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45的網紅黃土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參加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之「因應數位發展部成立,公、私部門資安人力建制及產業資源探討」公聽會。 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包括一些在現場因為時間限制而省略的段落。 我非資安技術本科,僅以人力和行政角度給一些建議。我今天會提很多問題,合先敘明,並非刁難。我樂見數位發展部的方向,而這些會是你們必...

  • 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7 09:56:56
    有 277 人按讚

    今日參加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之「因應數位發展部成立,公、私部門資安人力建制及產業資源探討」公聽會。

    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包括一些在現場因為時間限制而省略的段落。

    我非資安技術本科,僅以人力和行政角度給一些建議。我今天會提很多問題,合先敘明,並非刁難。我樂見數位發展部的方向,而這些會是你們必須克服的阻礙。

    先找事,再找人,然而數位發展部定位不明。10月31日,我們才從新聞報導初見數位部規劃。

    「數位發展部則將整併NCC通訊傳播產業與輔導業務、交通部郵電司、經濟部工業局部分業務、國發會資管處,另行政院資安處也將併入數位發展部,並升格為資安署。」

    11月17日立院公聽會,結論促請政府完善配套法制,這確實是重點。

    當天有立委提及數位發展部未來的職責範疇,包括國力數位治理、數位平權、城鄉數位落差。我們都知道要部會整合,但這些詞藻很難看出具體要做什麼事。

    將既有部會的既有業務做平行移動,是否會造成人力真空?且這不構成新成立一個部會的必要性。數位發展部新增業務,要做跨部協調,是否有權責問題要釐清?

    ■ 一、資安產業發展策略?

    我看到題綱寫產業政策,心想又來了。在前瞻計畫的綠能政策公聽會上,我就說過「國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不能混為一談。

    認真談資安產業政策就談產業。認真談資安政策就談資安,然後才是產業。

    總之,資安大致上分兩派。傳統派認為如果資安系統用國外開發有security issue,我沒有辦法說不是。

    例如五眼聯盟指控中國華為技術有後門,雖然還無法證明華為埋的後門在哪裡,反而五眼聯盟要求科技公司給他們開後門,這在業界都是公開的秘密。

    全球派覺得以上是bullshit,難道國家自己寫就不開後門嗎?我沒有說哪邊是對的,只是要大家想一下,這就是一個敏感的資安議題。

    如果府院高層主導資安政策,直接影響預算,近年我們最喜歡玩國家隊大台灣路線,什麼都自己做自己寫。

    也不是沒有扶植產業相對成功養活自己的案例,例如財金公司和關貿公司。但跟國際大廠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如果中國的東西都不要進來,實務上的困難就是你根本無法分辨中國開發。

    微軟設了亞洲研究院,很多code來自北京,你要不要用Windows和Office?Google也準備回到中國大陸市場,台灣如何面對?還是跟蝦皮一樣裝作沒看到?反正立法院長也分不出他買的是中資紅酒。

    如果打算找國際大廠引進solution,大廠估一估開天價怎麼辦?如果招募團隊或外包廠商開發自己想要的軟體,需求是什麼?解決啥問題?市場有多大?

    再者,公務機關有什麼資格和能力判定資安?你可以當球員,也可以當裁判。還是球員裁判都要當,規格都你開?

    如果我是行政院,我可能會想找工研院和資策會。但工研院主攻工業技術,資策會比較著重資管,有資安但相對少。

    再來我會想找國防部資通電軍。但軍方在研究開發上有足夠能量嗎?不要被國安局丟一些大內宣的案子,讓某位自稱資訊戰學者整天在外面高潮就很好了。

    我給一個具體建議,請執政黨和在野黨立委去盯行政部門,清點各部會買過的資安系統,折舊怎麼算。還有一個微薄的要求,談空泛的數位轉型之前,請把公文系統先統一。

    ■ 二、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及公、私部門資安單位部署規劃?

    最大的問題是,現有公務體系長不出資安人才。考試院幾乎要被廢掉,如何招考?誰負責考這些人?新的人進不去,進去也來不及。最好不要又變成機要空降,我已經看膩了。

    還是要從各部會抽人?誰來帶頭協調?不要跟我講政委,台灣不缺在旁邊指指點點作秀的人。除非你們成立數位發展部,目的只是擺個吉祥物。

    我要的是執行單位和執行人力,裡面長不出來就從外面挖進來。但是資安產業技術門檻高,起薪也高。夠格的民間資安人才,公家機關拿不出薪水,更沒有升遷管道。

    這些問題沒有先想好,根本沒辦法談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和部署。

    ■ 三、如何提升數位國力?

    這個問法太空泛了,我不想陪你們作文比賽,乾脆演練一次。

    假設國發會要報告這個題目,先找台經院收集資料,從零開始拼湊。主計總處有一些統計數據,但都是落後指標。

    以後各部會有資料研調需求,透過數位發展部協調,資料規格統一。前提是數位發展部要有能力去協調平行部會,我是覺得有困難。

    各部門拿法規卡來卡去,資料也很難拿,而且只要有人碰資料,就要有單位監管。

    今天A單位要做資料分析,A單位自己做資料收集。嚴格來說不符情報處理原則,應該要有對稱機構。然後如果數位發展部跟健保局算出來數據不一樣,誰來裁定?

    我們可以參考NCCC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所有交易紀錄,NCCC、VISA、MASTER各有一份,銀行就乖了。你凌晨兩點買二十萬的花,一查就發現有問題。

    總之,數位部要當裁判也可以,請專心監理。但就不能叫做發展,必須有另外的執行機關去實作。

    ■ 四、政府治理的數位轉型?

    以前有個社群叫g0v,其實他們現在還是有在活動啦,但就是很微妙,現在的g0v不太有監督政府的強烈動機。

    拿open data這一塊來說,以前的g0v想在國民黨執政找到破綻,民進黨執政就不找了,還有在參與的只做一些小專案,其他人則回去做商業案賺錢了,這也算是一種成熟的大人啦。

    我就問基礎建設和基層服務怎麼串接?現在很多縣市都有1999專線,滿便民的,但不夠數位。

    假設台北市做一套系統,成效不錯。高雄市看了覺得我也想要,就多花一筆錢做,是不是疊床架屋?如果中央跳下來做,會不會又有地方自治權責問題?

    另外,行政院內部可能也有抵抗的聲音。

    2019年6月11日,張善政院長的數位國家公投案,中選會舉行聽證會。行政院代表,科技會報執行秘書就說:

    「設立新的單位來替代原組織的推動之數位化,除疊床架屋、可能讓各組織權責模糊,也可能因為欠缺原領域特定專業考慮的敏感度而造成外行指揮內行的反效果。」

    數位部是蔡總統政見,只是張院長提的版本更高一個位階,就遭受行政部門抵抗。我不知道是府院先去打一架,還是故意要卡張善政的公投提案?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這是一個過去台灣政府不存在的組織,非常、非常、非常令人擔心過度擴權的問題。

    舉個例子,陳菊的人權委員會,有些民進黨人也受不了。這可能會碰到過去從來沒管理,一管理就越過界的大問題。

    我真心不希望看到數位部變成疊床架屋、酬庸空降,或者擺隻吉祥物在那裡的部會,請政府要做事,謝謝。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 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 在 子雲老師的導師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11 08:00:48
    有 29 人按讚

    子雲老師教擬答9

    題目:
    「民主行政」(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論者認為,政府須能回應人民需求,善盡作為主權受託者之職責。請說明民主行政之特性及如何加強官僚體系的課責。[100外特三]

    擬答:
    一、答題方向
    本題考到民主行政。學者全鍾燮其實就要出場(考到公共利益也是),加強官僚體系的課責,可以用行政責任的確保去寫,也可以有其他寫法。

    二、架構安排
    民主行政的特色(一),民主行政的精神如何加強對官僚體系的課責(二)。

    三、參考擬答
    現代民主國家行政機關組織設計的終極價值在於民主行政的實踐。所謂的民主行政是指以符合民主精神的原則和機制,強化行政官僚與變遷環境互動之社會動力經營,讓國家成為接近人民的國家,讓社會成為可以參與的社會。
    (一)全鍾燮(J.S.Jun)認為民主行政具備六項特色 :
    1.公共利益之表達:
    公共行政於日常公務推行中,強調體現民眾最大利益的責任。
    2.代表性:
    公共行政應公平、有效地讓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價值及期待,經由公務人力之廣泛代表而融合於政府的政策及計畫。
    3.開放性:
    公共行政應讓民眾由各管道來獲取他們想要之資訊。
    4.超越派閥黨團:
    公共行政不可為某一黨派,直接授益少數特定對象。
    5.嚴防專業主義對民主原則的傷害:
    防止「技術官僚新階段」對民主造成威脅與傷害。
    6.參與:
    即讓與政策相關之各群體,各階層之利益關係人。參與其中,可增加民眾的認同感及順服度。
    (二)加強對行政官僚課責之方法
    學者Gilbert提出確保行政責任之分析架構,試分述如下:
    1.內部正式途徑
    (1)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是確保行政責任最強制的方法,以我國而言,往往透過層級節制的組織設計、決策程序的法律規範、幕僚對首長的建議功能、機關之間的協調以及上級機關之監督等控制方法,達到確保行政責任之目的。
    (2)調查委員會
    當政府組織運作發生重大缺失或意外事件時,由首長聘請產官學界代表組成調查委員會,並責成專人主持督導,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讓外界充分瞭解真相,並提出適當建議,供作改進。例如我國針對飛航事故而成立之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即是。
    (3)人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體制
    我國自中央政府至各級地方政府內,均設有人事、主計、政風單位,分由中央的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法務部廉政署主管以一條鞭體制督導,並層層隸屬於各行政機關之首長,形成「雙重隸屬監督」機制,意指人事、經費、品行等管理在我國行政生態上,是為特定的組織設計,行政系統內部雙重監督較能確保責任,達到控制的目的。
    2.內部非正式途徑
    (1)代表性官僚
    行政機關的人力組成結構應該具備社會人口的組合特性,才能反映出社會多元的思維和偏好,行政權力的運作才能與民主價值有所實質性相稱,以我國而言,原住民特考的舉辦即是一例。
    (2)專業倫理
    在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行政人員需向專業知能負責,才能導引民眾及政治人物瞭解公共利益並參與政策。因為政府太複雜,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故倫理內涵的典則化或法典化,是確保專業責任的進一步工作,使相關行政人員有較明確的倫理方向可茲遵循。我國公務員服務法當中即有針對倫理法則之若干規定。
    (3)弊端揭發
    是指行政人員將機關內的違法失職情事,釋放消息讓外界知悉,並以媒體為最常見的外露對象,其次為議會、檢調(政風)或上級機關,而做此行為的人稱作「弊端揭發人或揭弊者」。因為揭發者通常面臨行政機關的控告、免職或長官報復的風險,甚至不易留在政府部門繼續公務生涯的發展,故我國已著手進行相關立法以保護弊端揭發人。
    3.外部正式途徑
    (1)議會控制
    議會對行政部門掌握了立法、預算審查、行政調查、質詢及限制等權力,故如行政部門有不法、不當或越軌情事,議會有權加以批評,並要求改善。
    (2)司法控制
    法院也是監督控制行政運作的一項力量,惟居於不告不理的被動地位。如果行政部門有違法亂紀的情事,法院可經由判決採取制裁行動,使行政權受到憲法及法律的規範。
    (3)行政監察員
    行政監察員,是歐美國家常設的行政監控機制,最早見諸於1809年的北歐瑞典,美國到1970年代開始設立。主要功能在於接受民眾陳情訴願,並調查不當或不公情事,類似我國的監察委員。
    (4)選舉
    選舉是人民主權的最後課責手段,但卻是一項相當緩慢的方法。透過選舉的定期舉行,人民以投票在行政部門選出各級政府領導人,中央為總統,地方則為縣市長,在立法部門產生各級議會民意代表,從而決定了主要執政者及政策取向。
    4.外部非正式途徑
    (1)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行政運作的表現方式很多,例如:透過利益團體對政府機關的施壓活動,或個人自行進行陳情、請願、抗議、示威、遊行或參與志工、義工活動,或接受民意調查表達對政府的支持或不滿。
    (2)傳播媒體
    傳播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媒體以資訊供應者、資訊轉換者、資訊詮釋者的立場,除作為民意的表達者、民意形塑者的功能外,更可作為政府施政及官員行為的監督者,有效監督政府重大施政措施,減少弊端發生。
    (3)資訊自由
    政府機關的資訊若不開放給予外界知悉,外部的正式及非正式監督控制管道,恐無法發揮作用。我國透過「政府資訊公開法」確保民眾之資訊自由。

    四、延伸思考
    公共性、公共利益、民主行政三兄弟要一起想,另外民主行政因為講到「民主」,民主就是「回應」,所以跟課責一定息息相關,理論部分要注意新公共行政跟新公共服務,最後,「民主治理」也要把握一下。

    你,學會了嗎?

    #子雲老師 #國考 #擬答 #民主行政

  • 主計總處資訊服務經費分析 在 許添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2-11-17 17:29:56
    有 29 人按讚


    【公部門APP陽春 實用性不足 許添財促檢討】
    許添財11/14質詢研考會主委宋餘俠公部門APP過於陽春,實用不足,要求立即檢討改進。政府隨著資訊公開(Open Data)與行動應用(app)的趨勢,研考會鼓勵各部會將資料釋出讓民間運用,若民間未應用,再考慮自行開發APP。其立意良善,然而,部會間流於浮濫、湊數應付,致使某些APP內容貧乏,不僅不好用、不便捷、不有趣,功能還十分陽春,比起民間相似的APP實在不如。

    以研考會的【e管家】APP為例,其中天氣服務,同樣是運用中央氣象局data,可是比起民間【台灣觀天氣】無論是介面設計、功能應用、內容豐富與連結速度都有待大大改進。許添財請宋主委午休時間自己下載比較一番;並建議研考會應就自己業務範圍之各項民調數據研發APP,運用現有資料與民間所作相同項目的民調作一對比呈現,方便民眾深入瞭解與快速查詢。

    網路應用是現代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資訊開放與行動應用更是當前趨勢,許添財向來看重APP之研發,早在9/24質詢主計長石素梅時已指出,主計總處所研發的“統計隨身GO”花了百來萬竟然只是統計手冊e化的「電子書」,毫無運算、分析與比較的功能,落伍至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時許添財即要求參考《經濟學人》 推出的「World in Figures」以及Goole 網站華爾街交易行情的統計APP加以改進。

    許添財質疑公部門花大錢推108個手機APP,絕大部分是蚊子APP,九成疑似黑箱作業,劣幣逐良幣,不如日、韓、香港,乃至中國,令人痛心!建議宋主委提撥一筆經費公開向民間充滿創意的設計師徵求改革方案,對這些APP加以“診斷”提出改進建議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jUI6SgoSf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