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興大學光電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興大學光電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興大學光電系產品中有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停電檢討報告出爐!4防呆措施全失靈還不找元凶 專家批:台電問題大了..... (05/27/2021 蘋果日報) (許麗珍/台北報導)台電日前短短4天內發生2次大停電,經濟部「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昨(5/26)送至行政院,根據《蘋果新聞網》獨家掌握消息,該分報告直指513事故雖起因...
中興大學光電系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停電檢討報告出爐!4防呆措施全失靈還不找元凶 專家批:台電問題大了..... (05/27/2021 蘋果日報)
(許麗珍/台北報導)台電日前短短4天內發生2次大停電,經濟部「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昨(5/26)送至行政院,根據《蘋果新聞網》獨家掌握消息,該分報告直指513事故雖起因於測試人員誤操作隔離開關,但台電電力系統竟有高達4防呆措施皆失靈,令人咋舌,且該檢討報告竟未找出每一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建議再由公正第三方釐清確認。
消基會則痛批經濟部報告不痛不癢、避重就輕,對於懲處更是大打迷糊戰;學者專家則驚訝4防呆措施皆失靈,認為這實在不可思議,代表台電管理有很大漏洞,也不滿該報告避談跳機後停電5小時的影響,沒有凸顯供電機組不足的缺電問題。
台電日前於1周內發生2次大停電,經濟部於5月13日當天第一時間出來召開記者會,宣稱停電是因為「所有最壞狀況的總和」,包括水情不佳導致水力發電量大減、太陽光電上來不來、5月高溫導致尖峰用電量大增及預測負載失準、大型機組正在歲修未歸隊等,經濟部長王美花5月17日要求台電1周內交出2次大停電的調查報告,而經濟部已在昨將「513及517停電事故檢討報告」送至行政院。
首先,經濟部檢討報告上修2次大停電受影響戶數,513大停電影響戶數,從原本對外宣稱的400萬戶上修為462萬戶,賠償4.7億元;517停電影響戶數也從原公布的62.5萬戶上修至100萬戶,賠償1.1億元;2次停電事故總計影響562萬戶,賠償5.8億元。
其次,不同於台電5月21日內部513停電檢討報告,歸因於承纜商中興電工人員解除管制未恢復,破壞防呆機制,及台電維修人員誤操作開關「2個致命失誤」,經濟部檢討報告直指513停電事故直接原因雖是測試人員誤操作,但背後原因是台電系統有高達4個防呆措施皆失靈,這才是真正應檢討與改善的重點。
經濟部檢討報告指出,原有的4個防呆措施失靈,包括氣閥開關應關閉卻未關閉,導致有壓縮空氣送至開關;直流電源開關應關閉卻打開;現場控制面反未貼禁止操作警示膠帶;現場在未監護下,1人單獨操作而誤操作隔離開關,報告也提出多項要求台電改善並建全防呆機制、控管互鎖裝置等具體改善措施。
但吊詭的是,該報告竟未找出每一防呆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防呆機制被誰解除尚待釐清,還建議再由公正第三單位予以釐清確認;至於責任、懲處,有關台電總經理以下人員的責任,則將由台電提報經濟部。
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游開雄表示,2次大停電造成民眾非常大不便,經濟部報告卻不痛不癢、避重就輕,若513確定是人為疏失,就要找出每一防呆措施失靈是由誰造成,只要歸納出有權限及權責更動防呆措施的人員即可,事實上這不難找,顯見這份報告應是內部喬不攏,「經濟部不想當壞人,想藉助外部第三方,另找第二套人背書」,既然找不到真正凶手,當然對於懲處更可大打迷糊戰。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兼任教授陳在相則說,高達4個防呆措施皆失靈,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因4個防呆措施就像4道關卡,若其中有1道發揮效用、擋下失誤,也許就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停電事故,「每個施工過程都有SOP及防呆機制,4個防呆措施都失靈實在很難想像,可能性很低,可見台電人員操作時想開就開,想關就關,不嚴謹地遵照SOP,管理上有很大漏洞」,應找出防呆措施失靈的真正原因,才能預防下次不再發生類似事故。
另針對外界質疑預估備轉容量高,為何發生限電,經濟部報告則解釋,若單一大型機組跳脫,供電損失100萬瓩是目前台電電力系統頻率能承受的最大極限,513停電時,首波損失供電能力158.9萬瓩,電力供需瞬間失衡,才引發低頻卸載,即使水情良好也無法避免,要求台電檢討備轉容量率的計算方式、加強「夜尖峰電力調度」與「緊急應變能力」等,未來並推動「彈性夜減方案」。
對此報告,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則說,「無法避免低頻卸載」是跳機前的原因,但即使備轉容量高,也無法避免低頻卸載,則應正視跳機後的影響,凸顯的是供電機組不足缺電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基載發電嚴重不足,導致原本做為「中載發電調度」的燃氣機組全時滿載發電,一旦臨時出現電力缺口,燃氣發電已無「備用」提升空間。
黃士修批評,該報告僅間接提到檢討備轉容量率應隨夜尖峰負載調整,迴避廢核與大量燃氣政策的根本問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527/BVHJXXMRQ5BTTD4UYQ4ALGDOCU
♡
中興大學光電系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半年乾旱原因曝! 專家一篇釋疑「4大缺水傳言」(05/23/2021 TVBS新聞網)
台灣近幾個月來面臨嚴重乾旱,目前已有12座水庫有效蓄水量低於10%或直接見底,許多民眾受限水影響相當無奈,只盼老天爺早日替大地解渴。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整理2021上半年的乾旱主因,同時列出「4大常見缺水傳言」替大家釋疑。
彭啟明今日撰文指出,2021年上半年乾旱的主要原因有:一、台灣豐水及枯水期有顯著差異,水資源能夠儲存量有限;二、2020年無颱風侵台,年雨量顯著偏少,下半年全球反聖嬰現象;三、2021反聖嬰現象發威,春雨顯著偏少;四、2021年5月梅雨季,太平洋高壓異常增強西伸,高溫偏少雨,梅雨鋒面偏北發展,影響台灣梅雨遲到也偏少;五、氣候變遷,從長期來看,的確有可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同時,彭啟明也針對幾個問題釋疑,首先是「中火造成乾旱?」他表示,雲雨帶過台灣海峽就減弱,是太平洋高壓的乾熱空氣造成的,它讓原來在大陸南方閃電對流旺盛經過海峽就減弱,因此西半部才沒有顯著降雨。彭啟明解釋,乾旱的原因很多,水資源的儲存量、去年無颱風、反聖嬰造成春雨少,5月雨水也偏少,從氣候特性就看出差異性。
再來是「太陽能電版導致乾旱?」彭啟明說曾有人誤傳,太陽能板反射熱能回大氣層,導致台灣乾旱,「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的光熱,反射回大氣層,讓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以致於水氣無法凝結為水滴...至今完全沒有春雷、更沒有雨」。他解釋,台灣太陽能面板的面積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太陽光電板是吸收太陽光來轉換為電,傳言稱「把太陽的光熱反射回大氣層」就不正確,因此傳言推論「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導致沒有雨」也是錯誤。
彭啟明引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報導,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副教授王聖翔指出,太陽光電板是吸收太陽能,所以「反射太陽光熱」的說法不正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也說,太陽光電板反射的熱能,和一般台灣的地貌,包括樹木、水泥地、柏油路等能反射的熱能,沒有太大的差異,不會因為太陽能光電板反射比較多熱能回大氣層,此傳言並無根據。
報導指出,太陽光電板是深色的,所以它反射回大氣層的熱能比較少,是地表比較容易被加熱,但太陽光電板的面積很小,因此對大氣的影響不大。結論就是,太陽能板是吸收熱能轉換為電力,其反射的熱能與一般台灣地貌沒有明顯差異,傳言宣稱「太陽能板反射熱能回大氣層,導致台灣乾旱」,並無根據。
另外,曾有人懷疑台灣近期乾旱是對岸的「氣候戰」,藉由不讓於華北的鋒面南下來恐嚇台灣,讓台灣各方面重創。彭啟明強調,不談兩岸關係及衝突,只從氣象角度來看。梅雨鋒面不是來自華北,是從5、6月從台灣開始生成逐步往北,7月會到華北或北海道。今年至大陸長江中下游到華南,延伸到日本的梅雨鋒面發展旺盛,台灣目前為止都只有移動型的鋒面在北方掠過,還沒有滯留鋒面影響。
氣候和氣象不同,目前只有氣象戰,改造短時間的天氣,還沒聽過改造長時間氣候的氣候戰。彭啟明說,大陸每年的5年計畫都有人工影響天氣的計畫,如果長期來看從十一五到目前的十四五都有提到,仔細比對他們的作業就知道這沒那麼厲害,「如果這樣,那為何對岸還有旱災,也有水災?」
對於有人質疑,「為何不大規模做人造雨?」彭啟明則回應,「乾的毛巾,怎麼擠,也擠不出水來」。他解釋,目前各種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空中造雨效益較大,地面造雨效益相當低,若進行空中造雨的效果約在增加0%到30%左右,但一般比較讓人接受的數字是10%以下。
彭啟明說,要證明造雨效果可能要付出極大成本,例如飛機或遙測監測設備,且各個地區的雲種及降雨特性不同,很難一體適用。現在全球僅有少量人造雨相關學術研究或實驗,各國人造雨多屬於商業作業活動下,造雨效果常有過度樂觀的現象。也因此,彭啟明最後仍強調,「全民節水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完整內容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515102
♡
中興大學光電系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