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華民國愛國歌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華民國愛國歌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華民國愛國歌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產品中有8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誰讓「中國」在台灣漸漸消失? 台灣制憲基金會前天公布了一份民調,針對「國族認同」,67%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1.8%「中國人」,27.9%「兩者都是」。 換一個問法,如果在「台灣人」跟「中國人」之間,只能選一個,則台灣人「89.9%」,中國人「4.6%」,差距甚大。 這份民調的採...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email protected] 加入會員~抗黃標...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1:02:09

《專題:歷史與正義,淺談愛國教育》 (上) 🤝與臺灣吧合作之專題文章 @taiwan_bar 本文編輯:王郁馨、施展鑫、吳佳佑 本文校正:沈博硯、劉致杰、陳安琦   🇹🇼何為愛國?昔日民族主義興盛的中國(中華民國) 🪄愛國主義:又與民族自豪感有異曲同工之意,一詞代表對於自身的國家或是家園有著...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3:17:30

【我們是怎麼從Malastapang墮落到「杜馬拿努」的?——歡迎來到祭儀歌舞都分不清,教師還沾沾自喜的年代】 小編不想開地圖砲,但你們這些國小國中高中的基層教師,我強烈建議你們要聽好了:現在2020年11月9日,不是《原基法》尚未通過的2004年,也離你們出生的1932年《義人吳鳳》播放的年代有...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8:48:55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不要再把中國叫成大陸了!—「大陸」的小故事〕  「陸客」、「陸生」、「陸劇」相信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稱「中國」為「大陸」對於台灣人來說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大陸」大概也能算是台灣的特產之一了。  ▌ 為什麼會稱呼「大陸」呢?  這個名詞當然有它的歷史脈絡,...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2 19:00:23
    有 12,673 人按讚

    誰讓「中國」在台灣漸漸消失?

    台灣制憲基金會前天公布了一份民調,針對「國族認同」,67%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1.8%「中國人」,27.9%「兩者都是」。

    換一個問法,如果在「台灣人」跟「中國人」之間,只能選一個,則台灣人「89.9%」,中國人「4.6%」,差距甚大。

    這份民調的採樣,支持國民黨者僅一成二,支持民進黨約三成,簡單的說,算是一份比較「親綠」的民調。儘管偏綠,但與台灣目前的實情,相去並不太遠。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二字,漸漸在台灣消失?

    我1974年出生,在台灣叫做「六年級生」。我的年代,每日上學要升旗,看電影要唱國歌,軍歌比賽,總要指定愛國歌曲,「中華民國頌」、「四海都有中國人」,直到今日,我都還能琅琅上口。前幾天有網友問我:「黃暐瀚,你敢說你是中國人嗎」?當然敢,我當然是中國人,我是生長在台灣的「中國人」,我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不過,台灣人,或說住在台灣的人,已經漸漸漸漸,不說自己是「中國人」了。

    理由很簡單。

    因為「中國人」這三個字,在台灣,已經無法和「中華民國」連結。

    兩岸的競爭消長,本文略過,那是太長的故事。但一言以蔽之,在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取代「中華民國」的一切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跟國際影響力上,日漸增加。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而這個中國,並不是中華民國。

    有網友說:「叫中國台北,沒毛病啊~中華民國,不是中國嗎」?50年前,確實是,但現在「中國」二字,已經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硬稱「中國台灣」、「中國台北」,台灣人聽了,只有矮化,怎會開心?

    於是,「中國」二字,在台灣漸漸變成「選舉時的負資產」。「中國國民黨」,每逢主席改選,都要討論是否改名「台灣國民黨」或「國民黨」(省去中國二字)這樣尷尬的問題。

    所以,出生在台灣,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當然會更加認同「台灣」,而不是「中國」。

    暐瀚 2021-8-12 de 台北

    品觀點 20:00見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3 12:16:44
    有 4,025 人按讚

    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2 21:00:38
    有 149 人按讚

    【#陳威臣:🇨🇳🇹🇼 方寸之間的歷史標誌】
      
    「小小的郵票,偉大的家國認同?」郵票目錄的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政治變遷與認同史。發行於1945年11月的「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有段時間底圖都還寫著「大日本帝國郵政」。1950年代之前郵票的圖案選擇,孫文肖像相當普遍,不過1950年代蔣氏重新掌權後,蔣介石的肖像取代孫文,成了執政者形塑的「民族偉人」。
    .  
    不過同樣的郵票圖樣,對於早就移民海外的華人來說,又是什麼樣的歷史存在?《#口袋裡的家國》從海外華人的組成、以及愛國歌曲、郵票與錢幣幾個層面,來分析這些「微小的紙張」如何影響著海外華人與祖國之間的認同情感。手裡拿著印有「偉人」圖像的鈔票郵票,海外華人面對生存困境與無助感時,國族認同如何成為大歷史下的卑微支持?
    .  
    #郵票 #鈔票 #歷史 #中國 #大日本帝國 #華人 #移民 #國族認同 #蔣介石 #孫中山 #麥留芳 時報出版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1-25 14:37:20

    💰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蝦皮商城【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FB粉專【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官方回報群 https://reurl.cc/mnDRVj (TG問題回報)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阿平電影院 i-PK MOVI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19 12:00:02

    阿平2018年9月來到瀋陽,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此影片紀念九一八事變88周年,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系列影片:
    台灣大叔遊瀋陽 EP.1|比百貨公司還大的書店 玖伍文化城|太原街步行街【阿平遊記】https://youtu.be/neW8WsjUfkQ

    台灣大叔遊瀋陽 EP.2|瀋陽最繁華青年大街摩天建築街景|盛京大劇院|K11購物藝術中心|中山廣場【阿平遊記】https://youtu.be/D6oRS8J0rNA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1|傳說中的北韓少女時代?|朝鮮可樂好喝嗎?【阿平遊記】https://youtu.be/zjBD2WxQRuU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2|北韓女神級空姐|體驗高麗航空商務艙+平壤機場貴賓室【阿平遊記】
    https://youtu.be/TkzkUVY0VXQ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3|飯店體驗平壤科學家外賓住所|朝鮮導遊唱中文歌好聽嗎?|街道不可思議的乾淨【阿平遊記】https://youtu.be/3MLCXmNnq8I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4|我見到金正恩!|空前震撼阿里郎晚會 輝煌的祖國十萬人大匯演|體驗平壤光復百貨公司消費【阿平遊記】https://youtu.be/ii054KnpuHI

    ===========================
    歡迎訂閱 阿平電影院 i-PK MOVIE ➤ https://goo.gl/nVBtxR
    記得按下小鈴鐺🔔,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影片喔。
    ===========================
    阿平电影院打赏赞助💰 感谢大家的支持😊
    🧧 微信 扫码赞助 ➤ https://reurl.cc/gWkrZ4
    🧧 支付宝 扫码赞助 ➤ https://reurl.cc/4a5lQY
    Paypal 赞助 support ➤ https://paypal.me/iPKMOVIE
    ===========================
    訂閱與關注 ➤
    【B站 阿平电影院】➤ http://space.bilibili.com/97102435
    【微博 阿平电影院】➤ http://www.weibo.com/p/1005051918309433
    【西瓜視頻 阿平电影院】➤ https://www.ixigua.com/home/80120746896
    【今日头条 阿平电影院】➤ https://reurl.cc/2gYqDE
    【抖音(大陸版APP) 阿平電影院】http://v.douyin.com/efrcRWL/
    【FB 華語世界電影討論社】➤ http://tny.im/hWQ
    【阿平 FB】➤ http://www.facebook.com/thxac3dts
    【阿平電影院 FB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APcinema
    【i-PK MOVIE 電影情報局 FB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iPKMOVIE
    【i-PK MOVIE 電影情報局 官網】➤ http://i-pk.tw/
    【優酷 阿平电影院】➤ http://i.youku.com/ipkmovie
    ===========================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瀋陽Shenyang #阿平遊記

  • 中華民國愛國歌曲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17 17:29:24

    昨天 (1016 )播出的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中一段我的發言,正好回應這幾天兩岸網友對我的一些指教。

    主要是關於我周日睡前一篇憑弔陽明書屋的散文,這篇文章,引發我臉書、微博兩邊網友不同的反應。臉書支持我的朋友,普遍頗有感觸,感嘆時移世易,惆悵不已。微博則有關注我很久的粉絲,認為我難捨民國情結,充滿孤臣孽子之情,對我有些失望。

    不可否認,我對「中華民國」當然有感情,她也曾是台灣島上、乃至海內外不少中華兒女的精神依歸。國中的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被吹倒,會急忙上前將國旗扶正,深怕這面旗幟遭受一絲塵土或摧折。年少的時光裡,每年十月一到,便會引頸期盼雙十節到來,還記得有回眼鏡斷了,深怕來不及在十月十日前修好,錯過總統府前的國慶轉播,心急如焚!

    然而,當我看見陳水扁主持下的國慶大會,沒有「中華」,沒有那些緬懷先烈的愛國歌曲,取而代之的是「愛台灣」、「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口號,我知道這已不再是我熱愛的「中華民國」。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任內遇上2011年中華民國百年國慶,但相關的慶典、晚會、影片及文告,卻都避談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及擔當。那年以後,我就已經看清,中華民國國魂離散,名存實亡;就算魂歸來兮,這具軀殼也已經腐爛,惟有投胎轉世,「中華民國」或可另獲新生。

    對我而言,中華民國代表的是百年前先烈先賢對「新中國」的期望,是鴉片戰爭以來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理想,其實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在我心裡,中華民國從來不等於國民黨。至少從我懂事以來的國民黨,就從來不曾喚起我的熱情,更沒有資格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參政以後,我開始理解很多人仍然非常看重國民黨,或對仍具龐大組織的國民黨懷抱幻想,或依戀國民黨表面的圖騰,乃至不談實質的路線,只沉迷於「黨國」的符號。

    對新黨郁慕明主席和國民黨洪秀柱前主席而言,他們代表了至今仍堅持原來國民黨精神的前輩,期盼中華民國肩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但時不我與,一個不談辛亥、不談抗戰的「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是一個割據台灣的小朝廷,甚至幫助美日阻礙中華民族的崛起,徹底淪為台獨「借殼」的遮羞布。郁主席因此感嘆:「中華民國亡國了!」許多老一輩的深藍同志聽了,哭著說難以接受,郁主席安慰他們:「那就讓我們我們努力接回蔣經國留下的中華民國,走完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後未竟的志業,和大陸和平談判,共謀統一。」

    坦率地說,在我出生四個月後,經國先生便撒手人寰。我對蔣經國時代的「中華民國」沒有半點印象,卻見證了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成果,而我也同時滿三十歲。相反地,洪秀柱出生的1948年,則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的開始。我至今仍記得,她在今年海峽論壇上,想起自己為黨國奉獻大半生,為了幫台灣謀出路而提出「一中同表」,卻受盡黨內同志嘲諷,乃引用「寧為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南宋詩句自況。對我而言,我沒有黨國情結,甚至也已放下「中華民國」情結,因為我們是兩岸交流的新世代,我們不必為黨國「抱香死」,我們該擁抱的是美好的未來。

    重遊陽明書屋,回憶九年前初遊時的情景,當時馬英九當選後的蓬勃氣象,原來只是迴光返照。追憶「故國」,同時也坦然面對那已成過去,因為朝代興替只是過客,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誰也擋不住時代的潮流,但願有識之士鑑往知來,莫再重蹈黨國墮落的覆轍!

    我仍尊重那些對故國難捨情懷的老同志,更要向那些放不下故國的年輕同志喊話,與你們互勉!大家稱自己是孤臣孽子,孟子則以「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來形容孤臣孽子的特質。我們身在此一時代的台灣,難免有孤臣孽子的憂患之情,但一旦通達事理,必能再上一層,超脫中華民國的孤臣孽子,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忠臣。今天我們身處台島,正如「冬來嶺上一枝梅」,葉落枯枝,孤獨地吐露幽香,卻始終傲立風雪,一旦陽春消息近,猶然還我作花魁!

    ===========
    (分享一段臉書網友楊雅晴的留言,講得很好!)
    逝者已矣,朝代的興亡本是常態,在歲月的河流理更是微不足道。只是活在當下的我們,不免有惘然的感觸。
    期許「中華民族」派越來越多……

    ●2017/10/16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全集─新黨青年軍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9XGJvRpWY

    ●雙十前夕重訪陽明書屋 憑弔故國、故人、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posts/1948469638710250
    ===========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