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二峰圳 百年 紀念活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二峰圳 百年 紀念活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峰圳 百年 紀念活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峰圳產品中有7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評論【當大旱、雨災接連而來,水資源管理不是只有建水庫一招】 今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是有紀錄以來降雨量最低,台中地區早早撐不住,4月初開始「供五停二」分區供水策略,直到6月梅雨挹注才終結無水可用的日子。然而降雨量最不平均的南台灣,明明南化水庫也快見底、高屏溪攔河堰供水量只剩四分之一,但一直都...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20的網紅從從唐從聖官方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由聖工坊授權提供...

二峰圳 在 吃心絕對 高雄 台南 屏東 嘉義 美食景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02:55:52

公仔娃娃在水中玩水🏞️🌊 - 暑假的最後一個周末,帶著小孩來到屏東潮州走走,先到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之前有來這裡參加過音樂節,平時來的話可以騎單車、玩玩水都不錯哦⛰️ - 來到遊客中心前可以租借單車,是民間經營的,今天是假日來,一小時100元,第二個小時起是每小時50元,今天天氣好,還可以遠眺大武...

  • 二峰圳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17:14:56
    有 1,198 人按讚

    #評論【當大旱、雨災接連而來,水資源管理不是只有建水庫一招】

    今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是有紀錄以來降雨量最低,台中地區早早撐不住,4月初開始「供五停二」分區供水策略,直到6月梅雨挹注才終結無水可用的日子。然而降雨量最不平均的南台灣,明明南化水庫也快見底、高屏溪攔河堰供水量只剩四分之一,但一直都沒有發生停水的紅色警戒,為什麼?高屏溪沿岸,枯水期仍能穩定供水的「伏流水」及地下水井等設施是其中關鍵。

    台灣取伏流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屏東林邊溪的二峰圳,百年來穩定提供當地生活與農業用水,成為屏縣重要文化景觀。高屏溪最早的伏流水取水站也從日治時期建置,政府曾一度想以水庫建設取代,直到莫拉克風災後才又重新規劃,其中兩個取水站2020年才竣工,每日最高可提供79萬噸民眾用水,並在這次的大旱中,更體現伏流水工程對水資源管理的效益。

    伏流水設施跟水庫相比,有何優劣差異?全台灣都可以做伏流水工程嗎?在極端氣候時代,為了不再為無水所苦,在開發泉源之外,也應深度改革用水的經營管理……https://bit.ly/3mM8UDn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地球公民基金會 #水資源 # #伏流水 #報導者

  • 二峰圳 在 跟著左豪吃不胖&親子樂活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1 09:09:43
    有 2,715 人按讚

    出門騎車啦
    集合集合!
    免門票好停車景點,來玩啦。
    #二峰圳暫不供水

  • 二峰圳 在 陳吉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16:28:58
    有 1,788 人按讚

    【百年圳路灌溉萬千頃田,奔流臺灣歷代農業風華】

    最近公視的史詩大劇 #斯卡羅 蔚為話題,引起國內追尋臺灣本土歷史的熱度。其實先民遺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精神與記憶,還有許多即使是現在來看也是劃時代的建設,至今都還在造福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與農人的生活及耕作息息相關的就是水圳了,遍布臺灣各地的古圳,300多年來,日復一日地引水流淌,灌溉廣袤的田地,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臺灣最早的水利灌溉系統,可以追溯到荷治時期。我們的祖先在臺南建造三筊埤古水道引官田溪水,比八田與一建設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還早了2百多年。三筊埤古水道工程範圍南北長達92公里、東西長32公里,一直到1920年代都還具有灌溉功能。總說臺灣以農立國,正是先民的智慧,讓「農」可以成為臺灣的國本。

    進入清治時期,由於人口增加,米價上升,對於農田生產力的需求也提高,因此這個階段臺灣各地陸續開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圳路,讓水田總面積增加到超過20萬公頃。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嘉義的將軍圳、道爺圳(現整併為道將圳);新竹的隆恩圳;彰化的八堡圳;臺中的葫蘆墩圳;臺北的瑠公圳及高雄的曹公圳。這些圳路的建設,每一條都為臺灣創造了一座糧倉,讓原本空有肥沃卻看天吃飯的土地,化為百年餵養的良田。

    日治時期建設最有名的要屬每一個臺灣人都耳熟能詳的「嘉南大圳」了。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八田與一技師十年鑿一圳,嘉南平原15萬甲阡陌,從此不再是看天田,至今都是臺灣最重要的糧食生產重鎮。其他像是屏東二峰圳、桃園大圳以及臺中白冷圳,都是當時最尖端的水利技術結晶。

    300多年來,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摩頂放踵,踏遍島嶼的每一個角落,貫通的圳路何止百條,為臺灣的農業發展扎下深厚的基礎,即使放眼整個東亞,我們的農田水利史也步步都是傲人的足跡。百年圳水就像臺灣人的意志一樣連綿不絕,潺潺流過農人的額間變成辛勤的汗水、從粗黝的指尖滴下化為豐收的稻穗。這圳水還會繼續奔流到未來,承載臺灣永續的農業,生生不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