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研院院士終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研院院士終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研院院士終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研院院士終身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6萬的網紅聯合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感謝余英時的遺作,為年輕人帶來深遠的影響力! 📍中國民間及媒體給予正面評價 https://bit.ly/3fyDGLp...

  • 中研院院士終身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5 23:53:50
    有 41 人按讚

    感謝余英時的遺作,為年輕人帶來深遠的影響力!

    📍中國民間及媒體給予正面評價 https://bit.ly/3fyDGLp

  • 中研院院士終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5 14:51:37
    有 94 人按讚

    【一代史學大師余英時辭世】

    台灣中央研究院今日發布新聞稿證實,一代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

    1930年出生於中國天津的余英時,曾師承國學大師錢穆,是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余英時先後曾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名校延聘為教授,並以《歷史與思想》一書奠定其史學大師地位,2006年更獲「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為首位華裔得獎者,被西方學界推崇為21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三年前出版的《余英時回憶錄》,成為他生前的最後一本著作。

    中央研究院指出,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更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的議題。

    年輕時曾認為「只有中國本土才能安身立命」的余英時,是少數對當代政治有濃厚興趣的史學家,1980年起在台灣發表多篇政論文章,六四後更堅拒再踏入中國半步,立場鮮明。近年,余英時亦曾多次評論香港及台灣事務,2019年接受《台灣中央社》訪問時,就曾以香港為例,告誡台灣民眾勿在政治上妥協。

    在其歷時十二年寫作的回憶錄中,余英時曾經寫到,「我一開始便認定,『自由』是現代社會和個人所不能或缺的中心價值」,2013年接受《世界日報》訪問時,亦曾談及他對中國未來的看法,表示「我沒有『中國夢』,有的只是人類的夢,我的『夢』就是大家平平安安,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樣的社會才是我的夢。」

  • 中研院院士終身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5 12:39:20
    有 147 人按讚

    【敬悼】
    有「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之稱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晨間於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

    1930年,余英時出生於中國天津,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余英時畢生專研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的議題,深具開創性,影響半世紀的全球漢學研究,是當世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之一。

    余英時多年堅持反共、平反六四的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學術研究之外,余英時提攜後進亦不遺於力,桃李滿天下。任教期間培養出眾多史學學者,並於2014年設立「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領域。

    余英時一生獲頒多項海內外學術榮譽,包含1991年獲行政院文化獎、2004年美國哲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2006年獲頒素有「人文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並為2014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國際學術地位崇隆。

    余英時著作等身,最知名的《歷史與思想》於1976年出版,是史學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2018《余英時回憶錄》問世,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閱讀再多一點・OB短評 https://reurl.cc/rgG0Ar
    《#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著,允晨文化
    作者自陳並沒有寫自傳的慾望,但多虧訪談人的熱忱,幾度易稿,交互增改,於是有了我們眼前這部回憶錄。史家看自己,當然不會只有我,更多的是我與時代的關係。因為他是余英時,這書便有了奇異的重量。
    若把人的精神視作筋脈骨幹,血肉或許老去凋零,意念猶有脈絡架構。這部回憶錄鏤刻作者部分人生身影,紮紮實實不以浮誇為賣點,文稿醇厚有味、餘韻無窮,也是世代興替的宴席。
    余英時很可能是這世代最後的大師,這本「意外」的自傳,不同於自傳體常見的膨脹和裝飾,過於張牙舞爪地把一生大小事全部塞給讀者,甚或隱惡揚善。在這部回憶錄中,作者刻意把自己放在比較後面的位置,留了更多空間給予時代的描繪和紀錄,體現史家卓越的史識和史見,進而更展示了傳主的風範和神采。


    (本文圖片/翻攝自Youtube/TangPrize)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