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小編今天要來分享的是有關減重、減脂大家常常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減脂時大部分的人都會飲食配合一點中低強度有氧運動,那大家知道在什麼強度下的運動可以使得『減脂效果最大化』🤙🏻嗎?
—————
🔴運動強度(exercise intensity) vs 最高的脂肪分解率(maximal fat ...
嗨👋大家好,小編今天要來分享的是有關減重、減脂大家常常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減脂時大部分的人都會飲食配合一點中低強度有氧運動,那大家知道在什麼強度下的運動可以使得『減脂效果最大化』🤙🏻嗎?
—————
🔴運動強度(exercise intensity) vs 最高的脂肪分解率(maximal fat oxidation)
底下有張圖表,在運動強度為55%-75%最大攝氧量(VO2max)的區間中會有較高的脂肪分解率,而在64%最大攝氧量此時氧化率最高,也就是說在這強度下的運動,身體較多能量來源是來自脂肪酸,進而讓脂肪使用率⬆️,那表示中低強度的運動可以讓身體都用脂肪當作能量來源,進而都減到脂肪嗎🤔?
—————
📑研究:
在能量系統考量下,隨著運動強度的提升,身體漸漸使用糖類當作能量來源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當高強度運動進行時,減脂的效果會下降嗎?
—————
⭕️在一篇研究中,找來27名肥胖的女性受試者,分成三組,一組都不運動(控制組)一組進行為期16週低強度運動🏃♀️、另一組則是進行高強度運動,那要怎麼區分低強度還是高強度運動呢?這實驗是用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當作標準(這個東西不懂可以來私訊小編解惑),且在每次的運動消耗都維持差不多的熱量🔥,最後結果發現,低強度運動組並沒有減去更多的脂肪❌,反而是高強度運動組減脂的效果顯著較優‼️,所以高強度運動減脂效果差的假設就不成立了!
—————
🔴脂肪分解率會受到幾個因子影響:
📍訓練程度越高的人越能在高強度運動🏋️時增加脂肪使用的比率
📍強度設定在64%最大攝氧量相對應為74%最大心跳率有最高的脂肪分解率
📍訓練的時長越長,脂肪分解率會⬆️
📍飲食方面若使用高脂的飲食🥓也有可能使得脂肪分解率提升,未來我會做生酮飲食對運動表現的影響的文章(建議不要用😬這種極端的飲食)
📍性別方面,女性🧍♀️在月經來時賀爾蒙會增加脂肪分解率
—————
🔴重點:
✔️只要減脂就是需要熱量赤字(energy deficit),加上營養素的分配皆會影響到減脂效果
✔️高強度運動較低強度運動在運動後休息時消耗熱量變得更多🔥(後燃效應after-burn)
✔️高強度的減脂效益高不代表低強度運動不能減脂😌
✔️根據每個人的愛好的運動習慣、目的性又或者身體狀況差(如:受傷)還是可以使用較低強度運動做訓練或恢復
—————
🔴總結
即使高強度運動在時間效率或減脂效益上有很大的優勢,但中低強度運動還是有其必要性,而高強度運動的減肥效益似乎也讓你們多了一份選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分享加追蹤,謝謝🙏!有任何問題歡迎底下留言討論或私訊給小編哦!
—————
參考文獻:
Yoshioka, M., Doucet, E., St-Pierre, S. et al. Impact of high-intensity exercise on energy expenditure, lipid oxidation and body fatness. Int J Obes 25, 332–339 (2001).
Purdom T, Kravitz L, Dokladny K, Mermier C.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effect maximal fat oxidation. J Int Soc Sports Nutr. 2018;15:3. Published 2018 Jan 12. doi:10.1186/s12970-018-0207-1
Irving BA, Davis CK, Brock DW,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tensity on abdominal visceral fat and body composition.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8;40(11):1863-1872. doi:10.1249/MSS.0b013e3181801d40
#運動 #減脂 #力量 #水分 #重訓 #有氧 #fat #健身 #food #健美 #有氧運動 #熱量 #跑步 #健康 #碳水化合物 #力竭 #體溫 #sleep #高強度 #aerobic #訓練 #睡覺 #食物 #減肥 #運動表現 #training #脂肪 #肌肉
#icon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Vitaly Gorbachev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eucalyp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turkkub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photo3idea_studio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monkik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ultimatearm from www.flaticon.com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余文彥 Wen-Yen 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跑完台北馬怎麼練渣打?
2場比賽差5週,訓練安排是否恰當?決定你第二場表現的關鍵。
(以下建議假設無傷狀態)
1. 台北馬全馬 → 渣打馬全馬
(2週恢復、1週訓練、2週賽前減量)
(1) 恢復要充足。馬拉松比賽需要最少2週的時間讓身體完全復原;例如:《漢生馬拉松訓練法》建議馬拉松賽後2週不要跑步(它禁止菁英選手連續比賽)。還要比第二場的跑者不能完全停練,但 #前2週只適合輕鬆地恢復慢跑。若前2週休息不夠,恢復不足的問題會在第二場的後半馬暴露出來。
(2) #第3週是唯一的訓練窗口,第4、5週賽前減量。
(3) 有機會回到 (或接近) 最佳體能狀態。能讓第2場表現更好的關鍵是:「經驗」與「臨場表現」。經過台北馬的洗禮,相信許多細節能做更好。
(4) 根據《Advanced Marathoning》建議,未來三週的訓練重點:Long Run (長跑)、VO2Max sessions(最大攝氧量訓練)、medium-long run(中長跑)。
==
2. 台北馬全馬 → 渣打馬半馬
(2週恢復、2週訓練、1週賽前減量)
(1) 如果台北馬跑得不錯,#你很有機會創造新的半馬PB!
(2) #速度訓練是重點,但要小心過度訓練導致受傷。
(3) 適當跑量為上一階段70~80%;維持半馬所需體能,不增加跑量避免受傷風險提高。
(4) 未來三週的訓練重點:1. VO2Max sessions(最大攝氧量訓練)、medium-long run(中長跑)、3. Lactate Threshold(乳酸閾值)
==
今天距離台北馬結束剛好2週,如果這2週有讓身體好好休息、復原,那是時候進入訓練節奏了!💪
#2021渣打馬拉松
#IRSPORTS跑創運動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章專門解釋跑步運動生理。有幾個很重要的概念。
馬拉松這類長時間運動相當仰賴有氧代謝系統,因為它比起無氧代謝更加持久。無氧代謝可以提供爆發性力量,譬如跑100公尺,但時間短暫。
但是當有氧系統已經疲勞或是運動強度增加,身體就會開始利用無氧代謝帶來能量。
無氧代謝途徑利用醣類產生能量的話,會產生乳酸。剛開始,身體還能順利地排除這些乳酸。但利用無氧代謝到一個程度以上,身體已經無法完全排除乳酸,造成血流內的乳酸濃度大幅爬升。這個大幅爬升開始的運動強度,就是無氧閾值。
需要留意的是,無氧閾值不是身體開始利用無氧代謝途徑的開始,是身體已經使用無氧代謝用到產生的乳酸在體內迅速累積,濃度大幅爬升的開始。
也有人把這個點稱為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
無氧閾值可能發生在一個人最大攝氧量的60%-90%之間。
無氧閾值被認為是預測長期耐力運動表現最好的指標。一群菁英跑者他們的最大攝氧量可能類似,第一名跟第二十名的差別,最可能就是無氧閾值。
(但一般跑者跟奧運選手,光最大攝氧量就有明顯差別。)
很多跑步訓練的方式是藉由高強度運動從上面拉高無氧閾值。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的一個特點是,它從下面推。藉由大量的有氧運動,從下面推高無氧閾值。
理由很明白。因為假如你有一個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有氧代謝系統,你自然會更晚、更少去動用到無氧系統。
長途耐力運動首重脂肪利用效率。因為它是油庫,儲存了身體大部分的預備能量。跟醣類相比,同重量的脂肪儲存近兩倍的能量。
問題在於,脂肪燃燒速度比醣類慢很多。
一直到最大攝氧量的50%時,身體大多會主要以脂肪作為運動能量來源。因為這時需要的能量沒那麼多,身體來得及燒脂肪提供能量。
超過某個運動強度之後,身體會發現燒脂肪太慢了,於是轉成以醣類為主要能量來源。這個點,就叫做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因為脂肪一定要氧氣才能燃燒。醣類同時有有氧與無氧代謝途徑可走。
醣類的問題在於存量低,肝醣大約可以撐兩小時,用完之後,就燒血糖。然後就開始讓跑者出現”撞牆”症狀。
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希望藉由訓練讓跑者更有效的燃燒脂肪,推高有氧閾值,讓跑者更晚與更少利用醣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希望可以完全避開撞牆的痛苦。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2/hansons-marathon-method2.html
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跑完課表後,發現沒有什麼進步嗎?」: 談「個體差異」以及「訓練無效者」(上)
💡前言:身體活動指引
在2019年,分享過那時剛出爐的新版「身體活動指南」。裡面提到,運動不到十分鐘,也會對身體有好處!另外也提到,關於保持身體健康的最低量運動,建議是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以及「兩次肌力訓練」。
https://www.monachen.com/2019/02/physical_activity_guideline.html
就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而言,許多效益都跟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的改善有關,一般來說會以最大攝氧量還量測心肺功能。但是,你知道嗎,如果是遵照身體活動指南的「建議」來做訓練,五個人之中,會有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也就是心肺功能,是不會有進步的。
💡每個人都不一樣
研究「運動是否有效」時,研究人員多半是以「平均」的角度來看訓練前後,是否在人體身上有產生改變。例如,有研究團隊找來了二十個人,其中十個人跑第一種課表,另外十個人跑第二種課表,然後想要比較這兩種課表提高最大攝氧量的成效。跑一種課表十個人,他們訓練前的「平均」最大攝氧量與訓練後的「平均」最大攝氧量,會與跑另外一種課表的十人去做比較。但當你詳細去看這二十個人,其實有些人訓練後的改變,遠遠低於同組其他人。雖然運動教練早就發現,運動員對於特定訓練刺激的反應,並不會一樣,但一直到了近代,才開始有系統地去研究「個體差異」這件事情。
💡有些人,就是訓練不來嗎?
「訓練無效者」,被用來指稱在訓練後沒有得到正面效益的人。這個詞隱含的貶意,可能會讓人覺得運動可能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益。從公共衛生的觀點來看,這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一個想法,因為規律的運動訓練已被證實對身體有非常多的好處。所以,看到這樣的名詞時,要很小心,需要仔細去檢視它。
💡會有人對「所有運動」都沒有反應嗎?
「訓練無效」,是真的訓練無效,還是這個人對這種訓練的反應不好?有一些研究,同時檢視受試者對於不同運動的反應。
👉 在一個有氧跟肌力訓練的交叉設計研究中(兩組人,一組有氧,一組肌力,之後兩組交換),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有改善,也有少數人的變差了。有趣的是,那些最大攝氧量最沒有改善的,去做肌力訓練後,最大攝氧量改善了。(註1)
👉 同時做肌力與有氧訓練,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或最大肌力變差,但重點是,沒有人是兩者都變差的。(註2)
👉 在低強度耐力訓練與高強度衝刺訓練後,有些人的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以及心率沒有改善,但沒有人對於兩種訓練方式是同時沒有反應的。(註3)
基本上,「訓練無效」基本上常常是跟特定訓練方式有關。改變運動訓練的種類,可能會至少消除一點「訓練無效」的現象。
至於,這些「訓練無效者」的研究是怎麼來的?我們該擔心自己是那種怎麼練都「沒有用」的人嗎?除了改變運動種類,還有什麼可能的方法呢?留到下篇文章再來聊!
註
1.Hautala, Arto J.,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s to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6.5 (2006): 535-542.
2.Karavirta, Laura, et al.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combined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3.3 (2011): 484-490.
3.Bonafiglia, Jacob T., et al.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adaptive responses to endurance and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PloS one 11.12 (2016): e016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