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九章算術翻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九章算術翻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九章算術翻譯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張之洞的學問怎不如福澤諭吉管用|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作者:程萬軍 晚清中國,在學問上聲望最高的官員,既不是科舉落榜生袁世凱,也不是一生沒留下一本像樣著述的李鴻章,而是準狀元郎、官至總督的清流領袖張之洞。 政見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品性上,清廉自律。學問上,著述頗豐。在很多讀書人心目...
九章算術翻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之洞的學問怎不如福澤諭吉管用|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作者:程萬軍
晚清中國,在學問上聲望最高的官員,既不是科舉落榜生袁世凱,也不是一生沒留下一本像樣著述的李鴻章,而是準狀元郎、官至總督的清流領袖張之洞。
政見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品性上,清廉自律。學問上,著述頗豐。在很多讀書人心目中,是官學雙豐、時代大師級人物。
就政治派別而言,張之洞總體屬於晚清洋務派,他主持的南方,搞洋務比李鴻章主持的北方早。其理論水平也高於李鴻章。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多干吏,理論不成體系,而洋務派中唯一像模像樣的文字東西,是張之洞作品《勸學篇》。
《勸學篇》主要寫了什麼?其中心思想可用書中一語概括——「中體西用」。何謂「中體西用」?張之洞在《勸學篇》闡述得比較清楚,即:在中國傳統政體政教不變的情況下,引入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強國。
具體說來,什麼是「中體」?那就是帝制儒教。堅持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堅持傳統國家核心價值觀孔子儒教。而「西用」呢?則主要指歐美「火器」,堅船利炮,先進的軍事裝備。
張之洞的《勸學篇》,為他在國內圈了大量的粉絲。其中不乏一些學術達人。比如,張之洞帳下有個幕僚名喚辜鴻銘,是個翻譯家,精通多門外語,號稱學貫中西,但卻是「中體」的堅定維護者。後來清廷被推翻後,他堅持不剪辮,以「小辮學者」著稱。
辜鴻銘喜歡辯論,可謂張之洞手下的「首席辯士」。作為能言善辯的「文化怪傑」、香帥的擁躉,辜鴻銘不遺餘力地為「中體西用」之「洞見」鼓吹,留下了不少辯論「佳話」,其中一宗甚是辛辣——
公元1898年,卸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造訪清國,南下拜會張之洞,香帥令辜鴻銘隨同出席,並令辜將他的成就——儒教經典教材《論語》英譯本送給伊藤博文。張之洞和辜鴻銘本以為,收到此禮的日本客人會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料率直的伊藤博文卻對辜鴻銘一通搶白:
「聽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於兩千多年前,卻不能行於二十世紀的今天嗎?」
喜歡辯論的辜鴻銘並不感到難堪,順勢反彈: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這段舌戰辜鴻銘引以為得意的辯論勝例。伊藤博文雖然縱橫天下,可辯才不及辜鴻銘。從形式看,的確是辜鴻銘佔據了上風。但從本質上分析,辜鴻銘的辯詞,卻是明顯的詭辯。把孔子之教與「三三得九」的算術混為一談,有典型的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儒教不是自然科學,甚至不是社會科學,除了發揮教義的作用外,充其量只是教育學的龍鱗。如何跟「三三得九」相提並論?如果說孔子的理論是永恆的,那麼堅持孔子理論兩千年的中國應該長盛不衰才是,怎麼被放棄儒教的蕞爾小國打得潰不成軍呢?!
張之洞、辜鴻銘的「學問」到底管不管用,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甲午戰爭爆發前,身為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對大清戰勝日本非常樂觀,「小日本、窮日本」是他的日本觀。為此,他曾向急於求戰的光緒皇帝提出不戰而勝之計:「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事後證明,張之洞之計,就是個笑話。
有人評價張之洞是個巧宦,勸學也不過是投機、中庸之道的左右逢源。而依我看來,張之洞的勸學更像東施效顰。因為在他之前,早有一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同名書作《勸學篇》,二人「撞書」了。
不過,卻不存在抄襲問題,而只是暴露水平問題。因為日本的這本勸學,不僅對東方國家學西方之本釐清,而且還把東方「人的近代化」說得通透。
這位日本作者,就是被譽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現行日本最高面值紙幣:一萬日元上的老人頭——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比張之洞大兩歲。出身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福澤諭吉雖是一位士人,卻不是士大夫,他一生沒任什麼官職,但這卻成為露臉的事。因為這正是他想要新士人生:獨立。
福澤諭吉的初學是漢學。他的父親便是一位不算出名的漢學家。福澤諭吉出生時,父親剛剛得到了一部名為《上諭條例》的漢籍,於是給他起名「諭吉」。福澤諭吉家學淵源,少年時除了《史記》《漢書》《戰國策》之外,曾經讀過十一遍《左傳》。但最終他對漢學卻「恩將仇報」。自青年時代開始學習「蘭學」起,他就對漢學產生了疑慮,尤其25歲時遊歷歐美之後,就成為徹底的西學者。
1885年,五十歲的福澤先於張之洞十年,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見識之深刻後者望塵莫及。
比如對民權的認識,張之洞認為萬萬使不得:「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而福澤諭吉則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人生來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沒有上下之別的。就這些人的基本權利而論,則是完全平等,毫無區別的。所謂基本權利,就是人人重視其生命、維護其財產和珍視名譽。」
還有對做官的態度,張之洞以為是青雲之志,而福澤諭吉則認為,要緊的不是依附政府,而是個人獨立:「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這是福澤諭吉《勸學篇》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國人以為,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理論家,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不是擴張,而是「獨立」二字。
福澤發表《勸學篇》時的日本雖處維新之中,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就是要給年輕人打個樣,「做獨立的榜樣」。
福澤諭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種情況猶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他認定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首先在於強民,而強民的標誌,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
福澤諭吉把東方「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歸結為孔子儒教的遺害。所謂「青雲之志」就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官場迷信,他希望日本年輕人能從這種迷惑走出,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顯然,福澤諭吉對傳統儒教是持排斥態度的。他稱儒學系東方近代化的桎梏,是「脫離實際的學問」。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能力,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單一的,它包括記憶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無用的。福澤諭吉主張日本拋棄漢學與儒教傳統,全面接受西洋文明。他說,「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頭腦裡,那麼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他眼中的近代文明和實用知識就是洋學,即西方科學。他大力提倡學習的西洋科學,與張之洞不同,其科學含義並不侷限於科技,而是涵蓋社會科學,相比數理化,福澤對法學、社會學等西學更為推崇。
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受他影響,明治政府維新過程中明確提出「和魂洋才」的標誌性口號。即日本精神、西洋才幹。這個「洋才」包括政制、法制、上層建築方方面面。
堅決不做官、做獨立榜樣的福澤諭吉將著書辦學辦報視為自己三大事業。如今有著「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日本慶應大學,就是他在1858年時創辦。現在日本發行量很大的報紙《產經新聞》,也是由他在1882年創辦的《時事新報》合併而來的。
福澤諭吉的辦學宗旨是「獨立」。慶應大學的校訓是「獨立自尊、筆比劍強」。
他的辦報方針依然是「獨立」。「獨立不羈、不偏不倚」是《時事新報》公佈於眾的辦報精神。福澤諭吉說:「凡與此精神不悖者,無論是現任政府、諸多政黨、各工商企業、各學者團體,不論對方是誰,我們都將其作為朋友相助。若是違背此精神者,亦不問誰,皆作為敵人而排斥之。」
日本維新時代,教育家、報人福澤諭吉發揮了點石成金作用,用他的書、學校和報紙,催生了一批「近飛日本」的青年精英。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而他改變的,則是水質。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九章算術翻譯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敗選都怪臉書?
一天以前,我收到一個國際情勢專家的LINE:裡面傳了一個連結 https://70news.wordpress.com/…/final-election-2016-numbers…/ 內文大致是,在普選的計票上,川普獲得了六千兩百九十萬票,而希拉蕊只有獲得六千兩百七十萬票,所以其實川普也獲勝了,這個網站的標題直接翻譯就是:【川普在選舉人團票和普選票數上都贏了,你們這些白癡不要在change.org再連署甚麼鬼提案了!】
當我收到這篇傳訊時,我當下立刻覺得,哇!這是一個扭轉大家看法的好文,沒想到其實川普的受歡迎程度比我們以為的還要高!真是打臉了那些自以為的分析師們!讓我趕快把文章分享出去!
但是等等,由於我不久之前才關心這件事情,我記得CNN和紐約時報不是這樣說的啊!於是我又再去查了一下,這才發現紐約時報和CNN目前的普選票數都還是希拉蕊領先,即使是紐時聲稱還有七百萬票沒有計算完畢(但由於這些都不是搖擺州的票數所以對選舉人團票沒有影響),但怎麼會有這個網站聲稱川普竟然徹底獲勝了呢?
於是我點進去那個網站,發現原來這個網站名為70News,但其實只是一個臉書粉絲團五百人的極端偏激的網站,但是在她的臉書粉絲團上最多分享的其實就是這則聲稱川普徹底獲勝的文章,有四十六個人分享。然後我仔細點進去這篇文章看完之後,發現他說自己是從某人的TWITTER看到的分享,然後某人又是從其他的非傳統網站上找到的資訊,於是就這麼某人來某人去之後把一則都市傳說變成了新聞,最後傳遞到台灣的我手中。(順帶一提,光是這篇文章底下的論戰就相當激烈,甚至有反對者說:【這篇文章證明了納粹算術都不好】,但誰會看完一篇文章一路到最後的留言呢?)
但這個文章傳遞的過程當中騙過了一些人,然後被當作可靠的內容引述。就跟很多內容農場在川普勝選第二天,立刻說柯林頓夫婦已經提出離婚申請,但事後被證明是一則假新聞,可是這則新聞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進入華文世界還大量的分享。(而我打賭大概看過的人裡面只有一半不到知道這是假新聞)
所以當臉書創辦人佐克伯被指控這次臉書影響大選,導致川普勝選的時候,他當然嚴詞否認說絕對不可能;而同一時間川普則是感謝社群媒體讓他這次獲得勝選。看起來,佐克伯的確是無辜的,但真的嗎?
川普不久前任命了他的首席策略長Stephen Bannon,此公是以極端白人至上主義及擁有一個名為Breitbart News的新聞網站著稱。而這個網站被多次指控刊登錯誤訊息,並且拒絕修正,讓錯誤的訊息四處流竄,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果不是這人對川普造成很大的幫助,川普為何甘冒被人稱為3K黨的指控,任用這個極端偏激人士呢?
在這裡稍稍提供兩個佐證。
你知道在選舉期間,曾經有個網站聲稱教宗支持川普擔任美國總統嗎?
你知道在選舉期間,曾經有篇文章聲稱柯林頓基金會購買了一億三千七百萬的非法武器走私進美國嗎?
這兩個新聞都是假的,但非常多人轉貼、閱讀,而且沒有太多人發現它是假的。即使後續有追查和更正文章,但點閱和轉傳率卻遠遜於最原始的那篇瞎掰文章。
話題要轉回到【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和【WIRED】雜誌的報導了。這兩篇報導很直接地說,不能怪罪臉書導致川普當選,但問題在於人們使用臉書的習慣,臉書的運算法,以及臉書對於假新聞的袖手旁觀。導致了川普的當選。
人們使用和轉貼文章的習慣,在臉書上正是如同我這個無腦鄉民一樣,一看標題覺得很震撼,內文則沒有仔細調查,就直接轉貼出去了。這正是適合川普這類候選人的模式:川普煽動很強烈的情緒波動,但卻沒有細節。對,柯林頓是個婊子,但為什麼是個婊子呢?川普沒有解釋。可是支持者一看柯林頓是個婊子就立即馬上轉貼了。
第二,臉書的演算法鼓勵同溫層,你越愛看某種偏好的文章,它就越會出現。所以你越愛看極右派,越愛看白人至上偏好的文章,就會有越多這類的文章出現在你面前。所以在你的眼前,不會有太多與你偏好不同的文章出現。這條狀況對希拉蕊和川普的支持者來說同樣產生影響,川普的支持者覺得身邊都是支持川普的人,而希拉蕊的支持者當天根本就要舉辦慶功宴了。但這樣真的符合社會現狀嗎?
第三、臉書雖然聲稱大幅調整了對於內容農場類文章的優先權,但其他的新聞網站或是連結,卻沒有對外聲稱任何的偏好或是檢查。也就是說,前面提到的川普獲得教宗支持的新聞,不會有人或是介面介入分析和檢查他的真實度,而是隨著越多人點閱和越多人轉傳,讓它的優先權越來越高,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從而在網友和使用者的心中變得更正確,更有公信力。你看了一次出現不理,一個人轉貼不理,但如果出現十次,十個人轉貼呢?出現一百次,一百個人轉貼呢?
簡單的來說,臉書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新聞訊息來源。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的數據,有44%的人把臉書當作新聞的來源。雖然佐克伯極力否認臉書是一家媒體公司,但接近一半的新聞市占率,讓它成為世界上實質最大的新聞來源平台。而這樣的平台是沒有真假判斷機制,完全寵溺使用者點閱偏好的一個系統。
所以,這兩篇文章一致的結論是,不要怪罪臉書導致川普當選,但臉書一定要針對所謂虛假新聞的判斷和分析做出努力,否則越是假新聞,越是煽動,越是同溫層,越受歡迎,這樣的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危險,它會成為極端主義的溫床和成為看待這世界的有色眼鏡。
但,臉書會改進嗎?
或者說,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說的沒有道理,不妨觀察一下你的同溫層臉書夥伴們都是怎麼看待這次美國大選的?有很多種意見嗎?還是幾乎都跟你志同道合呢?
一個志同道合的同溫層泡泡,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