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二伯大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二伯大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伯大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伯大學產品中有4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農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豐年70 跨越語言,留下農村的魔幻時刻──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楊基炘(1923-2005),臺中清水人,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至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當年楊家是擁有數百甲土...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70的網紅耶嫩 Yenom cho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集算是把自己這10多年來的家教秘訣都說出來了 歡迎大家來搶飯碗(? 也歡迎大家留言還想要看甚麼關於家教的內容喔 如果有甚麼特殊的家教故事 不管你是學生還是老師 都歡迎分享~~ 00:00 開頭 00:55 快狠準 02:16 找出自己的優勢 03:11 找一個的秘密武器 04:42 準備簡單明瞭...

  • 二伯大學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1 10:30:55
    有 65 人按讚

    【#豐年70 跨越語言,留下農村的魔幻時刻──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楊基炘(1923-2005),臺中清水人,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至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當年楊家是擁有數百甲土地的望族大地主,楊基炘的祖父楊澄若是日本政府於1917年指派的牛罵頭(今臺中清水區舊名)區長,二伯父楊肇嘉當時是改制後首任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街長,後來楊基炘父親楊天賦也曾從政。

    楊基炘5歲時,父親赴日留學,他隨父母移住東京。9歲時,因祖父楊澄若已過世,二伯楊肇嘉又奔走於臺日之間,推動臺灣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他的父母遂返回清水協助管理楊家產業,楊基炘就此獨自寄宿於津久戶小學校的校長家中,過著完完全全的日本人生活。

    升大學時,楊基炘因興趣在文學,與寄宿家庭監護人期望他就讀理科衝突,才結束多年寄宿生涯。他如願考上上智大學英文系,又因反對英美的氛圍強烈(編按:時稱鬼畜米英),後來轉系研究西洋歷史。

    1946年,楊基炘終於返臺,之後在故鄉的清水初級中學教英文。但回到出生地的他,早已失去母語,過了幾年才能用臺語談話,也不會說普通話。每到課前,楊基炘會先到一位教普通話的老師家學中文,然後現買現賣地到學校上課。

    當了兩年半英語教師後,楊基炘辭去教職,前往臺北尋找新的工作。他違背家族希望他進入銀行工作的好意,刻意與家族關係保持距離;最後,他到美國新聞處探詢工作機會,意外在《豐年》雜誌找到了日文版日文編輯的工作。

    學生時代便有業餘攝影愛好的楊基炘偶爾也兼差拍點照片,由於他的攝影技術及英語能力,兩年後農復會新聞組的美籍組長,便將他調到新聞組擔任專職的新聞攝影記者。傳奇從此展開,這也是他晚年回憶時,最為幸福、怡然自得的一段時光:

    「對於剛從日本回國僅僅數年的我來說,臺灣農村之於我,反而具有某種程度的異國情懷,當相機架起時,也從未出現過題材枯竭的情形。柔和的風兒、光與影層次分明的輪廓、緩慢流逝的節奏、靜謐中人們的歡笑聲、雞鴨牛群的啼叫聲……,每當我閉上眼睛,當時優美燦爛的景色猶歷歷在目。」

    (本文編寫自楊雋珩、蕭永盛〈鄉土攝影家楊基炘對臺灣農村的深情一瞥〉;全文刊載於《豐年》雜誌70週年特刊)

    圖為1955年年初,楊基炘(右)與楊英風(左)合影於豐年社後院。

    #豐年70 #楊基炘 #楊英風 #攝影 #攝影家

    --
    《豐年》70週年特刊登上博客來,請往這邊👉https://reurl.cc/YOQdml
    支持豐年社,豐年農市買雜誌👉https://reurl.cc/rgomp1

  • 二伯大學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1 09:31:29
    有 494 人按讚

    #泰北孤軍

    最近,黨產會百般刁難 中華救助總會 與 國防部 合作在泰北為國軍興建 #忠烈祠 的計畫。

    黨產會的委員公開在媒體說,如果同意這個計畫,會幫助救總洗白,對黨產會認定救總為附隨組織的訴訟不利。

    我對黨產會的政治算計不齒,也不想再和他們打口水仗,只想分享這個泰北孤軍的故事,請大家想想,政府該不該為始終效忠中華民國的泰北孤軍建這個忠烈祠?
    *******************
    父親離開41年回家時,母親在村口等了他一天

    王豪(止戈出品2018-08-10)

    從曼谷飛往昆明的航班上,父親王畏天不停地向我念叨大媽做的破酥包,有多麼多麼的好吃,甚至口水都快流下來。我轉而問了他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我母親和大媽,你生命中的兩個女人,你覺得誰更好一些?”

    “你的母親只是守婦道,和你的大媽相比,一無是處!”父親的回答就像他的性格一樣,簡單粗暴。那是1991年春節,父親帶著我和弟弟阿旭從泰國美斯樂回老家雲南鳳慶探親。

    41年前的春節,身為國軍中校的父親,撇下他的原配妻子,也就是我的大媽,還有兩歲的兒子,隻身逃往緬甸,在那裡認識了我的母親。之後,他們前往泰國北部定居,相守一生。
    父親的回答,並不出乎我的意料。

    1949年12月9日,盧漢起義。在我所學的歷史中,稱之為叛變。
    3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昆明。解放軍進城那天,已經脫掉軍裝的父親雙手抱在胸前,站在人群中靜觀這個城市新的主人。

    父親畢業于黃埔軍校17期步兵科,後服役於滇軍,至1949年已是中校副團長。

    若干年後,當父親向我講述這段過往時,我問他:“你覺得你們厲害,還是解放軍厲害?”
    “他們穿得很破,但是步伐非常整齊。”父親沒有正面回答。

    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挺進昆明城的解放軍,讓父親感到不安。他調轉身,連夜趕回鳳慶老家,跪在地上對我的奶奶說:“娘,我要去緬甸找三哥,避避風頭,等形勢緩和就回家。”那時,三伯在緬甸跑馬幫生意。

    在泰北的華人中,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傳統,兒子出行或歸家時,都要向母親跪著告別或請安。奶奶沒有作聲,起身去給父親收拾行李。父親的妻子,則把家裡的破酥包,全都裝進了父親的背包裡。

    妻子是大他一歲的表姐,青梅竹馬。他們的孩子王磊,僅有兩歲。
    那年,父親只有29歲。

    父親四兄弟,大伯是舊政府的鄉長,二伯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在省立昆華中學任教,三伯跑馬幫生意,常年在緬甸。

    1949年,對於富甲一方的王家來說,是命運的分水嶺。

    父親一路向西,再向南,翻山越嶺,在湍急的江水中拼命游向緬甸。到緬甸後不久,父親輾轉找到三伯,跑馬幫的三叔,早已不敢回老家。軍校出身的父親並不是做生意的料,時值李彌在緬北招募國軍殘軍,試圖反攻,父親當即前往,任上校副司令。

    父親逃離家鄉不久,土改運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曾在舊政府任過鄉長的大伯,是重點運動對象,他也在一天深夜,跪別母親,出走緬甸,遺下大伯母和4個幼子。

    1953年,我的二伯也來到了緬甸。在此前,他被關押了3年。關押期間,他的兩個女兒夭折。被釋放後,依然處於被監視狀態。在一位同族人的勸說下,有一天趁著外出趕集,慌張逃走,未及告別家人。到此,王家四兄弟,全部在異國相聚。

    王家的下一代,亦未能逃脫流亡的宿命。

    大伯的大兒子,作為王家的長子,後來也逃到了緬甸,加入李彌的反共救國軍。在之前,他和奶奶、大伯母等三代人一起,被同台批鬥。他們的身上,有太多的壞人標籤,地主家屬、逃亡家屬、境外國軍家屬等等。

    當兒孫們為了活命一個個地逃亡異國之後,只剩一幫婦孺,守著王家偌大的老宅,獨自承受整個家族之於歷史的苦難。奶奶只能整日以淚洗面,他的兒孫們,為了活命接連逃往異域,至她死,都沒有回家。

    我叫王豪,1961年出生于泰國北部的一個小山村美斯樂。

    在此前,我的父親一直在緬甸,試圖和敗退于此的國軍部隊一起反共救國。這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緬甸政府的請求下,入緬追剿國軍部隊。後者不得不跨越湄公河,移師泰北。

    父親的其他3個兄弟,也隨軍來到泰國。大伯和三伯繼續做生意,二伯後來成為美斯樂興華中學小學部的校長。

    父親撤退泰國時,我還在娘的肚子裡。我的母親叫黃淑卿,1958年由雲南施甸前往緬甸,加入父親所在的第五軍政訓處。母親不僅模樣清秀,還寫得一手好字。

    那時,父親已經離開雲南8年了,他知道,回家已遙遙無期,37歲的他渴望重組一個家庭。父親托人去做母親的工作,希望娶她做老婆。母親不為所動,態度非常冷淡。母親的態度,讓身為師長的父親不解,他瞭解後才得知,母親曾經有過家庭。父親並不介意,經過不懈努力,母親終於對父親有了好感,嫁給了父親。

    一個英俊瀟灑的高級軍官,一個讀過書的大家閨秀,他們的結合,讓無數人羡慕。

    父親的四個兄弟,先後在異國再娶,這是一個無奈且充滿愧疚的選擇。留在雲南的四個妯娌,一輩子都沒有改嫁。即使在後來,他們得知自己的丈夫有了新的家庭,他們依然在默默堅守和等待。

    意想不到的是,1970年的一天,我的母親突然精神失常!這是一個讓整個美斯樂的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

    20多年後,當我回到雲南,知道了母親的身世,我終於明白,母親為什麼會這樣。

    父親的這一段婚姻,過得並不幸福。
    父親常年駐紮軍營,母親只能自己帶著四個孩子生活。她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每到天黑,她就要把門牢牢鎖好,檢查數遍才放心。然後點上蠟燭,輔導幾個孩子功課。

    母親對我們非常溺愛,每當脾氣火暴的父親訓斥我們時,她便挺身而出,但每次,總是吵不過強勢的父親。絲毫不懂溫柔的父親,從來不會安慰母親。

    1970年,在緬北駐防三年的父親回了家,我們一家六口終於團聚了。

    有一天,全家外出做客時,母親坐在角落裡一語不發,對所有人的問候都不搭理。就在人們埋頭吃飯時,只聽“叭”的一聲,手中的筷子被她折成兩截,整桌賓客愕然。

    她開始一個人喃喃自語,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一會哭,一會笑。
    從那以後,母親的行為愈發異常。

    1970年,對於駐紮泰北的孤軍來說,正處於生死邊緣。

    在此前,他們多次被泰國政府圍剿,之後又為了搶生意和毒梟坤沙打仗。這一年,泰國政府邀請他們做雇傭軍,替政府收復被反政府武裝佔領的地盤,成功後就可成立政府承認的“泰北民眾自衛隊”,獲得長期居留權。

    為了更多人的生,只能讓有的人去送死。

    身居副軍長的父親,幾乎天天開會研究打仗事宜,照顧母親的事交給了傳令兵。
    而母親不願呆在家裡,她經常有些疑神疑鬼地對我們說,父親在外面有了女人,不要我們了。父親深夜開會到很晚,她就帶著最小的弟弟,守在門外,一坐就是幾個鐘頭。開完會的父親看到這個場景,氣得扭頭就走。

    有人建議把母親送往精神病院,父親卻沒有同意。他擔心精神病院會讓母親感到害怕。1972年夏天,父親帶全家到清邁度假,他希望換個環境能讓母親的病好轉,但足足呆了一個月,沒有任何效果。

    我曾問父親,他會不會像母親說的那樣,拋棄我們母子。

    “不會的!”父親的回答,堅毅中,透露著一絲感傷。1950年,他曾拋棄了自己的妻兒。
    母親嫁給父親的那一年,雲南廣播電臺開設“對境外國民黨軍殘部廣播”,經常會出現父親的名字,呼籲父親回歸祖國的懷抱,全家老小等候他們回家。

    每次聽到這樣的廣播,傳令兵就會默默地退去。父親先是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流淚,之後就是摔東西。對於流落異域的老兵,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面向北方默默流淚的經歷。同樣,在他們的家鄉,他們的母親或妻子,也是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流淚。

    等到1961年我出生時,父親四兄弟終於和雲南的家人取得了聯繫。大媽不識字,回信是由哥哥王磊寫來的,每一封信的末尾都會問:爸爸,您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我能感受到父親的歉疚和無奈,他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能力,寄錢和物品回去。

    那時候,中國饑荒遍野。父親寄回去的有炒麵、布匹、炒鍋、紅糖、衣服等等,對於家鄉的親人來說,雪中送炭。

    1962年,家鄉來信,奶奶去世了。父親四兄弟相約在泰北的高山上,向北長跪,痛哭流涕。

    到了“文革”,雙方的聯繫中斷。直到1978年後,通信再次恢復,也比較頻繁了。只是信的內容,再也不提回家的事情。漫長的“文革”,讓大家有了生疏且絕望。

    在此前,父親曾有兩次撤台機會,但他沒有走。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四兄弟一致認為,雖然泰國也是異鄉,但離家要近得多。

    他們一生,都沒有放棄回家的想法。而現實,卻讓他們成了一群寄居異國的孤兒。

    因為父輩們的犧牲和努力,讓我們第二代有了新的出路。中學畢業後,我前往臺灣念書,後到日本工讀。直到1990年回到美斯樂,沒想到父親劈頭就說:“你還回來做什麼,看看這個家,一點溫暖都沒有!”

    我有些訝異地看著父親,曾經身為副軍長的父親,腰背依然挺直,但頭髮已經花白。那時,泰北的孤軍已經放下武器,解甲歸田。傳令兵早已四散而去,父親的眼裡,滿是落寞。

    我看到瘋了的母親,一個人關在屋子裡,正是盛夏,身上卻層層疊疊穿了五六件衣服,頭髮很髒,身上滿是異味。沒有人能碰她,即便是自己的丈夫。

    看到我回來,母親終於有了一絲笑容,但很快,她又對著空中喃喃自語。這個場景讓我非常難受,我決定留下來,守著年邁的父母,不再漂泊。

    就在我回到美斯樂的這一年,家鄉的一封來信,讓父親有些激動。信是家裡的一位長輩,受父親的兒子王磊之托寫來的:
    王磊和他娘,希望你們能回家看看,王磊擔心你不相信他,就托我來告訴你,黨和政府非常開明,政策也很明確,你們回來不會有事的,我用人頭擔保。

    歷史的恩怨漸漸遠去,親人們的相聚,終於可期。
    第二年春節,父親帶著我,從曼谷乘坐飛機,開始前往已經離別整整41年的家鄉。

    因為通訊條件所限,抵達昆明後,父親才向鳳慶的家人發去電報:
    吾已抵昆,攜子豪、旭同返

    在決定回家之前,母親清醒的時候,父親曾徵求她的意見,想不想回中國看看自己的父母和姐妹,那時,外公和外婆還都在世。母親猛地站起來,冷冷地答道:“不回!”然後扭頭走開。

    這讓我十分不解。
    這個謎底,直到我再一次回到雲南探親時,才一點一點剝開。
    從昆明出發,坐著汽車在山裡顛簸了一整天,終於抵達鳳慶老家。

    時年70歲的父親西裝革履,手拄文明杖,我和弟弟阿旭穿著牛仔褲,一身時髦打扮。那時的鳳慶,到處都是低矮的破房子。
    回家的父親,如是異鄉人。

    就在村口,遠遠的,望見一個穿舊式藍布衫的老太太站在一棵大樹下。走到跟前時,父親突然站住,他抬起右手指著老太太,用濃重的鄉音問:“你施玉蘭嘎?”

    “哦,回來了嘎。”老太太答非所問地說,然後指著我和弟弟說:“哪個是阿豪?哪個是阿旭?”
    那竟然是大媽。

    在回家的路上,我曾無數次地想,父親和大媽見面時,一定會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沒有想到,在離別41年之後再見時,他們夫妻之間,竟是如此地克制。41年的苦難、分離,以及思念,似乎並不存在。

    後來才知道,大媽為了等我們回家,就這樣在村口的大樹下,站了整整一天。父親走到大媽身邊,用手拍拍她的肩膀說:“你辛苦了,你辛苦了!”這對曾經竹馬青梅的表姐弟,就這樣說著話,往家走去。

    父親的舉動,就像一位長官在嘉獎勝利歸來的士兵。

    一起前來迎接我們回家的,還有父親的兒子王磊。那個曾在信中無數次呼喚爸爸回家的孩子,已是43歲的中年人。而真正與爸爸相見時,他卻難以開口,一直淡淡的,沒有多少話可講。

    “小時候一直期盼著爸爸回來,別人都有爸爸,我為什麼沒有。後來長大了,我和媽媽已經不抱希望了。現在突然回來了,就像是做夢一樣,很奇妙的感覺。”王磊很平靜地說。

    兩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他,但他多年後竟然記得一個畫面:他耍賴皮哭,父親打了他屁股兩下。父親教訓他的畫面,是他對父親唯一的記憶,如同珍寶一樣,深藏於心,一輩子都捨不得忘。

    大媽在接到電報時,就開始準備了。他們刷白了房子,從鄉政府借來新的被褥。父親被安排和大媽同住一屋。

    我、弟弟阿旭以及哥哥王磊,住在兩位老人的樓上。夜深人靜時,月光從房頂的窗戶照進來,不隔音的木板下傳來父親和大媽忽高忽低的談話聲。

    我們同父異母的三兄弟沒敢說一句話,側耳細聽,只聽得父親翻來覆去說了好多遍,“你辛苦了,對不起你們了。”

    大媽則說:“你也不容易。”

    每當談話陷入沉默時,父親就搶著說:“過去的事你就不用再說了,你們受的苦我都知道。”

    強勢的父親,沒有給大媽任何傾訴的機會。
    我也終於明白,當我問母親和大媽誰更好時,父親為什麼會說母親“一無是處”。大媽對他的包容和體貼,以及作為一名傳統婦女的隱忍,是沒有人可以相比的。

    父親的歸來,讓大媽高興不已,她忙前忙後張羅飯菜,待全家人落座,她卻不肯入座,我去請了好幾遍,她才悄悄告訴我:“我從嫁給你父親那天起,從來沒和他同桌吃過飯,這是老規矩。”

    在準備的飯菜中,有一盤浸著油漬的破酥包,異常醒目。
    回家的父親,還偶遇了當年隨他征戰的勤務兵,勤務兵頭髮花白,穿著一雙破舊的解放鞋,他正步走到父親跟前,敬了一個禮:“長官,您回來了!”

    多年後,父親提到這個場景,依然是唏噓不已。
    留在雲南的勤務兵,也曾遭受了歷史的折磨,但畢竟,他可以留在家鄉,與親人廝守。

    父親回家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修建王氏宗祠。作為鳳慶最大的地主,王家的五代祖墳曾在文革時被毀。當地統戰部門為了向曾為副軍長的父親示好,專門撥了一塊地用於修建宗祠。

    在奶奶的墳前,父親長跪不起。兒子出行或歸家時,都要向母親跪著告別或請安,這是在泰北華人中,至今還保留著的一個古老傳統。當年離家時,他告訴母親,他只是出去避避風頭。這一去,就陰陽兩隔。

    在40年前,父輩們流離於緬北的叢林中,居無定所之時,留在家鄉的婦孺們,也在驚恐度日。

    王家的祖宅曾是一個有著數十間房屋的青瓦四合院,依山傍水,每扇門窗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四合院前的操場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

    1950年後,十多名家丁全部被遣散,只剩一個啞巴忠實地守在奶奶身邊。再後來,所有人被趕出老宅,王家巨大的木門被貼上封條,財產全被沒收,家人住進一間陰暗潮濕的茅草屋,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半年後,茅草屋倒塌了,他們只能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借住。

    “母親被批鬥時,我只能站在旁邊,邊看邊哭,等批鬥的人走後,才趕快扶起母親,去找點草藥來給母親敷在傷口上。”王磊說。

    因為父親的身份,小學畢業後,王磊就不能繼續念書了,開始和母親在生產隊幹農活。

    曾為地主婆的奶奶,1962年去世時,連一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心底善良的她,把很早前就給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用來給那個忠誠的啞巴家丁下葬了。

    她的靈前,沒有一個可以披孝的兒子。

    流落泰北的王家四兄弟,其中大伯和二伯,在1990年前政策明朗之前,已經去世了,埋骨異域。

    我的三伯在看到父親平安返回泰北後,相信了共產黨沒有說謊,也在一年多後回家探親,遺憾的是,見到了我父親的三伯母卻沒能等到丈夫回家,在一年前去世。

    等了一生,就如此錯過。

    王家四兄弟,只有我的父親,見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他們相見兩年後,大媽也去世了。

    1993年年底,我成家了,母親的瘋病愈發嚴重,為了探究母親的過去,我帶著新婚妻子前往雲南施甸,去看望外公外婆。

    我和妻子去看望外公外婆。
    從外婆的口中,我知道了母親的秘密,那是一段連父親都不知道的經歷:出身大戶人家的母親,年輕時曾嫁給當地一青年教師,50年代因丈夫成分不好,夫妻被關進監獄,幾個月後母親以“陪殺”的身份目睹丈夫在眼前被槍斃,5歲女兒也在監獄受了驚嚇,夭折。

    母親被釋放後,外婆集齊家裡所有的錢幣,捆在母親身上,送她跨過怒江,逃往緬甸。

    我終於明白,母親的一生,為什麼會活得那般驚恐,那麼不安!她對我們的溺愛,對父親的猜疑,都是害怕再失去。可惜,行伍出身的父親,一生也沒能明白母親內心的創傷,他甚至連母親的生日都不知道。終於,母親再也無法承受歷史的沉屙,在恐懼和不安中,徹底迷失了,成了父親口中“一無是處”的妻子。

    1994年,我們邀請二伯母前往泰國團聚,那年,二伯已經去世整整20年了。令人遺憾的是,二伯母臨走都沒有去二伯的墓地。她到死,都沒有原諒自己的丈夫。

    他們是王家四兄弟中,唯一自由戀愛的。關於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兒子,會在另篇泰北系列故事中講述。

    2005年,我的父親和母親先後離世,這對陰差陽錯走到一起的夫妻,一輩子過得都很分裂。他們的內心,各自都有著歷史的創傷,卻相互沒能理解和寬慰。

    十年後的2015年,我的哥哥王磊來到泰北美斯樂,我帶他去了父親的墓地。他跪在父親的墓前,就如同他那年見到父親時一樣,依然是淡淡的,沒有多少話可講。

    就像做夢一樣。

  • 二伯大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0 21:20:00
    有 41,436 人按讚

    鄉巴佬第一次來到南華大學~果然是佛門清淨之地,身心的汙穢都被洗滌了一番! (嗯對!是在說左邊那個髒東西....😂😂😂)

    ► 點這邊訂閱二伯&波能:https://pros.is/2UncleYT

  • 二伯大學 在 耶嫩 Yenom cho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8:30:02

    這集算是把自己這10多年來的家教秘訣都說出來了
    歡迎大家來搶飯碗(?
    也歡迎大家留言還想要看甚麼關於家教的內容喔
    如果有甚麼特殊的家教故事
    不管你是學生還是老師 都歡迎分享~~

    00:00 開頭
    00:55 快狠準
    02:16 找出自己的優勢
    03:11 找一個的秘密武器
    04:42 準備簡單明瞭的履歷
    05:46 多跟朋友釋放消息
    06:45 找到第一個家教的經過
    09:00 結尾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enom06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yenom0612

    聯絡我:money40168@gmail.com

    #通往求職的路上
    #ep02
    #數學家教

  • 二伯大學 在 耶嫩 Yenom cho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31 18:30:19

    考完的當下是真的很難過
    但也告訴自己 過了就過了
    既然都改變不了過去
    那至少我們可以調整現在
    往更好的未來走

    送給大家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不管甚麼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知道今天也是大學放榜
    不管大家去哪邊 或是決定要重考
    都要相信這個安排會是最好的安排
    調整自己的心態 享受接下來的日子
    在未來的某個時候 也許你會發現 當初這個結果還真的挺不錯的
    共勉之.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enom06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yenom0612

    聯絡我:money40168@gmail.com

    #可開啟CC字幕
    #通往學霸的路上

  • 二伯大學 在 耶嫩 Yenom cho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18:30:09

    這次隆重邀請到 @It’s Sabrina 來跟大家分享英文的讀書、考試技巧!
    我自己聽了算是蠻有收穫的
    不管是背名詞、整理副詞,或是翻譯切段都讓我蠻有感覺的
    在我經歷的十幾年的升學荼毒(?)之後
    認真覺得這些小秘訣真的很實用
    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最喜歡哪個技巧

    或是也歡迎分享你有甚麼英文的小撇步喔!

    跟Sabrina另外一支合作影片:
    大學跟你想的不一樣!/ 台大戲劇都不讀書?廣告系在學什麼?大學營隊到底在幹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l3qweJAE0

    Sabrina的英文教學影片:
    英文15級?我的學測英文複習技巧☀️
    https://youtu.be/MZHYzmOX5Eo

    Sabrina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briiiiina.aa/

    Sabrina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ItsSabrina

    00:00 開場
    00:53 單字怎麼背?
    05:18 翻譯的技巧
    08:03 英文作文的重點
    16:09 閱讀測驗小技巧
    19:16 結尾
    20:50 花絮閒聊

    耶嫩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enom0612

    耶嫩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yenom0612

    滋滋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awn.wn

    聯絡我:money40168@gmail.com

    #通往學霸的路上
    #英文單字
    #英文作文
    #ep0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