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JanetWHardy , #DossieEaston|#游擊文化
在定義上,#浪女 是在感情世界中,可能性沒有邊疆的角色。「ㄊㄚ」排除一對一,不侷限任何性別都可以被稱作「浪女」(這也是在書中中文的「他」選擇以注音替代),即便是#無性戀、#...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JanetWHardy , #DossieEaston|#游擊文化
在定義上,#浪女 是在感情世界中,可能性沒有邊疆的角色。「ㄊㄚ」排除一對一,不侷限任何性別都可以被稱作「浪女」(這也是在書中中文的「他」選擇以注音替代),即便是#無性戀、#雙性戀、#異性戀、#同性戀,凡是想在性愛中獲得更多花火,都可以被包絡在浪女的感情生態內。
《道德浪女》正如書本介紹,是兩名浪女生活多年實踐者Dossie跟Janet的心得總結,確實就是一本指南,告訴你怎麼活得像個浪女,坦然地面對性愛與每一段必須被尊重之情感。因為我們被一對一文化制約,讓浪女主張不得不被貼上濫交、淫蕩諸如此類負面標籤。就我理解,浪女更專注在性愛實踐,ㄊㄚ追求的,是超過肉體快感,直至精神層面慌忽的飄忽感。因此本書從各種浪女會遇到日常生活面向問題給予建議:從基本的浪女定義,破除浪女迷思,浪女間家庭成員如何相處,感情層面克服非一對一關係所延伸出的嫉妒感,建立穩定浪女關係,從哪裡尋找浪女夥伴,「單身」本身也是一種關係選擇,並且在每個章節後方提供練習方式,讓建議有發揮效用的可能。
或許是受夠了一路以來經歷的、以及接收他人的抱怨,那些不懂因為相愛伴隨而來的恨,到底為交往這件事帶來什麼效益是一件使我百般困惑的事,我當然願意相信相輔相持可以幫助成長,可除此之外,一時間我挖掘不到更多交往可帶來的「好處」是?不想消極地用一句「感情的事我一率建議分手」迴避既存,且正在發酵的問題,在閱讀《道德浪女》時,我期待可在關係成立中尋找到足以信服的明確答案。
我的疑惑始終只有一個:交往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都應該明白,沒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可以合理的「佔有」別人。假使是為了相互扶持與學習,朋友關係豈無法達成這個目的?在《道德浪女》中,甚至有所謂可以發生性關係,但兩人仍保有友誼關係的「福利朋友」一詞。而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別有意思的部分:浪女讓關係變得彈性,不管是任一選擇,最終都是要讓在這段關係中的人們都是自在、舒服的,為了達成此目標,浪女非常強調「誠實」特質,諷刺的是,這豈不是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要求嗎?
此外,浪女一書竟不謀而合地提到,誠實面對自我情緒十分重要。人都有脆弱,不完美的一面,這是廢話,誰不知道?可我們卻被市面上情緒控管等內容書籍或虛偽價值觀給混淆了最基礎的道理。我們被要求「不要被憤怒牽著走」、「不要讓悲觀掌握你」,喔拜託,人活著是有沒有那麼可悲?我就是容易為小事感性,為看不慣的事大動肝火,為無趣冷笑話被逗得樂不可支,為什麼這些再本能性不過的表現必須被約束?我沒有大富大貴的人生,我只能看著新聞中的唇槍舌戰,誰偷打疫苗最後還不是輪不到我而靜靜旁觀,連這點權利我都無法享有,那還真不知道活著是被人生幹還是我幹掉人生。重點應在於,如兩位作者的建議:好好面對你此刻的情緒,如果快被吞噬的話就把它們寫下來,就算用力發洩也沒人夠格為你的作為評價。
我們不由得期待享受感情美好的一面,低落使人難受心碎的,總是避之唯恐不及。
//必須記住的是,絕大多數的關係之所以破裂,是因為伴侶們在一起不快樂,而不是哪一方的錯;不是你,不是你的伴,也不是你伴侶的情人。⋯⋯關係通常是因為自身內部的壓力而終止。//
這邊必須稍稍提到我母親是名很奇妙的女性,她有一段我不會稱它是失敗的婚姻,與我父親離婚,至少她不再被拖累。她數次告訴我,人生不差多談幾場戀愛。像是鼓勵女兒成為情場老手般,從不認為學生就該專注在課業上。我的初戀源自國小,純純又蠢蠢的愛。至今為止,我「喜歡」的人不計其數,對我而言,喜歡不代表必須發展成交往關係,我確實也交往了幾段自認不夠成熟的戀情,我孩子氣地責怪對方,也如瓊瑤般自嘲何其倒霉遇不上對的人。執著成為我裹足不前的爛束縛,幾次的戀情讓我似乎、好像、逐漸,可以明白浪女的感情觀:也就是所謂「你知道的,能夠接受伴侶來來去去,彼此都會更加好過」,分離多讓人哀傷難受,我們永遠不會是對方,喜歡上對方身上某個特質,也有可能討厭他某些特質,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他,那個誰都沒有資格改變的他。
看完這本書,你勢必可以對感情經營的可能性有更多想像,但未必可讓你步上浪女之路,畢竟,浪女準則在我們生長的生活圈內,終究是遙不可及,藍圖成分多於指南的導引。社會上絕多數者勢必把一對一視為人生必經歷程,甚至就連「單身」本身亦不夠格被視為一種選項。我身旁愈來愈多友人表明是不婚主義,至少就八年級生族群一員的我來說,可明顯感受到有更多不將一生託付給另一人的期許正在萌芽中。書裡對單身的認定是給予「一個純粹做自己」的機會。單身依然可以享受性,可以在浪女關係間獲得同等尊重,可以將脆弱情緒展現給他人看,必須在他人關係中成為誠實者,必須保護自己必須愛護他人身體。在兩人的條列式論述下,單身者生活被賦予更多正向詮釋,這又再一次呼應到《道德浪女》的書寫風格始終帶著一股,在關係間挖出更多可能的期待。
予謂注音 在 neil.habi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活習慣力
以往跟辦公室同事說掰掰,回到家中就是你的個人時間,不管是要休息,或是處理家人的事情,總之都與上班時段有個明確區隔
不管你原本有沒有拖延症,居家辦公的你,若是你與家人同住,要把自己完全隔絕起來並不是很實際的作法,但也因此讓你不拖延都很難
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
1. 劃分工作區域
請拿出你100分的溝通技巧,主動出擊與家人溝通並制定工作時段的小約定!
讓家人彼此都知道在上班日的時段,大家都有公事要忙,互相的給予體諒
至於若是有小孩,不管是自己或是家人的,暸解小朋友線上學習的時段,有突發狀況時,若自己剛好沒有這麼忙碌,就主動處理幫忙一下
正可謂家庭的和諧掌握在你手中!
2. 善用會造成分心的事物
請將遊戲機、電視、毛小孩、手機當作你的工作獎勵,但不是要你工作十分鐘就去打電動,如果因此被炒魷魚本人可不負責XD
相較於在辦公室,居家辦公在工作與休息模式的切換幾乎是零延遲,既然如此,當工作告一個小段落,起身走到你的休息區做短暫放鬆加速充電會是個小獎勵
Anyway,善用這個環境,拿捏好分寸,效率不減反增
3. 建立工作模式ON/OFF的例行小事
透過行為本身告訴大腦你是正在工作還是休息,不然他會被你搞得很亂
- 工作模式ON
開啟Spotify專注音樂、泡一杯奶茶(咖啡)、靜坐一下、換上工作服等等
- 工作模式OFF
看點有趣小短劇、閱讀喜歡的書、換下工作服等等
行動指示 - 回答你工作前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呢?
4. 快速建立個人工作待辦提高效率
成功切換至工作模式但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沒用,除了公司統一使用的工作項目管理工具外,個人的工作紀錄更是重要
因此善用數位工具模板功能+快速鍵,1秒叫出模板,開始列出今日的待辦工作項目,並連結任何時間點的工作記錄,快速掌握工作事項的前因後果
行動指示 - 報名高效創意筆記術線上講座,將會教你這項小技巧
-
可是我是租屋族... 遇到的問題不太一樣
下一篇將會針對租屋族群提供抵抗拖延工作術的小撇步!
最後也別忘了到IG首頁連結報名高效創意筆記術直播講座 🙌🏻
#拖延症 #居家辦公 #異地辦公 #分心 #專注 #儀式感 #工作術 #高效工作 #效率 #數位工具 #筆記術 #第二大腦 #線上講座 #直播講座 #溝通 #wfh #習慣力 #neil習慣力 #neilhabit #neilhabit抵抗拖延工作術家庭篇
予謂注音 在 我們一起長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見歌再唱
前陣子與0先生一起去看了場電影,感謝台北阿公阿嬤陪著Pomi(好像每一次電影約會都是在娘家)
記得還在念研究所時期,看過 #馬彼得校長 與 #原聲童聲合唱團 的相關報導,尤其是在維也納合唱的拍手歌更為印象深刻,在得知拍成電影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 ,心想一定要找時間去看。
除了感動人心,又笑又哭之外,內容還有許多的共鳴與省思的地方,也打破我對於舊往故事的鋪陳,不再停留於老掉牙的情節,一場比賽得名,接著就是完美的結局,讓我們看到的則是更多的真實,尤其是在 徐詣帆飾演的爸爸,到學校找小孩回家的那一段,道出了他們生活裡的現實。
電影裡代課老師 陳嘉樺 Ella飾演:「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的」,不禁讓人思考,在一般的教育之下,甚至是現代社會,不曾教過我們要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是大家汲汲營營追求的是被堆疊出的主流,又或是所謂的成功樣式
大多數父母擔憂孩子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會沒有教注音符號、沒有學這些那些,難以銜接小學,跟不上大家的水平,開始紛紛朝往課程豐富又多元的學校尋找;又或是過於擔憂體制內的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然後一昧地將孩子放置某個教育系統中;甚至到了小學國中,就開始安排很多的補課行程,說著將來就是要上好學校,然後才能找到好工作等等
不知不覺演變成,就是要跟大家一樣,才能朝向所謂的成功前進,可是成功的定義是這樣嗎,又或什麼是成功的定義呢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不該是這樣被世俗所定義,如同電影裡的布農族長老所說:「沒有不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布農族唱歌,音也許會不準,但是會有一起不準的好聽」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意見,而每一件事情,有著許多的面向,不一定有所謂的好或是不好
一生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要迎合這個世界,跟隨自己的步伐,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然後完整的成為自己,當然也不需要為了不一樣,刻意標新立異
關於那些世俗觀念不會是最首要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學習 #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當孩子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除了違法或是無能為力之事)#給予支持與鼓勵
#鼓勵可以建築自信,一點一滴的累積,如同植物需要陽光和水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所飾演的體育老師這樣說:「我不知道我做了會怎麼樣,可是我已經很清楚知道,如果我不做的話會怎麼樣」,與孩子一起克服且面對「跟別人不一樣」的恐懼和挫折,相信所有努力還是會發生螺旋向上的效應。
我想,也是提醒著身為父母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教養或是教育上,應該是要遠遠的大過於世俗所定義的「好的表現與優秀的成績」,引領孩子成為完整的自己。
最後,一部優質電影,也喚起了我的早年回憶,還有好幾年前在教育現場工作時的點滴,好多內容想寫,但怕暴雷,所以大家趕緊去電影院看一看,欣賞這部好聲音吧
🌼願看完後的你們,都能更有勇氣與信心面對眼前的難題。
圖片來自 #聽見歌再唱粉專
予謂注音 在 Lovely Chef 小廚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於我們都是台灣填鴨式教育長大
我的記憶中對於上學、考試
都是無奈排斥只能接受
然後無法理解怎麼有些同學這麼變態喜歡看書
然後都帶著書香氣息謙遜有禮
在面對下一代我只想著
「不想要讓孩子這麼辛苦」
童年確實是該快樂
也因此現在很多「快樂學習」的幼兒園
強調玩中學的學習氛圍
選擇這樣的學校就行了嗎?
即便是「快樂學習」,也都還有「學習」兩字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父母有很大責任
我們看到別人的快樂,背後都是很多努力累積
不可能真的等到上學全部給老師教
而現行超前部署的風氣
可能小一大家英文注音都學完了
我改變不了這樣的教育制度
也沒辦法做到全自學的程度
那麼至少可以用輕鬆的方式陪他們邊玩邊學
來說說我對於給孩子各種教材的看法
有的人會覺得當我孩子也太可憐了
怎麼玩的盡是些教材教具類
完全沒有時下流行的玩具
事實上他們每天都很開心
這些都是很有趣耐玩的東西
而且我從來不強迫他們去做什麼
即使是有開團需求
也不會逼他們玩開團的商品
(頂多擺在顯眼處引誘他們選擇😆)
你們會看到有時候開團他們在玩別的東西
我覺得無所謂,他們發自內心喜歡才重要
我也不喜歡他們太市儈知道是要開團
對著鏡頭職業式大讚產品
在我們家活動主要四類
木玩、桌遊、點讀、繪本
給什麼是由家長決定
孩子愛上什麼類型的遊戲跟我們有很大關係
對於不適合的類型
沒有長時間接觸就不會熟悉更不會沈迷
有些媽媽會問我怎麼讓孩子主動想看書
或是怎麼讓孩子學會什麼
其實只要有心陪伴引導,沒有失敗的例子
很多時候我們拿成人標準來看待孩子
教一次兩次三次不會是很正常的事情
往往是我們的心態導致失敗
舉例來說,周遭同齡的孩子都會哪些了
我的孩子怎麼都學不來
這件事的本質就是家長先有了「比較」心態
孩子學東西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
我們要做的就是淺移默化讓他「喜歡」
有了熱忱就有動力
不跟別人比,就跟自己比
也不要因此就給孩子貼上學習差的標籤
這塊小海棉吸收了什麼,好的壞的都是我們給予的
Q比是個很會說話的孩子
正因為看過這麼多繪本跟期刊
讓他有滿滿的自信與勇氣開口分享
棠棠也跟著他一起喜歡閱讀
我這才發現,原來學生時期的變態同學
可能也有著這樣的童年
他們不是有病,是真的愛上閱讀這件事
給這些教材教具,目的從來就不是當第一
是要他們沈浸在閱讀與遊戲中、享受它的樂趣
當一個謙虛、禮貌、言之有物的人
而其他的收穫都是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