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推動中研院院士明定本國籍
#持續推進中研院外文名稱檢討正名
#加速研發疫苗全民防疫
我進立法院以來,持續關注兩個中研院重要的歷史難題:
❶院士候選人應依法具備我國籍
❷啟動外文名稱檢討的民主討論
民主台灣的最高研究機構應該帶頭確立國家轉型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民主工作!💪
我在今年3月、...
#成功推動中研院院士明定本國籍
#持續推進中研院外文名稱檢討正名
#加速研發疫苗全民防疫
我進立法院以來,持續關注兩個中研院重要的歷史難題:
❶院士候選人應依法具備我國籍
❷啟動外文名稱檢討的民主討論
民主台灣的最高研究機構應該帶頭確立國家轉型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民主工作!💪
我在今年3月、4月兩度質詢中研院,今天再度詢問廖院長相關進度。
#成功推動中研院院士明定本國籍
上週末我就從院內的朋友得知,中研院已有相關檢討。很高興今天院長正式在答詢時確認,上週六(10月17日)「院士會議召集人暨院士選舉籌備委員聯席會」已就我的提案要求做成檢討,並對未來中研院士選舉決議:
✅明確定義候選人應具本國籍,落實法律規定
✅擴大延攬名譽院士,在國際上協助台灣學術發展
很高興半年來的監督關注有了成果,也肯定中研院的討論結果!
#外文名稱檢討正名應加速
但我關注的這個外文正名議題,我認為中研院的處理速度還不夠快。
3月9日我質詢中研院時指出,目前中研院的外文名稱中Sinica直譯就是「中國的」,Academia Sinica合起來會被誤解為 #中國科學院,也曾有國外學者跟我表示困惑。
外文名稱如何更加凸顯台灣形象?我要求中研院應啟動院內民主討論研議。
當天我就提出臨時提案,也感謝 #張廖萬堅、 #林宜瑾、 #賴品妤、 #吳思瑤、 #黃國書 等五位委員一同連署,要求中研院9月9日前提交書面報告給教育文化委員會。
這半年來,我在4月20日、8月3日兩度行文中研院追蹤研議進度,也特別提醒這件事應有充分的院內民主討論,廣納院內人員意見,分析各個方案的利弊得失,尋求院內共識。
可是中研院在9月9日發出書面報告給立法院,卻說檢討進度是「初步規劃」、「抽樣邀請」院內人員參加「焦點團體座談」。除了還沒付諸實行,且這也跟我認知的 #民主討論 落差實在太大!
我今天質詢時特別釐清,所謂的 #民主討論或 #審議式民主,不是「做做民調」 也不是「焦點團體座談」,這兩個研究方法至多只能作為事前的研究準備,不能代替民主討論本身。
所以我要求院長,應該成立院內的 #諮詢專案小組,完整規劃啟動院內民主討論,包含評估不同正名方案。院長也承諾,#兩個月內 會成立小組。
民主機制達成的共識是處理歷史議題的基礎,我會持續監督後續進度!
#加速研發疫苗全民防疫
我今天最後也關心,目前全球疫情仍在延燒,各國都在競相研究疫苗,中研院匯集我國最優秀的一批研究人員,目前 #中研院在疫苗研發上扮演甚麼角色?
日前陳時中部長曾表示,台灣目前現有國光生計、聯亞生技、高端疫苗三家公司進行候選疫苗臨床試驗。我注意到,中研院也有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與先知生技合作成功開發ASD25X-RBD候選疫苗,上個月已成功完成動物模型攻毒測試。
ASD25X候選疫苗在動物活病毒測試時,可得到100%免疫保護,相較於歐美國家開發中之疫苗,有更優化的製程、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更有機會快速大量生產, #達到全民防疫目標。
廖院長答詢時預估, #相關候選疫苗最快有機會在明年中上市。
很肯定中研院研究團隊的優秀表現,期待中研院的相關成果,可以讓台灣盡快達到全民防疫、 #減緩疫情對全國造成的各種衝擊。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國家正常化我們一起努力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老年,是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式。在臺灣,也是愈來愈多人的現在進行式。當新聞不時出現疲憊照顧者、又窮又孤單的下流老人、非法安養院,老後可以依靠誰?我們準備好面對老年的旅程了嗎?過去臺灣大多與日、韓等東亞國家做參照,「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柯瓊芳研究員,她發現,義大利和我們有高度相似性,透過既義式又臺味的對照,提供老齡照護的省思。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
請多加利用客服信箱與我們聯繫:cservice@natgeomedia.com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在 StockFeel 股感,來自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數據、#人工智慧(AI)成了醫療研發的新聖杯 👏👏
尤其今年 #新冠肺炎 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
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犧牲了個人隱私呢?🙄
2020 年最後一夜,台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
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
別心存僥倖「我們能找得到您」😱😱
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為何反應如此兩極呢?來看看中研院專家怎麼說 👇👇👇