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01的網紅余文彥 Wen-Yen Y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跑完台北馬怎麼練渣打? 2場比賽差5週,訓練安排是否恰當?決定你第二場表現的關鍵。 (以下建議假設無傷狀態) 1. 台北馬全馬 → 渣打馬全馬 (2週恢復、1週訓練、2週賽前減量) (1) 恢復要充足。馬拉松比賽需要最少2週的時間讓身體完全復原;例如:《漢生馬拉松訓練法》建議馬拉松賽後2週不要...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練健康|健身房|運動科學|肌力訓練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47:18

【運動這麼久都沒效果😭是因為你沒檢查運動強度!】 公園慢跑就叫做有運動嗎?你知道當運動強度不夠,就無法刺激身體機能,也無法對抗伴隨衰老衍生的疾病嗎❗️ 既然運動強度這麼重要,那麽要怎麽確定自己的運動強度是足夠的呢?這篇教你兩種檢測方式,一起來看看🔎 【你的有氧不是我的有氧?一切是運動強度而定】 你...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練健康|健身房|運動科學|肌力訓練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7:18

【有氧運動可以消耗脂肪,是真的嗎?】 有一天教練跟我說:「有氧消耗的脂肪比較多!」這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麽要甩腰間肉的話是不是狂有氧就好了🏃🏻‍♀️?等等‼️再你把教練課退費之前,先來看看你是否真的了解 #有氧運動 吧📝 【怎樣算有效的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身體耐力,增加心肺功能。 一般常見...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運動生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27:52

嗨👋大家好,小編今天要來分享的是有關減重、減脂大家常常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減脂時大部分的人都會飲食配合一點中低強度有氧運動,那大家知道在什麼強度下的運動可以使得『減脂效果最大化』🤙🏻嗎? ————— 🔴運動強度(exercise intensity) vs 最高的脂肪分解率(maximal fat ...

  •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余文彥 Wen-Yen 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3 13:37:49
    有 60 人按讚

    #跑完台北馬怎麼練渣打?
    2場比賽差5週,訓練安排是否恰當?決定你第二場表現的關鍵。
    (以下建議假設無傷狀態)

    1. 台北馬全馬 → 渣打馬全馬
    (2週恢復、1週訓練、2週賽前減量)

    (1) 恢復要充足。馬拉松比賽需要最少2週的時間讓身體完全復原;例如:《漢生馬拉松訓練法》建議馬拉松賽後2週不要跑步(它禁止菁英選手連續比賽)。還要比第二場的跑者不能完全停練,但 #前2週只適合輕鬆地恢復慢跑。若前2週休息不夠,恢復不足的問題會在第二場的後半馬暴露出來。
    (2) #第3週是唯一的訓練窗口,第4、5週賽前減量。
    (3) 有機會回到 (或接近) 最佳體能狀態。能讓第2場表現更好的關鍵是:「經驗」與「臨場表現」。經過台北馬的洗禮,相信許多細節能做更好。
    (4) 根據《Advanced Marathoning》建議,未來三週的訓練重點:Long Run (長跑)、VO2Max sessions(最大攝氧量訓練)、medium-long run(中長跑)。

    ==

    2. 台北馬全馬 → 渣打馬半馬
    (2週恢復、2週訓練、1週賽前減量)

    (1) 如果台北馬跑得不錯,#你很有機會創造新的半馬PB!
    (2) #速度訓練是重點,但要小心過度訓練導致受傷。
    (3) 適當跑量為上一階段70~80%;維持半馬所需體能,不增加跑量避免受傷風險提高。
    (4) 未來三週的訓練重點:1. VO2Max sessions(最大攝氧量訓練)、medium-long run(中長跑)、3. Lactate Threshold(乳酸閾值)

    ==

    今天距離台北馬結束剛好2週,如果這2週有讓身體好好休息、復原,那是時候進入訓練節奏了!💪

    #2021渣打馬拉松
    #IRSPORTS跑創運動

  •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3 07:48:36
    有 1,000 人按讚

    第二章專門解釋跑步運動生理。有幾個很重要的概念。

    馬拉松這類長時間運動相當仰賴有氧代謝系統,因為它比起無氧代謝更加持久。無氧代謝可以提供爆發性力量,譬如跑100公尺,但時間短暫。

    但是當有氧系統已經疲勞或是運動強度增加,身體就會開始利用無氧代謝帶來能量。

    無氧代謝途徑利用醣類產生能量的話,會產生乳酸。剛開始,身體還能順利地排除這些乳酸。但利用無氧代謝到一個程度以上,身體已經無法完全排除乳酸,造成血流內的乳酸濃度大幅爬升。這個大幅爬升開始的運動強度,就是無氧閾值。

    需要留意的是,無氧閾值不是身體開始利用無氧代謝途徑的開始,是身體已經使用無氧代謝用到產生的乳酸在體內迅速累積,濃度大幅爬升的開始。

    也有人把這個點稱為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

    無氧閾值可能發生在一個人最大攝氧量的60%-90%之間。

    無氧閾值被認為是預測長期耐力運動表現最好的指標。一群菁英跑者他們的最大攝氧量可能類似,第一名跟第二十名的差別,最可能就是無氧閾值。
    (但一般跑者跟奧運選手,光最大攝氧量就有明顯差別。)

    很多跑步訓練的方式是藉由高強度運動從上面拉高無氧閾值。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的一個特點是,它從下面推。藉由大量的有氧運動,從下面推高無氧閾值。

    理由很明白。因為假如你有一個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有氧代謝系統,你自然會更晚、更少去動用到無氧系統。

    長途耐力運動首重脂肪利用效率。因為它是油庫,儲存了身體大部分的預備能量。跟醣類相比,同重量的脂肪儲存近兩倍的能量。

    問題在於,脂肪燃燒速度比醣類慢很多。

    一直到最大攝氧量的50%時,身體大多會主要以脂肪作為運動能量來源。因為這時需要的能量沒那麼多,身體來得及燒脂肪提供能量。

    超過某個運動強度之後,身體會發現燒脂肪太慢了,於是轉成以醣類為主要能量來源。這個點,就叫做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因為脂肪一定要氧氣才能燃燒。醣類同時有有氧與無氧代謝途徑可走。

    醣類的問題在於存量低,肝醣大約可以撐兩小時,用完之後,就燒血糖。然後就開始讓跑者出現”撞牆”症狀。

    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希望藉由訓練讓跑者更有效的燃燒脂肪,推高有氧閾值,讓跑者更晚與更少利用醣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希望可以完全避開撞牆的痛苦。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2/hansons-marathon-method2.html

  •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18 20:07:14
    有 34 人按讚

    「跑完課表後,發現沒有什麼進步嗎?」: 談「個體差異」以及「訓練無效者」(上)

    💡前言:身體活動指引

    在2019年,分享過那時剛出爐的新版「身體活動指南」。裡面提到,運動不到十分鐘,也會對身體有好處!另外也提到,關於保持身體健康的最低量運動,建議是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以及「兩次肌力訓練」。
    https://www.monachen.com/2019/02/physical_activity_guideline.html

    就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而言,許多效益都跟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的改善有關,一般來說會以最大攝氧量還量測心肺功能。但是,你知道嗎,如果是遵照身體活動指南的「建議」來做訓練,五個人之中,會有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也就是心肺功能,是不會有進步的。

    💡每個人都不一樣

    研究「運動是否有效」時,研究人員多半是以「平均」的角度來看訓練前後,是否在人體身上有產生改變。例如,有研究團隊找來了二十個人,其中十個人跑第一種課表,另外十個人跑第二種課表,然後想要比較這兩種課表提高最大攝氧量的成效。跑一種課表十個人,他們訓練前的「平均」最大攝氧量與訓練後的「平均」最大攝氧量,會與跑另外一種課表的十人去做比較。但當你詳細去看這二十個人,其實有些人訓練後的改變,遠遠低於同組其他人。雖然運動教練早就發現,運動員對於特定訓練刺激的反應,並不會一樣,但一直到了近代,才開始有系統地去研究「個體差異」這件事情。

    💡有些人,就是訓練不來嗎?

    「訓練無效者」,被用來指稱在訓練後沒有得到正面效益的人。這個詞隱含的貶意,可能會讓人覺得運動可能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益。從公共衛生的觀點來看,這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一個想法,因為規律的運動訓練已被證實對身體有非常多的好處。所以,看到這樣的名詞時,要很小心,需要仔細去檢視它。

    💡會有人對「所有運動」都沒有反應嗎?

    「訓練無效」,是真的訓練無效,還是這個人對這種訓練的反應不好?有一些研究,同時檢視受試者對於不同運動的反應。
    👉 在一個有氧跟肌力訓練的交叉設計研究中(兩組人,一組有氧,一組肌力,之後兩組交換),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有改善,也有少數人的變差了。有趣的是,那些最大攝氧量最沒有改善的,去做肌力訓練後,最大攝氧量改善了。(註1)
    👉 同時做肌力與有氧訓練,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或最大肌力變差,但重點是,沒有人是兩者都變差的。(註2)
    👉 在低強度耐力訓練與高強度衝刺訓練後,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以及心率沒有改善,但沒有人對於兩種訓練方式是同時沒有反應的。(註3)
    基本上,「訓練無效」基本上常常是跟特定訓練方式有關。改變運動訓練的種類,可能會至少消除一點「訓練無效」的現象。

    至於,這些「訓練無效者」的研究是怎麼來的?我們該擔心自己是那種怎麼練都「沒有用」的人嗎?除了改變運動種類,還有什麼可能的方法呢?留到下篇文章再來聊!


    1.Hautala, Arto J.,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s to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6.5 (2006): 535-542.
    2.Karavirta, Laura, et al.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combined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3.3 (2011): 484-490.
    3.Bonafiglia, Jacob T., et al.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adaptive responses to endurance and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PloS one 11.12 (2016): e016779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