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五年千歲解籤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五年千歲解籤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五年千歲解籤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五年千歲解籤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得美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日日與歲月廝守,美了很多年,足以見一個女人的認真和堅持。 這份努力維持的美貌背後,藏著一個人的自律、忍耐、堅持、克制,以及高要求,而這些素質不管用來做什麼事,都足以令人如虎添翼。千萬不要小看一個美貌的女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份美之後,藏著多少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於律己。 氣質...

  • 五年千歲解籤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8 07:15:01
    有 1,859 人按讚

    長得美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日日與歲月廝守,美了很多年,足以見一個女人的認真和堅持。

    這份努力維持的美貌背後,藏著一個人的自律、忍耐、堅持、克制,以及高要求,而這些素質不管用來做什麼事,都足以令人如虎添翼。千萬不要小看一個美貌的女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份美之後,藏著多少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於律己。

    氣質女人的祕密無他,就是靈魂深處對美的野心。不僅僅是外表美,更有認知美,如果你知道所謂的氣質背後她讀了多少書、見識過多少世界、經歷了多少人生,你就會發現,美貌從來只屬於肯認真對待自己的人。

    取自《超越自己就美,管她什麼完美》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的時候,談到知道我們要甚麼,比我們的努力更關鍵。譬如說,我們希望活得美好,我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我們能照顧好自己的需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157896127928583/

    常跟媽媽們互動,講到自己的同性友誼,我常會聽到女性對女性私底下的讚美,「她好美!」

    我猜,這不全是客套的說法,因為沒有其他女性在場。跟女性討論美麗,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譬如說,我欣賞個性美,只有外貌姣好,但喜歡貶損嘮叨,我不太可能使用「美麗」來形容。所以單純談美,我也可以跟女性朋友,有一陣盡興暢談。

    「多去看看世界,最重要的從來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在人群中更瞭解生活的意義,從而不斷地更新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眼界。」

    因為常跟人聊天,所以對方能不能聊,我還算能夠感覺得出來。因為以前常跟不同孩子互動,早早培養了多樣且深淺不一的興趣,不侷限在心靈成長與親子,像理財、房產、職場、化妝保養……等等議題,不到專精,但聊個幾句絕對沒問題。

    一個人如果不太建設自己,講沒多久話題就會開始重複。自我覺察不夠,不一致的狀態不太可能藏多久。

    當一個人成長停滯,那種談吐中令人生厭的感受,刻意壓都壓不住!

    「觀察一個人是不是足夠有眼界,就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和自己價值觀不相同的人:是尊重理解、嘗試著去接納;還是用自己封閉的眼光直接否定。」

    美麗是有深度的,透過自信與自律妝點的美,不是修成標準美女的照片可以比美。即使對方的想法不同,依然給予尊重,並且不吝肯定對方價值的女性,大部分人都想親近。

    負能量爆棚,再正的容顏,也難抓住對方的心。

    一個人要活得美,更是不簡單。光是用心對待基本的飲食睡眠,很多人都做不到。

    祝願您,讓自己活得寬廣與成長,自然成就自己獨特的氣質與歡顏!

    ……………………………………………………………..

    年過三十,就沒什麼天生麗質

    【文/ 林宛央】

    二十歲的時候,對好看是沒有什麼概念的。自覺容貌清麗,無須妝點太過亦光彩照人。及至如今,一不小心到三十歲,發現好看這件事真不是老天說了算,而是自己說了算。

    那天和閨密逛商場,看到一位出眾的美女,身材高䠷、五官精緻,膚質細膩、膚色白皙,整個人散發清冽的氣質。看得出來並非天生美麗,但後天經營得當。

    我站在那裡看呆了,一向自信爆棚的我,忽而之間竟覺自卑。

    我低了低頭,打量自己。畢業五年,胖了七、八公斤,從前一張瓜子臉,硬生生被自己吃成小圓臉,曾經吹彈可破最引以為傲的皮膚,現在日漸暗沉。

    那一整天我都很沮喪。閨密說,不就是一個長得好看點的女人,至於這樣嗎?

    不過就是長得好看而已?

    No!千萬不要小瞧一個長得好看的女人,尤其是你明知她並非青春年少,但仍然美得奪目。

    因為我美過也醜過,胖過也瘦過,所以非常明白那些長得好看的女人,她們從身材到那張臉,從飲食到健身,都藏著一種極為可貴的品質—自律,都顯現著她們對自我的高度珍愛以及高標準、高要求。

    長得美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日日與歲月廝守,美了很多年,足以見一個女人的認真和堅持。

    我身邊有個朋友,自我認識她起已經十年。這些年不管她工作有無升遷,嫁人生子是否如意,我都未有半分羨慕。唯一令我豔羨的,乃是這十年來,除了懷孕那段時間,其餘時候她的體重始終保持在四十八到五十公斤之間。

    她的身高足有一百六十九公分,這樣的身材,基本上和女明星們維持同一個水準。

    去年她懷孕,我們很少見面,一直到今年年初,孩子滿三個月,我們幾個閨密相約吃飯,結果她一出現就把我們嚇到了。

    原本還準備吐槽她:「哈哈,看吧,一個向來不超過五十公斤的女人,如今剛生完孩子可得認輸了,終於也有我們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我們這幾個特別要好的朋友,相處模式就是這樣的:比美,比有錢,比野心。但放心,攻擊歸攻擊,絕對不暗中互相批評,所以才能做了這麼多年的朋友,也才能一路扶攜,彼此越變越好。

    結果是,那個我以為身材會走樣到慘不忍睹的閨密,生完孩子沒多久後就已經恢復原來的身材。

    我們集體挫敗,忍不住感慨:為什麼老天這麼不公平,有些人輕而易舉就擁有了好身材。

    她聽到「輕而易舉」四個字怒了,反問我們:

    「你們不會以為,一個女人到了三十二歲,維持美貌靠的還是老天爺賞飯吃吧。我天天泡在健身房裡,覺得生無可戀時,你們怎麼不說輕而易舉?我練產後瑜伽,被私人教練折磨得欲哭無淚時,你們怎麼不說輕而易舉?老實告訴你們,好女不過五十公斤,憑的不是天賦,而是和自己作對。」

    後來,我跟著她去體驗她的一天,終於承認,美貌這件事根本不是小事,而是大本事。光是吃飯吃到七成飽,看到好吃的食物,死命忍著這件事,對我來說都已算千辛萬苦,更別提還要克制食量,日復一日地堅持跑步、游泳以及其他健身項目。

    有時候,看到她連追劇都在做棒式支撐,我才發現,三十歲以後真的沒有天生麗質這件事,好身材裡浸泡的全是汗水,美貌背後全是好習慣的堅持。

    一個女人,管得住自己的嘴,邁得開自己的腿,她還有什麼不能做、不敢做的?

    曾經有個同事問我:「你發現了沒?不管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還是娛樂圈或社會名人,但凡那些想控制自己身材便能控制住的人,多半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

    當然,那是因為這份努力維持的美貌背後,藏著一個人的自律、忍耐、堅持、克制,以及高要求,而這些素質不管用來做什麼事,都足以令人如虎添翼。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美貌的女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份美之後,藏著多少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於律己。

    比如舒淇,四十多歲一直保持著少女的身材,但你可知她堅持飯後站半個小時,一站就是很多年嗎?就是這樣的女人,四十多歲還可以俘虜男神,風情背後藏著我們不易察覺的狠勁和拼勁。

    林依晨,三十多歲仍然滿滿的少女感。但你可知這麼多年來她始終堅持早睡早起,在熬夜已成習慣的當下,有幾個人能做到晚上九點就乖乖睡覺呢?她的少女顏質背後,藏著一個女人強大的自律。

    難怪時尚女魔頭香奈兒女士也要說:「一個女人只有自律,才能拿回屬於自己的一切。」

    還有更高級的一種美貌: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些女性五官明明並不出眾,但往人群中一站,卻氣度立現。

    我以為,氣質女人的祕密無他,就是靈魂深處對美的野心。不僅僅是外表美,更有認知美,如果你知道所謂的氣質背後她讀了多少書、見識過多少世界、經歷了多少人生,你就會發現,美貌從來只屬於肯認真對待自己的人。

    現在每當有人問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女性時,我都會這麼告訴她:先從管理好你的美貌開始。

    你不必美成哪種標準,更不是讓你去整容,而是力爭把自己本身經營到最好。

    你不必非要和誰比,但你要和自己比,每天都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朝氣蓬勃的、奮力向上的、讓人不能小看的。

    也唯有這點經營美貌的能力,會將你送往一個更寬廣的境界,你會在那些因美貌而養成的良好習慣裡,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走得更遠。

    不僅不要小看一個美貌的女子,而且一定要和她們做朋友,因為她能教給你的,絕不是美貌這麼簡單。

    .

    以上文字取自
    超越自己就美,管她什麼完美:你不一定要打造女王之路,但要活出最好的自己!
    限量送【「管她什麼完美」語錄卡造型金屬書籤】贈品送完為止
    🔸 博客來 🛒 https://bit.ly/3eQ6NXC
    🔸 誠品 🛒 https://bit.ly/2WOnhcy
    🔸 金石堂 🛒 https://bit.ly/32JLNz8
    🔸 MOMO 🛒 https://bit.ly/2CPqemk
    🔸 TAAZE 🛒 https://bit.ly/3hynd

    幸福文化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五年千歲解籤詩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20 07:05:07
    有 5,665 人按讚


    【#沈旭暉隨緣家書 🇺🇸】華盛頓,那些心痛香港的舊朋友們
    —美國參議院《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通過前夕隨筆

    香港社會進一步動盪撕裂,政府一如過去數月無視Root Cause,警隊強攻香港中文大學之際,直播畫面令人徹夜難眠。那一刻,我身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百感交集。多年前,在這裏的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認識了不少華盛頓學界、智庫、政界友人,那時候,北京還對香港(相對)客客氣氣,中美關係同樣和和諧諧,同時和雙方朋友交往,一切自自然然。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事實上,到了法案第一次在2014年被提出,國會處理外交的某資深大老,依然說「不要浪費時間,100%不可能」。到了今天,中港兩地劍拔弩張,中美新冷戰如箭在弦,看見同樣的面孔,彷如隔世。

    布魯金斯元老與香港泛民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外交智庫,屬自由派,不少專家是國務院常客,旋轉門十分成熟,它的東北亞研究中心,是少數研究香港的基地。我在Brookings時,代表香港到哪裏訪問工作,當時香港人有一個單獨名額,但後來被裁掉,據說因為大家覺得「香港已是中國一部份很久,沒有甚麼好研究」;想不到今天,隨著運動發展,香港研究在海外,忽然成為顯學。

    當時的上司是中心主任卜睿哲博士(Richard Bush),他是台灣問題專家,曾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實質上的美國駐台大使),著作等身,氣度雍容。月前他接受訪問,談及香港反送中運動,認為抗爭者應「見好就收」、中國很強大、美國很現實、沒有甚麼可做,不幸被斷章取義,成為藍絲群組廣傳的維穩內容,觀點也被葉劉淑儀、梁文道等引述,令一些不認識他的青年感到不滿,就像這一代青年提起民主黨、司徒華,反感程度有時比提起建制派更大。卜睿哲是不是有點保守呢?大概是的,起碼是很傳統的現實主義路線;但他是否不希望幫助香港呢?自然絕對不是。

    他和香港淵源甚深,童年在香港的國際學校英皇佐治五世渡過,經常緬懷香港過去。美國國會在1992年通過的《香港政策法》,他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據說本來版本比終極版辣很多,有更多美國承認香港不同內地地位的條件,卻被現在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內爾「減辣」掉(外間以為麥康內爾提出法案,理應心繫香港,而不知這只是他避免法案太刺激北京的權宜)。卜睿哲不看好香港抗爭,一來他嚮往中美和好,相信全球化時代的中美只能合作,而在一個和諧世界,香港沒有太大戰略價值;二來他常參照歷史,害怕給予虛假希望,例如對我舉出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例子,當時美國政府說「全力支持匈牙利人民反抗蘇聯」,結果蘇聯鎮壓,美國除了打嘴炮就毫無動作。其實卜睿哲依然深愛香港,只是認為無力挽回,對可見的悲劇,深深嘆息。

    尼克遜翻譯到疆藏港研究:Freeman家族兩代人的丕變

    同期曾對香港事務發出保守言論的美國外交元老,還有一位傅立民(Charles Freeman)。他在尼克遜訪華時,擔任總統和毛澤東的翻譯,也是海灣戰爭時的美國駐沙特大使,負責處理前線,一直主張尊重中國獨特國情,但難免停留在那個年代。上個月,他曾說「香港激進抗爭者不值得西方同情」,卻對宏觀背景缺乏理解,然後又是受到藍絲群組加油添醋的轉載。

    傅立民我並不認識,但和他的女兒Carla是好友。Carla Freeman是貼地得多的中國問題專家,目前在Johns Hopkins的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當外交政策研究所主任,我也曾在那裏工作,和Carla曾合作出版,這天她請我到課堂上分享香港最新情況,想不到我把她和一些學生、包括中國內地留學生說得熱淚盈眶。她對我說,也是從網上看見父親對香港的評論,「嚇了一跳」,笑說父親不代表她,保證美國還有很多明白抗爭者的友人,很同情這些香港朋友面對的大陸高牆。

    她家學淵源,小時候就到過香港,及後不時在香港的大學交流,看見中大被香港警察以催淚彈狂攻,感到揪心的痛。她對北京主導的「止暴制亂」言論一笑置之,因為她的研究專長就是新疆、西藏、中國公民社會等議題,對「一國」框架下,少數民族、地方自治、維權議題有何下場,知之甚詳。

    但其實她也曾是「大中華膠」,只是近年和一批著名美國漢學家一樣「覺醒」,坦承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時,給予太多浪漫化想像,以為中國強大了,就會和美國共建美麗新世界,對種種問題刻意按下不表,殊不知今天中國強大了,圖窮卻匕見。這天她剛從中國回來,說官方招待她看的、住的,都是最宏偉的外觀,但她研究的新疆、西藏、香港,卻是另一回事,反差得很不平衡,乃至感到內疚。這種情結,近年反映在頗多中國權威身上,例如一度被北京捧為上賓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近年立場大變,最終推出「中國崩潰論」,令北京目定口呆。

    蘭德公司研究員五年前的預言

    在維珍尼亞(而不是「弗吉尼亞」)邊境,座落國防部智庫蘭德公司(RAND),北京經常渲染蘭德的神秘,其實也不外是一家右翼智庫而已,只是進行了類似「中美終有一戰」沙盤推演一類研究,被北京視為不友好名單。蘭德有一位香港問題專家Scott Harold,曾長期在港工作,和不少香港學者相熟,這次拜訪他,察覺他對「香港之死」除了痛心,也有先知的無奈。

    早在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他的觀點就和接受中國人大「831框架」是合適妥協的卜睿哲不同,認為深層次的Root Cause根本不是普選問題,而是中港矛盾。他從親身觀察發現,香港人擔心一國兩制只是虛言,憂慮逐漸強化的中港融合,會在「831」框架被通過後無限加速,因此才有「佔領中環」出現,這恐怕連戴耀廷、陳健文等當事人也當局者迷,五年後的今天,論證了他先知先覺。他慨嘆香港人不幸運,碰上美國外交大轉型,而最應負道義責任的是英國,但此刻碰到的英美最高領袖,都不是價值主導的人。

    Scott在香港有不少愉快回憶,問他甚麼時候再來,他卻苦笑,說察覺不少曾在香港的國際友人,近來都在中國境內出了事,其中一位是曾任加拿大駐港副領事、後來被內地以間諜罪名捉為人質,來報復孟晚舟案的Michael Kovrig,這也是《逃犯條例》為何刺激世界各國神經的原因之一,令他不禁擔心入境會否「被洗頭艇」。坦白說,這種新冷戰氣氛是雙向的,我也認識不少中國的美國研究權威,近年不獲美國發簽證,美國大學也開始對華裔學者「另眼相看」,似乎1992年冷戰終結—2012年習近平上台的蜜月期,不過是兩次大戰之間那段休戰期罷了。

    盧比奧參議員身邊的智囊,與香港本土派

    美國新生代中國研究學者的研判,和上一代完全不同,與香港的年輕學者、本土派思維,反而先天有血緣的相近。在北京眼中,一切人類行為,「自然只能以「收買」、「權力」一類唯物角度解釋,因為這個政權是不相信價值觀的。然而正是全球科技變革、網絡社群興起、令社會結構重整的「時代革命」,令全球新生代一方面大大加強了對理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勇於打破常規,發掘了不少前人忽略的盲點,知識變得非脈絡化。解構再重構的學風不容於上一代,在新世代卻成主流,逐漸產生了像劉仲敬、Harari那樣的鬼才,他們眼中的世界,天翻地覆。

    Peter Mattis是研究當代中國政治外交的年輕學者,多年前,曾在台灣一個學術會議發表關於「新型大國關係」的文章,當時我是評稿人,早已忘懷,他卻惦記至今。年輕可畏,轉眼間,他剛成為對北京高度批判的CECC(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副幕僚長(Deputy Staff Director),目前在盧比奧參議員辦公室工作,而這位盧比奧參議員,正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推手。Peter和卜睿哲一代的中國通有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及早正視中美已完全是競爭對手這現實,也認為上一代對香港不負責任,對中國以自己的方式改造「真香港」為「新香港」,有道德使命式的批判。上一代中國通跟隨北京口吻,說「香港對中國已沒有大價值」,他卻強調香港回歸時只佔全國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40%、現在卻高達七成,反映中國越富有,對香港的依賴越多,加上箇中「貿易」涉及不少敏感技術和材料,北京不可能不知……這些數據,在我面前,他如數家珍。

    一些美國政界前輩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潑冷水,他卻懷著傳教士式熱情,協助盧比奧草擬法案所有細節。須知美國國會一向是《紙牌屋》式現實,這條法案對盧比奧而言,一無選票(他的佛羅里達州沒有多少人對香港有興趣)、二無捐獻(不像中國遊說團能給予大量利益)、三不為總統所喜,他卻視之為baby,不惜用盡一切私人關係力推法案,前後五年,最後甚至使出殺手鐧,對推延排期表決的多數黨領袖麥康內爾(也就是剛談及在1992年對《香港政策法》減辣那位元老)攤牌逼宮,才有如今極速表決「hotline」這招。這都是很耗費社會網絡和人情牌的事,可謂all-in,要是沒有堅定信念,怎會如此?

    成就解鎖:我城危如累卵,國際關係卻終成香港顯學

    Peter不過「打份工」,卻是以完成博士論文的吹毛求疵態度,去完善這條法案,背後反映的全球新生代connected思維,不但中國學者、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永不能明白,就是卜睿哲、傅立民那樣的美國前輩,也難以理喻。世界是前進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依歸,《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重要性,除了上月在這裏分析過的外交、經濟部份,還縮影了世代交替:盧比奧三年前提出法案時,只有45歲,屬新生代參議員;法案一位co-sponsor、上月到訪香港後高調聲援抗爭者的Josh Hawley參議員,今年更只有39歲,是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Peter Mattis大概也在三十多歲這範圍;在幕後穿針引線、成立HKDC向國會游說的lobbyist Samuel是香港出生的同齡人,朱耀明牧師的公子。當何韻詩、黃之鋒,張崑陽等到訪華府,自然啱嘴型;反而李柱銘、陳方安生等造訪,雖然英語無疑更勝一籌,但對口畢竟是上一代人,新世代卻可能格格不入。

    昔日大家對國際線多有顧慮,畢竟在北京動輒都是「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下,強行自我克制,這也是昔日一國兩制僅存的互信之一。但事到如今,香港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民調顯示,居然有超過一半香港人認為,當自身問題不能由特區政府、北京解決時,就應該訴諸國際社會,反映北京昔日多少還有點阻嚇力的「漢奸走狗賣國賊」標籤,已被不屑一顧。香港新生代反正已不能回頭,被美心集團創辦人千金為代表的上一代權貴「放棄」,上綱上線的批鬥文宣正排山倒海湧現,卻因此突破了思想局限。我們也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一旦每四人就有一人具有緊密國際聯繫的香港人,投身真正的國際關係,足以令世界從此不一樣。

    假如他們能利用這機遇,建立屬於自己世代的全球網絡,和各國up-and-coming一代識於微時,配合截然不同的國際環境,綻放的無限潛能和榮光,或能令香港人成就解鎖。即使是不同意這條法案的朋友,當串連到背後成事的全方位立體圖像,相信也很難否定:萬物盈虧,自有其道,物極必反,當中國要打破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原有微妙平衡,在香港實施「全面管治權」,公道自在國際人心,蝴蝶效應下,看,這卻真是催生了一場全球範圍的「時代革命」。

    星期日明報,2019年11月17日

  • 五年千歲解籤詩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06 10:00:30
    有 240 人按讚

    經昨夜夜觀天象,炳忠對南鯤鯓今年竟求無「國運籤」,又有新的解讀?

    除了是蔡英文根本不承認憲法上的「中華民國」,致使「中華民國」名存實亡外,六十甲子抽遍都擲無筊,不正是台灣俗諺所說,老一輩都曉得的「人無照天理,天無照甲子」這句話?

    相傳清嘉慶二十五年,南鯤鯓王爺神轎曾行經諸羅縣(今嘉義)境,與縣令官轎相遇,雙方互不讓路,結果李府千歲忽然降駕在一目不識丁的農夫身上,用鋤頭寫出詩句「代天府,理陰陽,但願善遷惡改,一道修真消末劫」,要縣令對出下聯。結果縣令對不出,李府千歲又借農夫之身寫出下聯「巡狩間,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

    這一副對子,經清末台南舉人羅秀惠(曾參與1895年北京公車上書,力勸清廷不可割台)加以潤飾,便是現在代天府正殿正門的對聯:「代天理陰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災能免 巡狩周審查但願善遷惡改弌道修真末劫消」。

    謹以此對聯,奉勸所有論政、從政、執政者,大家各有立場,但總不能沒了是非、顛倒黑白!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