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于和 於 有 何 不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于和 於 有 何 不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于和產品中有28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
同時也有2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廣告與「圖文不符上課囉」合作播出 設計師不只要擅長做好設計,更要懂得把設計的生意做好—— 接案者必修學分【設計師接案學】來了! 由志祺與二棲知學創辦人柏尹共同製作,市面上有系統性的接案學識。 課程內容涵蓋專案流程、控管成本、合約管理與客戶談判,不僅帶你完整練就接案本領,圓滿完成每一份案子,更教...
于和 在 Bingyen 郑斌彦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9:20:57
今天我筹备已久的读书会终于和大家见面啦!我的目标是一年带大家读完100本书,我会亲自参与录制书籍。 「郑斌彦书房」= 一年100本经典好书+15-20分钟读书音频+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书籍涵盖文化、心理、成功等领域,能够全方位提升你的自我认知与能力! 从现在起到9.7加入还能获赠一个价值$2...
于和 在 ?????| ?家七子白三级?杏仁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6:40:49
终于和老师 @yiwen_0830 同宽跳舞了😚💙💖 好想念和大家一起跳舞的日子疫情快点好起来吧🥺...
于和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9:25:30
《#鬼門》跨越陰陽界的界線 (7.6/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鬼門》是一部韓國恐怖驚悚電影,由沈德根執導,演員為金剛于和金素慧,劇情講述1990年某間修煉院因為發生集體殺人事件導致這裡被關閉荒廢,多年後,擁有靈異體質的道鎮為了揭開巫師母親在進行驅魔時死...
-
于和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19:55:13本集廣告與「圖文不符上課囉」合作播出
設計師不只要擅長做好設計,更要懂得把設計的生意做好——
接案者必修學分【設計師接案學】來了!
由志祺與二棲知學創辦人柏尹共同製作,市面上有系統性的接案學識。
課程內容涵蓋專案流程、控管成本、合約管理與客戶談判,不僅帶你完整練就接案本領,圓滿完成每一份案子,更教你打造個人長期接案計畫,進一步接到喜歡的設計案!
現在即刻進入網站,了解課程如何幫助你吧!
👉🏼 https://bit.ly/HHfreelance
7/11 前使用折扣碼【HHfreelance】,再享八折優惠喔~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圖文不符上課囉」立場。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達賴喇嘛 #藏獨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39 【設計師接案學】廣告段落
02:21 達賴喇嘛究竟是誰?
03:31 達賴喇嘛與和平協議
04:37 達賴喇嘛出逃
05:43 在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06:52 還待在中國的圖博人
08:17 對圖博問題的看法
09:58 我們的觀點
11:33 問題
11:57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達賴喇嘛14世:西藏大哉問》
→西藏台灣人權連線 Human Rights Network for Tibet and Taiwan:https://bit.ly/3hBNRPM
→中國「平叛」和達賴喇嘛出走,其中的必然和偶然 - BBC:https://bbc.in/3e4WaTl
→習近平達賴喇嘛曾錯失世紀會晤機會?聚焦印度手中的西藏牌 -BBC (2019):https://bbc.in/3hkzIaQ
→西藏独立运动#中華人民共和国時期:https://bit.ly/2SRHWh6
→1989年拉萨骚乱:https://bit.ly/3qN4igd
→中印邊境衝突:印度手中到底有什麼「西藏牌」-BBC (2020):https://bbc.in/3AweQ7X
→習近平新西藏方略:宗教中國化與邊境安全引關注 -BBC(2020):https://bbc.in/3hAkzkA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https://bit.ly/3hgZnkn
→達賴喇嘛國際官方華文網站:https://bit.ly/3yinHZ0
→達賴喇嘛國際官方華文網站 - 傳記:我的故鄉與人民 第十章《拉薩危機》:https://bit.ly/3hAkn4Q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https://bit.ly/3AweTAF
→〈1987 達賴喇嘛在美國人權小組演講五點和平計劃〉- 藏人行政中央 新聞稿:https://bit.ly/36eyCXB
→藏人行政中央:https://bit.ly/3hG1MEb
→四水六崗:https://bit.ly/3jNuNka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
于和 在 葉宇峻彈吉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09 11:02:10#葉宇峻彈吉他 #吉他教學 #鄧紫棋
《平行世界》
詞曲:@GEM鄧紫棋
吉他演奏 cover:葉宇峻
=============
訂閱葉宇峻彈吉他▶https://goo.gl/3g7gn6
FB▶https://goo.gl/66igqb
IG▶https://bit.ly/2KM96QT
加入葉宇峻彈吉他頻道會員 ▶https://reurl.cc/RdQQbZ
頻道會員懶人包 ▶https://reurl.cc/lLAkz9
【使用器材】
Guitar:FUJIGEN MSA-HP-C, Corona ST, Squier Classic Vibe
Effect:Nux, Positive Bias Fx2
Cable:Providence H205 E207, Nux B-5
String:SG Strings 10-46
【我的熱門影片】https://reurl.cc/K6v059
【學吉他 彈 lick】https://reurl.cc/ObeMxR
【技巧系列教學】https://reurl.cc/XX9GOE
【和弦分析教學】https://reurl.cc/rln9zN
【破解音階指型】https://reurl.cc/31Z4rX
【五聲音階教學】https://reurl.cc/0zydz9
【調式音階教學】https://reurl.cc/al7drl
【背景音樂練習】https://reurl.cc/A1z2qj
【器材應用分析】https://reurl.cc/9zQ3XO
【藍調吉他教學】https://reurl.cc/1Qpb4W
♫《吉他伴奏大全》線上課程報名網址▶https://hahow.in/cr/paupauband ♫
【葉宇峻彈吉他現在招生中】
歡迎想要學習彈吉他,音樂的朋友們和我聯絡。
台灣師範大學流行音樂產學演奏碩士畢。
以理論建構觀念輔佐技術練習,以學習音樂的方式帶你一起進步成長。我也支援遠距視訊教學,目前已累積來自於全球各地及台灣跨地區的學生,很歡迎你私人信件或是以任何方式和我聯絡細節及上課內容。
教學項目包含:
木吉他自彈自唱/Fingerstyle演奏曲/各式風格電吉他/樂理分析/即興演奏
教學|合作邀約|各式活動|聯絡方式:
LINE:paupauband
Skype ID:paupauband2
微信:paupauband
bilibili:葉宇峻彈吉他
mail:paupauband@hotmail.com
于和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于和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于和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一幅畫瞭解中國共產黨:《千年土地翻了身》】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戰略決策——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在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好進軍西藏準備的同時,爲使西藏人民免遭戰火之苦,中央人民政府全力敦促和平解放事宜。1951年4月,西藏愛國人士阿沛·阿旺晉美率西藏和談代表團來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展開談判。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著名的《十七條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之後,西藏上層統治集團的一些人企圖永遠保持封建農奴制,蓄意破壞《十七條協議》,在1959年3月10日發動全面武裝叛亂。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人民一道堅決平息了叛亂。3月28日,國務院發佈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實行民主改革,爲所有勞動者除去了千年的鐵鏈和枷鎖,人民成了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廣大翻身農奴迸發出的生產熱情,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
1963年,畫家董希文根據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做主人的歷史事件,創作了油畫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成爲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走進西藏 #中華民族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一幅畫瞭解中國共產黨
觀看視頻請點擊:https://bit.ly/3kPPo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