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林智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晚上在波光市集視察的行程剛結束,忙到一個段落之後,拿起手機看到群組裡面訊息很多,想說發生什麼事了?才發現是年輕的幕僚激動地在群組裡分享,今年的金曲獎最佳新人是「?te」! 一時之間還摸不著頭緒,畢竟我的音樂還在張學友跟五月天的年代。看著同仁的分享,「?te」唸作「壞特」,擅長用慵懶嗓音歌唱,也常在...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廖人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廖人帥導演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email protected] --------------------------------- *關於 / 第54屆金鐘獎視覺設計 /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INCEPTION 啟藝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4:59:55

【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 Akibo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INCEPTION 啟藝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4:59:55

【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 Akibo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INCEPTION 啟藝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4:59:55

【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 Akibo ...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23:07:08
    有 9,631 人按讚

    晚上在波光市集視察的行程剛結束,忙到一個段落之後,拿起手機看到群組裡面訊息很多,想說發生什麼事了?才發現是年輕的幕僚激動地在群組裡分享,今年的金曲獎最佳新人是「?te」!

    一時之間還摸不著頭緒,畢竟我的音樂還在張學友跟五月天的年代。看著同仁的分享,「?te」唸作「壞特」,擅長用慵懶嗓音歌唱,也常在創作中融入各種語言,除了台語、客語、英文,偶爾也會加入義大利語、法文。最重要的是,這位多才多藝,同時擁有音樂家和醫師身份的金曲最佳新人,還是我們新竹市香山人。

    除了要恭喜同鄉的「壞特」得獎,今年的金曲獎也很不一樣,除了因為疫情的關係,延後2個月得以舉辦,現場沒有觀眾,全面以線上直播的模式呈現。今年的金曲獎,也將「最佳國語」的獎項改為「最佳華語」獎項,這是29年來的第一次。

    「國語」並不只「華語」,客語、原住民語、台語都是「國語」。金曲獎一直以來都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甚至是亞洲音樂圈的盛事。這樣的改變,不只代表著台灣的進步,也是讓世界看到在這座島嶼上生活的不同族群,讓世界知道每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代表台灣,平等地唱出自己的歌。

    回家之後,太太跟孩子們也剛好正在看金曲獎頒獎典禮。我坐在他們身邊,在螢幕前一起看精彩的表演。聽著不同族群語言的歌曲,但音樂帶來的感動沒有不一樣。

    感謝將音樂帶到這個世界的音樂人,感謝持續用自己的語言創作的音樂人,謝謝大家持續唱出自己的歌,用音樂帶來療癒的能量、帶來進步、帶來希望。

    #晚點再來聽看看年輕人的歌
    #金曲32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3 19:19:25
    有 238 人按讚

    如果只說「能有機會寫下這篇專訪的我,覺得非常開心」是有些不負責任。完稿之後,來往調整最多的是引句裡的用詞,什麼會讓一個人面臨危險,什麼會讓一個人身邊的人面臨危險;之間,又確實摻著「希望更多人看見」的心情。


    我常常覺得需要透過嚴格才能實踐的溫柔是不幸的,但終於有一天我需要選擇接受我們偶爾要被這種嚴格所保護。世界容易用言語判決使用者的心意,忽略言語和立場之間還隔著動機。明眼人或許看出這篇專訪每一個小標都脫胎自一首詩,而詩是我和阿報說話之後第一個感覺。


    為什麼是詩?上好稿之後丟網頁連結給他,結果在訊息匣中點擊連結的時候跳出視窗:「网页存在安全风险,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 已停止访问」。意思是,這個世界將有許多人看不見這篇訪問吧?有些事情可以改成暗號,有些事情一旦改成暗號就再也不是原來的事情。什麼事情是前者,什麼事情絕對不能改變,我知道詩就是思索這件事情的事情,然而詩往往不能消滅問題。詩只能給我們面對問題的姿態。


    阿報給了我一種姿態。能有機會記錄這種姿態的我,覺得非常開心。


    ⋯⋯
    ⋯⋯


    ——— 这里是原来的『湾湾独立音乐速报』,现在的 @小岛音乐速报,主要发布台湾原创音乐、独立音乐新歌、MV、演出等等相关资讯,如果你也喜欢台湾音乐,欢迎关注我(愛心)


    點進小島音樂速報微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置頂文中這段自介。


    這介紹不到一百字,明眼人卻能看出端倪。2020 年 11 月 21 日,當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隨主席李安步上星光大道揭序,這是中國全面撤出金馬的第二年,這邊觀眾習慣入圍名單裡不見中國作品的同時,那邊觀眾大概也習慣了轉播這檔事檯面上是看不見了。那晚,灣灣獨立音樂速報同步圖文轉播得獎動態,幾則發文都被新浪下架。速報頁面隨後出現一則新貼文,大意是對待一個頒獎禮,封殺到這般地步,真的至於嗎?


    那則新貼文當晚即在微博遭到圍攻,相關博主及眾多網民紛紛開始舉報,認為他的微博名稱夾帶私貨;數天後,他甚至收到了新浪站台要求改名否則對帳號進行官方處理的私訊。


    消息一出,三年來受灣灣獨立速報的資訊餵養、三十多萬追蹤者中,不少人挺身而出。有人是承著自己在這裡認識數不清台灣好音樂的情,有人是見得區區頒獎轉播被動刀的不平。這抗議竟真傳到新浪某位高管耳中,高管點了頭,不對這個匯集無數樂迷的站台下手。


    然而一週後,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的名字依舊被改成亂碼。


    介紹寫「原來的」,是因這回終究不敵壓力,「灣灣獨立音樂速報」這個自 2017 年開站時就使用的名字,改姓成了小島。而之所以短短八十字裡「獨立音樂」、「原創音樂」並用,起因仍是「台灣」後面不能接「獨立」的潛規:


    「你要跟他們解釋斷句是 台灣 獨立音樂,要找你碴的還是找,後來很多媒體省麻煩,就用了原創音樂這個詞。」原創音樂,使用時概念幾乎等於獨立音樂,為避文字獄而衍的新名目,到頭來簡介卻還得反過頭把這詞給列上才完整。


    眼前螢幕裡的男子,唸「誰」的時候聽起來是「ㄕㄨㄟˊ」,說「年」的時候聽起來是「連」。他是原來的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現在的小島音樂速報始終唯一的經營者,更常把自己稱作編輯。熟的人都叫他阿報。



    ▍天線給了我天線的耳朵


    2021 年 4 月,阿報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聽見對岸」發表了〈台灣「獨立音樂」簡史〉。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獨立音樂四個字要加引號了。


    該文從台灣的熱門音樂時期開始,順著解嚴後地下音樂萌芽、再轉化為如今獨立音樂概念的過程,約三十多年的歷史進行爬梳。文章一發,台灣社群上轉發者眾,除了史料本身激起的興趣,多少還有「這主題的文章出自中國人手筆」的詫異。


    這不是阿報第一篇掀起討論的寫作。2019 年,他在〈年終總結之現場篇〉一文中,統計該年度有多少台灣樂團到中國演出,得出「台團批量上大陸」的結論,數據被報導者〈那些席捲亞洲的台式浪子與浪漫──獨立樂團唱出厭世代的微抵抗〉一文採酌;2020 年 6 月,緊跟當年台灣文化部補助名單公佈,阿報另一篇文〈在台團熱潮背後,了解下台灣的音樂補助是怎麼一回事〉,則向中國聽眾說明台灣音樂圈習以為常的制度,「音樂補助是大陸沒有的嘛,對於大陸很多網友來說,政府居然發錢給樂團做音樂,他們想都不敢想。」


    不過,每篇長文末,總會導回小島音樂速報微博,「那裡比較熱鬧」。原有正職工作的阿報,寫長文是一年只幾次的事情,「聽見對岸」被他稱為年更號,比起小島音樂速報多時一天近十則台灣音樂情報的頻率,寫這樣有學究精神的論述,不是阿報最想做的事。


    1992 年,他在福建出生。因為當地方言與台語高度相似,少年時期的阿報完全聽得懂電視上五月天唱的台語歌是什麼意思。阿報口音裡那份熟悉咬字,也原來是連上了我們對台灣國語的印象。


    為什麼福建電視上有五月天?原因之一,是那個台灣音樂仍在中國舉足輕重的年代。阿報回憶 2006 到 2010 年間,身邊的人聽的是五月天、F.I.R. ,唱片行裡賣的是陳綺貞。


    另一個原因乍聽有點玄,想想卻有道理:「就,我們家的電視天線,那時候收得到台灣電視的訊號。我可以看中視看台視看華視,我記得這三個電視台最主要⋯⋯」不對、先等一下,這合理嗎?


    「不是,我們離金門很近你知道嗎?那個電視信號到福建都清楚,大概就和廣東那邊常看到香港的電視是一樣的。」


    青春期的阿報和家人搶遙控器,想看的是台灣樂團上節目打歌、廣告間的新曲 MV。為什麼想看?他說新世紀之初五月天《搖滾本事》演唱會,是自己第一次在螢幕上看見樂手操著樂器,有鼓、有吉他的舞台。


    因為帥吧,阿報說。就像許多少年少女。


    他要到二十多歲時,才發現台灣所謂「聽團仔」不少已把五月天劃到商業樂團的那一邊,這一點和阿報身邊的中國樂迷不同。包含阿報自己,至今都還對五團抱著當年獨立音樂啟蒙的好感。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沒有社群、自媒體,阿報心中的台灣音樂地圖描製除了電視,靠的是蝦米音樂和豆瓣兩大平台的音樂導介。


    「以前只知道五月天陳綺貞這種大名字,什麼絲襪小姐,什麼女孩與機器人、法蘭黛、先知瑪莉,都是因為蝦米音樂的推薦機制做得很好,我才知道的。」


    今年辭去工作回到福建的阿報,電視台不再收到台灣訊號。養成他品味的蝦米音樂,也在今年二月終止營運了。


    其實,誰還看電視呢?中國的唱片行一樣在倒,台灣音樂的影響力也在中國漸弱。少年阿報上了大學,那時躺在宿舍床上聽癡了的透明雜誌、甜梅號、回聲樂團,至今還是他的最愛,彷彿有什麼停在那裡。



    ▍你看團時很近


    從速報發文消息之速、簡史鑽研之執著,很難想像阿報本人只來過台灣兩次。2018 年,回聲樂團休團後睽違兩年重聚《巴士底之日十週年》演出,26 歲的阿報心想,是時候了。


    18 歲的阿報,大學上的是物理系,一入學就加入吉他社。「這邊的吉他社,相當於台灣的熱音社,是玩樂團、搖滾那種的。」社團裡都是音樂同好,只不過大家聽的多是中國搖滾,痛仰樂隊、萬能青年旅店,聽台灣樂團的有但不是很多。阿報只能靠著網路來尋找台樂同夥。


    「一開始都是打關鍵字,比如你在微博搜個安溥,搜到很多博文,那基本上提到的人都是喜歡安溥的,你就循著這些內容認識一些網友這樣。」


    有了點和線,總會想到面。微博上,阿報找得到日本音樂速報,找得到英國音樂速報,就是沒有台灣。


    然而,他並沒有立刻著手一個以台灣音樂為主題的自媒體。他最早創的是一個發表「洋蔥新聞」的站台。


    洋蔥新聞語出美國一家生產諷刺新聞的媒體「The Onion」,後來詞彙延伸用於描述基於嘲弄目的所生產的新聞,多少包含造假和誇張的成份。阿報以音樂為題,寫了幾篇洋蔥,覺得沒意思。


    「很多所謂音樂媒體,也就跟內容農場一樣,它可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文章,我想說沒有一個比較正規的音樂媒體來說一些事情,就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努力一下。原來那個號比較搞笑,寫了幾篇之後就放掉了。」


    2017 年 10 月,阿報滿志躊躇,下定了決心。站台名字,他早在註冊前就擬好:台灣獨立音樂速報。他沒想到申請第一關就被系統自動拒絕,原因是「台灣獨立」不能使用。


    「靠,我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吔!那時我很急,想說哇靠那怎麼辦,我要改什麼名字,一下子也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就想那把『台灣』改成『灣灣』好了,結果就這樣註冊下來。」


    誰能逆料灣灣獨立這名字也只撐了三年。


    隔年,他循自由行買好了機票,回聲演唱會的票約在台灣面交。第一次到台灣,一切新鮮,和合購門票的台灣歌迷一起排隊時,連坐下也讓阿報震驚。


    「我們在這邊排隊都是站著的,因為我們覺得說地板可能比較不乾淨。那個台灣樂迷就拉我說你要不要坐著、要坐著嗎?我還猶豫了。」


    還有許多。比方他和那人聊起自己當年在上海看了四十幾場演出,那人竟回「所以,上海那邊是只有台灣樂團可以看嗎?」比方他提起法蘭黛,那人竟回:「沒聽過欸,誰啊?」


    訪問時我向阿報嚴正澄清,上述行徑可能屬於該名歌迷的個人問題,從中倒仍延伸探討不少觀察:阿報直言,相對於他身邊的中國樂迷對台灣樂團的認識,台灣樂迷對中國獨立音樂的了解在他看來確實遜之;此外,台灣聽眾的分眾程度也更高:


    「我問他頑童是不是在這裡很紅,他說對,但那是聽說唱的人在聽的,他們是聽團仔,不怎麼聽頑童。但對我來說不是這樣,我聽台灣音樂不管你說唱還是搖滾還是什麼東西,只要是台灣音樂我都聽。反而在台灣,你們好像有分聽團仔是聽團仔,然後說唱仔是說唱仔?」


    我沒告訴阿報,這群人在台灣更常被叫做嘻哈仔。


    幸好這趟台灣之旅的經驗不只有距離。走進 Legacy,阿報在台前熾熱,意外發現台灣歌迷比中國聽團仔冷靜太多,「特別像北京這類的搖滾重地,或者迷笛這樣的音樂節,在大陸聽現場大家是狂叫狂撞的,歌與歌之間會問樂手等等晚餐要吃啥,」在中國,衝撞喚作「POGO」,音樂節若辦在一片草地,演出結束後大家會站在一片泥地上,「我覺得台下大家好安靜啊,我在大陸是最冷靜的,在這裡變成最熱情的。」


    「然後柏蒼在台上問說『你們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人從新竹來?有沒有從桃園來的啊?』我就看說怎麼沒人舉手啊?在大陸假如台上喊到哪個地名,肯定就很多人舉手比大聲的。忽然心血一來,柏蒼問完一輪我就超大聲喊:我是從上海來的!!!」


    他說,柏蒼嚇到了。那瞬間的阿報和身邊的人多不一樣,卻又多麼近。



    ▍為了避免開始


    對聽團仔而言最幸福的事,或許就是待在音樂的世界裡。然而,現實是世界上永遠有音樂之外的事。


    隨著社群趨勢,音樂人及其團隊也發展自媒體,將聲量與話語權從傳統媒體握回手心。對經營速報的阿報而言這一則以喜,他可以藉由翻牆使用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追蹤音樂人,即時獲得新訊。阿報樂於在社群上追蹤台灣的樂評、音樂媒體,同時也信奉人肉推薦勝過音樂播放平台演算法。樂評在媒體的撰述、音樂人在社群上的互粉互推,對還有正職時一天頂多花一到兩小時整理速報題材的阿報而言,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一則以憂,是中國對社群的管制再加上兩岸箭弦的繃緊,讓音樂圈裡的人常常彷彿是即將射出的箭。


    「以前沒有社群,很多事情是大家都不知道。那現在,大陸樂迷如果平常不會翻牆的話,可能並不會特別清楚台灣樂團在一些政治或者社會議題上的表態,結果就造成一些認知分裂的情況。例如前幾年,脆弱少女組在社群上發佈了台獨相關言論,消息鬧大之後很多大陸歌迷就哇啊脫粉啊,因為他們原本聽這個團的音樂,感覺就是清新啊可愛啊,不會想到政治立場是對立的。反而是和我一樣常翻牆的人,很多事情早就知道了,反應沒這麼激烈。」


    敏感的也不只對方。2019 年,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杜鵑花音樂節,上台獻唱音樂節主題曲,身後是傷心欲絕的官靖剛和美秀集團的劉修齊拿著吉他伴奏。阿報當天把影片上傳速報,後來卻看到劉修齊在 Facebook 上表示阿報只因他個人參與活動就把樂團的名字和柯文哲放在一起,會給人不好的聯想。


    「我那個時候真的完全不懂台灣的政治你知道嗎?我想你一個市長出來講話,你樂手彈琴,這個有什麼啊?我完全無法理解。後來才知道台灣人對這個很敏感。」社群催化動輒炎上,但真正刺激神經警醒的仍是政治。兩岸情勢一動一靜,小島音樂速報信箱裡的檢舉信頻率可以說是地震儀了。早前因新疆棉事件,一系列藝人紛紛與品牌解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網民統計解約與沒解約的藝人名單,留言催促藝人解約,阿報發文表示希望藝人不需要被逼迫表態立場,隨即遭舉報禁言三十天;平素裡,發佈拍謝少年、盧廣仲新歌訊,總有人傳訊「台獨藝人的歌不要發了」,數量多寡而已。


    網路外的世界,阿報也並不快樂。音樂推廣工作,在中國環境裡越趨艱難。


    「在大陸做文化產業,在沒有創作自由的基礎上做這件事,經常遇到難以想像的荒唐事。我舉一個台團的例子,有台灣樂團歌詞裡面會寫抽菸,這很單純嘛,它甚至跟政治立場沒有關係,它就是講抽菸啊,但你這首歌在大陸有些城市就是不能演出,因為你報批的時候有關部門的人會覺得對青少年不好。我覺得哇這很莫名其妙吔?為什麼歌曲能在平台聽,演出卻不能演?類似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太多了,一次又一次削弱你的成就感。然後你就不想幹了真的。」


    去年秋天,阿報終於遞辭職信。在上海聽了無數演出、度過一整段音樂職涯的他,又回到了福建,他最一開始聽見台灣音樂的地方。


    現在的他接案糊口,經營小島音樂速報的時間多了那麼一點點。上一份工作留給他的,是他身上的媒體素養與判斷眼光。他懂得某些行規,例如在中國封殺也分等級,「像盧廣仲,他是歌曲可以聽,但演出不能來,這是半封殺;那像滅火器,他是歌不能聽、演出也不能來,那它是全封殺;何韻詩,她歌曲不能聽、演出不能來,人的名字也不能出現,這是徹底封殺,又是分好幾個檔次你知道嗎?」


    近來小島音樂速報的發文稍稍增多,幕後的阿報眉頭皺得也沒少。有些音樂人有流量,有些剛起步,發佈情報時會不自覺大小眼嗎?點閱一定會高的音樂人醜聞八卦,要發嗎?會不會因為每每發政治敏感情報就被罵,而下意識自我審查?這一切,阿報說他不知道,說不定他已經被改變了。至今抵抗著壓力的,是每每他遇難時現身的同等善意,那是對台灣音樂一樣有愛的人們。


    他也還有愛。「有時候你聽到一首歌,覺得幹這真的太屌了,我一定要讓全世界聽到,結果發出去沒幾個人理你,這個沒辦法,沒辦法。你只能承認說,同一首歌真的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只是不管怎樣,你當時肯定會心情不好,肯定會低潮,這麼好的音樂怎麼會沒人給你反饋呢?」


    那怎麼辦?「沒辦法,就今天過了再想第二天的事情啊,就這樣。」



    ▍因為我錯過命運


    此刻,小島音樂速報微博有近 39 萬人追蹤。變現的可能,阿報是想過,但沒多久就放下了。


    「本身我就是一個搬運,我只是通過翻牆,把台灣的資訊轉移到大陸而已。我覺得這個稱不上是什麼多高明的技術,我只是做這樣一件事,讓更多人獲得資訊更方便而已。」


    他自己成為了收到台灣訊號的那副天線。


    天線的幸福是什麼呢?〈台灣「獨立音樂」簡史〉完成半年,阿報依然滿意,準備功課時他讀到「台客」一詞原來在台灣語境中經歷流變,從二十年前帶有土氣、流裡流氣的負面意涵,到如今大多偏向正面、支持台灣本土意識的形象,這是他原本不知道的。而因為他寫下,許多中國聽眾才知道。


    訪問時,他說還有幾個詞他不懂,例如 8+9 和 1450。「你寫中文我還查得到,你寫數字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意思啊!」我向他說明,他哦了好幾聲,說他懂了。他明白的表情,讓這場訪問其中的幾分鐘,也成為了他因愛而獲得的東西之一。


    那篇簡史,其實是在他被禁言三十天的期間寫的。


    他還有很多想寫的,比方台灣說唱的發展,台灣電子搖滾的發展,但辭職以來也還沒有時間完成。他也依舊想念台灣——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來台灣時,他除了參加簡單生活節,還看了好幾部電影。「我除了是音樂迷,還是電影迷。很多電影大陸看不到啊。」原來轉播金馬獎也是為了愛。今年,疫情成了另一道看不見的牆,和金門很近的福建忽然又顯得很遠。


    我問,現在的台灣音樂,和當年他隔海聽見的台灣音樂有什麼不同呢?他穿過鏡頭看著我,說下面這段一定要寫:


    「就,現在疫情下到我們這邊演出必須要先隔離,然後你回台灣也要隔離,不像從前那麼方便,導致很多音樂人必須做選擇,要嘛長期待在大陸,要嘛長期待在台灣。」他說,「從前是有些流行歌手會常駐大陸發展,現在有少量獨立樂團也走上這樣的路,在這邊一待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把幾乎所有的事業都放在大陸。那就會導致一種現象啦,說真的:台灣是一個創作自由的環境,就像 Leo王在金曲獎說的,他想唱什麼唱什麼,想寫什麼寫什麼,但有的樂團只單純依賴大陸市場,就不得不順從大陸這邊的規矩。比如剛剛講的抽菸,你寫一首抽菸的歌不能在大陸唱,以後你就不會寫抽菸的歌了⋯⋯」


    「我真的覺得很可惜、很可惜。在台灣的話你可能會寫一些別的,但你在大陸你只會寫這些歌,你就變得跟⋯⋯其實跟一般的大陸樂團沒什麼兩樣說真的。除了你身份證拿的是台胞證之外,你跟其他大陸樂團又有什麼區別了?我覺得台灣人你要分析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你之前能寫那些歌⋯⋯我不反對正常的文化交流,但是音樂人自己的路要怎麽走,還是要好好思考。」


    不為自己可惜的,阿報為這些可惜了。因為那是他追逐著很久的地方。長大是發現原來自己想去的地方也有人想離開,這時到嘴邊的話倒只有淡淡一句「可惜了」。


    或許不該說他是天線,天線是不懂追逐的。那年甜梅號到上海交通大學演出,阿報穿越幾十公里,從上海這頭追到那頭,只為了聽一場學生辦的音樂節裡在校園禮堂的演出,「我不是那個學校的人,沒有座位可以坐,只能站在很邊角的地方聽。那個場景想起來滿寒酸的,但還是很感動。那個時候音樂響起來,一切進入那個氛圍⋯⋯」


    那是他唯一一次聽到甜梅號現場,因為後來甜梅號解散了。


    他懂得錯過的滋味,直到今天仍努力不讓更多人錯過。






    在福建,他聽五月天和陳綺貞長大 ——
    專訪台灣獨立音樂微博「小島音樂速報」
    facebook.com/biosmonthly/posts/4910417448988329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插畫_ Penn⠀IG@yanjin
    視覺統籌_ 潘怡帆 Crystal Pan Photography
    責任編輯_ 溫若涵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文中標題皆改自顧城詩作: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

    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避免〉

    一切仍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錯過〉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2 15:58:44
    有 68 人按讚

    分享5年前 我用心寫的五月天專輯心得

    這裡有五迷嗎?
    -
    五月天 / 第九張作品 〈自傳〉 專輯心得

    前言

    認識五月天從1999年第一張專輯開始,當年對於資訊不發達的雲林高中生來說,是從他們身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樂團這件事,原來可以這樣跟朋友玩樂器創作音樂組成團隊表演,對當時青春期熱愛音樂的我而言是多麼令人興奮嚮往的事,也因此不顧一切的加入吉他社並當上社長進而組樂團當主唱寫歌,一路上到大學經歷過三個樂團分分合合,深刻意識到組樂團最難的部份其實是「團員」,除了音樂默契之外更需要團員互相包容的一顆心,所以五月天能走到現在非常不簡單,雖然他們的音樂也隨著知名度攀升漸漸流行化甚至失去一些東西,這也是讓那些早期追隨的樂迷大量流失的原因,但同時也吸引許多新生的年輕樂迷加入,這麼多年我從高中生到現在三十幾歲的人夫,他們依然保持超高人氣活躍著,其實我從第六張專輯「為愛而生」之後就對他們漸漸冷感,雖然推出新專輯還是會買會聽,但是就抱持著懷疑的心情,後期的音樂似乎少了當初搖滾樂團該有的靈魂,當然以流行音樂專輯來說的話還是有不少佳作甚至獲得金曲獎肯定,不過這次聽完新專輯卻有意外的受到感動。

    / 專輯心得

    這次要推出第九張專輯其實沒有特別關注,在發售日當天才意識到專輯推出然後到唱片行購買,也是跟以往抱持著觀望的心情開始撥放CD 打開歌詞本

    第一首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
    以貌似《萍聚》的第一句旋律開始,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歌曲跟《萍聚》同樣訴說的是人跟人相遇的緣份,或許是阿信故意取樣類似音律的原因,藉由這樣旋律的連結延伸出這張名為「自傳」的文章抬頭,彷彿是給新舊樂迷們的情書
    「那一天 那一刻 那個場景 你出現在我生命
    從此後 從人生 重新定義 從我故事裡甦醒」
    以五月天的角度去想,如果一路上沒有這些新舊樂迷支持五月天,他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改變,還會持續組團那麼多年嗎?
    而從我的角度去想,如果高中我沒有認識五月天我會學吉他寫歌組團嗎?
    會因此沉溺於搖滾音樂的美好世界中嗎?
    這首看似八股的旋律中卻隱藏深刻的情愫,加上參與合作的Skot Suyama陶山的精準編曲讓歌曲的中後段層次上升,鼓點跟木吉他的節奏巧妙銜接,在編曲方面堆疊的很精彩。

    第二首 成名在望 (超級賽亞人變身三段)
    開頭是令人懷念的錄音機倒帶轉動聲,按下播放鍵送出懷舊粒子聲的阿信呢喃,彷彿帶我們回到當年學生青澀學吉他的回憶場景
    歌曲來到突破制式歌曲公式的亮點處
    「穿過了
    搖滾或糖霜 昧俗或理想 批判或傳唱 道路上
    只能看遠方 最遠的地方 應許的他方 不停衝撞」
    「看過多少臉龐 飛過多少異鄉
    少年早已蒼茫 回頭望 我在何方」
    「一站又一站的流浪 那旅館和空港 一遍又一遍的採訪 和攻防
    一雙又一雙的目光 像監獄和高牆 牆裡的風光是不是 如當初想像?」
    進入副歌前的這幾段轉調讓歌曲整個檔次不斷往上,就像賽亞人一直變身到第三階段,讓我耳朵為之一亮,五月天好像真的跟以往有所不同,副歌完甚至有多到三段的吉他SOLO夾在各處,越聽越爽快,歌詞也精采唱出他們組樂團從學生到成名的心路歷程片段,非常扎實精彩,也是讓我找回對五月天遺失許久的感動原因之一。

    第三首 好好(想把你寫成一首歌)
    經過剛剛激昂的心情,這首又打回原形類似「知足」的抒情歌,由冠佑跟阿信合作的曲多了身為爸爸的柔和味道,後段弦樂跟木吉他的搭配蠻甜膩的。

    第四首 兄弟 / 第五首 人生有限公司
    來到專輯中另一大亮點,這兩首歌不注意看曲序會以為是同一首歌,「兄弟」的尾巴非常巧妙的跟「人生有限公司」串連在一起,偏日系風味的薩克斯風時而”攻”時而”守”的在兩首歌內來回出招,找來擅長爵士鋼琴演奏的吳智暉老師彈奏,加上周恆毅老師還有可樂的琴音,巧妙的搭配讓歌曲的張力無限放大,更不用說「人生有限公司」中段讓吉他、貝斯、爵士鼓分別竄出的輪流競奏,阿信的key同時也在挑戰高音極限,總之我覺得是專輯中最精彩飽滿的一個段落,也算是華語流行專輯中難得的一項突破。

    第六首 後來的我們
    這首請到日本創作者百田留衣合作編曲,整首歌充滿日系TONE調,剛好怪獸寫的曲都會有一種日系韻味,相輔相成,仔細去看著歌詞聽會有一種濃厚的惆悵感,也可能是阿信在每段詞的拉長尾音,抖音部份特別明顯,有加深整首歌的情緒力道。

    第七首 頑固
    這首曲又出現類似《萍聚》《驪歌》或是80年代國語民謠時期的味道,會讓人覺得好像似曾相識,就是取樣類似那套和弦的走法,合作編曲是曾經做過曲婉婷"我的歌聲裡"的新銳製作人張峽浩,是沒有感覺特別之處,歌曲四平八穩的,屬於傳唱安全牌路線。

    第八首 派對動物
    第一次MV曝光就覺得很像八三么的歌,果真沒錯八三么也參與其中編曲,類似EDM曲風但又沒到那麼電,這種歌就是為演出帶動氣氛而生,個人感覺像「東區東區」的師徒延伸版。

    第九首 最好的一天
    開場很像運動賽事的進場感,加上萬年梗噢噢噢噢,就很五月天式的齊唱歌套路,還有阿信在主歌疑似裝可愛的唱腔,石頭寫的曲總是有著『壯大感』這次也沒例外,又另一首帶動氣氛的歌,沒特別驚豔之處就是….。

    第十首 少年他的奇幻漂流
    這是石頭創作2連發,歌曲主歌有點像「如煙」,充滿詩意的歌詞緩緩呢喃唱著一個少年漂流汪洋中的渺小意境,有一種期待成長壯大的想像,副歌開始像「晚安地球人」「寂寞星球」綜合版,壯麗感從第二次主歌開始堆疊起來,而林依霖若有似無的鋼琴連音瀰漫了整首氣氛,像是星星點綴夜空,隨著氣勢非凡的弦樂演奏讓歌曲畫面感大增。

    第十一首 終於結束的起點
    前奏琴聲彷彿「讓我照顧你」的熟悉感,編曲比較沒太多突破,至於歌詞部份我覺得不一定套用在愛情也能成立,每個人生都有不同的考驗,有時候結束或許是另一個新的開始,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在傷心難過之後要如何堅強起來,以現在的我(正在結束階段性夢想)而言是蠻有感的一首歌。

    第十二首 任意門
    前奏緊密切音跟同樣是陶山製作的謝和弦「你媽沒有告訴你嗎」有異曲同工之妙,陶山算是近期流行音樂中擁有獨特編曲的才子,總是精準的抓到歌曲脈絡進而強化,個人覺得這張專輯中最催淚的一首,輕快的節奏道盡團員們的青春歲月,似乎也訴說著我們的故事,對應著曾經懷抱過音樂夢想的我,而那個夢想也是五月天給我的影響,根本是「成名在望」緬懷人生的兄弟代表作。
    「行天宮後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日夜排練 我們聽著唱片
    唱片來自 那唱片行 叫「搖滾萬歲」 和駐唱小店 都在士林邊緣
    我們都想 離開這邊 追尋另一邊 苗栗孩子 搬到台北求學
    水手之子 重考擠進 信義路校園 和高雄學弟 當時看不順眼」

    第十三首 轉眼
    轉眼間來到這張專輯的最後,跟著五月天回顧著一路走來的風景,彷彿回顧人生起起落落,阿信醒悟式的詞彙寫得非常深刻,或許有望挑戰下一屆最佳作詞人。

    第十四首 What's Your Story(Bonus Track)
    長達19秒的空白無聲,讓聽眾沉澱一下思緒。

    第十五首 你說那C和弦就是...
    就像電影的片尾幕後花絮,彷彿又把畫面拉回吉他社團的教室內,窗外透進刺眼的陽光,一群愛音樂的小夥子們無憂無慮坐在書桌上彈吉他,真的讓我想起好多關於高中吉他社的景象,一定要學的張震嶽「自由」跟「擁抱」和弦,也真的有在吉他社裡暗戀學妹,藉由教吉他拉近距離,甚至午休時間我們最喜歡偷跑到社團教室唱歌彈吉他,試圖吸引隔壁社團的學妹靠近,青春歲月回不去了,曲終,大叔回到現實世界…..。

    結語

    五月天這次以《自傳》為創作概念,整張專輯一氣呵成,阿信算是交出了非常誠意的大量歌詞,幾乎是史詩級大作,也發揮了所謂【勿忘初衷】的最大值,幾首歌在編曲上有些突破以往,不一定會成為經典,不過至少在今年華語流行專輯中堪稱佳作也不為過。

    看完我的心得
    可以再重新聽一次專輯唷

    #五月天 #自傳

    五月天 阿信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0-07 00:06:04

    廖人帥導演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fxxkleo@hotmail.com
    ---------------------------------

    *關於 / 第54屆金鐘獎視覺設計 /

    [ 已知範圍的全球首創 ]

    最酷的是,典禮當天播放四十多個看似互相無關的入圍影片,集結起來,竟然能拼湊組合成一部完整的”微電影”。

    可想像劇本編寫是極度燒腦的過程,因為必須讓入圍影片一個個獨立存在,且切題,同時又必須讓它們組合在一起時劇情通順,而這應該是全球典禮首創的全新模式,至少在我們的已知範圍啦(笑) 。完整微電影內容講述: 電視人誓死挺身對抗反派(大環境)的故事。

    我們相信不斷創新,才是創作人應該做的事。

    [ 平面設計概念 ]
    這是金鐘獎存在54年來,首次改變”金色巨鐘”造型外觀,科幻風格重新定義詮釋金鐘,巨大且莊嚴營造信仰感,它的形象既古老卻也前衛科技,也許正因它的包容個性。它像精神堡壘,它更像艘太空船,牽動觀眾的喜怒哀樂,讓我們想像力天馬行空。

    [ 數字不是重點! ]
    長期關心典禮的朋友會發現,不管是金曲.金馬.金鐘,歷屆視覺大多都會將重點擺在第幾屆.第幾屆”大大的數字”設計上,但在我看來,數字不應該是設計的第一重點,因為歷久不衰的經典,重點不會擺在它幾年了,而是它(金鐘)存在的意義;不然每個都大大數字設計,你遮住LOGO,搞不好你會以為金曲是金馬,金馬是金鐘…..這次視覺上的改變,希望我們能更加聚焦在金鐘獎本身的精神。

    [ 電視人&廣播人 ]
    碩大金鐘下,圍繞的守護者,正是各位電視人、廣播人,我們將” 電視人、廣播人”這樣的身份具象化,一起對抗險峻環境,一起追求電視與廣播製作的最高榮譽,金鐘54!金鐘我是!

    [ 54標準字 ]
    如果電視.廣播是為了傳播資訊,那麼傳播最常見卻最小的獨立單位那可能是LED了,這次54屆的”54”字體就是由一顆顆LED構成,象徵電視.廣播工作者,團結合作才能發光發熱,組合創造出有趣有價值的內容。也因為團結,我們擁有54年的歡笑與感動,我們一起走過54年…未來呢,一起走吧!


    [ GBA-54 微電影完整劇本 ]

    時空:未來,晴空萬里的美好城市,早晨的傳統菜市場 (*人文紀實節目獎_1)(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_2),公園,男子愜意地餵食鴿子 (*生活風格節目獎_3),突然整座城市震動著,反派巨型外星飛船從厚厚的雲層飛出,

    P.S : 反派設定: 反派其實就是”大環境”,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從反派首領的服裝到巨型飛船上都有著”大環境”的相關文字圖騰,例如: 預算.收視率.酸民.嗜血…等等,而電視人一直在對抗的就是糟糕險惡的大環境。

    反派的巨型飛船壟罩在城市之上 (*電視電影獎_4) ,兒童堆著的積木也因隨之而來的震動倒塌(*兒童少年節目獎_5) (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_6),巨大影子吞噬著”日晷紀念碑廣場”(*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_7),路人驚訝抬頭看…

    某客廳電視也因反派飛船受到嚴重外星雜訊干擾(*綜藝節目獎_8) ,反派首領在巨型飛船艙內帥氣行走著(*戲劇節目男配角獎_9) ,反派首領走到控制台前

    按下紅色攻擊紐(*戲劇節目獎_10)(*非戲劇類節目導播獎_11)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_12) (*戲劇節目導演獎_13)(動畫節目獎_14)(迷你劇集_電視電影_導演獎_15),巨型飛船發射出眾多光束,光束散落城市各地(*動畫節目獎_16),西門町6號出口廣場戶外螢幕,紛紛出現雜訊後斷訊,人群之中,女孩驚恐表情(*戲劇節目女主角獎_17),從巨型飛船飛出眾多小型無人戰機(*迷你劇集獎_18) ,準備發動第二波地毯式攻擊;

    霓虹的黑暗巷弄(*美術設計獎_19),三個”電視人”害怕藏匿著,電視人打開地圖,地圖標示”金鐘廣場”(*益智及實境節目獎_20)(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_21),一個手勢,他們快速跑到下個藏匿點(*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_22)(*戲劇類節目攝影獎_23),就在此時,其中一位電視人被無人戰機發現(*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_24),鎖定,無人戰機機器手臂拿著電視遙控器,無人戰機冷酷無情地按下電視遙控器,遙控光束射出,電視人被關機,應聲倒地;

    P.S : 隱喻: 電視遙控器按下關機鍵,就像扣下板機,當人們不看電視,對電視人來說就是冰冷的死亡。

    無人戰機發射”關機光束”瘋狂掃射,倖存的電視人們奮力狂奔(*綜藝節目主持人獎_25),他們終於來到了“金鐘廣場”,奮力一跳!!將關鍵金鑰匙插入(*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新進演員獎_26),巨大金鐘被啟動,一個個光點有氣勢地亮起(*燈光獎_27) ,發出閃耀光芒,招喚了整個城市的電視,電視從家家戶戶飛出(*非戲劇類節目剪輯獎_28,一個個電視團結組合成超巨大電視人(*戲劇類節目剪輯獎_29),如變形金剛般,超巨大電視人拿著槌子(也是由電視組成的) ,奮力一揮,敲響巨大金鐘,發射出排山倒海的衝擊波,巨大的聲響與光明(*音效獎_30) ,將反派艦艇們吞噬粉碎,城市回歸原有的光明。

    ----------------------------
    [ 沒有他們,沒有這次的創造 ]

    視覺總監 Art Director: 廖人帥OUTERSPACE Leo 、吳建龍 FKWU

    導演 Director :廖人帥 Outerspace Leo

    劇本 Script:廖人帥 Outerspace Leo

    影像統籌 Art Coordinator: 提摩西影像TimothyMotion

    平面設計 Printed Literature Design:建龍吳 FKWU

    3D 視覺設計 3D Visual Design: 蔡弘翊Jonni

    文宣設計 Graphic Design:吳建龍 FKWU

    專刊設計Special Issue Design:黃端亭 Tuan Ting Huang、廖一豪 I-Mor Liao

    影像製作團隊:提摩西影像 Timothy Motion

    動畫導演 Animation Director:提摩西 Timothy Chang

    副動畫導演 Co- Animation Director:@沈家緯 Parker Shen

    專案經理 Product Manager:劉穎仁 Ryan Liu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提摩西影像 Timothy Motion

    場景設計 Scene Design:
    沈家緯 Parker Shen、黃靖傑 Ian Huang、吳嘉進 Ka Chon Ng、提摩西 Timothy Chang、朱智顯
    Osborne Zhu、游家廳 Tommy Yu

    角色設計 Character Design:
    林志鴻 Chih Hung Ling、黃靖傑 Ian Hua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海恩 Gloria Woñg

    船艦概念 / 設計 Spaceship & Drones concept / Design:
    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俊安 Kabi Vong

    道具設計 Prop Design:
    朱智顯 Osborne Zhu、黃靖傑 Ian Huang、陳立偉 Henry Chen、盧長禧 Bonnie Lu

    打光 Lighting:
    提摩西 Timothy Chang、沈家緯 Parker Shen、蔡弘翊 Jonni、林志鴻 Chih Hung Li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陳仲威 Chen Jhong Wei、吳修維 Hsiu Wei Wu、吳佳叡 Chia Jui Wu、吳嘉進 Ka Chon Ng、朱智顯 Osborne Zhu、賴俊傑 LOiSUP、陳立偉 Henry Chen、黃靖傑 Ian Huang、黃俊安 Kabi Vong、劉奕宏 Solar Liu、游家廳 Tommy Yu、黃海恩 Gloria Woñg

    城市規劃 City Planning:
    吳修維 Hsiu Wei Wu、吳佳叡 Chia Jui Wu、賴俊傑 LOiSUP、梁若嘉 Ruo Jia Liang

    招牌設計 Signboard Design:陳立偉 Henry Chen、朱智顯 Osborne Zhu、賴俊傑 LOiSUP

    字體 / UI設計 Type / UI Design:吳建龍 FKWU、提摩西 Timothy Chang、陳立偉 Henry Chen

    合成 Compositing:
    沈家緯 Parker Shen、提摩西 Timothy Chang、林志鴻 Chih Hung Li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

    特效 Special FX: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靖傑 Ian Huang、林志鴻 Chih Hung Ling

    獎項統整 Awards Consolidate:盧長禧 Bonnie Lu、提摩西 Timothy Chang

    標準字動態製作 Logotype Motion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循環動畫製作 Loop Animation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黃鈺嵐 Beryl Hua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陳立偉 Henry Chen

    獎項模板製作 Awards Template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黃鈺嵐 Beryl Huang、盧長禧 Bonnie Lu

    音樂製作 Producer:崔欽翔 A-Flight Tsui

    混音 Mixing:菲立普 Felipe Cheng、洪祥修 Hung Hsiang Hsiu

    音效 SFX:蔡友彬 Ban Tsai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陳曉婷 Hsiao Ting Chen、王致妮 Julie Wang、賴宣羽 ShuanYu Lai、柯瑋倫 Allen Ko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Sheng-Xiang & Ban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4-16 11:14:31

    生祥樂隊 菊花夜行軍15週年紀念演唱會
    演出:林生祥/鍾永豐/大竹硏/早川徹/吳政君/福島紀明/黃博裕
    特別嘉賓:鍾成達/郭進財/萬芳/南洋臺灣姊妹會
    售票頁面:
    http://jstw.kktix.cc/events/shengxian...

    「放眼台灣樂史,還有哪一張唱片,能夠同時讓城裡的知青、美濃的老農和遠嫁來台的南洋姊妹聞之落淚?還有哪一張唱片,能在社運現場煽動熱血,又能供奉在擺滿昂貴器材的音響店,當成發燒友的測試盤?......《菊花夜行軍》是一張不折不扣的『史詩』鉅作。以真實故事為經緯,唱出一首首結合抒情詩與報導文學的歌謠......從李雙澤在1976年拿起吉他高呼『唱自己的歌』以來,這條『歌以載道』的『社會實踐路線』歷經二十幾年風雨,終於攀上這座險峻的高峰......它註定會和黃春明、陳映真、侯孝賢、胡德夫的作品一起,成為台灣文化史的重量級經典。」(摘自《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2009)

    2000年,交工樂隊以「我等就來唱山歌」及同名專輯,榮獲金曲獎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接下來的《菊花夜行軍》專輯,更獲得金曲獎最佳團體獎,當年還擊敗刺客、四分衛、五月天等團體。

    廣播人馬世芳說: 「15週年只是一個藉口,讓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參與的人重新認識這張重要作品,也讓像我這樣15年前就飽受震撼的聽眾,有機會重新想一想當年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訴說什麼故事......我相信這場演唱會,會是對更年輕的世代再起一次啟蒙震撼的機會。」

    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說: 「菊花夜行軍出版時我才16歲,憑良心講,這專輯的內容和深度,並不是一個16歲的少年能理解的,一直到2010年,那時候自己做音樂也做了快10年,也26、7歲,有次我想起[風神125]的旋律,於是重新找出菊花夜行軍來聽,那時候的聆聽經驗就非常不一樣了。我更理解到,不管是這樂團的組成背景,以致這樂團音樂功力的深厚,歌詞的深度,對音樂想像的鋪陳,都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作品跟一群人。」

    導演魏德聖在他的《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中,有這麼一段對[菊花夜行軍]的描述: 「我拿起那片好久以前,妻子一個家鄉的同學,送給她一片客家的CD片。奇怪的片名,叫菊花夜行軍。她同學說很好聽,但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我一直將這片CD放在CD櫃裡,甚至沒拆封。今天出門實在挑不出一片想聽的CD,便拆了這片,帶到咖啡店裡聽。原本我只是想邊看書 邊聽的,但聽到第三首客家古調時,我的心情大受影響:怎會有如此悲傷的曲調?我好奇 地拿起隨附的歌本看了一下。我邊聽著愁苦的古調,邊仔細一字一字地看著歌本裡頭的歌 詞及本事介紹……我按下STOP,再重新從第一首聽起…… 我耳朵細細地品嘗……我發呆地看著咖啡店窗外的樹影……每一首歌都讓我失神。提到中 年騎著風神一二五回家種地的阿成,我差點流淚;聽到母親從為人媳婦到為人母親的所有 心酸,我差點流淚;聽到父親與兒子兩人沉默抽菸的畫面,我差點流淚;聽到識字班一群 外籍新娘學唱的國語歌,我差點流淚;聽到挺著大肚子的小媳婦唱出對未出生嬰兒的心情 ,我差點流淚;聽到WTO的衝擊,造成農民只能無奈的以催趕牛隻的「嗷!」「好!」來回應時,我閃出了淚光……」

    學運領袖林飛帆說: 「生祥的作品雖然是以客語去唱,但其實只要你在都市打拼過,生祥他們用的樂器和歌詞描述的那種回鄉的記憶,並不侷限在客家族群。所以對於我這個聽阿公阿嬤講台語河洛語長大的人,語言上雖跟客語有區別,但每次聽[風神125]時,都會遇到可以共享和共有的文化意境和記憶,不管你家鄉是在台南、美濃,還是屏東,台中或嘉義,這歌曲所描繪那個回鄉的過程,是非常精準又深刻的。」


    演出日期:2017/5/20 (六)
    入場時間:18:30
    演出時間:19:30
    演出地點: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演出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號
    啟售時間:2017/2/25 (六) 中午12點
    購票方式:KKTIX及全台全家便利商店
    票  價:NT$3,000/2,600/2,200/1,800/1,400/1,000
    (全場對號入座)
    主辦單位:就是娛樂,山下民謠

  • 五月天第一座金曲獎 在 Sheng-Xiang & Ban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3-28 21:05:19

    生祥樂隊 菊花夜行軍15週年紀念演唱會
    演出:林生祥/鍾永豐/大竹硏/早川徹/吳政君/福島紀明/黃博裕
    特別嘉賓:鍾成達/郭進財/萬芳/南洋臺灣姊妹會
    售票頁面:
    http://jstw.kktix.cc/events/shengxian...

    「放眼台灣樂史,還有哪一張唱片,能夠同時讓城裡的知青、美濃的老農和遠嫁來台的南洋姊妹聞之落淚?還有哪一張唱片,能在社運現場煽動熱血,又能供奉在擺滿昂貴器材的音響店,當成發燒友的測試盤?......《菊花夜行軍》是一張不折不扣的『史詩』鉅作。以真實故事為經緯,唱出一首首結合抒情詩與報導文學的歌謠......從李雙澤在1976年拿起吉他高呼『唱自己的歌』以來,這條『歌以載道』的『社會實踐路線』歷經二十幾年風雨,終於攀上這座險峻的高峰......它註定會和黃春明、陳映真、侯孝賢、胡德夫的作品一起,成為台灣文化史的重量級經典。」(摘自《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2009)

    2000年,交工樂隊以「我等就來唱山歌」及同名專輯,榮獲金曲獎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接下來的《菊花夜行軍》專輯,更獲得金曲獎最佳團體獎,當年還擊敗刺客、四分衛、五月天等團體。

    廣播人馬世芳說: 「15週年只是一個藉口,讓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參與的人重新認識這張重要作品,也讓像我這樣15年前就飽受震撼的聽眾,有機會重新想一想當年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訴說什麼故事......我相信這場演唱會,會是對更年輕的世代再起一次啟蒙震撼的機會。」

    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說: 「菊花夜行軍出版時我才16歲,憑良心講,這專輯的內容和深度,並不是一個16歲的少年能理解的,一直到2010年,那時候自己做音樂也做了快10年,也26、7歲,有次我想起[風神125]的旋律,於是重新找出菊花夜行軍來聽,那時候的聆聽經驗就非常不一樣了。我更理解到,不管是這樂團的組成背景,以致這樂團音樂功力的深厚,歌詞的深度,對音樂想像的鋪陳,都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作品跟一群人。」

    導演魏德聖在他的《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中,有這麼一段對[菊花夜行軍]的描述: 「我拿起那片好久以前,妻子一個家鄉的同學,送給她一片客家的CD片。奇怪的片名,叫菊花夜行軍。她同學說很好聽,但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我一直將這片CD放在CD櫃裡,甚至沒拆封。今天出門實在挑不出一片想聽的CD,便拆了這片,帶到咖啡店裡聽。原本我只是想邊看書 邊聽的,但聽到第三首客家古調時,我的心情大受影響:怎會有如此悲傷的曲調?我好奇 地拿起隨附的歌本看了一下。我邊聽著愁苦的古調,邊仔細一字一字地看著歌本裡頭的歌 詞及本事介紹……我按下STOP,再重新從第一首聽起…… 我耳朵細細地品嘗……我發呆地看著咖啡店窗外的樹影……每一首歌都讓我失神。提到中 年騎著風神一二五回家種地的阿成,我差點流淚;聽到母親從為人媳婦到為人母親的所有 心酸,我差點流淚;聽到父親與兒子兩人沉默抽菸的畫面,我差點流淚;聽到識字班一群 外籍新娘學唱的國語歌,我差點流淚;聽到挺著大肚子的小媳婦唱出對未出生嬰兒的心情 ,我差點流淚;聽到WTO的衝擊,造成農民只能無奈的以催趕牛隻的「嗷!」「好!」來回應時,我閃出了淚光……」

    學運領袖林飛帆說: 「生祥的作品雖然是以客語去唱,但其實只要你在都市打拼過,生祥他們用的樂器和歌詞描述的那種回鄉的記憶,並不侷限在客家族群。所以對於我這個聽阿公阿嬤講台語河洛語長大的人,語言上雖跟客語有區別,但每次聽[風神125]時,都會遇到可以共享和共有的文化意境和記憶,不管你家鄉是在台南、美濃,還是屏東,台中或嘉義,這歌曲所描繪那個回鄉的過程,是非常精準又深刻的。」


    演出日期:2017/5/20 (六)
    入場時間:18:30
    演出時間:19:30
    演出地點: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演出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號
    啟售時間:2017/2/25 (六) 中午12點
    購票方式:KKTIX及全台全家便利商店
    票  價:NT$3,000/2,600/2,200/1,800/1,400/1,000
    (全場對號入座)
    主辦單位:就是娛樂,山下民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