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了凡四訓重點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了凡四訓重點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hiayimayor (夢已經振動奮鬥毋通放)看板Buddhism標題[文章] 《了凡四訓》改...
了凡四訓重點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3:17:08
♟七月暑期,重新佈陣♟ 很多家長和同學都開始詢問,有關暑期課程的報名事宜,因此以下將逐一解答: 1️⃣ 暑期課程幾時可以報名?今年暑期班會唔會開Live班? 🎙 7月1日全線分校及網上都會接受報名。暑假終於可以開番Live班,今年會開七區,並加開大量Video班,同時開設BClass「網上自學...
文章出處
http://astro.chinatimes.com/article.php?id=1055
許多朋友讀過《了凡四訓》,確定行善能夠改命,我偶爾也見法師也在講述此書,許多寺
廟陳列該書讓信徒自由索取;聽讀了之後就算不致立刻改變命運,至少種下了解脫的因緣
,在未來的時空中發揮一些正面的功能,解脫指日可待也。
我堅持說,該書主張的改命之說其實是大有疑問的,不但誤解了佛法的意義,而且誤解了
命運的真相,很難通得過經驗的檢證;許多朋友偶爾翻閱一下,大概不會看得那麼仔細,
想要從中找出破綻。
有個朋友聽到我的質疑當場嚇了一大跳,驚魂甫定後才緩緩地說:「你說假的是什麼意思
?該書已被列為改變社會、淨化人心第一名的參考書,只差沒有載入初高中課本而已;你
講話要小心,免得死後下拔舌地獄。」我說:「我指出有人造假就會下地獄,那麼造假的
人呢?」他問:「誰造假?你不該胡亂指涉,不然將被控加重誹謗罪,那是要坐牢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講得那麼嚴重,我只說書中那些改命之事是不夠確實的。
此書前半段一小部分敘述袁了凡的身世與諸多的不順,原來他曾被一個姓孔的大師透過邵
康節的《皇極經世》算出生命中三件大事:
1、縣考十四名,府考七十二名,提學考九名。
2、某年選為四川知縣,三年半後離職返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
3、無子。
我想,算命算到這種層次,非神仙莫屬;當然啦,人永遠不可能變成神仙(或說一旦成仙
,就會離開這個五濁塵世),孔某的功力要是如此精湛,遲早會被皇帝聘為國師,從此榮
華富貴去了。
古代書生寒窗苦讀只想達成一個願望,就是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官,從此「三年清知府,
十萬雪花銀」;相反的屢試不中、仕途有阻,就像被判無期徒刑,感覺世界末日到了。袁
了凡領悟到「富貴在天,生死有命」的道理,生命已被註定好了,人活著不過是努力完成
上天交付的使命而已,他感覺有點晦氣,於是想要繼續走行醫濟世的路。
某日,他到一座寺廟參觀,碰到一個禪師後命運終於改觀了;雲谷禪師見凡的氣勢不凡,
思想行為卻如此頹廢,當場告誡說,「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這
是一句勉勵的話,用在世俗之人的身上大概都通。
袁了凡聽了,好像聽到一聲悶雷,內心立刻有了警覺,回家後就像童子軍日行一善那樣,
數年之後果然讓他累積了三千件善事。讓他驚訝的是,他的命運終於改觀,改變的項目不
但很大,而且很精采:
1、縣考第一名,而非孔老算得第三名,三年之後三千件善事做完,他終於考上進士,被
派任寶坻縣的知縣老爺。
2、某年生了兩個男孩足以傳宗接代,並且都做了侍郎(次長)的官。
3、寫此書時袁氏已經六十九歲,距孔某預言的五十三歲多了十六年,表示他還活得相當
樂觀,呷到古稀之年應無問題。
這本書與這件事深深打動了台灣人的內心,許多朋友受到感召而紛紛投入義工、捐錢、捐
血的行列,希望能夠向了凡先生看齊;命運改變了沒有,我當然不得而知。我認為他們弄
錯一個概念,行善獲得福報、作惡獲得惡報只是一個簡單的果報思想,講給不求甚解的凡
俗之輩聽還算馬馬虎虎,如今渲染成為一件普世價值,就有商榷的餘地了。
在後半部的記錄中,有個叫張晨嚴的書生博學多聞,但因脾氣欠佳,因此屢試不第,幸好
遇到一個道人並在他的指點下醒悟,從此日日行善、時時積德。有一天他夢到在一棟高樓
內撿到一本放榜名冊,他問那是啥,旁邊的人說:「那是今科錄取名單啦;陰間三年校正
一次,積德與無惡之人才能榜上留名,你三年來謹慎修身,可能補得上缺。」放榜後張某
果然考上(應該是進士)第一0五名。
另外一個故事,嘉興屠康僖擔任刑部主事,經常前往獄中探查案情,遇到冤獄就加強審問
,獲得無罪釋放者高達十幾人;他並上書皇帝,要求每五年派一名減刑官調查以平冤屈。
某夜,他夢見神明前來指點說:「你的命中原本無子,由於減刑之事合乎天心,玉皇大帝
特地賜你三個孩子,未來都享有高官厚祿。」這類故事載於《子不語》、《聊齋誌異》中
,讀來趣味盎然,如今出現在《了凡四訓》這種勸善書籍中,尤其還顯示於夢中,恐怕很
難被現代人接受。
我撰寫此文的目的並非質疑甚至推翻行善的功用,我認為行善至少比作惡好,有個朋友參
加慈善團體到處幫人助唸並收集保特瓶,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我就給他按個讚。我們還是
回到佛法上去,行善只是六波羅密之一(布施),藉此累積福報,他要懂「慧」(般若)才能
解脫憂悲惱苦,這是佛法一貫的主張。
袁了凡的奇遇我雖然感興趣,但我更大的興趣在算命的部分;我說,有史以來尚未發明一
套祿命式足以洩漏任何人所獨有的事蹟,人的能力有限,科學家再厲害,依舊無法影響氣
候與地震,也無力改變飛機失事的災厄。我的看法比較簡單,我認為了凡的改變其實並未
改變,理由敘述如下:
1、孔某說他使用邵子的《皇極經世》推算,似乎有所本,邵子就是宋朝理學大師邵康節
,我讀過此書,講了一些深奧而艱澀的抽象概念,由於欠缺推論的方式,絕對無力算命。
2、歷史上尚未發明一種儀器或祿命式得以洩漏一個人考第幾名、做多大的官、生幾個子
女、遭遇哪些災厄以及陽壽止於哪年,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
3、袁了凡的陽壽多少,除閻羅王外應該沒有一個世人知道;如此這般,孔某跟閻羅王有
熱線來往嗎?他是冥府派駐人間的使者嗎?不然他憑什麼知道了凡壽止五十三歲?甚至連
月日都洩漏無遺,他是地上神仙嗎?
既然講不清楚,就沒有參考的價值;我認為了凡先生欠缺辨識的能力,才會把那些不可能
的事當作可能。我想,他擁有的知識不足以判別一個主張的對錯,他只是被孔某誤導了,
我們不予苛責。有個朋友舒了一口氣後說:「孔某可能使用占卜或其他未被世人知曉的祕
笈推算,這你就無法否認了?」我說,書中清楚寫說那是《皇極經世》,不該節外生枝。
修過邏輯學的朋友知道有個謬誤叫做「循環論證」,那是以一個待證的命題去證明另外一
個命題,結論當然無效。舉個例說,「上帝是萬能的,他因此無所不能」,上帝是否萬能
,當然有待證明,使用這種證據證明他無所不能,當然不可能為真。再如「老張去年犯太
歲,因此發生車禍」,犯太歲只是一個假議題,不能成為車禍的誘因。我必須強調,了凡
的改變其實不算改變,因為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依我看,孔某的推算並不確實;依袁了凡看,那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間的差異也許在此
。我認識的朋友都說:「了凡改命的過程寫在書中,隨便找一本讀了,都算開卷有益,你
堅持命運不能改變,贊同的人多少,你統計了沒有?」我當然不可能統計,因為我沒有那
種本事;我只能就事論事,提出下列這個辯證:
1、了凡的命運被揭示出來,那是基於命運的內容與行運的軌跡都不可改變。
2、如今他改變了,則是基於行善改命的本懷,從此讓自己的命運算不準。
從該書提示的觀念看,這兩件事應該都是存在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矛盾律,只有一個是
對的;哪個?重大業報都要在來世實現(仍要因緣聚合)。所以我不認為那是一種改變,而
是他的命運本來就是如此。
佛陀講經四十五年,他都在講什麼?當然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志在讓信眾
解脫生死,在四部「阿含」中記得相當透徹。準此而言,我從來不信學佛志在追逐富貴、
男女、長壽,就算如此好了,也只是某種相似佛法的主張。假設雲谷是個悟道高僧,他應
知善惡與福禍概由有漏業所化,佛教是不該特別強調的,《金剛經》說得很清楚,「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由此觀之,他提示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
長壽」,絕非一個正信的佛法。
佛陀雖有十力,他從來「不轉定業」,例如透過摩頂、加持或打掌風,信徒當場證須陀洹
。何謂「定業」?就是必然感果的業。大致上說,此生遭遇的善惡報應都是定業,蓋已經
定型了、不能改變了。舉個例說,我貧困而老兄富庶,這是前世因感召的後世果,沒有人
能夠讓我頓時變富 (除非送我十億美金),而讓老兄變窮(除非豪賭輸掉整個家當)。假設
你相信佛法,問題就好辦了,佛法講究因緣,故知求財未必得財、求功名未必得功名、求
子息未必得子息、求長壽未必長壽,不然豈非跟台灣到處拜神祈福的情形無異!
佛典強調「如是因造如是果」,因果報應是相稱的,不可能無中生有(無因卻有果);袁了
凡想做大官、想要延壽、想要得子,他的阿賴耶識中必須擁有這些東西。他有嗎?我當然
不知道,我想孔某與雲谷禪師也不知道;如此這般,雲谷憑什麼說求什麼得什麼?
討論至此,應該很清楚了,袁了凡的改變並未改變,那不過是他的誤解。有個朋友提出他
的辯解說:「雲谷禪師不講出世法而改講世俗法,他顯然針對袁了凡而說,了凡只是一個
薄地凡夫,宣講緣起性空這類高深的哲理他不見得接受;我們應知佛陀在某些場合中也講
世俗法,否則沒有人聽懂他在講什麼,也就白費心思了。」從他講得理直氣壯,我也無法
否認。
【了無居士】
現代派紫微斗數之代表人物,了無居士以科學化、學術化、實事求是的純命理觀點著稱,
多年來出版的書籍已達六十多本,為命理史上之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70.11.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8915087.A.D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