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二分法謬誤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二分法謬誤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分法謬誤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分法謬誤例子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Zen大的時事點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些書,讀起來會讓我很生氣。 不是擺明沒邏輯的書,而是明明出現邏輯謬誤,卻跟你說,我這書要教你的東西很有邏輯,邏輯很重要,結果,舉例裡面都是違背邏輯的。 好比說我讀到某本書裡的一篇文章說邏輯很重要,隨後舉了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裡面對人的分類使用了假二分法(就是那個分類並不是真正窮盡且互斥)...

  • 二分法謬誤例子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24 14:35:54
    有 31 人按讚


    有些書,讀起來會讓我很生氣。

    不是擺明沒邏輯的書,而是明明出現邏輯謬誤,卻跟你說,我這書要教你的東西很有邏輯,邏輯很重要,結果,舉例裡面都是違背邏輯的。

    好比說我讀到某本書裡的一篇文章說邏輯很重要,隨後舉了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裡面對人的分類使用了假二分法(就是那個分類並不是真正窮盡且互斥)。

    一個人連假二分跟真二分都搞不懂或混為一談時,跟我說邏輯很重要我相信,但跟我說要讓大家知道邏輯很重要我會害怕!

    因為如果最後他成功了,代表那個不是邏輯的東西已經變成人們相信是邏輯的東西,在人們腦中生存下來。那東西叫做邏輯泡泡,創意思考裡有專門的定義,把邏輯泡泡當成形式邏輯,這是常見的錯誤,但出於一個說要告訴你的是哲學方面的邏輯的人來說,這是要命的愚蠢錯誤或是邪惡~

  • 二分法謬誤例子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02 23:01:31
    有 383 人按讚

    當國王是暴露狂,指出國王沒穿新衣,只會讓他更爽。但不指出他沒穿新衣,自己也不爽。

    我雖然認為「失言類」新聞的重要性很低,不值得太關注。不過言論畢竟還是政治表演業主要的產出,如果不是在「失言」的脈絡裡,就該被好好檢視。

    (回溯閱讀:為何不要太關注失言類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49896948839009)

    但我漸漸感覺,好好認真去檢視政治人物的言論,然後把邏輯與事實上的錯誤挑出來,越來越沒有效果。

    當然,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檢視者有時候也沒做好功課,太過急躁,修辭運用不妥等等。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人物發出這些言論的目的就是要「邀請」看不過去的人檢視並指出錯誤,所以政治人物才會明知用詞太過絕對、簡化,有各種謬誤,還是選擇講或寫了出來。

    這就像明知道自己沒穿衣服,卻還是要光著身子遊街的國王一樣。他的目的不是聽民眾的讚美聲,因為他也知道民眾知道他沒穿衣服。(國王泛指所有政治人物)

    真正的目的是要激怒看到裸體國王的民眾,讓民眾忍不住衝著他叫、對著他罵,這麼一來就可以藉機會讓支持他的民眾在被迫之下動員。

    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逆火效應」。當自己試圖要跟已經有既定立場的人傳播不利於他們維持立場的事實,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反感,反過來成為被指責跟批評的對象。

    逆火效應我可以接受,可以處理,但當這種效應被政治人物心知肚明地利用,成為替自己創造聲量的工具時,我就有點受不了了。

    我很努力地要求自己隔絕原本的偏見跟立場,去看每一位政治人物的言論。然而隨著政治人物網紅化、飽和攻擊常態化,讀到欠缺邏輯、充滿謬誤的發言(不管是不是小編寫的)的機率就越來越高,我以前還會認真地去留言回應,提出建議或批評,但現在我老實說,那股動力已經消失。

    我以為我是一個善盡公民義務的理性網民,在監督他們,但場景卻不知不覺變調,彷彿政治人物操作了現實寶石:我成了拿著蠟燭跟皮鞭的 S,跟很 M 的政治人物玩起刺激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很,但我並不想跟他們玩啊。

    但如果我不指出他們言論的問題,當作這些言論不會有影響力,報以消極的沈默,反正自己不會上當受騙就好,也讓我覺得不對勁。

    就因為這樣,我上個月中做了決定:暫停個人臉書帳號 3 個月,希望能想出怎麼做才對。

    而之所以寫這篇,嗯,就是因為我還在想。

    -------

    我發現,政治人物的言論,很多時候跟偽科學謠言很像,時常利用四種策略:#簡化、#懷古、#複雜、#專家。

    「簡化」是最為常見的手段。人類很擅長辨識模式,最容易辨識的模式就是黑白、好壞、是非、善惡、真假這種二元分立的模式了。而生產言論的人非常了解這一點,於是他們會設計出可以讓我們套用二元分立模式的內容,並提高兩者之間的對比或差異性。

    在偽科學中,類似的套路很多,例如:

    「你是理性的左腦人還是感性的右腦人?」
    「男生的腦運作方式跟女生的腦就是不一樣。」
    「你喝的是健康的鹼性水還是有害的酸性水?」
    「你吃的是含麩質,會讓人過敏的麵包,還是不含麩質的純淨麵包?」
    「你這碗豆花是基因改造過的實驗室大豆做的,還是非基因改造的無毒有機大豆做的?」
    「蛋殼要褐色的才是好土雞蛋,白色的都是打抗生素養的雞生的蛋。」
    「用這台慢磨機磨出來的果菜汁才能保留完整的營養,用一般那種快速打汁機打出來的都只剩下糖了,毫無營養。」

    政治人物也非常喜歡簡化,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統獨」、「藍綠」、「權貴 vs. 平民」之外,還有像是:

    「反核都是無腦文科,有腦理科都支持核能」或是「支持核能都是藍營核工產業的餘孽,反核才是進步改革有理想。」
    「依法執行死刑或是違法拖延死刑!?」...之類的。

    你會發現,簡化大法的厲害之處,在於簡單、明暸,訴諸直覺,而且容易產生一種恰到好處的邏輯性,符合單純的世界觀,畢竟我們本來就會趨吉避凶,同時也喜歡獲得社群認同,但是世界上的事情真的非黑即白,善惡分明嗎?

    稍微仔細想一下,會發現簡化法往往是有問題的、有謬誤的。但當謬誤產出的量如此的大,還來自於顯著的政治人物時,要去一一指出這些謬誤,真的很累,還會因為幫他們創造對立、搞大聲量,而讓他們很爽。

    第二常見的手法就是「懷古」。

    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不免會對現代生活與飛快的科技節奏感到徬徨、焦慮,甚至恐懼,偽科學謠言的製造者就會緊抓著這種機會,來施展懷古大法,也就是告訴你「以前比較好」。

    這是一種訴諸親近感的說服方式,首先,我們很容易會覺得以前的日子比較好,因為那些日子已經成為歷史了,我們直覺認為悠久的歷史將好的東西保存了下來,人們也將經驗學了起來。但變動的、不穩定的現代則會讓我們感到危機四伏。你大概聽過的案例有:

    「現代的加工食品都很糟、加防腐劑,鄉下阿祖會吃的東西才是健康的。」
    「以前養的雞卡自然,現代的雞都打生長激素才大那麼快。」
    「以前XX黨、OOO總統執政的時候,經濟多好、人民多有希望,現在YY黨、ZZZ總統做得那麼爛,把規矩都搞壞了、軍隊都沒有軍法了、神聖的婚姻都變質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現代加工食品都沒問題,或是現在的肉雞跟蛋雞飼養環境沒問題,我們別那麼快落入簡化二分法的陷阱。的確,這兩個例子中,兩樣現代的事物的確都有些問題,但是問題到底是什麼呢?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問題嗎?過去的東西真的比較好嗎?

    以香腸為例,可參考延伸閱讀:https://pansci.asia/archives/61397

    許多的案例都是這樣,如果我們對事情只有一知半解,懷古策略一施展,就會招喚出現代人對現代科技與快速變化的畏懼,這時我們很容易錯誤歸因,單純地把問題或不適感的成因歸咎於時代。

    其他常用懷古策略的,像是告訴你人的性格跟命運可以分成幾種的占卜大師,或是告訴你吃腦補腦、吃鞭補鞭的醫學、或是說以前兩蔣總統如何反共、現在國民黨如何舔共,或是說以前台灣都走得出去,現在都封閉鎖國之類的,都算是結合了懷古跟簡化策略,充滿謬誤的言論。

    第三個策略就是「複雜」。

    有時候政治人物喜歡簡化,但有時候他們更喜歡複雜。因為在人們認知負荷過重,而且越來越重的此刻,複雜可以「關閉」人們探究的好奇心跟批判性,轉為放棄般的信任跟依賴。

    現在最常見的「量子心靈」、「量子轉念」、「量子占星」、「量子觸療」、「量子創意」就屬於這類,其實都是在濫用複雜難懂的量子力學。

    而在美妝食藥領域最常見的就是「幹細胞再生」、「DNA修復」、「活化膠原蛋白」之類的,這些詞我們都看過,但很少人真的了解這些詞的科學意義,出現在宣傳詞中,讓人感到很新奇而受到吸引,搭配上名人專家的背書跟大量重複曝光,就會給人一種自己懂了,而這些說法是正確的感覺。

    有些政治人物喜歡說「卡在 XX 議題是因為某某陣營的意識形態,要用科學來處理才對」。老實說,身為科學傳播者,我巴不得政治人物更重視各種議題中的科學,但這種說法卻比不提科學還更糟糕,因為這反而是把議題簡化,然後又用科學把一般人理解跟參與的大門關上,彷彿這議題「只」需要靠複雜的科學解決。

    而這也就連帶使用了第四種策略「專家」。

    同樣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口中講出來,說服力就是不同,因為我們對這些人的信任感也不同,專家代表的是經驗、專業與把關,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交給專家去判斷,總是可以讓自己少一些風險。

    有時候就算我們不認識這些專家,也會基於對某種職業或是他們現身的媒體或專書的權威感,以及他們呈現出來的積極正面感覺,而傾向於相信他們說的話,把決策交給他們,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月暈效應」。面對各種「專家說」,當然不該盲信,而是要回到證據,同時確認這個專家是不是真的專家,例如很多人掛著醫師、科學家、營養學權威的稱號,但只要稍微調查一下,就會知道他根本沒有這些資格。另外,有些專家喜歡跨行跨領域,這當然不是不行,而且其實該被鼓勵,但是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案例,聲稱跨領域,但其實只是對不熟的領域隨意發言。

    就算是專業領域內的真專家談領域內的事,也要看看他是否確實從事與主題非常相關的研究工作、過往對主題的論述立場是否一致、以及與該主題沒有利害關係。

    此外,一個專業領域,也不會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值得聽,因此也要了解專家說的到底是不是專業內的主流意見,以及說法是否過於偏激。

    政治人物不可能是所有議題的專家,但他們的工作是產出具有影響力的言論,藉由言論來領導,所以有時候的確會被迫針對不熟悉的議題跟領域講話,但若能謹慎、保守一點,若講錯就認錯並修正,也未嘗不是好事。

    然而越來越常見的情況是,政治人物為了搶注意力,卯起來對陌生的領域大發厥詞,然後事後再不斷修補,甚至強詞奪理,硬說自己也是專家。這種情況也是造成專家越來越不被尊敬,專業知識越來越被輕賤的原因之一,所以近年來反專家的潮流也不小,但政治人物剝削專家兵分二路,一邊隨意自稱專家,另一邊趁民眾對專家不滿的時候,吸納民意帶頭反專家。

    除了這幾種常見的策略手段以外,政治人物簡直是照著維基百科的「謬誤列表」在設計言論,每天都可以看到絕佳的示範。

    (維基百科:謬誤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C%AC%E8%AA%A4%E5%88%97%E8%A1%A8

    -------------

    如果我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或許還能活潑地持續指出國王沒穿新衣,而國王說不定還真的會羞愧。但沒想到,身為一個中年人,國王竟然就愛我這一味!他就喜歡我大聲嚷嚷,因為我的反感讓局面更熱鬧,讓他更有人氣,這下子我真的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