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產品中有4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中亂經體重增,調理多囊瘦13公斤】​ ​ 記得邱小姐第一次來看診的時候,​ 已經超過半年以上沒有自然的月經了。​ ​ 其實大約從兩年前開始,她的月經就已經是季經型態,也就是3個月才出現一次,如果超過三個月以上都沒來,她才會去西醫服用黃體素催經。​ ​ 回想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月經失調問題的,她...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KarasuTsubasa烏鴉小翼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7:52:39

一般人對於「性的話題」,總是帶著「它很不好」、「保守」,的觀念去解讀,所以想藉此機會聊聊我的想法。 以下文長,如果有耐心看完我會非常非常感謝🙏 摘:女性主義者 Sally Haslanger 在談論「物化」(objectification)的時候,指出「自以為的客觀性」(assumed obje...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ᴷᴵᴼᴺᴬ (๑´ڡ`๑)奇歐娜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08 13:26:22

上星期五公司出了公告,告知可以打COVID-19 疫苗後我馬上就預約4/26注射,發動態時很多人問我關心我疫苗的事,所以原本想要錄一個小影片簡單描述一下過程,但因為身體不太舒服因此用打字的方式,大約過程如下: 4/26 13:31接種完畢 14:01 休息完三十分鐘可以離開 晚餐正常吃飯還去重訓 ...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 ⒶⓁ全球代購__好康都在限時動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02 15:46:09

#fup美波膠囊💊#現貨供應 試吃過都大力讚賞的美胸膠囊 美胸食品界的勞斯萊斯➿成分打趴市面上美胸成分特別添加日本專利穀胱甘肽、美國專利石榴萃取讓皮膚也會變白唷💕 2020最強美胸膠囊,運用獨有「酒萃技術」萃取醞釀28天濃縮10倍精華💧昂貴原料澳洲羊胎盤、日本專利蜂王乳、義大利膠原胜肽。 👉🏻1-1...

  •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1:09:59
    有 75 人按讚

    【高中亂經體重增,調理多囊瘦13公斤】​

    記得邱小姐第一次來看診的時候,​
    已經超過半年以上沒有自然的月經了。​

    其實大約從兩年前開始,她的月經就已經是季經型態,也就是3個月才出現一次,如果超過三個月以上都沒來,她才會去西醫服用黃體素催經。​

    回想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月經失調問題的,她說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

    當時因為課業壓力大,月經週期越來越長,一開始沒有特別在意,沒想到轉眼過去月經已經好幾個月都沒有出現。​

    從那次之後,月經的狀態便開始很不穩定。​

    一陣子稍微規律,一陣子又是幾個月沒來,而只要月經沒來的那幾個月,體重就上升的特別明顯。​

    幾年下來,體重頭也不回的從50幾公斤上升到了80公斤,身體也進入了「暫停排卵」的狀態,沒有催經就沒辦法自然行經。​

    這段治療期間,我們費了很大的功夫。​
    一方面把月經調理回來可以每個月自然行經,一方面也把體重控制到安全範圍、下降了13公斤。​


    多囊問題的治療有三大重點:​

    1. 自然月經與體重狀態互相呼應​
    2. 亂經時間越久要花越多時間治療​
    3. 多囊是多內分泌問題需要同時介入​


    ▎自然月經與體重狀態互相呼應​

    所謂的自然月經,就是「有排卵」之後產生的月經,與使用「黃體素」、「避孕藥」、「催經針」產生的「藥物月經」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以多囊體質的人來說,能夠排卵,身體的內分泌才能處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

    否則無法排卵,就會開始累積「大量未成熟卵泡」,這些排不掉的卵泡就會製造雄性荷爾蒙,同時也會間接影響消化內分泌、刺激食慾、增加吸收。​

    因此當月經失調的越嚴重,其他內分泌也會受到影響,產生各種問題,像是食慾旺盛、肥胖、失眠⋯。​

    於是月經不來導致體重不容易控制,​
    體重飆升又更進一步的干擾卵巢活動,​
    多囊性卵巢的惡化情形就這樣逐漸發生。​


    ▎ 亂經時間越久要花越多時間治療​

    月經失調通常不會是0跟1的關係,大多是「漸進式的發生」。​

    因為排卵週期越來越長、月經出現的時間也會逐漸延遲,從30幾天、50幾天,到最後3-4個月才出現一次。​

    如果用中間沒有特別去治療、改善生活飲食作息,月經失調的情形就有可能逐漸惡化。​

    有些人在學生時代就有嚴重月經失調的問題,如果放任惡化,過了好幾年之後再來治療,治療困難程度就會變高,需要花的時間也會更長。​

    這是因為身體的內分泌之間有一個協調性,失衡越久,對於自然排卵的協調能力就越差,之後想要恢復就需要花更多力氣。(講白話一點,就是身體已經忘記排卵跟月經的樣子了)​

    很多患者朋友年輕時候可能沒有特別在意,
    過了很多年想要懷孕才發現「月經怎麼都不來?」。

    這時候可能就會被建議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療程,屆時花費動輒十幾、數十萬元。

    而如果她們在很早的時候、月經剛開始失調,就正視這些問題,那麼很可能是不需要走到這一步的。



    ▎ 多囊是多內分泌問題需要同時介入​

    有些人會認定多囊患者就是因為「貪吃、不動」才會導致肥胖害月經不來,覺得肥胖是多囊的單一主因。​

    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過去已經拿過許多治療案例證實給大家看了,多囊是多種內分泌失調的問題。

    有很多多囊患者並非不想瘦,許多人都有穩定的運動習慣、也有飲食控制,對她們來說低碳水高蛋白飲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是體重終究不易控制、甚至絲毫未減。​

    這是因為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月經問題沒辦法進一步改善,減重環節很容易碰到瓶頸,熱量吸收速度就是比別人快、就是比別人容易飢餓。​

    更甚至睡眠狀態不良,也會干擾各種內分泌,無論是月經、抑或是代謝能力。​

    飲食控制很重要、運動也非常重要,​
    但也千萬別忽視生理上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治療多囊性卵巢來說,無論是月經失調、或是失眠情形,都是應該優先處理的問題。​


    【個案疾病治療內容已經當事人同意公開作為醫學討論研究】​

    【實際療效因個人情形可能不同,建議於門診向醫師諮詢!】​


    #多囊性卵巢​
    #多囊調理需要耐心與細心​
    #月經失調問題建議及早治療調理​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0 07:49:25
    有 12 人按讚

    母奶與月經

    文/air young

    2008/10/14

    文/air young

    郵政醫院藥劑科主任

      月經是女人一生中又愛又敬的長期盟友,她的出現�存在�告假和缺席都一樣讓人很難忽視。關於哺乳、月經與懷孕的疑惑,或許\您不知從何問起又充滿問號,讓我們為您釋疑!

    哺乳期會有月經嗎?

      哺乳,延後月經的恢復與排卵,這是大自然保障下一代生長的自然機制。寶寶吸吮乳頭,刺激訊號傳到腦部,促進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和催產素,在兩種荷爾蒙的相互作用下,母乳順利分泌。哺乳期泌乳激素的提高會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月經與排卵達成自動延遲。雖說如此,月經何時恢復仍然是個讓人好奇的有趣問題,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答案,月經的恢復會隨著寶寶吸吮的頻率、密度、個人體質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有些母親在產後2個月恢復生理週期,有些母親在孩子6個月左右恢復月經,有些卻在哺乳兩年多之後才恢復月經,但也有些媽媽即使在寶寶一歲大左右恢復月經但也隨著寶寶吸吮頻率的突然增加或大減而暫停或恢復月經。

    給新手爸爸的悄悄話---關於產後性生活
      懷孕與生產是女性身體與心理的面臨的重大事件,不同於產後許\多先生的「躍躍欲試」,母親身心與注意力的轉換需要更多時間調適,積極地協助家務與參與照顧新生兒會讓妻子有更多意願早日跟您「重溫舊夢」。一杯茶、一個擁抱、一句鼓勵以及專注聆聽,可以讓妻子體會您的關愛。 產後性生活通常在產後4-8周後可以恢復,除了遵行醫屬外,切記尊重妻子的意願!

      哺乳時雌激素的分泌受抑制,陰道因分泌物較少而乾澀,除了更多愛撫外,可以考慮使用水溶性潤滑液(K-Y JELLY)!同時,性愛進行時,有時會因為興奮而有噴乳或漏奶的情況發生,如果介意可以在進行性行為前先哺乳,或是有噴乳反射時壓按住乳房抑制噴乳反射,如果接受自然的生理反應、享受其中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K-Y JELLY 不會油膩,屬非處方藥,於藥妝店或開架式藥局都可方便購得。

    沒有月經也會懷孕?

      母乳哺育能延遲排卵和恢復月經來潮,因此能幫助懷孕間隔自然延長。研究資料顯示,在產後6個月內、母親完全或接近完全哺餵母乳(不使用奶瓶奶嘴,寶寶透過吸吮乳房得到所有滿足,每次哺乳間隔小於4小時)同時母親月經尚未恢復,在這三種條件同時存在的情形下,懷孕的機率低於2%(也就是有98%以上避孕的可能),但不建議單純以月經中斷法來避孕。因為不少情況是在來第一次月經來潮前,身體就已經準備好已經開始排卵。

      如果媽媽的月經已經恢復,或寶寶已超過 6 個月大,或是已經開始添加副食品,或是寶寶哺乳間隔超過4小時,配合嘗試使用其他方式避孕方式很重要,特別在您尚未準備好迎接下一個寶寶時!使用保險套、殺精藥劑等非賀爾蒙方法是很經濟、方便又安全的選擇。

      如果一定必須選擇避孕藥,單純只含黃體素成分的荷爾蒙是比較安全的選擇,迷你避孕丸(mini pill),注射性避孕藥 (Depo-provera),不會減少乳汁分泌反而有增加的效果,是相對好的選擇,但國內目前並無進口或生產此種避孕藥,其他合併動情激素的避孕藥,或新式一個月注射一次的避孕藥會影響乳汁分泌,不建議 哺乳的媽媽使用。

    月經期間的奶水不營養嗎?經期奶量減少怎麼辦?

      小紅的出現不代表哺乳期的結束,坊間有些以訛傳訛的說法:經期中的母奶較不營養、經期中的母奶容易腐壞,或是您可能聽過更荒謬的說法,像是經期中的女人不潔淨、媽媽月經時哺乳嬰兒以後的月經會提早來或是寶寶會賀爾蒙不平衡等等,事實上您可以對這些說法一笑置之、無須困擾!不過,經期前賀爾蒙的波動,造成體內血鈣濃度的轉變,有些媽媽會有經期頭幾天奶量減少的困擾,必須擠奶出來瓶餵的媽媽可能感覺比較深刻,媽媽們可能需要增加擠奶次數才能得到需要的量;有些直接哺乳的媽媽可能會感覺寶寶在那段時間索乳較頻繁,不過幾天後賀爾蒙分泌平衡,奶水量又恢復正常。

  • 事後避孕藥超過三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18:54:39
    有 6,530 人按讚

    《疫苗接種知識:台灣大學》饅頭主播

    此資料主要摘譯、整理自美國CDC、Uptodate、各大期刊網站、學會及專家資訊,主要針對COVID-19疫苗常見疑問、疫苗簡介、特殊族群及罕見的不良反應,進行面向家庭醫師/基層醫療人員的介紹,一般民眾可先參考COVID-19疫苗Q&A、美國CDC Q&A或美國CDC疫苗迷思。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資料本來大多是基於有明確研究證據的脈絡來書寫,某些政策與醫療行為可能跟台灣狀況不盡相同。
    感謝費城兒童醫院提供的FAQ與Addison Lin團隊翻譯的中文版本。
    Fact sheet:NEJM Vaccine FAQ, Canada, Canada, Ontario, Toronto, HSE (Ireland)

    Q:打疫苗可以預防COVID感染嗎?

    A:接種第一劑疫苗21天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但可有效預防COVID-19重症,大幅減少住院機會及死亡。目前無足夠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後若仍感染,是否可降低病毒排出或傳染給他人的機率;但接種至少一劑21天後,似乎可減少家庭內傳染,且以色列研究顯示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後可減少體內病毒量,英國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因此接種完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Q:什麼樣的人建議暫緩施打或選擇適當疫苗?

    慢性病控制不穩定、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且病情不穩時。
    曾有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避免接種AZ疫苗。
    對核磁共振顯影劑(gadolinium)、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Ultravist、Omnipaque、Opitray...)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或許可建議施打非Moderna疫苗。
    其他暫緩或選擇疫苗可參考下方特殊族群。
    Q:什麼樣的老人建議暫緩打疫苗?

    A: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挪威專家指出,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且輕微病症就難以康復、預期壽命很短(少於6個月)的老人接種疫苗應謹慎評估利弊,因為輕微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更多詳細資訊請見年長者。
    Q:AZ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疲倦(25%);發燒約佔3.0%。常見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其他副作用可參考下方。
    Q:Moderna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Moderna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7%、65歲以上57%)、發燒有35.6%,18-49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副作用可參考下方。

    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我該怎麼辦?

    A:建議參考: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以及台灣復健醫學會(詳細圖文建議)
    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手臂請盡量放鬆並保持活動,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參考資料:CDC、EM、healthgrades。

    Q:打完疫苗會讓我變成萬磁王嗎?會讓我的手臂可以吸附金屬嗎?

    A:不會!! COVID疫苗成份沒有任何金屬或是磁力物質。美國CDC、臺灣事實查核中心。

    Q:我打完疫苗之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可以預防性吃普拿疼嗎?

    A1:接種後2天內發燒可先使用acetaminophen退燒, 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但如為有較高暴露風險者或經評估有採檢需要者,仍應進行通報採檢。其他資訊請參考下方。
    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

    A2:注射疫苗前不建議預防性使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NEJM FAQ)

    Q:是否可以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預防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呢?

    A:美國CDC不建議,因為抗組織胺藥不能預防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如果預防性使用可能會掩蓋皮膚症狀,導致延誤診斷和處理過敏反應。Moderna約百萬分之2.5~24、BNT約百萬分之11.1~13.63、AZ約為百萬分之16.83。其他資訊請參考施打站準備、過敏性休克。

    Q:怎樣的人比較會發生疫苗誘發的血栓呢?
    A:目前因全球發生個案數太少無明確的風險因子,且主要發生於AZ及J&J。一開始認為年輕人、女性較易產生血栓,但可能起因於早期施打疫苗群體主要也是年輕、女性為主而造成偏差,後來男性案例較多可能因女性施打減少。目前粗估血栓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跟一張統一發票中三獎、四獎的機率差不多),而感染COVID住院中發現靜脈血栓約為3-20%。

    Q:如果打完疫苗引發的血栓會有什麼症狀?
    A:施打COVID-19疫苗後 4-28 天內,開始發生以下症狀之一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3.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
    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
    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其他資訊可參考下方。

    Q:什麼是疫苗保護力? 我打了保護力 95%的Moderna是不是代表只有5%機率會得病?
    A:可以分成兩個部分:Efficacy(效力) 與 Effectiveness(有效性)。
    Efficacy(效力)是Relative risk reduction(相對風險下降率)的概念。在臨床試驗中會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安慰劑組,另一組為疫苗組,如果安慰劑組有80%得病,疫苗組有10%得病,那Efficacy就是 (80%-10%)/80%=87.5%,也就是疫苗組相對安慰劑組減少87.5%的感染機率。此外,臨床試驗設定的outcome也會影響疫苗效力的結果:有症狀感染、重症、死亡,各自所計算出的efficacy就會不同。所以打了保護力95%的Moderna疫苗代表跟沒打的人比起來可以減少95%的有症狀感染的機率。
    Effectiveness(有效性)是在真實世界中,觀察有施打疫苗與沒施打疫苗的人染病的差距,與臨床試驗不同,真實世界中包含較多無法準確控制的因素(如:接種者的年紀、本身疾病/用藥、疫苗儲存溫度...),但也較符合實際狀況,讓社會能整體評估這個疫苗的實用性。
    CDC vaccine effectiveness study

    Q:為什麼兩種疫苗的效力不能直接比較?
    A:因為臨床試驗進行的時間與地點不一樣。Moderna和BNT在流行尚未大爆發的時候在美國國內進行研究,所以相對得病的比例可能較低。相反的J&J剛好在美國國內疫情大爆發的時候做研究而且有包含其他國家受試者(南非、巴西),可能有較高比例的變種株(傳播力較強,致病力較高)。因此,如果要直接比較兩種疫苗,必須在相同臨床試驗,相同地點、時間、相同收案/排除條件,才有比較上的意義與價值。
    Vox:Why you can't compare Covid-19 vaccines

    Q:兩劑型的疫苗是否可以只打一劑就好?
    A: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兩劑。此處不討論公衛政策與國家施打涵蓋率。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說明只打一劑疫苗有多少的保護力,但目前研究(大型前瞻性研究、小型研究)指出,施打一劑疫苗後,觀察28天後可達到臨床上8成以上的效力。但也有研究指出BNT疫苗若只打一劑恐怕無法對英國和南非變種病毒產生足夠保護力,且施打兩劑後抗體表現也較痊癒者高。

    Q:是否可第一劑打AZ, 第二劑打Moderna (Mixing and Matching)?
    A1:台灣CDC目前不建議,因為尚無足夠安全性與疫苗效力證據。但若已如此施打,也不需補打。如接種疫苗後出現症狀經醫師評估懷疑與疫苗施打有關,且通報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者,建議依原第一劑疫苗廠牌之接種間隔、以不同技術產製的疫苗完成接種。
    A2:根據臨床試驗(RH Shaw, CombiVacS, D Hillus, Hannover, Saarland)及專家建議,加拿大NACI於2021/06/01更新疫苗mixing-matching建議,考量有疫苗不足、VITT風險、增加短期免疫反應,可於第一劑AZ/COVISHIELD疫苗後間隔8~12週施打mRNA疫苗(BNT/Moderna),但是會增加輕度到中度的不良反應;若第一劑接種mRNA疫苗則可混打他種mRNA疫苗,但是第二劑不建議改為AZ/COVISHIELD疫苗`。後續Com-COV研究針對AZ/BNT混打也有類似的結果,混打可增加抗體表現,且似乎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瑞典針對AZ/Moderna混打也有增加抗體表現、副作用較多的情形(但無統計學上差異),似乎對南非變種有較好的保護力。

    * 歐洲似乎相對較接受混打的策略,甚至認為可以減少對vaccine virus vector本身產生的immunity,也可能對不同病毒株有更好的保護力。參考:歐盟執行委員會

    Q:COVID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為何?
    A: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公佈針對Delta變異株的資料顯示(6/21/2021):施打第一及第二劑後,減少住院的有效性:輝瑞BNT:第一劑:94%, 第二劑:96%。AZ:第一劑:71%, 第二劑:92%。輝瑞和AZ疫苗皆具有高度保護力。能夠避免感染Delta變異株,轉而住院重症的防護率超過九成。根據英國數據顯示,40多歲以下的人,佔Delta變異株病例數的75%。60 多歲的人中,已有90% 的人接種疫苗,僅佔病例數的4%。從數據仍可見疫苗正發揮強大的作用。
    完成兩劑AZ疫苗注射,對Delta/Alpha variant的效力可達92%/86% (2021/6/16)
    完成兩劑mRNA疫苗注射,對Beta/Alpha variant的有效性可達77%/86%(2021/07/13)
    變異株與疫苗政策:NEJM 2021/6/23 SARS-CoV-2 Variants and Vaccines

    Q:接種mRNA疫苗會改變我的DNA?
    A:否。COVID-19 mRNA疫苗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您的DNA或與您的DNA產生交互作用。mRNA疫苗作用機轉是教導人體細胞自行產出SARS-CoV-2病毒蛋白質片段(疫苗抗原),進而誘發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疫苗中的mRNA永遠不會進入細胞核(人體DNA存在的地方)。

    Q:腺病毒載體疫苗AZ會鑲入人體的DNA、誘發癌症?
    A: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是利用修飾後的腺病毒做為載體,病毒的DNA嵌入可表現SARS-CoV-2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此腺病毒不具人體內複製力、亦無人體致病性。接種後進入人體宿主細胞內表達疫苗抗原(SARS-CoV-2棘蛋白),進而誘導宿主對該疫苗抗原蛋白產生免疫反應。由病毒載體所攜帶的基因片段並不會嵌入人體的DNA。 (台灣CDC疫苗原理)
    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病毒棘蛋白有任何細胞毒性。(POLITIFACT)

    Q:我有在吃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是否可以打疫苗?
    A:可以!! 吃抗凝血劑並非施打疫苗的禁忌症。台灣腦中風學會
    若您服用的是單線 / 雙線抗血小板藥物,施打疫苗前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後建議加壓施打處2 / 5~10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
    若您服用的是wa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不穩定或大於3,則建議回診與您的醫師討論。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考慮暫緩服藥,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5~10分鐘。若您服用的是新型抗凝血劑(NOAC), 施打疫苗前不需要做凝血功能檢查。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考慮暫緩服藥,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5~10分鐘。
    2021 EHRA NOAC guide(p.10) 吃新型抗凝血劑(NOAC)病人,一天一次(QD)的藥可以延遲到注射完疫苗之後3小時再服用,一天兩次的藥(BID)可以跳過打疫苗前的那次服藥。

    Q:我有在吃賀爾蒙/避孕藥,可以打疫苗嗎? 要停藥多久?
    A: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 台灣CDC曾建議要停藥28天再打,但已經在5/21修正建議可以直接打!! 吃避孕藥,血栓的風險,大約2000人會有一個(十萬人有50個)打AZ 疫苗,血栓的風險,大約是十萬個有一個。吃避孕藥比打AZ疫苗有高50倍的風險產生血栓。兩種血栓發生的機轉是不一樣的。荷爾蒙是讓凝血因子多了,血液太黏稠,所以產生血栓,發生的位置,大多在深部靜脈。AZ 疫苗發生的血栓,比較像某種自體免疫的疾病,血小板是少的,大多發生在腦膜上的靜脈。(資料來源: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教授)

    Q:我在吃類固醇(glucocorticoid)若想打疫苗是否需要停藥?
    A:若您服用的類固醇劑量<20mg/day prednisolone,基本上劑量不需要調整,也不需要停藥。若劑量>20mg/day,建議要等到減低(taper)劑量到<20mg/day再施打疫苗(BC),並建議與您的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若是可延緩的注射型的類固醇,可考慮接受疫苗後14天再注射類固醇,以達到最好的效果。(ARMA)

    Q:我有在吃抗病毒藥物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抗病毒藥物會影響疫苗注射後的免疫反應。

    Q:我對某些食物/藥物過敏,可不可以打疫苗?
    A:基本上可以施打,除非是對前一劑施打的COVID疫苗或已知的疫苗內容物產生過敏反應,但若您有任何疑慮或過敏性休克病史,建議與醫師討論諮詢。若最後決定接受疫苗注射,建議注射後確實觀察30分鐘。若曾經對核磁共振顯影劑、電腦斷層顯影劑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或許可建議施打非Moderna疫苗。(詳細資訊請見下文)

    Q:我曾對流感疫苗有過敏反應,可不可以打COVID疫苗?
    A:可以,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兩者之間有相關性。

    Q:我在抽菸/戒菸可以打疫苗嗎?
    A:強烈建議施打疫苗!!! 也強烈建議您放下手中的菸!!! 趁著這次疫情一鼓作氣把菸戒了!!加油!! 吸菸是COVID重症風險之一,吸菸產生的氣溶膠,也可能擴大病毒傳播範圍(電子菸也是同樣現象)。使用戒菸藥物不須停藥(包含戒必適、尼古丁替代療法)。

    Q:我剛打完HPV/HBV/MMR…疫苗,要隔多久可以打COVID疫苗?
    A:儘管沒有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一起施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資料,美國CDC目前建議COVID-19疫苗可與其他疫苗間隔任何時間甚至同時施打。美國ACIP過去曾建議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的14天內不宜施打其他疫苗,但此建議已經被修正,因為可能造成疫苗施打的延後。目前不確定同時施打會不會造成更頻繁或更強的局部或全身副作用。
    *英國建議帶狀皰疹的活性減毒疫苗間隔7天,避免COVID疫苗造成的發炎去減少對活性疫苗的免疫反應。green book
    台灣疾管署2021/06/13修改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其他疫苗間隔至少 14 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各該疫苗無需再補種。

    Q: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可以減少COVID感染?
    A:目前沒有直接證據可預防新冠肺炎,但根據研究指出,年紀大於65歲施打肺炎鏈球菌13價疫苗(PCV13)能減少COVID確診、住院及死亡率,而23價疫苗(PPV23)則無統計學意義,但另一篇針對PPV23則有預防確診及死亡率的效果;而針對特殊族群也有統計意義上的負相關,另一篇及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施打PCV13可能減少確診率;但也有研究指出,大於65歲施打肺鏈疫苗跟住院率、死亡率並無差異。因此,減少COVID-19感染是否是因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族群大多為較高收入、較注意健康者或有其他族群特性,而非直接或間接保護,是值得考慮的事。對於公共衛生而言,在無法立即接種COVID疫苗的情形下,或許可先施打肺鏈疫苗提升針對肺炎鏈球菌的保護力,進而降低因細菌型肺炎的住院及死亡率。

    Q:是否可在疫苗注射期間做結核桿菌相關檢驗(TST或IGRA)?
    A:臺灣CDC建議先完成檢驗(IGRA或TST)再接種疫苗;IGRA抽血完成後可同日或異日接種疫苗;惟TST檢驗須完成判讀後再接種疫苗,以避免疫苗接種後影響TST判讀結果。
    美國CDC:目前沒有證據顯示TST或IGRA會影響COVID mRNA疫苗的效力。根據ACIP,非活化(inactive)疫苗並不會影響結核桿菌相關檢驗,而活性減毒疫苗(如:MMR)可能會降低TST的反應造成偽陰性的結果。 COVID mRNA疫苗並非活性減毒疫苗,但目前也不清楚在其接種後的最初4週是否會影響TST/IGRA檢驗結果,因此針對一般無症狀(入住機構等...行政需求)民眾建議在注射疫苗前、當天或注射後4週再接受結核桿菌相關檢驗;其他有症狀或有高風險結核桿菌暴露人員建議與醫療團隊諮商討論。

    Q:打完COVID疫苗要隔多久可以捐血?
    A:AZ要間隔14天; Pfizer, Moderna不須間隔!! (捐血中心)

    Q:我是孕婦/哺乳中可以打疫苗嗎?
    A:建議接種!! 雖然目前安全性證據有限,但孕婦也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權衡感染與安全,還是建議接種。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如果第一劑已施打AZ, 第二劑還是建議施打AZ。此外,哺乳中也可以施打疫苗,抗體也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
    (其他詳細資訊見內文)

    Q:我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
    A:強烈建議!! 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強烈建議施打疫苗!
    注射疫苗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請繼續規律服藥。
    對於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的病患(包含LQTS, Brugada syndrome, CPVT等),目前並無相關研究指出不適合哪種疫苗,建議施打前可諮詢心臟專科醫師,過敏性休克時一樣可施打epinephrine;另外,布魯蓋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的患者接種後若發燒則盡早退燒,避免發燒誘發致死性心律不整。
    補充:洗腎病人建議施打,近日有新聞指出有洗腎患者在打完AZ疫苗之後過世,讓不少腎友對疫苗卻步。根據2019年台灣腎病年報,2017年這一整年總共的透析患者死亡人數為9753 人,所以平均一天會有 26.7 位透析腎友過世。​這些死亡的病人,絕大部分都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共病。「在這樣的背景值之下,必須去釐清打疫苗跟死亡的原因是不是有直接的相關:還是這個事件,只是剛好是背景值的呈現!」​

    Q:中風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A:據台灣腦中風學會,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

    Q:有腦血管栓塞的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但若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如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台灣腦中風學會)

    Q:有血栓相關疾病病史(thromboembolic disease)可否施打COVID疫苗?
    A:大部分人建議施打!! 疫苗相關的血栓機轉較類似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一般靜脈血栓病史(無合併血小板低下)或thrombophilic disorder有較高機率產生此不良反應,但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AZ疫苗。

    Q:我有巴金森氏症,可不可以打疫苗? 兩天前我接種了COVID-19疫苗,我的顫抖更嚴重,跟疫苗有關嗎?
    A: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建議病友施打疫苗,並接種在較不便的手臂(減少健側因痠痛而造成不便)!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疫苗會如何影響巴金森症狀的大量數據。對於部分病友來說,巴金森症狀在短期內會變得更糟,但接下來的幾天內預期能夠恢復到以前的基準。

    Q:我有癲癇,可不可以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會讓我癲癇發作增加嗎? 疫苗會不會影響到癲癇藥物濃度?
    A:可以!! 注射疫苗後可能會發燒,若您的癲癇容易在發燒時發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可於注射疫苗後服用退燒藥。依藥物動力學及臨床經驗,疫苗與抗癲癇藥沒有明顯交互作用,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影響藥物濃度。(資料來源:台灣癲癇醫學會)

    Q:我有蠶豆症,可不可以打疫苗?
    A:可以!!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哪種疫苗較好,蠶豆症患者應施打當地所能提供的疫苗為主。

    Q:風濕疾病患者是否能注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 vaccine)?
    A:基本上可以!! 領有重大傷病之病友,位列公費疫苗施打對象之第九順位。
    參考資料:TCR COVID20210625 民眾版 (其他資訊見下方)

    Q:我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people with HIV),可以打疫苗嗎?
    A:目前尚未有完整研究,但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建議可考慮施打疫苗。也有研究指出部分族群,注射AZ疫苗後似乎可產生與對照組無異的抗體濃度。(其他資訊見下方)

    Q:我擔心/曾有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可以打疫苗嗎?
    A:如果目前正在治療帶狀皰疹,建議暫緩施打直到治療完成。目前觀察、文獻回顧指出,COVID感染1~2周後可能會出現帶狀皰疹。另外個案研究也指出,mRNA疫苗、不活化疫苗施打後,似乎會誘發帶狀泡疹,特別是自體免疫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但帶狀皰疹是有疫苗可注射且可治療,因此仍建議施打,接種後需注意!
    *台灣CDC建議COVID疫苗與所有疫苗間隔14天。美國CDC認為COVID疫苗與任何疫苗不需要間隔。英國建議帶狀皰疹的活性減毒疫苗與COVID疫苗間隔7天,避免COVID疫苗造成的發炎去減少對活性疫苗的免疫反應。green book

    Q:我擔心/曾有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lre´ Syndrome)、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 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疫苗會誘發GBS、Bell’s palsy或使這些病症復發,反而是感染COVID後可能會誘發!也因此台灣及美國CDC都未將這些病症列為接種疫苗的禁忌症,但施打後仍須注意!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e/2PACX-1vRonbj6D3bX0UU1mTTjQO8u5iynhDUg-8d0Rf8qnKcNCS5o3sirFqF6fSh6Jc5YKYyNFNi9jRhpw3VD/pub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