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主動脈瘤治療原則》 那天一位在我這邊追蹤兩年大動脈疾病的家屬急急忙忙提前跑來門診找我:「楊醫師,我先生(約70歲)腦中風住院,他們知道我有這個動脈瘤的問題,那邊的心臟外科醫師說 3 個月內不開刀不行!」 「不然會怎樣?」我不慌不忙的回答。 「不...不然就會破掉啊!」太太更緊張了。 ...
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主動脈瘤治療原則》
那天一位在我這邊追蹤兩年大動脈疾病的家屬急急忙忙提前跑來門診找我:「楊醫師,我先生(約70歲)腦中風住院,他們知道我有這個動脈瘤的問題,那邊的心臟外科醫師說 3 個月內不開刀不行!」
「不然會怎樣?」我不慌不忙的回答。
「不...不然就會破掉啊!」太太更緊張了。
「喔。機率多少?他有拿什麼證據、或國內外的治療指引給你看嗎?」
「沒有ㄟ!」
「這樣講好了,妳聽過安潔莉納裘莉嗎?美國演電影的、布萊德比特的老婆(還是前妻?)」
「我知道」(一旁面露不信任感的女兒點點頭)
「她因為檢查有乳癌基因、把乳房預防性的切掉了。基本上那邊的醫生也想幹一樣的事:把妳先生的動脈預防性的切斷、縫上人工血管。」
「喔喔喔」老太太點點頭
「只不過ㄋㄟㄋㄟ長在外面,切掉很安全啊,不會出什麼問題。可是大動脈在身體裡面,要開刀要把胸骨鋸開、大動脈夾住、剪開、換新的、會出很多血的。而且妳先生才剛中風,開這個刀本來就有機會中風了,剛中風就開...嗯,除非萬不得已吧?」
「聽起來好可怕啊!我先生也嚇得要死啊!」
「也不是這樣講,該開的時候也沒辦法,可是妳剛剛說了,這是 “預防性切除” 嘛,我們要看證據的,假設破裂機會很高當然還是得開,對吧?」
「對啊...」
「可是妳先生去年跟今年做的電腦斷層,升主動脈最大直徑都是 4.7 公分,沒有變大啊。這地方沒法放支架的,一定要開刀,開刀有危險的。」
「喔喔喔...沒有變化嗎?」
「是啊,至少我本人量、以及我們醫院量出來、正式報告顯示數值是一樣的。」看看差不多是時候做結論了,於是我說:
「我跟你講三個建議:
第一,我是絕對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幫你開刀的,因為沒有證據顯示你先生這個大動脈有變得更危險、需要手術。
第二,現在這種狀況開這種刀,假設「出事」了,妳是有可能告醫生告得贏的,因為沒到國際治療指引標準,所以我不會幫你開。
第三,有一天假設我爸要開大動脈手術,我會親自幫他做,因為我並不覺得這個台灣誰開成功率會比我高、開失敗了也怨不得別人。但如果這是我爸的電腦斷層,我不會現在動刀的,我的家人當然不會因為開出問題告我,但是現在完全沒必要開刀。
第四,除非就是我們的電腦斷層不準,那我告訴你,很簡單,妳再去另一間醫院做一做,看第三個醫師怎麼講,啊記得不要說你是我的病人,讓他自由判斷,更準。
#俠醫醫道:寧願沒刀開、絕不恐嚇病人。
( ps 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其實心臟外科醫師蠻可憐的,已經到了連這種 case 都要搶食的程度了... Orz )
—
#快速結論:無症狀升主動脈擴張- 假設單純退化型(高血壓),沒有合併先天結締組織疾病、或合併主動脈瓣膜異常、或合併家族主動脈剝離病史,超過 5.5 公分(或快速增大)才需要考慮「預防性主動脈置換手術」
—
#附錄:升主動脈擴張的病因分析與手術標準
https://www.ahajournals.org/…/10.…/CIRCULATIONAHA.110.949131
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 在 邱文祥-我所求的是奉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與良醫有約 心臟外科的二次革命!你了解多少?】
來賓:台北榮總心臟外科醫師 張效煌
2007年10月,張醫師為一名五歲孩子換心,為全亞洲植入人工心臟的最小年紀患者,成為世界心臟醫療上的突破。
而心臟外科的手術也隨科技進步快速發展,以主動脈剝離治療為例,過往需執行「開心手術」且風險大,可能中風或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現在,卻可透過高科技微創技術即可解決病人的痛楚。
更多心臟醫療新知請看➜
❶ 植入人工心臟等到換心 讓四歲男童重生
❷ 『主動脈剝離』不再需要開胸、開肚!
❸ 成功率達95%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❹ 達文西微創手術:心臟外科手術的聖杯!
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功率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大醫院完成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膜植入術100例成果發表】
主動脈瓣膜狹窄(Aortic stenosis)是老年人的常見退化性心血管疾病,而對於大部分罹患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之病患而言,以開心手術置換人工主動脈瓣膜是有效緩解心衰竭症狀,並延長壽命的唯一治療選擇。但是臨床上許多符合開心手術適應症的病人並未接受手術治療,除了病患和家屬對開心手術的排斥和抗拒外,因為罹患此一疾病的患者,大都是年長者或是合併多重內科疾病的高手術風險之族群,因此術後產生相關併發症或甚至是死亡的機率也不小。
隨著心導管的技術和醫療材料科學的進步,以往令醫師束手無策的高齡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目前已可以經由股動脈穿刺置入以合金金屬為瓣膜骨架、輔以縫製動物心包膜組織為瓣膜主體的主動脈組織瓣膜支架,逆行送至主動脈根部後開啓置放,取代原有鈣化的瓣膜運作,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無須如一般傳統開心手術切開胸廓,傷口位於一側的鼠蹊部僅約0.5公分長,全程不需藉助體外循環,手術期間心臟也無須停止跳動。
自2002年法國Cribier醫師成功發表了第一例成功地在退化性主動脈瓣狹窄的病患置換人工主動脈瓣以來,歐美地區許多醫學中心累積了許多以心導管方式置換主動脈瓣膜的臨床經驗,從目前已發表的研究顯示,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心手術的患者,TAVI的療效明顯地優於內科治療;而對於高手術風險的族群,TAVI的術後成果也和傳統開心手術旗鼓相當,有些研究甚至顯示優於傳統開心手術。另外,因為是較不侵襲性的治療方式,病患幾乎沒有因大手術傷口所帶來的併發症,且恢復時間短,大幅縮減了住院的天數及相關醫療費用。這個術式目前成為許多年長、無法接受開心手術治療、高手術風險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的另一種治療方式。
臺大醫院從2009年開始針對此一先進醫療技術結合心臟內、外科、放射科及麻醉科等醫師組織醫療團隊,陸續赴國外接受訓練及觀摩。從2010年9月至今,臺大醫院已為101位年長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成功地經由心導管的方式植入人工主動脈組織瓣膜。此101位病患平均年齡82歲,其中有12位是高齡90歲以上的患者,甚至有一位是高齡101歲的人瑞級病患。手術成功率目前為99%,且所有病患術後30天內的死亡率是0%。近年來醫療團隊更結合了麻醉科阻斷鼠蹊部局部神經叢的技術,讓病患能夠在無須插管且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全程接受此一術式,大大降低了年長病患所需承受的麻醉風險。
臺大醫院在此一術式的臨床成果,不僅傲視全亞洲,和許多歐美在此一領域的先驅心血管中心相比,更是不落其後。也由於此一傲人的成績,不僅吸引國內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競相前來學習,近五年來本院心血管中心醫療團隊已先後四次獲邀在國際學術的研討會議中,以衛星直播的方式,在國內外眾多心臟科專家學者的面前現場手術演示以資觀摩。
放眼未來,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將更進一步地觸及心血管疾病的不同領域,而治療的成功與否,端賴於心臟內外科醫師的團隊緊密合作。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在TAVI的完美示範,不僅成功地將臺灣的心臟醫療成果推上國際的舞臺,更奠定了臺灣在世界心臟醫學新浪潮的領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