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伽藍」,原始佛教時期,佛寺只有梵語「蘭若」一詞,即漢譯精舍,義爲住處;如竹林精舍。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在城郊幽靜樹林,故又稱「阿蘭若」(意爲靜處)或「伽藍」(意指僧眾所居園林)。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又以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
⭕️第27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伽藍」,原始佛教時期,佛寺只有梵語「蘭若」一詞,即漢譯精舍,義爲住處;如竹林精舍。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在城郊幽靜樹林,故又稱「阿蘭若」(意爲靜處)或「伽藍」(意指僧眾所居園林)。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又以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護,也以伽藍代指護法菩薩,稱爲伽藍菩薩。伽藍、迦藍或僧伽藍,音譯全名僧伽藍摩。「僧伽」指僧團;「阿蘭摩」義為「園」,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佛教寺院。被譽為「文學版《清明上河圖》」的北魏傳世之作《洛陽伽藍記》中描述伽藍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由西域返唐朝的玄奘法師所注《大唐西域記》記載:「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伽藍神,又稱為伽藍菩薩,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也是佛教護法。專責保衛寺院轄區,以及四眾弟子。伽藍菩薩係原本指記載於《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的十八位護法伽藍聖眾:「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別名。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獅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等十八名護法天神。後來祗園精舍的三位功臣──拘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祗陀太子,及給孤獨長者(意為「善授」)因為捐贈「祗樹給孤獨園」給釋迦牟尼佛,於是也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使伽藍聖眾增至二十一位。中國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時至今日,佛教道場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讚》:「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的功德。也有人會把伽藍菩薩印在佛教書籍的末頁,以此希望得到護法的護持。然而,今天的中國佛教道場大都會將伽藍菩薩塑造成關羽的造型,而非原本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查佛經並沒有以關羽為伽藍菩薩的記載,隋代以前,本來也無這種習俗。其由來,傳說跟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有關。傳說智者大師在荊州的玉泉山尋覓建寺地點,晚上在山中入定時,關羽顯現,願助智者大師建寺。寺成之後,關羽又依止智者大師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然而,以關羽一人取代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菩薩,似非智者大師的本意。查《智者大師別傳》卷四對此事的記載:「其夕雲開月朗,見二人,並諸部從,威嚴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來前致敬!師問何來?曰予乃蜀前將軍關羽,指少者曰:吾子平也。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師即秉爐,授以五戒。」這些記載,都沒提到智者大師要以關羽一人代替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不過,自天台宗寺院開了供奉關羽的先例後,各宗寺院爭相效法,漸漸地,關羽被捧成伽藍菩薩,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在彩繪或塑造的《全堂佛像》可看到站立在韋馱菩薩像右邊的關羽像),在佛道融合的廟宇中若設有三寶殿或觀音殿,普遍殿前安有一左一右立姿的韋馱與關羽像。後來更有把關羽的祭典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者六月廿四日──當成伽藍菩薩的聖誕。有部分佛寺還專門為此舉行佛事以示紀念。更有甚者,少數佛寺還為關羽建了「關帝殿」(或稱「伏魔殿」)。跟一般其他宗教崇拜關羽的造法不同的地方是,作為伽藍神的關羽必為立姿(獨殿供奉則採坐姿),且習慣上造像上會多了一條綬帶,無風自飄地繞著神像;但是綬帶也並非必然,例如中台禪寺的關公塑像即無綬帶。漢地佛寺以關羽為伽藍神,係一種佛教融合中國文化的現象,由漢族神祇守護佛寺,可見民間文化輸往佛教、或是佛教欲接引(或謂拉攏)民間信仰之情形。佛教寺院尚有其他的伽藍神:①大權修利菩薩:相傳為阿育王之第七子,封號「大權修利(理)」,曾護送舍利至中國,後為人尊為「大權修利菩薩」,供奉在浙江定海縣之招寶山,故又稱「招寶七郎」。曹洞宗寺院供此神為伽藍神,此文化傳至日本。②「迦毘羅王」(Kapila),又作「刼比羅王」。為伽藍之守護神,故時稱伽藍尊王。係四夜叉之一,守護東方,又以意譯稱黃衫大神。此神司掌財運,若人心誠祈福,得滿其願。③祠山王:名張渤,字伯奇。④東嶽大帝⑤平水大王:即大禹。⑥華光大帝:如普陀山普濟寺景區普濟禪寺伽藍殿所供、日本京都黃檗宗大本山萬福寺之伽藍神即是華光大帝。⑦五福大帝:如長樂市潭頭鎮厚福崇聖寺供奉五福大帝為該寺伽藍神。
五公菩薩的由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來總祿境土地公廟燒大百解時,剛好遇到廟方放露天電影給土地公和附近居民看,我就一起看了幾分鐘。
雖然放的是舊片,但大家還是看的津津有味,而這架在車道上的大螢幕,不時還有車輛駛過,變成最特別的觀影體驗。
看到一半再回頭看土地公,看似很開心的在笑著呢。
祈願艾路在外面一切平安,祈願艾路早點回來家裡。
對了,十月份代燒大百解的好日子出爐了,文章連結我放在留言處,十月遇到小神通月,是個殊勝好月份唷!
天降月、小神通月的由來如下:
藏曆九月份,在佛教很重要,叫天降月、小神通月。
釋迦牟尼佛到天上,為他的媽媽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所以很多世間的國王、佛弟子都很想念佛陀,佛陀就在九月二十二號那一天回到人間。
佛陀為什麼要到天上?
第一個原因,為他的媽媽說法。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生七天後,他的媽媽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所以佛陀要入涅槃之前,先到天上為他媽媽說法,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不但如此,也為天上的神講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讓天上的神可以升更高的天的經典,也講了可以消除障礙的、消除魔障的《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講了很多的經典。
第二個原因,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五年,越來越多人對佛陀信心不夠了,所以佛陀故意離開世間三個月,讓人們去想一想沒有佛陀的時代會怎麼樣。
第三個原因,佛教裏面有很多出家人慢慢合不來,彼此之間有意見,有些人要修解脫道,有些人要修菩薩道;有些說那個對,有些說那個錯,僧團意見有一點分裂,所以佛陀也故意離開僧團三個月,讓他們有反省的機會。
佛陀為這三個理由到天上。
大家很想念佛陀,到了九月二十二號,佛陀就從天上下來,故稱天降月,小神通月。
--
五公菩薩的由來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年不遇的天才:董承濂.藝術的力量》
他是蔣勳特別推崇的藝術家。當時董承濂還是蔣老師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學生,蔣勳已經意識到一個傑出藝術家即將誕生。
采泥藝廊一展出董承濂作品,蔣老師即發訊息給我,「如果必要,我可以陪妳一起。」
結果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康復,今天終於好一些,直奔采泥畫廊。事先我並未通知畫廊,卻在門口巧遇董承濂。而他本來上週已經要回美國Oregon ,延期至今晚。
於是我得到了一個天才親自的導覽。
影片是董成濂此次除了內外宇宙(Inside& Outside Cosmos),最受矚目的作品。他取名「花.香」,我自己給了一個新名字,Blessing Rose.
其他展品包括因新冠病毒而創作的「聚散離合」,「陰睛圓缺」。人們因為大流行疾病,孤獨而居,但相聚的時候,我們真的在一起嗎?
陰睛圓缺,從一個黃色的亮光開始,光彩愈來愈凝聚,就在轉為繁華金橙橘色時,光消失了,出現鏡中的自己:然後那個鏡中折影的你又被新的金色亮光遮蔽了。陰、睛、圓、缺,在你以為最光彩奪目的時候,正是你消失的時刻。
最令人感動的兩件作品,包括「果樂」,如希望之光,讓我想起Leonard Cohen 的詩歌,光代表希望,黑暗代表永恆。我望著作品,竟然流下了眼淚。董承濂的作品中,他以特別的原創精工、設計、裝置、科技,使一個藝術品可以擁有巨大的如詩歌、甚至超越詩歌的能量。
他的「內外宇宙」,是此次展品中最強烈的震撼創作。明日再為各位介紹,而且我錄下了創作者本人親自的解說。
看完展覽,我告訴蔣勳老師我的感觸。他說:天真、善良、專注、溫柔-⋯⋯Nick (董承濂小名)有一切童話般的美好品質。
如果你想探觸也尋回自己失去的天真善良靈魂,如果你想冥思人、光、移動、鏡、反射、宇宙、我們的內在、外在與宇宙的對話:在擁擠的台北市某個角落,有一個可以帶你靠近一個無邊界天堂宇宙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DONG
蔣勳撰文介紹董承濂:
承濂對金屬工藝的興趣已經不局限在材料本身,他自幼學過小提琴,對聲音很敏感,他也一直著迷於宇宙天文星體的奧祕,著迷於物體引力與漂浮的物理現象,他近期的作品大量試探與現代科技結合,成為綜合磁力懸浮,聲音與光的多重裝置。
2014年在台北的展出,以磁懸浮動力運轉的五組金屬球體,像宇宙間星體的秩序,安靜地互動著,靠近或離開,吸引或排斥,彷彿不可見的〈黑洞〉〈白洞〉冥冥中因果的軌道,自有牽引,不生不滅。
美術中「術」的訓練承濂陸續專注而認真的練習,素描、書法、油畫、篆刻、金工,但在進入四十歲前後,他所學習的「術」都必須歸向一致的美學核心。
那有點像他近期作品對宇宙銀河系星體的探討,他彷彿尋找著浩瀚宇宙間不可知的秩序,那些星球與星球間的牽引運轉,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維持?引力之間有一定因果嗎?
他在作品裡詢問著,探索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想起在承濂大二時上中國美術談到的屈原的〈天問〉的句子,詢問時間的最初,詢問空間不可知的上下秩序,兩千年前屈原對茫昧宇宙的發問,彷彿也是一個年輕生命到四十歲在作品裡一直繼續探問下去的宇宙本質。
人類的確知道如此有限,因為自大,就被無明蒙蔽,因為謙遜,或許才會看到更多真相。
前兩年承濂從舊金山北上,跟我在溫哥華會合,到惠斯勒的冰原高處看那年難得一見的獅子座流星雨。
夏季八月的夜空,裹著毛毯,在闃暗的曠野裡看大片星辰殞落,宇宙的美,使人驚嘆,使人錯愕,使人感傷,如此揮霍,卻仍然只是不增不減。那一天我們談到《金剛經》,正是他二十歲書寫過的句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他天真地說:「所以『如來』並不是佛殿上那一尊像——」
承濂2015年八月開始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作品有十件,大概總了他近幾年系列性思考的宇宙現象和生命現象,像〈引力〉(Gravity),像〈空間〉(Space)(圖五),像〈關於永遠〉(about Forever),可能是西方希臘亙古哲人的物理學探問,也可能是屈原的〈天問〉,當然也可能是印度恆河岸邊探索生命者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現代創作者,其實不只來往於各種材質,無所拘束,其實也自由來往於古今中外,沒有民族或國家的界線。
那次亞洲大學展出的〈引力〉(Gravity),是旋轉墨色方塊,磁懸浮於一平面上,平面隨方塊重力凹陷變化,使我想起探索外太空星球者的腳,踏上無重力的空間。
我們要如何界定自己肉身的重量?如何界定一根羽毛與一片落葉的重量?
或一聲嘆息的重量?
經過拋光處理的金屬球,以磁懸浮方式在虛空中運轉,上升或下沉,靠近或離開,華麗而又孤寂,像天空星辰,也像我們生命的際遇。
叫作〈時間〉(Time)的旋轉沙漏造型,用玻璃纖維構成,畫滿超現實素描,懸浮在木製基座中,因為沒有附著的上下點,更像時間無始無終的輪迴。
最近的作品,他開始把自己長期訓練的素描繪畫在立體的大型雕塑上,像〈關於永遠〉,三公尺直徑的旋轉動力雕塑,裝置著18扇葉片,葉片翻轉,畫中地平線也跟著翻轉,馬賽克鏡片閃現創作者的素描,彷彿人的創作,在永恆時間裡,或許也只是瞬間的存在。
然而,朝日或夕陽,潮汐或滄海桑田,何嘗不是「瞬間」?
我曾看到一組作品,題名是〈不思議片刻〉(Divine Moments)一張古舊的木製搖椅,在空間裡彷彿可以靜靜搖晃,是沉思的時間,是回憶的時間,是冥想自己和宇宙的時間,在搖椅上是三件磁力懸浮的物件,像變形的蛹,像還在探索自身形狀的生命,探索著,思維著,可以是這樣嗎?或是還有其他可能?「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有的「相」,都還在演變中,都在變化,不是最後定論,在那一時刻,時間在變化,空間在變化,自己的生命也在變化。沉思、冥想與回憶,或許都只是假設,因為謙卑,才可能領悟一點真實吧。
我問承濂這件作品的創作思考,他說是2014年回台灣展覽,偶然的機會跟家人去道場,隨信眾靜坐,剎那間感覺到自己身體內的變化,感覺到時間與空間跟自己的對話,感覺到身體裡許多空間的變化,感覺到光,感覺到聲音,一個神祕而又如此真實的世界。一張木製的老舊椅子,三個磁懸浮的現代物件,有了不可知的因果,有了與創作者對話的因果。
藝術創作是一種漫長的修行,修行有宿慧,也有機緣,承濂坐在自己裝置的許多磁片構成的空間中,冥想、靜坐,他或許也嚮往自己的身體可以無重力,可以懸浮,可以更自由出入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跟宇宙對話,可能是「磁場」也可能是「領悟的道場」,在時間之流中,恆河的沙,無數、無量、無邊的虛空,這肉身會輪轉成不同的肉身,曾經在某一星體,也會再去往某一還未曾知悉的星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406099
董承濂
展覽簡介
「壇城」是梵文「मण्डल」(Mandala)的意譯,音譯即為「曼陀羅」,形象上則以精細繁複的唐卡幾何圖騰為人所知。
壇城有「輪圓具足」、「聚集」之意,在密續意旨「擷取精華」;古印度時代用以指稱國家領土與奉神祭壇;於現今一般世間法中,則指佛壇、佛堂或唐卡,乃至上層供奉的佛像與菩薩像等。
壇城的外在意義,是指諸佛菩薩本尊安住的淨土宮殿;內在意義,則是眾生心的清淨相;是故壇城不僅象徵本尊,同時也是揭顯宇宙真理的圖繪。
壇城有如構成天堂的藍圖,不同的幾何造型象徵不同的佛菩薩,又或對應特定的天界,凝縮其中的顯像與意境,在意義與形象上兼具「無限之大宇宙」與「內在之小宇宙」不二的意涵,成為觀想修行的憑藉。
依據西藏密續傳統,佛壇上應備「八供」:「水、水、花、香、燈、塗、果、樂」。此「八供」,是世間的五種妙欲「色、聲、香、味、觸」的具象表徵,故也是所謂「美好圓滿,有如天境」的構成要素。本展《壇城》展出的四件作品,即將「八供」分為四組各兩供,相互結合衍生創作,引領觀者進入精神性的領域。另外,運用天文學、物理學等探索時空的科學理論,本展盼望以豐富的視聽語彙,創造猶如宇宙變幻的眼界,打造精神境界的饗宴,使人跳脫每日的周而復始,以「空」來進行療癒。作品不帶任何敘事/故事,以其實體作為媒介,傳遞氛圍,讓意識放空,協助觀者前往探究個人自身未知的領域。
五公菩薩的由來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編手記:台灣本土的『除夕』故事,你聽過嗎?】
今天就是除夕了,總算要揮別過去一年,迎向新年❤️
不過關於過年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好像小時候聽過的新年傳說,大部分都是「年獸的故事」,但其實,真正來自於台灣本土的新年傳說是「燈猴的故事」。
今天 J 編來跟大家說一個台灣本土的過年「#沉地傳說」。
#你知道的新年故事
#是燈猴還是年獸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先民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於是會在歲末冬至時將湯圓黏在門窗及各式器物上,甚至也會黏在牛角上,以表達對萬物以及牛隻辛勞的感謝,稱之為「餉耗」。
而每晚舉著蠟燭、形狀像是猴子的「燈猴」卻被獨漏了,憤怒的燈猴便決定上奏玉皇上帝,說台灣人民將湯圓四處黏貼、不惜五穀;玉皇聽了以後甚為震怒,下令要在「二九暝」將台灣島沉入海底(或說地震、洪水)。
眾神聽了以後紛紛勸阻玉帝,但卻都沒有效;於是在尾牙時,土地公(或說灶君)一邊告訴人民玉帝下旨沉沒島嶼的消息,一邊請觀世音菩薩向玉帝求情。
先民們得知災難即將來臨,不忍眾神被連累,於是在二十四日焚香將眾神送回天庭;而天神們不忍百姓在送神後沒有神明的護佑,在隔天就派遣了天兵天將下凡守護台灣百姓。這就是「二四送神,二五神下降」的由來。
到了二九暝這天,所有家人們都齊聚一堂,在焚香告別祖先後一起享用最後一頓晚餐,並且由長輩分送晚輩手尾錢,準備一起等待末日的來臨。這就是「團圓飯」、「壓歲錢」以及「守歲」的由來了。
結果午夜以後百姓們平安無事,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及眾神向玉帝求情成功,收回成命。
初一早上百姓們出門向鄰人互道恭喜,也到廟宇答謝神恩;初二也是一早就起床回到娘家探視娘家親人;初三稍事歇息後,初四就將眾神迎接回凡間。這些後來演變成人們熟知的過年習俗。
毀滅帶來重生,但生活在這塊島嶼上的我們擁有最堅韌的意志。
燈猴的在地民間故事在戰後被年獸取代,幾近失傳,也能夠在這幾年慢慢被大家找回來。不平靜的庚子年即將過去了,期待新的一年能夠「牛轉乾坤」,一掃新冠疫情為世界帶來的陰霾,轉向重生。
故事來源參考:
漢聲《中國童話:一月的故事》
李獻章《臺灣民間文學集》
溫宗翰《毀滅與重生:論臺灣過年傳說與習俗中的時空神聖性》
#J編
__
成為黨員》http://goo.gl/GHAHVu
成為志工》https://bit.ly/3nKuG8z
線上捐款》https://bit.ly/2L3uC4S
#捐款給綠黨可以抵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