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昭和6年(西元1931年)建,由當代知名的日籍建築師井手薰設計,在落成之初是名為「臺灣教育會館」的官方性質之教育推廣與展覽場所。
其建築外型受到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捨去了西洋古典式樣中各種華麗的裝飾,轉而以建築本身的幾何造型來做變化,並在設計上凸顯了井手薰慣用的「退縮而建」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昭和6年(西元1931年)建,由當代知名的日籍建築師井手薰設計,在落成之初是名為「臺灣教育會館」的官方性質之教育推廣與展覽場所。
其建築外型受到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捨去了西洋古典式樣中各種華麗的裝飾,轉而以建築本身的幾何造型來做變化,並在設計上凸顯了井手薰慣用的「退縮而建」手法,使其整體在視覺上充滿了變化性。
臺灣教育會館的外牆貼上的是由「北投窯業會社」所生產的國防色系溝面磚,在建築正面二樓上方的女兒牆設有由六角形及鋸齒形雕刻所構成的裝飾,並在中央處設有階梯狀退縮設計的簡易山牆,另外在建築三樓的女兒牆也設有鋸齒狀飾帶,與二樓的雕刻裝飾相呼應。
-
在日治時期時,除了教育相關的集會及展覽外,臺灣教育會館也經常舉行美術相關的展覽,無論是官方辦理的「台灣美術展覽會」或是民間的「臺陽美術展覽會」,都曾多次在此展出,是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界重要的展場之一。日治時期台灣許多知名的藝術家,如陳澄波、顏水龍、李石樵、黃土水等人的畫作都曾在此展出。
戰後臺灣教育會館先後改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臺灣省參議會使用,直到民國41年(西元1952年)8月產權才回到臺灣省教育會,回覆原本的教育及展覽功能。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12月2日,臺灣教育會館改由台北美國新聞處進駐,美國新聞處亦於館內開設「林肯中心」,設有影視中心、圖書館及展覽中心等資源,是白色恐佈時期台灣人少數可以接觸到外國事物的場域之一。
在美國新聞處進駐期間,林肯中心也透過電視轉播,讓台灣人一起見證了許多20世紀人類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西元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了吧。
-
民國82年(西元1993年)1月4日,內政部民政司指定臺灣教育會館為古蹟,後美國文化中心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遷移至台北市東區,同年11月臺灣教育會館的修復計畫也正式啟用。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8月3日,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宣布,隔年將在臺灣教育會館成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民國96年(西元2007年)2月28日,行政院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掛牌。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1月6日,臺灣教育會館的修復工程完工,同年2月28日,也是二二八事件64週年,台灣第一間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國家級場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開幕。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館旨在使國民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並促進族群融合,同時辦理協助國人瞭解事件真相之文宣活動、二二八事件之調查及考證,以及平反受難者名譽及促進台灣社會和平等工作。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推出了許多線上展覽,讓民眾在家就能輕鬆看展,休閒之餘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片土地的歷史,我會把相關資訊放在下面,歡迎大家一起來線上看展。
▫️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建國中學
https://bit.ly/3hp2JAR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一篇:午夜喧囂 https://bit.ly/3xd60Kh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二篇:槍響之後 https://bit.ly/3dAGCq9
▫️媒介與抵抗:北美「台灣之音」傳播行動
https://bit.ly/3dDa9PN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
https://bit.ly/3hb4rXB
-
#Ryan_高雄
-
#Taiwan #Taipei #Zhongzheng #National228MemorialMuseum #Building #Architecture #HistoricalBuilding #ArtDecoArchitecture #ArtDeco #228MemorialDay #228Memorial #228 #Peace #Republic
#台灣 #台北 #中正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臺灣教育會館 #台灣教育會館 #井手薫 #台展 #台陽展 #美國新聞處 #林肯中心 #二二八事件 #和平紀念日 #民主 #線上展覽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校園最夯伴手禮臺大十三溝面磚餅出爐
在臺大校園建築中找尋珍饈美饌的文化 】
以後到臺大一遊,除了順道喝臺大鮮奶、吃紅蘿蔔土司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值得品嚐的臺大名產呢?或許「臺大十三溝面磚餅」將會是您另一個好選擇!
溝面磚,在日本稱為「筋面磁磚」,是一種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之間廣泛施做於官署、學校、民宅等建築的裝飾牆磚,以磚面上整齊排列的溝痕和山筋得名。溝面磚有許多樣式,其中又以俗稱之「十三溝」最常見;舉凡臺灣大學椰林大道兩側的建物、成功大學的格致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臺中市大同國小校舍、臺南測候所古蹟建物等,皆可見到這樣的牆磚。
「十三溝面磚」不僅是臺灣古蹟常見的面磚,同時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趣聞:比如,許多人在數過「十三溝面磚」的溝紋後常感到同樣的疑惑:「怎麼磚面只有十二個溝,而非十三個溝呢!?」、「如果磚面的確只有十二個溝,那麼『十三溝』這樣的俗稱是怎麼出現的呢?」這樣的問題,有一個說法是將面磚兩側的斜邊合計為一溝,再加上磚面上原本的十二溝,這樣總計便為十三溝了;另一個可能原因是,製作十三溝面磚的模具共有十三溝,製磚工人為求方便,便以模具特徵做為磚名。不管真正的原因為何,「十三溝面磚」的名稱的確令人頗為玩味,也成為一項廣為流傳的趣談。
另一個常聽到的趣聞是「十三溝面磚」具有國防功能,可以避免建築物在空襲或偵查時成為飛行員眼中的顯著標的。然而,從物理學的漫射原理來看,十三溝面磚整齊劃一的溝紋,搭配土黃或接近紅棕的顏色,其實難以對飛行員視覺產生顯著干擾,甚至還可能有反效果。又從歷史脈絡的角度,除了日本文獻未曾提及溝面磚具有國防功能之外,十三溝面磚問世的時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期,飛機進行戰略性轟炸和偵查工作開始起步,歐洲交戰國也已經從陸戰與海戰中累積許多可以參考的視覺干擾經驗,日本並沒有必要使用效果不甚顯著的溝面磚來進行建物偽裝。
當然,「十三溝面磚」還有其他種種趣聞;儘管這些趣聞大多沒有確實的科學與歷史依據,往往僅是文史之旅時導覽員隨意增添的談話素材,但或許也證明「十三溝面磚」是許多珍愛建築與文化資產的人士眼裡的一塊瑰寶,方能產生這麼豐富的話題性。
臺灣大學的前身是為臺北帝國大學,建校初期校內建物多由「十三溝面磚」作為外牆裝飾。二戰後,臺北帝大之建築群由國立臺灣大學接收,但「磚」情依舊,臺大許多新的校園建物外牆仍然沿用「十三溝面磚」作為主要或局部的建築語彙,時至今日,臺大或許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十三溝面磚建築群。正因為「十三溝面磚」在臺大校園歷史悠久,使用普及,不僅被視為臺大校景的重要圖騰,也成為許多臺大人心底的共同記憶。
基於這樣的校園歷史情感,同時也發揚全民共有的歷史與文化資產,臺大校史館特別提案規劃,依循十三溝面磚原始尺寸(長約11公分,寬約6公分)製作「臺大十三溝面餅磚」,並委由臺大農場生產。「臺大十三溝面餅磚」不僅是導覽員解說古蹟建物時的好輔助,原料更添加臺大農場自家栽種之季節香草,增添風味之餘,也兼顧營養與健康!
#臺大校史館 #十三溝面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