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二維空間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二維空間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維空間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維空間英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257的網紅InZtyle.hk.zack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ddHK設計 #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踏入最後一年,今年以「蛻變」為主題,將深水埗區和灣仔區精心策劃成為露天「城區設計廊」,在深水埗區的全新創意地方營造系列作品「深水埗人_人」。 設計#香港地邀請客席策展人 #梁展邦 Michael L...

二維空間英文 在 ??????? ·͜·♡ 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4:37

來個事件記錄好了 MARCH 21(六)今天下午自習ㄉ位子竟然沒半個,ㄞㄏ請假讓我們有點無聊,這次的上課進度是二維,恭喜我的腦袋炸裂ㄌ 22(日) 科博館義工執勤 (後面圖是可愛自信的Sandra) 這次是第二次執勤了,因為COVID-19大家都不敢來密閉空間,早上在標本區一直站著 就在聽標本的錄...

二維空間英文 在 電影狂人-影評情報交流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9 03:20:32

#狂迷投稿 《二月廿九》 文:林平誌 那晚不如在看Viu TV的劇集《二月廿九》,我無意中看了電視畫面,覺得那關於時空穿梭及平行時空的港劇,很吸引很特別,有着那種TVB劇無可比擬的亮眼及深處。而我看了最後的三集,包括了結局,和她討論了主角時間線的問題,一直聊天到凌晨三點,有一段很長時間沒有這樣討論...

  • 二維空間英文 在 InZtyle.hk.zack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4 09:50:52
    有 19 人按讚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ddHK設計 #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踏入最後一年,今年以「蛻變」為主題,將深水埗區和灣仔區精心策劃成為露天「城區設計廊」,在深水埗區的全新創意地方營造系列作品「深水埗人_人」。
    設計#香港地邀請客席策展人 #梁展邦 Michael Leung與在地創意伙伴 #wontonmeen 主理人阿Pat,聯手策劃「深水埗人_人」,在當區多個公共空間與社區不同種族、文化及背景的人士和組織,共同製作在地設計的裝置。
    人人鬆d d ︳# p p l _ c h i l l _ d d @深水埗南昌街休憩處
    深水埗是個多姿多彩的社區,充滿着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是許多基層市民、少數族裔的集居地,還是文青社群的打卡熱點,凝聚多元、包容及靈活的地方特性。
    一眾香港設計師與街坊合作,齊心協力將夾在兩條行車道中間、貫穿深水埗中心的南昌街休憩處轉型,透過放置兩組設計裝置《人人鬆dd》,為街坊及遊人提供一個相聚的實體聊天室:
    手繪標句 | Katol
    平面設計師兼手工招牌繪製師 #Katol,運用手繪形式,聯同藝術家 #陳靄凝 以中國書法呈現不同語言的標句,包括廣東話、英文、越南文、尼泊爾文、印尼文、泰文及印度文等等。是問好,是聊天開場白,亦是窩心提示,讓大家遇見外地的他與她,可以說句:「#早晨」、「#食咗飯未」,或者是「#埋嚟睇埋嚟揀 」。此外,這個裝置還印有二維碼,掃一下便能收看特別製作的MV音樂錄像,收聽由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街坊,以各自語言唱出地道歌曲,從音樂世界品味深水埗的不一樣情懷。
    Simple People人像 | Rex Koo
    視覺藝術家顧沛然 #RexKoo 深受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影響。他設計了一系列平面幾何肖像《Simple People》,在「深水埗人_人」中,把Simple People變成了真人大小的立體人像,其中包括 #李小龍、#葉問、#黃霑、#許冠傑 及 #黃家駒。這些人物都與深水埗甚有淵源,例如葉問曾在海壇街開武館、許冠傑曾在深水埗讀小學,而黃霑及黃家駒童年也曾居住在這區。在深水埗這臥虎藏龍之地,造就了多位鬼才,顯現多元文化落地後引發的無限可能。
    傳送門:
    http://www.inztyle.hk/content.php?catdetid=6094
    展覽日期:3月6日至14日期間快閃

    #ddHK #shamshuipo #深水埗 #designdistrict #gallery #wanchai #灣仔 #設計社區 #發現不一樣 #design #ppl_chill_dd #ppl_upcycle_dd #ppl_discover_dd #ppl_hunt_dd #ppl_cycle_dd

  • 二維空間英文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3 15:11:45
    有 279 人按讚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科學最有趣的是各種自然現象環環相扣,我們不可能只改變大自然的某一個現象而不影響其他。就好像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廣義相對論間接推論暗物質存在的必要

    廣義相對論是目前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它能夠解釋迄今為止所有實驗和觀測數據。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轉速和可觀測宇宙的物質分佈,都顯示需要比觀測到的物質更加多的質量。這是物理學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有時會被稱為「消失的質量」問題。那些「應該在而卻看不到」的物質,就叫做暗物質 (dark matter) 。

    有些物理學家猜測,會否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廣義相對論需要被修改呢?他們研究「修正重力 (modified gravity) 」理論,希望藉由修正廣義相對論去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無需引入暗物質這個額外假設。可是從來沒有修正重力理論能媲美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宇宙一切大尺度現象。

    天文學研究向來難以得到諾貝爾獎,因為天文發現往往缺乏短期實際應用。然而過去十年之間,有關天文發現的研究卻得到了五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間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的,有一半是來自於天文現象。其中有關廣義相對論的包括 2017 年的重力波觀測、 2019 年的宇宙學研究,以及 2020 年的黑洞研究。

    不過很少人提及這三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發現其實同時令暗物質的存在更加可信。因為這些發現測量得越精確,就代表廣義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更小。換句話說,物理學家越來越難以靠修正重力去解釋「消失的質量」問題,所以暗物質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其必要了。

    換句話說,如果證明黑洞存在,其對科學的影響並不單止是為愛因斯坦的功績錦上添花,而是能夠加深人類對構成宇宙的物質的理解。

    描述四維時空的圖

    談黑洞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物理學家是如何研究時空的。研究時空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所謂的時空圖 (spacetime diagram) 。一般描述幾何空間的圖,在直軸和橫軸分別表示長和闊,形成一個二維平面。有時更可按需要加多一條垂直於平面的軸,代表高度。長、闊、高,構成三維空間。但如果要再加上時間呢?那麼就再在垂直於長、闊、高的第四個方向畫一條軸吧。咦?

    怎麼了,找不到第四個方向嗎?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都是被囚禁在三維空間之中的生物。如果有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生物,牠們會覺得我們很愚蠢,問我們:「為什麼不『抬頭』?第四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就像我們看著平面國的居民一樣,在二維生物眼中,牠們的世界只有前後左右,沒有上下。到訪平面國的我們也會問:「為什麼不『抬頭』?第三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但牠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宇宙是三維空間,另外加上時間。如果要加上時間軸這個「第四維」的話,我們就必須犧牲空間維度。物理學家使用的時空圖就是個三維空間,直軸代表時間(時間軸)、兩條水平的橫軸代表空間(空間軸)。當然,把本來的三維空間放在二維的平面上,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在時空圖上,每個點都代表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一件事件 (event)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圖看出事件之間因果關係。一個人在時空中活動的軌跡,在時空圖上稱為世界線 (world line) 。

    由於時間軸是垂直的,並且從時空圖的「下」向「上」流動。一個站在原地位置不變的人的世界線會是平行時間軸的直線。由於光線永遠以光速前進,光線的世界線會是一條斜線。而只要適當地選擇時間軸和空間軸的單位,光線的世界線就會是 45 度的斜線。因為沒有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一個人未來可以發生的事件永遠被限制在「上」的那個由無數條 45 度的斜線構成的圓錐體之間,而從前發生可以影響現在的所有事件則永遠在「下」的圓錐體之間。這兩個「上」和「下」的圓錐體內的區域稱為那個人當刻的光錐 (light cone) ,而物理學家則習慣以「未來光錐 (future light cone) 」和「過去光錐 (past light cone) 」分別表示之。

    所有東西的世界線都必定被位於未來和過去光錐之內。在沒有加速度的情況下,所有世界線都會是直線。如果涉及加速,世界線就會是曲線。而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相等,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在時空圖上放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例如黑洞,那麼附近的世界線就會被扭曲。不單是物質所經歷的事件,連時空也會被重力場扭曲,因此時空圖上的格網線和光錐都會被扭曲往黑洞的方向。換句話說,越接近黑洞,你的越大部分光錐就會指向黑洞內部。因為你的世界線必須在光錐之內,你會剩下越來越小的可能逃離黑洞的吸引。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了彭羅斯 (Roger Penrose) ,以表揚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嚴謹預測」。在彭羅斯之前的研究,大都對黑洞的特性作出了一些假設,例如球狀對稱。這是因為以往未有電腦能讓物理學家模擬黑洞,只能用人手推導方程。但廣義相對論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就算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也是極端難解開的,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靠引入對稱和其他假設去簡化方程。因此許多廣義相對論的解都是帶有對稱假設的。這就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就疑惑,會不會是因為額外加入的對稱假設才使黑洞出現?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對稱,會不會就防止了黑洞的出現?

    黑洞只是數學上的副產品嗎?

    彭羅斯發現普通的高等數學並不足以解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因此他就轉向拓撲學 (topology) ,而且必須自己發明新的數學方法。拓撲學是數學其中一個比較抽象的分支,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各種形狀的特性的學問。 1963 年,他利用一種叫做共形變換或保角變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的技巧,把原本無限大的時空圖(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延伸的)化約成一幅有限大小的時空圖,稱為彭羅斯圖 (Penrose diagram) 。

    彭羅斯圖的好處除了是把無限縮為有限,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故名思義,經過保角變換後的角度都不會改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把圖變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如世界地圖。由於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如果要把地圖畫在平面的紙上,就必須利用類似的數學變換。例如我們常見的長方形或橢圓形世界地圖,就是利用不同的變換從球面變換成平面。有些變換並不會保持角度不變,例如在飛機裡看到的那種世界地圖,在球面上的「直線」會變成了平面上的「曲線」。

    扯遠了。回來談彭羅斯圖,為什麼他想要保持角度不變?因為這樣的話,光錐的方向就會永遠不變,我們可以直接看出被重力影響的事件的過去與未來。彭羅斯也用數學證明,即使缺乏對稱性,黑洞也的確會形成。他更發現在黑洞裡,一個有著無限密度的點——奇點 (singularity) ——必然會形成。這其實就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 ,如果霍金仍然在世,他亦應該會共同獲得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奇點處,所有已知物理學定律都會崩潰。因此,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奇點是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但彭羅斯的計算卻表明奇點不但可以存在,而且還必定存在,只是在黑洞的內部罷了。如果黑洞會旋轉的話(絕大部分都會),裡面存在的更不會是奇點,而是一個圈——奇異圈 (singularity ring) 。

    黑洞的表面拯救了懼怕奇點的物理學家。黑洞的表面稱為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在事件視界之內,你必須跑得比光線更快才能回到事件視界之外。因此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回到黑洞外面,所以黑洞裡面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從得知。就是這個原因給予了科幻電影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創作的空間——在黑洞裡面,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可以天馬行空。只要奇點永遠被事件視界包圍,大部分科學家就無需費心去擔心物理學可能會分崩離析了。甚至有些科學家主張,研究黑洞的內部並不是科學。

    雖然如此,卻沒有阻礙彭羅斯、霍金等當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利用與當年愛因斯坦所用一樣的工具——紙和筆——去研究黑裡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絕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當代已知物理定律的猜測,即英文中所謂 educated guess 。利用彭羅斯圖,我們發現不單奇點必定存在,而且在黑洞裡面,時間和空間會互相角色。

    但這是什麼意思?數學上,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分別,但在物理上兩者分別明顯:在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穿梭,但在時間裡我們卻只能順流前進。彭羅斯發現,帶領掉入黑洞的可憐蟲撞上奇點的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因此我們也說奇點是時間的終點。亦因為在黑洞裡面掉落的方向是時間,向後回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落入黑洞,就只能走向時空的終結。

    看見黑洞旁的恆星亂舞

    另一半諾貝爾獎由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s Ghez 平分,以表揚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銀河系中心的確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物體,而且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這些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 (supermassive blackholes) 。

    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會釋放出無線電輻射的天體,稱為類星體 (quasars) 。之後其中一個類星體 3C273 被觀測確認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心。根據計算, 3C273 釋放出的無線電能量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的 100 倍。起初,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類星體,必然是些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恆星。但是理論計算結果卻表明,這麼重的恆星會是極不穩定的,而且壽命會非常短,因此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

    為什麼這些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因為恆星的發光度是有極限的,而且正比於恆星的質量。這個極限稱為愛丁頓極限 (Eddington limit) 。如果恆星的發光度超出愛丁頓極限,光壓(radiation pressure ,即光子對物質所施的壓力)就會超過恆星自身的重力,恆星就會變得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逐漸改而相信類星體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也令類星體多了一個名字: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每個黑洞旁邊都有一個最內穩定圓形軌道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 ,依據黑洞會否旋轉而定,大概是黑洞半徑的 3–4.5 倍。比最內穩定圓形軌道更接近黑洞的範圍,環繞黑洞運行的物質都會因不穩定的軌道而墜落黑洞之中,並在墜落的過程中釋放出 6–42% 的能量,因此可以解釋活躍星系核的強大發光度。

    另一方面,彭羅斯在 1969 年亦發現一個旋轉的黑洞能夠把能量轉給物質,並且把物質拋出去,這個過程稱為彭羅斯過程 (Penrose process) 。換言之,從黑洞「偷取」能量是有可能的。科學家估計,科技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居住於黑洞附近,並利用彭羅斯過程從黑洞提取免費的能源。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支持超大質量黑洞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理論。

    由於 E=mc2 ,能量即是質量,因此被偷取能量的黑洞的質量就會減少。霍金在 1972 年發現一個不會旋轉的黑洞的表面積不可能減少。黑洞質量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因此不會旋轉的黑洞不會有彭羅斯過程。他亦發現,如果是個會旋轉的黑洞,其表面積是有可能減少的。因此霍金的結論支持了彭羅斯的理論。

    Genzel 和 Ghez 兩人的研究團隊已經分別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的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Keck Telescope) 監察了距離地球約 25,000 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區域將近 30 年之久。他們發現有很多移動速度非常快的恆星,正在環繞一個不發光的物體轉動。這個不發光的物體被稱為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 縮寫為 Sgr A*) 。 Sgr A* 會放出強大的無線電波,這點與活躍星系核的情況相似。

    他們不單確認了這些恆星的公轉速率與 Sgr A* 的距離的開方成反比, Genzel 的團隊更成功追蹤了一顆記號為 S2 的恆星的完整軌跡。這兩個結果都表明, Sgr A* 必然是一個非常細小但質量達 400 萬倍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這樣極端的天體只有一種可能性:超大質量黑洞。

    霍金輻射 黑洞的未解之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在解釋科學背景的文件中亦特別提及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以及霍金輻射 (Hawking radiation) 。現時仍然未能探測到霍金輻射的存在,未來若成功的話除了將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以外,更會對建立量子重力理論 (quantum gravity theory) 大有幫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重力波研究、宇宙學研究、黑洞研究,都是直接檢驗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方法。加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的黑洞照片,大自然每一次都偏心愛因斯坦。相信愛因斯坦在天上又會伸出舌頭,調皮地說:「我早就知道了!」//

  • 二維空間英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20:30:11
    有 253 人按讚

    [時事英文] 中美網絡戰鬥力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對常規軍事作戰的理解已從二維戰場(battlefield)轉變為多維系統的作戰空間(battlespace),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也早已開始。我們今天先透過紐約時報的報導探討傳統資訊戰的定義。
     
    ★★★★★★★★★★★★
     
    《2015 紐約時報》報導:
     
    As China president Xi Jinping begins a trip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ould include the first arms control accord for cyberspa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 new RAND report that rates the cyber warfare capabilities of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shows how important such an agreement could be. The report, which rates the capabilities of both militaries over the course of two situations, a conflict over Taiwan and one over the Spratly Islands, dedicates an entire chapter to the respective cyber capabilities of both sides.
     
    1. arms control(國與國一致進行的)軍備控制
    2. accord (n.) (國家之間的)協議;條約
    3. cyberspace 網際空間
    4. rate (v.) 評估
    5. cyber warfare 網路戰
    6. a conflict over ⋯⋯的衝突
    7. dedicate 奉獻,獻出(全部精力、時間等)*
    8. respective 各自的;分別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行有可能會簽訂中美網路空間的首個軍備控制協議。蘭德公司也在此際發佈報告,對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網路戰能力進行評估,顯示了這樣一個協議有多麼重要。該報告評估了兩軍在兩種局勢下的戰力,一是臺海衝突,二是南沙群島爭端。報告用了整整一章來分析美中各自的網路戰能力。
     
    *dedicate: https://bit.ly/2VNp0NL
     
    ★★★★★★★★★★★★
     
    As it maps out the potential conflicts, and in turn the potential ways each country could attack the other’s network, it becomes apparent why a first agreement between President Obama and Mr. Xi might focus on the rules of the road for attacks on core infrastructure instead of on better publicized Chinese attacks aimed at gaining advantag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companies.

    In particular, it argues unclassified networks for key infrastructure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and that broad attacks have a huge potential to cause unanticipated escalations. Even so, it say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probably do better than might be expected given the high-profile media coverage of Chinese cyberattacks.
     
    9. map sth out 詳細安排;籌劃
    10. potential conflict 潛在的衝突
    11. the rules of the road 使用規則
    12. gain advantage 取得優勢
    13.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慧財產權
    14. have a huge potential 有著巨大的可能性
    15. unanticipated escalation 意料之外的逐步升級
    16. high-profile 高調;備受關注的
    17. cyberattack(由駭客發起的)網路攻擊
     
    報告對潛在的衝突進行了描述,進而又對雙方可能採取哪些方式來攻擊彼此的網路進行了分析,從中可以看到為什麼歐巴馬和習近平簽訂的第一個協議可能會側重在攻擊核心基礎設施的規則上,而不是更為人知的中國為獲得商業優勢和智慧財產權進行的網路攻擊。這份報告特別指出,關鍵基礎設施使用的非機密網路較軍方網路脆弱,而且那樣的廣泛攻擊很有可能導致雙方沒有預計到的衝突升級。即便如此,報告說,鑒於中國的網路攻擊得到了大篇幅的報道,美國在網路戰中的表現可能比人們預期的出色。
     
    ★★★★★★★★★★★★
     
    The Chinese military “has been heavily involved in large-scale cyber espionage since the mid-2000s, which has made it the subject of much media attention.

    Because the most common targets of these attacks have been lightly defended corporate and unclassified government systems, this activity may have created an exaggerated sense of the capabilities that China might bring to bear in an operational military context,” it concludes. Citing a 2013 document distributed throughout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alled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Strategy,” the report adds that the Chinese army recognizes the major advantages to being aggressive in cyberwar.
     
    18. cyber espionage 網路間諜活動
    19. media attention 媒體關注
    20. bring to bear 運用
    21. cite 引用
    22. throughout (prep.) 遍及
    23.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軍方「自2000年代中期起,一直在積极參與大規模網路間諜活動,因此成為備受媒體關注的話題。由於這些攻擊最常見的目標是防禦措施較少的企業以及非機密的政府系統,因此對於中國在網路戰方面的能力,可能存在一種誇大,」該報告認為。該報告援引發表於2013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分發的《戰略學》,稱中國軍方認識到在網路戰中採取攻勢的好處。
     
    ★★★★★★★★★★★★
     
    One danger of that, and also more broadly of employing cyberattacks in a situation of escalating conflict, is that of unintentional escalation. Using several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the report shows how a cyberattack could deepen a conflict. For example, it points out that if China were to make a move for Taiwan, a cyberattack aimed at hurting the potential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intercede, could contradictorily force the U.S. to come into the conflict. Likewise it argues that in the case of some kind of regional conflict, United States attacks on Chinese infrastructure that in peace-time would be deemed mainly of civilian importance could take on deeper military implications.
     
    24. escalating conflict 逐步升級的衝突
    25. unintentional 無意的;非故意的
    26. hypothetical 假設的;假定的
    27. deepen a conflict 深化衝突
    28. point out 指出
    29. aim at 瞄準;對準
    30. make a move 採取行動
    31. intercede 介入;調停
    32. contradictorily force 反而迫使
    33. regional conflict 區域衝突
    34. peace-time 和平時期
    35. be deemed 被認為;被視作
    36. take on 呈現;開始具有(某種特徵)
    37. implication 暗示;牽連
     
    這種思維,以及在不斷升級的衝突中廣泛採用網路攻擊的策略的危險之處在於,它會在無意之中導致衝突升級。該報告假設了幾種情況,來說明網路攻擊將如何令衝突升級。假設中國在臺海採取行動,如果它為了預防美國調停而發起網路攻擊,可能反而會迫使美國參與衝突。同樣,報告認為,在發生區域衝突的情況下,美國對通常主要作為民用的中國基礎設施開展網路攻擊,可能就會產生更深層次的軍事影響。
     
    ★★★★★★★★★★★★
     
    Even so, there are plenty of reasons that China and the U.S. would be unlikely to carry out a major attack aimed broadly at civilian popul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report points out that close economic relations could mean an unintentional business fallout at home whil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Internet makes the effects of broad attacks unpredictable (for example, Chinese data stored abroad could be inadvertently disrupted). Also likely to be on the front of Beijing’s mind, the report argues, are a few larger concerns. In particular, during wartime issues surrounding control of potentially destabilizing information within China and tracking of dissident activity are also likely to “loom large.”
     
    38. carry out 執行
    39. fallout 不良影響;惡果
    40. at home 在國內
    41. interconnectedness 緊密關係
    42. inadvertently 無意地;非故意地
    43. on the front of sb’s mind 在……的腦海中
    44. wartime 戰時
    45. destabilize 使不穩定;暗中顛覆(反對政權)
    46. dissident (n.) 異見者;意見不同者;持不同政見者
    47. loom large 顯得突出;變得嚴重
     
    即便如此,仍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美中不太可能針對平民開展大規模攻擊。特別是美中經濟關係密切,而網際網路具有很強的相互關聯性,廣泛襲擊的影響是不可預知的,因此這種攻擊可能會造成無法預計的商業後果(例如,中國儲存在國外的數據可能會在無意中遭到破壞)。報告認為,北京可能有幾個更加重視的關注點。特別是,在國內控制那些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的訊息,以及追蹤異見者的活動,有可能在戰爭時期「特別重要」。
     
    《紐約時報》完整報導:https://nyti.ms/2RS4b2P
     
    圖片出處:https://bit.ly/2RUKKqa

    資訊戰爭講義 (Information Warfare): https://bit.ly/2xcimbQ
     
    ★★★★★★★★★★★★
     
    時事英文講義:https://bit.ly/2XmRYXc
     
    時事英文大全:http://bit.ly/2WtAqop
     
    如何使用「時事英文」:https://bit.ly/3a9rr38
     
    #美中網路戰英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