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評網背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評網背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評網背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評網背景產品中有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2001年宇宙唱片(華研音樂前身)為旗下新人 S.H.E 撰寫的企劃說明,以及知名音樂人施人誠先生創作 S.H.E 首張專輯主打歌《戀人未滿》的手稿。(張哲生攝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2000年,任家萱(1981年10月31日生)、田馥甄(1983年3月30日生)...

  • 中評網背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20:56:17
    有 1,981 人按讚

    這是2001年宇宙唱片(華研音樂前身)為旗下新人 S.H.E 撰寫的企劃說明,以及知名音樂人施人誠先生創作 S.H.E 首張專輯主打歌《戀人未滿》的手稿。(張哲生攝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2000年,任家萱(1981年10月31日生)、田馥甄(1983年3月30日生)、陳嘉樺(1981年6月18日生)與其他參賽者一同參加中視綜藝節目《電視大國民》與宇宙唱片(Grand Music)合辦之《宇宙2000實力美少女爭霸戰》選秀比賽,在經過初賽、複賽與決賽之後,由任家萱獲得第一名(獎品為一年期唱片合約),原本宇宙唱片在賽前只計畫為第一名出唱片,不過在比賽過程中,評審們發現除了勝出的任家萱,落選的田馥甄與陳嘉樺亦是潛力無窮,於是宇宙唱片在經過內部協商討論之後,決定簽下三人,將她們組成團體並加以培訓。

    當時我在宇宙唱片負責網路宣傳,原本我們決定沿用公司之名,將團名取作「宇宙美少女」,但後來為因應公司更名為華研音樂(Hua Ian Music,簡稱 HIM),遂將團名改成呼應公司新英文名稱「HIM」的「SHE」(本來應該是「HER」,不過我們認為主詞比受詞更適合當團名,而決定用「SHE」),並為三人取新的英文名字做為藝名,且讓她們的英文名字(Selina、Hebe、Ella)之字首可以組成團名「S.H.E」,以幫助大眾記憶她們各自的英文名字及其團名。

    2001年9月11日,華研音樂發行「S.H.E」的首張專輯《女生宿舍》,其中由施人誠填詞的主打歌「戀人未滿」,翻唱自美國樂壇知名 R&B 女子組合「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演唱的「Brown Eyes」(收錄於2001年5月發行的《Survivor》專輯);這首出道歌曲令三人一炮而紅,創下傲人的專輯銷量(臺灣約17萬張、全球約75萬張),並於2002年3月以此專輯入圍第十三屆金曲獎之「最佳新人獎」。

    關於宇宙唱片:
    1986年成立的上格唱片,於1992年11月合併旗下的上格影視及華星唱片,成為上華唱片(What’s Music),我從1996年開始為上華唱片設計建置官方網站並負責網路宣傳。1999年,上華唱片董事長呂燕清將上華唱片賣給寶麗金唱片後,隨即在同年5月1日創立華葳唱片,後於2000年1月1日更名為宇宙唱片(宇宙國際音樂),然後在2001年4月1日更名為數碼國際音樂,最後於2001年9月1日更名為華研國際音樂(HIM)迄今。

    下面是2001年,公司名稱仍為宇宙唱片時,企劃部為新人 S.H.E 所撰寫的企劃說明書全文:

    宇宙唱片藝人 [S.H.E 女朋友] 企劃說明

    [前言]

    宇宙唱片即將在2001年9月發行3個美少女所組成新團體「S.H.E 女朋友」之首張國語專輯《女生宿舍》,專輯主要產品概念為:三個半成熟期(18~20歲)的不同個性的女生,同住一個屋簷下個各自愛情故事與相互間青春死黨之友情。

    [藝人介紹]

    ◎藝人名稱:S.H.E 女朋友(任家萱 SELINA、田馥甄 HEBE、陳嘉樺 ELLA)

    ◎團員及個性:任家萱--溫柔、田馥甄--自信、陳嘉樺--勇氣

    ◎專輯精神:三個半熟期女孩的獨立宣言,發展出姊妹淘的互相關懷及情誼,當然也有各自表率的愛情故事。S.H.E,不只是男生的夢中情人,也是所有女生們的好朋友,為她們說出心中的夢想與願望。

    ◎專輯Slogan:女生的好朋友,男生的女朋友

    ◎企劃說明:有許多十代末、二十代初的少女們急著脫離父母羽翼的保護,急著談戀愛、急著變成大人,我們稱為半成熟期女子獨立宣言,因為有了自己的想法,找到一個沒有父母嘮叨、屬於自己和姊妹淘的女子宿舍,和心中的白馬王子談戀愛,成了她們的夢想。

    ◎專輯概念:這張專輯中,我們企圖表現出這樣三個家世、背景、個性不同的女生,實現了「半成熟的獨立」夢想,搬進了這樣的女子公寓,她們發展出一段牢不可破如姊妹般的友誼,嘗到了戀愛的果實,雖然味道有酸甜苦辣,雖然現實不同於想像,幸運的是那份共享苦樂而得來不易的患難友誼。這三個半熟期女生在往大人的道路多跨出了一步。專輯的訴求主要是感情渲染,表現這是一張充滿感情的專輯,而非單是音樂。

    ◎主要目標消費者:
    1.年齡:Teenage~20歲
    2.職業:學生
    3.性別:女性 60% 男性 40%

    ◎藝人形象包裝:
    1.造型:日本風,調性粉嫩明亮,氣質佳而非街頭新潮怪異。
    2.攝影:色調清新自然,有女子宿舍及姊妹淘的日常生活片段,也有對愛情的期待。

    《戀人未滿》

    作詞:施人誠
    作曲:Beyonce Knowles / Walter Afanasieff
    編曲:鍾興民

    為什麼只和你能聊一整夜
    為什麼才道別就又想見面
    在朋友裡面 就屬你最特別
    總讓我覺得很親很貼

    為什麼你在意誰陪我逛街
    為什麼你擔心誰對我放電
    你說你對我 比別人多一些
    卻又不說是多哪一些

    友達以上 戀人未滿
    甜蜜心煩 愉悅混亂
    我們以後 會變怎樣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Oh

    再靠近一點點 就讓你牽手
    再勇敢一點點 我就跟你走
    你還等什麼 時間已經不多
    再下去 只好只做朋友

    再向前一點點 我就會點頭
    再衝動一點點 我就不閃躲
    不過三個字 別猶豫這麼久
    只要你說出口 你就能擁有我

    為什麼你寂寞只想要我陪
    為什麼我難過只肯讓你安慰
    我們心裡面 明明都有感覺
    為什麼不敢面對

    為什麼你寂寞只想要我陪
    為什麼我難過只肯讓你安慰
    我們心裡面 明明都有感覺
    為什麼不敢面對

    友達以上 戀人未滿
    甜蜜心煩 愉悅混亂(甜蜜心煩)
    我們以後 會變怎樣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Yeah Hey

    再靠近一點點 就讓你牽手
    再勇敢一點點 我就跟你走
    你還等什麼 時間已經不多
    再下去 只好只做朋友

    再向前一點點 我就會點頭
    再衝動一點點 我就不閃躲
    不過三個字 別猶豫這麼久
    只要你說出口 你就能擁有我

    我不相信
    都動了感情卻到不了愛情
    那麼貼心卻進不了心底
    你能不能快一點決定
    對我說我愛你 Ah

    再靠近一點點 就讓你牽手
    再勇敢一點點 我就跟你走
    你還等什麼 時間已經不多
    再下去 只好只做朋友

    再向前一點點 我就會點頭
    再衝動一點點 我就不閃躲
    不過三個字 別猶豫這麼久
    只要你說出口 你就能擁有我

    Yeah

    只要你說出口 你就能擁有我

  • 中評網背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4 16:39:19
    有 33 人按讚

    #每週Ruby說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 #愛莉莎莎 如何造成公關危機? 該如何正確回應 #蒼藍鴿 事件?

    ▶想了解更多關於網紅行銷歡迎加入我成立的社團 網紅行銷點 Key Opinion Leader Point約◀

    過年期間愛莉莎莎釋出一支反擊蒼藍鴿的影片

    以回應蒼藍鴿日前在影片中評論 #肝膽排石法 的事件

    影片請參考 https://youtu.be/ZV2Ss724vC0

    過去我曾經寫過幾篇關於公關危機的文章
    分析出在台灣公眾人物的危機處理標準程序只有兩種

    一種是立刻認錯誤並承諾改善來止血 (利用群眾的鄉愿心態)
    另一種是完全不回應讓時間淡化傷害 (利用群眾的健忘心理)

    如果要選擇正面對決並堅持自己的主張

    在台灣的公關危機史上也不是沒有成功案例

    但前提是對峙的雙方在專業領域上必須站在同一個高度

    而愛莉莎莎在不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知識的情況下

    選擇以影片正面回擊蒼藍鴿的評論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至少犯了以下三個錯誤

    1.選擇錯誤的危機處理程序
    如同我過去幾篇文章中提到的

    除非你的品牌價值是建立在某些不可撼動的信仰上

    否則面對批評與指教最好的解決方案永遠是放低姿態

    愛莉莎莎的個人品牌並非建立在信仰這個基礎上

    再加上他的專業背景並不是醫療相關領域

    所出示的所有證據也都只根據部分商業書刊而非專業醫療人員的諮詢

    這些條件加起來就注定愛莉莎莎不能靠「死不認錯、正面反擊」等方式來回應

    而必須選擇更謙虛、看起來更有智慧的方案

    以利用台灣群眾特有的鄉愿心態來面對此次公關危機

    2.對於政治正確的判斷失誤

    其實大多數的群眾在面對醫療行為時

    也常常會出現以經驗主義來反駁專業知識的現象

    甚至可以說大多數的群眾是更習慣用經驗主義來替代專業證據的

    這幾日除了愛莉莎莎反擊蒼藍鴿之外

    也有一位小兒科醫師在臉書上建議各位父母不要讓小孩看 #鬼滅之刃 而被網友攻擊

    文章請參考 https://reurl.cc/qmZRAR

    許多動漫愛好的網友在面對這篇文章時

    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以自身幼時的經驗來反駁小兒科醫師的專業

    而不是探討動漫對於仍在發展身心的幼童會造成甚麼影響

    這顯示我們用經驗主義來反擊專業知識似乎也不是那麼愚不可及的事情

    因為相同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但愛莉莎莎為何在這次的回應影片中翻車了呢?

    主要原因是愛莉莎莎忽視了「有明顯危害」的政治正確風向

    自蒼藍鴿1月1日發布影片以來已經過了一個多月

    網路很明顯已經吹向肝膽排石法對於健康有害的風向

    甚至在多位醫療人員陸續出面為蒼藍鴿背書後隱隱成為主流共識

    如果這時再跳出來反駁就會嚴重違反政治正確而備受批評

    顯然愛莉莎莎本人與經紀公司在後續影片發布時

    並未考量到政治正確的風向問題

    3.對科學文獻的錯誤認知

    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科學期刊通常都具有非常嚴格的審查程序

    並發展出一套被稱為影響力指數(impact factor)的指標,用來評估該期刊在學術上的權威性

    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期刊(Science)的影響力指數為41.8、自然期刊(Nature)為42.7

    而本次蒼藍鴿引用的醫學期刊 Lancet 的影響力指數則高達60.3

    Lancet 身為醫學領域的領導期刊

    自然不可能像是愛莉莎莎所言的那麼一般或隨便

    即使是讀者投稿也需要經過許多專家學者把關

    通過後才能順利刊登

    在自稱肝膽排石法是經過嚴謹查證後才決定拍攝的背景下

    對於科學期刊價值的錯誤認知

    可以說是整支影片最大的敗筆

    在上一波危機還未度過就立刻引來下一波危機的愛莉莎莎

    有人預言他可能會如同理科太太一樣逐漸沉寂

    但我個人對於這個看法則持有相反的意見

    首先

    愛莉莎莎的人設並非高智商的知識型網紅

    核心價值不在專業知識的分享

    何況理科太太的人設在完全崩塌後也沒有退出螢幕前

    只是將核心轉往其他平台獲取收益而已

    愛莉莎莎本次的公關危機未涉及到人物品牌核心的情況下

    即使是專業內容受到大眾質疑也不阻礙他的人設與本質

    所以距離被網友下架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除非他接下來連續失言)

    黑粉的流入甚至還能增加頻道收益

    我之前的文章也說過公關危機通常也是轉機

    本次事件不但不會對愛莉莎莎造成影響

    反而有機會讓他的頻道迎來新的流量高峰

    在搭配合理的公關操作策略

    甚至能讓他再趁機收割一批新的訂閱者

    目前來看

    最好的公關解套方式就是在蒼藍鴿發布新的影片回應前

    立刻與蒼藍鴿達成和解

    共同拍攝一支影片來傳播正確的醫療知識

    並放下身段對於之前的錯誤道歉

    最後提醒各位讀者

    市面上很多片面的商業書籍

    習慣把片面的醫療知識重新包裝

    誤導民眾在看了一本書後就覺得自己很有知識了

    事實上卻造成許多醫療人員的額外負擔

    如果身體真有不適

    即使只是小問題

    都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

    而不是誤信江湖偏方最終危害自己的健康

  • 中評網背景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4 21:55:00
    有 134 人按讚

    無知的時代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的關注與按讚,網路上已有太多有問題的訊息,要分辨假新聞已經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太忙或太懶,曾經有一位專門創造假新聞的大師級人物曾經在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老實說,民眾真的變笨了。他們只會一直把東西傳來傳去,再也沒有人查證任何事情了。」
    查證很麻煩,要有時間,當然更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以及沒有預設立場的胸襟,要達到這些素養真的很難,也難怪民眾愈來愈容易被操控。
    最近,金融時報主筆,BBC電視節目主持人哈福特就感慨,為什麼到現在,英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民眾不相信有新冠病毒,認為那是政治陰謀;而法國只有四成的人表示願意打疫苗,而九成投票給川普的人認為拜登勝選是不合法的。
    事情當然不是如美國財務部長桑默斯說的:「看看你周圍,一堆白癡。」這麼簡單。
    哈福特認為,首先是人們很容易分心,其實這也是訊息太多,注意力不足而導致的,再加上人們通常會將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新鮮有趣」的事物,不再動腦筋思考與理解任何複雜的事情。
    第二是他所謂的政治部落主義,在政治對立的環境中,每一個事實的主張都會成為爭論或雙方對抗的武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被扭曲與極端對立化,但是假如有任何政治人物或團體看到這樣對他有好處的話,任何議題都可以被兩極化。
    第三種造成無知時代的因素是陰謀論者的懷疑。作者解釋,陰謀論者投入巨大的精力(或者極為豐富或荒謬的想像力),從雞毛蒜皮,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意義,卻對於這個議題大量確定的鐵證視而不見,甚至反而會被他們當作是這個陰謀所製造出的假新聞,就像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川普的支持者絕大部分認為那是捏造出來的假新聞。
    哈福特對這個無知時代是悲觀的,因為要消除無知是很不容易的,不過他倒是提供一個方法來嘗試,針對那些「無知者」不要一見面就陳述事實,相反的,應該是先與對方建立融洽的關係,提出問題並傾聽答案。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在爭辯中改變對方,但是有時候人們會說服自己。
    最後,作者建議,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校某些科目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及一些新聞議題,有時候甚至要她們以雜誌的封面故事來做專題報告,於是她們逐漸關注起目前的社會話題,通常也會詢問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除了學校老師主動與學生討論媒體新聞之外,一般家庭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評論新聞事件,孩子在有意無意間,自然也會聽到這些意見。
    常常很感慨,現代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不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從原先的電視、廣播,到如今的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網路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守門員;一旦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散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知識羅盤讓你免於網路迷航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閱讀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紙本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使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編輯的書,都有製作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後才會出版,基本上是有架構、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的。即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發行,都會有特別的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完,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瞭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瞭解,網路上搜尋到的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還是無法成為真正的收穫與理解。
    利用討論將問題看得深一點
    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的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因此,趁著雙胞胎女兒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談論所引起的興趣與關注,開始進行我們家的「媒體識讀」教育。也就在跟她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她們理解議題與解讀新聞的能力很弱;同時也發現,老師雖然以這些時事為素材,但也沒有好好分析,不知道是時間不夠,還是本身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於是從她們高一的春天開始,每個星期假日,我會利用早、午或晚餐的時間,正式為她們上課。通常會以雜誌的專欄或專題報導,以及報紙的社論或專論影印為教材,含括一、兩篇相關文章為一個主題,至少講解討論一個小時左右。
    我通常會以馬錶測量她們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時間,然後要她們立刻複述文章的立論重點,或追索作者的寫作動機……等等。(能用自己的話清楚地講,才代表真正看懂。)接著,我會就文章所涵蓋的專有名詞與背景知識詳加說明,引導她們去思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些狀況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事情不這麼發生,可以有哪些改變,必須做哪些努力?……
    總之,我希望她們能把問題看得深一點,也希望從這些攸關每個人生活的事件裡,引起她們追求知識的動機。
    經過這樣的訓練,後來在女兒上下學間隙翻閱每天報紙的短短時間裡,也會隨口交換一下意見。(這與正式上課需要刻意挑好主題、影印教材是不一樣的。)
    就像這本書裡所收錄的數十個議題,任何一個會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一定含帶著社會當下集體的潛意識,或許是憂慮,或許是恐懼,都很值得父母陪著孩子進一步探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