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二次長高真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二次長高真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次長高真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次長高真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管碧玲 (kuanbil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90304NHK『close-up 現代』專題報導 《“假新聞”奪走了外交官的生命》「失控的假新聞-駐日外交官輕生給我們的教訓」 (編譯/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20190305) 網路上橫流的假新聞奪走了一位外交官的生命。 該名外交官是生前任職於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處長蘇啟誠。 這起事...

  • 二次長高真假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5 10:54:38
    有 755 人按讚

    20190304NHK『close-up 現代』專題報導
    《“假新聞”奪走了外交官的生命》「失控的假新聞-駐日外交官輕生給我們的教訓」
    (編譯/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20190305)

    網路上橫流的假新聞奪走了一位外交官的生命。
    該名外交官是生前任職於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處長蘇啟誠。
    這起事件的起因於半年前侵襲日本關西地方的「燕子颱風(在日本稱之為颱風21號)」。當時因油輪撞上機場聯絡橋樑,橋樑損毀造成許多外籍旅客受困機場。
    因駐日單位對台灣旅客滯留機場的後續相關處理問題, 當時蘇處長受到外界極大的責難。

    (網軍po文)「台灣的外交官都是垃圾」
    (網軍po文)「駐日辦有跟無一樣,可以廢了。」
    (在野黨議員 記者會)「敬請外交部查辦相關人員處理的態度 」

    蘇處長在風災發生的十天後,自盡身亡。
    這期間,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經由本台此次的採訪調查, 這起事件為身處網路社會的我們帶來了沉痛的教訓。

    「3、2、1,點燈!」
    曾經是台灣優秀外交官的蘇啟誠先生, 在去年(2018年)6月前為「台灣沖繩事務所」代表。畫面上所看到的是蘇啟誠先生參加沖繩當地活動時,帶領大家舉杯慶祝,致詞時所留下的影像。

    (蘇啟誠)「…其實本人患有痛風,但既然有人喊「乾杯」實在也盛情難卻,就乾了吧!那麼,大家乾杯!!」

    蘇啟誠自大阪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以作為台灣日本之間的橋樑為志,展開了外交官生涯。在派駐時間最長的沖繩當地, 他積極地促進與在地人士的友好關係。因蘇啟誠為人性格爽朗,頗受當地人士歡迎。

    (那霸日台親善協會會長 伊藝美智子)
    「『外交官』一般說來通常是較有距離感的,但蘇啟誠先生會主動與大家進行交流。沖繩方言裡有句話叫『いちゃりばちょーてー』, 『いちゃりば』意指「相遇,聚首」,『ちょーてー』意指「手足」,也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意思。對我們來說,蘇啟誠就是抱持著這種態度的人」

    蘇啟誠因過去在沖繩當地的工作表現受到肯定,於7月調任大阪事務所首長。未料在蘇啟誠就任兩個月後卻發生了悲劇。

    9月4日約有3千名旅客因颱風滯留關西機場,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為外籍旅客。

    畫面為當時結束在日本的旅行,正準備返台的汪姓母女。她們錄下了當時在機場的情形。

    (汪母)
    「上面的玻璃被風吹破了,(風雨)從上面灌進來。非常可怕,感覺建築物好像也快被颱風給吹垮了。但最令人害怕的是身處完全不熟悉的環境。而且完全得不到任何資訊。」

    <9月5日 上午9點>
    隔天9月5日上午9點,多輛巴士駛抵關西機場,開始輸送受困旅客。不久,網路上大量出現一篇po文:「我們(中國)的大使館第一時間協調機場安排專車接送中國遊客轉移」
    在巴士上所拍攝的影片也被po到網路上, 瞬間網路上遍布對中國政府的讚譽之詞。
    「強大的中國力量,讚讚讚!」

    當時正在機場排隊等候接駁的汪姓母女。
    從附近的中國人那裡聽到了這則消息。汪姓母女在搭上接駁巴士後,在社群網路服務(SNS)上po文表示:「中國大使館救助了大家」

    (汪女)
    「『為什麼只有中國的巴士來?』當初雖然覺得很奇怪,但因為歸心似箭,當時也沒多想」

    但是,這則消息事後證實並非事實。
    所有的接駁巴士皆為關西機場所派。

    查閱社群網路服務上的po文後發現,關於中國大使館安排接駁巴士的po文在9月5日一天之內就多達500起。隔天9月6日,在輸送完所有受困旅客之後,相關po文仍不斷地增加。而有將近一半的po文裡都包含了下列的文字敘述:
    「遇到幾個台灣人問:『我們能上這輛車嗎?』。(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上車跟祖國走」

    這是強迫台灣民眾自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內容。
    這與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在看待堅持一中政策的中國時所抱持的猶疑態度有所不同。
    首先引燃火苗的是深具影響力的ptt等電子佈告欄。

    「事實就是台灣外館不積極 中國非常積極」
    「我們的駐日代表處為了國人做了些甚麼??」
    「台灣的外交官都是垃圾」

    當時在版上貼文的男性網友,匿名接受了NHK的訪談。
    「身邊有7,8個朋友正好都在聊這件事,所以我就信以為真。與中國有關的話題,我沒辦法默不吭聲。」

    同樣時間,在大阪的台灣事務所正處裡著來自台灣旅客的各類詢問。蘇啟誠也忙著在安排旅客們的住宿、機票等相關事宜。但這樣的狀況卻未能在台灣社會得到廣泛地認同。同天晚上,台灣媒體也以網路上的po文內容為基調,大肆批判了駐日單位。

    <基於播放權的理由,台灣節目畫面無法直接在海外進行放映,尚祈見諒>
    畫面上這位是當時在電視節目上批評駐日單位的名嘴。
    他表示因為當時礙於不能輸給網路消息傳播速度的氛圍,在事實未經確認前就在節目上進行了評論。

    (名嘴 黃暐瀚)
    「如果電視或報紙晚個半天一天才進行報導的話,收視率或收益就會降低。雖說事情是否屬實?比什麼都來得重要,但確實在這個點上,我有過掙扎」

    次日9月7日,更出現了在野黨議員意欲究責的聲浪。
    「對我們的國民在危急的時候,在尋求救助的時候,卻是默不關心袖手旁觀,對這樣的處理態度,國民黨團要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批判的聲浪在那之後亦未見消退, 蘇啟誠成了眾矢之的。

    採訪小組找到了當時與蘇啟誠之間有電子郵件往來的友人。
    現居日本滋賀縣,來自台灣的王輝生醫師。
    王醫生當時曾向蘇啟誠表示:「颱風過境後,往關西機場的道路是封鎖住的。照這情況看來,中國大使館應該無法派車前往關西機場才是。」

    (王輝生醫師)
    「我跟蘇啟誠說『當時,車輛無法進入關西機場,因此中國大使館派車進到關西機場一事是假新聞』」

    王輝生建議:「對於無的放矢的批評得要進行反駁」
    蘇啟誠回信道:「那不容易…所言甚是,同感,但沒有人聽進去。」

    據相關人士表示,當時辦事處不分晝夜忙於回應總計超過千件的抗議電話、Email。

    (王輝生醫師)
    「『百口莫辯』,就算有一百張嘴也無從辯解。 筋疲力竭,再怎麼想法子解釋,就算說破了嘴也沒人會聽。已瀕臨絕望。」

    最後與王醫師Email往返的兩天之後, 蘇啟誠踏上了不歸路。

    在蘇啟誠輕生後的隔天,「中國派車進入關西機場」一事才被證實為假新聞。
    證實此事的是台灣NPO「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為了避免混亂,接駁巴士為關西機場所單獨安排,並非網傳的中國政府。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黃兆徽)
    「一旦不實消息在瞬間千倍百倍地擴散開來,大眾開始相信那就是事實,媒體也跟著報導。蘇處長飽受了過大的輿論壓力。」

    在社群網路服務上po文表示自己受到中國大使館救助的汪姓母女。

    (汪母)
    「那個消息居然是假的….」
    (汪女)
    「當時未能分辨事情是真是假?」

    名嘴黃暐瀚誤信網路消息而在電視節目上批評了蘇啟誠。事發之後黃暐瀚親自在社群網路服務上道歉。
    「新資訊在推特或LINE上以分秒必爭的速度流傳。因為流傳的速度太快,難以核實。但除了核實並無他法。我深切地反省了此事,也向大家道歉」

    (武田真一)
    無憑無據的消息藉由社群網路服務散播開來,傳播媒體與政治人物也跟著異口同聲地附和,而將外交人員逼入了絕境。整起事件到目前為止尚未能釐清到底什麼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何沒能在某個階段就及時阻止事件的發生?諸多懸而未決之事,令人深感遺憾。

    為了回應NHK的採訪,蘇啟誠家屬發了份聲明文。
    「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輕信或散布不實消息,甚至利用不實資訊謀求自身利益,煽動社會大眾。這類情事不能再度發生。我們的家人已逝, 我們由衷地希望無論是政府、機構、傳媒或網路利用者,都能引以為鑒。不要再有無辜之人莫名犧牲的憾事發生。」

    (武田)
    「最後我們來聽聽實際參與採訪的NHK台北支局長高田 和加子的看法。

    武田: 高田小姐,台灣社會是如何看待蘇啟誠之死呢?
    高田: 造成蘇啟誠自殺的誘因到底是什麼?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真相未明,但台灣全體社會為假消息所蠱惑,將一名外交官逼入絕境一事所造成的衝擊,在事發半年之後餘波未平。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最為敏感的議題。也正因為此議題敏感,因此這回的事件,假消息很快地擴散開來,傳媒與政界也隨之起舞,無法適時地阻止假消息的散布因而引發憾事。台灣上下對此事無不感到遺憾。

    鎌倉:高田小姐,話說回來,在台灣現在假新聞似乎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請問是到了多嚴重的程度呢?
    高田: 在台灣社群網路服務的使用率高於日本。如果出現較引人注意的話題時,常有人不經確認就輕易地將訊息轉傳給同事、朋友。即便與事實不符,訊息也會很快地擴散開來。甚至,台灣對於中國透過網路操控資訊,危害台灣安全一事也抱持著警戒。因此政府也苦思良策對付網路上的不實言論。

    清晨六點前,台灣行政院(相當於日本的內閣府)的職員就準備上班了。職員們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確認新發佈在報紙、社群網路服務、電子佈告欄上的資訊。該單位成立的主要目地是為了調查輿論走向,但近幾年也忙於處理那些混淆社會視聽的網路錯誤資訊。

    (情報收集課 課長)
    「因為真假不明的資訊或假新聞增加之故,我們的工作內容也變得複雜很多。」

    採訪當日,「情報收集課」所採用的是關於香蕉價格暴跌的網路報導。網路上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報導了「為了避免價格崩盤,大量的香蕉被棄置街頭。」的消息。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
    「農民幾乎強烈猛烈地抨擊政府,我們覺得這樣的訊息一定要儘快地澄清」

    該則新聞所使用的相片是攝於12年前的照片。是則假新聞。
    行政院網頁上刊載了訂正的訊息。
    政府機構主動澄清,訂正消息,光2019年至今就已累積了120起案例。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
    「與事實不符的假消息在數量上種類上都在增加當中。我們依然必須面臨,在民主主義的基礎之下,如何在言論自由與維護社會秩序之間取得平衡的問題。」

    武田: 經過此次蘇啟誠先生不幸身亡一事,台灣政府方面是否採取了什麼新的因應措施?
    高田: 目前台灣方面正在審議對於強化規範散布假消息的的法律修正案。惡意散播假消息,造成他人損失的情況,將處以高額罰金或三年以下之有期徒刑。如因此造成他人死亡者,最高可處以無期徒刑。但社會上也出現了由政府來定義「惡意」有其危險性,將危害到言論自由等種種擔憂的意見。相較於中國箝制言論自由, 台灣要如何維護一直以來所強調的言論自由,同時又對不實消息進行規範一事,台灣正面臨兩難的問題。

    鎌倉:該要如何面對假新聞? 在日本的我們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因蘇啟誠先生輕生一事而受到衝擊的聲浪也逐漸出現了。

    電影”FAKE”的導演,透過電影呼籲:非事實的假消息有可能會造成社會偏差的危險性。

    (“FAKE”電影導演 森 達也)
    這次事件的背景原因裡,台灣與中國之間微妙緊張的關係一定有所影響。但這要說特殊案例也並非如此。好比現今日本也會討論與韓國的關係,與北韓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如何如何? 所謂的謊言其實就某種層面來說,不也就是順著某人的願望而產生的嗎?比如說「想詆毀這傢伙」「想把這件事情包裝成一樁佳話」「想讓自己開心」等種種理由。而那樣的願望多為大家能共有的東西。比如說有人會因此感到開心的話,多半旁人聽到同樣的事情也會感到開心。所以謊言確實比事實更容易擴散,而事情的真相往往令人覺得無趣。

    武田: 我們有必要去思考: 網路上散播的流言該如何確認? 同時又如何避免受影響? 另外一方面,將這樣的判斷交由政府行政單位來執行是否合宜也有待商確。

    鎌倉:確實如此。森導演指出應不仰賴權力,同時探究媒體責任與市民自覺。

    (“FAKE”電影導演 森 達也)
    「是『事實』?還是『假相』? 能分辨的話,自然是分辨比較好。只是真假的界線也很糢糊,並非簡單就能一分為二。當行政權介入的時候自然會想分個清楚。那有可能會對創作表演者、採訪報導者帶來致命的打擊。包括網路,由媒體自己來進行核實,由媒體自己來倡導呼籲。當然觀眾、讀者、聽眾們也要自主性地參與核實的工作。我認為像這樣的動向應該是最好的。」

    (武田)
    另外一方面, 社群網路服務的營運方也應採取防範散播假消息・謊言的相關因應措施。我覺得也到了應該研擬/採取對策的階段了。

    (鎌倉)
    確實如此。若要追根究底的話, 這次的問題點就在於很多人未經深思熟慮就隨意按「讚」盲從所造成的。光就這一點來看, 也有應對社群網路服務的功能設限的意見。

    (名古屋大學研究所講師 笹原和俊)
    我認為消滅網路流言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應有相關因應措施,以中止網路謠傳橫流造成社會混亂或者有人因此喪生之類悲劇發生。「即時性」是社群網路服務最大的特徵,但它的機制也有可能反而會導致不確定的情況散佈更廣的後果。比如說,針對使用者要分享不確定的資訊時設定時間差距。或者將能推文的人數設個上限等等。若不預設可以踩煞車的機制,流言的散播應該很難停止。在那幾秒的時間差距裡,說不定使用者就改變想法不分享訊息了, 因此我認為延緩即時性,拉長時間差距是重要的。

    (武田)
    經由這次的節目報導,我所感受到的是身為媒體人,同時也身為網路使用者,自己在傳達資訊時的責任之重。我想再次與大家一同深思蘇啟誠先生家屬所傳達的訊息: 「由衷地希望無論是政府、機構、傳媒或網路利用者,都能以我家人的犧牲為鑒。不要再有無辜之人莫名犧牲的憾事發生。」

    (完)
    NHK節目資訊
    http://www.nhk.or.jp/gendai/articles/4256/index.html

  • 二次長高真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4-23 11:56:52
    有 95 人按讚


    哈囉!你確定重啟的是「新的」核四廠? (04/22/2018 Newtalk新頭殼)

    台灣過去沒有積極進行能源轉型的工作,過度仰賴高耗能產業,導致能源轉型工作特別的遲滯不前,身為高科技產業重鎮,擁有綠能產業人才及技術,積極面對這些困難之後,尋求解決,發展新的綠能與節能智慧產業,才有可能保有國際競爭力,突破台灣的悶經濟。但是,卻有傳統保守能源勢力一直鼓吹「以核養綠」,主張啟用「新的」核四廠,特別是核四燃料棒要運回美國之前,可以說是各種說詞盡出。

    只要回顧過去就可以了解,根本沒有以核養綠這回事。核一、二、三廠機組正常運轉的時代,正是綠能發展最被打壓的時代。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不久,屏東縣希望能輔導88風災受災之養殖魚塭發展太陽能,減少超抽地下水減緩地層下陷,推動養水種電計畫,才剛發展就被抹黑對綠能業者太過優惠,綠能政策大轉彎急砍躉售費率,引發喧然大波。

    如果沒有311核災,世界開始痛定思痛發展綠能,台灣的綠能到現在前途恐怕仍不樂觀。過去唱衰綠能、打壓綠能的「經濟大師」,就是今日說綠能發展還不夠所以需要核能的同一批人,就是他們不給綠能資源又說綠能不好所以需要核能,根本倒果為因。

    最近沉寂一段時間,怕社會忘記他有多麼英明睿智的馬前總統,也出來說要運轉核四廠。哈囉~~你確定核四廠是「新的」核電廠嗎?簡單的說,一個蓋了三十年,興建過程中廠房淹過大水、控制室火災、要裝儀器的時候發現儀器老舊已經壞了,所以要拆二號機年紀也差不多的儀器來移植…簡單的說,不要說是攸關人民性命的核電廠,如果你要買一台汽車,從第一顆螺絲開始,泡水、火災、儀器老舊搞了三十年還沒好,你要買嗎?

    不只設備老化與天災問題,人禍也是不斷,核四廠施工品質弊案不斷,稍微搜尋一下多得是,如2003年監察院核四廠反應爐基座偷工減料的糾正案,2012年有核四18大工程缺失,指出核四廠內部包含電纜遮蔽絕緣值過低、耐震改善工程、防火、消防等工程品質不良,如消防龍頭買日本貨,管線卻是買美國貨尺寸不一樣無法接合…。不要忘了,若不是311核災,馬政府曾經想要商轉核四作為建國百年大禮,預計民國一百年商轉的核四廠,理應接近完工,為何民國101年還出現18大工程缺失?

    不只是官方的報告,核電廠內的工人也舉發,蒸氣管路也早有鏽蝕跡象,恐無法承受發電時候的高壓蒸氣;也有承包商向媒體投書,核四的設計數次變更,現場施工無所適從;還有基層人員不願意核銷經費給施工不實的廠商,為了自保,只能對外公布長官施壓的錄音。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當年媒體報導的該錄音之中,承辦人員的長官還講出其他承包商品質更爛,但是還是得給付工程款,誰知道多少工程上的瑕疵被隱藏在重重黑幕之中?

    好了,這一台車不只是年久、泡水、火災,裡面的零件尺寸還不合,零件供應商還偷工減料,法院、監察院雙認證,而且沒有被挖出來的問題不知道還有多少。你敢買這台車,然後讓你一家人坐在車上嗎?馬前總統或許敢…因為網路戲稱馬前總統一家都是美國人。我家人在台灣,我是不敢冒這個風險。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網路長輩圖、長輩短片真真假假,聽到說要啟用蓋了超過30年的「新的」核四廠之前,先搜尋一下過去無數的弊案吧~~~~~。用核四廠來解決電力問題,只有一個可能...但是...不要問,很可怕。

    請不要忘記,今天我們對不起地球;明天地球將進行反撲~

    本文作者: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理事長高茹萍

    文章內容原始來源: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4-22/121782


  • 二次長高真假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16 11:23:28
    有 113 人按讚

    推薦大家看 邱國鷺的這本"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講了很多蠻重要的觀念,對我很有幫助。

    我來定期PO這本書的重點整理,
    今天就PO第一章吧~
    ----------------------------

    自序

    弄清這個行業裡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什麼樣的公司算“好公司”、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
    舉例來說,對於餐飲業而言,回頭客多、翻台率高、坪效高的就是“好公司”;
    對於連鎖零售業而言,同店增長高、開店速度快、應收賬款低的就是“好公司”;
    對於制造業而言,規模大、成本低、存貨少的就是“好公司”。

    第一,便宜才是硬道理。
    即使是普通公司,只要足夠便宜,也會有豐厚的回報。
    A股市場魚龍混雜,
    發現“價格合理的偉大公司”的難度遠遠超過尋找“價格被低估的普通公司”。

    第二,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
    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有兩個標准:
    一是做的是自己可以不斷復制的事情,
    比如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不斷地跨區域開新店,在全世界成功復制;
    二是做的是別人不可能復制的事情,
    具備獨占資源、品牌美譽度、專利、技術、寡頭壟斷地位、牌照准入限制等特征,
    最終體現為企業的定價權。

    第三,勝而後求戰,不要戰而後求勝。
    百舸爭流的行業,增長再快也很難找投資標的,
    不妨等待行業“內戰”結束、贏家產生後再做投資。
    許多人擔心在勝負已分的行業中買贏家會太遲,
    其實騰訊、百度、格力、茅台等企業
    在十年前就已經是各自行業裡的贏家了,但是十年來它們的漲幅依然驚人。

    第四,人棄我取,逆向投資。
    不論是巴菲特、索羅斯,還是鄧普頓、卡爾·伊坎,
    投資領域的集大成者大多數都具有超強的逆向思維能力。
    A股的情緒波動容易走極端,
    任何概念和主題,無論真假,只要夠新夠炫,都能在短期內炒翻天,
    但是爆炒之後常是暴跌,因此對於如我這般手腳不快的人來說,
    “人多的地方不去”更是至理名言。

    ------------------------------

    第一章 以做生意的眼光投資

    #護城河#
    每三四年就得重挖一次的護城河 其實不能算是護城河,
    而沒有護城河就不斷會有前浪死在沙灘上。
    在一個先發優勢不斷被顛覆、沒有永遠的贏家的行業裡,
    只有勇於自我否定、因時而 變才能生存。

    #成長vs門檻#
    多數人喜歡成長,但我喜歡門檻。
    成長是未來的,難預測;門檻是既成的,易把握。
    高門檻 行業,新進入者難存活,因此行業供給受限,競爭有序,有利於企業盈利增長。
    低門檻行 業,行業供給增長快,無序競爭,誰也賺不到錢。

    #成長vs門檻:案例#
    白色家電行業2000—2005年增長迅速,但利潤不佳,股價疲軟;
    2006—2010年行業增速減 緩,但利潤大增,龍頭股價上漲十幾倍。
    拐點是2005年行業大洗牌,小廠退出,
    之後龍頭企業在規模、渠道、成本、品牌等方面優勢擴大,阻止了新進入者,
    行業格局從野蠻生長的無序競爭 轉變為有門檻的有序競爭

    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即使你行大運做出了一款火爆的游戲,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也只有3~6個月,
    之後你就得推出新產品。
    而事實上,在數千家游戲開發商中,能夠連續推出兩款 火爆游戲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目前絕大多數的手機游戲是單機游戲,
    單機游戲的 特點就是產品生命短,這一點和網頁游戲很像。
    事實表明,頁游行業的內容開發 方很難做大,只是市場選擇對此視而不見罷了。

    手游不像端游那樣有較好的用戶黏度,
    一款重度端游可以火個五年十年,
    靠的是在游戲中建立起的一種深度互動的、牢固的社會關系。
    但是,社交游戲也不 能保證自身的持續性,
    就像Facebook上曾經一統江湖的Zynga,過去這一年多股 價暴跌80%。
    幾年前,火得不能再火的偷瓜偷菜游戲也是熟人之間的社交游戲,
    但 是火過一陣子也就銷聲匿跡了,
    這樣的商業模式你怎麼能給出高估值呢?
    他今年 賺的錢再多,你怎麼能夠知道三五年後這家公司是否還能像現在一樣紅火呢?
    而 且,手機游戲內容開發商的議價權其實是很有限的,主要的錢都被平台商賺走了。

    大家都想成為平台,但是,要成為一個平台又談何容易?
    蘋果系統只有一個 平台,安卓平台最後成功的可能也只有兩三個,
    再加上騰訊的微信平台,鐵定又 要分流走很多游戲玩家。
    在這樣的形勢下,手機游戲開發商其實只能是“人為刀 俎,我為魚肉”,
    讓平台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分走。
    人們只看到7億手機用戶這個巨大的市場,
    卻忽視了這其實是個競爭無比激 烈、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
    人們只看到成功的“一將”,選擇性地忽視了“枯 了的萬骨”。
    任何公司只要跟手游沾點邊就能夠被爆炒,
    甚至連旅游公司推出個 手機自助游軟件也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
    市場的非理性可見一斑。

    什麼行業易出長期牛股?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的行業。

    因為這 樣的行業有門檻,有先發優勢,後浪沒法讓前浪死在沙灘上,易出大牛股。
    相反,如果行業越來越分散,說明行業門檻不高,
    既有的領先者沒有足夠深 的護城河來阻止追趕者搶奪其市場份額,
    這種行業一般是城頭變幻大王旗, 各領風騷兩三年。

    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現金流狀況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
    就是這門生意的現金流狀況如 何,
    畢竟做生意的最終目的是賺取現金流。

    2013年受市場熱捧的電影行業其實是個現金流狀況很差的行業。
    中國每年會 拍七百多部電影,只有兩百多部能夠上映,
    其中票房能夠超過五億的屈指可數。
    即使賺了五億的票房“大獲成功”的電影,扣除分給院線的一半,再扣除發行費 宣傳費,
    制片方能夠拿到手的大概只有2億多一點。
    再扣除給編劇、導演、制片和 演員的薪酬以及拍攝中的各種成本,
    最後剩下的淨利潤可能只有幾千萬。

    更麻煩的是,從現金流的角度看,
    拍電影得先寫劇本,然後請導演、搭班 子、雇演員,支出一大筆費用,
    一年半載之後影片開始發行、宣傳,又是一大筆 費用,
    而且電影公映之後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從票房中分到錢。
    所以很多電影公司 不管利潤怎樣,現金流都是大幅為負,抗風險能力特別弱,
    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 元氣大傷。

    不論是美國的百年老店米高梅,還是後起之秀夢工廠,
    只要有一片大制作成 了票房毒藥,就逃脫不了破產和被收購的命運。
    美國的電影業發展了上百年,居 然沒有一家獨立的電影公司,
    全都只是大型的綜合傳媒集團的一部分,
    這也體現 了電影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的內在缺陷。

    另外,電影的定價權掌握在導演和演員手裡,
    觀眾買票到電影院是去看範冰 冰、徐崢和馮小剛的,不是去看電影公司的,
    所以名導演和名演員的薪酬總能漲 到讓電影制片方不怎麼賺錢的水平。
    就好比歐洲的足壇,雖然球星擁有天價收 入,俱樂部卻在虧損,原因很簡單:
    定價權在球星手裡。
    迪士尼能夠歷經百年屹 立不倒,
    很重要的原因是米老鼠和唐老鴨不會要求漲片酬。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模式,
    北上廣深隨便賣棟別墅都是幾千 萬利潤,頂得上一部好電影了。
    拍電影不一定每部都能火,而別墅幾乎每棟都賣 得掉。
    再從現金流的角度看,
    地產公司只要出錢拍了地,挖個坑、做個沙盤就可以預售了,
    客戶會排著隊把錢交上,他用你的錢蓋你的房子,
    自己對現金流的要 求其實並不高(盲目高價拿地的除外)。

    好公司的兩個標准

    一是它做的事情別人做不了;
    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復做。
    前者是門檻,決定利潤率的高低和趨勢;
    後者是成長的可復制 性,決定銷售增速。
    如果二者不可兼得,
    寧要有門檻的低增長(可持續), 也不要沒門檻的高增長(不可持續)。
    門檻是現有的,好把握;
    成長是將來 的,難預測。

    行業的競爭格局和公司的比較優勢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三個問題
    就是行業的競爭格局以及公司是否具有比較優勢。

    簡單說來,就是你作為一個後來者,想顛覆既有的龍頭老大的 地位,
    就得看自己能夠為客戶提供哪些不可比擬的價值,
    以及相對於競爭對手的 比較競爭優勢在哪裡。

    互聯網金融也是2013年的市場熱點。
    許多人認為,再過五年十年,
    傳統銀行 作為一個行業即將消失,所有的一切都會被網絡銀行替代。
    其實網絡銀行並不是 什麼新鮮事物。
    14年前我研究生畢業後買的第一輛新車,就是用從美國的網絡銀 行中得到的貸款購買的。
    當時,我只是在網絡上填一張表格,第二天早上,快遞 就把一張支票送到我手裡了。
    然後我把那張支票拿去4S店買下了一輛新車,用戶 體驗可謂極佳。

    2003年時人們都認為,十年後所有的傳統銀行都將被網絡銀行替代,我對此 也深信不疑。
    然而十年過去了,美國的銀行業仍然是富國、JP摩根的天下,
    而我 鐘愛的那家網絡銀行也在2007年破產了——甚至都沒熬到金融危機的到來。

    2013年時,許多研究員向我推薦互聯網金融的股票,都說互聯網會取代傳統 銀行,
    我當時問了他們一個問題:
    為什麼網絡銀行在美國、韓國、日本、歐洲
    這 些互聯網經濟比我們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嘗試了十幾年都沒有取得成功?
    沒有 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有人說是因為品牌和信任的欠缺,但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運通的例子。
    它是金 融業中的老牌企業,巴菲特幾十年來的重倉股,
    品牌號召力不可謂不強,客戶的信任度不可謂不高。
    他們也設立過網絡銀行,我還曾經是他們的客戶,
    它的銀行卡可以在任何銀行的ATM機取款,美國運通會替你出手續費。
    網絡銀行付的存款利 息也比許多傳統銀行高,
    你可以和其他銀行一樣開支票、在線支付,用戶體驗非 常好,
    但最後也沒有做成功。

    互聯網的本質是“人生人”,優勢在於能以極低成本服務無數客戶,
    規模效 應體現在“人多”,二八現像不明顯,
    是典型的散戶經濟,得散戶者得天下。

    銀行業的本質是“錢生錢”,規模效應體現在“錢多”,
    80%的業務來自20%的客 戶,二八現像顯著,得大戶者得天下,
    而且那20%的大客戶是需要線下的高端服務 的,
    這就是網絡銀行至今在歐美日韓都沒有很成功的案例的重要原因。

    看一下日 本最成功的網絡銀行樂天銀行:
    成立12年,擁有420萬客戶,才600億人民幣的存 款,人均存款1.5萬元。
    再比較一下國內某股份制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
    擁有2萬 客戶,4 000億存款,人均2 000萬存款。
    兩者高下立現。

    互聯網“人生人”主要靠兩條:
    一是網絡效應
    (例如淘寶,買家多賣家就 多,賣家多買家更多;社交網站,美女多帥哥就多,帥哥多美女更多),
    二靠人多提升用戶體驗
    (用戶越多搜索結果越精確;用戶越多,對餐廳的點評越靠 譜)。

    可惜的是,網絡銀行並不會因為用戶多而形成網絡效應或者提升用戶體 驗,因此優勢並不明顯。

    中國電子商務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得多,
    於是許多人就認為中國互聯網對銀行業的顛覆也會比美國快得多。
    其實,這種觀點忽略了中美兩國的產業格局的巨大 差異。

    美國的線下零售業在互聯網出現時就已經很強大了,
    湧現了沃爾瑪、家得 寶、塔吉特、百思買等一批世界級的零售巨頭,
    因此美國互聯網很難徹底顛覆線 下零售,
    目前美國的前10大電子商務網站大多是由傳統零售企業經營的。

    中國的 線下零售業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
    並未形成沃爾瑪、家得寶那樣的全國性大 企業,
    而且線下零售的物流成本、租金成本居高不下,
    從出廠價到零售價鏈條過長、運營效率低下、加價倍率過高,
    所以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企業才能一 路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城略地,
    可以說,中國線下零售的分散和低效是中國線上電 商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反,中國的線下銀行業比美國的線下銀行業要集中得多,
    五大國有銀行和 上市股份制銀行的市場份額、資本實力、品牌認知、網點優勢都遠勝於美國同 行,
    因此,互聯網銀行想要顛覆中國銀行業,難度遠大於顛覆零售行業,
    原因很 簡單:線下對手要強大得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是有資本充足率要求的,
    上市股份制銀行的淨資本動輒兩三千億,
    這是過去十幾年的行業利潤留存和資本市 場多次融資後形成的積累,
    單這一項就不是新設立的互聯網銀行一朝一夕能夠趕 上和顛覆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基金行業比美國的基金行業要弱得多,
    美國最大的資產管 理公司一家就管理了3萬多億美元的資產,
    而中國的整個基金行業加起來才管理了 3萬多億元人民幣,差距巨大。
    同時,基金行業沒有像銀行業那麼高的資本金門 檻,
    國內的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著數千億的資產,但是注冊資本金大多才一兩億, 淨資產也才二三十億。
    因此,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首先從基金業取得突破也就順理 成章了。

    在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
    真正受衝擊的其實是傳統的券商經紀業 務,
    迄今為止銀行業受的影響並不大。
    那些認為互聯網應該能夠輕易地擊敗傳統 銀行的觀點,
    嚴重地低估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銀行在IT和科技上的 投入絲毫不比互聯網公司少,
    互聯網金融崛起的結果更可能是科技進步幫助傳統 銀行業更好地服務於既有客戶,
    而不是顛覆性地改變行業現有格局。

    寡頭的力量

    回顧過去5年,寡頭壟斷行業的利潤增長往往不斷超出預 期,
    而市場集中度低的行業則常常陷於惡性競爭和價格戰的泥潭之中。
    白色 家電(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和黑色家電(電視)兩個行業的不同發展歷程 就是最好的明證。
    所以,投資制造業時更應關注工程機械、核心汽配、白色 家電這樣的寡頭行業。
    分析技術變化快的行業時不必看市場占有率,而要看 是否適應最新的殺手級應用的潮流。

    大家都喜歡新東西,但是有沒有人想過,
    為什麼幾年前聲勢浩大的風電、光 伏、LED、電子書、鋰電池等新興行業千般扶持卻總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銀行 地產百般打壓卻總是賺得盆滿缽滿?
    這是由內在的經濟規律、行業格局、供需關 系和商業模式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做投資要研究的就是這些不以人的 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
    有時猜測別人的情緒變 化能給我們帶來收益,但那是不能夠持久的。
    而經濟規律、行業特質、商業模式 是客觀存在的,
    你只要研究透了,它在三五年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
    能為理解 這些規律的投資人提供持續的競爭優勢。

    本文寫於創業板創出歷史新高之日,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但是,皇帝沒穿衣 服,卻必須有人指出,即使是在市場的一片火熱和喧囂中。誰也不知道這樣的火 熱和喧囂還能持續多久,然而即使在炒作和投機經常盛行的A股市場中,理性也只 會遲到,從來不會缺席。


    市場經常對動態的、暫時的信息(政策打壓、 訂單超預期、10送10)過度反應,
    卻對靜態的、本質的信息(公司的核心競 爭優勢、行業競爭格局)反應嚴重不足。
    其實,寶石被人扔進泥裡再踩上幾 只腳也仍是寶石,磚頭被請進廟堂受人膜拜也仍是磚頭。
    當其他行業的龍頭 公司想“移民”到某行業時,往往該行業股價已近階段性頂部。

    To be continued...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