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主動脈狹窄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主動脈狹窄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主動脈狹窄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主動脈狹窄英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498的網紅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email protected] 加入會員~抗黃標...

  • 主動脈狹窄英文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1 08:29:02
    有 5 人按讚


    <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 主動脈狹窄英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5 23:29:12
    有 601 人按讚


    《職人的當為與不為》

    差不多十年前我當學徒(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流行一種手術叫做「不停跳血管繞道手術」(Beating heart CABG)

    正常來講,開心臟的時候,我們都會灌注一種「心肌麻痺液」、讓心臟停下來開刀。

    而所謂「不停跳手術」,就是號稱不需要讓心臟停下來、就可以「在跳來跳去的心臟上接血管」、這就像在「跳來跳去的兔子身上縫衣服」一樣困難。

    一時之間,自詡技藝高超的心臟外科醫師,無不以「能開不停跳手術」而自豪。

    我們台中榮總「當時」就是全台灣不停跳冠脈繞道手術的第一重鎮(張燕主任領導的旗下 8 位主治醫師、每年光不停跳繞道手術就超過 200 例、可謂台中榮總心臟外科實力最強悍的黃金年代),我曾經也是不停跳手術的「忠實信徒」。

    只不過,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常規執行不停跳手術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

    而這不僅僅是「不會開的人在講風涼話」而已,我在去年莫斯科的亞洲心臟外科學會裡、多位美國的「不停跳大師」也親自表明:不停跳手術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所以我現在不常規做不停跳繞道了,但是,就在今天、我做了一台不停跳。

    70多歲的老伯伯,雙側頸動脈狹窄,我鋸開胸腔以後一摸、「不妙!」

    主動脈瀰漫性的鈣化非常厲害、就像蛋殼🥚一樣(英文還真叫 egg shell aorta ) 。如果要把心臟停下來、勢必要把主動脈用大夾子夾起來,鈣化處很可能就會碎掉,大則主動脈破裂、小則鈣化碎片打到腦部引起中風。

    所以我只好做了所謂 “ 不碰主動脈” ( Aortic no touch )的不停跳手術,你不會做這種手術的,這台刀你就還真的開不下來。

    4 個半小時的時間,完成 3 條血管的多條繞道,目前相當順利。

    不過即便如此順利,我還是不會常規執行不停跳,畢竟證據在那裡,這門技術,在俠醫的繞道策略裡,還是擺在「備而不用」的位置。

    我認為技術不是拿來炫耀用的,有所當為、有所不為,才是一個「專業職人」應該有的原則。

    #歡迎有職人精神的你分享本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主動脈狹窄英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4-15 08:00:00
    有 601 人按讚

    《職人的當為與不為》

    差不多十年前我當學徒(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流行一種手術叫做「不停跳血管繞道手術」(Beating heart CABG)

    正常來講,開心臟的時候,我們都會灌注一種「心肌麻痺液」、讓心臟停下來開刀。

    而所謂「不停跳手術」,就是號稱不需要讓心臟停下來、就可以「在跳來跳去的心臟上接血管」、這就像在「跳來跳去的兔子身上縫衣服」一樣困難。

    一時之間,自詡技藝高超的心臟外科醫師,無不以「能開不停跳手術」而自豪。

    我們台中榮總「當時」就是全台灣不停跳冠脈繞道手術的第一重鎮(張燕主任領導的旗下 8 位主治醫師、每年光不停跳繞道手術就超過 200 例、可謂台中榮總心臟外科實力最強悍的黃金年代),我曾經也是不停跳手術的「忠實信徒」。

    只不過,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常規執行不停跳手術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

    而這不僅僅是「不會開的人在講風涼話」而已,我在去年莫斯科的亞洲心臟外科學會裡、多位美國的「不停跳大師」也親自表明:不停跳手術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所以我現在不常規做不停跳繞道了,但是,就在今天、我做了一台不停跳。

    70多歲的老伯伯,雙側頸動脈狹窄,我鋸開胸腔以後一摸、「不妙!」

    主動脈瀰漫性的鈣化非常厲害、就像蛋殼🥚一樣(英文還真叫 egg shell aorta ) 。如果要把心臟停下來、勢必要把主動脈用大夾子夾起來,鈣化處很可能就會碎掉,大則主動脈破裂、小則鈣化碎片打到腦部引起中風。

    所以我只好做了所謂 “ 不碰主動脈” ( Aortic no touch )的不停跳手術,你不會做這種手術的,這台刀你就還真的開不下來。

    4 個半小時的時間,完成 3 條血管的多條繞道,目前相當順利。

    不過即便如此順利,我還是不會常規執行不停跳,畢竟證據在那裡,這門技術,在俠醫的繞道策略裡,還是擺在「備而不用」的位置。

    我認為技術不是拿來炫耀用的,有所當為、有所不為,才是一個「專業職人」應該有的原則。

    #歡迎有職人精神的你分享本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