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許榮哲 × 小說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徑分岔的花園:通往未來的多種可能性】 這是推薦的短篇小說,會有一點燒腦,出自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他在這部〈小徑分岔的花園〉的短篇中,用了類似於量子力學的概念,探討關於「時間」的奧秘。 而對很多作家來說,故事裡出現太多「巧合」會是一大敗筆,但在這部短篇中,這些巧合反倒成為一種特別的隱喻。 一...

  • 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8 19:00:01
    有 37 人按讚

    【小徑分岔的花園:通往未來的多種可能性】
     
    這是推薦的短篇小說,會有一點燒腦,出自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他在這部〈小徑分岔的花園〉的短篇中,用了類似於量子力學的概念,探討關於「時間」的奧秘。
    而對很多作家來說,故事裡出現太多「巧合」會是一大敗筆,但在這部短篇中,這些巧合反倒成為一種特別的隱喻。
    一起來看看這部頗有深意的文學作品吧。
    -

    小徑分岔的花園 / 博爾赫斯
     
    獻給維多利亞·奧坎波
     
    利德爾·哈特寫的《歐洲戰爭史》第二百四十二頁有段記載,說是十三個英國師(有一千四百門大炮支援)對塞爾-蒙托邦防線的進攻原定於1916年7月24日發動,後來推遲到29日上午。利德爾·哈特上尉解釋說延期的原因是滂沱大雨,當然並無出奇之處。青島大學前英語教師余准博士的證言,經過記錄、複述、由本人簽名核實,卻對這一事件提供了始料不及的說明。證言記錄缺了前兩頁。
     
    ……我掛上電話聽筒。我隨即辨出那個用德語接電話的聲音。是理查·馬登的聲音。馬登在維克托·魯納伯格的住處,這意味著我們的全部辛勞付諸東流,我們的生命也到了盡頭——但是這一點是次要的,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就是說,魯納伯格已經被捕,或者被殺。在那天日落之前,我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馬登毫不留情。說得更確切一些,他非心狠手辣不可。作為一個聽命於英國的愛爾蘭人,他有辦事不熱心甚至叛賣的嫌疑,如今有機會挖出日爾曼帝國的兩名間諜,拘捕或者打死他們,他怎麼會不抓住這個天賜良機,感激不盡呢?我上樓進了自己的房間,可笑地鎖上門,仰面躺在小鐵床上。窗外還是慣常的房頂和下午六點鐘被雲遮掩的太陽。這一天既無預感又無徵兆,成了我大劫難逃的死日,簡直難以置信。雖然我父親已經去世,雖然我小時候在海豐一個對稱的花園裡待過,難道我現在也得死去?隨後我想,所有的事情不早不晚偏偏在目前都落到我頭上了。多少年來平平靜靜,現在卻出了事;天空、陸地和海洋人數千千萬萬,真出事的時候出在我頭上……馬登那張叫人難以容忍的馬臉在我眼前浮現,驅散了我的胡思亂想。我又恨又怕(我已經騙過了理查·馬登,只等上絞刑架,承認自己害怕也無所謂了),心想那個把事情搞得一團糟、自鳴得意的武夫肯定知道我掌握秘密。準備轟擊昂克萊的英國炮隊所在地的名字。一隻鳥掠過窗外灰色的天空,我在想像中把它化為一架飛機,再把這架飛機化成許多架,在法國的天空精確地投下炸彈,摧毀了炮隊。我的嘴巴在被一顆槍彈打爛之前能喊出那個地名,讓德國那邊聽到就好了……我血肉之軀所能發的聲音太微弱了。怎麼才能讓它傳到頭頭的耳朵?那個病懨懨的討厭的人,只知道魯納伯格和我在斯塔福德郡,在柏林閉塞的辦公室裡望眼欲穿等我們的消息,沒完沒了地翻閱報紙……我得逃跑,我大聲說。我毫無必要地悄悄起來,仿佛馬登已經在窺探我。我不由自主地檢查一下口袋裡的物品,也許僅僅是為了證實自己毫無辦法。我找到的都是意料之中的東西。那只美國掛表,鎳制錶鏈和那枚四角形的硬幣,拴著魯納伯格住所鑰匙的鏈子,現在已經沒有用處但是能構成證據,一個筆記本,一封我看後決定立即銷毀但是沒有銷毀的信,假護照,一枚五先令的硬幣,兩個先令和幾個便士,一枝紅藍鉛筆,一塊手帕和裝有一顆子彈的左輪手槍。我可笑地拿起槍,在手裡掂掂,替自己壯膽。我模糊地想,槍聲可以傳得很遠。不出十分鐘,我的計畫已考慮成熟。電話號碼簿給了我一個人的名字,唯有他才能替我把情報傳出去:他住在芬頓郊區,不到半小時的火車路程。
     
    我是個怯懦的人。我現在不妨說出來,因為我已經實現了一個誰都不會說是冒險的計畫。我知道實施過程很可怕。不,我不是為德國幹的。我才不關心一個使我墮落成為間諜的野蠻的國家呢。此外,我認識一個英國人——一個謙遜的人——對我來說並不低於歌德。我同他談話的時間不到一小時,但是在那一小時中間他就像是歌德……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覺得頭頭瞧不起我這個種族的人——瞧不起在我身上彙集的無數先輩。我要向他證明一個黃種人能夠拯救他的軍隊。此外,我要逃出上尉的掌心。他隨時都可能敲我的門,叫我的名字。我悄悄地穿好衣服,對著鏡子裡的我說了再見,下了樓,打量一下靜寂的街道,出去了。火車站離此不遠,但我認為還是坐馬車妥當。理由是減少被人認出的危險;事實是在闃無一人的街上,我覺得特別顯眼,特別不安全。我記得我吩咐馬車夫不到車站入口處就停下來。我磨磨蹭蹭下了車,我要去的地點是阿什格羅夫村,但買了一張再過一站下的車票。這趟車馬上就開:八點五十分。我得趕緊,下一趟九點半開車。月臺上幾乎沒有人。我在幾個車廂看看:有幾個農民,一個服喪的婦女,一個專心致志在看塔西倫的《編年史》的青年,一個顯得很高興的士兵。列車終於開動。我認識的一個男人匆匆跑來,一直追到月臺盡頭,可是晚了一步。是理查·馬登上尉。我垂頭喪氣、忐忑不安,躲開可怕的視窗,縮在座位角落裡。我從垂頭喪氣變成自我解嘲的得意。心想我的決鬥已經開始,即使全憑僥倖搶先了四十分鐘,躲過了對手的攻擊,我也贏得了第一個回合。我想這一小小的勝利預先展示了徹底成功。我想勝利不能算小,如果沒有火車時刻表給我寶貴的搶先一著,我早就給關進監獄或者給打死了。我不無詭辯地想,我怯懦的順利證明我能完成冒險事業。我從怯懦中汲取了在關鍵時刻沒有拋棄我的力量。我預料人們越來越屈從於窮凶極惡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全是清一色的武夫和強盜了;我要奉勸他們的是:做窮凶極惡的事情的人應當假想那件事情已經完成,應當把將來當成過去那樣無法挽回。我就是那樣做的,我把自己當成已經死去的人,冷眼觀看那一天,也許是最後一天的逝去和夜晚的降臨。列車在兩旁的梣樹中徐徐行駛。在荒涼得像是曠野的地方停下。沒有人報站名。是阿什格羅夫嗎?我問月臺上幾個小孩。阿什格羅夫,他們回答說。我便下了車。
     
    月臺上有一盞燈光照明,但是小孩們的臉在陰影中。有一個小孩問我:您是不是要去斯蒂芬·亞伯特博士家?另一個小孩也不等我回答,說道:他家離這兒很遠,不過您走左邊那條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不會找不到的。我給了他們一枚錢幣(我身上最後的一枚),下了幾級石階,走上那條僻靜的路。路緩緩下坡。是一條泥土路,兩旁都是樹,枝丫在上空相接,低而圓的月亮仿佛在陪伴我走。
     
    有一陣子我想理查·馬登用某種辦法已經瞭解到我鋌而走險的計畫。但我立即又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小孩叫我老是往左拐,使我想起那就是找到某些迷宮的中心院子的慣常做法。我對迷宮有所瞭解:我不愧是彭㝡的曾孫,彭㝡是雲南總督,他辭去了高官厚祿,一心想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建造一個誰都走不出來的迷宮。他在這些龐雜的工作上花了十三年工夫,但是一個外來的人刺殺了他,他的小說像部天書,他的迷宮也無人發現。我在英國的樹下思索著那個失落的迷宮:我想像它在一個秘密的山峰上原封未動,被稻田埋沒或者淹在水下,我想像它廣闊無比,不僅是一些八角涼亭和通幽曲徑,而是由河川、省份和王國組成……我想像出一個由迷宮組成的迷宮,一個錯綜複雜、生生不息的迷宮,包羅過去和將來,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牽涉到別的星球。我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想像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處境。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模糊而生機勃勃的田野、月亮、傍晚的時光,以及輕鬆的下坡路,這一切使我百感叢生。傍晚顯得親切、無限。道路繼續下傾,在模糊的草地裡岔開兩支。一陣清悅的樂聲抑揚頓挫,隨風飄蕩,或近或遠,穿透葉叢和距離。我心想,一個人可以成為別人的仇敵,成為別人一個時期的仇敵,但不能成為一個地區、螢火蟲、字句、花園、水流和風的仇敵。我這麼想著,來到一扇生銹的大鐵門前。從欄杆裡,可以望見一條林陰道和一座涼亭似的建築。我突然明白了兩件事,第一件微不足道,第二件難以置信;樂聲來自涼亭,是中國音樂。正因為如此,我並不用心傾聽就全盤接受了。我不記得門上是不是有鈴,還是我擊掌叫門。像火花迸濺似的樂聲沒有停止。
     
    然而,一盞燈籠從深處房屋出來,逐漸走近:一盞月白色的鼓形燈籠,有時被樹幹擋住。提燈籠的是個高個子。由於光線耀眼,我看不清他的臉。他打開鐵門,慢條斯理地用中文對我說:「看來彭熙情意眷眷,不讓我寂寞。您准也是想參觀花園吧?」
     
    我聽出他說的是我們一個領事的姓名,我莫名其妙地接著說:「花園?」
    「小徑分岔的花園。」
    我心潮起伏,難以理解地肯定說:「那是我曾祖彭㝡的花園。」
    「您的曾祖?您德高望重的曾祖?請進,請進。」
     
    潮濕的小徑彎彎曲曲,同我兒時的記憶一樣。我們來到一間藏著東方和西方書籍的書房。我認出幾卷用黃絹裝訂的手抄本,那是從未付印的明朝第三個皇帝下詔編纂的《永樂大典》的逸卷。留聲機上的唱片還在旋轉,旁邊有一隻青銅鳳凰。我記得有一隻紅瓷花瓶,還有一隻早幾百年的藍瓷,那是我們的工匠模仿波斯陶器工人的作品……斯蒂芬·亞伯特微笑著打量著我。我剛才說過,他身材很高,輪廓分明,灰眼睛,灰鬍子。他的神情有點像神甫,又有點像水手;後來他告訴我,「在想當漢學家之前」,他在天津當過傳教士。
     
    我們落了座;我坐在一張低矮的長沙發上,他背朝著視窗和一個落地圓座鐘。我估計一小時之內追捕我的理查·馬登到不了這裡。我的不可挽回的決定可以等待。
     
    「彭㝡的一生真令人驚異,」斯蒂芬·亞伯特說。「他當上家鄉省份的總督,精通天文、星占、經典詮估、棋藝,又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拋棄了這一切,去寫書、蓋迷宮。他拋棄了炙手可熱的官爵地位、嬌妻美妾、盛席瓊筵,甚至拋棄了治學,在明虛齋閉戶不出十三年。他死後,繼承人只找到一些雜亂無章的手稿。您也許知道,他家裡的人要把手稿燒掉;但是遺囑執行人——一個道士或和尚——堅持要刊行。」
    「彭㝡的後人,」我插嘴說,「至今還在責怪那個道士。刊行是毫無道理的。那本書是一堆自相矛盾的草稿的彙編。我看過一次:主人公在第三回裡死了,第四回裡又活了過來。至於彭㝡的另一項工作,那座迷宮……」
    「那就是迷宮,」他指著一個高高的漆櫃說。
    「一個象牙雕刻的迷宮!」我失聲喊道。「一座微雕迷宮……」
    「一座象徵的迷宮,」他糾正我說。「一座時間的無形迷宮。我這個英國蠻子有幸悟出了明顯的奧秘。經過一百多年之後,細節已無從查考,但不難猜測當時的情景。彭㝡有一次說:我引退後要寫一部小說。另一次說:我引退後要蓋一座迷宮。人們都以為是兩件事;誰都沒有想到書和迷宮是一件東西。明虛齋固然建在一個可以說是相當錯綜的花園的中央;這一事實使人們聯想起一座實實在在的迷宮。彭㝡死了;在他廣闊的地產中間,誰都沒有找到迷宮。兩個情況使我直截了當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是關於彭㝡打算蓋一座絕對無邊無際的迷宮的奇怪的傳說。二是我找到的一封信的片斷。」
     
    亞伯特站起來。他打開那個已經泛黑的金色櫃子,背朝著我有幾秒鐘之久。他轉身時手裡拿著一張有方格的薄紙,原先的大紅已經退成粉紅色。彭㝡一手好字名不虛傳。我熱切然而不甚了了地看著我一個先輩用蠅頭小楷寫的字:我將小徑分岔的花園留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我默默把那張紙還給亞伯特。他接著說:「在發現這封信之前,我曾自問:在什麼情況下一部書才能成為無限。我認為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迴圈不已、周而復始。書的最後一頁要和第一頁雷同,才有可能沒完沒了地連續下去。我還想起一千零一夜正中間的那一夜,山魯佐德王后(由於抄寫員神秘的疏忽)開始一字不差地敘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這一來有可能又回到她講述的那一夜,從而變得無休無止。我又想到口頭文學作品,父子口授,代代相傳,每一個新的說書人加上新的章回或者虔敬地修改先輩的章節。我潛心琢磨這些假設;但是同彭㝡自相矛盾的章回怎麼也對不上號。正在我困惑的時候,牛津給我寄來您見到的手稿。很自然,我注意到這句話:我將小徑分岔的花園留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我幾乎當場就恍然大悟;小徑分岔的花園就是那部雜亂無章的小說;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這句話向我揭示的形象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岔。我把那部作品再流覽一遍,證實了這一理論。在所有的虛構小說中,每逢一個人面臨幾個不同的選擇時,總是選擇一種可能,排除其他;在彭㝡的錯綜複雜的小說中,主人公卻選擇了所有的可能性。這一來,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後世,許多不同的時間,衍生不已,枝葉紛披。小說的矛盾就由此而起。比如說,方君有個秘密;一個陌生人找上門來;方君決心殺掉他。很自然,有幾個可能的結局:方君可能殺死不速之客,可能被他殺死,兩人可能都安然無恙,也可能都死,等等。在彭㝡的作品裡,各種結局都有;每一種結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點。有時候,迷宮的小徑匯合了:比如說,您來到這裡,但是某一個可能的過去,您是我的敵人,在另一個過去的時期,您又是我的朋友。如果您能忍受我糟糕透頂的發音,咱們不妨念幾頁。」
     
    在明快的燈光下,他的臉龐無疑是一張老人的臉,但有某種堅定不移的、甚至是不朽的神情。他緩慢而精確地朗讀同一章的兩種寫法。其一,一支軍隊翻越荒山投入戰鬥;困苦萬狀的山地行軍使他們不惜生命,因而輕而易舉地打了勝仗;其二,同一支軍隊穿過一座正在歡宴的宮殿,興高采烈的戰鬥像是宴會的繼續,他們也奪得了勝利。我帶著崇敬的心情聽著這些古老的故事,更使我驚異的是想出故事的人是我的祖先,為我把故事恢復原狀的是一個遙遠帝國的人,時間在一場孤注一擲的冒險過程之中,地點是一個西方島國。我還記得最後的語句,像神秘的戒律一樣在每種寫法中加以重複:英雄們就這樣戰鬥,可敬的心胸無畏無懼,手中的銅劍凌厲無比,只求殺死對手或者沙場捐軀。
     
    從那一刻開始,我覺得周圍和我身體深處有一種看不見的、不可觸摸的躁動。不是那些分道揚鑣的、並行不悖的、最終匯合的軍隊的躁動,而是一種更難掌握、更隱秘的、已由那些軍隊預先展示的激動。斯蒂芬·亞伯特接著說:「我不信您顯赫的祖先會徒勞無益地玩弄不同的寫法。我認為他不可能把十三年光陰用於無休無止的修辭實驗。在您的國家,小說是次要的文學體裁;那時候被認為不登大雅。彭㝡是個天才的小說家,但也是一個文學家,他絕不會認為自己只是個寫小說的。和他同時代的人公認他對玄學和神秘主義的偏愛,他的一生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哲學探討佔據他小說的許多篇幅。我知道,深不可測的時間問題是他最關心、最專注的問題。可是《花園》手稿中唯獨沒有出現這個問題。甚至連『時間』這個詞都沒有用過。您對這種故意迴避怎麼解釋呢?」
     
    我提出幾種看法;都不足以解答。我們爭論不休;斯蒂芬·亞伯特最後說:「設一個謎底是『棋』的謎語時,謎面唯一不准用的字是什麼?」我想一會兒後說:「『棋』字。」
     
    「一點不錯,」亞伯特說。「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個龐大的謎語,或者是寓言故事,謎底是時間;這一隱秘的原因不允許手稿中出現『時間』這個詞。自始至終刪掉一個詞,採用笨拙的隱喻、明顯的迂迴,也許是挑明謎語的最好辦法。彭㝡在他孜孜不倦創作的小說裡,每有轉折就用迂迴的手法。我核對了幾百頁手稿,勘正了抄寫員的疏漏錯誤,猜出雜亂的用意,恢復、或者我認為恢復了原來的順序,翻譯了整個作品;但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用過『時間』這個詞。顯而易見,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彭㝡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絕非虛假的形象。您的祖先和牛頓、叔本華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時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他認為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目前這個時刻,偶然的機會使您光臨舍間;在另一個時刻,您穿過花園,發現我已死去;再在另一個時刻,我說著目前所說的話,不過我是個錯誤,是個幽靈。」
    「在所有的時刻,」我微微一震說,「我始終感謝並且欽佩你重新創造了彭㝡的花園。」
    「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刻,」他一笑說。「因為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我可以成為您的敵人。」
     
    我又感到剛才說過的躁動。我覺得房屋四周潮濕的花園充斥著無數看不見的人。那些人是亞伯特和我,隱蔽在時間的其他維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我再抬起眼睛時,那層夢魘似的薄霧消散了。黃黑二色的花園裡只有一個人,但是那個人像塑像似的強大,在小徑上走來,他就是理查·馬登上尉。
    「將來已經是眼前的事實,」我說。「不過我是您的朋友。我能再看看那封信嗎?」
     
    亞伯特站起身。他身材高大,打開了那個高高櫃子的抽屜;有幾秒鐘工夫,他背朝著我。我已經握好手槍。我特別小心地扣下扳機:亞伯特當即倒了下去,哼都沒有哼一聲。我肯定他是立刻喪命的,是猝死。
    其餘的事情微不足道,仿佛一場夢。馬登闖了進來,逮捕了我。我被判絞刑。我很糟糕地取得了勝利:我把那個應該攻擊的城市的保密名字通知了柏林。昨天他們進行轟炸;我是在報上看到的。報上還有一條消息說著名漢學家斯蒂芬·亞伯特被一個名叫余准的陌生人暗殺身死,暗殺動機不明,給英國出了一個謎。柏林的頭頭破了這個謎。他知道在戰火紛飛的時候我難以通報那個叫亞伯特的城市的名稱,除了殺掉一個叫那名字的人之外,找不出別的辦法。他不知道(誰都不可能知道)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

  • 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3 22:52:50
    有 145 人按讚


    注意:文章內容提及食人,但食人太過恐怖,黑白相都頂唔順,故以圖畫代替

    中國基因先天不足,物競天擇香港必勝

    香港自有文化,與中國文化距離極遠。世人慣以中西合壁形容香港,可謂過時。香港民族擁有共同信仰,與缺乏靈性之中國人早已分流,未來立足東亞,亦必拋棄空洞無物之中國包袱,堂堂正正,以香港人之獨有文化為宗。自由即獨立,有愛即民族,即使未有一神宗教為基,民族之存在,已經足以自證神聖。

    華夏食人,德性淪喪

    儒家文化提倡之仁德,始終停留於空談,從未於現世實行。共產主義可以於中國落地生根,所反映嘅就係中國人本身就無惡不作,樂於擁護殺人暴政。暴君降世,從來唔係一人之責任,事關領袖從來都係集體意志嘅呈現——殺人食人之暴行若然只得少量黨羽依附,缺乏廣大無產階級全力支持,長久統治亦絕非易事。所以,要了解今日大多數中國人之喪心病狂,大家必須從中國之失德文化之中尋找線索,追蹤源頭。

    中國自古即有食人之事,並非中共建國後方有,亦非戰爭時期獨有。根據《封神演義》,商國紂王曾殺姬昌之長子伯邑考,製成餡餅,迫令挑戰自己權位之姬昌食用,以試探姬昌之忠誠,而姬昌亦果然照食無誤。紂王所言,「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證明中國人向來隨意挑戰人性底線,群體道德下限亦確實超乎尋常,而後來以周代商之開國者姬昌,亦絕非有德之人。傳說從來取材自生活,為後人於十六世紀中國明朝時期所創作,中國人食人習俗之流行,可想而知。

    周室衰亡之後,食人之事未有間斷。齊國桓公稱霸一方,亦曾食人,根據《韓非子》,「昔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引得尚有人性之輔臣管仲批評:「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反映烹子求榮之事,於中國人而言實在未嘗不可。而《墨子》之中,「越之東有駭沐之國,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亦有合理原因。後來,中原列國並立,各國為求擴張領土,不擇手段,戰爭成為常態之後,相食之事更加頻繁見於史書。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將白起圍攻趙軍於長平,戰爭曠日費時,結果「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即知。由此可知,食人原因眾多,有說源自巫道獻祭文化,有說有關幼子繼承之權,如此行為從來不絕於黃河長江流域民間。

    食人文化與部分原始宗教有關,故此以後世之尺寸,量度人類文化尚未發展至食人萬萬不可之世,未免不當。然而,深知食人之恐怖,故意以食人突顯自身之天不怕地不怕以樹立權威,則屬富有中國特色之事,理應苛責。劉邦以漢代秦,得天下之後,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一國之君可以將曾經與自己出生入死嘅兄弟剁成肉醬分食,事態本已荒謬,但更荒謬嘅係,何以在席諸侯皆可目睹各人咬合咀嚼,最後相安無事?究其原因,就係食人之事其實甚為普及,好易為中國人所接受。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人相食之場面,泗水亭長劉邦當然見慣不怪。

    漢國開國功臣集團所作所為,絕對代表得到當時平民風俗。根據宮崎市定《中國史》分析,劉邦出身中等農民之家,出生地位於當時華中華北交界處,而同佢共同起事嘅蕭何、陳平、曹參等人,性格傾向都係受同一文化影響。以此為基,對照集團中之孤獨者韓國貴族張良,後人唔難想像到佢之所以一直因為自身為外地人而缺乏融入功臣集團之自信,更於天下統一之後即自行引退,大概就係因為知道大家品德有別,一於走為上著。果然,劉邦並非善類,與舊日戰友之間未有建立真感情,所以到後來出現利益衝突,殺死朋友,分食肉醬,亦唔見得有幾難落手。要適生於中國,必須敢於殘害他人,劉邦喺呢個群體裡面成為最成功嘅民意代表,原因昭然若揭。

    漢有劉邦,明有朱元璋,食人族長一脈相承,女真族人民風純樸,絕對難以相比。華北曾經長年流傳之「紅蠅驅散」傳說,正係影射洪武食人,而朱元璋起義軍殺人食人之事,亦見於日韓之史書。食人傳統,直至戰亂平息之時仍然得以保留,明成祖朱棣之孫朱有熺,即以食用妙齡少女聞名。後來權宦劉瑾失勢,處決之後,百姓爭相分食屍體洩憤兼充飢之事,亦有流傳。而所謂名醫李時珍撰寫之《本草綱目》,其中亦有介紹人肉療效一部分,「舉凡毛髮、指甲、牙齒、屎尿、唾液、乳汁、眼淚、汗水、人骨、胞衣、體垢、月水、陰莖、人膽、結石……無一不可入藥」,可謂閱之膽寒。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軍置大鍋於市中,與幾百下屬一同享用人肉部隊鍋,其中佳餚正係活活煮死嘅朱氏皇室成員福王朱常洵。食人食出新意,大眾又毫無異議,人心難測至此,野史正史,已非關鍵。

    中國文學界奉魯迅為名家,非因蘇聯中共合力造神而致,而係因為佢確實係文壇嘅毛澤東,深得中國人心。寫得出人血饅頭情節,全因中國社會的確以食人為尚,引人共鳴,而魯迅滿身血污,即使深受挫傷,亦無法逃出嗜血文化。劉仲敬形容中國為「內捲化社會」,認為中國文化無藥可救,中共勢必倒台,而中國人亦將落入自相殘殺之窮途末路,而我則認為中國人應該正名為「現代華夏食人族」,言明正身——所有繼續支持現今中國繼續奴役平民嘅人,都係魯迅化身,無論如何都難以辭去幫兇之罪名,差嘅只係食人數量多寡。中國歷史從來都係為粉飾太平而撰寫,食人竟然可以如此有恃無恐載於史書,不加刪改,反映嘅豈非每任統治者都認為道出真相,非但唔會影響自身名聲,更會有助於證明威勢?更加恐怖嘅係,隨意食人合乎社會人情,代表嘅係對現代華夏食人族而言,食人都有灰色空間。

    共產中國,變本加厲

    劉朱之後,暴君青出於藍,二十世紀之毛澤東,就係繼續上述中國社會食人文化嘅表率人物。正如管仲所言,「人之情莫不愛其子」,連家庭都可以放棄,輕視友誼,不守信用,變節出賣,又有何不可?愛,乃係人性本能,互愛互助而形成小共同體,乃係人類文明之本,但如此發展順序,早已經絕跡於中國。社會文化推崇失德之人,失德之人佔據高位,形成君主獨裁及衰亂周期,正係中國文化之本質。當環境已經徹底污染,中國人擁有自然生成之情感,「莫不愛其子」,反而不利競爭,所以,中國人就演化出自私自利之社會基因,而如此演化結果,就成為共產主義嘅溫床。

    共產主義要成功,就要解除人與人之間之信任,化整為零。若然社會有共同信仰,共產主義之解構病毒就會暴露毒性,無處容身。歐洲社會之基督信仰同民族建構,正係對抗共產主義嘅武器。蘇聯解體,表面上係因為經濟衰退而不敵美國,但事實上係因為經濟與社會信任直接相關,最後政治體制破壞社會產能。中國經濟之所以尚未完全停擺,並唔係因為國力比蘇聯強,而係因為中國社會文化本來就易於接軌共產主義。

    二十世紀初,滿清政權倒台,曾受滿清管治嘅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世界秩序已經降臨東亞。中國人去歐美日俄留學取經,見盡各種政治思想,提倡聯省自治者亦不乏人,但最後國共兩黨都選擇引入蘇聯共產主義,足證中國人私心之重。國共兩黨以愛國為名,虛構出大中華思想,亦即中華民族主義,為蘇聯無產革級革命加上糖衣包裝,政界大多數掌權者,都只係一心發展自己家族力量,安插自己親信圖利,如何可以令世界變得更好之想法,一直未有成為主流。國民黨拒絕地方獨立勢力,蔣介石得蘇聯軍事援助,四處攘內征伐,反映佢貪戀滿清版圖,只想肅清割據軍閥,確立自己位置。國民黨成為蘇聯代理人,以為可以從中取利,結果蘇聯喺二戰之後轉移扶植根正苗紅嘅共產黨,國民黨隨即成為廢物,只可以敗走台灣。

    共產黨之所以贏得天下,原因極為簡單,就係佢地對中國人之醜惡極為理解,對蘇聯而言,更有利用價值。世界一分為二,一邊係資本主義秩序,另一邊係共產主義秩序,前者以自由主義為推動力,後者則以無下限解構主義為破壞力。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新教倫理流向歐洲,加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巧妙結合,驅使大眾入世制慾,最終推動歐洲經濟急速發展。同時,宗教亦具有凝聚人心之功用,歐洲人難以接受無神論,亦自幼就有教會教誨護體,因而普遍道德觀念底線可保。如此富裕社會與社會共同體,正係共產主義寄生繁殖之豐收糧倉。有人口,方可奴役,有器官,方可活摘,食人賺錢,可謂一石二鳥。

    列寧黨人白手興家,創黨資源來自搶劫貴族富人。中共黨內流氓雲集,模仿歐洲社會失敗者之發達手段亦駕輕就熟。西方及日本商人協助滿清及中華民國治下商人振興之經濟成果,因而由中共一手收割,日軍投降後留低嘅武備,亦令中共軍火變得充足。加上善用中國人品德低下之利而大量用諜,中共最終贏得中國政權,而毛澤東亦正式登基成為食人族長,紅地毯之紅,盡皆人血。其後,中共全力搜刮民間脂膏,地主之家十室九空,演至大躍進時期,寄生者財富集中,空前肥大,而一般人則三餐不繼,瘦骨嶙峋。三年大饑荒,死亡人口數以千萬計,隨處都係屍體,食人文化又再變得蓬勃——根據楊繼繩《墓碑》所引,家庭之內,十四、五歲嘅女仔,連「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都懶得,直接殺死細自己十年嘅細佬,煮咗黎食。而且,人食人如此恐怖之事,絕對唔係個別現象,「其面積之廣,數量之多,時間之長,實屬世人罕見」。共產中國,按照管仲之語而活,必然無法適生,對中國人而言,迫害自己家人朋友,批鬥獨當一面嘅有能之士,都係迫不得已。

    身無長物,擁抱共產

    中國人社會缺乏互信,人人各懷鬼胎,自掃門前雪,社會共同體關係如履薄冰。反觀香港民族,不但從未淪落到要擔心同胞會殺害自己嘅境地,更具有寧死不屈之民族氣節,以及齊上齊落之堅定信念。香港人相信,自己受到不公對待,同胞會討回公道,亦相信自己衝到最前,同胞會銘記在心,如此情感扣連,如此患難與共,已經達到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嘅高度。

    中華民族概念野心過大,係近因。中國以中華民族包攬諸多民族,又以共產主義操控人心,最終報應,就係解體。多民族主義會消解難得形成嘅一切小共同體,寄生主義會榨乾難得滋生嘅改革開放成果,驚人而又合情合理嘅係,兩種情況目前正喺中國發生。社會主義重視民主,主張修正資本主義,理想中嘅局面係階級共生,同一國家內嘅富人窮人可以共榮,合力建構社會未來,即使最差情況都只係先鋒黨走火入魔,形成大多數人暴政,絕對唔會釀成文革如此級數之人道災難。共產主義強調仇恨,每逢察覺社會出現人性光輝就急於毀滅,然後推崇失德之人,失德之人缺乏動員群眾之自然魅力,結果只有思想控制一途可走。階級之間,必須鬥到魚死網破,推倒重來,全因共產黨人無法加入小共同體,亦無法從中獲得保護或任何紅利。共產黨人長期陷於恐懼,長期唔相信他人,成長之後只有兩種角色可以選擇,一係某領域精英而非貴族,二係依附某領域精英嘅小人,同中國人社會之君主士大夫關係不謀而合。

    所謂貴族,初代不過凡人,但凡人透過自身努力,擺脫階級限制,最終就可以成為貴族。每日精進,時刻自省,堅定志向,實踐所學,誓死捍衛身邊所有人,就係貴族要承擔嘅義務。檢視所謂中國歷史中嘅帝皇將相,或中國人所崇拜嘅英雄好漢,具備如此特質者可謂寥寥可數。項羽戰力高強,天生威風,恥於暗算劉邦,到最後寧願接受失敗,亦唔願意歸去江東,就係因為佢知道顏面無存,退縮之後,就係懦夫,但中國人傾向欣賞劉邦之狡滑,更視之為機智,奢望成為另一個劉邦者大有人在。陳炯明認為城鄉鎮地方自治方為立國之本,救中國必先鞏固小共同體,睇穿孫中山政治理論之根基浮淺,但中國歷史,甚少提及如此具有遠見之前人。反觀孫中山專權獨斷,重視名位,不惜生靈塗炭都要發動多次戰爭以達致中央集權,反而贏得後人為佢隱惡揚善,如此發展,亦正符合中國社會顛倒是非黑白之文化。

    中國人深信有國方會有家,疏習世界歷史,已經忘記咗世界各地嘅人類文明演化史。家庭為社會之本,大小家庭共同居住營生,不論形式為搜集、漁獵抑或農耕,都會形成聚落,其後聚落逐漸變成大聚落,就係自然而然嘅結果。距今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一帶所出現嘅獨立小國,正係以農耕為主而具有城郭為防嘅小型都市國家,而呢啲由一戶一戶人家合併而形成嘅小國,其實就係由姓氏制度結合而成嘅社會共同體。當時,擁有市民權嘅士都非常重視小國之內嘅農產,自然亦樂意關心政治,武裝護城——參與國政,履任官職,就係士嘅權利與義務。士嘅角色,並非新移民或戰爭降民可及,其實已經同貴族相距不遠。

    士之精神,延續至春秋戰國,孔子重視所謂禮樂,亦係士之代表。而禮崩樂壞之體現,就在於國家之間篡弒頻仍,擁有武力之人戰勝代表傳統之人而稱王——本國道統失去神聖,傳承中斷,國家領袖亦無力鼓動身邊人重振家聲,最後宗教神話已經無助於解釋主權來源,武力就成為一切,唯物史觀果然警世。中國人之精神世界萎縮,源於春秋諸侯貴族輕易放棄道統;輕易放棄,源於道統本身輕如鴻毛,貴族不成貴族;而貴族之所以不成貴族,就係源如祖先之精神世界虛弱無力,無法將人類最寶貴之精進特質代代相傳,形成系統及文化。生態環境一但受損,復原就需要時間,唔去思考如何善用一地狀態而只知不停消耗地力,往後復耕就必定更加艱難。少數心性善良嘅中國人正正就係處於如此困局之中,生而為良種,但終其一生無法自拔,而無數民族入主中原都無法適生,亦係因為雙方對人性理解之差距太大,無法調和。家人之間,都會隨時煮咗自己填飽個肚,家族榮譽,又點會係佢地誓死捍衛之物?

    若然中國文化確實存在,落戶黃河流域之農耕聚落,相信就係中國人之祖先,而中國社會基因異常之遠因亦告水落石出。人類得以存活至今,全賴演化出同理心,故此人皆有同理心,對現代人而言,可謂不證自明。然而,中國人祖先大概係世界上嘅少數例外,因為佢地嘅社會基因之中,未有保留利他精神。人必先相愛,方可推恩至萬物,社會共同體要形成,同理心可謂不可或缺。日本人認為神社巫女一職,其人必須善待他人,因為只有善待他人方會懷有敬神之心,正反映日本文化之中,人性與神性關係密切。信仰係社會集體意志之呈現,宗教即由個體形成之共同體之信念,換言之,中國人祖先之缺乏人性,正係中國無神論之源頭。而中國人只靠殘害環境以自利之農耕方式,以及中國人認為天子可以操控自然之世界觀,亦為上述理論之佐證。

    精進自身,基因突變

    生物學定義之基因會隨時而變,社會基因亦然。無可否認,香港人深受中國社會思想影響,缺乏可以自豪之道統,但香港人決心離開中國,就等於將佢地嘅後代帶咗去更安全嘅環境,於是香港人就一代比一代更聰明,更強大,更接近人類本性。植物種子散落於不同土壤,自然會生長出不同形態,香港人之優秀,道理亦同。

    香港係適生之地,人類回歸本性,顯現人性光輝,善待家人親友,絕對唔會如同中國人一樣,變成引狼入室,招惹附近村人飛擒大咬,裂身而食。留喺中國,待人以誠,只會淪為他人充飢肉品。英治香港,平民日夜拼搏,必有回報,獅子山精神即向上流動之象徵,而流動路徑只因人身安全與私有產權得以保障。如此社會,早為普遍西方模式,移民從中國逃難南下香港,空氣流通,如魚得水,自然豁然開朗,復見真誠。人類應有善性,於香港人身上發光發熱,平民由基層變成中產之經濟起飛歷史,正係為自身及家人精進之成果。

    香港家長全心全意養育仔女成材,樂於見到子女出人頭地,比自己行得更遠,並唔係為咗養兒防老,而係希望小朋友可以傳承自己曾經艱苦奮鬥嘅精神。艱苦奮鬥,係廿一世紀嘅人類,同二百五十萬年前嘅人類,所共同擁有嘅記憶,差別只係前者可能委身於辦公室或街頭巷尾,而後者則係忙於對抗惡劣天氣與猛獸襲擊。香港人一步一腳印,由遺民難民蛻變成為人民公民,就係因為大家一直堅持向前,希望同自己嘅小共同體過理想中嘅生活,而捍衛自己最重視嘅身邊人,即使最終未能流芳百世,震驚全球,都堪稱不枉此生。

    香港喺世界上非常渺小,一家幾口喺七十億人之中更加渺小,但家庭同時亦可以係一切,香港同時亦可以係全個世界。世界之大小,唔在於平方公里,而係在於心之所屬。環遊世界,踏遍極地雨林,兜兜轉轉,香港人都係會心繫香港,正係因為香港消失,香港人嘅世界亦會隨之而消失。張愛玲嘅世界,係上海,係張家,但因為共同體無法成形,民族趕唔上時勢而早夭,小說成為佢寄情之載體,所以佢嘅小說,就係佢嘅所有,離開租界之後嘅美國生活,不過行屍走肉。沈旭暉生而為香港人,偏偏樂於以世界公民自居,強調國際視野,甚至積極提出各種顯得精明靈活之主張,其實都係用情未到深處,因而顯得遲鈍之表現。香港人比張愛玲同沈旭暉都要好彩,因為我地可以成為民族,可以擁有同喜同悲嘅同胞,相信未來會有希望。確認大家心意,相信民族之內無分你我,我地就已經有永不放棄嘅理由,亦自然毋須再自困於「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之類過氣比喻——所謂芝草無根,不過係因為有啲生物具有靈根,並唔係天良盡喪之人肉眼可見。

    先烈遺愛,民族榜樣

    萬物有靈,人性本善,自幼即窺見人性光輝者,成長之後自然具有能力佈施行善。相反,中國人猜忌成性,無法取信於人,自然亦需要相當時間至有可能重歸正道,而中國解體之後裂地而成之自由土壤,即為再生前提。香港自一八四二年起,得享英人庇護,遠離中國食人文化,人性經一百七十年之順其自然自由發展,已經大異於中國人。故此,家庭有愛,手足有愛,同胞彼此心意互通,不離不棄——既以共同信仰為基,建構之社會共同體自然亦堅不可摧。

    未來香港,尊重宗教多元必為立國基礎信念,只要教義導人向善,自然應該獲得傳播自由。然而,真正屬於香港人嘅共同信仰,必當自同胞互愛之中產生,由人性光輝之中產生,民族後進努力嘅方向,就係繼承先賢精神,承諾發揚光大。共同信仰來自個體之精進分工,勇於奉獻,反送中抗爭一役所有死難同胞,正正就係為仍然健在嘅百萬同胞同埋千千萬萬嘅新生後代示範人性。對抗中國統治,爭取自由獨立,現代華夏食人族必定有意吞滅我地,但香港民族團結一心,拒絕分化割蓆,戰意之高昂,信念之堅定,不但撼動中國,驚醒世界,更為自身前途突破樽頸,打開空前缺口。為撥開赤色極權迷霧,揭露中國一心擾亂世界秩序之惡意,香港民族不惜代價,鮮血流盡,但歸根究底,都係為咗守護香港,而香港之所以係抗爭者嘅家園,正係因為大家所愛嘅人事景物,都存在於香港。家園失落,香港淪陷,任由食人族肆意踐踏,分而食之,就係香港民族最無法接受嘅結果。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成於香港,係百萬香港同胞共有之情。先烈陳彥霖雖家人離異,但佢生前深受朋友關愛,一心以香港為家,故此至會參與抗爭,與食人族僱傭兵短兵相接。失蹤之後,精於泳術偏竟浮屍大海,慘遭虐殺之事實擺在眼前,就係佢為香港而犧牲嘅鐵證。先烈周梓樂為人樂天,生性好動,學業有成,就讀香港科技大學,本應前途無量,但因為關心香港民族自由民主,熱心抗爭,最終喺將軍澳一多層停車場內,受食人族僱傭兵迫害而墮樓身亡,沉冤仍然待雪。痛失家中獨子,雙親白頭人送黑頭人,哀痛可以想知,但最可貴嘅係,佢地始終相信愛兒之正氣凜然,珍重愛兒之義勇無畏,清楚知道佢係為香港人而斷送大好青春。兩位後生之所以觸動同胞甚深,正係因為大家都理解佢地係為香港而死,有信念而死,因而知道痛苦之無量以及靈魂之重量。

    信仰雖無形,但想像非憑空。為國赴難者,數量累計不在少數,只有中國解體,香港獨立,與食人族劃界而治,苦難方會有終止。待主權確立,國體大定,後人必會為諸位先烈英靈立碑紀念,而保家衛國之不朽故事亦必會流傳於幼童之歌謠教科書,世代化育民族後生。人生際遇難料,禍福不明,人性光輝,未必可以隨處可見,但若然他日幼童可以從前人榜樣身上獲得心靈啟迪,喺日常生活之中耳濡目染,有朝一日,香港民族就會擁有前所未見之巨大能量,活出民族獨有之精神面貌,無懼風浪,堅定前進。共同信仰要傳世,所賴者無他,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就係每日提醒民族必須有愛之載體。

    人類無法長生不死,肉身消亡,難免令人陷入絕望虛無。然而,擁有共同信仰,信仰內之個體就有可能擺脫有限,挑戰極限,通往無限。個體精進,可以感召他人,群體精進,則可以互補不足,如是者,即使認知到個體之極限,陷於一時脆弱,亦可以因為獲得他人之無條件支持而無畏無懼,整裝待發,繼續奮鬥。精進循環生生不息,互愛分工效果加乘,共同信仰亦會日益鞏固,最終民族就會建設國體,而國體之存在,就係民族信念之集大成。民族有愛,共同信仰不假外求,靈根自植,本性高於仁義道德,香港人之主體意識,過往或者淡如無物,但喺同胞決意交出生命去守護民族之時,香港奇跡已經發生。

    https://gnimmm.com/2019/12/23/cannibal_chinese/

  • 九十九佐命引退理由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3 22:52:50
    有 142 人按讚

    注意:文章內容提及食人,但食人太過恐怖,黑白相都頂唔順,故以圖畫代替

    中國基因先天不足,物競天擇香港必勝

    香港自有文化,與中國文化距離極遠。世人慣以中西合壁形容香港,可謂過時。香港民族擁有共同信仰,與缺乏靈性之中國人早已分流,未來立足東亞,亦必拋棄空洞無物之中國包袱,堂堂正正,以香港人之獨有文化為宗。自由即獨立,有愛即民族,即使未有一神宗教為基,民族之存在,已經足以自證神聖。

    華夏食人,德性淪喪

    儒家文化提倡之仁德,始終停留於空談,從未於現世實行。共產主義可以於中國落地生根,所反映嘅就係中國人本身就無惡不作,樂於擁護殺人暴政。暴君降世,從來唔係一人之責任,事關領袖從來都係集體意志嘅呈現——殺人食人之暴行若然只得少量黨羽依附,缺乏廣大無產階級全力支持,長久統治亦絕非易事。所以,要了解今日大多數中國人之喪心病狂,大家必須從中國之失德文化之中尋找線索,追蹤源頭。

    中國自古即有食人之事,並非中共建國後方有,亦非戰爭時期獨有。根據《封神演義》,商國紂王曾殺姬昌之長子伯邑考,製成餡餅,迫令挑戰自己權位之姬昌食用,以試探姬昌之忠誠,而姬昌亦果然照食無誤。紂王所言,「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證明中國人向來隨意挑戰人性底線,群體道德下限亦確實超乎尋常,而後來以周代商之開國者姬昌,亦絕非有德之人。傳說從來取材自生活,為後人於十六世紀中國明朝時期所創作,中國人食人習俗之流行,可想而知。

    周室衰亡之後,食人之事未有間斷。齊國桓公稱霸一方,亦曾食人,根據《韓非子》,「昔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引得尚有人性之輔臣管仲批評:「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反映烹子求榮之事,於中國人而言實在未嘗不可。而《墨子》之中,「越之東有駭沐之國,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亦有合理原因。後來,中原列國並立,各國為求擴張領土,不擇手段,戰爭成為常態之後,相食之事更加頻繁見於史書。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將白起圍攻趙軍於長平,戰爭曠日費時,結果「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即知。由此可知,食人原因眾多,有說源自巫道獻祭文化,有說有關幼子繼承之權,如此行為從來不絕於黃河長江流域民間。

    食人文化與部分原始宗教有關,故此以後世之尺寸,量度人類文化尚未發展至食人萬萬不可之世,未免不當。然而,深知食人之恐怖,故意以食人突顯自身之天不怕地不怕以樹立權威,則屬富有中國特色之事,理應苛責。劉邦以漢代秦,得天下之後,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一國之君可以將曾經與自己出生入死嘅兄弟剁成肉醬分食,事態本已荒謬,但更荒謬嘅係,何以在席諸侯皆可目睹各人咬合咀嚼,最後相安無事?究其原因,就係食人之事其實甚為普及,好易為中國人所接受。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人相食之場面,泗水亭長劉邦當然見慣不怪。

    漢國開國功臣集團所作所為,絕對代表得到當時平民風俗。根據宮崎市定《中國史》分析,劉邦出身中等農民之家,出生地位於當時華中華北交界處,而同佢共同起事嘅蕭何、陳平、曹參等人,性格傾向都係受同一文化影響。以此為基,對照集團中之孤獨者韓國貴族張良,後人唔難想像到佢之所以一直因為自身為外地人而缺乏融入功臣集團之自信,更於天下統一之後即自行引退,大概就係因為知道大家品德有別,一於走為上著。果然,劉邦並非善類,與舊日戰友之間未有建立真感情,所以到後來出現利益衝突,殺死朋友,分食肉醬,亦唔見得有幾難落手。要適生於中國,必須敢於殘害他人,劉邦喺呢個群體裡面成為最成功嘅民意代表,原因昭然若揭。

    漢有劉邦,明有朱元璋,食人族長一脈相承,女真族人民風純樸,絕對難以相比。華北曾經長年流傳之「紅蠅驅散」傳說,正係影射洪武食人,而朱元璋起義軍殺人食人之事,亦見於日韓之史書。食人傳統,直至戰亂平息之時仍然得以保留,明成祖朱棣之孫朱有熺,即以食用妙齡少女聞名。後來權宦劉瑾失勢,處決之後,百姓爭相分食屍體洩憤兼充飢之事,亦有流傳。而所謂名醫李時珍撰寫之《本草綱目》,其中亦有介紹人肉療效一部分,「舉凡毛髮、指甲、牙齒、屎尿、唾液、乳汁、眼淚、汗水、人骨、胞衣、體垢、月水、陰莖、人膽、結石……無一不可入藥」,可謂閱之膽寒。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軍置大鍋於市中,與幾百下屬一同享用人肉部隊鍋,其中佳餚正係活活煮死嘅朱氏皇室成員福王朱常洵。食人食出新意,大眾又毫無異議,人心難測至此,野史正史,已非關鍵。

    中國文學界奉魯迅為名家,非因蘇聯中共合力造神而致,而係因為佢確實係文壇嘅毛澤東,深得中國人心。寫得出人血饅頭情節,全因中國社會的確以食人為尚,引人共鳴,而魯迅滿身血污,即使深受挫傷,亦無法逃出嗜血文化。劉仲敬形容中國為「內捲化社會」,認為中國文化無藥可救,中共勢必倒台,而中國人亦將落入自相殘殺之窮途末路,而我則認為中國人應該正名為「現代華夏食人族」,言明正身——所有繼續支持現今中國繼續奴役平民嘅人,都係魯迅化身,無論如何都難以辭去幫兇之罪名,差嘅只係食人數量多寡。中國歷史從來都係為粉飾太平而撰寫,食人竟然可以如此有恃無恐載於史書,不加刪改,反映嘅豈非每任統治者都認為道出真相,非但唔會影響自身名聲,更會有助於證明威勢?更加恐怖嘅係,隨意食人合乎社會人情,代表嘅係對現代華夏食人族而言,食人都有灰色空間。

    共產中國,變本加厲

    劉朱之後,暴君青出於藍,二十世紀之毛澤東,就係繼續上述中國社會食人文化嘅表率人物。正如管仲所言,「人之情莫不愛其子」,連家庭都可以放棄,輕視友誼,不守信用,變節出賣,又有何不可?愛,乃係人性本能,互愛互助而形成小共同體,乃係人類文明之本,但如此發展順序,早已經絕跡於中國。社會文化推崇失德之人,失德之人佔據高位,形成君主獨裁及衰亂周期,正係中國文化之本質。當環境已經徹底污染,中國人擁有自然生成之情感,「莫不愛其子」,反而不利競爭,所以,中國人就演化出自私自利之社會基因,而如此演化結果,就成為共產主義嘅溫床。

    共產主義要成功,就要解除人與人之間之信任,化整為零。若然社會有共同信仰,共產主義之解構病毒就會暴露毒性,無處容身。歐洲社會之基督信仰同民族建構,正係對抗共產主義嘅武器。蘇聯解體,表面上係因為經濟衰退而不敵美國,但事實上係因為經濟與社會信任直接相關,最後政治體制破壞社會產能。中國經濟之所以尚未完全停擺,並唔係因為國力比蘇聯強,而係因為中國社會文化本來就易於接軌共產主義。

    二十世紀初,滿清政權倒台,曾受滿清管治嘅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世界秩序已經降臨東亞。中國人去歐美日俄留學取經,見盡各種政治思想,提倡聯省自治者亦不乏人,但最後國共兩黨都選擇引入蘇聯共產主義,足證中國人私心之重。國共兩黨以愛國為名,虛構出大中華思想,亦即中華民族主義,為蘇聯無產革級革命加上糖衣包裝,政界大多數掌權者,都只係一心發展自己家族力量,安插自己親信圖利,如何可以令世界變得更好之想法,一直未有成為主流。國民黨拒絕地方獨立勢力,蔣介石得蘇聯軍事援助,四處攘內征伐,反映佢貪戀滿清版圖,只想肅清割據軍閥,確立自己位置。國民黨成為蘇聯代理人,以為可以從中取利,結果蘇聯喺二戰之後轉移扶植根正苗紅嘅共產黨,國民黨隨即成為廢物,只可以敗走台灣。

    共產黨之所以贏得天下,原因極為簡單,就係佢地對中國人之醜惡極為理解,對蘇聯而言,更有利用價值。世界一分為二,一邊係資本主義秩序,另一邊係共產主義秩序,前者以自由主義為推動力,後者則以無下限解構主義為破壞力。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新教倫理流向歐洲,加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巧妙結合,驅使大眾入世制慾,最終推動歐洲經濟急速發展。同時,宗教亦具有凝聚人心之功用,歐洲人難以接受無神論,亦自幼就有教會教誨護體,因而普遍道德觀念底線可保。如此富裕社會與社會共同體,正係共產主義寄生繁殖之豐收糧倉。有人口,方可奴役,有器官,方可活摘,食人賺錢,可謂一石二鳥。

    列寧黨人白手興家,創黨資源來自搶劫貴族富人。中共黨內流氓雲集,模仿歐洲社會失敗者之發達手段亦駕輕就熟。西方及日本商人協助滿清及中華民國治下商人振興之經濟成果,因而由中共一手收割,日軍投降後留低嘅武備,亦令中共軍火變得充足。加上善用中國人品德低下之利而大量用諜,中共最終贏得中國政權,而毛澤東亦正式登基成為食人族長,紅地毯之紅,盡皆人血。其後,中共全力搜刮民間脂膏,地主之家十室九空,演至大躍進時期,寄生者財富集中,空前肥大,而一般人則三餐不繼,瘦骨嶙峋。三年大饑荒,死亡人口數以千萬計,隨處都係屍體,食人文化又再變得蓬勃——根據楊繼繩《墓碑》所引,家庭之內,十四、五歲嘅女仔,連「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都懶得,直接殺死細自己十年嘅細佬,煮咗黎食。而且,人食人如此恐怖之事,絕對唔係個別現象,「其面積之廣,數量之多,時間之長,實屬世人罕見」。共產中國,按照管仲之語而活,必然無法適生,對中國人而言,迫害自己家人朋友,批鬥獨當一面嘅有能之士,都係迫不得已。

    身無長物,擁抱共產

    中國人社會缺乏互信,人人各懷鬼胎,自掃門前雪,社會共同體關係如履薄冰。反觀香港民族,不但從未淪落到要擔心同胞會殺害自己嘅境地,更具有寧死不屈之民族氣節,以及齊上齊落之堅定信念。香港人相信,自己受到不公對待,同胞會討回公道,亦相信自己衝到最前,同胞會銘記在心,如此情感扣連,如此患難與共,已經達到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嘅高度。

    中華民族概念野心過大,係近因。中國以中華民族包攬諸多民族,又以共產主義操控人心,最終報應,就係解體。多民族主義會消解難得形成嘅一切小共同體,寄生主義會榨乾難得滋生嘅改革開放成果,驚人而又合情合理嘅係,兩種情況目前正喺中國發生。社會主義重視民主,主張修正資本主義,理想中嘅局面係階級共生,同一國家內嘅富人窮人可以共榮,合力建構社會未來,即使最差情況都只係先鋒黨走火入魔,形成大多數人暴政,絕對唔會釀成文革如此級數之人道災難。共產主義強調仇恨,每逢察覺社會出現人性光輝就急於毀滅,然後推崇失德之人,失德之人缺乏動員群眾之自然魅力,結果只有思想控制一途可走。階級之間,必須鬥到魚死網破,推倒重來,全因共產黨人無法加入小共同體,亦無法從中獲得保護或任何紅利。共產黨人長期陷於恐懼,長期唔相信他人,成長之後只有兩種角色可以選擇,一係某領域精英而非貴族,二係依附某領域精英嘅小人,同中國人社會之君主士大夫關係不謀而合。

    所謂貴族,初代不過凡人,但凡人透過自身努力,擺脫階級限制,最終就可以成為貴族。每日精進,時刻自省,堅定志向,實踐所學,誓死捍衛身邊所有人,就係貴族要承擔嘅義務。檢視所謂中國歷史中嘅帝皇將相,或中國人所崇拜嘅英雄好漢,具備如此特質者可謂寥寥可數。項羽戰力高強,天生威風,恥於暗算劉邦,到最後寧願接受失敗,亦唔願意歸去江東,就係因為佢知道顏面無存,退縮之後,就係懦夫,但中國人傾向欣賞劉邦之狡滑,更視之為機智,奢望成為另一個劉邦者大有人在。陳炯明認為城鄉鎮地方自治方為立國之本,救中國必先鞏固小共同體,睇穿孫中山政治理論之根基浮淺,但中國歷史,甚少提及如此具有遠見之前人。反觀孫中山專權獨斷,重視名位,不惜生靈塗炭都要發動多次戰爭以達致中央集權,反而贏得後人為佢隱惡揚善,如此發展,亦正符合中國社會顛倒是非黑白之文化。

    中國人深信有國方會有家,疏習世界歷史,已經忘記咗世界各地嘅人類文明演化史。家庭為社會之本,大小家庭共同居住營生,不論形式為搜集、漁獵抑或農耕,都會形成聚落,其後聚落逐漸變成大聚落,就係自然而然嘅結果。距今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一帶所出現嘅獨立小國,正係以農耕為主而具有城郭為防嘅小型都市國家,而呢啲由一戶一戶人家合併而形成嘅小國,其實就係由姓氏制度結合而成嘅社會共同體。當時,擁有市民權嘅士都非常重視小國之內嘅農產,自然亦樂意關心政治,武裝護城——參與國政,履任官職,就係士嘅權利與義務。士嘅角色,並非新移民或戰爭降民可及,其實已經同貴族相距不遠。

    士之精神,延續至春秋戰國,孔子重視所謂禮樂,亦係士之代表。而禮崩樂壞之體現,就在於國家之間篡弒頻仍,擁有武力之人戰勝代表傳統之人而稱王——本國道統失去神聖,傳承中斷,國家領袖亦無力鼓動身邊人重振家聲,最後宗教神話已經無助於解釋主權來源,武力就成為一切,唯物史觀果然警世。中國人之精神世界萎縮,源於春秋諸侯貴族輕易放棄道統;輕易放棄,源於道統本身輕如鴻毛,貴族不成貴族;而貴族之所以不成貴族,就係源如祖先之精神世界虛弱無力,無法將人類最寶貴之精進特質代代相傳,形成系統及文化。生態環境一但受損,復原就需要時間,唔去思考如何善用一地狀態而只知不停消耗地力,往後復耕就必定更加艱難。少數心性善良嘅中國人正正就係處於如此困局之中,生而為良種,但終其一生無法自拔,而無數民族入主中原都無法適生,亦係因為雙方對人性理解之差距太大,無法調和。家人之間,都會隨時煮咗自己填飽個肚,家族榮譽,又點會係佢地誓死捍衛之物?

    若然中國文化確實存在,落戶黃河流域之農耕聚落,相信就係中國人之祖先,而中國社會基因異常之遠因亦告水落石出。人類得以存活至今,全賴演化出同理心,故此人皆有同理心,對現代人而言,可謂不證自明。然而,中國人祖先大概係世界上嘅少數例外,因為佢地嘅社會基因之中,未有保留利他精神。人必先相愛,方可推恩至萬物,社會共同體要形成,同理心可謂不可或缺。日本人認為神社巫女一職,其人必須善待他人,因為只有善待他人方會懷有敬神之心,正反映日本文化之中,人性與神性關係密切。信仰係社會集體意志之呈現,宗教即由個體形成之共同體之信念,換言之,中國人祖先之缺乏人性,正係中國無神論之源頭。而中國人只靠殘害環境以自利之農耕方式,以及中國人認為天子可以操控自然之世界觀,亦為上述理論之佐證。

    精進自身,基因突變

    生物學定義之基因會隨時而變,社會基因亦然。無可否認,香港人深受中國社會思想影響,缺乏可以自豪之道統,但香港人決心離開中國,就等於將佢地嘅後代帶咗去更安全嘅環境,於是香港人就一代比一代更聰明,更強大,更接近人類本性。植物種子散落於不同土壤,自然會生長出不同形態,香港人之優秀,道理亦同。

    香港係適生之地,人類回歸本性,顯現人性光輝,善待家人親友,絕對唔會如同中國人一樣,變成引狼入室,招惹附近村人飛擒大咬,裂身而食。留喺中國,待人以誠,只會淪為他人充飢肉品。英治香港,平民日夜拼搏,必有回報,獅子山精神即向上流動之象徵,而流動路徑只因人身安全與私有產權得以保障。如此社會,早為普遍西方模式,移民從中國逃難南下香港,空氣流通,如魚得水,自然豁然開朗,復見真誠。人類應有善性,於香港人身上發光發熱,平民由基層變成中產之經濟起飛歷史,正係為自身及家人精進之成果。

    香港家長全心全意養育仔女成材,樂於見到子女出人頭地,比自己行得更遠,並唔係為咗養兒防老,而係希望小朋友可以傳承自己曾經艱苦奮鬥嘅精神。艱苦奮鬥,係廿一世紀嘅人類,同二百五十萬年前嘅人類,所共同擁有嘅記憶,差別只係前者可能委身於辦公室或街頭巷尾,而後者則係忙於對抗惡劣天氣與猛獸襲擊。香港人一步一腳印,由遺民難民蛻變成為人民公民,就係因為大家一直堅持向前,希望同自己嘅小共同體過理想中嘅生活,而捍衛自己最重視嘅身邊人,即使最終未能流芳百世,震驚全球,都堪稱不枉此生。

    香港喺世界上非常渺小,一家幾口喺七十億人之中更加渺小,但家庭同時亦可以係一切,香港同時亦可以係全個世界。世界之大小,唔在於平方公里,而係在於心之所屬。環遊世界,踏遍極地雨林,兜兜轉轉,香港人都係會心繫香港,正係因為香港消失,香港人嘅世界亦會隨之而消失。張愛玲嘅世界,係上海,係張家,但因為共同體無法成形,民族趕唔上時勢而早夭,小說成為佢寄情之載體,所以佢嘅小說,就係佢嘅所有,離開租界之後嘅美國生活,不過行屍走肉。沈旭暉生而為香港人,偏偏樂於以世界公民自居,強調國際視野,甚至積極提出各種顯得精明靈活之主張,其實都係用情未到深處,因而顯得遲鈍之表現。香港人比張愛玲同沈旭暉都要好彩,因為我地可以成為民族,可以擁有同喜同悲嘅同胞,相信未來會有希望。確認大家心意,相信民族之內無分你我,我地就已經有永不放棄嘅理由,亦自然毋須再自困於「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之類過氣比喻——所謂芝草無根,不過係因為有啲生物具有靈根,並唔係天良盡喪之人肉眼可見。

    先烈遺愛,民族榜樣

    萬物有靈,人性本善,自幼即窺見人性光輝者,成長之後自然具有能力佈施行善。相反,中國人猜忌成性,無法取信於人,自然亦需要相當時間至有可能重歸正道,而中國解體之後裂地而成之自由土壤,即為再生前提。香港自一八四二年起,得享英人庇護,遠離中國食人文化,人性經一百七十年之順其自然自由發展,已經大異於中國人。故此,家庭有愛,手足有愛,同胞彼此心意互通,不離不棄——既以共同信仰為基,建構之社會共同體自然亦堅不可摧。

    未來香港,尊重宗教多元必為立國基礎信念,只要教義導人向善,自然應該獲得傳播自由。然而,真正屬於香港人嘅共同信仰,必當自同胞互愛之中產生,由人性光輝之中產生,民族後進努力嘅方向,就係繼承先賢精神,承諾發揚光大。共同信仰來自個體之精進分工,勇於奉獻,反送中抗爭一役所有死難同胞,正正就係為仍然健在嘅百萬同胞同埋千千萬萬嘅新生後代示範人性。對抗中國統治,爭取自由獨立,現代華夏食人族必定有意吞滅我地,但香港民族團結一心,拒絕分化割蓆,戰意之高昂,信念之堅定,不但撼動中國,驚醒世界,更為自身前途突破樽頸,打開空前缺口。為撥開赤色極權迷霧,揭露中國一心擾亂世界秩序之惡意,香港民族不惜代價,鮮血流盡,但歸根究底,都係為咗守護香港,而香港之所以係抗爭者嘅家園,正係因為大家所愛嘅人事景物,都存在於香港。家園失落,香港淪陷,任由食人族肆意踐踏,分而食之,就係香港民族最無法接受嘅結果。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成於香港,係百萬香港同胞共有之情。先烈陳彥霖雖家人離異,但佢生前深受朋友關愛,一心以香港為家,故此至會參與抗爭,與食人族僱傭兵短兵相接。失蹤之後,精於泳術偏竟浮屍大海,慘遭虐殺之事實擺在眼前,就係佢為香港而犧牲嘅鐵證。先烈周梓樂為人樂天,生性好動,學業有成,就讀香港科技大學,本應前途無量,但因為關心香港民族自由民主,熱心抗爭,最終喺將軍澳一多層停車場內,受食人族僱傭兵迫害而墮樓身亡,沉冤仍然待雪。痛失家中獨子,雙親白頭人送黑頭人,哀痛可以想知,但最可貴嘅係,佢地始終相信愛兒之正氣凜然,珍重愛兒之義勇無畏,清楚知道佢係為香港人而斷送大好青春。兩位後生之所以觸動同胞甚深,正係因為大家都理解佢地係為香港而死,有信念而死,因而知道痛苦之無量以及靈魂之重量。

    信仰雖無形,但想像非憑空。為國赴難者,數量累計不在少數,只有中國解體,香港獨立,與食人族劃界而治,苦難方會有終止。待主權確立,國體大定,後人必會為諸位先烈英靈立碑紀念,而保家衛國之不朽故事亦必會流傳於幼童之歌謠教科書,世代化育民族後生。人生際遇難料,禍福不明,人性光輝,未必可以隨處可見,但若然他日幼童可以從前人榜樣身上獲得心靈啟迪,喺日常生活之中耳濡目染,有朝一日,香港民族就會擁有前所未見之巨大能量,活出民族獨有之精神面貌,無懼風浪,堅定前進。共同信仰要傳世,所賴者無他,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就係每日提醒民族必須有愛之載體。

    人類無法長生不死,肉身消亡,難免令人陷入絕望虛無。然而,擁有共同信仰,信仰內之個體就有可能擺脫有限,挑戰極限,通往無限。個體精進,可以感召他人,群體精進,則可以互補不足,如是者,即使認知到個體之極限,陷於一時脆弱,亦可以因為獲得他人之無條件支持而無畏無懼,整裝待發,繼續奮鬥。精進循環生生不息,互愛分工效果加乘,共同信仰亦會日益鞏固,最終民族就會建設國體,而國體之存在,就係民族信念之集大成。民族有愛,共同信仰不假外求,靈根自植,本性高於仁義道德,香港人之主體意識,過往或者淡如無物,但喺同胞決意交出生命去守護民族之時,香港奇跡已經發生。

    https://gnimmm.com/2019/12/23/cannibal_chines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