就是讓人類發展與環境衝擊『分手』的關鍵。」

    上述的主張對傳統環保人士來說,是他們最討厭的事:他們認為經濟成長就是敵人,還認為可再生資源比不可再生資源好上一萬倍。事實上,可再生資源不斷面臨枯竭危機;不可再生資源卻相反:1854 年亞伯拉罕‧蓋斯納(Abraham Gesner)發明煤油(kerosene)後,人類就停止獵捕抹香鯨,因為燈油可以從不可再生、但更為永續的資源中獲得。

    「可永續的集中化」(sustainable intensifying),最為驚人的例子是現代農業:我們大大改進了農作物的產量,現在若要生產同樣數量的作物,比起五十年前,我們可以少用 70% 的農地面積。二十一世紀人口雖日益增多,但需要餵飽人類的農地面積卻日益減少——只要我們不再堅持把 5% 的穀物轉變成生物燃料,以為這樣有益於自然,但實際只是提高食物價格、鼓勵雨林的破壞而已。

    事實上,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許多農地已經歸還給大自然:例如,蘇格蘭高地已經不再生產食物。在英格蘭東南部諸郡,農地大多改為蓄養馬匹的草地,以及高爾夫球場用地。(美國)新英格蘭過去絕大多數是農地,現在已經成為森林。

    過去,能源來源從木材、水力、風力、鯨魚,演變成石化燃料、核能時,其實正一步步地減少生態需要面積(ecological footprint,又譯生態足跡),直到二十世紀的環保運動來臨,告訴我們必須再度使用自然地景來生產能源為止,所以我們又回到在森林砍伐樹木、在丘陵上建築風車的年代。環保現代派認為:絕大多數的可再生能源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的生態需要面積太大(即生態足跡太大)。

    (環保現代派甚至贊成使用核能,這一點雖然很對,但其部份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減碳乃是當務之急。這點我不敢苟同。鑑於過去五十年的暖化速度大約是每十年提高攝氏 0.12 度,若地球氣溫要達到比工業化前期高出攝氏兩度,也就是氣候變遷可能危害地球的溫度時,我認為還要再過一百年。)

    想像在二十一世紀末,一個位在沙漠海岸的城市,它的主要商業是軟體,它的能源來自先進的核能,它的食物由沙漠裡的一棟多層樓房、水耕農業的工廠供應:水耕農作沒有蟲害、使用陽光、LED 燈、淡化海水,並從空氣中製造肥料。該城的金屬來自鐵礦、玻璃來自砂、塑膠來自石油。它對地球其他地方的野生地景、河流、肥沃土壤的需求幾乎是零。而這些技術在今天都已然存在。

    傳統的環保運動往往必須與裙帶資本主義妥協,貪婪的商人才願意在獲得國家補助的前提下進行一些異想天開的環保計畫。環保現代派卻應許更好的未來:環保必須與新科技、商業共同合作。

    《環保現代化宣言》也代表著環保運動迫切需要的改革。它的 95 項提案應該拿去貼在梵蒂岡門口——下個月(譯註:指今年 7 月)教宗就要發表教廷的環保通諭——因為不同於通常的環保哀嚎,《環保現代化宣言》有許多幫助窮人的好消息。它說我們不要阻止你變成有錢人、不想阻止你採用新科技、不想阻止你脫離沒有電、沒有燈、煙霧迷漫的小茅屋、燒木柴煮食物的悲慘生活。我們也不希望你繼續當自給自足的農夫。我們希望你趕快搬到城市去住、開汽車、用冰箱、有手機、用電腦,因為屆時你就不需要去林子裡伐木、狩獵野生動物取得蛋白質。

    七大工業國高峰會的東道主梅克爾總理說,在不造成氣候變遷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達成穩定成長的全球經濟,又說德國已經成功讓經濟成長跟溫室氣體排放「分手」。她聽起來已經是一位環保現代派。

    《環保現代化宣言》網址:
    http://www.ecomodernism.org/manifesto/

    http://www.thetimes.co.uk/tto/opinion/article4463151.ec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