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你來到了我們家,因為身體灰灰白白的,我覺得像雲,所以用泰雅族語給你起名叫Yulung.
-
時間過得很快,領養你的時候我剛好從台藝大休學。你陪我重考,住在我的房間裡跟我睡,貓砂盆也擺在房間裡。媽媽每次都唸我跟貓睡對身體不好,貓毛跟貓砂塵對肺不好,叛逆的我還頂嘴道:「我還不曾看過新...
-
2010年12月你來到了我們家,因為身體灰灰白白的,我覺得像雲,所以用泰雅族語給你起名叫Yulung.
-
時間過得很快,領養你的時候我剛好從台藝大休學。你陪我重考,住在我的房間裡跟我睡,貓砂盆也擺在房間裡。媽媽每次都唸我跟貓睡對身體不好,貓毛跟貓砂塵對肺不好,叛逆的我還頂嘴道:「我還不曾看過新聞上有誰跟貓睡死掉的!」
後來重考到師大,又申請去交換學生。
到天津那半年,家人們不時也會打視訊電話給我,有時會讓鏡頭對著Yulung,聽到我的聲音,也會張著耳朵一直找人。
-
後來我去了澳洲,有整整兩年不在家,回到台灣覺得Yulung與我之間關係生疏了不少。大家都說太久不見他忘記我了,但我知道,他沒有不記得我,只是在跟我賭氣。
這一隻我只要一抱進懷裡就會打呼嚕到忘我的貓⋯⋯
-
幾個月前因為年紀大了掉了一顆牙,我們也不以為意。過了幾天臉頰開始腫起來。看動物醫院醫生說是因為牙齒掉了有傷口發炎,裡面的傷口化膿,廔管也都是膿血⋯⋯口裡發出濃濃惡臭,都是腐敗的味道。
但因為Yulung的年事已高,醫生建議我們他現在不適合打麻藥做手術了。很有可能一打麻藥就一覺不醒。所以我們只能自己清創,固定塞藥、噴藥與擦外傷藥膏。
後來的幾次回診都每況與下,從西藥的抗生素凝膠用到沒效果,上顎幾乎潰爛了一半,醫生還換了中藥粉讓我們噴。
不過年紀大的Yulung,恢復的情形似乎也更加困難。
有一天我和姊姊在幫他擦藥,因為臉頰跟鼻子都潰爛,皮毛上都沾著血。我扶著他的鼻子,一不小心往上抬了一下,頓時我和姊姊一起同時尖叫。因為我們都看到我差一點要把他整個鼻子都掀開了。
在經歷那一天之後,我就曾上網找尋著寵物安樂死的相關資訊,也跟力維提起這件事。力維説至少等到你生日過後吧,讓Yulung陪你一起過完生日再打算⋯⋯我也就把這件事情擺在心上,想說就一起過完我們的生日再說吧⋯⋯
畢竟⋯⋯這又牽扯到另一個笑話了。就是Yulung剛來我們家的前幾年,有天媽媽跟我說:「明天是你的生日。」我說:「對啊,也是Yulung的生日!」媽媽當時非常驚訝,睜大眼睛回我:「怎麼這麼巧!領養到一隻跟你同天生日的貓!」我說:「對啊!因為日期是我訂的啊!」那時候媽媽直搖頭大笑說真的敗給我了。
就是因為這個笑話,所以每一年Yulung都陪我一起過生日。
-
今天下午我在洗衣服,一直覺得聞到一股怪味。我就跟姊姊一起找怪味從哪發出,不過都沒有找到。於是就回房間繼續辦公。
直到傍晚,姊姊跟我說她找到是什麼味道了,是Yulung躺在椅子下面,尿了一地,但是他一動也不動⋯⋯
我走去廚房拍拍他的身體,眼看著幾秒鐘他都沒有反應,接著後又突然呼了一口氣。一直不停反覆這樣呼吸中止一陣子又突然喘息著的狀態。
我們就用毛巾墊著他,把他放在客廳比較涼快。一直到媽媽回來,Yulung也是慢慢地在喘息,聽到媽媽的聲音,他突然用盡力氣地動動手腳。但是身體已經漸漸僵硬了。
等姐夫也回到家以後,我們全家圍在Yulung身旁,摸著他的身體,一人說一句感謝他的話,然後我們一起禱告,全家人都哭了。我想他應該知道我們都很愛他。
我們的同聲禱告結束後,Yulung依然在旁喘息著。我則進房找那一本想找很久,卻遲遲沒有找出來的「愛貓保健預防證明手冊」。
大家都知道Yulung來我們家超過十年了,但是都不知道他到底幾歲,我只記得我領養他的時候,那年他3歲。所以加上在我家的時間保守估計也有十年,也真的不年輕了。
-
找了放在箱子裡的文件,大多是十多年前的一些資料跟學校報告,終於看到這一本小冊子。
打開看,上面有原飼主的簽名(已經被我畫刪除線,我劃了一條橫槓,另外在上方寫了瓦歷斯武樣),而本子上的發證日期是「96年10月10號補發」,出生時間也著「96年7月」,但是沒有寫上日期。我比對過字跡,確實是跟其他資訊一樣的字跡,並不是我自己寫的。想來應該是飼主在出生當下沒有立即看診,而在三個月後打了疫苗,所以本子上會有這樣的註記。看到這裡,我頓時熱淚盈匡⋯⋯
原來我多年來一直開著的玩笑,其實是真的。
Yulung終究是七月出生的,他是七月生日的呀。
或許,也真的跟我一樣是七月七日出生的!
-
已經到晚間十點半,姊姊也依依不捨的上樓了,剩下我自己一人。我繼續把手放在他骨感的身上,感受他的微微起伏。想把Yulung的毛巾重新捲好,想再最後抱抱他一下。於是我把他抱在懷裡,哼著歌給他聽,告訴他這些年多虧有他陪我,要他好好走,到天堂上找阿公⋯⋯
哼著歌,他突然猛力伸展已經幾乎冰涼的手腳,用力伸展了好幾下,然後就放鬆,吐氣了。
23:00。
不知道Yulung是不是很努力想撐到我們一起過生日。14歲的你,真的辛苦了。
親愛的你,當天使就沒有病痛了。
以後要更幸福哦。
在迎接山拾壹稅的當下,我把Yulung用毛巾包好,滴了不同的精油在毛巾上,有尤加利、澳洲茶樹、洋甘菊、甜菊及檜木精油,香香的,就跟以前一樣。
-
-
-
願你一路好走 :)
#yulung
主禱文禱告手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民黨政府線民深入校園長老教會
#名單遮蔽名字但會議資料連結在內文
#來看看線民的說詞有多麼類似
#政府只是來諮詢我 #我也是被關切的對象
星期二促轉會舉辦「探求歷史真相與責任的開始:壓迫體制及其圖像」發表會。
會議手冊裡面附的「#校園安定系統之佈建運用情形」這幾天引起不少公共討論。
稍早促轉會已將會議手冊全文上傳至該會網路,可以下載了:
👉 https://www.tjc.gov.tw/news/252
這次整個發表會,重點在於完整描繪威權戒嚴時期的 #壓迫體制圖像。裡面有許多調查成果,都相當讓人震驚,包括:
#對長老教會佈建高達1169人實施監控
調查顯示,1977年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後,威權政府隨即成立「八一九專案」。
佈建高達1169人在長老教會實施監控,密度達到每個教會至少佈建一人。
當牧師在台上佈道、教友在台下禱告,身旁就會坐著一位線民!
國家並嘗試控制長老教會的國際組織活動,影響教會內的選舉。
#國民黨如何滲透國家組織
以蔣介石的《總裁批簽》為檔案基礎,報告描繪國民黨如何全面藉由黨組織滲透國家機器。
以黨領政、讓軍隊國家化、干涉包含監察權的憲政機關,也控制民間的產職業團體、鎮壓政治事件、鎮壓後再強化控制。
#佈建綿密網絡控制校園
從手冊中「1. 某一年份的校園佈建工作檢討報告」來看:
那一年國民黨政府在校園中有「一般佈建3450人」、「重點佈建685人」、「支津佈建142人」。
換言之,可能同時超過四千人在監控校園!監控者除了師生,包含校園大大小小的行政人員,甚至舍監、工友、花匠、教師休息室工友。
#線民的說詞或辯解
促轉會依照檔案名冊,訪談了當年曾擔任調查局線民的人。有些人選擇裝瘋賣傻,當促轉會問起當年線民曾監控過的知名人士,例如李文忠、林佳龍、劉一德,他們假裝毫無印象。
有趣的是,有些當年的線民面對訪談時,都採取了類似的說詞或辯解:
#政府來找我是來諮詢我
#聊聊沒關係
#也是被關切對象
#絕對沒有拿錢
促轉會的報告整體顯示,我們對於威權政府壓迫體制的圖像,已經慢慢掌握輪廓。
我認為,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應該邁入下一階段: #檔案公開應用與 #人事清查處置。
#檔案公開應用
目前有越來越多政治檔案被徵集、移轉至檔案管理局,逐步在進行整理與數位化。
但涉及監控的政治檔案,涉及線民的真實身分、被監控者的個人隱私、檔案相關人等名譽。
未來要全面公開,雖然已有《政治檔案條例》作為基礎,但可能還需要很多配套工作。
譬如比較德國🇩🇪的做法,是否只有檔案當事人能閱覽完整的檔案?
學術研究者、政府機關、媒體記者或一般社會大眾,閱覽檔案的規定各自為何?除了被監控者,監控者有沒有 #意見註記附卷澄清 的權利。
通常而言,不論是監控者或被監控者,若曾經或現在擔任越重要的政府公職,檔案的公共價值、歷史意義越重要,個人的隱私權會受到較多的限制,檔案更應該公開應用。
#邁向除垢與人事處置
看各國轉型正義過程的模式,當檔案逐步公開應用、真相逐漸明朗,也應啟動威權時間加害者的人事清查處置。從既有研究來看,大概有幾種模式:
✒排他型(exclusive):禁止與過去政權有一定關聯之人,擔任政府特定職務;
✒融入型(inclusive):賦予與過去政權有一定關聯者「第二次機會」,只要主動揭露過去所涉情節即可;
✒和解型(reconciliatory):當事人主動揭露與過去政權之關係後,再進行相關的比對查證,以驗示其陳述聲明之正確性;
✒混合型(mixed):組合前述三種類型之不同要素。
真相是邁向和解的基礎,不論後續如何明定制度化做法,現在各機關儘速徵集移轉檔案,補足歷史拼圖,是完整真相的第一步。
可惜目前大量的情治細胞,都還隱身在檔案中。應該盡速公開,才能尋求歷史真相。
邀請大家一同閱讀相關會議手冊與研究報告,我會在立院持續努力監督。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主禱文禱告手冊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2年,44歲,3個孩子的爸爸,負擔全家經濟重擔及貸款的中年失業丈夫,一個拿著中山大學碩士班入學通知的老學生,在茫然低谷中,做出念書的決定。
2014年8月,在現任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教授的指導下,他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也就是在此時,我第一次認識他。
由於我的好朋友政大Ping Nga Ong王雅萍教授,知道我們103年8月揭牌的原住民族課程發展中心,需要聘用一名行政,她特別推薦高徒「#林振華」,說是政大民族研究所很優秀的學生,同時也是中山大學碩士。
我電話打去,邀請他來我的學校泰武國小做文化增能講習(其實這也是測試他能耐的意圖)。
當我開口問:是否願意擔任課程中心行政人員?他回答「我要去玉山神學院讀道學碩士」;我心裡想,這個人怎麼那麼愛讀書?!
(我後來聽說,他曾經考上師專,卻因為色盲無法入學,去讀了台東高中。 又隱約得知因為家境的關係,畢業後做過許多辛苦的工作。)
當我再見到他,是在臉書,他已成為崇蘭教會的傳道師,每週都會將禮拜做現場直播,同時也會在一些活動看見他擔綱主持工作。
直到我在2019年八月接受徵召宣布參選,九月初的某一天,他提著一台筆電到我縣政府原民處的辦公室,打開筆電畫面,秀出一個設計好的布條,上面斗大的「月亮那麼圓—伍麗華讓原住民的夢更圓」標題吸引我的目光。
他說「送給妳!」。中秋節快到了,要我做成布條去掛,讓全國的人認識。
Wow~在我還不知道到底該如何面對「選舉」的時候,彷彿上帝差派一位天使來到我的身邊。
他私下跑去採訪我的娘家、婆家,我的故鄉、學校,幫我做形象、宣傳影片,然後為我建了一個臉書做大外宣......
我從來沒有問過牧師為何來幫助我,我選上之後,也忘了問。
直到去年2020年3月4日,我參加了他的「封立牧師」授職禮拜,看到手冊上牧師的「就任詞」,我才恍然大悟,明白林振華牧師是如此特別!
他說到自己經歷無數的人情冷暖,對於那些雪中送炭的愛是刻骨銘心的,也是令自己想要用心去回報的。對於自己四年的聘期,他在就任詞的最後一句特別寫下「四年後教會需要吸收不同的養分,也需要不同牧者的牧養,讓教會邁向成熟長大並獨立自主。」我恍然大悟,他的愛是大江大海的「大愛」!
2021年4月7日,在林振華封立牧師的一週年,他睡夢中未再醒來。
當天,曾智勇主任通知我,告訴我,他哭了,我說,我也是。我們二個人邊哭邊笑,納悶為何想哭?
我隔天去慰喪,看見師母,親自告訴師母:「牧師一定是每天為我們禱告是不是,否則我不會如此不住流淚?!」
師母回:是的。
敬愛的林振華牧師,此時此刻,我如此確認您是屬靈的、是不凡的,也許正是如此,在這準備起飛的時刻,您蒙主寵召,我們不捨,但,那又如何,這屬世的一切不過如塵土。謝謝您教會我們許多事!
明天,您的告別盡程禮拜,麗華不克出席,我在這裡向您請假。我知道您不會介意,因為您就是希望我好好的做好「立法委員」。先讓您知道:等我不當立委了,再告訴您我有多感激您,好嗎?
主禱文禱告手冊 在 蝸牛媽媽育兒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孩子的問題—信仰討論(家庭祭壇剪影)
一個早上,我正看著教會擘餅聚會直播,二哥突然大聲問:媽媽你又煲劇呀?
我不禁滴汗:你看清楚,哪裡是劇集?螢幕裡的地方是教會來的,你認得裡面的人麼?
大哥問:他們在做什麼?
媽媽心想:我已看連續數星期週日看直播,你們現在才發現麼?(滴汗X2)
這是擘餅聚會啊!我回答。
大哥追問:什麼是擘餅聚會?為什麼要有擘餅聚會?為什麼受浸肢體才參加?什麼叫受浸?
擘餅聚會是⋯⋯(下刪千文解釋)
大哥裝著敷衍地聽,突然又冒出一個問題:做基督徒有什麼好處?
媽媽:為什麼要說好處呢?做基督徒不是為了好處?做基督徒很簡單,單純因為相信天父,因為天父愛我們⋯⋯
大哥插嘴:做基督徒好麻煩,又要祈禱,又要返教會(一臉不耐煩很討厭的樣子,我都不知第幾次聽到他這樣說,又見到他這個樣子)⋯⋯
媽媽:不如這樣說,基督徒不是「必須」要祈禱返教會,這不是做基督徒的條件/義務,只是因信天父而自然想做的事。做一個基督徒只有三個條件:
1)承認你是一個犯錯的罪人
2)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並因愛我們而釘十架,洗淨我們的罪。
3)相信耶穌復活升天,為我們得永生入天家有了盼望的依據。
從前的你,兩歲的你,在老師、爸媽多次談道中,你已決志信主,我還有你決志的認信卡作證,你已經是基督徒。
大哥像忘記了昔日的認信經歷,還想爭論自己的不信時,被爸爸羅列昔日的種種而閉口不語。連二哥也忍不住說:對啊!雖然那時我很小,但我都記得爸媽會跟我們每晚與天父聊天祈禱。
我們聊了良久,只想讓孩子明白:認信是他自己作的決定,爸媽老師都沒有強迫。他今日想不認信,作爸媽的不能勉強;不想返教會祈禱,我們也不能勉強。
信仰有時是需要經歷和體會。從前的你,只是單純在知識上認識神,只是以小孩的心,想親近溫柔又厲害的神;現在長大了,會思考了,對諸多信仰問題有不解而對神有抗拒心,這是人之常情。當你真知道祈禱、返教會的意義,你才會有動力參與其中。作父母的,我只能默默守候,在你有需要時,為你解惑。
我知道你心裡仍有神的,因為你有需要時,總會想起祂,也會願意親近祂。記得有一次契媽身體不適入醫院,大哥是第一個願意為她禱告的。兩兄弟轉校之後,受學校信仰氛圍影響,在家會拿著《小羊手冊》念念有詞的背金句。因此,我對兄弟倆仍有信心啊!
聊著聊著,二哥突然又問: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犯錯,沒有罪;但耶穌變成人,又有沒有罪?
媽媽說:這又要說耶穌接受試探的故事了!撒旦與耶穌對戰的故事,聽過沒有?
二哥搖搖頭,大哥則表示聽過了,又問:為何又是這些故事?每逢聖誕節總是說耶穌降生的故事?這些故事重重複複,很悶啊!
媽媽說:其實聖經提及耶穌出生的經過還有很多細節,只是你們年紀小,主日學老師才沒提及太多,你又知不知東方三博士遠道而來朝拜耶穌很不容易?耶穌降生時也很凶險呢?
兩兄弟搖搖頭,接著我們又要查經了—家庭祭壇又築起來了。
後記:在一個主日的下午,聽麥張偉芬師母的「家庭祭壇」網上講座,其中有幾點幾深刻—
1. 「家庭祭壇」即是家庭中要親力親為的屬靈牧養功夫(親職牧養)。今日的基督教教育要回歸家庭,不能只倚賴教會或基督教學校的牧養,兒女是神所賜的寶貴產業,這是基督徒父母的信念。
2. 現代科技迅速發展,它對我們家庭產生了甚麼影響?會否減少了家人間的溝通嗎?會否減少了兒女與神的聯繫嗎?我們毋忘要作孩子們的心靈同伴,甚至要醒覺在生活中為家庭建立這個三角關係:父母、神、兒女。
3. 透過家庭祭壇,在主內與孩子建立靈裏關係,容易窺探到孩子靈裏的掙扎和困難,從而及時跟進,以免他們易被世界奪去;同時容易經歷神的同在,為未來被神使用。
4. 昔日祭壇的建造,是非常簡便的,例如:約書亞建壇於以巴路山(書八30、31) ;基甸建壇於俄弗拉(士六24) ,而且是人人隨時隨地可設立的。今日的「家庭祭壇」可不必拘泥於特定的時間,只要選擇全家人較能聚在一起的時間,就可實行;若家中只有兩位成員信主,或其中一位未信主的,只要願意,也可設立祭壇。但是築壇的目的,就是獻祭和禱告,換言之,我們不可長期使「家庭祭壇」荒涼,要常常抓着機會,例如最少一星期一次,每次半小時或以上,帶領家人與上帝溝通,不過要記住「小孩愈矮,時間就愈短。」
5. 信徒父母在「家庭祭壇」中的職份有如祭司一樣,負責安排和樹立良好的榜樣,並且持守有恆與虔敬。所以父母自己也要有良好的靈命,方能作孩子成長的動力和牽頭。
6. 「家庭祭壇」具體的操作可參考麥師母的《家庭祭壇:聖壇搬到家中實戰完全手冊》,其26個實戰建議很有趣,讓「江郎才盡」的我又多了新點子繼續試行家庭祭壇了👏🏻
7. 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家庭祭壇的方式也沒有固定,不用勉強和比較。只要找到舒服的方式慢慢開始就好了。孩子漸漸長大,家庭祭壇形式也可以因時制宜作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