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死的時候就說我愛你吧 ◎潘柏霖 欸,活著好嗎 還是活下來吧 吃點蛋糕,我也吃一點 要是能這樣就吃掉你的痛就好了 就活下來好不好 希望有天你可以變老 走路愈來愈慢 有些痛苦的事情 就放到更遠的地方 再也不要看到 不要傷害自己了 難過不是需要羞恥的事情 拿一張紙 把那些讓你感覺不好的人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7 21:00:05
    有 1,657 人按讚

    想死的時候就說我愛你吧  ◎潘柏霖
     
    欸,活著好嗎
    還是活下來吧
    吃點蛋糕,我也吃一點
    要是能這樣就吃掉你的痛就好了
    就活下來好不好
     
    希望有天你可以變老
    走路愈來愈慢
    有些痛苦的事情
    就放到更遠的地方
    再也不要看到
     
    不要傷害自己了
    難過不是需要羞恥的事情
    拿一張紙
    把那些讓你感覺不好的人
    一個一個劃掉
    真的不行的時候
    就吃一些藥
    讓藥說服你
    自己可以變老
     
    把自己打開一點
    讓人進來
    別再害怕受傷
    有些傷口是不會好的
    有些人可能讓你變好
     
    來,相信我吧
    你是很好的
    我喜歡你的任何動作
    真的很難過的時候
    牽我的手
    就和我一起跳舞吧
    重新開始還不算太遲
     
    不要說再見好嗎
    那些發生過的壞事
    都不是你的錯
    活下來很可怕
    你很累了
    你不用告訴我
    我都知道
     
     
    --
     
    ◎作者簡介
     
    潘柏霖,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創作以詩和小說為主。目前已出版詩集《1993》、《恐懼先生》、《我討厭我自己》,小說《少年粉紅》、《藍色是骨頭的顏色》。
     
    --
     
    ◎小編子翔賞析:
     
    生活在變化快速也激烈的現代社會,每天都要竭力去適應新環境。同時網路等通訊科技,更容易帶給我們那些讓人沮喪的事物,於是不知不覺就會陷入憂鬱的負面迴圈。不斷否定自己,甚至幾乎都會聯想到死亡。或許,這就是詩題之所以提到想死的時候的關係。
     
    詩本身不難讀,出現的角色單單兩位。一個是不停訴說的「我」,另一個則是作為說話對象的「你」。其中就比重來說,詩的後續內容大體都是以「我」進行敘述為主。試想一下,今天我們跟朋友在聊天,結果對方卻單方面,且大量拋出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很難不感到厭煩?但是,同樣場景放在詩裡反而有了不一樣的效果。
     
    那就是——陪伴。我們可以發現作為聽者的「你」,對如此多話的「我」完全沒有任何回應。這樣的安排,說明了人處在憂鬱狀態時,那種對外界人事物的隔絕。但「我」卻從頭到尾沒有停止訴說,傳達出一種我會和你一直在一起的支持。同時這些內容是正面溫柔的,像是希望能透過吃甜食吃掉你的痛、喜歡你的任何動作等等,而不是那種冷冷尖銳的批判。
     
    說到了文字,本詩在使用上有著詩人一貫的淺顯直白,也呼應了「我」和「你」正在進行交談的情況,畢竟人與人的交流不側重華麗詞藻,只是要傳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而已。
     
    詩末那句「我都知道」,讓讀者驚訝得發現,原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一方面說明文明帶來的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擁有的課題,另一方面也讓讀者產生某種親近感,因為作為說話者的我,也曾經歷過生命會面臨到那些壞事,立場上就不單純是以第三人旁觀的角度在進行開導,而是一種同理的展現。
     
    最後,或許在下次憂鬱來臨時,我們能想到今天讀過的這首詩:
     
    「有些傷口是不會好的
     有些人可能讓你變好」。
     
     
    --
     
    美術編輯:林宇軒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想死的話就說我愛你吧 #潘柏霖 #有些人可能讓你變好 #小編也愛你喔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7.html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05 20:00:39
    有 15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出版社: 健行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作者介紹: 余欣蓓
      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畢業。曾旅法四年,從事詩學研究與華語教學。旅行成為生命的主軸,在國度與國度間探索文化的樣貌,對一切與人相關的事物著迷。喜歡大海、森林、動物,無可救藥愛上貓。著有《台灣伴手禮旅行》。
      
    策劃者簡介:綠主張
      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4 08:00:00
    有 7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出版社: 健行文化
    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作者介紹: 余欣蓓
      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畢業。曾旅法四年,從事詩學研究與華語教學。旅行成為生命的主軸,在國度與國度間探索文化的樣貌,對一切與人相關的事物著迷。喜歡大海、森林、動物,無可救藥愛上貓。著有《台灣伴手禮旅行》。
      
    策劃者簡介:綠主張
      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30 15:00:11

    本集主題:「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介紹
           
    訪問作者: 余欣蓓
       
    內容簡介: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作者介紹: 余欣蓓
      東吳大學哲學系、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畢業。曾旅法四年,從事詩學研究與華語教學。旅行成為生命的主軸,在國度與國度間探索文化的樣貌,對一切與人相關的事物著迷。喜歡大海、森林、動物,無可救藥愛上貓。著有《台灣伴手禮旅行》。
      
    策劃者簡介:綠主張
      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綠主張是主婦聯盟基金會三十年前運動文宣響亮口號,變成共同購買運動組織的公司名稱,當初幾位環保媽媽的闢室討論,竟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模式: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後繼者接棒努力,另外成就了今天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為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生根於生活而努力。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16 07:28:45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中興大學中文系好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14 20:17:20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