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興碩士新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興碩士新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興碩士新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興碩士新生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手術室初冬 ◎鄭愁予 一圈綠衣的 實習醫生 手垂著 (這人在床) 青瑩燈下 喉結的紅 要比 輸氧筒顫動的指針 紅一些 窗前 一柄解腕刀 獨擱到下午 新雪在窗外 雪上一列 新的靴痕 那人窺望 彤眉含煙 那人轉身 皀衣小帽 那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 中興碩士新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26 21:00:01
    有 199 人按讚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手術室初冬 ◎鄭愁予
      
    一圈綠衣的
    實習醫生
    手垂著
    (這人在床)
      
    青瑩燈下
    喉結的紅
    要比
    輸氧筒顫動的指針
    紅一些
      
    窗前
    一柄解腕刀
    獨擱到下午
    新雪在窗外
    雪上一列
    新的靴痕
      
    那人窺望 彤眉含煙
    那人轉身 皀衣小帽
      
    那人去了
    白色比別的多
    死亡的白 是
    介于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
      
    -
      
    作者後記:
      
    赴美前,與世旭至醫院探視朱橋,淚眼中作別,期渠新生。未意渠仆而再起,起而復仆,終於棄世。殉事之忠,死事之烈,不亞於民初君子。冬初過跫音橋,沿坡登醫院區,原為檢查耳疾,卻偶止於一手術室外。驀見朱橋臥於室中,一時諸色紛然:綠、青、紅、彤、皂、白,使予驟陷於冥幻世界。繼而彩色凝凍,點滴成冰,竟白茫茫地化為真的世界了。
      
    -
        
    ◎作者簡介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生於一九三三年,少年來臺,於新竹長大。畢業於中興大學,後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和東華大學。曾加入現代派、創世紀詩社,曾為聯合文學社長。出版詩集有《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和時報文學獎。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映禎 賞析
      
    此詩收錄於《燕人行》,為詩人赴美前所寫的悼詩。
    從詩名〈手術室初冬〉來看,詩人似乎是把此詩的關鍵色:白、綠、紅、黑收進了隱形珠寶盒裡,留待讀者從節與節中解開色彩的謎語。「一圈綠衣的∕實習醫生∕手垂著∕(這人在床)」讀到這裡時,或許你會有個疑惑:「為什麼是實習醫生?」我想,在面臨人生中每個生離死別的當下,我們永遠都是青澀,且不斷在學習的,在內心的交戰與抉擇下,我們偶爾就像詩中的實習醫生,時而感到束手無策。(這人在床)小編讀來有兩種想法,其一,通常括弧內的文字是可以省略的,但藉由這樣的方式卻能點出此人的存在性,只是此處以括弧來呈現讓小編不禁懷疑詩人是否有意製造出生命在生死交關時的明滅之感;其二,在藝術手法上,以「括弧」表示「床」的形狀,凸顯此人之狀態。
      
    「青瑩燈下∕喉結的紅∕要比∕輸氧筒顫動的指針∕紅一些」第二節出現了兩次的「紅」,首先,喉嚨是用來發聲的,此處「喉結的紅」小編亦有兩種看法,假若此處的「紅」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希望與熱情,配合第二節的後半來看,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可能就有危險、危及的意涵,而雙紅拉扯,緊張氛圍下看似有生命力的一方暫時壓過死神的催討,真是如此嗎?小編進而想提出第二種想法,「喉結」也可以有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意涵,若以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來看,「青瑩燈下∕喉結的紅」青瑩燈光作為背景,「喉結的紅」就像落日霞照下的山景,眼一眨,天就黑了,如此一來輸氧筒上指針的紅反而是希望的紅、救命的紅。於此,小編先保留兩種想法,藉由接下來的第三、四節來提供我們更多的想像。
      
    「窗前∕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新雪在窗外∕雪上一列∕新的靴痕」窗前的解腕刀分割了窗外與窗內的世界,詩人的心魂進入窗內的世界看著一切的發生,只是窗內的人似乎已形魂分離,飛到窗外的世界了。「一柄解腕刀∕獨擱到下午」是誰在等待時機呢?「解腕」放在此節有棄世或殺生的意涵,這裡的「獨」字所透露的是長久以來所受的痛苦,此處,也有可能在暗指,是手術延遲了死亡,而「下午」後啟「新雪」兩字實在有些可疑,在這裡小編想到台語的「往生」,也就是死亡的訊息。而雪上一列新的靴印可能就是窗內那人的心之足跡,他已經翱遊到另一個維度了。
      
    到了第四節,又再一次出現紅色,但紅色後所接的顏色卻是——黑色。「窺望」亦給人一種等待時機成熟之感,最後,那人轉身了,臨行之前彷彿對著這個世間說:「嗯,可以了!」。此節的彤眉含煙、皂衣小帽或許就是死者生前最美好的樣子,在這裡可以注意到的是,詩人以古典筆法,委婉地陳述逝世這件事。雖然留下來的人會感到遺憾、難過,但能把斯人離去時的背影存放在心中不也是件莊嚴且美好的事嗎?「彤眉含煙」的另一個想像是,在一片雲霧繚繞的山巒之中,晚霞染紅了畫面,或許也在暗示生命的終點。
      
    最後一節,以白色為基調,將死亡的抽象凝結成接近具體的既視感,「死亡的白 是∕介於護士白與雪白之間的」這裡的護士白,給人安心、舒適的感覺,也是窗內世界的濃縮,而雪白比較像是指窗外的未知,即我們無從掌握的一切,再來,護士白在感官溫度上是指正常的體溫,而雪白卻是冰冷的、失去生命力的,詩人以此兩種不同色溫的白來呈現由活著進入到氣絕的過渡狀態。故事從顏色的發散開始,止於最後的「白」,而白色正是所有可能的集合體,行至終點的同時亦是收斂到了原點,乃生命的復始。詩中多次出現「雪」與「白」,而這兩個字都有虛空之意,雪的質地柔和、細緻,可惜當我們掌握到它的同時,也注定了即將的消逝,給人似幻而真的惘然感。從選字上來看,可以發現詩人已意識到流動宇宙中的無常,或許萬物之生滅就來自於虛與實之間永恆的辯證。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疾病詩 #探病 #鄭愁予 #手術室初冬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26.html

  • 中興碩士新生 在 直接跟農夫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0 13:05:00
    有 53 人按讚

    【土壤環境碩士,回家 就要種出枇杷正港滋味!😋】https://bit.ly/34mDGHu

    中興土壤環境碩士的乃瑜,畢業後帶著專業回鄉,扭轉家中過去的慣行農法,分析自家土壤性質後做改良,調整施肥、改用草生栽培,讓枇杷園區煥發新生機。

    環境的正向改變引來了獼猴,搶先開袋品嚐,下圖就是貪吃的獼猴吃到僅剩兩顆枇杷殘留枝幹😅。面對動物搶食,乃瑜笑笑回應:「感謝獼猴熱愛我家水嫩、餘留淡淡酸甜的枇杷,這正是我驕傲的枇杷真滋味。」👍
    乃瑜的枇杷👉https://bit.ly/34mDGHu

  • 中興碩士新生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14 15:00:00
    有 31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1-14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中興碩士新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14 20:17:20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中興碩士新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2-10 18:13:14

    本集主題:「遷居啟事」詩集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趙文豪  
     
    內容簡介:
      關於「遷居」,從出生就開始了:離開家,上學、工作,與「家」(父母的/自己另外創造的...)形構著多邊形。這些人生留下的印記,或許抽象曖昧,或許清晰可見,都期盼用詩,培養寬容,表達對社會的愛與關懷。 如同序詩所寫的:「我想,我們都只是很努力地過著日子/培養習慣:例如拉大步伐、拉開嗓門、拉開/與過去的自己多些的距離。//或許我們過得沒那麼好/有太多的玩笑讓人無法負荷/總是掛著痛點的偽笑/在下班以後到彩虹堤防邊/不快不慢地奔跑/而時間隱隱然有一種默契/不會讓我們那麼容易追上」。
      
    本書特色:
      只要有青春、有熱情,這樣的島嶼永遠年輕。 此詩集的四個系列分別代表著:「遷居啟事」是變遷,「有鹿,神過」是心靈田園,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隻安詳的鹿,而「時事寓言」則是面對台灣新聞作為啟發,是寓言,也期盼作為預言;「亞麻色」則是回歸到青春記事,用最單純的目光去再次感受這塊土地,以及所有的情緒滲透
       
    作者簡介:趙文豪
      出版有靈異詩集《都ㄕˋ有鬼》(秀威出版)、論文集《典律的錨準:2005-2013年三大報新詩獎研究》(文史哲出版)、傳記《這世界需要傻瓜︰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車的誕生奇蹟》(圓神出版)。
      
      1986年的盛夏出生。喜歡詩,曾獲2015年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目前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班,在國北教語創系碩士班、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畢業。創作部分得過好詩大家寫、桃城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等,入選2013年台灣詩選、入選台港文學選刊新生代詩人之一。論文發表於《台灣詩學》、《年度詩學》,並發表在「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